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车位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90763发布日期:2019-08-21 00:56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智能车位锁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停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车位锁。



背景技术:

目前,城市内的车辆日益增多,停车场规模日益增大,还有些城市利用路边提供有偿车位,但针对车位的占道停车、无序停放,尚无有效解决方法,对车辆用户来说,寻找合适的停车位置也极为不便,耗费时间长,容易引发冲突。现有的停车场所提供车位锁,在享有车位使用权的用户驾车离开车位后,可通过手动开启车位锁,以防止其他车辆占位停放,用户返回时需手动放下车位锁的挡车臂,操作麻烦,长期使用十分繁琐。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可解决上述缺陷的操作方便快捷且实用性强的智能车位锁,以提高停车效率,并实现对车位的智能化管理。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操作方便快捷且实用性强的智能车位锁,以提高停车效率,实现对车位的智能化管理。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所述的技术方案:一种智能车位锁,用于与移动终端通信,包括有一壳体及与所述壳体枢接的挡车臂,所述智能车位锁还包括有一驱动机构、一无线接收器及一MCU,其中,所述驱动机构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挡车臂连接,以控制挡车臂的上升或下降;所述无线接收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移动终端通信;所述MCU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分别与所述无线接收器及驱动机构连接。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智能车位锁还包括有一感应控制器,所述感应控制器设置于所述壳体内并与所述MCU连接。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感应控制器包括有一地磁传感器,所述地磁传感器的串行时钟端作为感应控制器的输入端,并与所述MCU的串行时钟输出端相连;所述地磁传感器的串行数据端作为感应控制器的输出端,并与所述MCU的串行数据输入端相连。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无线接收器包括天线及一射频接收器,所述射频接收器的射频输入端通过一第二十四电容与所述天线相连,所述射频输入端与第二十四电容之间接有一接地电感,所述射频接收器的数据输出端与MCU的第一射频输入端连接,所述射频接收器的功能使能端与MCU的第二射频输出端连接。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无线接收器包括一蓝牙模块,所述蓝牙模块与MCU相连。

其进一步技术方案为:所述无线接收器包括天线、一SIM卡及一用于接收LTE及4G射频信号的LTE/4G模块,所述SIM卡及天线分别与所述LTE/4G模块相连,所述LTE/4G模块的数据输出端与MCU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所述智能车位锁于壳体内设置无线接收器,通过无线接收器可与移动终端进行数据通信,获取控制指令,MCU根据获得的控制指令控制挡车臂的工作,使得车位锁的控制操作方便快捷,有利于提高停车效率,实用性强,实现车位锁的智能化管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智能车位锁的原理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智能车位锁的感应控制器的电路原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智能车位锁的MCU的电路原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智能车位锁的无线接收器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智能车位锁的无线接收器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智能车位锁的无线接收器的第三实施例的电路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阐述,显然,以下将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智能车位锁10用于与移动终端通信,包括有一壳体100及与所述壳体100枢接的挡车臂101,所述智能车位锁10还包括有一驱动机构110、一无线接收器120及一MCU130。

所述驱动机构110设置于所述壳体100内,并与所述挡车臂101连接,以控制挡车臂101的上升或下降。所述无线接收器120设置于所述壳体100内,并与所述移动终端通信,用于接受用户的控制指令。其中,控制指令包括控制挡车臂101上升的上升指令及控制挡车臂101下降的下降指令。所述MCU130设置于所述壳体100内,分别与所述无线接收器120及驱动机构110连接,以控制其工作,根据无线接收器120接收到的控制指令控制驱动机构110工作,以驱动挡车臂101的上升或下降,对智能车位锁10进行智能化管理。具体地,所述驱动机构110可采用电机或马达。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智能车位锁10还包括有一感应控制器140,所述感应控制器140与MCU130连接,用于感应车辆是否位于所述智能车位锁10上方,并将处理结果发送至MCU130,所述MCU130根据获得的处理结果结合无线接收器120传送的控制指令,控制驱动机构110工作。通过感应控制器140可感应车辆是否在智能车位锁10上并将处理结果发送至MCU130以控制驱动机构110工作,从而避免车辆在智能车位锁10上时挡车臂101上升而损坏车辆。

基于上述设计,工作时,用户通过移动终端发送控制指令,所述无线接收器120与移动终端实现通信,接受控制指令并传送至MCU130,所述MCU根据接收到的控制指令获取驱动机构110的数据信息,并将获得的驱动机构110的数据信息发送至感应控制器140,感应控制器140根据其进行分析处理,处理结果发送至MCU130,MCU130根据接收到的感应控制器140的处理结果控制驱动机构110的工作,驱动挡车臂101上升或下降。当车辆进入时,用户发送的控制指令为下降指令,感应控制器140的处理结果为车辆不在智能车位锁10上,所述MCU130根据该处理结果结合下降指令,控制驱动机构110工作以驱动挡车臂101下降;当车辆离开时,用户发送的控制指令为上升指令,当感应控制器140根据MCU130获得的驱动机构110的数据信息分析处理的处理结果为车辆在智能车位锁10上,所述MCU130根据该处理结果控制驱动机构110工作以防止挡车臂101上升;当感应控制器140分析处理的处理结果为车辆不在智能车位锁10上,所述MCU130根据该处理结果控制驱动机构110工作以驱动挡车臂101上升。

