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方形沉砂井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方形沉砂井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建筑构件,尤其是指一种在排水管道线路中,将排水管中的砂石、淤泥、垃圾等物在此沉淀,方便清理,保持管道畅通无阻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方形沉砂井。背景技术:
沉砂井是地下管道中重要的构筑物,对城市功能的发挥、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们的生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地下管道沉砂井的用材及施工工艺还比较落后,主要采用在现场用粘土砖砌筑而成,存在较多的问题首先,粘土砖强度低、耐久性差,易渗漏,对地下土层和水质造成影响,维护成本也高;其次,需要工人现场砌筑,机械化水平低,现场作业时间长、湿作业工作量大,养护时间长,不利于道路缩短施工工期、快速放行的要求,甚至影响周围的环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再者,烧制粘土砖,大量毁坏农田,造成表土资源 大量流失。因此,我们需要一种施工便捷、耐用、节约表土资源、无污染的新型沉砂井来弥补砖砲式沉砂井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施工便捷、耐用、节约表土资源、无污染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方形沉砂井。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下述技术方案一种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方形沉砂井,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收集管、排水主干管、以及由上往下依次对接起来的圆形井盖、中空井口环、中空井座和底部带沉砂槽的井底;所述的井底和井座的横截面均为方形,在所述井底两侧的顶部设有至少一个上弧形对接槽,所述井座两侧的底部设有与该上弧形对接槽对应的下弧形对接槽,所述的排水主干管一端刚好卡在对应的那对上、下弧形对接槽所围成的排水通孔中;在背离该下弧形对接槽的井座的侧壁上设有用来套接雨水收集管的雨水通孔,所述的雨水通孔高于排水通孔;所述井口环上半部的横断面呈圆形,下半部的横断面呈方形;所述的井底、井座、井口环和井盖是带笼筋的混凝土结构。在对上述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方形沉砂井的改进方案中,所述的井座为锥形结构,所述的井底为倒锥形结构。在对上述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方形沉砂井的改进方案中,所述的排水主干管的直径为 200-2000 mm。在对上述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方形沉砂井的改进方案中,在所述的井底、井座和井口环上均设有吊装孔。在对上述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方形沉砂井的改进方案中,所述的排水主干管为平口管,其两端的开口为平口。在对上述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方形沉砂井的改进方案中,所述的排水主干管为承插管,其一边端为平口,另一端呈喇叭状开口 ;在所述的井底和井座端口处的排水通孔有两个,并分别与一排水主干管的平口和另一排水主干管的喇叭口相卡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是利用预先浇筑的带笼筋的混凝土结构的井底、井座、井口环和井盖,在使用时直接将这些部件搬运到工地上,连同排水主干管、雨水收集管一起装配,从而形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方形沉砂井,不需要在现场大量湿作业,实现管道装配化施工,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而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取代了以往的粘土砖砂浆结构,强度高、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养护成本低,还节约了表土资源;另外,各部件用混凝土浇筑,接口处一并用混凝土密封,隔绝污水对地下水的污染。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I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I A— A的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2 B-B的剖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方形沉砂井,如图1、3、4、6所述,包括雨水收集管60、排水主干管50、以及由上往下依次对接起来的圆形井盖40、中空井口环30、中空井座20和底部带沉砂槽11的井底10 ;所述的井底10和井座20的横截面均为方形,在所述井底10两侧的顶部设有至少一个上弧形对接槽81,在所述井座20两侧的底部设有与该上弧形对接槽81对应的下弧形对接槽82,所述的排水主干管50 —端刚好卡在对应的那对上、下弧形对接槽81、82所围成的排水通孔80中;在背离该下弧形对接槽82的井座20的侧壁上设有用来套接雨水收集管60的雨水通孔21,所述的雨水通孔21高于排水通孔80;通常情况下,检查井盖一般为圆形,所述井口环30上半部的横断面呈圆形,下半部的横断面呈方形,这样通过上圆下方的井口环30的过渡来将圆形井盖40和方形井座20连接起来;所述的井底10、井座20、井口环30和井盖40是带笼筋70的混凝土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井盖40、井口环30、井座20、井底10在工厂通过模板和设备直接制造,先在模板中按制造要求分别放入笼筋70,然后在模板中注入搅拌成的砼料(由砂、石、水泥、矿粉、减水剂和水通过一定的比例搅拌而成,即混凝土),分别将井底10浇筑成型,将井座20、井口环30和井盖40 —体浇筑成型。在工地安装使用时,先将排水主干管50的一端水平放置在井底10的上弧形对接槽81中,然后吊装起井座20来盖在井底10上,使排水主干管卡夹在排水通孔80内,将雨水收集管60的一端插入到雨水通孔21内,再用水泥密封好排水通孔80和雨水通孔21的外围,最后盖上井盖40,即完成了方形沉砂井的安装。