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车应急逃生门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15079阅读:565来源:国知局
客车应急逃生门控制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车辆上的逃生设备的控制装置,用于在车辆发生紧急情况时快速打开逃生门,紧急疏散车厢内人员,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客车应急逃生门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公共交通运输车辆因各种原因已发生多起重大财产损失或人员群死群伤事故,造成了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如何提高公共交通车辆的安全性,以便在危险发生时能够让车内人员迅速脱险,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伤亡,是目前公共交通车辆所面临的、需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大中型客车车辆车身一般为全固定安装结构,只有两、三个供乘客上、下车的车门,在发生紧急情况(起火燃烧、暴恐袭击)等意外事件时,现有的大中型客车出口受电、气及开启时间较长等因素制约,无法在短时间内及时开启,惊慌和拥挤的乘客很难迅速离开车辆,常导致大量人员的群死群伤,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而车窗玻璃的钢化玻璃,即便用安全锤也得在掌握敲击技巧的前提下施加很大的力量才能击碎。当突发车祸或火灾时,在慌乱的乘客、拥挤的环境中找到安全锤并用其敲碎车窗玻璃就变得更加困难,导致逃生效率的降低,错过逃生的黄金时间。

经检索,中国专利cn202731617u公开了一种下悬式外翻应急安全逃生窗,由车体逃生窗窗框、外翻钢化玻璃窗、密封条、锁紧拉手和铰链所组成;外翻钢化玻璃窗上部靠铰链与车体逃生窗窗框相连,在外翻钢化玻璃窗右侧设置锁紧拉手,外翻钢化玻璃窗关闭时,安全逃生窗的窗框在其右侧设置的锁紧拉手作用下压紧在车体逃生窗窗框的密封条上,保证车内的密封。该方案相比安全锤敲碎玻璃的方式打开玻璃窗更为容易一些,但是仍存在一定不足:

首先,车窗的手动锁紧拉手采用简单的手动锁扣,为了保证行驶中的密封并避免误开,扭矩非常的大,需要双手施加很大的力度才能打开。在紧急情况下的仍需要足够的时间和力量才能打开。

其次,车窗距离车内地板有一定高度,加上车辆的底盘高度,距离车外路面/地面更高,在紧急情况下乘客很难有序地爬过车窗跳到地面,因拥挤踩踏容易造成二次伤害。

可见,设计制造一种结构简单、开启方便、用时极短、实用可靠的安全门及其控制装置,最大程度地缩短开门的反应时间,使车内人员迅速离开车厢,脱离危险,切实有效的保证乘客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就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客车应急逃生门控制装置。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客车应急逃生门控制装置,包括转盘、拉线和主动伸缩装置,所述转盘由转轴安装在机架上,拉线的一端沿转盘的周向安装在转盘的边部,拉线的另一端与逃生门锁止机构连接,主动伸缩装置的一端与机架铰接,另一端铰接于转盘上。

作为优选,所述转盘上安装有手动扳手。

作为优选,所述主动伸缩装置是气缸,所述气缸与门泵电磁阀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转盘、气缸和门泵电磁阀安装在逃生门顶部的控制箱内,所述控制箱的外侧安装旋钮,所述旋钮联接转轴和拨块,所述拨块用于按压门泵电磁阀上的气路按钮。

作为优选,所述主动伸缩装置是液压缸,所述液压缸与液压系统相连。

作为优选,所述主动伸缩装置是混合式丝杆步进电机。

作为优选,所述锁止机构安装在逃生门的门框内,用于锁定上升窗和/或踏板;所述门框设于车身侧面,所述踏板铰接于门框的底部,所述上升窗铰接于门框的顶部。

作为优选,所述门框与上升窗及踏板之间连接有空气弹簧支撑杆。

作为优选,所述转盘上沿转动方向对称地布置两个连接点,分别连接第一拉线与第二拉线,第一拉线连接第一门锁,第二拉线连接第二门锁,所述第一门锁和第二门锁对称地布置在门框的两侧。

