盖体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11511发布日期:2019-07-19 22:20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盖体和烹饪器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烹饪器具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盖体和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已知的烹饪器具(诸如电饭煲、电压力锅等)通常都具有烹饪米饭的功能。但是,已知的烹饪器具通常通过发热丝或者感应加热装置将热量辐射到被加热空间。一方面,热利用率低;另一方面,使得所烹饪的米饭香味不够浓郁。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盖体及烹饪器具,以至少部分地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实用新型内容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内容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盖体。所述盖体用于可开合地设置在烹饪器具的煲体上。所述盖体包括远红外发热元件和反射件。所述远红外发热元件为含碳的加热元件,并且所述远红外发热元件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所述反射件设置在所述远红外发热元件的上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盖体在用于烹饪器具时,设置在盖体中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的远红外发热元件向腔体空间辐射远红外线,热利用效率高。远红外发热元件向食物存放空间上方的腔体空间辐射的远红外线能够对表层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使食物受热均匀,可使食物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溢出,可激发食物的香气,使食物在烹饪过程中以及烹饪过程结束后香气四溢。其中,所检测到的香味物质中,有效的香气成分主要为醛类、呋喃、酯类等,风味物质中,己醛和壬醛含量最高。对于香气成分,具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盖体的烹饪器具比具有普通盖体的烹饪器具的己醛含量高37%,壬醛含量高11%,香气更丰富。

此外,设置在远红外发热元件上方的反射件能够将远红外发热元件朝向上方辐射的远红外线反射到腔体空间中,提高了远红外线辐射到腔体空间的辐射量,进一步提高了热利用效率。

可选地,所述反射件具有开口向下的凹槽,所述远红外发热元件设置在所述凹槽中。远红外发热元件设置在凹槽中,可以进一步提高反射件对远红外发热元件朝向上方辐射的远红外线的反射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热利用效率。

可选地,所述凹槽的表面形成为镜面。以此方式,可以进一步提高反射件对远红外线的反射率。

可选地,所述反射件由不锈钢和铝中的至少一种制成。

可选地,所述反射件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远红外发热元件的固定构件以此方式,便于远红外发热元件的安装。

可选地,所述固定构件为设置在所述凹槽中的卡扣。以此方式,便于将远红外发热元件可拆卸地安装至反射件。

可选地,所述盖体包括内衬,所述反射件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卡脚,所述卡脚附接至所述内衬。以此方式,便于将反射件安装至内衬。

可选地,所述盖体包括隔热件,所述隔热件设置在所述内衬与所述反射件之间。以此方式,可以防止远红外发热元件的热量辐射到盖体的其他不耐高温的部分。

可选地,所述隔热件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卡脚穿过所述第一通孔,以将所述反射件和所述隔热件附接至所述内衬。以此方式,通过反射件的卡脚可以将反射件和隔热件均安装至内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烹饪器具。所述烹饪器具包括煲体和盖体。所述盖体可开合地设置在所述煲体上,当所述盖体盖合在所述煲体上时,所述盖体和所述煲体之间形成烹饪空间,所述烹饪空间包括食物存放空间和所述食物存放空间上方的腔体空间。其中,所述盖体上述任何一种盖体。所述远红外发热元件向所述腔体空间辐射远红外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通过设置在盖体中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的远红外发热元件向腔体空间辐射远红外线,热利用效率高。远红外发热元件向食物存放空间上方的腔体空间辐射的远红外线能够对表层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使食物受热均匀,可使食物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溢出,可激发食物的香气,使食物在烹饪过程中以及烹饪过程结束后香气四溢。其中,所检测到的香味物质中,有效的香气成分主要为醛类、呋喃、酯类等,风味物质中,己醛和壬醛含量最高。对于香气成分,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比普通烹饪器具的己醛含量高37%,壬醛含量高11%,香气更丰富。

此外,设置在远红外发热元件上方的反射件能够将远红外发热元件朝向上方辐射的远红外线反射到腔体空间中,提高了远红外线辐射到腔体空间的辐射量,进一步提高了热利用效率。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下列附图在此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用于理解本实用新型。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其描述,用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装置及原理。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的截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示出的烹饪器具的盖体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示出的烹饪器具的盖体的分解立体示意图;以及

