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用把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79057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车用把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用把手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把手装置,其通过相对于联结到基座的操作件执行旋转操作,在输出点处产生预定位移,以及操作与输出点相连的门锁装置,已知专利文献1(jp-a-2005-2567)中披露的一种装置。

专利文献1(jp-a-2005-2567)披露了一种把手装置,其形成为将把手(操作件)联结到基座,以自由方式可旋转。当相对于操作件执行旋转操作时,杠杆受到驱动进行旋转,以及,经由联结到杠杆输出部的金属丝,操作门锁装置。

然而,专利文献1中披露的把手装置存在操作性差的问题,要求操作力增加。

换而言之,在上述相关技术的示例中,由于杠杆旋转中心与操作部接触部分之间的距离(臂长)在操作部的整个行程上基本固定,在基本整个行程上,操作件每单位旋转角度对应的杠杆旋转角度基本固定。

另一方面,在对被锁定部进行实际解除操作开始之前的初始阶段,对门锁装置的操作力较小,在开始进入解除操作末期开始,对门锁装置所需的操作力成为最大,因此,在操作初始阶段对操作件的操作力较低,在开始对门锁装置进行锁定解除操作的冲程最末期,该操作力骤升,操作性劣化。

另外,当操作力骤升时,升高之前与升高之后的操作力差值变大,因此,需要在操作门锁装置的很短时间内施加与该差值一样大的操作力,因此,操作力变得相对较大。

另一方面,作为能操作车门上固定的电子闩驱动机构和机械闩机构的车用把手装置,已知专利文献2(jp-y-h6-35091)披露的一种装置。

专利文献2披露了一种把手装置,其包括:推压按钮,其将接触器固定于腿部的末端,并安装于扶手;以及开关触点,其在推压按钮被推压下的状态下,通过接触器短路。

推压按钮和开关触点分别由压缩弹簧偏置于跳起的方向,以及,随着将推压按钮向下推压而操作电子闩驱动机构,执行闩解除操作。另外,从此状态进一步将推压按钮向下推压时,能够经由联结于推压按钮的臂来操作机械闩机构,以及,在不操作电子闩驱动机构时,能够使用机械闩机构作为紧急解除装置。

然而,专利文献2披露的把手装置存在操作性能差的问题,这是因为,相比于没有操作电子闩驱动机构的情况的一般状态,需要经受很强的阻力来推压该推压按钮。

另外,通常,通过将门本身或扶手向外推压,执行门的打开操作,以及,此开门的操作与推压按钮的推压操作没有直接相关。因此,在没有操作电子闩驱动机构的情况下,有这样一个问题,很难想起进一步抵抗阻力推压该推压按钮的操作是紧急时的操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a-2005-2567

专利文献2:jp-y-h6-35091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文披露内容,在一种车用把手装置中,其中,操作件3与基座2相联结,基座2固定于车门1,以可旋转操作的方式对操作件3进行操作,以使输出部4移位,以及,操作与输出部4相联结的车门1中的门锁装置5,根据操作件3的旋转位置,操作件3每单位操作角的输出部4位移量变化。

根据本文披露的车用把手装置,经由输出部4将给操作件3的操作力传送到门锁装置5。当操作门锁装置5时,完成门锁装置5的操作所需的动作,是由操作件3的杠杆比或者操作门锁装置5时的阻力所一致地确定的。

此外,根据本文披露的车用把手装置,根据操作件3的旋转位置,相对于操作件3每单位操作旋转角,输出部4的位移量改变,能够自由地设定操作门锁装置5所需向操作件3提供的操作力的峰值位置,而与门锁装置5所在侧的阻力最大时的锁定解除定时无关。结果,由于能够自由地设定向操作件3提供的阻力值(操作力)的分配和峰值,能够获得考虑了操作感觉的设计,并且改善可操作性。

另外,根据本文披露的车用把手装置,在把手操作的初始阶段中,操作件3每单位操作角的输出部4位移量可以较大,以及,在门锁装置5的锁定解除操作位置附近,该位移量可以较小。

根据本文披露内容,由于在把手操作的初始阶段中,操作件3每单位操作角的输出部4位移量较大,以及,在门锁装置5的锁定解除操作位置附近,该位移量可以较小,能够在来自门锁装置5的操作阻力较低的操作初始阶段,提高所需操作力,以及,在来自门锁装置5的阻力提高的较后阶段,降低操作力。

结果,由于能够在整个过程中将操作力设定为基本相同,能够改善可操作性。

此外,在本文披露的车用把手装置中,输出部4可以包括:凸轮体7,其包括凸轮部6,凸轮部6联结于基座2,由操作件3驱动而旋转,以及,用于确定操作件3的旋转角和输出部4的位移量的特性;以及随动体8,其由凸轮部6驱动,以及其中,可以由随动体8的位移来操作门锁装置5。

根据本文披露内容,通过使用凸轮体7,由凸轮体7调整总体的输入输出杠杆比的构造,能够简化调整操作件3每单位操作角的输出部4位移量的结构。此外,能够仅仅通过优化和改变凸轮体7来响应于门锁装置5的改变等,并改善通用性能。

此外,在本文披露的车用把手装置中,可以形成凸轮部6,凸轮部6由长孔构成,该长孔开设在具有板状杠杆形状的凸轮体7中,以及,该长孔与凸轮体7旋转中心的距离逐渐改变。在随动体8中,可以设置在长孔中移动的随动销9。

