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多功能的水下垃圾打捞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61132发布日期:2018-06-22 23:32阅读:363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多功能的水下垃圾打捞机器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垃圾处理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多功能的水下垃圾打捞机器人。



背景技术:

垃圾在堆置或填埋工程中,产生大量酸性、碱性,有毒物质、生活排放出来的垃圾含汞、铅、镉等废水,渗透到地表水或地下水造成水体黑臭,地下水浅层不能使用、水质恶化,全国60%的河流存在的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污染,氟化物严重超标,水体丧失自净功能,影响水生物繁殖和水资源利用。同时河流中还存在大量的垃圾,这些垃圾不易分解,对水质和水生态系统造成恶劣影响。目前人们在打捞水中垃圾时,工作人员驾驶船只通过打捞网打捞垃圾,但船只运行时的排放物会对水流造成二次污染,有时甚至需要工作人员下水打捞,工作强度大,效率低,且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多功能的水下垃圾打捞机器人,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具有多功能的水下垃圾打捞机器人,包括第一筒体,第一筒体的两侧均开口,第一筒体的两侧背部分别固定连接第二筒体的外周内侧,第二筒体的前后两面均开口,每个第二筒体的前面内壁固定安装滤网,每个第二筒体内固定安装水泵,水泵带有动力装置,水泵的出水口朝后,第二筒体的内部背侧分别固定安装螺旋桨,螺旋桨带有动力装置,第一筒体的顶面两侧从分别开设条形槽,条形槽的顶面和外侧均与外界相通,条形槽的底面均与第一筒体内部相通,每个条形槽的内壁外侧通过扭簧连接齿轮的内圈,每个齿轮的外侧固定连接刮板的一侧,刮板的背面能够分别与对应滤网的前面接触配合,每个条形槽的内壁内侧固定安装电机,电机位于防水壳内,每个电机的输出轴伸出防水壳外并固定安装三分之一齿轮,三分之一齿轮能够分别与对应的齿轮啮合,三分之一齿轮的外周半径等于齿轮的外周半径;第二筒体内分别设有水质检测装置。

如上所述的一种具有多功能的水下垃圾打捞机器人,所述的第一筒体的底面开设通孔,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T型管的竖直管的外周,T型管的水平管位于第一筒体内,且T型管的中心线与第一筒体的中心线共线,T型管的竖直管内固定安装同样的水泵,水泵的出水口朝下,第一筒体的内壁两侧分别固定连接同样的滤网的外周,滤网分别位于T型管的两侧。