图4为图1中示出的烹饪器具的盖体的另一个分解立体示意图,其中示出了内衬、隔热件、反射件以及远红外发热元件。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显然,本实用新型的施行并不限定于该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熟习的特殊细节。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不应当解释为局限于这里提出的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及其盖体。烹饪器具可以是电饭煲、电压力锅或其他电加热器具。此外,烹饪器具除了具有煮米饭的功能之外,还可以具有煮粥、煲汤等其他功能。

图1至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烹饪器具100的截面示意图。烹饪器具100主要包括煲体110和盖体120。下面将结合图1至图4详细描述烹饪器具100的各个部件。

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00的煲体110可以呈大体圆角长方体形状、大体圆筒形状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煲体110中设置有大体圆筒形状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的内锅130。内锅130可以自由地放入煲体110的内锅收纳部中或者从内锅收纳部取出,以方便对内锅130进行清洗。内锅130用于存放待烹饪的食物,诸如米、汤等。通常,内锅130的顶部具有顶部开口。使用者可以通过顶部开口将待烹饪的食物存放在内锅130中,或者通过顶部开口将烹饪好的食物从内锅130中取出。

煲体110中还设置有用于加热内锅130的内锅加热装置(未示出)。内锅加热装置可以在内锅130的底部和/或侧部对内锅130进行加热。内锅加热装置可以为电热管,也可以为诸如电磁线圈的感应加热装置。

如图1所示,烹饪器具100的盖体120的形状与煲体110的形状基本上对应。例如,盖体120可以呈圆角长方体形状。盖体120以可开合的方式设置在煲体110上,用于盖合煲体110的整个顶部或者至少煲体110的内锅130的顶部。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120可以通过例如铰接的方式在最大打开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可枢转地设置在煲体110的上方。

当盖体120盖合在煲体110上时,盖体120与煲体110(具体地,与煲体110的内锅130)之间形成烹饪空间140。烹饪空间140包括食物存放空间和腔体空间。具体地,食物存放空间是指实际存放食物的空间。腔体空间位于食物存放空间上方。也就是说,当盖体120盖合在煲体110上时,腔体空间是位于食物上表面与盖体120之间的空间。

如图1至图4所示,盖体120中设置有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盖体120包括内衬121。内衬121上侧或者说外侧设置有面盖122。内衬121下侧或者说内侧设置有内盖123。内盖123至少部分透光。例如,内盖123的至少一部分由透光材料(例如玻璃等)制成。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安装在内衬121与内盖123之间。更具体地,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安装至内衬121的下侧面,即面向内盖123的侧面。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在描述盖体120中的各个部件及其位置关系中使用的方向性术语,诸如“上方”、“下方”、“上侧”、“下侧”、“向上”、“向下”、“之上”、“之下”等是相对于盖体120处于盖合位置时而言的。

远红外发热元件150为含碳的加热元件。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优选地,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90%。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含碳量”是指碳元素的质量百分数。远红外发热元件150被构造为能够在烹饪过程中向腔体空间辐射远红外线。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在烹饪过程中会向腔体空间辐射多种波长的远红外线。其中,远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远红外线的主要波长范围为1.5μm~25μm。优选地,远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远红外线的主要波长范围为5μm~15μm。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主要波长”可以理解为波长在该范围内的红外线相对于波长在该范围外的红外线在远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红外线中所占的比例较大。申请人发现,通过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的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向腔体空间辐射远红外线,热利用效率高。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向食物存放空间上方的腔体空间辐射的远红外线能够对表层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使食物受热均匀,可使食物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溢出,从而激发食物的香气,使食物在烹饪过程中以及烹饪过程结束后香气四溢。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远红外发热元件150为直接发热元件。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称的“直接发热元件”是指元件本身能够将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电能)转化成热能的元件。更具体地,如图3所示,远红外发热元件150为U形的含碳元件,其被封装在U形的石英玻璃管中而形成为U形的红外电热管。红外电热管的直径可以为6mm~20mm。优选地,红外电热管的直径可以为8mm~12mm,以便于安装。红外电热管中的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两端设置有电极或者导线。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在通电之后能够直接发热而向腔体空间辐射远红外线。红外电热管的功率可以是20W~1000W。优选地,红外电热管的功率可以为20W~100W。当然,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和红外电热管的形状不限于U形。例如,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和/或红外电热管的形状可以为环形、梨形、半圆形、螺旋形、烛形等。