根据本文披露内容,能够使用多种已知的零部件作为凸轮体7,但是,由于凸轮体7构造作为板状凸轮,能够容易地向凸轮体7赋予将在把操作力传送给操作件3时经常使用的杠杆作用,以及,可以简化凸轮体7的结构。此外,通过将凸轮体7构造成确动凸轮(positivemotioncam),提高了对凸轮部6的随动性,以及,改善了操作的可靠性。

此外,根据本文披露的车用把手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把手单元10,其预先将操作件3和基座2彼此联结,以及,固定于车门1的正面;以及输出部单元12,其将输出部4保持于单元基座11,并固定于门板1的背面。

根据本文披露内容,车用把手装置制成为包括把手单元10和输出部单元12的单元体,该把手单元10固定于车门1的正面,输出部单元12固定于门板1的背面。仅仅通过将每个单元固定于门板1的正面和背面,以及,通过固定输出部单元12,完成将把手装置固定于车门1的固定操作,因此,能够改善将把手装置固定于车门1的操作性。

此外,在将输出部4结合进已固定于门板正面的把手单元10的情况下,需要在门板1上安装较大的开设的安装开口,用于使输出部4穿透门板1的内部,但是,通过使输出部4与把手单元10分开,能够减小门板1上开设的安装开口尺寸。进一步,由于输出部4形成为一个单元体,将输出部4固定于门板1背面的固定操作也变得简单。

此外,在根据本文披露的车用把手装置中,在把手单元10中布置杠杆14,该杠杆根据操作件3的操作而摇摆,以及,其中被联结部13取向为朝向车门1的内部。联结部15设置有输出部单元12,联结部15与杠杆14的被联结部13相联结,并在固定于门板1的背面时,将施加于操作件3的操作力传送给输出部4。

根据本文披露内容,由于通过将输出部单元12固定于门板1背面的固定操作,使输出部单元12的操作力传送路径和把手单元10的操作力传送路径彼此相连,能够改善将车用把手装置固定于门板1的操作性。

根据本文披露内容,由于能够将给操作件的操作力设定为从操作开始到结束基本相等,能够使车用把手装置的操作感觉良好。

在根据本文披露的车用把手装置中,其固定于车辆的车门101,并远距离操作门闩装置103,该门闩装置可以通过电动致动器执行闩解除操作,以及,通过操作力传送件102执行闩解除操作,该把手装置包括:操作件104,在与车门101的打开操作方向相符的方向,该操作件可旋转方式操作,从初始位置经由操作位置直到抵达紧急对应位置,以及,该操作件成为相对于车门101执行开启操作的把手;开关件106,随着操作件104向操作位置旋转操作而推压致动器部105,开关件106相对于电动致动器转换操作电路,以处于接触状态;联结部107,根据操作件104向紧急对应位置的移动,联结部将操作力传送件102移动至操作位置;以及阻力施加部108,其以预定保持力将操作件104保持于操作位置。

根据本文披露内容,车用把手装置包括操作件104,其中门闩装置103(其固定于车门101)的闩解除操作是远距离操作的,其中利用操作力传递件102例如缆索装置或棒的位移,或者通过操作电动致动器操作。

通过从初始位置到操作位置执行旋转操作,操作件104可以将开关件106转换成接通(on)状态,通过开关件106转换成接通(on)状态,驱动电动致动器例如电动机,以及,解除门闩装置103的闩。

此外,操作件104可以执行旋转操作,使其到达越过操作位置的紧急对应位置,以及,当旋转到紧急对应位置时,通过移置操作力传送件102,能够执行门闩装置103的解除操作。

此外,本文披露的车用把手装置包括阻力施加部108,用于以预定保持力将操作件104保持于操作位置。当执行旋转操作到超过操作位置的紧急对应位置时,操作件104需要的操作力超过阻力施加部108所施加的阻力。因此,在一般操作中,仅仅通过在初始位置与操作位置之间的旋转操作,执行开关件106的断开操作。

根据本文披露内容,在相对于电动致动器的闩解除操作没有良好执行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利用操作力传送件102的机械闩解除装置,作为紧急采用的解除装置。通过将相对于操作件104的旋转操作执行至紧急对应位置,由机械闩解除装置执行闩解除操作。

此外,根据本文披露内容,操作件104从初始位置向紧急对应位置的旋转操作方向设定为车门101的打开方向,即,在布置于内部侧的车用把手装置中的车门101推开方向,以及,在布置于外部侧的车用把手装置中的车门101的推开方向。在电动致动器没有完美操作的情况下,仅仅通过继续照样进行车门101的打开操作,能够将操作件104旋转到紧急对应位置。

当执行相对于车门101的开启操作时,没有解除闩而使车门101没有在打开方向良好操作的情况下,由于对车门101的打开操作力就这样施加于操作件104,施加于操作力104的操作力增加,之后,能够仅仅通过继续车门101的打开操作来在紧急阶段容易地执行操作,抵抗阻力施加部108的阻力感觉。

结果,即使没有预先存储在紧急阶段的操作,能够仅仅通过继续车门101的自然打开操作来执行相对于操作件104旋转至紧急对应位置的旋转操作,因此,能够改善操作性。

此外,由于在执行相对于车门101的打开操作时,操作件104也作用为把手部,能够在紧急阶段作为车门101开启操作的继续,获得自然地执行操作转换的心理效应,以及,相比于上述相关技术中所描述的将按钮推下以抵抗较大阻力的情况,能够容易地抵抗阻力施加部108中的阻力来施加操作力。

此外,在本文披露的车用把手装置中,操作件104并不局限于与被固定把手联结的杠杆的形状,以及,可以本身为可移动把手,其操作以在执行车门101开闭操作时旋转。

此外,在根据本文披露的车用把手装置中,相对于开关件106的致动器部105的推压部109可以包括凸轮表面,在由操作件104朝向操作位置旋转而完成开关件106的致动器部105的推压之后,直到抵达紧急对应位置,该凸轮表面的推入尺寸是不变的。

