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墩托架的预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3188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预压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高墩托架等的预压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一些托架常规预压为堆载预压,堆载材料常用混凝土预制块、钢材、沙袋、水箱等,但如果墩柱高于50m以上,实体混凝土量大,堆载面狭窄,如果还采用常规堆载对托架预压,安全风险大,成本高,同时,在堆载预压过程中需要大量的预压材料进行运转,吊装、卸载等工作,工作量大,费用高,周期长,严重影响工期。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高墩托架的预压装置,可以达到稳定的预压目的,且消除了安全隐患,操作简便,成本低,缩短工期。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高墩托架的预压装置,包括液压穿心千斤顶、设置在托架平台上的上锚固体系、设置在承台上的下锚固体系,所述上锚固体系与所述下锚固体系之间连接有多条钢绞线;所述下锚固体系包括至少两条的精轧螺纹钢和第一工字钢,所述精轧螺纹钢的下端预埋在承台内,所述第一工字钢上设有分别与每条精轧螺纹钢对正的通孔及多个用于穿过钢绞线的预留孔,所述精轧螺纹钢的上端设有外螺纹,所述精轧螺纹钢的上端穿过第一工字钢上的通孔后用精轧螺纹钢螺母固定;所述上锚固系统包括设置在托架平台上端的第二工字钢,所述第二工字钢与托架平台上设有多个用于穿过钢绞线的预留孔;所述钢绞线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一工字钢上的预留孔后用第一锚具锚固;所述钢绞线的上端穿过所述托架平台和第二工字钢上的预留孔后用液压穿心千斤顶张拉后用第二锚具锚固。

进一步讲,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钢绞线的数量为4~6条,上锚固体系和下锚固体系中的用于穿过钢铰线的预留孔的数量与钢绞线的数量相同。

所述下锚固体系中的第一锚具采用BM15-N型锚具。

所述上锚固体系中的第二锚具采用BM15-N型锚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在承台预埋精轧螺纹钢安装下锚固体系和在托架上安装上锚固体系并通过钢绞线连接进行张拉已达到预压效果。本实用新型可以减少工作量及成本,其操作简单,安全省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用于高墩托架的预压装置的结构示意简图。

图中:1-千斤顶,21-第一工字钢,22-第二工字钢,3-钢绞线,41-第一锚具,42-第二锚具,5-精轧螺纹钢,6-托架平台,7-承台,8-精轧螺纹钢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用于高墩托架的预压装置,包括液压穿心千斤顶1、设置在托架平台6上的上锚固体系、设置在承台7上的下锚固体系,所述上锚固体系与所述下锚固体系之间连接有多条钢绞线3;所述下锚固体系包括至少两条的精轧螺纹钢5和第一工字钢21,所述精轧螺纹钢5的下端预埋在承台7内,所述第一工字钢21上设有分别与每条精轧螺纹钢5对正的通孔及多个用于穿过钢绞线3的预留孔,所述精轧螺纹钢5的上端设有外螺纹,所述精轧螺纹钢5的上端穿过第一工字钢21上的通孔后用精轧螺纹钢螺母8固定;所述上锚固系统包括设置在托架平台6上端的第二工字钢22,所述第二工字钢22与托架平台6上设有多个用于穿过钢绞线3的预留孔;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钢绞线3的数量为4~6条,上锚固体系和下锚固体系中的用于穿过钢铰线的预留孔的数量与钢绞线3的数量相同。

所述钢绞线3的下端穿过所述第一工字钢21上的预留孔后用第一锚具41锚固;所述钢绞线3的上端穿过所述托架平台6和第二工字钢22上的预留孔后用液压穿心千斤顶1张拉后用第二锚具42锚固,共同构成预压装置,通过钢绞线3连接,张拉以达到预压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下锚固体系中的第一锚具41采用BM15-N型锚具;所述上锚固体系中的第二锚具42采用BM15-N型锚具。

实施例:

首先,对钢绞线3进行编号,大小里程从中心向左右两侧编号相对应,按照设计荷载分级对液压穿心千斤顶1加载,分大小里程及左右侧对称同步进行,按照大小里程设置2台液压穿心式千斤顶,以保证大小里程托架平台6均匀受力。液压穿心式千斤顶1张拉钢绞线3,张拉的反作用力传递给托架平台6,当加载荷载达到设计值时,并且持续稳压时间满足规定时间后,终止加载并拆除液压穿心式千斤顶1和钢绞线3。至此托架平台6预压完成,表明托架平台6变形消除且承载力能够满足其上部的箱梁现浇段荷载。

尽管上面结合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情况下,还可以作出很多变形,这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