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41384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辆用门锁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具有将锁芯的旋转动作利用连结部件传递到上锁解锁机构的车辆用门锁装置。作为这种车辆用门锁装置,专利文献1公开了设有转动力传递机构的车辆门开闭装置的技术,该转动力传递机构在延长箱中收纳有:被动侧转动部件,能够装拆地与钥匙操作力输入部件连结成不能相对转动;驱动侧转动部件,能够装拆地与转动杆的另一端部连结成不能相对转动;传动部件,从该驱动侧转动部件向被动侧转动部件传递转动力。在专利文献1的车辆门开闭装置中,延长箱能够装拆地安装于门锁装置的外壳并从该外壳伸出。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第5030908号

将利用钥匙进行的上锁解锁操作向上锁解锁机构侧传递的连结部件根据车辆等级或选配而使用不同形态的连结部件。如果能够使比与连结部件相连结的部分更靠上锁解锁机构侧的结构通用化,则能减少专用部件的部件数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专用部件的部件数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

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包括:上锁解锁单元,包含上锁解锁机构,所述上锁解锁机构用于切换是否将针对门进行的开门操作传递给卡锁机构;传递机构,将利用钥匙进行的上锁解锁操作传递给所述上锁解锁单元,所述上锁解锁单元包括:主箱,收纳所述上锁解锁机构,且支承所述卡锁机构;输入部件,具有贯穿所述主箱的旋转轴,并且所述输入部件在所述主箱内与所述上锁解锁机构连结,且在所述主箱外具有外部连结部;罩,封闭所述主箱的开口部,所述传递机构具有连结部件,所述连结部件用于连结与锁芯的转子一体旋转的被转动部件和所述外部连结部,在所述主箱安装于所述门的状态下,所述外部连结部从所述主箱朝向车辆外侧方向突出。

在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中,优选还包括防止浸水构件,所述防止浸水构件从车辆上部侧一体地覆盖所述主箱和所述罩,抑制向所述主箱内浸水。

在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中,优选所述传递机构包括收纳所述连结部件的副箱,所述防止浸水构件还覆盖所述副箱,抑制向所述副箱内浸水。

在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中,优选所述传递机构包括收纳所述连结部件的副箱,所述副箱具有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能够调整所述副箱相对于所述主箱在车辆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

在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中,优选所述传递机构包括收纳所述连结部件的副箱,所述防止浸水构件包括:从车辆上部侧一体地覆盖所述主箱和所述罩的第一防止浸水构件;以及覆盖所述副箱的第二防止浸水构件,所述副箱和所述第二防止浸水构件具有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能够调整所述副箱和所述第二防止浸水构件相对于所述主箱在车辆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

在上述车辆用门锁装置中,优选所述传递机构包括收纳所述连结部件的副箱,所述副箱利用不能拆卸的固定机构固定于所述主箱。

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包括:上锁解锁单元,包含上锁解锁机构;传递机构,将利用钥匙进行的上锁解锁操作传递给上锁解锁单元。上锁解锁单元的输入部件具有贯穿主箱的旋转轴,输入部件在主箱内与上锁解锁机构连结,且在主箱外具有外部连结部。在主箱安装于门的状态下,外部连结部从主箱朝向车辆外侧方向突出。按照本发明的车辆用门锁装置,能够对外部连结部应用多种形态的连结部件,获得了减少专用部件的部件数量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车辆前侧的侧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车辆后侧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卡锁机构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传递机构的内部的主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的副箱的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的主箱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上锁解锁单元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的上锁解锁单元的内部的后视图。

