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将显示模组与箱体固定的锁紧装置及显示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05409阅读:3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将显示模组与箱体固定的锁紧装置及显示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将显示模组与箱体固定的锁紧装置及显示系统。



背景技术:

在LED显示领域,LED显示模组随处可见,因此,如何将显示模组固定在箱体上成为了一个需要面临的问题。现有技术中,大多利用螺丝或磁铁将显示模组固定在箱体上,而采用螺丝固定的方式,在显示模组出现异常需要维修的情况下,操作性差,维护效率低;采用磁铁固定的方式,稳定性较差,且在拆卸显示模组时,还需要加装铁片使显示模组与磁铁产生磁力才能将显示模组去下,操作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将显示模组与箱体固定的锁紧装置及显示系统,旨在解决将LED显示模组固定在箱体上稳定性差及拆卸时操作性差、效率低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将显示模组与箱体固定的锁紧装置,该装置包括:传动转轴及随动轴锁舌。

其中,传动转轴一端穿过显示模组与随动轴锁舌直接或间接连接,当转动传动转轴时,带动随动轴锁舌发生转动,使得随动轴锁舌的至少一部分转动至箱体背对显示模组的一侧,或不在箱体背对显示模组的一侧,进而将箱体与显示模组相对固定,或松开箱体与显示模组。

其中,包括随动扳手,随动轴锁舌包括通孔,传动转轴一端设有旋转工具配合结构,另一端穿过随动轴锁舌的通孔与随动扳手相对固定,随动扳手与随动锁舌相对固定。

其中,旋转工具配合结构是内多边形开口槽。

其中,传动转轴与随动扳手相对固定的一端是外多边形螺柱,随动扳手包括与之配合的内多边形套管。

其中,随动扳手包括柱体,柱体一端设有内多边形套管,柱体外壁设有通往端面的滑槽,随动轴锁舌的通孔内壁设有滑轨,随动扳手的柱体插入随动轴锁舌的通孔,且滑轨与滑槽配合。

其中,包括底座,底座中间有通孔,可使传动转轴穿过,通孔一端有圆柱凸台,随动轴锁舌的通孔内壁有与圆柱凸台配合插入的开口槽。

其中,圆柱凸台上连接有弹簧,弹簧穿过随动轴锁舌的通孔,直接或间接拉紧所述随动轴锁舌。

其中,底座通孔另一端有限位台阶,传动转轴设有旋转工具配合结构的一端亦设有与底座限位台阶相对应的限位台阶,可使传动转轴在0~180°范围内旋转。

其中,传动转轴限位台阶不可穿过底座通孔。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显示系统,包括显示模组、箱体及固定锁紧装置。

其中,固定锁紧装置包括,传动转轴、随动轴锁舌。

其中,传动转轴一端穿过显示模组与随动轴锁舌直接或间接连接,当转动传动转轴时,带动随动轴锁舌发生转动,使得随动轴锁舌的至少一部分转动至箱体背对显示模组的一侧,或不在箱体背对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进而将箱体与显示模组相对固定,或松开箱体与显示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通过传动转轴一端穿过显示模组与随动轴锁舌直接或间接连接,并带动随动轴锁舌发生转动,使得随动轴锁舌的至少一部分转动至箱体背对显示模组的一侧,或不在箱体背对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进而将箱体与显示模组相对固定,或松开箱体与显示模组的方式,使显示模组固定在箱体上稳定性好,且拆卸方便,提高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将显示模组与箱体固定的锁紧装置实施例一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固定锁紧装置的俯视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A-A向截面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将显示模组与箱体固定的锁紧装置应用于显示系统的一状态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将显示模组与箱体固定的锁紧装置应用于显示系统的二状态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将显示模组与箱体固定的锁紧装置实施例二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将显示模组与箱体固定的锁紧装置应用于显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将显示模组与箱体固定的锁紧装置及显示系统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一起参阅图1、图4和图5,本实用新型将显示模组与箱体的固定锁紧装置实施例一包括:传动转轴13及随动轴锁舌11;其中,传动转轴13一端穿过显示模组3与随动轴锁舌11直接或间接连接,当转动传动转轴13时,带动随动轴锁舌11发生转动,使得随动轴锁舌11的至少一部分转动至箱体1背对显示模组3的一侧,或不在箱体1背对显示模组3的一侧,进而将箱体1与显示模组3相对固定,或松开箱体1与显示模组3;本实施例中传动转轴13与随动轴锁舌11间接连接,因此,该装置还包括随动扳手10。

进一步地,随动轴锁舌11包括通孔111,传动转轴13一端设有旋转工具配合结构133,另一端穿过随动轴锁舌11的通孔111与随动扳手10相对固定;随动扳手10与随动轴锁舌11相对固定,随动扳手10包括柱体101,柱体内壁设有内多边形套管1011,外壁设有通往端面的滑槽1012,随动轴锁舌11的通孔111内壁设有滑轨1111,随动扳手10的柱体101插入随动轴锁舌11的通孔111内,此时,滑轨1111与滑槽102配合。

