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79058阅读:254来源:国知局
合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可相对譬如框体等第1部件使门扇(含窗扇)等第2部件可相对移动地连接的合叶装置,尤其涉及适于使门扇等第2部件相对第1部件以朝向一定方向的状态旋转的合叶装置。



背景技术:

这种合叶装置具备臂、收容于该臂内的一对皮带轮和皮带(参见专利文献1等)。一个皮带轮(第1旋转体)可旋转地设于臂的一端部且固定于框体等第1部件,另一个皮带轮(第2旋转体)可旋转地设于臂的另一端部且固定于门扇(第2部件)。皮带(无端点连接体)卷绕在两个皮带轮之间。通过该皮带连接,门扇开闭时两个皮带轮相互间相对臂以相同方向旋转。因此,门扇以总朝向一定方向的状态开闭。

专利文献2的合叶装置中,臂呈“く”字形弯曲。在该弯曲部设有两个转辊(中间体)。藉这两个转辊,皮带沿臂弯曲。其中一个转辊可横向滑动,据此,能给皮带施加张力。

已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表2006-526719号公报(图1)

专利文献2:美国专利公报第5289615号(第11栏5~7行、图7)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这种合叶装置用皮带,是由譬如硬质橡胶构成的,几乎不伸缩。另外,为了使两个皮带轮连动旋转,必须要给皮带施加某种程度的张力。故,必须一边拉伸皮带而施加张力一边将皮带卷绕在两个皮带轮之间,皮带安装操作不容易。

还有,上述专利文献2的合叶装置中,通过藉一个转辊按压皮带,仅给皮带单侧半周部分(架设部分)施加张力。这样,就与皮带另一半周部分(架设部分)之间产生张力不均衡,有使门扇角度出现变化的可能。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目的在于,做到能容易将合叶装置中皮带等无端点连接体往臂安装,同时,防止无端点连接体的两个架设部分相互间产生张力不均衡,继而防止或抑制门扇等第2部件角度变动。

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为一种合叶装置,是相对第1部件将第2部件可相对移动地连接的合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臂、可旋转地设于上述臂的长度方向第1端部且相对上述第1部件被固定的第1旋转体、可旋转地设于上述臂的与上述第1端部相反一侧的第2端部且相对上述第2部件被固定的第2旋转体、将上述第1和第2旋转体以相互间可以相同方向相对上述臂旋转的方式连接的无端点连接体、和给上述无端点连接体施加张力的施加张力机构;上述无端点连接体,具有分别卷绕于上述第1与第2旋转体的两个卷绕部分、和分别架设于上述第1与第2旋转体间的第1、第2架设部分,成无端点状;上述施加张力机构包括同上述第1架设部分相接且可在使上述第1架设部分张紧或松弛的方向相对上述臂滑动的第1中间体、同上述第2架设部分相接且可在使上述第2架设部分张紧或松弛的方向相对上述臂滑动的第2中间体、和对上述第1与第2中间体在各自滑动方向作位置调节的调节机构。

根据具有上述特征结构的合叶装置,通过在使无端点连接体松弛的状态下将之卷绕于第1、第2旋转体之间,能容易地将无端点连接体安装于臂。其后,藉施加张力机构给无端点连接体施加张力。具体而言,通过调节机构对第1中间体在其滑动方向作位置调节。据此,能将无端点连接体的第1架设部分张紧。而且,通过调节机构对第2中间体在其滑动方向作位置调节,据此,能将无端点连接体的第2架设部分张紧,进一步还能使得作用于第1、第2架设部分的张力均衡。其结果,能防止或抑制第2部件相对第1部件角度变动。

优选,上述调节机构包括供用于上述位置调节的作用力输入的1个调节部件、和将上述作用力同时传递给上述第1与第2中间体的传动机构。据此,通过操作1个调节部件就能同时对第1中间体与第2中间体两者作位置调节。

