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板材夹装机械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12578发布日期:2018-11-20 20:58阅读:3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板材夹装机械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板材夹装机械手。



背景技术:

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人们的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越来越的人开始关注家具。纵观过去10年,中国家具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期。这个时期,家具行业的发展主要是以量的扩张为主,初步建立起了门类比较齐全,同时与国际接轨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家具产品已经达到了满足人民生活需要和国际市场的需要,在未来5到10年,在国际家具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中国家具行业将进入第二个高速发展时期。现代技术进步促进家具生产日益规模化,成本及价格的剧烈变化将迅速打破原有竞争格局,规模化生产和规范化生产成为可能。在新的产业发展阶段中,家具行业的竞争升级将成为必然,然而传统的家具生产板材靠人工的搬运,在搬运途中由于板材的棱角和倒刺经常对工人造成伤害,而且工作效率低,人工成本高,影响生产效率,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种板材夹装机械手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板材夹装机械手。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板材夹装机械手,包括四个支撑杆,四个支撑杆每两个为一组,其中一组支撑杆的上端共同固定有第一承载板,另一组支撑杆的上端共同固定有第二承载板,所述第二承载板的上端固定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承载块,所述第一承载板的上端固定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和承载块相互对应,两个固定板的一侧均固定有限位套筒,所述限位套筒内均滑动套接有第一限位杆,两个第一限位杆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承载块的一侧,所述第一承载板的一侧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凹槽,两个凹槽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油缸,所述油缸的活塞杆末端贯穿凹槽并固定在第二承载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上端的一侧均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通孔,所述通孔内的相对侧壁上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辊,所述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的上端均固定有第一保护箱,两个第一保护箱内的一端侧壁上均固定有第一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轴末端贯穿第一保护箱并延伸至第一保护箱的一侧,所述第一驱动装置的输出轴末端均固定有第二转动辊,所述第二转动辊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挡板,两个挡板的下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的上端,所述第二转动辊均位于同一侧的两个通孔之间,两组支撑杆的相对一侧均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安装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一侧固定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上端固定有第二保护箱,所述第二保护箱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第二驱动装置,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输出轴末端贯穿第二保护箱和支撑架并延伸至支撑架内,所述第二驱动装置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螺杆,所述螺杆的下端转动连接在支撑架内的底部,所述支撑架内的顶部固定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限位杆,两个第二限位杆的下端固定在支撑架内的底部,两个第二限位杆共同贯穿设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上端设有螺纹通孔,所述螺杆贯穿螺纹通孔,所述移动块的下端一侧等间距固定有多个弹簧,所述弹簧的下端共同固定有夹持块,所述支撑架的下端一侧固定有插块,四个支撑架的下端均设有行走机构,所述第二转动辊的上端缠绕有拉绳,所述拉绳的两端分别抵触在第二转动辊两侧的第一转动辊上,所述拉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同一组的不同的第二保护箱的上端。

优选地,所述行走机构包括转动连接在支撑杆下端的转动块,所述转动块的下端固定有两个支撑板,两个支撑板的相对侧壁上固定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上贯穿设有滚轮。

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装置和第二驱动装置均为伺服电机。

优选地,所述第二承载板的另一侧固定有把手。

优选地,所述夹持块的下端包覆有橡胶层。

优选地,所述支撑架为碳素钢制成。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将装置移动到需要搬运的板材下方第一驱动装置启动,放下支撑架,油缸启动收缩第一承载板和第二承载板,从而将两组支撑杆的距离减小,将插块插到板材的下方,直至板材的边碰到第二限位杆时油缸停止工作,第二驱动装置启动带动螺杆转动,螺杆转动带动移动块移动,移动块通过弹簧带动夹持块移动,从而对板材进行夹持,第一驱动装置启动,第二转动辊转动,缠绕起拉绳提起第二保护箱,从而提起支撑架,将板材提起,通过把手将板材推到需要的地方后第一驱动装置启动放下板材,第二驱动装置启动夹持块松开板材,油缸启动放下板材后,移走装置,本实用新型通过装置对板材进行夹持转运,解决了工人搬运时与板材接触时棱角和倒刺经常对工人造成伤害的问题,使工人的搬运效率得到了提高,减少了人工成本,增加了生产效率,使用方便适宜推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板材夹装机械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板材夹装机械手的主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板材夹装机械手的A处结构放大图。