参照图2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感应控制器140包括有一地磁传感器U8,所述地磁传感器U8采用型号为IST8308的地磁传感器,所述MCU130采用型号为STM32F103RCT6的芯片,所述地磁传感器U8的1管脚为串行时钟端SCL,所述地磁传感器U8的串行时钟端SCL作为感应控制器140的输入端,并与所述MCU130的串行时钟输出端I2C_SCL2相连,用于获取MCU130获得的驱动机构110的数据信息;所述地磁传感器U8的16管脚为串行数据端SDA,所述地磁传感器U8的串行数据端SDA作为感应控制器140的输出端,并与所述MCU130的串行数据输入端I2C_SDA2相连,用于将分析处理后的处理结果发送至MCU130以控制驱动机构110工作;所述地磁传感器U8的2管脚为模拟电源电压端AVDD,13管脚为数字电源电压端DVDD,所述模拟电源电压端AVDD及数字电源电压端DVDD均与一工作电源VDD相连,所述模拟电源电压端AVDD及数字电源电压端DVDD与工作电源VDD之间连接有一第二十一电阻R21,所述第二十一电阻R21的一端与工作电源VDD相连,所述第二十一电阻R21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模拟电源电压端AVDD及数字电源电压端DVDD相连,所述地磁传感器U8的10管脚为功能端C1,7管脚为编程/擦除电压端VPP,所述编程/擦除电压端VPP通过一第七电阻R7与所述数字电源电压端DVDD连接。具体地,所述MCU130的58管脚为串行时钟输出端I2C_SCL2,其59管脚为串行数据输入端I2C_SDA2,则地磁传感器U8的1管脚通过一第九电阻R9与所述MCU130的58管脚相连,所述地磁传感器U8的16管脚通过一第八电阻R8与MCU130的59管脚相连,所述第九电阻R9与地磁传感器U8的串行时钟输入端SCL之间连接有一一端连接3.3V电源的第四电阻R4,所述第八电阻R8与地磁传感器U8的串行数据输出端SDA之间连接有一一端连接3.3V电源的第六电阻R6;所述地磁传感器U8的5管脚及6管脚分别接有一接地电阻,分别为第十电阻R10和第十一电阻R11;所述模拟电源电压端AVDD与工作电源VDD之间连接有一一端接地的第五电容C5,所述数字电源电压端DVDD与工作电源VDD之间连接有一一端接地的第一电容C1,所述功能端C1与一一端接地的第八电容C8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第五电容C5的另一端及第二十一电阻R21的另一端均连接一3.3V电源。其中,所述工作电源VDD是电压为3.3V的电源,所述第八电阻R8、第九电阻R9、第十电阻R10、第十一电阻R11及第二十一电阻R21的阻值均为0Ω。所述MCU130分别与感应控制器140及驱动机构110连接,以获取驱动机构110的数据信息并将其发送至感应控制器140进行分析处理,获取判断车辆是否位于智能车位锁10上的处理结果,并根据处理结果及无线接收器120接收到的移动终端的控制指令控制驱动机构110工作,以控制挡车臂101的上升或下降。其中,所述MCU130的串行时钟输出端I2C_SCL2与地磁传感器U8的串行时钟端SCL连接,以输出驱动机构110的数据信息至地磁传感器U8,实现对驱动机构110的数据信息的分析处理,获取判断车辆是否位于智能车位锁10上的处理结果;所述MCU130的串行数据输入端I2C_SDA2与地磁传感器U8的串行数据端SDA连接,以获取处理结果。