其中,旋转工具陪配合结构133是内多边形开口槽,传动转轴13与随动扳手10相对固定的一端是外多边形螺柱131,随动扳手10包括与之配合的内多边形套管1011。

此外,该装置还包括底座12,底座12中间有通孔121,可使传动转轴13穿过,底座通孔121一端有圆柱凸台122,随动轴锁舌11的通孔111内壁有与圆柱凸台122配合插入的开口槽1112;底座通孔121另一端设有限位台阶123,传动转轴13设有旋转工具配合结构133的一端亦设有与底座限位台阶123相对应的限位台阶132,可使传动转轴13在0~180°范围内旋转,且传动转轴13的限位台阶132不可穿过底座通孔121。

其中,圆柱凸台122上连接有弹簧124,弹簧124穿过随动轴锁舌11的通孔111,直接或间接拉紧随动轴锁舌11,本实施例中,弹簧124穿过随动轴锁舌11的通孔111与随动扳手10连接,属于间接拉紧随动轴锁舌11。

一起参阅图2、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中的固定锁紧装置2通过底座12固定在显示模组3上,显示模组3固定安装在箱体1上。

传动转轴13穿过底座通孔121及随动轴锁舌11通孔111与随动扳手10相对固定,随动扳手10与随动轴锁舌11相对固定,当使用旋转工具通过传动转轴13一端的内多边形开口槽133旋转传动转轴13时,带动随动轴锁舌发生转动,使得随动轴锁舌的至少一部分转动至箱体1背对显示模组3的一侧,此时,弹簧124由原始状态(无变形状态)变为拉伸状态,受弹簧拉力影响,与之连接的随动扳手10向显示模组3的方向拉紧,使随动轴锁舌11中转动至箱体1背对显示模组3的一侧的至少一部分压紧箱体1,进而使得显示模组固定锁紧在箱体1上。。

一起参阅图3和图5,旋转传动转轴13,使随动轴锁舌11发生转动,进而使随动轴锁舌11的至少一部分不在箱体1背对显示模组3的一侧,此时,固定锁紧装置2不再压紧箱体1,使得箱体1与显示模组3松开。本实施例中亦可直接旋转随动扳手10,带动随动轴锁舌转动,进而达到上述锁紧或松开状态。

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固定锁紧装置的第一实施方式,传动转轴13穿过底座通孔121及随动轴锁舌11通孔111与随动扳手10连接,随动扳手10与随动轴锁舌11相对固定,通过转动转轴13或随动扳手10,带动随动轴锁舌11发生转动,使得随动轴锁舌11的至少一部分转动至箱体1背对显示模组3的一侧,或不在箱体1背对显示模组3的一侧,进而将箱体1与显示模组3相对固定,或松开箱体1与显示模组3,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显示模组3固定在箱体1上,且稳定性好、拆卸方便,提高效率。

参阅图6,为本实用新型固定锁紧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该装置包括:传动转轴23、底座22及随动轴锁舌21。

其中,传动转轴23一端穿过显示模组与随动轴锁舌21直接连接,当转动传动转轴23时,带动随动轴锁舌21发生转动,使得随动轴锁舌21的至少一部分转动至箱体背对显示模组的一侧,或不在箱体背对显示模组的一侧,进而将箱体与显示模组相对固定,或松开箱体与显示模组。

进一步地,传动转轴23与随动轴锁舌21直接连接的一端为外多边形螺柱231,随动轴锁舌21通孔211内壁设有与外多边形螺柱231相对应的内多边形套管2111,使得传动转轴23与随动轴锁舌21相对固定。

此外,与底座22上的限位凸台222连接的弹簧224,另一端连接随动轴锁舌21,当随动轴锁舌21发生转动时,弹簧224发生拉伸变形,此时,弹簧224直接拉紧随动轴锁舌21。

本实施例中其余部件及其原理与本方案实施例一相同,在此不做详细描述。

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固定锁紧装置的第二实施方式,传动转轴23与随动轴锁舌21直接连接,当转动传动转轴23时,带动随动轴锁舌21发生转动,使得随动轴锁舌21的至少一部分转动至箱体背对显示模组的一侧,或不在箱体背对显示模组的一侧,进而将箱体与显示模组相对固定,或松开箱体与显示模组,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显示模组固定在箱体上,且稳定性好、拆卸方便,提高效率。

如图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系统,包括显示模组6、箱体4及固定锁紧装置5。

共同参阅图3,固定锁紧装置5包括,传动转轴13、随动轴锁舌11;传动转轴13一端穿过显示模组6与随动轴锁舌11直接或间接连接,当转动传动转轴13时,带动随动轴锁舌11发生转动,使得随动轴锁舌11的至少一部分转动至箱体4背对显示模组6的一侧,或不在箱体4背对所述显示模组6的一侧,进而将箱体4与显示模组6相对固定,或松开箱体4与显示模组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