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移动式道路护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16858发布日期:2019-11-26 01:46阅读:557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移动式道路护栏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道路护栏领域,具体是一种智能移动式道路护栏。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公路上的车辆迅速增加,交通堵塞现象经常发生,其中大多是因为上下班高峰车流集中引起的,上班高峰时,通向城市中心一侧车道拥挤堵塞,而下班时则相反方向车道拥挤堵塞,目前大多道路护栏是固定放置于道路中央位置,多为固定式护栏,不能移动位置,不能解决道路拥挤堵塞问题,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移动式道路护栏,通过调节护栏支架的位置,灵活的增加车辆相对多的流量道路的车道宽度,提高城市车道利用率,减轻交通压力;缓冲滚筒转动同时,利用扭转弹簧扭曲力提高缓冲滚筒对撞击汽车的缓冲能力。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智能移动式道路护栏,包括多个护栏支架、承重卡盖和底板,所述护栏支架下端均固定安装有承重卡盖,承重卡盖内壁安装有沿着上下方向运动的底板,底板上端固定安装有多个气缸,气缸的伸缩端与承重卡盖上端固定连接,底板下端固定安装有多组万向轮。

位于所述承重卡盖两侧固定安装有阵列分布的旋转支撑块,旋转支撑块上端均转动连接有旋转杆,旋转杆上固定安装有旋转齿轮,旋转齿轮与旋转支撑块之间安装有扭转弹簧,扭转弹簧两端分别与旋转齿轮和旋转支撑块固定连接,同时扭转弹簧套在旋转杆上。

所述旋转齿轮外侧啮合连接有次旋转驱动齿轮,次旋转驱动齿轮外侧啮合连接有主旋转驱动齿轮,主旋转驱动齿轮下端固定安装有缓冲滚筒。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底板两端处的万向轮转轴上端均固定安装有转向轴,转向轴上固定安装有转向齿轮,位于底板相同端的转向齿轮之间安装有驱动齿轮,其中驱动齿轮与转向齿轮均啮合连接,驱动齿轮上固定安装驱动轴,其中驱动轴上端固定安装有次驱动齿轮,次驱动齿轮外侧啮合连接有主驱动齿轮,主驱动齿轮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所述驱动轴与底板上端转动连接。

所述底板上端固定安装有电机支撑座,其中驱动电机固定安装在电机支撑座上端。

进一步地,所述护栏支架内壁固定安装有钢丝网。

进一步地,相邻所述护栏支架之间安装有阻拦支架,其中阻拦支架包括一对安装架和多个绳索,其中绳索安装在安装架之间,绳索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安装架之间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承重卡盖两侧固定安装有带有插孔的安装块,其中安装架下端固定安装有插销。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次旋转驱动齿轮或者主旋转驱动齿轮上端的承重卡盖两侧固定安装有固定座,其中次旋转驱动齿轮和主旋转驱动齿轮均通过转轴与固定座转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旋转杆上端均固定安装有扭转块,其中扭转块上开有对称分布的穿绳孔,同时承重卡盖两侧固定安装对称分布的缓冲座,缓冲座内侧均设有缓冲弹簧,缓冲弹簧一端固定安装有滑动块,其中滑动块沿着承重卡盖侧壁滑动,滑动块之间安装有钢丝绳索,其中钢丝绳索两端分别与滑动块固定连接,位于滑动块之间的钢丝绳索依次从扭转块的任意穿绳孔穿入从另一个穿绳孔穿出。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调节护栏支架的位置,灵活的增加车辆相对多的流量道路的车道宽度,提高城市车道利用率,减轻交通压力;

2、本发明通过对万向轮转动角度进行调节,当外力推动护栏支架,实现调节护栏支架定向移动;

3、本发明当外界车辆撞击至护栏支架时,外界车辆与缓冲滚筒相接触,由于切向力作用,此时缓冲滚筒转动,转动的缓冲滚筒通过运动传输使旋转齿轮转动,旋转齿轮转动使扭转弹簧发生扭转,进而提高缓冲滚筒对撞击汽车的缓冲能力;

4、本发明当旋转齿轮转动使扭转弹簧发生扭转提高缓冲滚筒缓冲能力的同时,旋转杆转动通过上端的扭转块对钢丝绳索进行裹卷,裹卷的钢丝绳索于缓冲弹簧牵引,从而进一步提高缓冲滚筒对撞击汽车的缓冲能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智能移动式道路护栏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局部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开孔”、“上”、“下”、“厚度”、“顶”、“中”、“长度”、“内”、“四周”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智能移动式道路护栏,包括多个护栏支架1、承重卡盖2和底板3,护栏支架1下端均固定安装有承重卡盖2,承重卡盖2内壁安装有沿着上下方向运动的底板3,底板3上端固定安装有多个气缸31,气缸31的伸缩端与承重卡盖2上端固定连接,底板3下端固定安装有多组万向轮4;使用时,护栏支架1放置在道路中央位置,将道路进行分割成两通道,此时承重卡盖2由于自身重力因素,使护栏支架1搭接在道路上端,通过承重卡盖2自身重力,使护栏支架1可以稳定的放置在道路上,当需要对护栏支架1进行移动时,启动气缸31,气缸31的伸缩杆对上端承重卡盖2进行托起,直至利用万向轮4对整个装置进行托起,通过万向轮4,外界推动护栏支架1进行移动,进而调节护栏支架1的位置,可以灵活的增加车辆相对多的流量道路的车道宽度,提高城市车道利用率,减轻交通压力。

