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角度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0032阅读:303来源:国知局
可变角度夹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工具夹持设备,尤其是指一种可变角度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市面上常见的虎钳基本构造主要为一端设置一固定颚,并于虎钳顶面滑设一得以由螺杆带动位移的活动颚,借此,使工件被固定颚及活动颚夹持固定,以利加工作业的遂行;但如此的虎钳结构,一次仅可夹固一工件,进行单一的工件加工,令加工人员于大量加工作业时,必须经常性地松脱、更换虎钳上的工件,造成加工作业上的困扰与不便。

另外,现有的一种夹具结构,如其为贵局于87年8月21日所核准公告证书号第339003号的“可双向配合夹持定位的夹具结构”,其主要包括:其主要设置有两个抵靠块,于两个抵靠块的相对侧面上各形成一锥状的锥状面,于两个抵靠块的锥状面之间则设置一与锥状面具相同锥度的推块,于推块上则设置一贯穿推块的螺栓,该抵靠块设置弹簧的两个侧面上各设置一供弹簧勾抵的弹簧勾块,且该抵靠块设置弹簧的侧面上各设置一侧板,于两个侧板上凸设形成可抵靠于弹簧上的限制条块。如此当将螺栓螺入机台上设置的通孔时,可利用螺栓的头部来带动推块随之移动,并且时通过推块的锥面来抵压推动两个具锥状面的抵靠块朝两个侧凸伸。以便同时对两侧的工作件达到夹制定位的效果,而借此达到提高夹具整体的使用弹性与效能。

然而,其表面平滑,使得在夹持待加工的工件并进行加工时,容易导致待加工的工件滑动或转动而变成不良品;另外,其表面为单一平面,只能适用于单一尺寸(即单一厚度及宽度)的待加工的工件,适用广度太窄。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变角度夹持装置,于是使用时,即放置多个工具夹持装置于工作平台上,且各工作夹持装置之间相互间隔设置;而待加工的工件可放置在两个相邻的工具夹持装置之间;当螺栓螺进工作平台时,由于各工作夹持装置的第一活动块及第二活动块均朝外移动(朝远离动作块方向移动),意即其中一个工具夹持装置的第一活动块及另一个工具夹持装置的第二活动块相对设置而相对靠近,借此以夹持在其间的待加工的工件,以达到夹持的功效。

