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滑移板式支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60545发布日期:2018-06-12 17:42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抗滑移板式支座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桥梁支座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能适应中小跨径桥梁抗滑移的抗滑移板式支座。



背景技术:

普通板式橡胶支座由于其综合造价低廉及施工方法便宜等原因在桥梁工程,尤其是中小跨径桥梁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普通板式橡胶支座选型的两个重要指标分别为支座最大竖向承压力及最小抗滑移承压力,对于部分处于高烈度地震设防地区的中小跨径桥梁,或正常使用阶段可变荷载效应占标准组合荷载效应较大的桥梁,当支座最大竖向承压力满足要求时,其最小抗滑移承压力或与其相关联的支座水平变形通常无法满足支座选型要求,既有产品为解决此类问题一般都采用增强支座与梁体的粘结性能以及增强支座水平向刚度。

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在增强支座抗滑移性能的同时也限制了支座正常使用阶段的合理变形,容易对梁体产生过约束以及支座施工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设计的一种抗滑移板式支座,采用柔性预应力筋将支座上、下钢板连接成为整体,并通过环钢板及顶紧螺栓形成自平衡的柔性预应力筋锚固体系,以支座钢板、顶紧板与柔性预应力筋间的摩擦形成锚固力,该锚固方式对柔性预应力筋无损伤,同时避免了传统锚固方式因夹具回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实现对板式橡胶支座的预压,利用柔性预应力筋应具有高强度、低徐变的特性,同时其在顺桥向抗剪切刚度应远小于板式橡胶支座,以满足梁体正常使用阶段伸缩变形要求,提高支座与梁体间产生相对滑动的最大摩擦力,保证支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抗滑移性能,而不对支座的水平变位产生过约束影响,结构简单,安装方便,较好的解决了在增强支座抗滑移性能的同时也限制了支座正常使用阶段的合理变形以及容易对梁体产生过约束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支座整体抗滑移性能,同时也很好的满足了支座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抗滑移性能。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抗滑移板式支座,包括由板式橡胶支座与上支座钢板和下支座钢板组成的支座,其特点是上支座钢板上设有预埋调平钢板、上顶紧板和上环钢板,下支座钢板上设有下顶紧板和下环钢板,所述预埋调平钢板由上锚筋设置在上支座钢板上,上锚筋与上支座钢板为固定连接;所述上顶紧板由上螺栓固定设置在上支座钢板两侧;所述上环钢板套装在上支座钢板外且由上顶紧螺栓固定在上顶紧板上;所述下顶紧板由下螺栓固定设置在下支座钢板两侧;所述下支座钢板上设有下锚筋,下锚筋与下支座钢板为固定连接;所述下环钢板套装在下支座钢板外且由下顶紧螺栓固定在下顶紧板上;所述上、下支座钢板与上、下顶紧板之间设有柔性预应力筋,柔性预应力筋由上、下螺栓将上、下支座钢板连接成一体,实现板式橡胶支座的抗滑移预压。

所述板式橡胶支座、预埋调平钢板、上、下支座钢板、上、下环钢板为矩形或圆形,且上、下支座钢板与柔性预应力筋接触部位以喷砂(丸)处理增大与柔性预应力筋间的摩擦系数。

所述上、下顶紧板为直条板或圆弧板,且与柔性预应力筋接触部位以喷砂(丸)处理增大与柔性预应力筋间的摩擦系数。

所述柔性预应力筋为条形的高强度薄钢板或碳纤维复合薄板。

所述上、下锚筋为一端设有螺纹的锚杆,且由螺帽将其分别锚固在上、下支座钢板上。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在提高和满足抗滑移性能要求的同时,而不限制支座正常使用阶段的合理变形以及对梁体和支座水平变位产生过约束影响,通过上、下环钢板及顶紧螺栓形成自平衡的柔性预应力筋锚固体系,以支座钢板、顶紧板与柔性预应力筋间的摩擦形成锚固力,该锚固方式对柔性预应力筋无损伤,同时避免了传统锚固方式因夹具回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大大提高支座整体的抗滑移性能,结构简单,便于支座的安装及更换,制造成本低,尤其适合中小跨径桥梁抗滑移支座的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B-B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阅附图1~附图2,本发明由矩形的板式橡胶支座1、预埋调平钢板2、上支座钢板3和下支座钢板4组成,所述上支座钢板3上设有预埋调平钢板2、上顶紧板5和上环钢板7;所述下支座钢板4上设有下顶紧板6和下环钢板8;所述预埋调平钢板2由上锚筋9设置在上支座钢板3上,上锚筋9为一端设有螺纹的锚杆,且由螺帽将其锚固在上支座钢板3上;所述上顶紧板5为直条板,且由上螺栓14固定设置在上支座钢板3两侧;所述上环钢板7套装在上支座钢板3外且由上顶紧螺栓11固定在上顶紧板5上;所述下顶紧板6为直条板,且由下螺栓15固定设置在下支座钢板4两侧;所述下支座钢板4上设有下锚筋10,下锚筋10为一端设有螺纹的锚杆,且由螺帽将其锚固在下支座钢板4上;所述下环钢板8套装在下支座钢板4外且由下顶紧螺栓12固定在下顶紧板6上;所述上支座钢板3和下支座钢板4与上顶紧板5和下顶紧板6之间设有柔性预应力筋13,上支座钢板3、下支座钢板4、上顶紧板5和下顶紧板6与柔性预应力筋13接触部位以喷砂(丸)处理增大与柔性预应力筋13间的摩擦系数;所述柔性预应力筋13为条形的高强度薄钢板,且由上螺栓14和下螺栓15将上支座钢板3和下支座钢板4连接成为整体,实现板式橡胶支座1的抗滑移预压。