图10是实施方式的输入部件的立体图。

图11是实施方式的第一防止浸水构件的立体图。

图12是实施方式的第二防止浸水构件的立体图。

图13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后视图。

图14是对第二防止浸水构件的位置调整进行说明的主视图。

图15是对副箱的位置调整进行说明的主视图。

图16是表示由杆进行连结的主视图。

图17是表示由杆进行连结的侧视图。

图18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立体图。

图19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车辆用门锁装置;2主箱;3传递机构;4罩;5卡锁装置;6输入部件;6a旋转轴;6b外部连结部;6c内部连结部;6d连结孔;6e卡合突起;7上锁解锁单元;9、10防止浸水构件;11第一结构部;11a卡合孔;12第二结构部;21支承部;21a贯穿孔;22支承轴;31副箱;31a支承部;31b外侧壁部;31c、31d侧壁部;31e上侧壁部;31f突起;32螺钉;33热铆接部;34被转动部件;35、35l第一连结部件;36第一调整机构;36b调整孔;37第二调整机构;38第二连结部件;38a本体;38b连结部;38c连结孔;38d卡合孔;51主体;52罩板;53卡锁机构;54卡锁;54a轴;54b抵接部;54c卡合槽;54d第一突起部;54e第二突起部;55棘轮;55a轴;55b解除操作杆;70上锁解锁机构;71锁止杆;71a轴孔;71b卡合壁部;71c连结突起;71d连结突起;71e啮合齿;72打开连杆;72a连结孔;72b卡合突起;72c抵接部;73电机;74捏手杆;74a轴孔;74b连结孔;75线缆;76蜗轮;76a轴;76b啮合齿;81辅助操作杆;82外侧操作杆;83线缆;84内侧操作杆;85线缆;86杆;91第一防止浸水构件;91a上侧罩部;91b前侧罩部;92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a内侧壁部;92b、92c侧壁部;92d上侧壁部;92e外侧壁部;93卡合部;94调整孔(调整机构);95支承部;96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进行详细说明。另外,本发明不受该实施方式的限定。此外,下述实施方式中的结构要素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或者等同的结构要素。

(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17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车辆用门锁装置。图1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主视图,图2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前侧侧视图,图3是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后侧侧视图。而且,图2是从图1的ii方向观察的侧视图,图3是从图1的iii方向观察的侧视图。另外,各图所示的方向是车辆用门锁装置1安装于车辆用门的状态下的方向。

车辆用门锁装置1适用于车辆用门、例如对车身侧面形成的开口部进行开闭的门。如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具有上锁解锁单元7和传递机构3。上锁解锁单元7具有主箱2、图2等所示的罩4、图3等所示的卡锁装置5、图5等所示的输入部件6和图8等所示的上锁解锁机构70。

主箱2是收纳后述的上锁解锁机构70且支承卡锁机构53的箱体。上锁解锁机构70用于切换是否向参照图3说明的卡锁机构53传递针对门进行的开门操作。罩4封闭主箱2的开口部,与主箱2一同形成收纳上锁解锁机构70的収纳部。如图3所示,在主箱2的车辆后侧配置有卡锁装置5。卡锁装置5具有主体51、罩板52和卡锁机构53。罩板52具有进入槽52a。进入槽52a供设置于车辆主体的锁止销进入。如图4所示,卡锁机构53具有卡锁54和棘轮55。卡锁54由轴54a支承成旋转自如,棘轮55由轴55a支承成旋转自如。卡锁54被弹簧朝向图4的顺时针方向(开放方向)施力。棘轮55被弹簧朝向图4的逆时针方向施力。

图4表示卡锁机构53的解除锁止状态。当关闭门时,如果锁止销进入图3所示的进入槽52a,则锁止销与卡锁54的抵接部54b抵接,使卡锁54向逆时针方向(卡合方向)旋转。由此,卡锁54的卡合槽54c与锁止销卡合并保持锁止销。棘轮55抵接于处在与锁止销卡合的状态的卡锁54,限制卡锁54向开放方向旋转。棘轮55通过与卡锁54的第一突起部54d抵接而使卡锁54停止在半锁止位置,且通过与第二突起部54e抵接而使卡锁54停止在全锁止位置。

传递机构3将用户利用钥匙进行的上锁解锁操作传递到上锁解锁单元7。传递机构3具有图1所示的副箱31和被转动部件34。副箱31利用螺钉32和由热铆接形成的热铆接部33固定于主箱2。热铆接部33例如是将从主箱2的表面突出的突起插入调整孔36b之后进行加热使突起变形而形成的防脱部。副箱31利用热铆接相对于主箱2以不能拆卸的方式固定。被转动部件34是与车辆用门的锁芯的转子连结的部件。连结被转动部件34和锁芯的转子的连结部件插入被转动部件34,从而被转动部件34与锁芯的转子一体旋转。副箱31具有将被转动部件34支承成旋转自如的支承部31a。支承部31a是从副箱31中的朝向车辆外侧的外侧壁部31b突出的剖面圆形的筒状部。被转动部件34被支承部31a的内周面支承成旋转自如。