优选,上述第1中间体与上述第1架设部分的外周面相接,上述第2中间体与上述第2架设部分的内周面相接,上述传动机构包括对上述第1中间体及上述第2中间体加以保持的保持部件,上述保持部件可滑动地设于上述臂,上述保持部件的位置通过上述调节部件得以调节。通过藉上述调节部件对保持部件作位置调节,能一体地对第1及第2中间体作位置调节。继而,能确实使作用于第1、第2架设部分的张力均衡。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容易将合叶装置中无端点连接体往臂安装。另外,给无端点连接体施加张力之际,能防止或抑制第2部件相对第1部件角度变动。

附图说明

图1(a)是根据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合叶装置的门扇关闭状态的俯视图,图1(b)是从框体里侧观察的图1(a)的合叶装置的后视图。

图2是沿图1(b)的ii-ii线的上述合叶装置的俯视剖视图。

图3是上述合叶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示意上述合叶装置动作的俯视剖视图,其中图4(a)为闭位置,图4(b)为半开位置,图4(c)为全开位置。

图5是沿图4(b)的v-v线的上述合叶装置的弯曲部的剖视图。

图6(a)是安装了第1、第2中间体状态下的上述合叶装置的保持部件的俯视图,图6(b)是沿图6(a)的vib-vib线的剖视图。

图7(a)是给无端点连接体施加张力之前状态下的上述合叶装置的弯曲部的俯视剖视图,图7(b)是给无端点连接体施加了张力状态下的上述合叶装置的弯曲部的俯视剖视图。

图8是具备上述合叶装置的收纳装置的立体图,其中图8(a)为门扇关闭状态,图8(b)为门扇半开状态,图8(c)为门扇全开状态。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合叶装置的弯曲部的俯视剖视图,其中图9(a)为给无端点连接体施加张力之前的状态,图9(b)为给无端点连接体施加了张力后状态。

附图标记

1框体(第1部件)

2门扇(第2部件)

3合叶装置

10臂

11第1端部

12第2端部

21第1旋转体

22第2旋转体

30无端点连接体

31第1架设部分

32第2架设部分

40、40b施加张力机构

41第1中间体

42第2中间体

43调节机构

44螺纹部件(调节部件)

50、50b保持部件(传动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描述本发明实施方式。

图1~图8给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如图8所示,收纳装置m具备框体1(第1部件)、门扇2(第2部件)和合叶装置3。介于合叶装置3,门扇2可旋转地连接于框体1。合叶装置3上下错开地配置多个(图中为2个)。多个合叶装置3通过铅直的连接杆8连接。藉合叶装置3,门扇2相对框体1在全闭位置(图8(a))和全开位置(图8(c))之间作相对移动,但始终保持朝向正面(一定方向)的姿势。如图8(b)所示,在全闭与全开的中间的半开位置,门扇2朝前方挺出。

如图1所示,合叶装置3包括臂10和安装部件23、24。框体侧安装部件23安装于框体1。门扇侧安装部件24安装于门扇2。臂10配置于这些安装部件23、24之间。

如图1(a)所示,臂10,水平延伸且在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形成有弯曲部10c,俯视时弯曲成“く”字形(l形)。如图1所示,臂10的长度方向的第1端部11配置于框体1侧,其相反侧的第2端部12配置于门扇2侧。臂10的自弯曲部10c至第2端部12的长度大于自弯曲部10c至第1端部11的长度。如图3所示,臂10具有壳体13和盖14。壳体13,上端部开放,俯视时成“く”字形容器形状。盖14为“く”字形板状,封盖住壳体13的上端开口。

如图2所示,第1旋转体21,轴线朝向铅直(图2中与纸面正交方向)而收容于臂10的第1端部11。第1旋转体21以皮带轮构成,可相对臂10绕铅直的自轴旋转。在第1旋转体21的外周面形成有凸凹交替出现而连续的啮合部21a。

如图3所示,在第1旋转体21的下端部固定有v形安装板21b。安装板21b用安装销21p固定于框体侧安装部件23。据此,臂10的第1端部11介于第1旋转体21及框体侧安装部件23可旋转地连接于框体1。

如图2所示,第2旋转体22,轴线朝向铅直(图2中与纸面正交方向)而收容于臂10的第2端部12。第2旋转体22,以大小与第1旋转体21相同的皮带轮构成,可相对臂10绕铅直的自轴旋转。在第2旋转体22的外周面形成有凸凹交替出现而连续的啮合部22a。第1旋转体21与第2旋转体22的齿轮比(啮合部21a、22a的凸或凹数之比)为1。