此外,远红外发热元件也可以为能够直接通电的电热膜,例如碳纤维电热膜等。远红外发热元件还可以为间接发热元件。即远红外发热元件本身并不能直接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转成热能,而是接收其他产生热能的部件所产生的热量的元件。例如,在本实用新型未示出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远红外发热元件可以为从电热盘吸收热量的碳块。

如图2至图4所示,盖体120中还设置有反射件160,反射件160设置在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上方,以将远红外发热元件150朝向上方辐射的远红外线反射到腔体空间中,以提高远红外线的辐射量。反射件160可以由不锈钢或铝中的至少一种制成。反射件160还可以由对远红外线的反射率较高的其他镜面材料制成,以进一步提高远红外线的辐射量。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4所示,反射件160设置在内衬121与远红外发热元件150之间。即反射件160设置在内衬121的下方并且设置在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上方。反射件160的形状与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形状大体相同,也呈U形。反射件160具有开口向下的第一凹槽163,远红外发热元件150设置在第一凹槽163中。远红外发热元件150设置在第一凹槽163中,可以进一步提高反射件160对远红外发热元件150朝向上方辐射的远红外线的反射率,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热利用效率。第一凹槽163的截面可以为抛物线形、下端未封闭的梯形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可选地,第一凹槽163的表面形成为镜面,以进一步提高反射件160对远红外线的反射率。

反射件160设置有用于安装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固定构件161,以便于将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安装在反射件160的下方。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反射件160的第一凹槽163中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卡扣。一个或多个卡扣可以将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可拆卸地安装至反射件160。反射件160设置有向上延伸的一个或多个卡脚162。卡脚162附接至内衬121,从而使得反射件160安装至内衬121。这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

可选地,盖体120中还设置有隔热件170,隔热件170设置在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上方,以防止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热量辐射到盖体120的其他不耐高温的部分,例如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 board,PCB)。隔热件170可以由诸如电木、PPS(Polyphenylenesulphide,聚苯硫醚)塑料、PBT(Polybut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塑料、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塑料的耐高温塑料制成。隔热件170也可以由耐高温隔热棉或云母板等材料制成。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至图4所示,隔热件170设置在内衬121与远红外发热元件150之间。更具体地,隔热件170设置在内衬121与反射件160之间。即隔热件170设置在内衬121的下方并且设置在反射件160和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上方。隔热件170的形状与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和反射件160的形状大体相同,也呈U形。隔热件170具有开口向下的第二凹槽174,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和反射件160至少部分地设置在第二凹槽174中。第二凹槽174的截面可以为抛物线形、下端未封闭的梯形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

隔热件170上可以设置有与反射件160的卡脚162的数量对应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通孔175。反射件160的卡脚162穿过隔热件170上的第一通孔175并且附接至内衬121,以将反射件160和隔热件170附接至内衬121。更具体地,内衬121设置有第二通孔124,卡脚162依次穿过第一通孔175和第二通孔124并且在内衬121的上表面折弯,而将隔热件170、反射件160附接至内衬121。当然,反射件160和/或隔热件170还可以通过螺钉等紧固件安装至内衬121。

可选地,如图3所示,盖体120还包括至少部分透光的隔离透光组件。隔离透光组件设置在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下方。一方面,隔离透光组件能够隔离远红外发热元件150,避免使用者在盖体120打开的情况下直接碰触到远红外发热元件150而发生烫伤或者触电的危险。另一方面,隔离透光组件能够使远红外发热元件150产生的远红外线透过而辐射到腔体空间。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隔离透光组件包括隔离件180和内盖123。下面将结合图3详细描述隔离透光组件。

