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式非对称桥梁悬臂拼装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32311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土木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移动式非对称桥梁悬臂拼装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U+箱”预制结构的桥梁悬臂拼装主要采用对称布置的移动式桥面吊机进行施工,即先在始发块上以桥墩为中心对称布置桥面吊机、对称起吊安装当前预制梁段,然后将桥面吊机对称前移至下一安装位置、对称起吊安装下一预制梁段,重复上述步骤,直至完成桥墩两侧所有的梁段安装。

采用该类设备时,需要遵循“悬臂平衡拼装工艺”要求,即预制节段在桥墩两侧对称起吊安装,其前提是“预制梁段能够直接运输到对称布置的桥面吊机正下方,且能够垂直起吊、对称安装”,使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在实际施工中,由于采用悬臂拼装技术的桥梁通常需上跨现状河道、铁路、高速公路等建构筑物,如采用移动式桥面吊机进行安装,往往无法满足上述前提中的运输条件,导致“桥墩两侧不能实现对称起吊安装”;或者能够满足运输条件,但代价过大,经济上相当不划算。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背景技术中提到的至少一个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经济投入较小的移动式非对称桥梁悬臂拼装设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移动式非对称桥梁悬臂拼装设备,包括第一吊机、第二吊机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吊机和所述第二吊机中间的运梁小车,所述第一吊机包括第一主梁以及位于所述第一主梁上的第一天车;所述第二吊机包括第二主梁以及位于所述第二主梁上的第二天车,起始阶段所述第一主梁和所述第二主梁相连接,所述第一天车、所述第二天车均可沿所述第一主梁、所述第二主梁移动。

可选的,所述第一天车和所述第二天车均具有起重装置和走行装置,通过所述起重装置,所述第一天车和所述第二天车上的负荷可旋转,通过所述走行装置,所述第一天车和所述第二天车可沿所述主梁前后移动。

可选的,所述起重装置包括一台可横向移动的卷扬机与起重吊具。

可选的,所述走行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和多个滚轮,通过所述驱动电机带动所述滚轮沿所述第一主梁或所述第二主梁前后移动。

可选的,所述主梁包括上弦杆、下弦杆以及连接于所述上弦杆和所述下弦杆之间的腹杆。

可选的,所述上弦杆的数量为一根,所述下弦杆的数量为两根。

可选的,所述腹杆为钢性连接杆。

本实用新型移动式非对称桥梁悬臂拼装设备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移动式非对称桥梁悬臂拼装设备不再受到对称吊装的局限,并且避免了为满足对称吊装前提中的运输条件而付出的巨大经济代价,极大地拓宽了桥梁悬臂拼装工艺的应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移动式非对称桥梁悬臂拼装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标注解释:11:第一天车;12:第二天车;10:第一吊机;20:第二吊机;13:第一主梁;23:第二主梁;18:负荷;19:桥墩上方的始发块;21:临时支墩;30:运梁小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从而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各权利要求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移动式非对称桥梁悬臂拼装设备,结合图1对本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图1为移动式非对称桥梁悬臂拼装设备结构示意图。

图1为移动式非对称桥梁悬臂拼装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包括:包括第一吊机10、第二吊机20以及位于所述第一吊机10和所述第二吊机20中间的运梁小车30,所述第一吊机10包括第一主梁23以及位于所述第一主梁23上的第一天车11;所述第二吊机20包括第二主梁23以及位于所述第二主梁23上的第二天车12,起始阶段所述第一主梁13和所述第二主梁23相连接,所述第一天车11、所述第二天车12均可沿所述第一主梁13、所述第二主梁23移动,所述第一天车11和所述第二天车12均具有起重装置和走行装置,通过所述起重装置,所述第一天车11和所述第二天车12上的负荷可旋转,通过所述走行装置,所述第一天车11和所述第二天车12可沿所述第一主梁13或所述第二主梁23前后移动,所述起重装置包括一台可横向移动的卷扬机与起重吊具,所述走行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和多个滚轮,通过所述驱动电机带动所述滚轮沿所述第一主梁或所述第二主梁前后移动,所述主梁包括上弦杆、下弦杆以及连接于所述上弦杆和所述下弦杆之间的腹杆,所述上弦杆的数量为一根,所述下弦杆的数量为两根,所述腹杆为钢性连接杆。

图1中还示出了临时支墩21以及位于临时支墩21上方的始发块19。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