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透水砖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5825阅读:565来源:国知局
一种透水砖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材料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透水砖。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人行道、步行街等处的路面大多采用普通防滑方砖、彩色水泥方砖或广场转等铺装,这些不透水的路面由于缺乏呼吸性,吸收热量和渗透雨水的能力,一方面导致雨水仅能通过路面流进预留的边沟和下水道排水,遇到大雨的,有些路段严重积水而形成水患,甚至阻断交通,另一方面,大量的水域通过排水管排入江河,导致土壤中的水难以及时补偿,加之地下水的过度使用,造成城市地基下陷等严重问题,而且这种铺设方式在晴天又大量蒸发水分,导致地表温度很高,形成“热岛效应”,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

基于上述问题,人们开展了对透水砖的研发并逐步应用于市场,中国专利文献CN105200893A公开了一种路面透水砖,包括透水砖砖体,所述透水砖砖体的边缘上设有卡槽和卡齿,通过所述卡槽与所述卡齿将相邻的所述透水砖砖体进行拼接,使得相邻砖体之间具有接缝,雨水随接缝流入地下,但由于在铺设透水砖时需要在相邻透水砖之间填充砂浆,因此相邻砖体之间产生的间隙十分狭小,透水性能较差,不利于及时排掉雨水,而且不能达到先保水后透水的效果,最终使得大量的雨水无法保留在砖内或者进入地表,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透水砖,具有较佳的透水效率且砖体内能够储存水分,便于与空气进行热量交换,降低空气温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透水砖,包括砖体,所述砖体边缘设有凹槽和与凹槽相匹配的凸起,所述砖体从上向下依次设有上砖层、中砖层和下砖层,且三层砖层的骨粒半径依次减小,所述中砖层下端设有吸水腔,所述吸水腔内设有聚乙烯醇保水块,所述中砖层下端设有与吸水腔相通的导流槽,所述砖体内设置有若干从砖体表面直通到吸水腔的通水孔, 所述通水孔与下端的吸水腔相通。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上砖层、中砖层和下砖层中的骨粒半径依次减小便于在雨量较小的情况下,水分能够从砖体表面逐渐渗透进入透水砖中,减少了雨水在砖体表面的滞留而造成道路积水;通过砖体内通水孔和吸水腔的设置,便于在雨量较大的情况下,砖体上大量的雨水快速沿通水孔流入砖体,大大提高了砖体的透水率,而且中砖层下端设有与通水孔相连的吸水腔,吸水腔内设有聚乙烯醇保水块,通水孔流下的部分雨水保留在吸水腔内,或者被聚乙烯醇保水块吸收,减少雨水很急时来不及排走最终还是从通水孔溢出砖体的情况,增强了透水砖的透水能力,此外,上砖层、中砖层和下砖层中的骨粒半径依次减小,还有利于晴天时吸水腔或者砖体中水分的蒸发,与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从而降低地表温度。

进一步的,所述的中砖层下端设有与吸水腔相通的导流槽。

通过与吸水腔相通的导流槽的设置,砖体拼接后,相邻砖体的导流槽连接在一起,将雨水汇入道路旁边的河道或者排水道中,减少了大量雨水充满吸水腔后来不及排走而溢出的情况,同时也改善了较多的雨水从砖体渗入地面,造成地面土壤凹陷,道路不平的问题。

进一步的,所述的通水孔上设置有网筒结构,所述网筒向下延伸到通水孔中,所述网筒具有与通水孔内径相匹配的外径。

通过在通水孔设置网筒结构,减少了风沙天气灰尘、泥水、路面污染形成的有机物等堵塞通水孔而导致透水砖的透水性能下降,甚至丧失透水能力的情况的发生,以提高透水砖的使用时效。

进一步的,所述的网筒的顶面一端向下倾斜。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网筒的顶面一端向下倾斜,有利于通过走路、自行车带来的振动使得滞留在网筒上的灰尘、污垢掉落,改善了网筒堵塞带来的透水性能降低的情况。

进一步的,所述的网筒外侧壁上设有卡扣,所述通风孔内设有供卡扣嵌入的卡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网筒推进通水孔内使得卡扣恰好嵌入卡槽内,起到固定网筒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的通水孔的孔径由上而下逐渐扩大。

通过设置渐扩式的通水孔,加速雨水的透过速度,提高透水砖的透水率。

进一步的,所述的砖体上方设有若干V型导水槽,所述通水孔位于V型导水槽内。

通过透水砖的砖体表面的V型导水槽可使流入槽内的雨水集中流淌,而不会在坡道表面漫开,雨水流淌到通水孔再流入吸水腔内,雨水沿着V型导水槽流淌,能更快地从透水砖表面流进吸水腔内,若干V型排水槽增大了透水砖表面的粗糙程度,从而在雨天起到一定的防滑效果。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V型导水槽、孔径渐扩式通水孔、与通水孔相连的吸水腔以及吸水腔内设有的聚乙烯醇保水块的设置,增强了透水砖的透水能力,即使大雨时也能使雨水快速流入砖体,减少雨水溢出砖体的情况;

