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防渗墙顶部凹槽止水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76229阅读:912来源:国知局
新型防渗墙顶部凹槽止水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新型防渗墙顶部凹槽止水结构,适用于防渗墙布置在闸室或挡墙等建筑物底部情况。



背景技术:

垂直防渗墙是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物常用的较为可靠的基础防渗措施,实际工程中,将防渗墙布置在闸室或挡墙底部,形成完整的防渗体系,为避免防渗墙与上部建筑物变形不一致,而产生对上部建筑物的支撑(竖直方向)或推拉(水流方向),可能引起上部建筑物异常变位,或者连接处止水结构破坏,因此对于沉降较小的闸室以及采用悬挂式防渗墙时,将防渗墙顶部嵌入上部建筑物底面特设的凹槽内,并在凹槽内填入可塑性较大的不透水材料,如沥青,这种结构形式参见图4。

图4中现有止水结构在建筑物底部凹槽与防渗墙顶部嵌填沥青,一方面,可能存在沥青干缩时止水失效的风险,另外,由于在闸室作用下沥青可能产生塑性压缩,当沿墙长度方向建筑物较长时,没有提供沥青压缩的空间,长期作用下,沥青可能沿两侧或未知部位挤出,导致其他未知结构的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防渗墙顶部与上部建筑物连接的更为可靠的止水结构形式,从而避免由于凹槽填料干缩导致的止水失效风险;并为填料变形后提供了有效空间,避免闸室或挡墙等建筑结构受到损坏。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新型防渗墙顶部凹槽止水结构,其技术方案是:新型防渗墙顶部凹槽止水结构,包括设于防渗墙顶部建筑物底面的凹槽,凹槽内位于防渗墙顶部以及建筑物底面之间嵌填具有可塑性的不透水材料;所述防渗墙顶设置有一到两道铜止水;所述凹槽内的建筑物底面内部预埋有若干个出流盒,所述出流盒与凹槽连通,且出流盒上设有连通建筑物底面伸缩缝的排气孔。

上述不透水材料为SR塑性止水材料。

上述的若干个出流盒分为多组,建筑物底面每两条相邻伸缩缝之间设一组出流盒,每组出流盒包含多个出流盒,该多个出流盒排成一列,且排列方向与伸缩缝以及防渗墙宽度方向一致,每组出流盒中相邻两个出流盒之间的距离为0.2米-0.4米。

上述每组出流盒中相邻两个出流盒之间的距离为0.3米。

上述出流盒采用镀锌白铁皮制成。

上述防渗墙顶设置一道铜止水或者两道铜止水。

上述出流盒其主体腔体为一矩形腔体,该矩形腔体的下端设有一连通凹槽的通道,该矩形腔体与伸缩缝相邻的两个侧面上各设有一连通相邻伸缩缝的排气孔。

上述每个排气孔通过内径5cm的PVC管连通相邻的伸缩缝。

上述矩形腔体的设有排气孔的侧面与和其相邻的伸缩缝之间的距离为0.3米。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新型防渗墙顶部凹槽止水结构,为防渗墙顶部与上部建筑物连接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止水结构形式。首先,在墙顶设置一道或两道铜止水,避免了由于凹槽填料干缩导致的止水失效风险;其次,采用塑性更为良好的SR塑性止水材料代替沥青,在凹槽顶部建筑物底板内设置预埋SR出流盒,如果受到压缩,凹槽填料可挤入出流盒内,因此通过预埋SR出流盒,为填料变形后提供了有效空间,使问题变得可控;再次,在出流盒两侧设置排气孔连接出流盒与两侧伸缩缝,当出流盒内填料挤入,盒内空气可沿排气孔排出到伸缩缝。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顶部结构大样图(A-A剖面);

图2是图1的B-B剖面示意图;

图3是所预埋的出流盒示意图;

图4是现有技术的防渗墙顶部凹槽止水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1、 凹槽;2、铜止水;3、不透水材料;4、出流盒;5、排气孔;6、防渗墙;7、建筑物底面;8、伸缩缝。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新型防渗墙顶部凹槽止水结构,适用于防渗墙布置在闸室或挡墙等建筑物底部情况。本实用新型包括设于防渗墙6顶部建筑物底面7的凹槽1,即在防渗墙6上部建筑物底面按照设计要求设置如图2中的凹槽1;凹槽1内位于防渗墙6顶部以及建筑物底面7之间嵌填具有可塑性的不透水材料3,凹槽1的竖向宽度适应建筑物与防渗墙6间的沉降差,凹槽1的两侧宽度适应建筑物与防渗墙6间的水平变位;所述防渗墙6顶设置有一到两道铜止水2,即在防渗墙顶部现浇段预先设置一到两道铜止水,在重要工程中,可设置两道;所述凹槽1内的建筑物底面7内部预埋有若干个出流盒4,出流盒两端封闭,并各预留30cm混凝土实体;所述出流盒4与凹槽1连通,且出流盒4上设有连通建筑物底面7伸缩缝8的排气孔5。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不透水材料3为SR塑性止水材料,其指标满足设计要求的防渗及各项物理特性指标;所述的若干个出流盒4分为多组,建筑物底面7每两条相邻伸缩缝8之间设一组出流盒4,每组出流盒4包含多个出流盒4,该多个出流盒4排成一列,且排列方向与伸缩缝8以及防渗墙6宽度方向一致,每组出流盒4中相邻两个出流盒4之间的距离为0.3米,根据防渗墙宽度B1确定每组出流盒个数n(n为B1/0.3m的整数值),出流盒4采用镀锌白铁皮制成。所述出流盒4其主体腔体为一矩形腔体,该矩形腔体的下端设有一连通凹槽1的通道(如图3所示),该矩形腔体与伸缩缝8相邻的两个侧面上各设有一连通相邻伸缩缝8的排气孔5;每个排气孔5通过内径5cm的PVC管连通相邻的伸缩缝8,可将盒内空气沿排气孔排出至伸缩缝。所述矩形腔体的设有排气孔5的侧面与和其相邻的伸缩缝8之间的距离为30cm。本实施例中,在具体工程实施中,在距上部建筑物底面长度两侧各30cm固定预埋出流盒4,出流盒4两侧设置5cmPVC排气孔,按照常规方法将预埋出流盒、PVC排气孔浇入混凝土。另外,本实施例的防渗墙6顶可设置两道铜止水2。

综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防渗墙顶部凹槽止水结构,为防渗墙顶部与上部建筑物连接提供了更为可靠的止水结构形式。首先,在墙顶设置一道或两道铜止水,避免了由于凹槽填料干缩导致的止水失效风险;其次,采用塑性更为良好的SR塑性止水材料代替沥青,在凹槽顶部建筑物底板内设置预埋SR出流盒,如果受到压缩,凹槽填料可挤入出流盒内,因此通过预埋SR出流盒,为填料变形后提供了有效空间,使问题变得可控;再次,在出流盒两侧设置排气孔连接出流盒与两侧伸缩缝,当出流盒内填料挤入,盒内空气可沿排气孔排出到伸缩缝。

本实施方式中没有详细叙述的部分属本行业的公知的常用手段,这里不一一叙述。以上例举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举例说明,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凡是与本实用新型相同或相似的设计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