如图3所示,在第2旋转体22的下端部固定有v形安装板22b。安装板22b用安装销22p固定于门扇侧安装部件24。据此,臂10的第2端部12介于第2旋转体22及门扇侧安装部件24可旋转地连接于门扇2。

如图2所示,在臂10收容有无端点连接体30。无端点连接体30以譬如硬质橡胶制牙轮皮带构成。无端点连接体30的外周面平滑。在无端点连接体30的内周面形成有凸凹交替出现而连续的啮合部30a。该无端点连接体30卷绕在第1旋转体21与第2旋转体22之间。故,无端点连接体30具有两个架设部分31、32和两个卷绕部分33、34。因这些部分31~34连成环状,故无端点连接体30成无端点状。架设部分31、32架设于旋转体21、22之间。第1架设部分31配置于“く”字形臂10的内环侧(图2中上侧)。第2架设部分32配置于臂10的外环侧(图2中下侧)。第1卷绕部分33卷绕于第1旋转体21。第1卷绕部分33的啮合部30a与第1旋转体21的啮合部21a啮合。第2卷绕部分34卷绕与第2旋转体22。第2卷绕部分34的啮合部30a与第2旋转体22的啮合部22a啮合。藉无端点连接体30,旋转体21、22相互间可相对臂10以相同方向且相同速度旋转地连接着。据此,图4所示,门扇2是一边维持总朝向正面(一定方向,图4中为上)的姿势一边开闭的。

如图2所示,在臂10的弯曲部10c设有施加张力机构40。藉施加张力机构40给无端点连接体30施加张力。施加张力机构40包括两个(多个)第1中间体41、41和两个(多个)第2中间体42、42以及调节机构43。

如图3所示,第1中间体41由圆柱形转辊或皮带轮构成。第1中间体41的外周面平滑。第2中间体42形成为圆柱形,且在外周面形成有凸凹交替出现而连续的啮合部42a。

如图2所示,调节机构43包括螺纹部件44(调节部件)和保持部件50。螺纹部件44由凹头螺钉构成,配置于臂10的弯曲部10c内环侧(图2中上侧)的周壁。在该周壁形成有螺孔10d。螺纹部件44拧入螺孔10d。螺纹部件44及螺孔10d的轴线lc处于水平,且沿着将臂10的弯曲部10c的弯曲角大致二等分的直线。

如图3及图6所示,保持部件50一体地具有保持板51、52和背板53。上侧保持板51及下侧保持板52分别为水平的板状,且相互上下对峙。背板53为铅直板状。藉背板53,保持板51、52的内环侧(图6中上侧)侧缘相互连接。

如图7所示,保持部件50收容于臂10的弯曲部10c内。保持部件50可相对臂10沿轴线lc滑动。具体如图5所示,在壳体13设有一对滑动导向体15、15。各滑动导向体15为从壳体13的底部垂设的铅直壁状,沿与图5纸面正交的轴线lc延伸。两个滑动导向体15、15在与轴线lc正交的方向(图5中左右)对峙。保持部件50可水平滑动地搭载在这些滑动导向体15、15上。在下侧保持板52朝下方切压出一对卡止片54、54。各卡止片54被对应的滑动导向体15的上端部所卡挂。据此,保持部件50的滑动方向被限制为仅沿着轴线lc的方向。

如图7所示,螺纹部件44抵接于背板53。如图7(a)及(b)所示,通过拧入螺纹部件44,保持部件50受压,沿轴线lc向外环方向(图7中斜下方)滑动(被作位置调节)。另外,松缓螺纹部件44时,保持部件50因无端点连接体30的张力而回压,沿轴线lc向内环方向(图7中斜上方)滑动(被作位置调节)。关键在于,螺纹部件44与保持部件50相配合,使得对螺纹部件44的转矩变换成保持部件50的滑动。

如图3所示,4个中间体41、42,被夹于保持板51、52间,被保持于保持部件50。这些中间体41、42,各自轴线朝向铅直,且可相对保持部件50绕自轴旋转。如图6(b)所示,第1中间体41的轴销41p,通过铆接等连接于保持板51、52,不可分离。继而,第1中间体41相对保持部件50不得分离。如图2所示,两个第1中间体41、41夹轴线lc而配置于其两侧。

