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真空吸附检测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53732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一种真空吸附检测台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真空吸附固定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真空吸附检测台。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手机行业的迅猛发展,手机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为了制造出更具竞争力的手机产品,手机厂商们开始设计并制造更薄、且更有弧度的手机后壳。由于这些手机后壳的厚度很薄,在加工时不仅很难夹持,而且夹持位置容易留下夹痕,导致产品次品率高。

中国专利文献CN204976123U公开了一种用于手机壳加工的真空吸附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真空吸附板01和真空发生器(图中未示出),真空吸附板01内设有竖向的真空孔02,真空孔02的一端与真空发生器连通,另一端从真空吸附板01的上表面露出,真空吸附板01上设有密封圈03,真空孔02位于密封圈03的围合区域内。当需要吸附固定手机壳时,将手机壳放置在真空吸附板01上,并使手机壳与密封圈03接触,然后启动真空发生器对真空孔02抽真空,从而将手机壳固定在真空吸附板01上。为了避免手机壳的没有与密封圈03接触的位置在真空压力下变形,真空吸附板01上还设有若干支撑台04。

上述专利文献中的真空吸附装置,虽然能够将手机壳吸附固定在真空吸附板01上便于加工,然而仍存有以下技术缺陷:真空吸附板01是一块具有硬度的板,密封圈03设置在真空吸附板01上后,密封圈03的顶面基本在一个平面上,当将具有一定弧度的手机壳吸附固定在真空吸附板01上时,存在手机壳与密封圈03的顶面不完全接触的情况,当启动真空发生器对真空孔02抽真空时,手机壳未与密封圈03接触的部分必然会漏气,导致无法将手机壳牢固地吸附在真空吸附板01上。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真空吸附装置在吸附具有一定弧度的手机壳时,因密封圈与手机壳存在不完全接触,导致无法将手机壳牢固地吸附在真空吸附板上的技术缺陷,从而提供一种能够将具有任意弧度的手机壳牢固地吸附固定的真空吸附检测台。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真空吸附检测台,包括:

基台,具有台面;

吸附结构,安装在所述基台上,具有内腔、与所述内腔连通的第一开口、以及伸出所述台面一定高度的吸附部;所述吸附部上设有与所述内腔连通的第二开口;

所述第二开口适于被放置在所述台面上的待固定物体覆盖密封,所述第一开口适于与外接抽真空结构连通,用于对所述内腔抽真空,从而拉动所述待固定物体向所述台面移动,进而将所述待固定物体挤压固定在所述吸附部和所述台面之间。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环绕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吸附部上设有吸盘唇,所述吸盘唇与所述待固定物体接触后,能够在所述待固定物体的压力下变形,从而实现与所述待固定物体的贴合接触。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基台内部设有气路,所述台面上开设有与所述气路连通的安装孔,所述吸附结构安装在所述安装孔内部,且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气路连通;所述气路具有适于与外接抽真空结构连通的抽气口。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吸附结构包括安装部和与所述安装部连通的所述吸附部,所述安装部的外壁与所述安装孔的内壁密封连接。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开口设置在所述安装部上。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吸附部为柔性材质、且直径大于所述安装部的直径,所述安装孔内部设有台阶面,形成用于供所述吸附部变形后进入的容纳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吸附结构在所述基台上均匀设有多个。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基台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减重孔。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基台固定安装到平台上的固定孔。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真空吸附检测台,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的真空吸附检测台,吸附结构的吸附部向上伸出基台的台面一定高度,并具有与内腔连通的第二开口,当需要吸附固定待固定物体时,首先将待固定物体放置在基台的台面上,待固定物体与吸附部接触,并将第二开口密封盖住,然后使用外接抽真空结构通过第一开口对内腔抽真空,吸附部拉动待固定物体向台面移动,并最终将待固定物体挤压固定在吸附部和台面之间;由于吸附结构的吸附部伸出台面一定高度设置,因而无论是具有何种弯曲面的待固定物体,都能被吸附部吸附住并拉向台面,从而固定在吸附部和台面之间。本实用新型的真空吸附检测台,与现有技术中的真空吸附装置相比,不仅不会在厚度较薄的待固定物体上留下夹痕,还能吸附固定具有各种弧度的待固定物体(如手机壳),因而应用范围广泛。