再者,通过第一圆柱可转动地且可拆卸地嵌设在相对应的第一嵌槽内并使其第一粗糙面外露以及第二圆柱可转动地且可拆卸地嵌设在相对应的第二嵌槽内并使其第二粗糙面外露,再利用第三弹性组件及第四弹性组件的弹性,使得第一粗糙面及第二粗糙面可根据待加工的工件的形状及尺寸而进行转动的微调,以达到适应不同形状的工件的固定夹持的功效,进而避免待加工的工件于加工时造成的不稳及偏摆所产生的不良现象。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变角度夹持装置,可设置在一工作平台上,该装置包括一第一活动块,具有一第一本体、一第一斜面、一第一限位部以及一第一夹持表面,该第一斜面设置在该第一本体内侧,且该第一斜面从下至上以及从内到外倾斜设置,该第一夹持表面设置在该第一本体外侧,并相对该第一斜面设置,该第一限位部设置在该第一斜面的前后侧缘上,且该第一斜面具有至少一第一顶抵部,该第一夹持表面设置有至少一第一嵌槽,该至少一第一嵌槽朝内再凹设一第一容置槽,该至少一第一嵌槽的轴向方向与该第一容置槽的轴向方向垂直;一第二活动块,与该第一活动块相对设置,具有一第二本体、一第二斜面、一第二限位部以及一第二夹持表面,该第二斜面设置在该第二本体内侧,且该第二斜面从下至上以及从内到外倾斜设置,该第二夹持表面设置在该第二本体外侧,并相对该第二斜面设置,该第二限位部设置在该第二斜面的前后侧缘上,且该第二斜面具有至少一第二顶抵部,该第二夹持表面设置至少一第二嵌槽,该至少一第二嵌槽朝内再凹设一第二容置槽,该至少一第二嵌槽的轴向方向与该第二容置槽的轴向方向垂直,该第一斜面与该第二斜面相对设置且该第一斜面与该第二斜面之间形成剖面呈倒锥形的一容置空间;一动作块,设置在该第一活动块与该第二活动块之间并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该容置空间内,具有一第三本体、一第三斜面、一第四斜面、至少一第三顶抵部、至少一第四顶抵部、一第三限位部以及一第四限位部,该第三斜面及该第四斜面分别位于该第三本体的相对两侧,该第三斜面相对应该第一斜面设置且从下至上并从内到外倾斜,该第四斜面相对应该第二斜面设置且从下至上并从内到外倾斜,该至少一第三顶抵部设置在该第三斜面上,并相对该至少一第一顶抵部设置,该至少一第四顶抵部设置在该第四斜面上,并相对该至少一第二顶抵部设置,该第三限位部设置在该第三斜面的前后侧缘,并相对应该第一限位部设置且相互配合而可滑移地限位,该第四限位部设置在该第四斜面的前后侧缘,并相对应该第二限位部设置且相互配合而可滑移地限位;至少一第一弹性组件,设置在该至少一第一顶抵部及该至少一第三顶抵部之间,且该至少一第一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顶抵该至少一第一顶抵部及该至少一第三顶抵部;至少一第二弹性组件,设置在该至少一第二顶抵部及该至少一第四顶抵部之间,且该至少一第二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顶抵该至少一第二顶抵部及该至少一第四顶抵部;至少一第一圆柱,可略为转动地且可拆卸地设置在该至少一第一嵌槽内,该至少一第一圆柱具有一第一柱体及一第一粗糙面,该第一粗糙面设置在该第一柱体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该第一柱体容置在该至少一第一嵌槽内,该第一粗糙面外露在该至少一第一嵌槽外;至少一第二圆柱,可略为转动地且可拆卸地设置在该至少一第二嵌槽内,该至少一第二圆柱具有一第二柱体及一第二粗糙面,该第二粗糙面设置在该第二柱体沿长度方向的一侧,该第二柱体容置在该至少一第二嵌槽内,该第二粗糙面外露在该至少一第二嵌槽外;至少一第三弹性组件,容置在该至少一第一容置槽内,且该至少一第三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顶抵该至少一第一容置槽以及该至少一第一圆柱远离该第一粗糙面的一侧;以及至少一第四弹性组件,容置在该至少一第二容置槽内,且该至少一第四弹性组件的两端分别顶抵该至少一第二容置槽以及该至少一第二圆柱远离该第二粗糙面的一侧。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一顶抵部、该至少一第二顶抵部、该至少一第三顶抵部以及该至少一第四顶抵部为垂直盲孔。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第一限位部及该第二限位部为滑槽,该第三限位部及该第四限位部为滑轨,该第一限位部与该第三限位部相互配合而可滑移地限位移动,该第二限位部及该第四限位部相互配合而可滑移地限位移动。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第一粗糙面及该第二粗糙面为布设多个四角锥体。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动作块的该第三本体具有一垂直阶层孔,通过一螺栓从上而下穿过该动作块的该垂直阶层孔而与该工作平台螺接,并使该螺栓的一头部压抵该垂直阶层孔,通过该螺栓相对该工作平台的螺进及螺出同时搭配该至少一第一弹性组件与该至少一第二弹性组件的弹力,以控制该动作块朝上及朝下的动作,同时通过该第三斜面推抵相对的该第一斜面以及该第四斜面推抵该第二斜面,以使该第一活动块及该第二活动块朝外及朝内移动。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一嵌槽为一个第一嵌槽,该至少一第二嵌槽为一个第二嵌槽,该第一嵌槽的轴向方向与该第一活动块的长度方向平行,该第二嵌槽的轴向方向与该第二活动块的长度方向平行。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至少一第一嵌槽为相互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嵌槽,该至少一第二嵌槽为相互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嵌槽,该第一嵌槽的轴向方向与该第一活动块的高度方向平行,该第二嵌槽的轴向方向与该第二活动块的高度方向平行。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夹持表面及该第二夹持表面的纵剖面呈内凹的V字形,该第一夹持表面具有一第一上半部及一第一下半部,该第二夹持表面具有一第二上半部及一第二下半部,该至少一第一嵌槽为两个第一嵌槽,分别凹设在该第一上半部及该第一下半部,该至少一第二嵌槽为两个第二嵌槽,分别凹设在该第二上半部及该第二下半部,该第一嵌槽的轴向方向与该第一活动块的长度方向平行,该第二嵌槽的轴向方向与该第二活动块的长度方向平行。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可变角度夹持装置的一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2表示图1的立体示意图。

