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旋转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32286阅读:519来源:国知局
多功能旋转体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沥青喷洒装置上的旋转体,特别涉及一种多功能旋转体。



背景技术:

目前,广泛应用于沥青路面修筑的沥青洒布车、沥青碎石同步封层车上的沥青喷洒装置需要用到旋转体,目前市场上的旋转体只能输送沥青一种介质、不具备导热油输送和加热功能,因此使得冷却后的的沥青难以清理,不利于下次作业,而且每次作业前还需要使用柴油清理,不太节能环保,还比较浪费时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旋转体只输送一种介质,不具备导热油输送和加热功能,因此使得冷却后的沥青难以清理、不利于下次作业的不足,提供一种不仅能输送沥青,还能输送导热油,使用后不需要人工清理且节能环保的多功能旋转体。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功能旋转体包括大旋转体和小旋转体,所述小旋转体设置在所述大旋转体的顶部。

所述大旋转体包括沥青进口外壳、沥青进油管、外套、内套、隔板、内套上部、内套下部、二个轴承、外管部分和沥青出油口。

所述外套套设在所述内套上。所述沥青进口外壳倒扣在所述内套的顶部。所述沥青进油管设置在所述所述沥青进口外壳的侧面且所述沥青进油管伸进所述沥青进口外壳内。所述内套的中部设有所述隔板并将所述内套内部分成了所述内套上部和内套下部。所述外管部分设置在所述外套的侧面所述外管部分分别与所述内套上部和内套下部相连通。所述二个轴承关于所述隔板对称设置在所述外套与内套的连接处。所述沥青出油口设置在所述内套的底部。

所述小旋转体包括转向接头轴、第一接头套、第二接头套、第一出油管、第二出油管、进油管、回油管、第一空腔和第二空腔。

所述第一接头套设置在所述转向接头轴的顶部并形成了所述第一空腔。所述第二接头套设置在所述转向接头轴的底部并形成了所述第二空腔。所述第二接头套远离所述转向接头轴的那面设置在所述沥青进口外壳的顶部。所述第一出油管设置在所述转向接头轴上并与所述第二空腔相连通,所述第二出油管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头套的顶部并与所述第一空腔相连通。所述进油管设置在所述第二接头套上并与所述第二空腔相连通。所述回油管设置在所述转向接头轴上并与所述第一空腔相连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管部分包括外管、外管中间隔板、外管端板、外管上部、外管下部和二个喷架连接管。

所述外管设置在所述外套的侧面。所述外管中间隔板伸进所述外管内并设置在所述外套的外表面,且所述外管中间隔板将所述外管的内部分成了所述外管上部和外管下部。所述外管上部与所述内套上部相连通,所述外管下部与所述内套下部相连通。所述外管远离所述内套的那端设有所述外管端板。所述外管壁靠近所述外管端板那端的顶部和底部各设有一个所述喷架连接管。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大旋转体还包括第一密封圈和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沥青进口外套与所述内套的连接处。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外套与内套的连接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小旋转体还包括第三密封圈和第四密封圈。所述第三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一接头套与所述转向接头轴的连接处。所述第四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二接头套与所述转向接头轴的连接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大旋转体还包括压板,所述压板环绕所述内套的上部并设置在所述外套的顶部 ,用于卡住所述内套。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大旋转体还包括二个黄油嘴。所述二个黄油嘴设置在所述外套的侧面且一个所述黄油嘴对应一个所述轴承。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由于导热油的加热工作,使得该设备使用后不需要人工清理,不会造

成喷嘴的堵塞。

2、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

3、本实用新型为沥青喷洒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图2为图1中A-A剖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首选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在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与另一个元件“相连”, 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实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至图2,一种多功能旋转体包括大旋转体和小旋转体。小旋转体设置在大旋

