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易更换防水密封带的混凝土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34640发布日期:2019-10-09 04:45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易更换防水密封带的混凝土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伸缩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易更换防水密封带的混凝土构件。



背景技术:

混凝土构件由于路基的保护,并不需要承担太大的载荷,采用传统异型钢材料不易于节约成本,维修更换困难。传统异型钢橡胶止水带一般采用截面呈V型的止水带,在雨雪天气会存在积水现象,寒冷天气导致结冰,影响橡胶止水带的伸缩和伸缩装置的使用寿命。橡胶止水带在整个伸缩装置中属于易损构件,其寿命远小于钢制件,需要更换频率高。由于伸缩缝安装位置空间狭小,橡胶止水带更换维修困难。

现有技术的混凝土构件存在异型钢与密封带夹持力低,密封效果差,更换防水密封带比较困难等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更换防水密封带的混凝土构件,用来克服现有技术中混凝土构件成本高、安装更换难度大以及由于积水问题所引起的使用寿命缩短的缺陷。

一种易更换防水密封带的混凝土构件,其中,包括两个相互对称、且分别通过锚固筋安装固定于相邻混凝土本体端部的锚固型材,所述锚固型材设有大型腔和与所述大型腔通过连通孔连通的小型腔;所述小型腔还设有与所述连通孔相对设置的进出孔,所述两个锚固型材之间连接有一防水密封带;所述防水密封带包括伸缩体和与所述伸缩体两端连接的卡紧装置,所述卡紧装置伸开状态能在所述小型腔卡紧而不能在所述大型腔卡紧,所述卡紧装置收拢状态能通过所述进出孔和所述连通孔,所述卡紧装置设在两侧锚固型材的小型腔内。

优选的,所述卡紧装置包括锚杆和铰接在锚杆外侧的倒刺,所述锚杆和所述倒刺之间设有复位弹簧。

优选的,所述大型腔、小型腔截面分别为圆形、方形、椭圆形或马蹄形的其中一种,所述进出孔和连通孔都设有方便卡紧装置通过的倒角。

优选的,所述防水密封带为橡胶、工程塑料、树脂或聚氨酯材料制成。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可方便快捷的将损坏的防水密封带取出,并方便更换安装新防水密封带,延长了混凝土构件的使用寿命,用时锚固型材采用铝合金、金属、工程塑料、树脂或聚氨酯材料,降低了现有伸缩装置成本,进一步提高了伸缩装置耐腐蚀能力;本实用新型的混凝土构件具有整体性能好,便于安装维护,易于更换安装防水密封带,延长了混凝土构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的卡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混凝土本体;2、锚固筋;3、锚固型材;4、小型腔;5、大型腔;6、卡紧装置;7、防水密封带;61、锚杆;62、倒刺;63、复位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一种易更换防水密封带的混凝土构件,其中,包括两个相互对称、且分别通过锚固筋2安装固定于相邻混凝土本体1端部的锚固型材3,所述锚固型材3设有大型腔5和与所述大型腔5通过连通孔连通的小型腔4;所述小型腔4还设有与所述连通孔相对设置的进出孔,所述两个锚固型材3之间连接有一防水密封带7;所述防水密封带7包括伸缩体和与所述伸缩体两端连接的卡紧装置6,所述卡紧装置6伸开状态能在所述小型腔4卡紧而不能在所述大型腔5卡紧,所述卡紧装置6收拢状态能通过所述进出孔和所述连通孔,所述卡紧装置6设在两侧锚固型材3的小型腔4内。卡紧装置6收拢状态从进出孔进入小型腔4,在小型腔4呈伸开状态,因此卡紧装置6就不能从所述进出口出来,此时防水密封带7安装完成,当所述防水密封带7需要更换时,将所述锁紧装置通过连通孔进入大型腔5,此时可以从大型腔5中取出卡紧装置6,从而更换新的防水密封带7。大型腔5和小型腔4两个设置是为了所述卡紧装置6只能从大型腔5取出,这样可以使所述卡紧装置6在所述小型腔4中卡紧得更加的牢靠。便于安装维护,易于更换安装防水密封带7,延长了混凝土构件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卡紧装置6包括锚杆61和铰接在锚杆61外侧的倒刺62,所述锚杆61和所述倒刺62之间设有复位弹簧63。当卡紧装置6进入小型腔4内时,所述复位弹簧63可以有效的将倒刺62自动伸开,此时所述卡紧装置6呈伸开状态,卡紧装置6卡紧在所述小型腔4内。卡紧装置6可以自动卡紧,方便实用。

进一步地,所述大型腔5、小型腔4截面分别为圆形、方形、椭圆形或马蹄形的其中一种,所述进出孔和连通孔都设有方便卡紧装置通过的倒角。倒角的设置是为了所述卡紧装置6更方便的进出大型腔5和小型腔4。使所述卡紧装置6不易被损坏,安装和取出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防水密封带7为橡胶、工程塑料、树脂或聚氨酯材料制成。使防水密封带7不易被损坏,延长其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凡是属于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进行的若干改进,这些改进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