图3表示图2的侧视示意图。

图4表示图3于调整时的侧视示意图。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可变角度夹持装置的一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6表示图5的立体示意图。

图7系表示图6的顶视示意图。

图8表示本实用新型的可变角度夹持装置的一第三实施例的分解示意图。

图9表示图8的立体示意图。

图10表示图9的侧视示意图。

图11表示图9的动作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 可变角度夹持装置

1 第一活动块

11 第一本体

12 第一斜面

13 第一限位部

14 第一夹持表面

141 第一上半部

142 第一下半部

15 第一顶抵部

16 第一嵌槽

17 第一容置槽

2 第二活动块

21 第二本体

22 第二斜面

23 第二限位部

24 第二夹持表面

241 第二上半部

242 第二下半部

25 第二顶抵部

26 第二嵌槽

27 第二容置槽

3 动作块

31 第三本体

32 第三斜面

33 第四斜面

34 第三顶抵部

35 第四顶抵部

36 第三限位部

37 第四限位部

4 第一弹性组件

5 第二弹性组件

6 第一圆柱

61 第一柱体

62 第一粗糙面

7 第二圆柱

71 第二柱体

72 第二粗糙面

8 第三弹性组件

9 第四弹性组件

B 螺栓

B1 头部

200 工作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请同时参阅图1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可变角度夹持装置100可设置在一工作平台200上,包括一第一活动块1、一第二活动块2、一动作块3、至少一第一弹性组件4、至少一第二弹性组件5、至少一第一圆柱6、至少一第二圆柱7、至少一第三弹性组件8以及至少一第四弹性组件9。

第一活动块1具有一第一本体11、一第一斜面12、一第一限位部13以及一第一夹持表面14,第一斜面12设置在第一本体11内侧,且第一斜面12从下至上以及从内到外倾斜设置,第一夹持表面14设置在第一本体11外侧,并相对第一斜面12设置,第一限位部13设置在第一斜面12的前后侧缘上,且第一斜面12具有至少一第一顶抵部15(本实用新型以两个第一顶抵部为附图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一夹持表面14设置至少一第一嵌槽16,第一嵌槽16朝内再凹设一第一容置槽17,第一嵌槽16的轴向方向与第一容置槽17的轴向方向垂直。

第二活动块2与第一活动块1相对设置,具有一第二本体21、一第二斜面22、一第二限位部23以及一第二夹持表面24,第二斜面22设置在第二本体21内侧,且第二斜面22从下至上以及从内到外倾斜设置,第二夹持表面24设置在第二本体21外侧,并相对第二斜面22设置,第二限位部23设置在第二斜面22的前后侧缘上,且第二斜面22具有至少一第二顶抵部25(本实用新型以两个第二顶抵部为附图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第二夹持表面24设置至少一第二嵌槽26,第二嵌槽26朝内再凹设一第二容置槽27,第二嵌槽26的轴向方向与第二容置槽27的轴向方向垂直,第一斜面12与第二斜面22相对设置且第一斜面12与第二斜面22之间形成剖面呈倒锥形的一容置空间。