第2中间体42,在比第1中间体41靠臂10的弯曲部10c外环侧(图2中斜下方)处配置。如图6(b)所示,第2中间体42的轴销42p可相对保持部件50自由插拔。继而,第2中间体42相对保持部件50可随意装拆。如图2所示,两个第2中间体42、42夹轴线lc而配置于其两侧。第2中间体42、42相互间隔比第1中间体41、41相互间隔窄。

如图2所示,保持部件50内第1中间体41与第2中间体42之间,有无端点连接体30的第1架设部分31通过。该第1架设部分31的外周面与第1中间体41相接。而且,第1架设部分31,藉卷绕于第1中间体41而弯曲,顺应于弯曲部10c的弯曲角度。

第2中间体42、42配置于无端点连接体30的第1架设部分31与第2架设部分32之间。该第2中间体42与第2架设部分32的内周面相接,啮合部42a与第2架设部分32的啮合部30a啮合。第2架设部分32,藉卷绕于第2中间体42而弯曲,顺应于弯曲部10c的弯曲角度。

如图7所示,藉保持部件50滑动,中间体41、42可相对臂10在沿轴线lc的方向上滑动(可作位置调节)。藉第1中间体41的位置调节,第1架设部分31被张紧或松弛。藉第2中间体42的位置调节,第2架设部分32被张紧或松弛。而且,藉保持部件50滑动,中间体41、42成为一体而被作位置调节。故,架设部分31、32相互间同时被张紧或松弛。保持部件50作为将螺纹部件44的按压力(作用力)同时传递给中间体41、42的传动机构而发挥作用。

合叶装置3组装方式如下。

如图3所示,将第1旋转体21收容于壳体13的第1端部11。又将第2旋转体22收容于壳体13的第2端部12。

接着,将无端点连接体30收容于壳体13,并卷绕于旋转体21、22之间。在该阶段,在壳体13没搭载施加张力机构40,无端点连接体30松弛着。关键在于,没有必要将无端点连接体30以张紧状态卷绕于旋转体21、22之间。故,能容易进行无端点连接体30的安装操作。须指出,对于施加张力机构40的螺纹部件44,也可预先浅浅地拧入螺孔10d(图7(a))。

接着,藉安装板21b及安装销21p将第1旋转体21连接固定于框体侧安装部件23。还藉安装板22b及安装销22p将第2旋转体22连接固定于门扇侧安装部件24。

接着,将施加张力机构40安装于臂10。此时,先将第2中间体42从保持部件50取下。须指出,如上述,第1中间体41不可分离地安装于保持部件50。将该保持部件50收容于壳体13,在保持板51、52之间插入无端点连接体30的第1架设部分31,将第1中间体41抵接第1架设部分31的外周面。

接下来,将第2中间体42插入保持板51、52之间,并配置于无端点连接体30的第1架设部分31与第2架设部分32之间。藉轴销42p将该第2中间体42可旋转地安装于保持部件50。另外,使啮合部42a与第2架设部分32的啮合部30a啮合。

由于无端点连接体30松弛着,所以能容易进行以上的施加张力机构40安装操作。

接着,如图7(b)所示,将螺纹部件44朝向壳体13内部拧入,据此,沿轴线lc将保持部件50朝弯曲部10c的外环侧按压移动。据此,中间体41、42相互成一体地沿轴线lc朝弯曲部10c的外环侧滑动(被作位置调节)。因此,第1架设部分31和第2架设部分32同时以大致相同程度被张紧。故,能给这些架设部分31、32施加大小大致相同的张力,能防止架设部分31、32相互间张力不均衡。据此,能防止或抑制给无端点连接体30施加张力时第2旋转体22相对臂10旋转,继而,能防止或抑制门扇2相对框体1旋转。故,全闭时(图1及图8(a))能严丝合缝地关闭门扇2。

