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张上料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38768发布日期:2018-09-14 22:31阅读:20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纸张上料装置。



背景技术:

在印刷行业,在对纸张印刷之前,首先要通过切纸机将纸张切割刀符合要求的大小尺寸。目前,在切纸时,通常采用人力将成叠的纸张从地面或料架上抬升搬运到切纸的切割平台上。由于纸张较重,不仅需要需要较多的劳动力,并且工作效率也很低。公开号为CN 206520021U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切纸机上料装置,通过提升机构、横移机构、液压站和控制系统,实现对纸张的提升和横移,替代了人力搬运。但是该装置只能够实现对纸张的移动,不能够测试纸张的堆放高度,也不能够对成叠纸张侧边进行对齐整理,仍旧需要依靠人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纸张上料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纸张上料装置,它包括支撑架、通过传动机构可移动地连接在支撑架上的料台,料台包括水平设置的承载板、竖直地固定连接在承载板的后侧部的后挡板、后侧边与后挡板的一侧边相连接的侧挡板,后挡板与侧挡板相垂直;料台还包括可前后移动地连接在承载板上的前整理架、可左右移动地连接在后挡板上的侧整理架,料台上设置有用于测量承载板上的纸张堆叠高度的高度传感器。

进一步地,前整理架包括可前后移动的设置承载板上的前滑动架、长度方向竖直地连接在所前滑动架上的至少一个前整理杆,至少一个前整理杆沿着左右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侧整理架包括可前后移动的设置后挡板上的侧滑动架、长度方向竖直地连接在侧滑动架上的至少一个侧整理杆,至少一个侧整理杆沿着前后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高度传感器设置在后挡板上。

进一步地,传动机构包括与承载板相连接的提升液压缸、用于安装提升液压缸的横移滑块,该横移滑块通过横移滑轨可左右移动地连接在支撑架上。

更进一步地,传动机构还包括连接在支撑架上并驱动横移滑块移动的横移液压缸。

进一步地,纸张上料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的传动装置相信号连接。

更进一步地,前整理架和侧整理架分别通过液压机构驱动,控制器与液压机构相信号连接。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纸张上料装置,通过可移动的前整理架与后挡板相配合、可移动的侧整理架与侧挡板相配合,能够自动对成叠纸张侧边进行对齐整理,不再依靠人力来进行整理对齐,既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效率,同时通过高度传感器来测量纸张的堆放高度,防止纸张堆放过高。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纸张上料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号为:

1、支撑架;2、承载板;3、后挡板;4、侧挡板;5、前整理架;51、前滑动架;52、前整理杆;6、侧整理架;61、侧滑动架;62、侧整理杆;7、高度传感器;81、提升气缸;82、横移滑块;83、横移滑轨;84、横移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参见附图1,本实施例中的纸张上料装置,它包括支撑架1、通过传动机构可移动地连接在支撑架1上的料台,料台包括水平设置的承载板2、竖直地固定连接在承载板2的后侧部的后挡板3、后侧边与后挡板3的一侧边相连接的侧挡板4,后挡板3与侧挡板4相垂直;料台还包括可前后移动地连接在承载板2上的前整理架5、可左右移动地连接在后挡板3上的侧整理架6,料台上设置有用于测量承载板2上的纸张堆叠高度的高度传感器7。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前整理架5包括可前后移动的设置承载板2上的前滑动架51、长度方向竖直地连接在所前滑动架51上的至少一个前整理杆52,至少一个前整理杆52沿着左右方向设置。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侧整理架6包括可前后移动的设置后挡板3上的侧滑动架61、长度方向竖直地连接在侧滑动架61上的至少一个侧整理杆62,至少一个侧整理杆62沿着前后方向设置。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高度传感器7设置在后挡板3上。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传动机构包括与承载板2相连接的提升液压缸81、用于安装提升液压缸81的横移滑块82,该横移滑块82通过横移滑轨83可左右移动地连接在支撑架1上。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传动机构还包括连接在支撑架1上并驱动横移滑块82移动的横移液压缸84。

本实施例中的纸张上料装置,还包括控制器(附图中未画出),控制器的传动装置相信号连接。

在一种更为优选的实施方案中,前整理架5和侧整理架6分别通过液压机构(附图中未画出)驱动,控制器与液压机构相信号连接。

本纸张上料装置,通过可移动的前整理架5与后挡板3相配合、可移动的侧整理架6与侧挡板相4配合,能够自动对成叠纸张侧边进行对齐整理,不再依靠人力来进行整理对齐,既节省了人力又提高了效率,同时通过高度传感器7来测量纸张的堆放高度,防止纸张堆放过高。

以上结合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了详细说明,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加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