如图6所示,副箱31除了具有外侧壁部31b以外,还具有侧壁部31c、31d和上侧壁部31e。侧壁部31c、31d是在车辆前后方向彼此对置的壁部,并分别与外侧壁部31b的两端部一体成型。上侧壁部31e是车辆上方的壁部,并分别与外侧壁部31b和侧壁部31c、31d的上端部一体成型。

传递机构3具有图5所示的第一连结部件35和第二连结部件38。第一连结部件35和第二连结部件38用于连结被转动部件34和输入部件6的外部连结部6b。第一连结部件35为板状的部件,并连结于被转动部件34。第二连结部件38与外部连结部6b连结成不能相对旋转,并连结第一连结部件35和输入部件6。第一连结部件35和第二连结部件38将锁芯的转子的旋转动作从被转动部件34传递到输入部件6。输入部件6具有贯穿主箱2的旋转轴6a,并且如后所述,在主箱2内连结于上锁解锁机构70。如图7所示,主箱2具有支承输入部件6的支承部21。支承部21设置于主箱2中的车辆外侧的壁部,且配置于主箱2中的车辆上下方向的上部。支承部21为圆筒形状,并具有贯穿孔21a。贯穿孔21a在车辆内外方向贯穿主箱2,将主箱2的内部空间与比主箱2更靠车辆外侧的空间连通。输入部件6的旋转轴6a插入贯穿孔21a,并由支承部21支承成旋转自如。

返回到图5,第二连结部件38具有圆筒形状的本体38a和连结部38b。本体38a设有卡合孔38d。卡合孔38d在本体38a的中心轴线方向上贯穿本体38a。输入部件6的外部连结部6b卡合于卡合孔38d。连结部38b是从本体38a向与本体38a的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突出的板状部。连结部38b设有连结孔38c。在连结孔38c处,第一连结部件35的一端与连结部38b连结成相对旋转自如。被转动部件34具有连结部34a。连结部34a是从被转动部件34的外周面朝向与被转动部件34的中心轴线垂直的方向突出的板状部。在设置于连结部34a的顶端部的连结孔处,第一连结部件35的另一端与连结部34a连结成相对旋转自如。

参照图8和图9对上锁解锁机构70进行说明。图8是从车辆外侧观察主箱2的内部的立体图,图9是表示主箱2的内部的后视图,即从车辆内侧观察主箱2的内部的图。如图8所示,上锁解锁机构70具有锁止杆71和打开连杆72。图8和图9表示位于解锁位置的锁止杆71和打开连杆72。锁止杆71具有轴孔71a。如图9所示,主箱2的支承轴22插入轴孔71a。锁止杆71被支承轴22支承成旋转自如。如图9所示,锁止杆71具有卡合壁部71b。卡合壁部71b是朝向车辆内侧突出的壁部,且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

打开连杆72是板状的部件,且具有连结孔72a和卡合突起72b。卡合突起72b朝向车辆外侧突出,并与锁止杆71的卡合壁部71b抵接。辅助操作杆81的连结突起81a插入连结孔72a。辅助操作杆81借助图1至图4所示的外侧操作杆82连结于线缆83。线缆83连结于门的外侧把手。当对外侧把手进行开门操作时,该开门操作借助线缆83传递到外侧操作杆82,使外侧操作杆82和辅助操作杆81转动。辅助操作杆81的连结突起81a根据开门操作而朝向车辆上侧移动,使打开连杆72向车辆上侧移动。

如图8所示,打开连杆72具有抵接部72c。在打开连杆72位于解锁位置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抵接部72c与解除操作杆55b在车辆的上下方向对置。解除操作杆55b是与棘轮55连接并与棘轮55一体旋转的操作杆。当利用对外侧把手进行的开门操作而使打开连杆72向车辆上侧移动时,抵接部72c与解除操作杆55b抵接而使解除操作杆55b旋转。由此,棘轮55向图4的顺时针方向旋转,卡锁机构53切换到解除锁止状态。

打开连杆72能以连结突起81a为旋转中心在规定的角度范围内旋转。打开连杆72的旋转位置利用锁止杆71切换到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当锁止杆71从图9所示的解锁位置向上锁方向旋转时,卡合壁部71b按压卡合突起72b而使打开连杆72向图9的逆时针方向旋转。由此,打开连杆72的旋转位置从解锁位置切换到锁定位置。在打开连杆72位于锁定位置的情况下,抵接部72c的位置成为不与解除操作杆55b抵接的退避位置。由此,即使打开连杆72朝向车辆上侧移动,抵接部72c也不与解除操作杆55b抵接,开门操作不会传递到卡锁机构53。