其后,将盖14盖在壳体13上。须指出,盖14的安装,也可在保持部件50安装后、对无端点连接体30施加张力前进行。

根据这样的合叶装置3,通过对无端点连接体30施加适当张力,能确实地使旋转体21、22相互间连动。故,门扇2开闭时能确实地使两个旋转体21、22相互间相对臂10作同步旋转,无论开度为何,门扇2总能朝向正面。

下面描述本发明其它实施方式。以下实施方式中,关于同已述实施方式重复的结构,在附图中标同一标号,省略说明。

[第2实施方式]

图9给出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第2实施方式的施加张力机构40b具备的第1中间体41及第2中间体42各有1个。这些中间体41、42并列配置于螺纹部件44的轴线lc上。故,中间体41、42的排列方向和保持部件50b的滑动方向乃至中间体41、42的滑动方向一致。保持部件50b,其宽度比第1实施方式的保持部件50窄。滑动导向体15、15相互间隔窄于第1实施方式的。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改变本发明构思,可作种种改变。

譬如,螺纹部件44也可设置成可相对臂10绕轴线lc旋转而不得在沿轴线lc的方向移位,且螺接于保持部件50、50b。

也可这样,将螺纹部件44设在臂10的弯曲部10c的外环侧(图7中下侧)周壁,藉螺纹部件44来使保持部件50、50b靠近外环侧,给无端点连接体30施加张力。

调节部件也不限于螺纹部件44,也可包括杆或柄等。

调节部件也可包括螺旋弹簧等弹压机构,也可靠弹压机构的弹压力(作用力)来使保持部件50、50b滑动,给无端点连接体30施加张力。

也可在臂10的弯曲部10c的周壁形成弹簧穿孔,将无端点连接体30及保持部件50、50b收容于臂10内部后,将上述螺旋弹簧通过上述弹簧穿孔而插入臂10内部,将保持部件50、50b朝滑动方向弹压。也可在上述弹簧穿孔的内周面设内螺纹,将螺纹部件螺接于该内螺纹,且将该螺纹部件的顶端部抵接于上述螺旋弹簧的与保持部件50、50b侧相反一侧的端部,据此,获得上述螺旋弹簧的反弹力。

也可设成对第1中间体41及第2中间体42分别作位置调节。也可分别设第1中间体41用的调节机构43、和第2中间体42用的调节机构43。

调节机构43也可具有凸轮。凸轮也可作为传动机构处于螺纹部件44等调节部件、中间体41、42之间。螺纹部件44等调节部件所输入的作用力也可通过凸轮变换为中间体41、42的滑动力。

第1中间体41的滑动方向与第2中间体42的滑动方向相异也可。

也可设成,1个调节部件所输入的作用力通过凸轮分配给中间体41、42,据此使中间体41、42按各自方向滑动。

也可设成,第1中间体41与第1架设部分31的外周面相接,同时第2中间体42与第2架设部分32的外周面相接,而且,这些中间体41、42沿相互接近或远离的方向滑动,藉中间体41、42相互接近滑动而给架设部分31、32施加张力,藉中间体41、42相互远离滑动而使得架设部分31、32松弛。

也可设成,第1中间体41与第1架设部分31的内周面相接,同时第2中间体42与第2架设部分32的内周面相接,而且,这些中间体41、42沿相互接近或远离的方向滑动,藉中间体41、42相互远离滑动而给架设部分31、32施加张力,藉中间体41、42相互接近滑动而使得架设部分31、32松弛。

臂10未必一定要弯曲成“く”字形(l形),也可是直的。

作为无端点连接体30,也可用转辊链条来取代皮带。

作为中间体41、42,也可用链轮取代转辊或皮带轮。

中间体41也可不旋转,相对臂10固定。也可设成,无端点连接体30沿中间体41的周面滑动。同样,中间体42也可不旋转,相对臂10固定。也可设成,无端点连接体30沿中间体42的周面滑动。

第1旋转体21与第2旋转体22的齿轮比不为1也可。也可设成,旋转体21、22相互间以不同速度相对臂10旋转。也可设成,门扇2对框体1的朝向可相应于开度而变化。

合叶装置3,并非仅适用于收纳装置m,也可适用于电类机器或乘用车等的合叶部。

实用性

本发明可适用于譬如收纳装置门扇的合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