图中:1凹槽、2第一承载板、3限位套筒、4通孔、5第一转动辊、6固定板、7拉绳、8承载块、9油缸、10第二承载板、11第一驱动装置、12第一保护箱、13第二转动辊、14挡板、15支撑杆、16第一限位杆、17行走机构、18螺杆、19滑块、20限位槽、21第二保护箱、22移动块、23弹簧、24夹持块、25第二限位杆、26支撑架、27插块、28第二驱动装置、29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板材夹装机械手,包括四个支撑杆15,支撑杆15起到了主要支撑作用,四个支撑杆15每两个为一组,其中一组支撑杆15的上端共同固定有第一承载板2,另一组支撑杆15的上端共同固定有第二承载板10,第二承载板10的上端固定有两个相互平行的承载块8,第一承载板2的上端固定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固定板6,固定板6和承载块8相互对应,两个固定板6的一侧均固定有限位套筒3,限位套筒3内均滑动套接有第一限位杆16,有限位套筒3和第一限位杆16限制第一承载板2和第二承载板10只能水平远离或靠近,两个第一限位杆16的另一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承载块8的一侧,第一承载板2的一侧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凹槽1,两个凹槽1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油缸9,油缸9启动收缩第一承载板2和第二承载板10,从而将两组支撑杆15的改变距离,油缸9的活塞杆末端贯穿凹槽1并固定在第二承载板10的一侧,第一承载板2和第二承载板10上端的一侧均设有两个相互平行的通孔4,通孔4内的相对侧壁上均转动连接有第一转动辊5,第一转动辊5改变拉绳7的方向,第一承载板2和第二承载板10的上端均固定有第一保护箱12,两个第一保护箱12内的一端侧壁上均固定有第一驱动装置11,第一驱动装置11提供提起板材的拉力,第一驱动装置11的输出轴末端贯穿第一保护箱12并延伸至第一保护箱12的一侧,第一驱动装置11的输出轴末端均固定有第二转动辊13,第二转动辊13的一端转动连接有挡板14,挡板14支撑起第二转动辊13,两个挡板14的下端分别固定在第一承载板2和第二承载板10的上端,第二转动辊13均位于同一侧的两个通孔4之间,两组支撑杆15的相对一侧均设有限位槽20,限位槽20内安装有滑块19,滑块19在限位槽20内滑动防止支撑架26晃动,滑块19的一侧固定有支撑架26,支撑架26的上端固定有第二保护箱21,第二保护箱21内的一端侧壁上固定有第二驱动装置28,第二驱动装置28的输出轴末端贯穿第二保护箱21和支撑架26并延伸至支撑架26内,第二驱动装置28的输出轴末端固定有螺杆18,螺杆18的下端转动连接在支撑架26内的底部,支撑架26内的顶部固定有两个相互平行的第二限位杆25,第二限位杆25限制移动块22只能上下移动,两个第二限位杆25的下端固定在支撑架26内的底部,两个第二限位杆25共同贯穿设有移动块22,第二驱动装置28启动带动螺杆18转动,螺杆18转动带动移动块22移动,移动块22的上端设有螺纹通孔,螺杆18贯穿螺纹通孔,移动块22的下端一侧等间距固定有多个弹簧23,弹簧23的下端共同固定有夹持块24,弹簧23减震和防止夹伤板材,支撑架26的下端一侧固定有插块27,插块27插到板材的下方,四个支撑架26的下端均设有行走机构17,方便移动,第二转动辊13的上端缠绕有拉绳7,第一驱动装置11启动,第二转动辊13转动,缠绕起拉绳7提起第二保护箱21,从而提起支撑架26,将板材提起,拉绳7的两端分别抵触在第二转动辊13两侧的第一转动辊5上,拉绳7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同一组的不同的第二保护箱21的上端。

本实用新型中,行走机构17包括转动连接在支撑杆15下端的转动块,转动块的下端固定有两个支撑板,两个支撑板的相对侧壁上固定有转动杆,转动杆上贯穿设有滚轮,方便移动,第一驱动装置11和第二驱动装置28均为伺服电机,第二承载板10的另一侧固定有把手29,方便转移,夹持块24的下端包覆有橡胶层,防止夹伤,支撑架26为碳素钢制成。

本实用新型中,使用时,将装置移动到需要搬运的板材下方第一驱动装置11启动,放下支撑架26,油缸9启动收缩第一承载板2和第二承载板10,从而将两组支撑杆15的距离减小,将插块27插到板材的下方,直至板材的边碰到第二限位杆25时油缸9停止工作,第二驱动装置28启动带动螺杆18转动,螺杆18转动带动移动块22移动,移动块22通过弹簧23带动夹持块24移动,从而对板材进行夹持,第一驱动装置11启动,第二转动辊13转动,缠绕起拉绳7提起第二保护箱21,从而提起支撑架26,将板材提起,通过把手29将板材推到需要的地方后第一驱动装置11启动放下板材,第二驱动装置28启动夹持块22松开板材,油缸9启动放下板材后,移走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