参照图3和图4,图4展示了无线接收器120的第一实施例,其中,所述无线接收器120包括天线ANT及一射频接收器U9,其中,所述射频接收器U9采用接收频率为433MHz射频信号的型号为CMT2210LC的射频接收器,所述射频接收器U9的8管脚为射频输入端RFIN,所述射频输入端RFIN通过一第二十四电容C24与所述天线ANT连接,所述射频输入端RFIN与第二十四电容C24之间接有一一端接地的第三电感L3,所述射频接收器U9的3管脚为数据输出端DOUT,4管脚为功能使能端SDN,所述数据输出端DOUT通过一第十九电阻R19与MCU130的第一射频输入端RF1连接,所述功能使能端SDN通过一第三十八电阻R38与MCU130的第二射频输出端RF2连接;所述射频接收器U9的5管脚为晶振输入端XIN,2管脚为电压输入端VDD,所述晶振输入端XIN与一一端接地的第二晶振Y2连接,所述第二晶振Y2的振动频率为27.1383MHz;所述射频接收器U9的电压输入端VDD通过一第十三电阻R13与工作电源VDD相连,所述工作电源VDD是电压为3.3V的电源,所述第十三电阻R13的阻值为0Ω;所述第十三电阻R13与电压输入端VDD之间并接有两个接地电容,分别为第二十八电容C28和第三十八电容C38。具体地,所述MCU130的23管脚为第一射频输入端RF1,22管脚为第二射频输出端RF2,则所述射频接收器U9的3管脚通过第十九电阻R19与MCU130的23管脚相连,所述射频接收器U9的4管脚通过第三十八电阻R38与MCU130的22管脚相连,所述第十九电阻R19及第三十八电阻R38的阻值均为100Ω。

参照图3和图5,图5展示了所述无线接收器120的第二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无线接收器120包括一蓝牙模块U4,所述蓝牙模块U4与MCU130连接,以通过蓝牙模式与移动终端实现通信,无需额外设计软件,操作方便简洁。所述蓝牙模块U4采用型号为MTSerialBle的蓝牙模块,所述蓝牙模块U4的B4管脚为数据接收端RXD,B5管脚为数据发送端TXD,所述MCU130的29管脚为蓝牙发送端MT/TX,30管脚为蓝牙接收端MT/RX,所述蓝牙模块U4的数据接收端RXD与MCU130的蓝牙发送端MT/TX连接,所述蓝牙模块U4的数据发送端TXD与MCU130的蓝牙接收端MT/RX连接,具体地,所述蓝牙模块U4的B4管脚通过一第三十六电阻R36与MCU130的29管脚相连,所述蓝牙的B5管脚通过一第五十电阻R50与MCU130的30管脚相连,所述蓝牙的B6管脚通过一第四十九电阻R49与MCU130的33管脚相连,所述蓝牙的B3管脚通过一第三十七电阻R37与MCU130的34管脚相连,所述第三十六电阻R36、第三十七电阻R37、第四十九电阻R49及第五十电阻R50的阻值均为10Ω。所述蓝牙模块U4的A2管脚为电源输入端VCC,所述蓝牙模块U4的电源输入端VCC通过一第十七电阻R17与工作电源VDD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R17与电源输入端VCC之间连接有一一端接地的第七电容C7,所述第十七电阻R17的一端与工作电源VDD连接,其另一端与所述电源输入端VCC连接,所述第十七电阻R17的另一端及第七电容C7的另一端均连接一3.3V电源。其中,所述工作电源VDD是电压为3.3V的电源,所述第十七电阻R17的阻值为0Ω。

参照图3和图6,图6展示了所述无线接收器120的第三实施例,在该实施例中,所述无线接收器120包括有第三天线AN3、第四天线AN4、一SIM卡U1及一用于接收LTE及4G射频信号的LTE/4G模块U2,所述LTE/4G模块U2采用型号为SIM7600CE的芯片,所述SIM卡U1的1管脚为电源输入端VCC,2管脚为使能端RST,3管脚为时钟信号端CLK,6管脚为数据输入输出端I/O,所述SIM卡U1的1管脚与LTE/4G模块U2的20管脚相连,所述SIM卡U1的2管脚通过一第五十一电阻R51与LTE/4G模块U2的18管脚相连,所述SIM卡U1的3管脚通过一第五十二电阻R52与LTE/4G模块U2的19管脚相连,所述SIM卡U1的6管脚通过一第五十三电阻R53与LTE/4G模块U2的17管脚相连,以使LTE/4G模块U2可获取SIM卡U1的数据信息,实现通信功能。所述第三天线AN3的1管脚通过一第三电阻R3与所述LTE/4G模块U2的82管脚连接,所述第四天线AN4的1管脚通过一第五电阻R5与所述LTE/4G模块U2的59管脚连接,所述第三电阻R3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接地电容,分别为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容C3,所述第五电阻R5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接地电容,分别为第七电容C7和第九电容C9,所述LTE/4G模块U2的82管脚及59管脚均为天线连接管脚,以使LTE/4G模块U2可获取第三天线AN3和第四天线AN4获得的射频信号,实现通信功能。

所述LTE/4G模块U2的4管脚为使能端RESET,所述使能端RESET依序通过一第九三极管Q9及第四十六电阻R46与所述MCU130的21管脚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九三极管Q9采用型号为S8050的NPN型晶体三极管,所述第九三极管Q9的集电极与使能端RESET连接,其发射极接地,其基极与第四十六电阻R46的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十六电阻R46的另一端与所述MCU130的21管脚连接。