根据本文披露内容,通过由凸轮表面形成相对于开关件106的致动器部105的推压部109,即使在操作件104突然操作等的情况下,也能够调整相对于开关件106的致动器部105的推下速度,进一步,在超过操作位置的情况下,没有执行凸轮表面的推下操作,该凸轮表面的推入尺寸不变。因此,能够减小对开关件106的损坏。

此外,在根据本文披露的车用把手装置中,联结部107可以包括位移限制部,其限制根据操作件104从初始位置向操作位置的旋转操作而产生的位移,以及,调节(规制)向操作力传送件102的操作力的传送。

根据本文披露内容,在操作件104操作以从初始位置旋转到操作位置的情况下,即,在由常用电动致动器的闩解除模式的情况下,由位移限制部来限制操作件104的旋转操作产生的位移,以及,操作力传送件102没有进行操作。因此,即使在操作力传送件102联结于门闩装置103而没有考虑门闩装置103固有特性时,例如,门闩装置103相对于操作力传送件102的操作使用间隙,仍然能够可靠地防止在一般模式下通过操作力传送件102而靠近门闩装置103。

此外,在根据本文披露的车用把手装置中,联结部107可以包括:旋转体111,其受操作件104的驱动而旋转;随动体113,其受旋转体111中所形成的凸轮部112的驱动,并且其一端联结于操作力传送件102;以及引导部114,其调节(规制)随动体113的移动方向。

根据本文披露内容,通过适当地改变凸轮部112的凸轮曲线,经由凸轮部112把操作件104的操作力传送至操作力传送件102,在此披露中,例如,能够改变相对于操作件104的操作感觉,例如,通过提高或降低在操作初始阶段的操作力。

此外,在根据本文披露的车用把手装置中,相对于开关件106的致动器部105的推压部109可以形成于旋转体111的外周。

根据本文披露内容,通过利用旋转体111的外周,相对于开关件106的致动器部105的推压部109可以使车用把手装置的结构简单。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旋转体111的外周由推入尺寸不变的凸轮表面形成,能够防止对开关件106的损坏,以在完成了开关件106的致动器部105的压迫之后,到达紧急对应位置。

此外,在根据本文披露的车用把手装置中,以操作件104每单位操作角的随动体113的移动量增量超过操作位置的相应量,由对应于陡峭凸轮曲线的凸轮部,可以形成阻力施加部108。

根据本文披露内容,籍由通过旋转体111中所形成凸轮部112来调整凸轮曲线,能够实际获得相似于阻力施加部108的功能。

换而言之,由于以操作区间中陡峭凸轮曲线形成联结滑动件126的移动量增量,需要较大操作力来超过该区间,以及,凸轮部112起到阻力施加部108的作用。

因此,在本文披露中,能够以简单构造来形成操作可靠的阻力施加部108。

此外,根据本文披露的车用把手装置可以进一步包括:把手单元116,其中操作件104联结于固定在门板119正面的基座115;以及联结单元118,其中联结部107和开关件106联结于固定在门板119表面的单元基座117。

根据本文披露内容,通过使把手装置成为包括把手单元116和联结单元118的单元体,以及,通过将各单元体固定于门板119的背面,在将把手单元116固定于车门101之后,仅通过固定联结单元118来完成向车门101的固定操作,因此,能够改善对车门101的固定操作性。

此外,在将固定于门板正面的把手单元116和联结单元118一体化的情况下,作为将联结单元118与把手单元116分开的门板119,能够减小门板119的安装开口的尺寸,使联结单元118成为单元体,因此,向门板119表面的固定操作也变得简单。

根据本文披露内容,即使没有预先存储紧急时的操作,仅仅通过继续进行车门的自然打开操作,就能执行相对于操作件的旋转操作至紧急对应位置。此外,由于操作件形成为在车门打开操作期间的把手,能够有效地将操作力传送给紧急对应位置,以及,能够改善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把手装置的正视图,为安装于车门的状态;

图2是把手装置的后视图;

图3是把手单元的后视图;

图4是沿图1中4a-4a线的剖视图;

图5是把手单元的分解图;

图6是沿图1中4a-4a线的剖视图,示出把手单元的操作状态;

图7是输出部单元的示图;

图8是在图7的8a方向的箭头指向的视图;

图9是沿图7中9a-9a线的剖视图;

图10是输出部的分解图;

图11是示出输出部安装于联结滑动件的状态的图;

图12是示出输出部安装于单元基座的状态的图;

图13图中,图13(a)为曲线图示出,对应于可移动把手的操作角,联结滑动件的移动距离长度的增量变化。图13(b)为曲线图,示出对应可移动把手的操作角的可移动把手的操作力的变化率。

图14是示出输出部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15是把手装置的正视图,示出安装于车门的状态;

图16是示出把手装置的后视图;

图17是把手单元的后视图;

图18是沿图15中18a-18a的剖视图;

图19是把手单元的说明图;

图20是沿图1中4a-4a线的剖视图,示出把手单元的操作状态;

图21是联结单元的示图;

图22是示出旋转体和随动体的联结过程的示图;

图23是示出旋转体安装于联结滑动件的状态的图;

图24是示出联结单元的组装过程的图;

图25是图21中25a方向的箭头指向的视图;

图26是沿图21中26a-26a的剖视图;

