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设置有可移动隔离护栏的智能车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02145发布日期:2018-08-31 20:29阅读:101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设置有可移动隔离护栏的智能车道。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车辆拥有量急剧增加,每天早晨进城方向交通流量大,反向流量小;而晚上则是出城方向的流量大,交通的“潮汐现象”明显;因“潮汐现象”的存在,进一步加重了交通的拥挤现象。

对于交通拥堵问题,交通部门采取了很多措施,如:单双号限行、机动车牌摇号、增加交警维持交通秩序等等。其中,对付早晚高峰车流有一种办法,即启用潮汐车道,早高峰进城车辆多时,增加进城方向车道数,减少出城方向车道数,晚高峰出城车辆多时,增加出城方向车道数,减少进城方向车道数。

现如今的潮汐车道,是通过车道灯指示方向的变化,控制潮汐车道的行驶方向,来调整车道数,同时还需要大量的交警在该路段进行引导,费时费力;而且潮汐车道和其他车道间仅靠潮汐车道标线区分,中间没有隔离带,司机很容易误入潮汐车道,造成车辆逆行等危险隐患。

因此,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面对的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置有可移动隔离护栏的智能车道,其通过可移动隔离护栏的电子、机械化自移,使得隔离护栏能够调节潮汐车道的行驶方向,分离不同方向的车流,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力;在提高道路行车安全的同时缓解了交通压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设置有可移动隔离护栏的智能车道,所述智能车道包括潮汐车道、可移动隔离护栏和驱动装置;其中,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可移动隔离护栏在所述潮汐车道上移动,以改变潮汐车道的车辆流向;所述可移动隔离护栏包括若干根隔离立柱,相邻两根所述隔离立柱中间设置有隔离护栏,隔离立柱的底座设置有两组滚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前置导轨、中间旋转导轨、后置导轨和驱动车辆,所述前置导轨和所述后置导轨通过旋转轴与所述的中间旋转导轨连接,中间旋转导轨通过旋转架与所述驱动车辆连接;前置导轨、中间旋转导轨和后置导轨底部均设置有与导轨侧壁平行的轨道;前置导轨、中间旋转导轨和后置导轨的伸缩通过三个液压油缸伸缩控制;收缩状态下前置导轨、中间旋转导轨和后置导轨组成一N形结构,伸展状态下前置导轨、中间旋转导轨和后置导轨组成一S形结构;三个所述液压油缸通过电控程序控制;前置导轨前端加装传动及定位装置;前置导轨前端设置成喇叭口并加装摄像系统。

进一步,所述隔离护栏和所述隔离立柱由三个铰接点连接,三个铰接点分为上铰接点、中铰接点和下铰接点,所述上铰接点和所述下铰接点可以绕所述中铰接点旋转。

进一步,所述中间旋转导轨通过旋转架与所述驱动车辆连接,所述旋转架可以旋转0-105度角。

进一步,所述前置导轨和所述后置导轨可绕所述旋转轴旋转0-105度角。

进一步,所述前置导轨的底部轨道前端有10度斜坡,所述后置导轨的底部轨道后端有10度斜坡,所述前置导轨底部轨道、所述后置导轨底部轨道与所述中间旋转导轨底部轨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均在同一水平面上。

进一步,所述前置导轨、所述中间旋转导轨和所述后置导轨底部平行的轨道宽度与所述隔离立柱底部两组滚轮的中心距宽度相等。

进一步,所述传动及定位装置的动力来源为所述驱动车辆的液压系统或电气系统。

进一步,所述摄像系统的摄像头部分安装在所述前置导轨前端,摄像系统的显示部分安装在所述驱动车辆的驾驶室中;摄像系统的电力来自于驱动车辆的电气系统。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技术效果:

本申请通过可移动隔离带的电子、机械化自移,使得隔离带能够调节潮汐车道的行驶方向,分离不同方向的车流,减少不必要的劳动力。通过电控程序控制导轨的伸展与收缩,可以在伸展状态下进行自动化移动隔离护栏,在收缩状态下符合道路行驶车辆的宽度设置。潮汐车道和其他车道间通过隔离带区分,让司机更明了的知道潮汐车道的行驶方向,避免逆行等危险事故发生;提高道路行车安全的同时缓解了交通压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智能车道换道立体效果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伸展状态效果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驱动装置的收缩状态效果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前置导轨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智能车道的可移动隔离护栏效果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可移动隔离护栏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隔离立柱局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说明,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本实用新型可以体现为多种不同形式,并不应理解为局限于这里叙述的示例性实施例。而是,提供这些实施例,从而使本实用新型全面和完整,并将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完全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