通过上砖层、中砖层和下砖层中的骨粒半径依次减小,一方面,促进雨水渗入透水砖中,储存在吸水腔和聚乙烯醇保水块中,另一方面有利于晴天时吸水腔或者砖体中水分的蒸发,与空气进行热量交换,从而降低地表温度;

通过砖体内与吸水腔相通的导流槽的设置,将雨水汇入道路旁边的河道或者排水道中,改善了较多的雨水从砖体渗入地面,造成地面土壤凹陷,道路不平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凹槽和凸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1中用于体现通水孔、吸水腔和聚乙烯醇保水块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中用于体现网筒与通水孔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中用于体现网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3中用于体现V型导水槽与通水孔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3中用于体现导流槽与吸水腔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中,1、砖体;11、上砖层;12、中砖层;13、下砖层;2、凹槽;21、凸起;3、吸水腔;31、聚乙烯醇保水块;4、通水孔;5、导流槽;6、网筒;7、卡扣;8、卡槽;9、V型导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一种透水砖,如图1所示,包括砖体1,砖体1为陶瓷砖体或者混凝土砖体,砖体1相邻的三个侧面各设置有两对凹槽2和凸起21,砖体1左侧面和右侧面的上端分别设有两个平行的凹槽2,下端分别设有两个平行的凸起21,正侧面的上端设有两个凸起21,下端设有两个凹槽2,凹槽2和凸起21的形状和大小相互匹配,在用透水砖铺设路面时,相邻透水砖的凹槽2和凸起21能够互相嵌套起来。

如图1和2所示,砖体1内设有三层,包括上砖层11、中砖层12和下砖层13,其中的骨粒半径依次减小,砖体1内设置有孔径渐扩式的通水孔4,通水孔4贯穿上砖层11和中砖层12,通水孔4下端在中砖层12内设置有吸水腔3,通水孔4与下端的吸水腔3相通,吸水腔3一侧填充有聚乙烯醇保水块31。

具体实施方式:当下雨时,雨水较小时,大部分雨水可以直接通过砖体1表面向下渗透即可,通过骨粒半径依次减小的上砖层11、中砖层12和下砖层13,提高了雨水的渗透速率,少量雨水流入通水孔4中,通过通水孔4流入吸水腔3内,当雨水较大时,较多的雨水在砖体1表面来不及向下渗透,依靠通水孔4快速流入吸水腔3中,通过吸水腔3后部分雨水储存在吸水腔3内或者被聚乙烯醇保水块31吸收,从而实现了透水砖透水、保水的功能,晴天时,储存在吸水腔3内或者被聚乙烯醇保水块31吸收的水分易于被蒸发,与空气发生热量交换,从而降低地表温度。

实施例2:一种透水砖,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3和4所示,通水孔4内设置有网筒6,网筒6的外径与通水孔4的内径相互匹配使得网筒6下端可以延伸到通水孔4中,使网筒6可以插入通水孔4中,网筒6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卡扣7,通水孔4内壁上设有与卡扣7的形状和个数相匹配的卡槽8,本实施例中卡扣7和卡槽8的个数均为2个,安装网筒6时,只需将网筒6伸入通水孔4中,旋转网筒6使得2个卡扣7分别卡入卡槽8内,即可使网筒6稳固地连接在通水孔4上,从而减少了灰尘、垃圾、有机物等污染物进入通水孔4,而使通水孔4阻塞的情况,进而改善了因通水孔4阻塞带来的透水砖的透水能力下降的问题,并且网筒6一端向下倾斜,有利于网筒6上的尘土通过走路或者自行车的振动落下。

实施例3:一种透水砖,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5和6所示,砖体1表面设有若干V型导水槽9,通水孔4位于V型导水槽9内,下雨时,部分雨水或者直接落入V型导水槽9内,或者先流淌一段距离再流入V型导水槽9内,使流入V型导水槽9内的雨水集中流淌,从而减少了在砖体1表面漫开,雨水沿着V型导水槽流淌,能更快地从透水砖表面流进吸水腔3内,提高了透水砖的透水速率,而且V型导水槽9提高了摩擦力,具有防滑的作用,在中砖层12中设有导流槽5,相邻砖体1的导流槽5相互串通,使得砖体内过多的雨水,顺着导流槽5流入道路旁边的排水沟中。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