如上所述的一种具有多功能的水下垃圾打捞机器人,所述的第一筒体内的滤网的外侧分别固定连接进过滤筒的一侧,过滤筒的另一侧为锥形结构,进水管的内侧均开口。

如上所述的一种具有多功能的水下垃圾打捞机器人,所述的第一筒体的底面固定安装数个气囊,气囊内设有气体发生器。

如上所述的一种具有多功能的水下垃圾打捞机器人,所述的刮板为弧形结构,刮板的内凹面分别朝向对应的第二筒体。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筒体内的水泵工作来带动水的流动,水泵的出水口朝后,水流带动水中的轻质垃圾朝第二筒体运动,垃圾被阻隔在滤网的前面,电机工作分别带动对应的三分之一齿轮转动,三分之一齿轮能够分别与对应的齿轮啮合,齿轮的外侧分别固定连接刮板的一侧,从而使刮板分别同时朝向第一筒体转动,刮板的背面能够分别与对应滤网的前面接触配合,从而能够将滤网上附着的垃圾刮入第一筒体内,齿轮转动120°后不再与三分之一齿轮啮合,齿轮在扭簧的作用下带动刮板向回运动。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筒体、水泵和滤网能够实现水中垃圾的快速收集,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三分之一齿轮、齿轮和刮板之间的相互配合,滤网收集的垃圾被刮板刮入至第一筒体内,能够保证滤网不被垃圾堵死,从而保证水泵的正常工作,维持第二筒体收集垃圾的效率,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减少人力打捞的投入,降低水下垃圾打捞的强度;通过水质检测装置能够检测水域的受污染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通过螺旋桨推动本实用新型移动,水泵工作时向后排水也能够对本实用新型产生向前的推动力,使用更加灵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一种具有多功能的水下垃圾打捞机器人,包括第一筒体1,第一筒体1的两侧均开口,第一筒体1的两侧背部分别固定连接第二筒体2的外周内侧,第二筒体2的前后两面均开口,每个第二筒体2的前面内壁固定安装滤网3,每个第二筒体2内固定安装水泵,水泵带有动力装置,水泵的出水口朝后,第二筒体2的内部背侧分别固定安装螺旋桨,螺旋桨带有动力装置,第一筒体1的顶面两侧从分别开设条形槽4,条形槽4的顶面和外侧均与外界相通,条形槽4的底面均与第一筒体1内部相通,每个条形槽4的内壁外侧通过扭簧连接齿轮5的内圈,每个齿轮5的外侧固定连接刮板6的一侧,刮板6的背面能够分别与对应滤网3的前面接触配合,每个条形槽4的内壁内侧固定安装电机,电机位于防水壳内,每个电机的输出轴伸出防水壳外并固定安装三分之一齿轮7,三分之一齿轮7能够分别与对应的齿轮5啮合,三分之一齿轮7的外周半径等于齿轮5的外周半径;第二筒体2内分别设有水质检测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筒体2内的水泵工作来带动水的流动,水泵的出水口朝后,水流带动水中的轻质垃圾朝第二筒体2运动,垃圾被阻隔在滤网3的前面,电机工作分别带动对应的三分之一齿轮7转动,三分之一齿轮7能够分别与对应的齿轮5啮合,齿轮5的外侧分别固定连接刮板6的一侧,从而使刮板6分别同时朝向第一筒体1转动,刮板6的背面能够分别与对应滤网3的前面接触配合,从而能够将滤网3上附着的垃圾刮入第一筒体1内,齿轮5转动120°后不再与三分之一齿轮7啮合,齿轮5在扭簧的作用下带动刮板6向回运动。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二筒体2、水泵和滤网3能够实现水中垃圾的快速收集,提高工作效率,通过三分之一齿轮7、齿轮5和刮板6之间的相互配合,滤网3收集的垃圾被刮板6刮入至第一筒体1内,能够保证滤网3不被垃圾堵死,从而保证水泵的正常工作,维持第二筒体2收集垃圾的效率,不会造成二次污染,减少人力打捞的投入,降低水下垃圾打捞的强度;通过水质检测装置能够检测水域的受污染情况,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通过螺旋桨推动本实用新型移动,水泵工作时向后排水也能够对本实用新型产生向前的推动力,使用更加灵活。

具体而言,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筒体1的底面开设通孔8,通孔8的内壁固定连接T型管9的竖直管的外周,T型管9的水平管位于第一筒体1内,且T型管9的中心线与第一筒体1的中心线共线,T型管9的竖直管内固定安装同样的水泵,水泵的出水口朝下,第一筒体1的内壁两侧分别固定连接同样的滤网3的外周,滤网3分别位于T型管9的两侧。T型管9内的水泵工作将抽取第一筒体1内的水,使得第一筒体1内的水从两侧流向T型管9的水平管,最后通过T型管9的竖直管排出,从而能够使收集的垃圾存放于第一筒体1内,避免随水流流动出筒体1外。

具体的,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筒体1内的滤网3的外侧分别固定连接进过滤筒10的一侧,过滤筒10的另一侧为锥形结构,进水管10的内侧均开口。水流能够通过过滤筒10进入T型管9内,过滤筒10的锥形结构能够避免收集的垃圾将滤网3堵死,从而保证T型管9内水泵的正常工作。

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所述的第一筒体1的底面固定安装数个气囊11,气囊11内设有气体发生器。通过气体发生器使气囊11内充气膨胀,所受水的浮力增大,能够减轻第一筒体1内垃圾重量和水的阻力的影响,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能够快速浮出水面。

更进一步的,本实施例所述的刮板6为弧形结构,刮板6的内凹面分别朝向对应的第二筒体2。该结构能够起收拢垃圾的作用,避免从滤网3上刮下的垃圾再次落入水中。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