图27(a)至图27(c)是示出旋转体操作的图,图27(a)是示出旋转到操作旋转位置的状态的图,图27(b)是示出从操作旋转位置向旋转完成结束位置旋转的状态的图,图27(c)是示出旋转到旋转完成结束位置的状态的图;以及

图28中的图28(a)至图28(c)是示出操作件的操作特性的图,图28(a)是操作角和开关断开的时间图,图28(b)是操作角与随动体位移量的图,图28(c)是操作角与操作力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后面的图所示,门把手装置构造成包括:把手单元10,其将作用为操作件3的可动把手联结于作用为基座2的固定把手;以及输出部单元12,其将输出部4保持于单元基座11。

以图1中左侧取向朝车辆前部的姿势,将被固定把手固定于门板(车门1)的正面,执行将把手单元10固定于车门1的固定(下面,在说明书中,参考安装于车辆的姿势限定“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作为基准,图4中的向上方向为“正面侧”,以及,其相对侧为“背面侧”)。

另外,如图1和图4所示,在门板1中,在门板1的正面之间形成凹部1a,用于确保在执行车门1的打开操作时手的插入空间,进一步,安装有前部安装开口1b和后部安装开口1c,用于固定该被固定把手2。

如图5所示,被固定把手2包括在前端部和后端部处的车门安装表面2a,以及,在其中部处,设置有把手对应部2b,其对应于门板1的凹部1a,并从门板1的正面浮起。

在从后部安装开口1c将形成于后端部的固定块16插入车门1之后,将该固定块16螺栓连接于门板1,以及,将从前端部上的前部开口1b插入的适当卡件进行安装,将被固定把手2固定于车门1。在固定块16中,设置有螺栓插入通孔16a,用于螺栓连接于门板1(参见图3和图4)。

在可动把手3中,铰链突出件2c以从被固定把手2前端突出并固定于车门1的状态进入车门1,由铰链突出件2c将可动把手3的一端以可枢转方式支撑,以自由旋转,以及,该一端保持于初始旋转位置,如图4中所示。

另外,在被固定把手2中,在纵向(参见图2)形成配合槽2d,用于容纳可动把手3,进一步,在可动把手3和被固定把手2中,可动把手3相应越过初始旋转位置,以及,设置有挡块(未示出),用于限制在图4中顺时针方向的旋转。

可动把手3的长度从联结于被固定把手2的联结端超过把手对应部2b,并到达被固定把手2的后端部,以及,在中间部,形成有把手部3a,其形成为对应于被固定把手2的把手对应部2b。如图5中的点划线所示,当可动把手3处于初始旋转位置时,把手部3a从被固定把手2的把手对应部2b朝背面侧悬伸,以及,确保了相对于正面侧的操作。

另外,如图3和图5所示,在被固定把手2的后端部中,安装有销接收块17和销接收件18,以朝向背面伸出,以及,杠杆14和配重20同轴方式围绕旋转轴杆19彼此联结,该旋转轴杆19建立在销接收块17与销接收件18之间,并且旋转轴杆19布置于上下方向。

杠杆14包括:使动件14a,其朝着一端部的前部悬伸,以及操作件14b,其在末端设置有叉状被联结部13,并朝向背面侧悬伸,杠杆14形成为大致l形,并以可枢转方式支撑于弯曲部的附近。

如图4所示,在输出杠杆14的安装状态下,使动件14a的末端对应于可动把手3的后端部,以及,杠杆14在初始旋转位置(由可动把手3的初始旋转位置决定)与操作旋转位置(其抵接杠杆止动部2e)之间旋转,其中,使动件14a形成在被固定把手2中,如图6所示。

配重20由金属材料形成,例如锌压铸件,从而产生预定的重量,通过将后部处具有较大体积的配重20相对于旋转轴杆19移置(参见图3和图4),配重20将后部的重心移动。

配重20抵靠杠杆14,杠杆14被未示出的扭转弹簧偏置于图4中逆时针方向,以及,配重20随着杠杆14的旋转朝向操作旋转位置旋转(在图4中的顺时针方向)。

另外,配重20在顺时针方向相对于杠杆14自由地旋转,以及,当杠杆14处于初始旋转位置时,能够仅使配重20在顺时针方向旋转。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非操作状态(初始状态)下,把手单元10固定于车门1,如图4中所示,由配重20的偏置力,将杠杆14保持于初始旋转位置,由此,可动把手3被推向杠杆14的使动件14a,该可动把手3保持于初始位置。

在该状态将指尖钩到把手部3a、并将可动把手3拉向正面侧时,如图6所示,杠杆14和配重20被压向可动把手3,在图6中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并向操作旋转位置移动。

另外,在图4所示的初始状态下,在侧表面撞击力施加于箭头a方向的情况下,在操作旋转方向的惯性力作用于可动把手3,以及,杠杆14在操作旋转方向旋转,由配重中的惯性产生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力,限制了杠杆14的操作,以及,避免了解除车门1的锁定状态。

此外,在图4中侧表面撞击力施加于箭头b方向的情况下,由于只有配重20在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杠杆14不旋转,避免了解除车门1的锁定状态。

另一方面,如图7及后面的附图所示,输出部单元12形成为用于安装凸轮体7和输出部4(其由单元基座11上的联结滑动件构成),并从门板1的背面固定于车门1。如图7和图8所示,在单元基座11中,形成有:安装件11a,用于连同被固定把手2的固定块16一起结合方式紧固于门板1;以及锁爪11b,用于锁定于门板1的后部开口1c的周缘。

如图9和图10所示,凸轮体7包括位于一端的棒状联结部15,包括另一端的两个相对的翼片7a,并包括安装成开在中间部的旋转轴杆插入通孔7b。在各翼片7a中形成有长孔状凸轮部6,该长孔状凸轮部6的宽度尺寸为后述随动销9能够插入从而自由方式移动。

