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梁工程用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33937发布日期:2019-08-16 21:23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桥梁工程用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桥梁领域设备,具体是一种桥梁工程用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桥梁减震结构,将地底的震动力经过缓冲后传递给地表的桥体,减小地震的震动力对桥体的损坏,如何发明一种桥梁结构,保证桥体结构在荷载作用下满足地基的多样性的变形要求。目前通用的桥梁支座主要有钢结构减震结构、聚四氟乙烯支座(滑动支座)、橡胶减震结构、混凝减震结构和铅减震结构等。

橡胶减震结构比其它几种材质的减震结构性能优良,但现有的橡胶减震结构通常只能实现横向的阻尼效果,减震效果有限,使得橡胶减震装置在桥梁上的使用上存在一些不足,并且现有的桥梁在产生震动时,有时会出现共振现象,从而影响桥梁的健壮性,针对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一种桥梁工程用减震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桥梁工程用减震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桥梁工程用减震装置,包括安装座,所述安装座的上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滑腔,且每个滑腔均垂直设置;每一个所述滑腔均通过第一缓冲装置与减震块的下表面连接,且第一缓冲装置由滑杆、套环和弹簧组成,所述滑杆的一端延伸至滑腔内并与滑腔的内侧壁滑动接触,且滑杆的另一端与减震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杆上套接有滑动连接的套环,且套环与安装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滑杆上串有弹簧,弹簧的一端与减震块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弹簧的另一端与套环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减震块的上表面设有固定连接的桥体,所述减震块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两个对称分布的第二缓冲装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缓冲装置由驱动杆、限位套、铜锣、固定套、转动杆、连接杆、铜球和支撑杆组成,所述减震块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垂直设置的驱动杆,驱动杆的另一端穿过限位套并与限位套滑动接触,且限位套固定安装在安装座的侧壁,所述驱动杆上固定套接有固定套,固定套的内侧壁通过销轴与转动杆的一端转动连接,转动杆的另一端与连接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铜球,且连接杆下表面的中间端与支撑杆的顶部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且支撑杆的底部与安装座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铜锣固定安装在减震块的下表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安装座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底座。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滑杆延伸至滑腔内的一端固定套接有密封活塞。

作为本实用新型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转动杆与连接杆之间的夹角为30-4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在桥体受到冲击时,桥体推动减震块向下移动,从而减震块推动滑杆沿着滑腔下滑,而在套环的限制下弹簧受到压缩,因此部分对桥体的冲击力转化为弹簧的弹力,从而对桥体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同时提高了桥体的稳定性以及对桥体的保护。

2、本实用新型在桥体受到冲击而使得减震块向下移动,驱动杆沿着限位套下滑并且向下推动转动杆,因此转动杆的另一端推动连接杆的连接端下坠,从而连接杆连接铜球的一端向上摆动,若桥体受到的一定冲击力时,连接杆连接铜球的一端向上摆动并与铜锣碰撞,桥体受到冲击部分转为驱动连接杆转动的机械能以及铜锣与铜球碰撞时的音震,从而降低了桥体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共振现象,同时提高了对桥体的缓冲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桥梁工程用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桥梁工程用减震装置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桥体1、减震块2、安装座3、底座4、滑腔5、滑杆6、套环7、弹簧8、驱动杆9、限位套10、铜锣11、固定套12、转动杆13、连接杆14、铜球15、支撑杆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桥梁工程用减震装置,包括安装座3,安装座3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底座4,安装座3的上表面开设有若干个均匀分布的滑腔5,且每个滑腔5均垂直设置;每一个滑腔5均通过第一缓冲装置与减震块2的下表面连接,减震块2的上表面设有固定连接的桥体1,而第一缓冲装置由滑杆6、套环7和弹簧8组成,滑杆6的一端延伸至滑腔5内并与滑腔5的内侧壁滑动接触,滑杆6延伸至滑腔5内的一端固定套接有密封活塞,且滑杆6的另一端与减震块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滑杆6上套接有滑动连接的套环7,且套环7与安装座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滑杆6上串有弹簧8,弹簧8的一端与减震块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弹簧8的另一端与套环7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在桥体1受到冲击时,桥体1推动减震块2向下移动,从而减震块2推动滑杆6沿着滑腔5下滑,而在套环7的限制下弹簧8受到压缩,因此部分对桥体1的冲击力转化为弹簧8的弹力,从而对桥体1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同时提高了桥体1的稳定性以及对桥体1的保护。

请参阅图2,减震块2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两个对称分布的第二缓冲装置,第二缓冲装置由驱动杆9、限位套10、铜锣11、固定套12、转动杆13、连接杆14、铜球15和支撑杆16组成,减震块2的下表面固定安装有垂直设置的驱动杆9,驱动杆9的另一端穿过限位套10并与限位套10滑动接触,且限位套10固定安装在安装座3的侧壁,驱动杆9上固定套接有固定套12,固定套12的内侧壁通过销轴与转动杆13的一端转动连接,转动杆13的另一端与连接杆14的一端转动连接,转动杆13与连接杆14之间的夹角为30°,连接杆14的另一端固定安装有铜球15,且连接杆14下表面的中间端与支撑杆16的顶部通过销轴转动连接,且支撑杆16的底部与安装座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铜锣11固定安装在减震块2的下表面。

在桥体1受到冲击而使得减震块2向下移动,从而驱动杆9沿着限位套10下滑,与此同时固定套12随着驱动杆9下滑并且向下推动转动杆13,因此转动杆13的另一端推动连接杆14的连接端下坠,从而连接杆14连接铜球15的一端向上摆动,若桥体1受到的一定冲击力时,连接杆14连接铜球15的一端向上摆动并与铜锣11碰撞,桥体1受到冲击力一部分转为驱动连接杆14转动的机械能,一部分转化为铜锣11与铜球15碰撞时的音震,从而降低了桥体1因为震动而产生的共振现象,同时提高了对桥体1的缓冲减震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