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基自平衡法预制管桩用荷载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72902阅读:1258来源:国知局
桩基自平衡法预制管桩用荷载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桩基自平衡法预制管桩用荷载箱。



背景技术:

现使用的基桩承载力检测用的荷载箱,它是安装在基础桩桩底或桩的中段,由上环板、压力单元、下环板、位移杆、位移护管等组成,对荷载箱进行加载时,荷载箱压力单元带动上环板及上段桩向上运动,带动下环板及下段桩向下运动,以进行基桩承载力的检测。现有技术中,上环板和下环板之间的支撑物只有压力单元,导致其结构不够稳定,即安装在预制管桩上施工时,上下管桩会产生径向位移导致成桩质量差;且锤击时,荷载箱不能承受预制管桩被锤击时的冲击力二损坏。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桩基自平衡法预制管桩用荷载箱。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桩基自平衡法预制管桩用荷载箱,包括上环板、下环板和千斤顶,千斤顶设有多个且绕上环板和下环板的中心轴线圆周均匀排列,还包括多个导向组件,多个导向组件以上环板和下环板的中心轴线圆周均匀排列;每个导向组件均包括上套管和下套管,所述上套管的上端固定连接于上环板的下表面,所述下套管的下端固定连接于下环板的上表面,所述下套管的上端穿入上套管中。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千斤顶作用下,推动上环板和下环板相对运动时,由于导向组件的导向作用,有效的防止了上环板和下环板发生径向位移的情况,使得两者只能在轴向上进行相对的位移,保证了本实用新型的稳定性。

优选的, 下套管分别与上环板和下环板接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下套管的支撑作用,预制管桩被冲击施工时可有效防止荷载箱中的千斤顶损坏。

优选的,所述上环板的下表面开设有上环槽,所述上套管的上端卡合于上环槽中并焊接;所述下环板的上表面开设有下环槽,所述下套管的下端卡合于下环槽中并焊接。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将上套管的上端卡合于上环槽中,可保证上套管与上环板之间的结构强度,防止上套管在径向上发生位移或形变的情况;将下套管的下端卡合于下环槽中,可保证下套管与下环板之间的结构强度,防止下套管在径向上发生位移或形变的情况;因此实现导向组件的稳定导向。

优选的,多个所述的千斤顶与多个所述的导向组件相互交错设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该分布情况下,即可对上、下环板进行稳定的支撑,又可起到稳定的导向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桩基自平衡法预制管桩用荷载箱的结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桩基自平衡法预制管桩用荷载箱的俯视图;

图3为图1中A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图1至图3对本实用新型桩基自平衡法预制管桩用荷载箱作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桩基自平衡法预制管桩用荷载箱,包括上环板1、下环板2和千斤顶3,千斤顶3为油压千斤顶3,千斤顶3设有七个且绕上环板1和下环板2的中心轴线圆周均匀排列,还包括七个导向组件4,七个导向组件4以上环板1和下环板2的中心轴线圆周均匀排列;每个导向组件4均包括上套管41和下套管42,所述上套管41的上端连接于上环板1的下表面,所述下套管42的下端固定连接于下环板2的上表面,所述下套管的上端穿入上套管41中,并可在上套管41上上下移动。

进一步的, 下套管42分别与上环板1和下环板2接触抵靠。

进一步的,所述上环板1的下表面开设有七个上环槽5,七个上环槽5分别与七个上套管41对应,所述上套管41的上端卡合于上环槽5中并焊接;所述下环板2的上表面开设有七个下环槽6,七个下环槽6分别与七个下套管42对应,所述下套管42的下端卡合于下环槽6中并焊接,七个上环槽和七个下环槽以上环板的中心线均匀排列。

进一步的,多个所述的千斤顶3与多个所述的导向组件4相互交错设置。

进一步的,自然状态下即千斤顶3未加压的状态下,下套管42的上端抵触在上环板1的下表面上,以起到辅助的支撑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