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槽楔切割收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927345发布日期:2019-02-22 19:58阅读:186来源:国知局
一种槽楔切割收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槽楔加工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槽楔切割收料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对于中大型交流高压电机而言,由于绝缘与制造工艺有特殊要求,定子绕组采用成型线圈,定子铁芯制成开口或半开口槽型,用带有磁性的槽楔来封闭这类电动机的定子槽口没在寄到固定线圈的同时还能达到节能的效果;槽楔大都是由聚酯树脂、玻纤以及还原铁粉为原料制备而成,具有一定的机械强度以及相对导磁性的特点。目前,槽楔加工的宽度和厚度都不尽相同,并且在切割前都是人工测量长度后再进行切割,切割完成后,不同宽度的槽楔条混杂在一起,也需要大量的人工来进行分拣、计数,极大的降低了切割收料效率,还增加企业加工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槽楔加工后的切割长度、切割、不同宽度的分拣、计数均是人工完成,极大的降低了切割收料效率,还增加企业加工成本。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槽楔切割收料装置,包括箱座、牵引装置、槽楔条、可编程控制系统、计米装置、自动切割装置及收料箱;所述牵引装置包括传动电机、机架、第一辊组和第二辊组,所述传动电机固定在箱座下,所述机架固定在箱座上,所述第一辊组和第二辊组架设在机架上,所述机架的上部设有调节螺栓,所述传动电机通过链条与第一辊组连接,所述第一辊组通过链条与第二辊组连接;所述可编程控制系统设置在箱座一侧,所述计米装置设置第一辊组前侧,并且在槽楔条下侧,所述第二辊组后依次设有自动切割装置和若干个收料箱,所述传动电机、计米装置和自动切割装置均连接可编程控制系统;所述自动切割装置包括支架、第一伸缩气缸、第一切刀、第二伸缩气缸以及第二切刀,所述支架和第一伸缩气缸固定在箱座上,所述第一伸缩气缸上设有第一切刀,所述第二伸缩气缸固定在支架的水平架上,所述第二伸缩气缸上设有第二切刀,所述槽楔条依次穿过第一辊组、第二辊组以及自动切割装置,并且通过自动切割装置切割后落入收料箱。

优选地,所述自动切割装置上设有切割计数模块,并且连接可编程控制系统。

优选地,所述第一切刀和第二切刀位于同一垂直面上。

优选地,所述收料箱的数量为三个。

优选地,所述自动切割装置和收料箱之间设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设有辊筒。

优选地,所述第一辊组包括第一上辊筒和第一下辊筒,所述第一上辊筒位于第一下辊筒的上部,所述第二辊组包括第二上辊筒和第二下辊筒,所述第二上辊筒位于第二下辊筒的上部;所述传动电机通过链条与第一下辊筒连接,并带动第一下辊筒滚动,所述第一下辊筒通过链条与第二下辊筒连接,并带动所述第二下辊筒同步滚动。

优选地,所述辊筒、第一下辊筒和第二下辊筒的上端面均在同一水平面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上辊筒和第二上辊筒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上端开设有内螺纹孔,所述固定块通过内螺纹孔与调节螺栓螺纹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上辊筒和第一下辊筒、第二上辊筒和第二下辊筒的表面沿径向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之间相互对应。

优选地,所述传动电机为步进传动电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计米装置、自动切割装置以及若干个收料箱的设置,实现了不同宽度槽楔条加工后的全自动计米、切割、分拣以及计数,减少人工消耗,极大的提高切割收料效率,减少企业加工成本。