位于底板3两端处万向轮4的转轴上端均固定安装有转向轴41,转向轴41上固定安装有转向齿轮42,位于底板3相同端的转向齿轮42之间安装有驱动齿轮43,其中驱动齿轮43与转向齿轮42均啮合连接,驱动齿轮43上固定安装驱动轴44,其中驱动轴44上端固定安装有次驱动齿轮45,次驱动齿轮45外侧啮合连接有主驱动齿轮46,主驱动齿轮46与驱动电机47的输出轴固定连接。

使用时,启动驱动电机47,驱动电机47的输出端带动主驱动齿轮46转动,通过运动传递,进一步带动下端万向轮4的转轴转动,实现对万向轮4转动角度调节,气缸31伸缩杆对上端的承重卡盖2进行托起时,外力推动护栏支架1,通过调节底板3下端万向轮4转动角度,进一步实现调节护栏支架1运动方向。

上述驱动轴44与底板3上端转动连接。

底板3上端固定安装有电机支撑座32,其中驱动电机47固定安装在电机支撑座32上端。

护栏支架1内壁固定安装有钢丝网11,通过钢丝网11避免路人随意穿入。

如图2所示,相邻护栏支架1之间安装有阻拦支架12,其中阻拦支架12包括一对安装架121和多个绳索122,其中绳索122安装在安装架121之间,绳索122两端分别与对应的安装架121之间固定连接;通过绳索122对相邻护栏支架1之间空隙处进行拦截,避免路人随意穿入。

上述承重卡盖2两侧固定安装有带有插孔的安装块21,其中安装架121下端固定安装有插销123;使用时,阻拦支架12通过插销123插接在安装块21的插孔内,实现将阻拦支架12安装在相邻护栏支架1之间,同时通过简单的插接式,便于后期拆出阻拦支架12,同时也便于相邻间护栏支架1快速分离。

如图4所示,位于承重卡盖2两侧固定安装有阵列分布的旋转支撑块22,旋转支撑块22上端均转动连接有旋转杆5,旋转杆5上固定安装有旋转齿轮51,旋转齿轮51与旋转支撑块22之间安装有扭转弹簧52,扭转弹簧52两端分别与旋转齿轮51和旋转支撑块22固定连接,同时扭转弹簧52套在旋转杆5上。

旋转齿轮51外侧啮合连接有次旋转驱动齿轮53,次旋转驱动齿轮53外侧啮合连接有主旋转驱动齿轮54,主旋转驱动齿轮54下端固定安装有缓冲滚筒55;使用时,当外界车辆撞击至护栏支架1时,外界车辆与缓冲滚筒55相接触,由于切向力作用,此时缓冲滚筒55转动,转动的缓冲滚筒55通过运动传输使旋转齿轮51转动,旋转齿轮51转动使扭转弹簧52发生扭转,进而提高缓冲滚筒55对撞击汽车的缓冲能力。

位于次旋转驱动齿轮53或者主旋转驱动齿轮54上端的承重卡盖2两侧固定安装有固定座23,其中次旋转驱动齿轮53和主旋转驱动齿轮54均通过转轴与固定座23转动连接;通过转轴实现对旋转驱动齿轮43和主旋转驱动齿轮54支撑。

旋转杆5上端均固定安装有扭转块56,其中扭转块56上开有对称分布的穿绳孔561,同时承重卡盖2两侧固定安装对称分布的缓冲座24,缓冲座24内侧均设有缓冲弹簧25,缓冲弹簧25一端固定安装有滑动块26,其中滑动块26沿着承重卡盖2侧壁滑动,滑动块26之间安装有钢丝绳索6,其中钢丝绳索6两端分别与滑动块26固定连接,位于滑动块26之间的钢丝绳索6依次从扭转块56的任意穿绳孔561穿入从另一个穿绳孔561穿出。

使用时,当外界车辆撞击至护栏支架1时,旋转齿轮51转动使扭转弹簧52发生扭转提高缓冲滚筒55缓冲能力的同时,旋转杆5转动通过上端的扭转块56对钢丝绳索6进行裹卷,裹卷的钢丝绳索6由于缓冲弹簧25牵引,从而进一步提高缓冲滚筒55对撞击汽车的缓冲能力。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