如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设置有可移动隔离护栏的智能车道,该智能车道包括潮汐车道1、可移动隔离护栏2和驱动装置3;其中,驱动装置3用于驱动可移动隔离护栏2在潮汐车道1上移动,以改变潮汐车道1的车辆流向;可移动隔离护栏2包括若干根隔离立柱14,相邻两根隔离立柱14中间设置有隔离护栏18,隔离立柱14的底座设置有两组滚轮19;驱动装置3包括前置导轨4、中间旋转导轨5、后置导轨6和驱动车辆7(前置导轨4、中间旋转导轨5和后置导轨6的轴向保持一致),前置导轨4和后置导轨6通过旋转轴11与的中间旋转导轨5连接,中间旋转导轨5通过旋转架8与驱动车辆7连接;前置导轨4、中间旋转导轨5和后置导轨6底部均设置有与导轨侧壁平行的轨道13;前置导轨4、中间旋转导轨5和后置导轨6的伸缩通过三个液压油缸9伸缩控制;收缩状态下前置导轨4、中间旋转导轨5和后置导轨6组成一N形结构,伸展状态下前置导轨4、中间旋转导轨5和后置导轨6组成一S形结构;三个液压油缸9通过电控程序控制;前置导轨4前端加装传动及定位装置12;前置导轨4前端设置成喇叭口并加装摄像系统10。驱动车辆7提供系统前进的动力及液压系统与电控系统的动力来源。

隔离立柱14的底座设置的滚轮19绕旋转轴旋转,滚轮的滚轮支架两侧加旋转限位板,控制滚轮绕旋转轴的旋转角度为0-7度。

隔离护栏18和隔离立柱14由三个铰接点连接,三个铰接点分为上铰接点17、中铰接点16和下铰接点15,上铰接点17和下铰接点15可以绕中铰接点16旋转。

中间旋转导轨5通过旋转架8与驱动车辆7连接,旋转架8可以旋转0-105度角。

前置导轨4和后置导轨6可绕旋转轴11旋转0-105度角。

前置导轨4的底部轨道前端有10度斜坡,后置导轨6的底部轨道后端有10度斜坡,前置导轨底部轨道、后置导轨底部轨道与中间旋转导轨底部轨道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均在同一水平面上。

前置导轨4、中间旋转导轨5和后置导轨6底部平行的轨道13的宽度与隔离立柱底部两组滚轮19的中心距宽度相等。

传动及定位装置12的动力来源为驱动车辆7的液压系统或电气系统。

摄像系统10的摄像头部分安装在前置导轨4前端,摄像系统10的显示部分安装在驱动车辆7的驾驶室中;摄像系统10的电力来自于驱动车辆的电气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

根据道路拥挤程度,由电控程序控制三个液压油缸9工作,使驱动装置3的前置导轨4、中间旋转导轨5及后置导轨6形成一S形伸展状态,驱动装置3驱动可移动隔离护栏2按前置导轨4、中间旋转导轨5、后置导轨6组成的轨迹移动,在驱动车辆7驱动开始,前置导轨4前端的传动及定位装置12辅助可移动隔离护栏2进入前置导轨4,可移动隔离护栏2进入前置导轨4,上转轴17与下转轴15绕中转轴16旋转,隔离立柱14被抬起进入轨道,滚轮19与轨道13接触沿着轨道13组成的轨迹移动,这样隔离立柱14在移动过程中隔离立柱14脱离了地面,在可移动隔离护栏2移动到后置轨道6后脱离轨道,被稳稳地安置在地面上。在移动过程中由于前置导轨、中间旋转导轨、驱动车辆、后置导轨的作用,隔离护栏按预定的导轨轨迹移动,隔离护栏在脱离后置导轨时,被稳稳的安置在隔离带上,安全可靠,由于隔离护栏的作用进一步避免了车辆碰撞带来的危险扩大,整个移动过程中隔离护栏在导轨13内是被抬起的,滚轮起支撑和移动作用,从而克服了与地面的摩擦与磨损。在移动完隔离护栏后,驱动装置中的前置导轨,中间旋转导轨和后置导轨可以在电控程序控制三个液压油缸的作用下变为“N”形的收缩状态,方便驱动装置在路面上行驶。在不限制潮汐车道内车辆行走的同时,驱动车辆顺着由西向东方向的车流驱动隔离带,使隔离带平移一个车道,增强由东向西方向的通行能力,从而缓解交通压力。

上面所述只是为了说明本实用新型,应该理解为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实施例,符合本实用新型思想的各种变通形式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