如以下说明的那样,锁止杆71的旋转位置根据用户使用锁捏手或钥匙进行的上锁解锁操作、以及电机73的动力而切换到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如图8和图10所示,输入部件6具有外部连结部6b和内部连结部6c。外部连结部6b设置于旋转轴6a中的车辆外侧的端部。外部连结部6b是朝向车辆外侧突出的突出部,且具有卡合突起6e。外部连结部6b插入第二连结部件38的卡合孔38d并与卡合孔38d卡合。外部连结部6b的卡合突起6e与形成于卡合孔38d的卡合凹部卡合。

内部连结部6c连接于旋转轴6a中的与外部连结部6b侧相反侧的端部。内部连结部6c是随着朝向旋转轴6a的半径方向外侧而宽度变宽的板状部。内部连结部6c具有连结孔6d。连结孔6d是在板厚方向贯穿内部连结部6c的贯穿孔。锁止杆71的连结突起71c插入连结孔6d。连结突起71c设置于锁止杆71中的车辆外侧的面,并朝向车辆外侧突出。如果被转动部件34利用用户的钥匙操作而与锁芯的转子一同旋转,则该旋转动作借助第一连结部件35和第二连结部件38传递到输入部件6的外部连结部6b,使输入部件6旋转。利用输入部件6的旋转,锁止杆71从锁定位置旋转到解锁位置,或者从解锁位置旋转到锁定位置。

此外,锁止杆71利用用户对门上设置的锁捏手进行的操作来切换位置。如图9所示,锁止杆71借助捏手杆74和线缆75连结于设置在门的车辆内侧的锁捏手。捏手杆74是板状的部件,并具有轴孔74a。捏手杆74由罩4支承成以轴孔74a为中心旋转自如。线缆75连接捏手杆74和锁捏手。捏手杆74具有连结孔74b。连结孔74b是将捏手杆74在板厚方向贯穿的贯穿孔。锁止杆71具有朝向车辆内侧突出的连结突起71d。连结突起71d插入捏手杆74的连结孔74b。当对锁捏手进行上锁操作时,线缆75借助捏手杆74使锁止杆71旋转,将锁止杆71的旋转位置切换到锁定位置。另一方面,当对锁捏手进行解锁操作时,线缆75使锁止杆71从锁定位置旋转到解锁位置。

图8所示的电机73借助蜗轮76连接于锁止杆71。蜗轮76由轴76a支承成旋转自如。轴76a由主箱2和罩4支承。在蜗轮76的外周面形成有斜齿的螺纹槽,该螺纹槽与电机73的蜗杆73a啮合。如图9所示,蜗轮76具有啮合齿76b。该啮合齿76b与锁止杆71的啮合齿71e啮合。电机73的旋转借助蜗轮76传递到锁止杆71而使锁止杆71向解锁方向和上锁方向旋转。

内侧操作杆84具有轴孔84a。内侧操作杆84由罩4支承成以轴孔84a为中心旋转自如。线缆85连接于内侧操作杆84。线缆85与门上设置的内侧手柄连接。当对内侧手柄进行开门操作时,线缆85使内侧操作杆84转动。由此,内侧操作杆84的抵接部84b与解除操作杆55b抵接而使解除操作杆55b旋转,将卡锁机构53切换到解除锁止状态。

如图1等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具有抑制向主箱2内浸水的防止浸水构件9。防止浸水构件9例如由树脂制成。实施方式的防止浸水构件9具有第一防止浸水构件91和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第一防止浸水构件91是将主箱2和罩4从车辆上部侧一体地覆盖的防水罩。如图11所示,第一防止浸水构件91具有上侧罩部91a和前侧罩部91b。上侧罩部91a与前侧罩部91b一体且连续地形成。上侧罩部91a一体地覆盖主箱2与罩4的接合面、主箱2的上部和罩4的上部。前侧罩部91b一体地覆盖主箱2与罩4的接合面、主箱2的前部和罩4的前部。第一防止浸水构件91能够抑制从主箱2与罩4的接合面等向主箱2内浸水。