动作块3设置在第一活动块1与第二活动块2之间并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所述的容置空间内,具有一第三本体31、一第三斜面32、一第四斜面33、至少一第三顶抵部34、至少一第四顶抵部35、一第三限位部36以及一第四限位部37,第三斜面32及第四斜面33分别位于第三本体31的相对两侧,第三斜面32相对应第一斜面12设置且从下至上并从内到外倾斜,第四斜面33相对应第二斜面22设置且从下至上并从内到外倾斜,第三顶抵部34(本实用新型以两个第三顶抵部为附图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设置在第三斜面32上,并相第一顶抵部15设置,第四顶抵部35(本实用新型以两个第四顶抵部为附图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设置在第四斜面33上,并相对第二顶抵部25设置,第三限位部36设置在第三斜面32的前后侧缘,并相对应第一限位部13设置且相互配合而可滑移地限位,第四限位部37设置在第四斜面33的前后侧缘,并相对应第二限位部23设置且相互配合而可滑移地限位。

第一弹性组件4(本实用新型以两个第一弹性组件以及以压缩弹簧为附图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设置在第一顶抵部15及第三顶抵部34之间,且第一弹性组件4的两端分别顶抵第一顶抵部15及第三顶抵部34。

第二弹性组件5(本实用新型以两个第二弹性组件以及以压缩弹簧为附图说明,但并不以此为限)设置在第二顶抵部25及第四顶抵部35之间,且第二弹性组件5的两端分别顶抵第二顶抵部25及第四顶抵部35。

第一圆柱6可略为转动地且可拆卸地设置在相对应的第一嵌槽16内,第一圆柱6具有一第一柱体61及一第一粗糙面62,第一粗糙面62设置在第一柱体61沿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一柱体61容置在相对应的第一嵌槽16内,第一粗糙面62外露在相对应的第一嵌槽16外。

第二圆柱7可略为转动地且可拆卸地设置在相对应的第二嵌槽26内,第二圆柱7具有一第二柱体71及一第二粗糙面72,第二粗糙面72设置在第二柱体71沿长度方向的一侧,第二柱体71容置在相对应的第二嵌槽26内,第二粗糙面72外露在相对应的第二嵌槽26外。

其中,第一嵌槽16有一端为开放端,第二嵌槽26有一端为开放端,使得第一圆柱6可拆卸地设置在相对应的第一嵌槽16内,以及第二圆柱7可拆卸地设置在相对应的第二嵌槽26内。

第三弹性组件8容置在相对应的第一容置槽17内,且第三弹性组件8的两端分别顶抵相对应的第一容置槽17以及相对应的第一圆柱6远离第一粗糙面62的一侧。

第四弹性组件9容置在相对应的第二容置槽27内,且第四弹性组件9的两端分别顶抵相对应的第二容置槽27以及相对应的第二圆柱7远离第二粗糙面72的一侧。

以上所述的第一顶抵部15、第二顶抵部25、第三顶抵部34以及第四顶抵部35可为垂直盲孔;意即,第一顶抵部15与第二顶抵部25可为朝上开放的垂直盲孔,而第三顶抵部34及第四顶抵部35可为朝下开放的盲孔。

较佳者,第一限位部13及第二限位部23可为滑槽结构,第三限位部36及第四限位部37可为滑轨,如滑槽的第一限位部13与如滑轨的第三限位部36相互配合(相互嵌接)而可滑移地限位移动,如滑槽的第二限位部23及如滑轨的第四限位部37相互配合(相互嵌接)而可滑移地限位移动。

较佳者,以上所述的第一粗糙面62及第二粗糙面72为布设多个四角锥体。

请参考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一嵌槽16为一个第一嵌槽,至少一第二嵌槽26为一个第二嵌槽,第一嵌槽16的轴向方向与第一活动块1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二嵌槽26的轴向方向与第二活动块2的长度方向平行。

请再参考图5至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中,至少一第一嵌槽16为相互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一嵌槽,至少一第二嵌槽26为相互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嵌槽,各第一嵌槽16的轴向方向与第一活动块1的高度方向平行,各第二嵌槽26的轴向方向与第二活动块2的高度方向平行;意即,各第一嵌槽16及各第二嵌槽26为垂直设置。

