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蓄水型透水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0581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一种蓄水型透水砖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透水砖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蓄水型透水砖。



背景技术:

由于混凝土路面施工相对简单,成本也相对低廉。目前在景区和居住小区的路面多为不透水的混凝土路面。但是,这样的混凝土路面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一方面,混凝土路面对雨水的吸纳能力非常有限。当雨量超出地面吸纳能力时,如果缺乏地下排水设施,雨水将很快形成地面径流,轻则妨碍人们行走形成城市内涝。即使在市政排水设施良好的地方,在雨量较大的情况下,雨水形成的瞬间流量往往会超出市政排水系统的设计能力,导致聚积在路面上的雨水无法顺利排出,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人们的生活。

另一方面,由于混凝土路面,导致雨水长期无法下渗至地下土壤中,会造成都市中的热岛效应,破坏城市聚集范围内的气候,间接影响人体健康;再者,地底土壤一直没有雨水的渗入,将会造成地底深层的地下水枯竭。因此,将路面设置成下雨时能够有效吸水、蓄水、渗水、净水的生态透水路面非常必要。

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技术方案,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蓄水型透水砖,用于解决阴雨天气收集雨水防止雨水径流,并在干燥天气下补充外界空气湿度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蓄水型透水砖,包括砖体、透水表层、透水基层和蓄水腔;所述的透水表层设置于砖体的顶端,所述的透水基层设置于透水表层的下方;所述的蓄水腔位于透水基层内,并与所述的透水基层连通。

进一步的包括蓄水层,所述的蓄水层位于透水基层内,蓄水腔贯通透水基层并与所述的蓄水层连通。

所述透水表层采用透水性耐磨材料。

所述透水基层采用不吸水材料或者弱吸水材料。

所述透水基层内采用蜂窝状结构。

所述透水基层的纵向截面的上部至下部的尺寸逐渐减小。

所述的蓄水层位于透水基层的中下部内,所述的蓄水层采用易吸水材质。

所述蓄水腔采用拱形腔体结构。

所述砖体的至少一个侧面上设有凸筋。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具有良好的蓄水效果,特别是在阴雨天气下能够储存雨水,防止雨水径流;不至于因下雨过大、过急,而造成城市内涝的发生。

2、本实用型中的透水基层在满足良好透水作用的前提下,本身内部蓄水量较少,在寒冷天气下使本装置抗冻性好。

3、砖体侧面设有的凸筋,可以使砖与砖之间形成透水缝隙,大大增加了透水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剖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透水基层采用梯形结构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透水表层;2.透水基层;3.蓄水层;4.蓄水腔;5.凸筋。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一种蓄水型透水砖,用于增强路面对雨水的吸纳能力,包括砖体、透水表层1、透水基层2、蓄水层3和蓄水腔4;

所述的透水表层1设置于砖体的上表面,透水表层1采用透水性耐磨材料;所述透水表层1的上表面设有长条状相互交叉的狭窄凹槽,所述的凹槽一方面可以提高透水表层1的防滑性能,另一方面可以用来暂时容纳和导流雨水,不至于雨水的快速流失。所述透水表层1的厚度为5-10mm。

如图2所示,所述的透水基层2是砖体的主要组成部分,起到耐压和透水效果;所述透水基层2位于透水表层1的下部,为了提高砖体的抗冻性,透水基层2本身采用不吸水材料或者弱吸水材料,透水层内蓄水较少;透水基层2内采用蜂窝状结构,透水基层材料本身之间相互通透,也可以设置增加通透能力的通孔。

如图3所示,进一步的,所述透水基层2的纵向截面呈梯形,即上部至下部的横截面逐渐减小;透水基层2的下端小于上端尺寸,可以使砖体的下部更容易陷入泥土中,提高砖体铺设后与地面接触的牢固;进一步的,所述透水基层2的底端设有若干凹凸体,所述的凹凸体,可以加大砖体与地面之间的吸附力度;在雨水天气下,当踩在砖体上时,可防止砖体活动与地面积水挤压,溅水情况的发生。

所述的蓄水层3位于透水基层2下部的中间位置,蓄水层3用于吸纳水,蓄水层3的顶部与透水表层1的距离为60mm,,所述的蓄水层3采用易吸水材质,蓄水层3本身材料之间可以相互通透,为了提高其通透能力可以在蓄水层3内设置若干通孔,在满足蓄水功能的前提下,也可增强雨水在砖体之间的流通效果。

所述的蓄水腔4设置于砖体的下部,并与蓄水层3连通;蓄水腔4为透水基层2下部向内凹陷的拱形腔体;蓄水腔4既可以容纳雨水,同时拱形结构也可以提高砖体的强度;不至于,砖体因设置蓄水腔4导致结构强度的降低。在干燥天气下,蓄水腔4内的水可提高外界空气的湿度。

如图1和图3所示,所述砖体的侧面上设有若干凸筋5,所述凸筋5的厚度为2mm;在铺设砖体时,所述的凸筋5可实现砖体与砖体的侧面之间形成缝隙;当遇到大雨天气时,雨水可快速通过砖体与砖体的侧面之间的缝隙流入蓄水腔4内,另外缝隙本身也能起到很好的蓄水效果,可大大提高透水系数和蓄水量。

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均为本专业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