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封闭副箱31,并与副箱31一同形成收纳第一连结部件35的収纳部。如图12所示,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具有内侧壁部92a、侧壁部92b、92c、上侧壁部92d、外侧壁部92e、卡合部93和调整孔(调整机构)94。侧壁部92b、92c是在车辆前后方向彼此对置的壁部,并分别与内侧壁部92a的两端部一体成型。上侧壁部92d是车辆上方的壁部,并分别与内侧壁部92a和侧壁部92b、92c的上端部一体成型。内侧壁部92a封闭副箱31的车辆内侧的开口部。侧壁部92b、92c从侧方覆盖副箱31的侧壁部31c、31d。上侧壁部92d从车辆上侧覆盖副箱31的上侧壁部31e。外侧壁部92e从车辆外侧覆盖副箱31的外侧壁部31b的车辆上部侧。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覆盖副箱31的开口部,抑制向副箱31内浸水。由此,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能够抑制经由第一连结部件35向主箱2内浸水。如图2所示,卡合部93与副箱31的侧壁部31d上设置的突起31f卡合,由此将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固定于副箱31。

本实施方式的副箱31和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具有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能够根据第一连结部件35的长度来调节副箱31和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相对于主箱2在车辆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由此,本实施方式的副箱31和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能够适用于高度位置不同的各种锁芯。

如图1所示,副箱31具有第一调整机构36和第二调整机构37。第一调整机构36具有第一固定部36a和调整孔36b。第一固定部36a是与外侧壁部31b一体形成的板状部。第一固定部36a从外侧壁部31b的下端朝向车辆下侧突出。调整孔36b设置于第一固定部36a,并将第一固定部36a在板厚方向贯穿。调整孔36b是在车辆上下方向形成为规定长度的长孔。第一固定部36a利用热铆接部33固定于主箱2。利用热铆接来固定第一固定部36a时,调整孔36b能够在车辆上下方向调整副箱31相对于主箱2的相对位置。

第二调整机构37具有第二固定部37a和调整孔37b。第二固定部37a是与车辆前侧的侧壁部31d一体形成的板状部。第二固定部37a从侧壁部31d朝向车辆前侧突出。调整孔37b设置于第二固定部37a,并将第二固定部37a在板厚方向贯穿。调整孔37b是在车辆上下方向形成为规定长度的长孔。第二固定部37a利用螺钉32固定于主箱2。在利用螺钉32固定第二固定部37a时,调整孔37b能够在车辆上下方向调整副箱31相对于主箱2的相对位置。利用调整孔36b、37b来调整车辆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的调整幅度相同。能够在调整孔36b、37b所允许的范围内,调整本实施方式的副箱31相对于主箱2在车辆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

如图12所示,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的调整机构是形成于内侧壁部92a的狭缝状的调整孔94。调整孔94将内侧壁部92a在板厚方向贯穿。调整孔94是在车辆上下方向形成为规定长度的长孔。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固定于图11所示的支承部95。支承部95连接于第一防止浸水构件91。更具体地说,支承部95具有:从上侧罩部91a朝向车辆外侧突出的基部95a、以及从基部95a朝向车辆上侧突出的板状部95b。板状部95b设有剖面圆形的孔部95c。在孔部95c的内表面形成有螺纹槽。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的内侧壁部92a插入板状部95b与上侧罩部91a之间,并如图13所示,利用螺钉96固定于板状部95b。螺钉96插入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的调整孔94之后拧入孔部95c。调整孔94能够调整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相对于主箱2的位置。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能够适用于配置在各种高度位置的锁芯。锁芯根据操作容易度或车辆设计来确定位置。另一方面,卡锁机构53以能够有效保持门的方式来确定位置。因此,在各车型中,锁芯与卡锁机构53之间的相对位置由于车身或门的形态而不同。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中,根据上锁解锁机构70与锁芯的相对位置而使用不同长度的第一连结部件35。例如图14所示,可以使用比图5的第一连结部件35更长的第一连结部件35l。在使用第一连结部件35l的情况下,如图15所示,利用第一调整机构36和第二调整机构37来调整副箱31相对于主箱2在车辆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图15的副箱31的位置位于可调整范围内的最靠车辆上侧的位置。此外,根据第一连结部件35、35l的长度,调整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相对于主箱2的相对位置。如图14所示,利用作为调整机构的调整孔94,调整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相对于主箱2在车辆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图14的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的位置位于可调整范围内的最靠车辆上侧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中,与连结锁芯的转子和上锁解锁单元7的机构无关,可以使用通用的上锁解锁单元7。也可以代替本实施方式的第一连结部件35、35l,而是利用图16所示的杆86来连结锁芯的转子和上锁解锁单元7的输入部件6。例如图16所示,杆86的一端借助第二连结部件38连结于输入部件6的外部连结部6b。杆86的另一端连结于锁芯的转子。如此能够与连结的部件无关而使用通用的上锁解锁单元7的原因在于,例如输入部件6的外部连结部6b位于比主箱2更靠车辆外侧。如图17所示,外部连结部6b从主箱2朝向车辆外侧突出。因此,在锁芯的转子与外部连结部6b由在车辆上下方向呈直线状延伸的杆86连接的情况下,杆86不会与主箱2发生干扰。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上锁解锁单元7能够根据车辆等级或偏好而利用各种部件与锁芯的转子连结。优选外部连结部6b配置在主箱2中的车辆上侧的位置,以便使连结部件不与主箱2发生干扰。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具有上锁解锁单元7和传递机构3,其中,上锁解锁单元7具有主箱2、输入部件6、上锁解锁机构70和罩4。在主箱2安装于门的状态下,输入部件6的外部连结部6b从主箱2向车辆外侧方向突出。因此,上锁解锁单元7能够通用多种连结机构。在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中,仅对通用的上锁解锁单元7追加传递机构3,就能够对通用的上锁解锁单元7应用各种形态的连结部件,因此能够减少专用部件数量并实现降低成本。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具有从车辆上侧一体地覆盖主箱2和罩4而抑制向主箱2内浸水的防止浸水构件9。防止浸水构件9能够抑制从主箱2与罩4的接合面等向主箱2内浸水。