作为优选,所述主动伸缩装置的控制开关布置在驾驶员操作区域。由对车辆性能最为了解,训练有素的驾驶员来操作应急逃生门,最大程度避免误判并提高及时性。所述控制开关接入报警电路中,在打开开关的同时声光报警。

作为优选,所述手控旋钮外安装安全盖,所述安全盖内安装触发开关,所述触发开关接入报警电路。应急操作时起到先行报警作用,在车辆行驶时一旦有车内成员误操作,也能起到及时警告的作用。

使用时,圆盘、气泵、门泵电磁阀安装在应急逃生门控制箱底板上,逃生门手控旋钮、报警语音喇叭安装在控制箱侧面,气弹簧、拉线、行程开关、门锁安装在逃生门门框中,报警灯安装于车顶后侧,双闪警示灯连线在车辆双闪灯上,紧急按钮、复位按钮、警示灯安装于驾驶员左侧控制面板上。

在圆盘上还安装有旋转手柄,拉线一端固定于圆盘上,另一端连接固定门锁,气泵伸缩杆固定于圆盘上,门泵电磁阀与气泵之间由气管连接,门泵电磁阀与手控旋钮由联动机构(转轴与拨块)连接,门泵电磁阀与紧急按钮、复位按钮由低压线连接,逃生门手控旋钮安全盖、行程开关、报警语音喇叭、报警灯与警示灯由低压线连接。

可采用电控、气控或手动三种方式之一拉动拉线,拉线解除锁止机构后气弹簧自动顶开逃生门,同时车辆双闪报警灯、车辆顶置报警灯、车厢内置语音报警接通电路发出报警,全部过程用时不到一秒。驾驶员控制紧急按钮不仅可用于打开逃生门,而且可由驾驶员控制复位按钮接通气路触发气缸推杆回位,重新关闭逃生门。

有益效果:本发明相比现有车辆逃生装置具备以下显著的进步:

1.控制便捷可靠,本发明可在紧急情况发生的第一时间由车辆驾驶员在第一时间快速打开逃生门,为车内乘员赢得了逃生的黄金时间,即便车辆电路和受到破坏,还可以用旋钮拨块控制气缸拉动拉线开门。在车辆气路也手到破坏的极端情况下,还可以用手动扳手转动拉线盘开门。

2.控制与开启速度快,电磁阀-气缸推动转盘-拉线开锁的一系列操作流程可以在瞬间自动完成,在锁止机构释放后,逃生门可以快速弹开,缩短了控制与响应的时间,提高了应急逃生的效率。

3.三套应急开门装置留有足够的安全余量,在保证应急操作及时可靠的同时,在平时也能最大限度地预防车内成员对应急装置的误操作。

4.应急门关闭后在内外均匀车身融为一体,空气弹簧支撑杆、锁止机构及铰链布置在门框、上升窗及踏板之间,控制箱直接布置在门框顶部,无需占用车身内外额外空间。不影响已有车辆的外观和结构,也就可以对服役车辆进行加装,客车由底盘承载,车身与车顶由结构柱连接,直接在车身侧面开门框的安装口即可安装本发明的应急逃生门,为现役大中型客车安全性能升级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方案。

5.当车辆发生紧急情况时容易出现恐慌和拥挤,内摆式的下客门在受到慌乱乘客的挤压更加无法打开,本发明的应急逃生门向外打开,应急开启过程无阻顺畅。

6.应急逃生门上下完全开启,乘客直接沿踏板走到地面上,婴儿车、轮椅等也可以沿踏板迅速撤离到地面,行动不便者也可以由其他乘客搀扶撤离,相比现有的逃生窗,显著地提高了撤离疏散的效率。

除以上所述的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构成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以及由这些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带来的优点外。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所能解决的其他技术问题、技术方案中包含的其他技术特征以及这些技术特征带来的优点做更为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其基础上未经创造性劳动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的逃生门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报警电路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的控制原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三的控制原理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四的控制原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五的应急逃生门关闭状态示意图;