2.通过调节螺栓调调节第一上辊筒和第二上辊筒上的固定块,实现不同厚度槽楔条的切割分拣,并且在辊筒上设有凹槽,实现对槽楔条在输送过程中的定位,有利于切割后的分拣、计数,提高切割收料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槽楔切割收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种槽楔切割收料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自动切割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箱座,10-传动电机,11-机架,12-第一辊组,121-第一上辊筒,122-第一下辊筒,13-第二辊组,131-第二上辊筒,132-第二下辊筒,14-调节螺栓,15-链条,16-固定块,17-凹槽,2-槽楔条,3-可编程控制系统,4-计米装置,5-自动切割装置,51-支架,52-第一伸缩气缸,53-第一切刀,54-第二伸缩气缸,55-第二切刀,6-收料箱,7-支撑架,71-辊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发明技术方案,现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参阅图1至图3,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槽楔切割收料装置,包括箱座1、牵引装置、槽楔条2、可编程控制系统3、计米装置4、自动切割装置5及收料箱6;所述牵引装置包括传动电机10、机架11、第一辊组12和第二辊组13,所述传动电机10固定在箱座1下,所述机架11固定在箱座1上,所述第一辊组12和第二辊组13架设在机架11上,所述机架11的上部设有调节螺栓14,所述传动电机10通过链条15与第一辊组12连接,所述第一辊组12通过链条15与第二辊组13连接;所述可编程控制系统3设置在箱座1一侧,所述计米装置4设置第一辊组12前侧,并且在槽楔条2下侧,所述第二辊组13后依次设有自动切割装置5和若干个收料箱6,所述传动电机10、计米装置4和自动切割装置5均连接可编程控制系统3;所述自动切割装置5包括支架51、第一伸缩气缸52、第一切刀53、第二伸缩气缸54以及第二切刀55,所述支架51和第一伸缩气缸52固定在箱座1上,所述第一伸缩气缸52上设有第一切刀53,所述第二伸缩气缸54固定在支架51的水平架上,所述第二伸缩气缸54上设有第二切刀55,所述第一切刀53和第二切刀54位于同一垂直面上,由于槽楔条2较柔软,切割时弹性较大会移动,故设置两个切刀对夹切割,保证第一切刀53和第二切刀55是在同一切割线上;所述槽楔条2依次穿过第一辊组12、第二辊组13以及自动切割装置5,并且通过自动切割装置5切割后落入收料箱6。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切割装置5上设有切割计数模块,并且连接可编程控制系统3,切割计数模块对切割次数进行信号收集,并传送给可编程控制系统3,与储存在可编程控制系统3内的预设值进行信号对比,类似的,计米装置4和自动切割装置5也是通过上述步骤进行运作,实现全自动化操作。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收料箱6的数量为三个,但并不仅限于三个,根据槽楔条2不同宽度的数量来设置,每个宽度设置一个收料箱6进行收料,防止槽楔条2切割后混杂在一起,有利于槽楔条2的分拣、计数。

进一步的,所述自动切割装置5和收料箱6之间设有支撑架7,所述支撑架7上设有辊筒71。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辊组12包括第一上辊筒121和第一下辊筒122,所述第一上辊筒121位于第一下辊筒122的上部,所述第二辊组13包括第二上辊筒131和第二下辊筒132,所述第二上辊筒131位于第二下辊筒132的上部;所述传动电机10通过链条15与第一下辊筒122连接,并带动第一下辊筒122滚动,所述第一下辊筒122通过链条15与第二下辊筒132连接,并带动所述第二下辊筒132同步滚动。

进一步的,所述辊筒71、第一下辊筒122和第二下辊筒132的上端面均在同一水平面上,保证槽楔条2在输送过程中都在同一水平面上,有利于槽楔条2的牵引和切割。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上辊筒121和第二上辊筒131的前、后两端均设置有固定块16,所述固定块16上端开设有内螺纹孔,所述固定块16通过内螺纹孔与调节螺栓14螺纹连接,通过旋转调节螺栓14,来调节上下辊筒的辊间距,以便于牵引不同厚度的槽楔条2。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上辊筒121和第一下辊筒122、第二上辊筒131和第二下辊筒132的表面沿径向设有凹槽17,所述凹槽17之间前后、上下相互对应,用于限定槽楔条2牵引过程中的位置,防止槽楔条2偏移,有利于切割后的分拣、计数。

进一步的,所述传动电机10为步进传动电机。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槽楔条2加工完成要进行切割收料,首先,槽楔条2要依次穿过第一辊组12、第二辊组13以及自动切割装置5,通过传动电机10带动第一下辊筒122的转动,第一下辊筒122再带动第二下辊筒132同步转动,从而实现槽楔条2的牵引输送,同时通过第一上辊筒121和第一下辊筒122、第二上辊筒131和第二下辊筒132的表面沿径向设有凹槽17,限定槽楔条2牵引过程中的位置,防止槽楔条2偏移,另外,通过调节螺栓14的设置,来调节上下辊筒的辊间距,以便于牵引不同厚度的槽楔条2,进一步的,在槽楔条2的牵引输送前,将切割长度、次数存储于可编程控制系统3中,牵引输送时通过计米装置4收集信号回馈给可编程控制系统3中进行对比,当满足切割长度时,可编程控制系统3将信号输送给自动切割装置5进行自动切割,进一步的,由于槽楔条2较柔软,切割时弹性较大会移动,自动切割装置5控制第一伸缩气缸52和第二伸缩气缸54来带动第一切刀53和第二切刀54在同一垂直面进行对夹切割,同时通过自动切割装置5中的切割计数模块进行收集计数信号再传递给可编程控制系统3,可编程控制系统3即可计算出槽楔条2的数量;再进一步的,通过不同宽度的槽楔条2数量来设置收料箱6的数量,保证同一宽度的槽楔条2能落入同一收料箱6中,实现全自动计米、切割、分拣及计数,减少人工消耗,极大的提高切割收料效率,减少企业加工成本。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示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