2.本实用新型的真空吸附检测台,环绕第二开口在吸附部上设有吸盘唇,吸盘唇与待固定物体接触后,会在待固定物体的重力下变形,从而实现与待固定物体的贴合接触;在吸附部上设置吸盘唇,能够提高吸附部与待固定物体之间的结合程度,有利于真空吸附。

3.本实用新型的真空吸附检测台,基台内部设有气路,台面上开设有与气路连通的安装孔,当吸附结构安装在安装孔内部后,第一开口与气路连通,使用外接抽真空结构与抽气口连通,即可通过气路对第一开口抽真空;上述设置,方便对设置在基台上的多个吸附结构进行抽真空,操作方便。

4.本实用新型的真空吸附检测台,吸附部为柔性材质,且直径大于安装部的直径,安装孔内部设有台阶面,形成容纳腔;当对内腔抽真空时,吸附部拉动待固定物体向靠近台面的方向变形,由于吸附部能够进入到容纳腔中,因而增大了吸附部拉动待固定物体运动的距离,使得弧度较小的待固定物体也能被吸附部拉动至与台面接触;吸附部进入容纳腔后与台阶面接触,也有利于提高安装部外壁与安装孔内壁之间的密封强度。

5.本实用新型的真空吸附检测台,基台上设有至少一个减重孔,有利于减轻基台的重量,方便使用;基台上适于固定孔,方便将基台固定在各种平台上,有利于对固定在基台上的待固定物体进行检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现有技术或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现有技术或具体实施方式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真空吸附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中真空吸附检测台的立体图。

图4是图3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图5是图3的另一立体视图。

图6是图3的主视图。

图7是吸附结构的主视图。

图8是基台中气路的走向图。

附图标记:01-真空吸附板,02-真空孔,03-密封圈,04-支撑台;1-基台,11-台面,2-吸附结构,20-内腔,21-第一开口,22-第二开口,23-吸附部,24-吸盘唇,25-安装部,3-气路,31-抽气口,4-安装孔,41-台阶面,42-容纳腔,5-减重孔,6-固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下述的实施例不是本实用新型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其他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真空吸附检测台,如图3-6所示,包括:基台1,具有台面11;吸附结构2,安装在所述基台1上,具有内腔20、与所述内腔20连通的第一开口21、以及伸出所述台面11一定高度的吸附部23;所述吸附部23上设有与所述内腔20连通的第二开口22;所述第二开口22适于被放置在所述台面11上的待固定物体覆盖密封,所述第一开口21适于与外接抽真空结构连通,用于对所述内腔20抽真空,从而拉动所述待固定物体向所述台面11移动,进而将所述待固定物体挤压固定在所述吸附部23和所述台面11之间。

本实施例的真空吸附检测台,当需要吸附固定待固定物体时,首先将待固定物体放置在基台1的台面11上,待固定物体与吸附部23接触,并将第二开口22密封盖住,然后使用外接抽真空结构通过第一开口21对内腔20抽真空,吸附部23拉动待固定物体向台面11移动,并最终将待固定物体挤压固定在吸附部23和台面11之间;由于吸附结构2的吸附部23伸出台面11一定高度设置,因而无论是具有何种弯曲面的待固定物体,都能被吸附部23吸附住并拉向台面11,从而固定在吸附部23和台面11之间。本实施例的真空吸附检测台,与现有技术中的真空吸附装置相比,不仅不会在厚度较薄的待固定物体上留下夹痕,还能吸附固定具有各种弧度的待固定物体(如手机壳),因而应用范围广泛。

本实施例中的基台1采用工程塑料材质的精密机加工部件,机械强度、耐磨性优良,吸水性弱,尺寸稳定性好,表面光滑且手感好。天台面11加工平整,利于良好的吸附放置的待固定物体。

