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廊内模升降调节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54236发布日期:2018-08-24 20:21阅读:1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廊内模升降调节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管廊就是地下城市管道综合走廊,即在城市地下建造一个隧道空间,将电力、通讯,燃气、供热、给排水等各种工程管线集于一体,设有专门的检修口、吊装口和监测系统,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和管理,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它是实施统一规划、设计、施工和维护,建于城市地下用于铺设市政公用管线的市政公用设施。管廊内模是在进行管廊施工时放在内腔的模具,现有的模具都是按照施工设计好的固定尺寸,在实际安装时,经常会出现一些偏差,而管廊内模无法调整,就需要对模具进行再加工,甚至重新制作一个内模,很浪费工时,影响施工进度。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管廊内模无法调整的问题。

为此,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管廊内模升降调节支撑装置,包括支架、第一支撑管、第一螺帽、第一螺杆、支撑板,所述支架与竖直方向的所述第一支撑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杆穿过所述第一支撑管,所述第一螺帽与所述第一螺杆螺纹配合,所述第一螺帽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管的底端,所述第一螺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水平方向的所述支撑板。

为了使得第一支撑管能固定的更牢靠,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螺杆靠近所述第一支撑管的顶端处设置有第二螺帽,所述第二螺帽与所述第一螺杆螺纹连接。

为了方便管廊内模的安装和移动,优选的技术方案是,还包括移动滚轮装置,所述移动滚轮装置包括第二支撑管、第二螺杆、第三螺帽、万向轮,所述支架与竖直方向的所述第二支撑管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管与所述第一支撑管间隔预设距离,所述第二螺杆穿过所述二支撑管,所述第三螺帽与所述第二螺杆螺纹配合,所述第三螺帽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撑管的底端,所述第二螺杆的底端设置有所述万向轮。

为了使得第二支撑管能固定的更牢靠,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二螺杆靠近所述第二支撑管的顶端处设置有第四螺帽,所述二螺杆与所述第四螺帽螺纹配合。

为了防止外力的振动,导致螺帽的松动,使得管廊内模向下移动碰到管廊底板,损坏底板,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螺杆上靠近所述支撑板处设置有水平方向的限位杆。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管廊内模升降调节支撑装置,包括支架、第一支撑管、第一螺帽、第一螺杆、支撑板,支架与竖直方向的第一支撑管固定连接,第一螺杆穿过第一支撑管,第一螺帽与第一螺杆螺纹配合,第一螺帽安装在第一支撑管的底端,第一螺杆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水平方向的支撑板。支架焊接在内模底端的两侧,支撑板与地面接触,用于将内模支撑起来,当需要调节内模的高度时,使用千斤顶将内模顶起来,使得第一支撑管离开第一螺帽一定距离,然后手动旋转第一螺帽至所需要的高度,此时,通过千斤顶慢慢放下内模,使得内模的底端卡在第一螺帽上,就完成了对内模高度的调整,操作过程简单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支模状态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状态的示意图。

其中,1-支架;2-第一支撑管;3-第一螺帽;4-第一螺杆;5-支撑板;6-第二螺帽;7-第二支撑管;8-第二螺杆;9-第三螺帽;10-万向轮;11-第四螺帽;12-限位杆;13-内模;14-基槽;15-管廊底板;16-外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管廊内模升降调节支撑装置,包括支架1、第一支撑管2、第一螺帽3、第一螺杆4、支撑板5,所述支架1与竖直方向的所述第一支撑管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螺杆4穿过所述第一支撑管2,所述第一螺帽3与所述第一螺杆4螺纹配合,所述第一螺帽3安装在所述第一支撑管2的底端,所述第一螺杆4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水平方向的所述支撑板5。

工作原理:如图2所示,支架1焊接在内模13底端的两侧,所述支撑板5与地面接触,用于将内模13支撑起来,当需要调节内模13的高度时,使用千斤顶将内模13顶起来,使得第一支撑管2离开第一螺帽3一定距离,然后手动旋转第一螺帽3至所需要的高度,此时,通过千斤顶慢慢放下内模,使得内模的底端卡在第一螺帽3上,就完成了对内模高度的调整,操作过程简单方便,提高了施工效率。

为了使得第一支撑管能固定的更牢靠,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螺杆4靠近所述第一支撑管2的顶端处设置有第二螺帽6,所述第二螺帽6与所述第一螺杆4螺纹连接。在对内模13高度调整完成之后,通过第二螺帽6将第一支撑管2的上端也固定在第一螺杆4上,防止了第一支撑管2的移动,由于支架1与第一支撑管2固定连接,支架1与内模13固定连接,从而使得内模13保持稳定,当需要再次调节时,先转动第二螺帽6向上移动一段距离,再使用千斤顶顶起来内模13进行高度调整。

为了方便管廊内模的安装和移动,优选的技术方案是,还包括移动滚轮装置,所述移动滚轮装置包括第二支撑管7、第二螺杆8、第三螺帽9、万向轮10,所述支架1与竖直方向的所述第二支撑管7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管7与所述第一支撑管2间隔预设距离,所述第二螺杆8穿过所述二支撑管7,所述第三螺帽9与所述第二螺杆8螺纹配合,所述第三螺帽9安装在所述第二支撑管7的底端,所述第二螺杆8的底端设置有所述万向轮10。在施工面上开挖基槽14,然后在基槽14的底部浇筑好管廊底板15,将内模13和外模16安装在管廊底板15上,如图3所示。在浇筑完混凝土后,将内模13进行脱膜,然后通过千斤顶将内模13顶起来,通过调节第一螺帽3和第二螺帽6,将第一螺杆4向上移动收起来,在通过调节第三螺帽9,使得第二螺杆8向下移动,将万向轮10放下来,然后通过千斤顶将内模13往下放,使得万向轮10接触到管廊底板15,然后施工人员就可以推着内模13至下一工作面施工,如图4所示。为了使得第二支撑管能固定的更牢靠,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二螺杆8靠近所述第二支撑管7的顶端处设置有第四螺帽11,所述二螺杆8与所述第四螺帽11螺纹配合,第四螺帽11能固定第二支撑管7,使得第二支撑管7不会向上移动。为了防止外力的振动,导致螺帽的松动,使得管廊内模向下移动碰到管廊底板,损坏底板,优选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螺杆4上靠近所述支撑板5处设置有水平方向的限位杆12,以限制第一螺帽3向下移动超过临界位移,使得内模向下移动损坏管廊底板。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