联结滑块8包括位于一端的销定子8a和位于另一端的金属丝联结孔8b(用于联结缆索装置21的内侧金属丝),形成为矩形,以及,在装配成夹在凸轮体7的翼片7a之间后,联结滑块8由随动销9联结,该随动销穿透凸轮部6和销定子8a。

如图9和图11所示,在凸轮体7安装于滑动引导件22之后,通过穿透旋转轴杆插入通孔7b和凸轮安装孔11c(形成于单元基座11中)的联结销23,将上述与联结滑块8相联结的凸轮体7联结于单元基座11(参见图7和图12)。如图8所示,在滑动引导件22中,形成缆索联结凹部22a,用于与联结于联结滑块8的缆索装置21的外侧缆索相联结。

该滑动引导件22形成为,开设有能够插入上述随动销9的引导长孔22c,在一对翼片22b中,其间夹有凸轮体7,以及,通过允许随动销9从引导长孔22c的开口端穿过,将该凸轮体7结合为一体。

在上述输出部单元12中,通过未示出的弹簧,将凸轮体7保持为图7所示的初始旋转位置,根据把手单元10和单元基座11的联结操作,将杠杆14的被联结部13装配于凸轮体7的连接部15,然后,联结滑块8随着把手单元10的可移动把手3的操作而滑动,经由缆索装置来操作门锁装置5(参见图2)。

下面,详细说明凸轮体7的动作。如上所述,在把手装置安装于车门1的状态下,当对可移动把手3执行从初始旋转位置到操作旋转位置的旋转操作时,由于在可移动把手3的整个操作过程中,可移动把手3和杠杆14之间与杠杆14和凸轮体7之间的传动侧与被传动侧之间的杠杆比基本固定,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对可移动把手3的操作角与凸轮体7的操作角之间的比值基本彼此相符。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凸轮部6(其构成凸轮体7和联结滑动件8的传动部)形成为,使得随着从初始旋转位置朝向操作旋转位置移动,与凸轮体7的旋转中心的距离d逐渐减小。结果,当凸轮体7从初始旋转位置旋转时,在凸轮体7的旋转中心方向,即图2的2a方向,牵拉联结于凸轮部6的联结滑动件8,并操作门锁装置5。

此外,凸轮部6设置为,使得相对于凸轮体7旋转角的相同增量δθ,与旋转中心的距离d的增量δd在旋转的初始阶段增加,以及,在旋转的较后阶段减少。

图14所示,在左侧以增量δθ从初始旋转位置开始持续旋转、并朝向位于右侧的操作旋转位置移动时,在箭头14a的方向,即联结滑动件8的滑动方向,图14示出与旋转中心距离的增量δd。

如图14所示,相比于旋转的较后阶段,在凸轮体7旋转的初始状态下的增量δd较大,以及,最小角附近(在图14中从左起第四个)基本相符于来自于门锁装置5的阻力变成最大时的位置,即,由锁定的车门1执行将锁定状态解锁的位置。

操作可移动把手3而在凸轮体7(即联结滑动件8)中产生操作力,由于该操作力与可移动把手3单位旋转角度所对应的联结滑动件8移动距离成比例,在可移动把手3的操作初始阶段,联结滑动件8的操作力较小,以及,在较后阶段较大。

考虑到来自于门锁装置5的阻力的变化时,得到了操作力(操作阻力)和相对于可移动把手3的操作角之间的关系,如图13(a)中所示,其中,横轴是可移动把手3的旋转角(θ),以及,竖轴是可移动把手3的操作力(操作阻力)(f)。

在图13(a)中,在曲线图中,点划线表示在对应于门锁解除的操作角(θ1)处,操作阻力为峰(峰值f1),该曲线图示出对应于相关技术示例的线(其中,相对于可移动把手3的操作角,联结滑动件8的移动距离增量没有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在相对于可移动把手3的操作角,联结滑动件8的移动距离增量发生改变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3(a)中实线所示,在来自于门锁装置5的阻力成为最大的时刻(θ0),联结滑动件8的操作力也提高,进一步,在来自于门锁装置5的阻力较小的行程初始阶段,联结滑动件8的操作力也降低,因此,把手操作阻力的峰值(f0)向前移,以及,峰值也变得较小。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能够减小可移动把手3的最大操作力的同时,达到峰值的操作力变化平顺,不存在可移动把手3突然变重的情况,因此,可操作性良好。

另外,峰值、达到峰值的定时、以及达到峰值的变化可以根据凸轮部6的设计适当改变,例如,如图13中虚线所示,可以将操作角(θ2)移位到峰的后部,以及,可以减小峰值(f2)。

另外,还可以通过将凸轮部106设计为使到达峰值的变化率变得更平顺,以改善操作感觉。

操作感与到达峰值的变化之间的关系示出于图13(b),其中,横轴是可移动把手103的旋转角(θ),以及,纵轴是可移动把手103的操作力的变化率。

在图13(a)中,如实线所示,通过减小可移动把手103的最大操作力,以及,通过使到达峰值的操作力变化平顺,如图13(b)中实线所示,每单位操作角的操作力变化率(跃度)变小,而在刚开始操作后以及快要结束操作之前的部分中,不会有限制。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减小每单位可移动把手103操作角所对应的操作力变化率,可以减轻由于可移动把手103操作而产生的令人不快的咔哒声,以及,改善了操作感觉。