图7是图6的开启状态示意图;

图8是图6的剖视图;

图中:门框1,上升窗2,踏板3,空气弹簧支撑杆4,锁止机构5,第一门锁5-1,第二门锁5-2,行程开关6,第一拉线7-1,第二拉线7-1,转盘8,轴承9,手动扳手10,气缸11,门泵电磁阀12,气路按钮12-1,手动控制开关13,转轴13-1,拨块13-2,触发开关14,车辆双闪报警灯15,车辆顶置报警灯16,车外报警喇叭17,内置语音报警器18,紧急按钮19,控制单元20,电源21。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的客车应急逃生门控制装置如图1所示,锁止机构与安装在上升窗顶部控制箱内的拉线机构相连接,拉线机构具有圆形的转盘8,转盘的中心通过轴承9安装在机架上。在转盘8上安装有用于手拧旋转的手动扳手10。转盘8上沿转动方向对称地设有两个连接点,分别连接第一拉线7-1与第二拉线7-2,第一拉线7-1连接第一门锁5-1,第二拉线7-2连接第二门锁5-2,而第一门锁5-1和第二门锁5-2对称地布置在门框的两侧。在转盘8上还铰接有气缸11,气缸11的另一端铰接在机架上,本实施例的气缸规格选取aksmal25*25。在气缸11的气路上安装门泵电磁阀12,本实施例选用4v220-08五口二位电磁阀。五口二位电磁阀上具有气路按钮12-1,安装在控制箱外侧的扭动控制开关13联接转轴13-1,转轴13-1穿入控制箱内,在转轴末端具有拨块13-2,当旋转扭动控制开关13时,拨块13-2翻转并按压气路按钮接通气路。

使用时,门泵电磁阀的控制开关(应急逃生门紧急按钮)布置在驾驶员操作区域。由驾驶员控制应急逃生门紧急按钮,使门泵电磁阀通电,接通气路触发气泵推动,且可由驾驶员控制复位按钮接通气路触发气泵回位。

以上控制箱内的电控、气控其手动组件赋予锁止机构的三种解除方式:

1.气缸推杆伸出推动转盘拉伸连接锁止机构的拉线进行;

其中气缸推杆的伸出又可以由:

1.1门泵电磁阀通电由驾驶员控制应急逃生门紧急按钮触发,门泵电磁阀通电接通气路触发气缸推杆伸出;

1.2旋转控制箱外侧的扭动控制开关接通气路触发气缸推杆伸出,

2.打开控制箱,旋转手动扳手,带动转盘拉伸连接锁止机构的拉线进行。

如图5所示,安装在门框内的行程开关6、安装在旋转扭动开关安全盖上的触发开关14均与报警电路连接,控制车内外的警示装置及报警装置,包括车辆双闪报警灯15、车辆顶置报警灯16,车外报警喇叭17以及车厢内置语音报警器18,驾驶员位置的手控紧急按钮19通过控制单元20与门泵电磁阀12控制连接。

实施例二

发生紧急情况时:驾驶员按下控制面板上紧急按钮、门泵电磁阀通电接通门泵电磁阀与气泵的气路,气缸推杆伸出推动联动机构圆盘,圆盘带动拉线拉开门锁,气弹簧顶出,安全门打开。同时车辆双闪报警灯、车辆顶置报警灯、车厢内置语音报警接通电路发出报警,全部过程用时不到一秒。

电控打开的原理如图2和3所示:司机按下应急门紧急按钮19,控制单元20将应急门电源21与门泵电磁阀12接通,气泵推动气缸11的推杆将转盘8顺时针推动3-5厘米的行程(行程可调节),拉动第一拉线7-1与第二拉线7-1同时打开第一门锁5-1和第二门锁5-2的锁扣,应急门在空气弹簧支撑杆的弹力作用下迅速打开,同时行程开关6从关闭状态转至连接状态,并在电路中接通司机控制面板的应急门预警灯、车辆双闪报警灯15、车辆顶置报警灯16,车外报警喇叭17以及车厢内置语音报警器18。