本发明是这样安装的:将矩形的板式橡胶支座1设置在下支座钢板4上,上支座钢板3置于板式橡胶支座1上,并将下顶紧板6和下环钢板8套装在下支座钢板4外,柔性预应力筋13下端部设置在下顶紧板6和下支座钢板4之间,然后拧紧下顶紧螺栓12对柔性预应力筋13下端部实现锚固,并通过下螺栓15将下顶紧板6与下支座钢板4固定连接后,将柔性预应力筋13张拉至目标预应力后将上顶紧板5和上环钢板7套装在支座上钢板3外,并拧紧上顶紧螺栓11对柔性预应力筋13上端部实现锚固,确认预应力数值满足要求后,并通过上螺栓14将上顶紧板5与上支座钢板3固定连接,而后对上顶紧螺栓11以及下顶紧螺栓12进行二次拧紧,完成预应力的施加。设置在上支座钢板3与下支座钢板4中间的板式橡胶支座1通过柔性预应力筋13作用产生预压力,柔性预应力筋13长度方向平行于横桥向,宽度方向平行于顺桥向布置,预埋调平钢板2与上支座钢板3通过上锚筋9与梁体连接,下支座钢板4通过下锚筋10与支座垫石连接,完成支座安装。

实施例2

参阅附图3~附图4,本发明由圆形的板式橡胶支座1、预埋调平钢板2、上支座钢板3和下支座钢板4组成。所述上支座钢板3上设有预埋调平钢板2、上顶紧板5和上环钢板7;所述下支座钢板4上设有下顶紧板6和下环钢板8;所述预埋调平钢板2由上锚筋9设置在上支座钢板3上,上锚筋9为一端设有螺纹的锚杆,且由螺帽将其锚固在上支座钢板3上;所述上顶紧板5为圆弧板,且由上螺栓14固定设置在上支座钢板3两侧;所述上环钢板7套装在上支座钢板3外且由上顶紧螺栓11固定在上顶紧板5上;所述下顶紧板6为圆弧板,且由下螺栓15固定设置在下支座钢板4两侧;所述下支座钢板4上设有下锚筋10,下锚筋10为一端设有螺纹的锚杆,且由螺帽将其锚固在下支座钢板4上;所述下环钢板8套装在下支座钢板4外且由下顶紧螺栓12固定在下顶紧板6上;所述上支座钢板3和下支座钢板4与上顶紧板5和下顶紧板6之间设有柔性预应力筋13,上支座钢板3、下支座钢板4、上顶紧板5和下顶紧板6与柔性预应力筋13接触部位以喷砂(丸)处理增大与柔性预应力筋13间的摩擦系数;所述柔性预应力筋13为条形的碳纤维复合薄板,且由上螺栓14和下螺栓15将上支座钢板3和下支座钢板4连接成为整体,实现板式橡胶支座1的抗滑移预压。

本发明是这样安装的:将圆形的板式橡胶支座1设置在下支座钢板4上,上支座钢板3置于板式橡胶支座1上,并将下顶紧板6和下环钢板8套装在下支座钢板4外,柔性预应力筋13下端部设置在下顶紧板6和下支座钢板4之间,然后拧紧下顶紧螺栓12对柔性预应力筋13下端部实现锚固,并通过下螺栓15将下顶紧板6与下支座钢板4固定连接后,将柔性预应力筋13张拉至目标预应力后将上顶紧板5和上环钢板7套装在上支座钢板3外,并拧紧上顶紧螺栓11对柔性预应力筋13上端部实现锚固,确认预应力数值满足要求后,并通过上螺栓14将上顶紧板5与上支座钢板3固定连接,而后对上顶紧螺栓11以及下顶紧螺栓12进行二次拧紧,完成预应力的施加。设置在上支座钢板3与下支座钢板4中间的板式橡胶支座1通过柔性预应力筋13作用产生预压力,柔性预应力筋13长度方向平行于横桥向,宽度方向平行于顺桥向布置,预埋调平钢板2与上支座钢板3通过上锚筋9与梁体连接,下支座钢板4通过下锚筋10与支座垫石连接,完成支座安装。

本发明以合理的结构对板式支座以预压力,使其在水平地震作用或汽车荷载冲击作用下抗滑移性能有显著提高,同时,预压力的施加不对梁体的正常使用阶段提供过约束,抗滑移支座与梁体通过螺栓连接,便于支座的安装及更换。预压力合理的施加方式应满足支座施加的预应力应在使用期间内保持较高的可靠度,预应力损失应可控,预应力的实现以不增加支座的水平向抗剪刚度为宜,支座形式应尽可能减小支座在正常使用阶段的顺桥向变形。

以上只是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凡为本发明等效实施,均应包含于本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