另外,在上文中,描述了提前将可移动把手3联结于被固定把手2、并将其固定于车门1的把手装置,但本发明还可应用于这样的把手装置,其中,预先将基座2固定于门板1的背面,以及,从车门1的正面侧将可移动把手3(其在对车门1执行开启操作时提供把手)安装于基座2,作为操作件3。

图15至图28(c)示出构造为外侧把手装置的实施方式。

外侧把手装置构造为包括:把手单元116,其预先将操作件104联结于作用为基座115的被固定把手;以及联结单元118,其中联结部107布置于单元基座117。

以图15中左侧取向为朝向车辆前部的姿势,把手单元116安装于车门101(下面,在本说明书中,考虑安装于车辆上的姿势来限定“上下”方向和“前后”方向,作为基准,图18中的向上方向为“正面侧”,以及,与其相对的一侧为“背面侧”)。

在门板119中,形成有:前部安装开口119a和后部安装开口119b(参见图15),其设置为开口以固定该被固定把手115;以及凹部119c(参见图18),用于确保在执行车门101的开启操作时,手插入门板119的正面之间的空间。

如图19所示,被固定把手115包括门安装表面115a,位于前端部和后端部,以及,在其中部处,设置有把手对应部115b,其对应于门板119的凹部119c,并从门板119的正面浮起。

通过在将固定块115c从后部安装开口119b插入车门101之后,将形成于后端部处的固定块115c螺栓连接于门板119,以及,通过安装适当的卡件(其从前端部的前部开口119a插入车门101),执行将被固定把手115固定于车门101的固定操作。在固定块115c中,设置有螺栓插入通孔115d,用于螺栓连接于门板119(参见图17和图18)。

另一方面,在从被固定把手115的前端突出并固定于车门的状态下,铰接突出件115e进入车门101,在操作件104中,一端由该铰接突出件115e以枢转方式支撑,以及,操作件104在图18所示的初始位置与图20所示的紧急对应位置之间旋转。操作件104的旋转方向设定为,与移向紧急对应位置时自由端被拉向车门101外侧的方向相符,即,车门101的旋转方向。

如图17所示,操作件104容纳于配合槽115f(其形成为纵向通过被固定把手115),以及,在操作件104和被固定把手115中,操作件104超出初始位置,以及,设置有用于限制图18中顺时针旋转的挡块(未示出)。

操作件104具有的长度为,从联结于被固定把手115的联结端超过把手对应部115b,并到达被固定把手115的后端部,以及,在中间部,形成有把手部104a,其对应于被固定把手115的把手对应部115b。如图19中点划线所示,当操作件104处于初始位置时,把手部104a从被固定把手115的把手对应部115b朝向背面侧悬伸,以及,确保了相对于正面侧的操作。此外,当指尖勾到被固定把手115并打开车门101时,车门101的打开操作力也负载于操作件104上。

另外,如图17和图105所示,在被固定把手115的后端部中,销容纳块120和销容纳件121安装为朝向背面突出,以及,围绕建立在销容纳块120和销容纳件121之间、并布置于上下方向的旋转轴杆122,杠杆123和配重124同轴方式彼此联结。

杠杆123包括被移动件123a(其在一个端部朝向前部悬伸)以及操作件123c(其在末端设置有叉状输出部123b并朝向背面侧悬伸),杠杆123形成为大致l形,以及,可枢转方式支撑于弯曲部附近。

如图18所示,在杠杆123安装于被固定把手115的状态下,被移动件123a的末端对应于操作件104的后端部,以及,杠杆123在初始旋转位置(由操作件104的初始位置确定)与旋转完成结束位置(其抵靠杠杆止动部115g)之间旋转,其中被移动件123a形成于被固定把手115中,如图20所示。

配重124由金属材料形成,例如锌压铸件,从而产生预定重量,以及,通过将具有较大体积的配重部124a布置于相对于旋转轴杆122的后端,将重心移动至后部(参见图17和图18)。

配重124抵靠杠杆123,杠杆123由未示出的扭转弹簧偏置于图18中的逆时针方向,以及配重124随着杠杆123的旋转(在图18中的顺时针方向)而朝向旋转完成结束位置旋转。

另外,配重124相对于杠杆123在顺时针方向自由回转,以及,当杠杆123处于初始旋转位置时,可以仅配重124在顺时针方向旋转。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把手单元116固定于车门101的非操作状态(初始状态)下,如图18所示,由配重124的偏置力将杠杆123保持在初始旋转位置,因此,将被推向杠杆123的被移动件123a的操作杆104保持在初始位置。

当指尖勾住把手部104a并将操作件104拉向正面侧时,如图20所示,杠杆123和配重124被压向操作件104,并朝旋转完成结束位置移动。

另外,在图18中所示的初始状态下,在侧表面撞击力施加于箭头a方向的情况下,操作旋转方向的惯性力作用于操作件104,以及,杠杆123在操作旋转方向旋转,由配重124中的惯性产生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力,避免了操作件104朝向紧急对应位置的旋转操作。

此外,在侧表面撞击力施加于图18中箭头b方向的情况下,只有配重124在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杠杆123不旋转。

另一方面,如图21及后面的附图所示,联结单元118形成为将联结部107(包括旋转体111、随动体113和引导部114)和开关件106(由微开关构成)安装于单元基座117上,并从门板119的背面固定于车门101。

如图24和图25所示,在单元基座117中,形成安装片117a和锁定爪117b,以及如图18和图20所示,安装片117a连同被固定把手115的固定块115c一起结合紧固于门板119,以及,锁定爪117b锁定于门板119的后部开口119b的周缘。