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从外面收集到的雨水经雨水收集管60中流入到井底10,雨水中携带的砂石、淤泥和垃圾等物在井底10沉淀,经沉淀处理的雨水通过排水主干管50排走。在井底10沉淀下来的砂石、淤泥、垃圾等物需要每隔一段时间由相关人员进行集中处理,保证排水管道的畅通。由上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是利用预先浇筑的带笼筋的混凝土结构的井底、井座、井口环和井盖,在使用时直接将这些部件搬运到工地上,连同排水主干管、雨水收集管一起装配,从而形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方形沉砂井,不需要在现场大量湿作业,实现管道装配化施工,大大加快了施工进度,而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取代了以往的粘土砖砂浆结构,强度高、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养护成本低,而且还节约了表土资源;另外,各部件用混凝土浇筑,接口处一并用混凝土密封,隔绝污水对地下水的污染。为了使排水主干管50与井座20、井底10之间,以及雨水收集管60与井座20之间连接得更加稳固,在实施例一、二中,如图2、5所示,所述的井座20为锥形结构,所述的井底10为倒锥形结构,使整个井体的受力更加均匀,也在一定程度上对排水主干管50和雨水收集管60起到支承作用。在实施例一、二中,所述的排水主干管50的直径为200——2000mm,能够适用于大部分的排水管道。为了方便预制的混凝土井体运输和安装的方便,在实施例一、二中,如图1、4所示,在所述的井底10、井座20和井口环30上均设有吊装孔90,可将绳索穿过吊装孔90固定好部件进行吊装搬运。通常情况下,由于连接方式的不同,排水主干管也不尽相同,在本实用新型中,排·水主干管50可以是任意一种圆形管材,如图1、2、3所示的实施例一中,所述的排水主干管50为平口管,其两端的开口为平口 ;如图4、5、6所述的实施例二中,所述的排水主干管50为承插管,其一边端为平口,另一端呈喇叭状开口 ;在所述的井底10和井座20端口处的排水通孔80有两个,并分别与一排水主干管50的平口和另一排水主干管50的喇叭口相卡接。尽管参照上面实施例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但是通过本公开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而不脱离所述的权利要求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精神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因此,本公开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仅用来解释,而不是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而是由权利要求的内容限定保护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方形沉砂井,其特征在于包括雨水收集管、排水主干管、以及由上往下依次对接起来的圆形井盖、中空井口环、中空井座和底部带沉砂槽的井底;所述的井底和井座的横截面均为方形,在所述井底两侧的顶部设有至少一个上弧形对接槽,在所述井座两侧的底部设有与该上弧形对接槽对应的下弧形对接槽,所述的排水主干管一端刚好卡在对应的那对上、下弧形对接槽所围成的排水通孔中;在背离该下弧形对接槽的井座的侧壁上设有用来套接雨水收集管的雨水通孔,所述的雨水通孔高于排水通孔;所述井口环上半部的横断面呈圆形,下半部的横断面呈方形;所述的井底、井座、井口环和井盖是带笼筋的混凝土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方形沉砂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井座为锥形结构,所述的井底为倒锥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方形沉砂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主干管的直径为200——2000 m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方形沉砂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井底、井座和井口环上均设有吊装孔。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方形沉砂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主干管为平口管,其两端的开口为平口。
6.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方形沉砂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水主干管为承插管,其一边端为平口,另一端呈喇叭状开口 ;在所述的井底和井座端口处的排水通孔有两个,并分别与一排水主干管的平口和另一排水主干管的喇叭口相卡接。
专利摘要一种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方形沉砂井,包括雨水收集管、排水主干管、以及带笼筋的井盖、井口环、井座和井底;井底和井座的横截面为方形,在井底两侧的顶部设有至少一个上弧形对接槽,井座两侧的底部设有下弧形对接槽,排水主干管一端卡在上、下弧形对接槽围成的排水通孔中;在井座侧壁上设有雨水通孔,雨水通孔高于排水通孔;井口环上半部的横断面呈圆形,下半部的横断面呈方形。它是利用预先浇筑带笼筋的混凝土沉砂井,连同排水主干管、雨水收集管一起装配,不需在现场大量湿作业,实现管道装配化施工,加快施工进度;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取代了粘土砖砂浆结构,强度高、耐久性好,使用寿命长,养护成本低,节约表土资源,隔绝对地下水的污染。
文档编号E03F5/14GK202672332SQ201220402039
公开日2013年1月16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5日
发明者陈晓飞, 刘琰, 吴文泽 申请人:中山建华管桩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