请再参考图8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例中,第一夹持表面14及第二夹持表面24的纵剖面呈内凹的V字形(意即朝内形成有一横向V形凹陷),第一夹持表面14具有一第一上半部141及一第一下半部142,第二夹持表面24具有一第二上半部241及一第二下半部242,至少一第一嵌槽16为两个第一嵌槽,分别凹设在第一上半部141及第一下半部142,至少一第二嵌槽26为两个第二嵌槽,分别凹设在第二上半部241及第二下半部242,第一嵌槽16的轴向方向与第一活动块1的长度方向平行,第二嵌槽26的轴向方向与第二活动块2的长度方向平行。

通过上述第一圆柱6可略为转动地且可拆卸地嵌设在相对应的第一嵌槽16内并使其第一粗糙面62外露以及第二圆柱7可略为转动地且可拆卸地嵌设在相对应的第二嵌槽26内并使其第二粗糙面72外露,再利用第三弹性组件8及第四弹性组件9的弹性,使得第一粗糙面62及第二粗糙面72可根据待加工的工件(图未示)的形状及尺寸而进行略为转动的微调,以达到适应不同形状的工件的固定夹持的功效,进而避免待加工的工件于加工时造成的不稳及偏摆所产生的不良现象。

另外,动作块3的第三本体31具有一垂直阶层孔38,通过一螺栓B从上而下穿过动作块3的垂直阶层孔31而与工作平台200螺接,并使螺栓B的一头部B1压抵垂直阶层孔38,通过螺栓B相对工作平台200的螺进及螺退同时搭配第一弹性组件4与第二弹性组件5的弹力,以控制动作块3朝上及朝下的动作,同时通过第三斜面32推抵相对的第一斜面12以及第四斜面33推抵第二斜面22,以使第一活动块1及第二活动块2朝外及朝内移动。

详而言之,当螺栓B朝工作平台200螺进时,则螺栓B的头部B1压抵动作块3的第三本体31的垂直阶层孔38而使动作块朝下移动(朝向工作平台200移动),进而第三斜面32推抵相对的第一斜面12以及第四斜面33推抵第二斜面22,在此同时,如滑槽的第一限位部13与如滑轨的第三限位部36相互配合(相互嵌接)而可滑移地限位移动,如滑槽的第二限位部23及如滑轨的第四限位部37相互配合(相互嵌接)而可滑移地限位移动,以使第一活动块1及第二活动块2朝外移动(朝远离动作块3方向移动);此时,第一弹性组件4的两端分别受第一顶抵部15及第三顶抵部34顶抵而压缩,第二弹性组件5的两端分别受第二顶抵部25及第四顶抵部35顶抵而压缩。

而当螺栓B朝工作平台200螺退时,则螺栓B的头部B1释放动作块3的第三本体31的垂直阶层孔38,而且第一弹性组件4的两端以其恢复力分别推抵第一顶抵部15及第三顶抵部34,第二弹性组件5的两端以其恢复力分别推抵第二顶抵部25及第四顶抵部35,而使动作块朝上移动(朝远离工作平台200方向移动),进而第三斜面32释放相对的第一斜面12以及第四斜面33释放第二斜面22,在此同时,如滑槽的第一限位部13与如滑轨的第三限位部36相互配合(相互嵌接)而可滑移地限位移动,如滑槽的第二限位部23及如滑轨的第四限位部37相互配合(相互嵌接)而可滑移地限位移动,以使第一活动块1及第二活动块2朝内移动(朝向动作块3方向移动)。

于是使用时,即放置多个本实用新型的工具夹持装置100于工作平台200上,且各工作夹持装置100之间相互间隔设置;而待加工的工件(图未示)可放置在两个相邻的工具夹持装置100之间;当螺栓B螺进工作平台200时,由于各工作夹持装置100的第一活动块1及第二活动块2均朝外移动(朝远离动作块3方向移动),意即其中一工具夹持装置100的第一活动块1及另一工具夹持装置100的第二活动块2相对设置而相对靠近,借此以夹持在其间的待加工的工件,以达到夹持的功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