如图22和图23所示,旋转体111包括位于一端的棒状输入部111a和另一端的相对的102个翼片111b,以及,包括安装为在中间部打开的旋转轴杆插入通孔111c。在各翼片111b中,形成长孔状凸轮部112,其宽度尺寸为使后述随动体113的随动销125可以插入从而自由方式可移动。

如图23所示,随动体113构造成包括联结滑动件126和随动销125,该联结滑动件126包括位于一端的销定子126a和位于另一端的金属丝联结孔126b(用于联结作为操作力传动件102的缆索装置的内侧金属丝),以及,该联结滑动件126形成为矩形(参见图22),以及,如图26中所示,在装配成使得联结滑动件126夹在旋转体111的翼片111b之间后,通过固定随动销125,以穿过凸轮部112和销定子126a的方式联结该旋转体111。

如图24中所示,在安装到滑动引导件127之后,通过穿透旋转轴杆插入通孔111c和单元基座117中所形成凸轮安装孔117c的联结销128,将与上述随动体113联结的旋转体111联结于单元基座117(参见图21)。

另外,如图25中所示,在滑动引导件127中,形成缆索联结凹部127a,用于与联结到联结滑动件126的缆索装置102的外侧缆索相联结。

在之间夹有旋转体111的一对翼片127b中,滑动引导件127形成为开设有长孔状引导部114(可以插入上述随动销125),以及,通过允许随动销125从引导部114的开口端穿过,将旋转体111结合成一体,以及,在这种状态下,在随动体113的滑动方向引导旋转体111。

在联结部107的上述单元中,由未示出的弹簧将旋转体111保持于图21所示的初始位置,根据把手单元116和单元基座117的联结操作,将杠杆123的输出部123b装配于旋转体111的输入部111a(参见图18)。在这种状态下,将操作件104从初始位置旋转到紧急对应位置时,杠杆123旋转到旋转完成结束位置,因此,旋转体111从图21所示的初始旋转位置旋转到图27(c)所示的旋转完成结束位置,结果,联结滑动件126滑动,以及,经由缆索装置102操作门闩装置103(参见图16)。

另外,在单元基座117上,开关件106固定,同时,致动器部105取向为朝向旋转体111的中央。如图24所示,为了固定开关件106,将开关固定板129固定于单元基座117,以及,在由开关固定板129与固定于开关固定板129的开关盖130夹在之间的状态下,开关件106固定于开关固定板129。

开关件106的输出与未示出的闩控制电路相连,以及,当致动器部105被推下时,如图16所示,驱动结合于门闩装置103中的电子致动器(例如电动机),并执行闩解除操作。

如图27所示,在旋转体111的外周部中,形成推压部109,其将开关件106的致动器部105推下。如图27(a)所示,在将旋转体111从初始旋转位置向旋转完成结束位置(θe)方向旋转到达附近操作旋转位置(θa)时,推压部109完成了致动器部105的推下操作,之后,通过凸轮表面形成推压部109,该凸轮表面的轮廓形状为,通过围绕旋转体111的旋转中心形成弧形,使得推下尺寸不变。

旋转体111的操作旋转位置(θa)对应于操作件104的操作位置,结果,如图28(a)所示,当对操作件104执行从初始位置到操作位置(θa)的旋转操作时,开关件106被推下,以及,开关置于接触状态。

下面,基于图27(a)至图27(c)、图28(b)和图28(c),描述旋转体111的凸轮部112的操作。首先,如上所述,当在把手装置安装于车门101的状态下,对操作件104执行从初始位置到紧急对应位置(θe)的旋转操作时,在操作件104的整个操作过程中,在操作件104与杠杆123之间,以及,在杠杆123与旋转体111之间,传动侧与被传动侧之间的杠杆123比基本不变。

因此,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对操作件104的操作角与旋转体111的操作角之间的比值基本彼此相符,上述旋转体111的旋转与随动体113的位移之间的关系基本相符于对操作件104的操作角与随动体113的位移之间的关系,以及,图28(b)中示出的操作件104的操作角与随动体113的位移量之间关系的曲线,基本等同于凸轮部112的凸轮曲线。

这里,参见图27(a),从凸轮部112的初始旋转位置到操作旋转位置(θa)的范围,由围绕旋转体111的旋转中心半径为r的弧形长孔形成,以及,在此范围内,旋转体111的旋转,即从操作件104的初始位置到操作位置(旋转角θa)的操作,不会引起随动体113的移位,如图28(b)所示。

以这种方式,由于设置了位移限制部110(其中,在凸轮部112从初始旋转位置到操作旋转位置(θa)的范围内,随动体113不跟随旋转体111的旋转),操作件104从初始位置向操作位置的旋转操作只产生开关件106的断开操作,并且没有驱动随动体113,即,根本没有操作缆索装置102,因此,即使在门闩装置103中没有间隙(游隙)的情况下,也不会有不良影响。

另外,在位移限制部110中,由于来自随动体113的阻力没有起作用,操作件104的操作力等于对旋转体111或操作件104的偏置力,以及,操作件104的操作力基本不变,如图28(c)所示。

之后,凸轮部112形成为,随着靠近旋转完成结束位置(θe),其轮廓曲线接近于旋转体111的旋转中心。可以由直线(随着操作角变大,随动体113的位移量增大)表示轮廓曲线所示出的凸轮曲线,如图28(b)所示,以及,操作力的线也成为基本不变值,如图28(c)中所示。

此时,在图28(b)中,在位移量从100(旋转角θb)线性增大的边界部附近,由于随动体113的随动销125与凸轮部112的壁面之间的邻接状态的改变,在从静止状态开始移动时的惯性,或者随动体113的移动速度的骤变,旋转体111的旋转力在随动体113移动方向的分力减小,从而引起加速度的产生等,如图28(c)中所示,产生操作力快速增高的现象。