在车辆电路及气路正常时,由受过专业训练的驾驶员操作应急逃生门,可最大程度降低损失,提高逃生效率。

实施例三

发生紧急情况时,车辆电路发生故障:打开逃生门外置安全盖,顺时针转动旋钮,旋钮通过联动机构按下门泵电磁阀上气路按钮接通气路,气缸推杆伸出推动联动机构圆盘,圆盘带动拉线拉开门锁,气弹簧顶出,安全门打开。全部过程用时也不到一秒。

箱外侧手控打开的原理如图2和图4所示:按下应急门上方的应急阀盖上的红色按钮触发开关14,接通前方控制单元报警装置,提示驾驶员应急阀门被打开,顺时针扭动控制开关13,联动转轴13-1上的拨块13-2拨动门泵电磁阀12上的进气开关即气路按钮12-1,高压气体进入泵体,推动气缸11的推杆带转盘8顺时针推动3-5厘米行程(行程可调节),拉动第一拉线7-1与第二拉线7-1同时打开第一门锁5-1和第二门锁5-2的锁扣,应急门在气弹簧的作用下迅速打开,此时行程开关6从关闭状态转至连接状态,同时接通控制面板的应急门预警灯、车辆双闪报警灯15、车辆顶置报警灯16,车外报警喇叭17以及车厢内置语音报警器18。

在电路故障驾驶员紧急按钮失效时,驾驶员可以迅速跑到达逃生门处打开扭动控制开关,车内人员也可以在参照印刷在控制箱外的安全提示进行操作。

实施例四

若发生紧急情况时,车辆电路、气路均发生故障:打开应急逃生门控制箱,顺时针转动圆盘上手柄,圆盘带动拉线拉开门锁,气弹簧顶出,安全门打开。

全手动打开的原理如图5所示,在断气断电状态下,掀开控制箱,顺时针扭动转盘8上的手动扳手10,转盘8在作用力下拉动第一拉线7-1与第二拉线7-1同时打开第一门锁5-1和第二门锁5-2的锁扣,应急门在气弹簧的作用下迅速打开,同时行程开关由关闭状态转换至连接状态,同时接通控制面板的应急门预警灯、车辆双闪报警灯、车辆顶置报警灯,车外报警喇叭以及车厢内置语音报警器。操作过程用时也不到两秒。即便发生车辆气路系统损坏的极端情况,也能确保应急逃生门的及时开启。

为了更加清楚地表示三套控制系统各自独立实现功能,以上原理图中只画出操作时起作用的机构/部分,失效的部分予以省略。

实施例五

上述控制装置所控制的客车应急逃生门的结构如图6和图7所示,包括门框1,上升窗2和踏板3。门框1设于车身侧面,其底部与客车内的地板平齐。上升窗2铰接于门框1的顶部,踏板3铰接于门框1的底部。在客车正常使用时应急逃生门关闭,上升窗2和踏板3合拢到门框1中,作为客车车身的一部分。在应急逃生时,锁止机构5的锁扣释放,空气弹簧支撑杆4的弹力掀起上升窗2,放下踏板3,踏板3内部的伸缩板随之伸出,形成逃生的通道。锁止机构5采购现有的客车驾驶员侧门锁,具有可沿轴旋转的卡勾,在锁定时利用棘轮机构将卡勾抱死,采用拉线机构拉动开锁时,棘轮释放卡勾。门框内还安装行程开关6,接入报警电路,用于在在开启应急逃生门时报警提示,而且在正常使用时一旦出现应急逃生门松动或未关紧的安全隐患,也能及时提醒。

如图8所示,上升窗2与踏板3均与有外沿,在闭合时外沿用于包络空气弹簧支撑杆4等结构,且上升窗2的外沿压住踏板3,形成互锁,这样锁止机构只要锁锁住上升窗2就可以同时对踏板3实现锁定。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在本发明的原理和技术思想的范围内,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