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雨水处理再利用蓄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66147发布日期:2020-03-24 21:31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雨水处理再利用蓄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反应釜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雨水处理再利用蓄水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地面硬化的增多改变了原有的水文特性,造成雨水径流增加,路面频繁积水,部分城市经常大面积积水,同时雨洪峰值变大,土壤含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现象加剧等。另外,我国城市缺水问题日益严重,北方地区资源型缺水,南方地区水质型缺水。在这种环境下,政府提出来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在政策、财政等各方面予以支持。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城市就如海绵那样,在降雨时段,能快速的吸收、蓄积、渗透、净化雨水,减少雨水形成径流,补充地下水;同时在不下雨时,通过一系列处理措施和配套管网设施,将蓄积的水加以利用,从而让雨水资源更好的融入到城市的给排水系统中。打造合理的海绵城市水系统,既可以有效的保护城市原有的生态系统,也可以慢慢恢复原有的被破坏生态系统,同时对于整个城镇化的建设开发的影响降到更低。

但是现有的雨水处理再利用蓄水装置仍存在一些弊端,当需要对蓄水箱内部的刮板进行清理时,需要双手拧动螺栓才能打开箱盖,费时费力,还有当密封顶盖多数次的使用后,与排污管的连接出现松动,降低了装置密封性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雨水处理再利用蓄水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雨水处理再利用蓄水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雨水处理再利用蓄水装置,包括蓄水箱、维护机构和密封机构,所述蓄水箱的顶端表面设置有箱盖,所述维护机构位于蓄水箱与箱盖的连接处,所述维护机构包括拉环,所述拉环位于蓄水箱的一侧表面,所述箱盖的底端表面固定连接有扭簧,所述箱盖通过扭簧与蓄水箱活动连接,所述蓄水箱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卡槽,所述拉环贯穿于蓄水箱的一侧表面,且拉环的一侧处于蓄水箱的内部,所述蓄水箱的每内部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蓄水箱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所述连接板通过第一弹簧与蓄水箱连接,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所述连接板的一侧表面处于第一连接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所述连接板的另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卡柱,所述卡柱的一端处于第一卡槽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蓄水箱的一侧表面设置有排污管,所述排污管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密封顶盖,所述密封顶盖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活塞,所述活塞贯穿于排污管的一侧表面,且活塞处于排污管的内部,所述密封机构位于排污管与活塞的连接处,所述密封机构包括橡胶套,所述橡胶套处于排污管的一侧表面所述排污管贯穿于橡胶套,所述活塞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所述橡胶套的一侧内表面设置有齿条,所述排污管的内部设置有齿轮,所述齿轮与排污管的转动连接处设置有转轴。

优选的,所述箱盖的一侧内表面开设有连接孔,所述卡柱的一端贯穿于连接孔。

优选的,所述卡柱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卡柱对称连接在连接板的一侧表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弹簧设置有设置有两组,且两组所述第一弹簧对称连接在连接板的一侧表面,所述卡柱贯穿于第一弹簧且与连接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拉环的一端表面与第二连接块的一端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拉环的另一端表面与第一连接块的一端表面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齿条的一端处于第二卡槽的内侧,所述齿条的一端与第二弹簧的一端表面紧密贴。

优选的,所述排污管的内侧开设有贯穿的孔洞,所述齿条的一端贯穿于孔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设置的拉环,便于将拉环向一侧拉动,使得拉环通过第一弹簧的作用力能够向一侧移动,从而将连接在拉环一端的第一连接块和另一端的第二连接块向一侧移动,带动着连接在连接板一侧的卡柱也向一侧移动,使得卡柱的一端离开第一卡槽的内部,从而将蓄水箱与箱盖之间的锁死状态打开;通过设置的扭簧,便于将箱盖通过扭簧的作用力向一侧自动弹开,从而将箱盖从蓄水箱的顶端打开,有效避免了当需要对蓄水箱内部的刮板进行清理时,需要双手拧动螺栓才能打开箱盖,费时费力,实现了单手打开箱盖,保障了刮板的稳定性,方便了后期对装置内部的更换与维护。

2、通过设置的转轴,便于将齿条通过转轴的转动带动着齿轮转动,使得齿条能够向一侧按压,从而齿条向一侧移动;通过设置的第二卡槽,便于将按压过后的齿条的一端卡入第二卡槽的内部,使得齿条的一端抵住第二卡槽内部固定连接的第二弹簧的一端,从而将活塞稳固的固定在排污管的内部;通过设置的橡胶套,便于向一侧移动橡胶套,使得橡胶套的内侧抵住齿条的一端表面,使得橡胶套自带的弹性齿条的另一端能够紧紧地卡在第二卡槽的内部,有效避免了当密封顶盖多数次的使用后,与排污管的连接出现松动,保障了密封顶盖对装置的密封性,保障了装置的工作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图1中蓄水箱与箱盖的连接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图2中a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的图1中排污管与密封顶盖的连接剖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图4中b的放大图;