内盖123至少部分透光。内盖123为可拆内盖。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内盖123可以通过诸如卡扣的方式可拆卸地安装至内衬121,以方便将内盖123拆卸下来进行清洗。内盖123可以至少部分地由透明钢化玻璃、硅玻璃、锗玻璃、透光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等透光材料制成。

隔离件180设置在内盖123与远红外发热元件150之间。即隔离件180设置在内盖123上方并且设置在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下方。具体地,隔离件180在远红外发热元件150的下方安装至内衬121。更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隔离件180的上侧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卡脚181。隔离件180通过一个或多个卡脚181安装至内衬121。

隔离件180至少部分透光。可选地,隔离件180的透光区域与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和内盖123的透光区域完全对应,以使得远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远红外线尽可能多地透过隔离件180和内盖123,提高热利用效率。隔离件180可以是由非透光材料(例如诸如铝、不锈钢的金属材料等)制成的板状构件,并且在其上设置有网孔182,以使得远红外线能够透过。可选地,隔离件180上的网孔182的位置与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对应。网孔182可以是圆形网孔、菱形网孔、长城网孔或其他任何合适的形状的网孔。

一方面,隔离件180能够使得远红外发热元件150所辐射的远红外线透过隔离件180;另一方面,当使用者根据实际需要将内盖123拆卸下来时,隔离件180可以避免使用者碰触到远红外发热元件150而发生烫伤或触电的危险。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隔离透光组件示出为包括隔离件180和可拆内盖123,但是隔离透光组件也可以仅包括至少部分透光的可拆内盖或不可拆内盖。

综上所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烹饪器具100通过设置在盖体120中的含碳量大于或等于80%(优选地大于或等于90%)的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向腔体空间辐射远红外线,热利用效率高。远红外发热元件150向食物存放空间上方的腔体空间辐射的远红外线能够对表层食物进行有效地加热、使食物受热均匀,可使食物中的主要挥发性成分溢出,可激发食物的香气,使食物在烹饪过程中以及烹饪过程结束后香气四溢。

申请人使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烹饪器具与普通的烹饪器具进行了对照试验。具体地,在烹饪结束后将整锅米饭搅匀打散,在锅内中间部分取样,准确称取所烹饪的米饭,进行香气搜集和测试。通过气质联用技术分析得到米饭挥发性物质的总离子流色谱图,各组分质谱经计算机谱库(NIST11)检索分析,再结合有关文献质谱数进行人工谱图解析,确定香味物质的化学结构。

在试验中,香气成分的定量是半定量结果。先用面积归一法得到各成分面积百分比,再通过内标物1,2-二氯苯含量在样品中的浓度计算各成分在样品中的浓度。

其中,计算公式为:

其中,Ci表示挥发性成分在样品中的浓度(μg/g),Ai表示挥发性成分含量面积百分比,Ais表示1,2-二氯苯面积百分比,Cis表示内标物壬酸甲酯在样品中的浓度(μg/g)。

结果表明,在所检测的香味物质中,有效的香气成分主要为醛类、呋喃、酯类等,风味物质中,己醛和壬醛含量最高。对于香气成分,使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烹饪器具比使用普通的烹饪器具,己醛含量高37%,壬醛含量高11%。米饭香气更丰富。

此外,设置在远红外发热元件150上方的反射件能够将远红外发热元件150朝向上方辐射的远红外线反射到腔体空间中,提高了远红外线辐射到腔体空间的辐射量,进一步提高了热利用效率。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中所使用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目的,不是旨在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中出现的诸如“部”、“件”等术语既可以表示单个的零件,也可以表示多个零件的组合。本文中出现的诸如“安装”、“设置”等术语既可以表示一个部件直接附接至另一个部件,也可以表示一个部件通过中间件附接至另一个部件。本文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描述的特征可以单独地或与其他特征结合地应用于另一个实施方式,除非该特征在该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不适用或是另有说明。

本实用新型已经通过上述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应当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只是用于举例和说明的目的,而非意在将本实用新型限制于所描述的实施例范围内。此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教导还可以做出更多种的变型和修改,这些变型和修改均落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以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由附属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范围所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