作为改进技术方案,如图4和图7所示,环绕所述第二开口22在所述吸附部23上设有吸盘唇24,所述吸盘唇24与所述待固定物体接触后,能够在所述待固定物体的压力下变形,从而实现与所述待固定物体的贴合接触。在吸附部23上设置吸盘唇24,能够提高吸附部23与待固定物体之间的结合程度,有利于真空吸附。在改进的技术方案中,采用日本妙德株式会社的PJ系列双层吸盘,吸盘唇部薄,易于贴附有倾斜度的待固定物体,且与待固定物体密着性优良,抓着力强;吸盘唇24材质耐油性、耐磨耗性、耐老化性好,性价比高。

如图4和图8所示,所述基台1内部设有气路3,所述台面11上开设有与所述气路3连通的安装孔4,所述吸附结构2安装在所述安装孔4内部,且所述第一开口21与所述气路3连通;所述气路3具有适于与外接抽真空结构连通的抽气口31。当吸附结构2安装在安装孔4内部后,第一开口21与气路3连通,使用外接抽真空结构与抽气口31连通,即可通过气路3对第一开口21抽真空;上述设置,方便对设置在基台1上的多个吸附结构2进行抽真空,操作方便。

本实施例中,所述吸附结构2包括安装部25和与所述安装部25连通的所述吸附部23,所述安装部25的外壁与所述安装孔4的内壁密封连接。所述第一开口21设置在所述安装部25上。

如图4所示,所述吸附部23为柔性材质、且直径大于所述安装部25的直径,所述安装孔4内部设有台阶面41,形成用于供所述吸附部23变形后进入的容纳腔42。当对内腔20抽真空时,吸附部23拉动待固定物体向靠近台面11的方向变形,由于吸附部23能够进入到容纳腔42中,因而增大了吸附部23拉动待固定物体运动的距离,使得弧度较小的待固定物体也能被吸附部23拉动至与台面11接触;吸附部23进入容纳腔42后与台阶面41接触,也有利于提高安装部25外壁与安装孔4内壁之间的密封强度。

所述吸附结构2在所述基台1上均匀设有多个。本实施中,所述吸附结构2在基台1上设有两排,每排3个,共计6个。

所述基台1上还设有两个减重孔5,有利于减轻基台的重量,方便使用;减重孔5的设置数量,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

还包括用于将所述基台1固定安装到平台上的固定孔6,方便将基台固定在各种平台上,有利于对固定在基台上的待固定物体进行检测。作为变形方案,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设置其他能够将基台1固定在平台上的固定结构。

本实施例中真空吸附检测台的使用方法如下:

将待固定物体放置在基台1的台面11上,吸附部23与待固定物体接触后,第二开口22被密封盖住;

使用外接抽真空结构与抽气口31连接,通过气路3、第一开口21对内腔20抽真空;

吸附部23拉动待固定物体向台面11移动,进而将待固定物体挤压固定在吸附部23和台面11之间。

在改进的实施例中,当将待固定物体放置在台面11上后,吸盘唇24会先接触待固定物体的下表面,由于吸盘唇24很薄,很柔软,接触待固定物体时,由于其重力作用,分布均匀的各个吸盘唇24会依据待固定物体贴合处下表面的轮廓而变形,从而完全贴附住待固定物体。外接抽真空结构启动后,由于吸附压力的作用,吸附部23会产生压缩变形,此时会把待固定物体的下表面吸附贴合到基台1的台面11上,从而使台面11能良好地支撑住待固定物体,为后续的产品检测提供稳定有效的平台。

上述结构的吸附检测台,由于是吸盘唇24先接触待固定物体,并且可产生变形,所以即使待固定物体吸附接触面不平或有翘曲变形,也能牢固的吸附住待固定物体,吸附接触面平整处会因为吸盘唇24的压缩变形,贴合住待固定物体,不平或变形处则是由吸盘唇24良好的贴合住。这种吸附方式不会因为待固定物体的变形差异而导致漏气无法吸附,良好的解决了产线上各类产品的吸附检测问题。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