本实施方式的传递机构3具有收纳第一连结部件35、35l和第二连结部件38的副箱31。防止浸水构件9覆盖副箱31而抑制向副箱31内浸水。由此,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能够抑制经由输入部件6向主箱2内浸水。

本实施方式的副箱31具有第一调整机构36和第二调整机构37,第一调整机构36和第二调整机构37能够调节副箱31相对于主箱2在车辆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因此,本实施方式的传递机构3能够根据锁芯的高度位置来进行副箱31的位置调整。其结果,对于车型或规格不同的门能够安装通用的副箱31,能够抑制部件种类增加。此外,在根据锁芯的高度位置而使用不同长度的第一连结部件35的情况下,能够使用通用的副箱31。

本实施方式的防止浸水构件9具有:从车辆上部侧一体地覆盖主箱2和罩4的第一防止浸水构件91;以及覆盖副箱31的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副箱31和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具有调整机构,所述调整机构能够调整副箱31和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相对于主箱2在车辆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副箱31具有第一调整机构36和第二调整机构37,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具有调整孔94。因此,对于不同车型或规格的门能够应用通用的副箱31和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

本实施方式的副箱31利用不能拆卸的固定机构固定于主箱2。作为不能拆卸的固定机构的一例,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热铆接进行固定。但是,固定机构并不限定于热铆接。“不能拆卸的固定机构”是指不使固定部件或固定部分发生不可逆的变形或者破坏就不能将副箱31从主箱2拆卸的固定机构。

(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参照图18和图19对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进行说明。图18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立体图,图19是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的主视图。在变形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中,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的不同之处在于,防止浸水构件10中,覆盖主箱2和罩4的部分与覆盖副箱31的部分呈一体。

如图18所示,变形例的防止浸水构件10具有第一结构部11和第二结构部12。第一结构部11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一防止浸水构件91同样地从车辆上侧一体地覆盖主箱2和罩4。第二结构部12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第二防止浸水构件92同样地覆盖副箱31。第一结构部11与第二结构部12一体形成。

如图19所示,在第一结构部11中的车辆外侧的壁部设有卡合孔11a。在第二结构部12中的车辆前侧的壁部设有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卡合部93同样的卡合部12a。如图18所示,主箱2的突起23卡合于卡合孔11a。利用卡合孔11a与突起23的卡合将防止浸水构件10固定于主箱2。副箱31的突起31f卡合于卡合部12a。利用卡合部12a与突起31f的卡合将防止浸水构件10固定于副箱31。

副箱31具有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第一调整机构36和第二调整机构37。因此,副箱31能够调整其相对于主箱2在车辆上下方向的相对位置。另一方面,变形例的防止浸水构件10不具有调整其相对于主箱2的相对位置的功能。因此,在变形例的车辆用门锁装置1中,优选根据副箱31相对于主箱2的相对位置而采用不同形状的防止浸水构件10。

上述实施方式和变形例所公开的内容可以适当组合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