图中:1、蓄水箱;2、箱盖;3、拉环;4、扭簧;5、排污管;6、密封顶盖;7、橡胶套;8、第一连接块;9、连接板;10、第一弹簧;11、卡柱;12、第一卡槽;13、连接孔;14、活塞;15、齿轮;16、转轴;17、齿条;18、第二卡槽;19、第二弹簧;20、第二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5,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一种雨水处理再利用蓄水装置,包括蓄水箱1、维护机构和密封机构,蓄水箱1的顶端表面设置有箱盖2,维护机构位于蓄水箱1与箱盖2的连接处,维护机构包括拉环3,拉环3位于蓄水箱1的一侧表面,箱盖2的底端表面固定连接有扭簧4,箱盖2通过扭簧4与蓄水箱1活动连接,蓄水箱1的表面开设有第一卡槽12,拉环3贯穿于蓄水箱1的一侧表面,且拉环3的一侧处于蓄水箱1的内部,蓄水箱1的每内部设置有连接板9,蓄水箱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10,连接板9通过第一弹簧10与蓄水箱1连接,连接板9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块8,连接板9的一侧表面处于第一连接块8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块20,连接板9的另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卡柱11,卡柱11的一端处于第一卡槽12的内部。

本实施案例,优选的,蓄水箱1的一侧表面设置有排污管5,排污管5的一侧表面设置有密封顶盖6,密封顶盖6的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活塞14,活塞14贯穿于排污管5的一侧表面,且活塞14处于排污管5的内部,密封机构位于排污管5与活塞14的连接处,密封机构包括橡胶套7,橡胶套7处于排污管5的一侧表面排污管5贯穿于橡胶套7,活塞14的表面开设有第二卡槽18,第二卡槽18一侧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9,橡胶套7的一侧内表面设置有齿条17,排污管5的内部设置有齿轮15,齿轮15与排污管5的转动连接处设置有转轴16,保障了密封顶盖6对装置的密封性,保障了装置的工作质量。

本实施案例,优选的,箱盖2的一侧内表面开设有连接孔13,卡柱11的一端贯穿于连接孔13,使得卡柱11能够卡入第一卡槽12的内部。

本实施案例,优选的,卡柱11设置有两组,且两组卡柱11对称连接在连接板9的一侧表面,使得在不打开箱盖2的情况下,箱盖2能够紧紧地盖合在蓄水箱1的顶端。

本实施案例,优选的,第一弹簧10设置有设置有两组,且两组第一弹簧10对称连接在连接板9的一侧表面,卡柱11贯穿于第一弹簧10且与连接板9连接,使得卡柱11能够紧紧地卡合在第一卡槽12的内部。

本实施案例,优选的,拉环3的一端表面与第二连接块20的一端表面固定连接,拉环3的另一端表面与第一连接块8的一端表面固定连接,使得向一侧拉动拉环3时,能够将卡柱11的一端拉离开第一卡槽12的内部。

本实施案例,优选的,齿条17的一端处于第二卡槽18的内侧,齿条17的一端与第二弹簧19的一端表面紧密贴,使得活塞14能够紧固的塞在排污管5的内侧。

本实施案例,优选的,排污管5的内侧开设有贯穿的孔洞,齿条17的一端贯穿于孔洞,使得齿条17的一端能够卡在第二卡槽18的内部,且齿条17的一端表面与第二弹簧19的一端表面相互接触。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该装置在使用时,首先将,将拉环3向一侧拉动,使得拉环3通过第一弹簧10的作用力能够向一侧移动,从而将连接在拉环3一端的第一连接块8和另一端的第二连接块20向一侧移动,带动着连接在连接板9一侧的卡柱11也向一侧移动,使得卡柱11的一端离开第一卡槽12的内部,这时蓄水箱1与箱盖2之间的锁死状态已经打开了,此时状态下的箱盖2将会受到扭簧4的作用力向一侧自动弹开,从而将箱盖2从蓄水箱1的顶端打开,实现了单手打开箱盖2,保障了刮板的稳定性,方便了后期对装置内部的更换与维护。在使用时,将齿条17通过转轴16的转动带动着齿轮15转动,使得齿条17能够向一侧按压,这时齿条17会向一侧移动,齿条17的一端卡入会第二卡槽18的内部,使得齿条17的一端抵住第二卡槽18内部固定连接的第二弹簧19的一端,然后这时再向一侧移动橡胶套7,使得橡胶套7的内侧抵住齿条17的一端表面,使得橡胶套7自带的弹性将齿条17的另一端能够紧紧地卡在第二卡槽19的内部,故而活塞14能够稳固的固定在排污管5的内部,保障了密封顶盖6对装置的密封性,保障了装置的工作质量。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