转体的顶部。

其中,大旋转体包括沥青进口外壳1、沥青进油管11、外套13、内套15、隔板17、内套上部3、内套下部31、二个轴承33、外管部分、沥青出油口35、第一密封圈19、第二密封圈59、压板10和二个黄油嘴330。

具体的,外套13套设在内套15上。沥青进口外壳1倒扣在内套15的顶部。沥青进油管11设置在沥青进口外壳1的侧面且沥青进油管11伸进沥青进口外壳1内。

其中,内套15的中部设有隔板17并将内套15内部分成了内套上部3和内套下部31。

外管部分设置在外套13的侧面且外管部分分别与内套上部3和内套下部31相连通。二个轴承33关于隔板17对称设置在外套13与内套15的连接处。二个黄油嘴330设置在外套13的侧面且一个黄油嘴330对应一个轴承33。沥青出油口35设置在内套15的底部。

具体的,第一密封圈19设置在沥青进口外壳1与内套15的连接处。第二密封圈59设置在外套13与内套15的连接处。压板10环绕内套15的上部并设置在外套13的顶部 ,用于卡住内套15。

其中,外管部分包括外管37、外管中间隔板39、外管端板51、外管上部53、外管下部55和二个喷架连接管57。

具体的,外管37设置在外套13的侧面。外管中间隔板39伸进外管37内并设置在外套13的外表面,且外管中间隔板39将外管37的内部分成了外管上部53和外管下部55。外管上部53与内套上部3相连通,外管下部55与内套下部31相连通。外管37远离内套15的那端设有外管端板51。外管37壁靠近外管端板51那端的顶部和底部各设有一个喷架连接管57。

其中,小旋转体包括转向接头轴7、第一接头套71、第二接头套73、第一出油管75、第二出油管5、进油管77、回油管79、第一空腔9、第二空腔91、第三密封圈93和第四密封圈95。

具体的,第一接头套71设置在转向接头轴7的顶部并形成了第一空腔9。第二接头套73设置在转向接头轴7的底部并形成了第二空腔91。第二接头套73远离转向接头轴7的那面设置在沥青进口外壳1的顶部。第一出油管75设置在转向接头轴7上并与第二空腔91相连通,第二出油管5设置在第一接头套71的顶部并与第一空腔9相连通。进油管77设置在第二接头套73上并与第二空腔91相连通。回油管79设置在转向接头轴7上并与第一空腔9相连通。

其中,第三密封圈93设置在第一接头套71与转向接头轴7的连接处。第四密封圈95设置在第二接头套73与转向接头轴7的连接处。

在本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接头套71和第二接头套73都是通过两组固定件设置在转向接头轴7上。沥青进口外壳1通过两组固定件倒扣在内套15的顶部。压板10通过二组固定件设置在外套13的顶部。其中,每组固定件包括螺钉97和螺母99,螺钉97与螺母99相匹配。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及其工作过程:

如图1和2所示,沥青通过沥青进油管11进入到沥青进口外壳1内,然后由沥青进口外壳1进入内套上部3,接着进入到外管上部53,然后通过外管37壁顶部的喷架连接管57进入到第一工作体中。第一工作体中的沥青,一部分由沥青喷油管喷出,另一部分通过外管37壁底部的喷架连接管57进入外管下部55,进入外管下部55的沥青依次通过内套下部31和沥青出油口35进入第二工作体中,进入第二工作体中的沥青由沥青喷油管喷出。各个进出管路互不干涉。

导热油通过进油管77进入第二空腔91内,再经过第一出油管75,从而进入第一工作体中,在第一工作体中进行加热后由回油管79进入第一空腔9中,再经过第二出油管5流出,进入第二工作体中,将第二工作体加热,然后导热油从第二工作体中的管道进入导热油加热体进行循环工作。各进出管路形成循环,互不干涉。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由于导热油的加热工作,使得该设备使用后不需要人工清理,不会造

成喷嘴的堵塞。

2、本实用新型节能环保。

3、本实用新型为沥青喷洒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