通过此时适当地设置操作力,由凸轮部112形成的操作力增加开始部为阻力施加部108,以及,对于操作件104的使用者,能够识别增加阶段的开始位置和操作位置附近,作为操作件104旋转完成结束。

另外,在图28(b)中,示出了在超过操作位置(θa)的范围内,操作件104的位移调整为相对于操作角线性增大,但是,除了直线之外,在此范围内的操作角和位移曲线可以接近于右上曲线。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通过操作力骤增来形成阻力施加部108,但是,可以采用在使用者能够识别旋转完成结束范围内的平滑增加。

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一般模式下,使用者可以随着操作范围从初始位置到操作位置来操作该操作件104,以及,可以通过该操作向开关件106的操作输入,来执行使用电动致动器的闩解除操作。

另外,在使用电动致动器的闩解除操作没有得到适当执行的状态下,当以抵抗阻力施加部108所施加阻力的操作力来进一步执行对操作件104的旋转操作、到达紧急对应位置时,能够经由随动体113来操作缆索装置102,以及,执行门闩装置103的闩解除。

另外,上文描述的把手装置中,操作件104预先联结于被固定把手115,并固定于车门101,但是,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这样的把手装置,其中,基座115预先固定于门板119的背面,以及,从车门101的正面侧,将可移动把手安装于基座115,作为操作件104,该可移动把手在执行对车门101的打开操作时提供把手。

(附加说明)

(附加说明1)

一种车用把手装置,其固定于车辆的车门101,并远距离操作门闩装置103,除了由电动致动器进行的闩解除操作之外,该门闩装置103可以通过操作力传送件102而执行闩解除操作,该装置包括:操作件104,在与车门101的打开操作方向相符的方向,该操作件104可旋转方式操作,从初始位置经由操作位置直到抵达紧急对应位置,以及,该操作件104成为对车门101执行开启操作的把手;开关件106,随着操作件104向操作位置的旋转操作而推压致动器部105,开关件106相对于电动致动器转换操作电路,以处于接触状态;联结部107,根据操作件104向紧急对应位置的移动,联结部107将操作力传送件102移动至操作位置;以及阻力施加部108,其以预定保持力将操作件104保持于操作位置。

(附加说明2)

根据附加说明1的车用把手装置,其中,在由操作件104朝向操作位置旋转而完成开关件106的推压之后,由凸轮表面形成相对于开关件106的致动器部105的推压部109,该凸轮表面的推压尺寸为直到抵达紧急对应位置是不变的。

(附加说明3)

根据附加说明1或102的车用把手装置,其中,联结部107包括位移限制部110,其限制操作件104的操作位置从初始位置向操作位置的旋转操作而产生的位移,并调节向操作力传送件102的操作力的传送。

(附加说明4)

根据附加说明1的车用把手装置,其中,联结部107包括:旋转体111,其受操作件104的驱动而旋转;随动体113,其受旋转体111中所形成凸轮部112的驱动,并且其一端联结于操作力传送件102;以及引导部114,其调节随动体113的移动方向。

(附加说明5)

根据附加说明4的车用把手装置,其中,相对于开关件106的致动器部105的推压部109形成于旋转体111的外周。

(附加说明6)

根据附加说明4或105的车用把手装置,其中,对应于操作角的陡峭凸轮曲线的凸轮部112,形成阻力施加部108,其中,以操作件104每单位操作角的随动体113移动量增量超过操作位置的相应量。

(附加说明7)

根据附加说明2至105的车用把手装置,其中,在旋转体111中,设置有联结部107,其布置于把手基座115中,并可联结于以适合的形状输出操作件104旋转位移的输出部,以及,联结于被固定于门板119的单元基座117,以及其中,开关件106固定于单元基座117。

(附加说明8)

一种车用把手装置,其固定于车辆的车门101,并远距离操作门闩装置103,除了由电动致动器进行的闩解除操作之外,该门闩装置103可以通过操作力传送件102而执行闩解除操作,该装置包括:操作件104,该操作件104可自由方式旋转,从初始位置经由操作位置直到抵达紧急对应位置;开关件106,随着操作件104向操作位置旋转操作而推压致动器部105,开关件106相对于电动致动器转换操作电路,以处于接触状态;以及联结部107,其包括旋转体111、随动体113以及引导部114,该旋转体111受操作件104的驱动而旋转,随动体113受旋转体111中所形成凸轮部112的驱动,并且其一端联结于操作力传送件102,引导部114调节(规制)随动体113的移动方向,以及,根据操作件104向紧急对应位置的移动,联结部107将操作力传送件102移动至操作位置,以及,其中,通过允许旋转体111的凸轮部112对应于陡峭凸轮曲线,以操作件104每单位操作角所对应的滑动件移动量增量超过操作位置的相应量,从操作件104的操作位置,将预定的阻力施加于朝向紧急对应位置侧的单独操作。

本申请要求享有2015年3月12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no.2015-049643的优先权,其内容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附图标记说明]

1车门

2基座(被固定把手)

3操作件(可移动把手)

4输出部

5门锁装置

6凸轮部

7凸轮体

8随动体(联结滑动件)

9随动销

10把手单元

11单元基座

12输出部单元

13被联结部

14杠杆

15联结部

101车门

102操作力传送件

103门闩装置

104操作件

105致动器部

106开关件

107联结部

108阻力施加部

109推压部

110位移限制部

111旋转体

112凸轮部

113随动体

114引导部

115基座

116把手单元

117单元基座

118联结单元

119门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