所述LTE/4G模块U2的3管脚为电源端POWER_ON,所述电源端POWER_ON依序通过一第一三极管Q1及第一电阻R1与所述MCU130的14管脚连接,具体地,所述第一三极管Q1采用型号为S8050的NPN型晶体三极管,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电源端POWER_ON连接,其发射极接地,其基极与第一电阻R1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一电阻R1的另一端与所述MCU130的14管脚相连,所述第一电阻R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之间并接有一一端接地的第二电阻R2。通过所述LTE/4G模块U2的使能端RESET和电源端POWER_ON分别与MCU130的21管脚和14管脚相连,以实现MCU130对所述LTE/4G模块U2的信息交流,从而控制LTE/4G模块U2的工作。

所述LTE/4G模块U2的62管脚及63管脚均为射频电源端VBAT_RF,其61管脚及64管脚均为接地端GND,所述LTE/4G模块U2的38管脚及39管脚均为基带电源端VBAT_BB,其37管脚、40管脚、43管脚及65管脚均为接地端GND,所述LTE/4G模块U2的62管脚及63管脚均与一射频工作电源端VDD_RF连接,所述LTE/4G模块U2的61管脚及64管脚均接地,所述LTE/4G模块U2的62管脚及63管脚均与一阴极接地的第十八极性电容C18的阳极连接,所述第十八极性电容C18的阳极与射频工作电源端VDD_RF连接,所述第十八极性电容C18的阳极通过一第二电感L2与工作电源VDD连接,所述第十八极性电容C18的阳极与第二电感L2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与工作电源VDD连接,所述第二电感L2的一端与第十八极性电容C18的阳极之间连接有一第十九电容C19的一端,所述第十九电容C19的另一端接地并与第十八电容C18的阴极相连。所述工作电源VDD与所述LTE/4G模块U2的38管脚及39管脚连接,所述工作电源VDD接有一阴极接地的第二十二极性电容C22,所述第二十二极性电容C22的阳极与工作电源VDD相连,所述LTE/4G模块U2的38管脚及39管脚均与第二十二极性电容C22的阳极相连,所述LTE/4G模块U2的37管脚、40管脚、43管脚及65管脚均接地,所述第二十二极性电容C22的阳极与LTE/4G模块U2的38管脚之间连接有一阴极接地的第二十一极性电容C21的阳极,所述第二十一极性电容C21的阳极与LTE/4G模块U2的39管脚相连,所述第二十二极性电容C22的阴极接地并与第二十一极性电容C21的阴极相连。

所述LTE/4G模块U2的68管脚为数据接收端UART_RXD,71管脚为数据发送端UART_TXD,所述LTE/4G模块U2的68管脚与所述MCU130的43管脚相连,所述所述LTE/4G模块U2的71管脚与所述MCU130的42管脚相连,实现对LTE/4G模块U2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同时与所述LTE/4G模块U2进行数据信息交流。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智能车位锁10包括无线接收器120的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及第三实施例,以实现智能车位锁10可接收多频段的射频信号,同时亦可通过蓝牙模式进行通信控制,从而在不同环境中与移动终端实现通信连接,应用场景广泛。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智能车位锁10可包括无线接收器120第一实施例、第二实施例及第三实施例的任一实施例,亦可包括上述无线接收器120实施例的任意两项的自由组合,其余结构和功能均与本实施例相同。通过多种无线通信方式,实现无线接收器120与移动终端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流,从而利用移动终端控制智能车位锁10的工作。

继续参照图3,所述MCU130的5管脚为CAN总线接收端CAN_RX,6管脚为CAN总线发送端CAN_TX,所述MCU130的5管脚与一第二十九电容C29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十九电容C29的另一端接地,所述MCU130的6管脚与一第三十一电容C3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十一电容C31的另一端接地,所述第二十九电容C29的另一端与第三十一电容C31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第二十九电容C29的一端与MCU130的5管脚之间接有一第一晶振Y1的一端,所述第一晶振Y1的另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三十一电容C31的一端与MCU130的6管脚之间,所述第一晶振Y1的振动频率为8MHz。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智能车位锁于壳体内设置无线接收器,通过无线接收器可与移动终端进行数据通信,获取控制指令,MCU根据获得的控制指令控制挡车臂的工作,使得车位锁的控制操作方便快捷,有利于提高停车效率,实现车位锁的智能化管理;配合感应控制器,可感应车辆是否位于车位锁上方,根据处理结果进行车位锁控制,可避免车辆位于车位锁时进行挡车臂上升操作,从而防止造成车辆损坏,实用性强。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施以各种等同的更改和改进,凡在权利要求范围内所做的等同变化或修饰,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