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检修的抗震型智能门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35791发布日期:2019-09-11 22:14阅读:30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于检修的抗震型智能门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智能门锁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便于检修的抗震型智能门锁。



背景技术:

门锁指的是门上安装的具有将门锁住封闭功能的结构,传统门锁多由金属制造,通过金属钥匙可以进行锁定和解锁,随着门锁的不断发展,已经由传统的一字锁和十字锁等弹簧锁,发展出智能密码锁、指纹锁和面部识别锁等,不仅安全性更高,而且操作更便捷。

随着门锁的不断安装使用,在安装使用过程中发现了下述问题:

1.传统门锁的外面板部件和内面板部件之间均采用螺钉和连接螺杆进行连接固定,安装在门体上后,为了牢固和防止不法分子从外部将螺钉和连接螺杆取出进行盗窃,螺钉和连接螺杆多拧死,这样虽然安全性较高,但是在门锁出现故障,需要进行检修时,螺钉和连接螺杆无法便捷的拆卸,导致检修操作繁琐;

2.其次传统门锁均为直接接触门体,未设计减震结构,门在开关过程中会由于碰撞产生震动,没有减震结构,会导致门在长期使用后,门锁因长期震动而松动,或内部结构出现损坏,影响门锁的使用效果。

所以需要针对上述问题设计一种便于检修的抗震型智能门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检修的抗震型智能门锁,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检修操作繁琐,未设计减震结构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检修的抗震型智能门锁,包括门锁本体、外面板部件本体、内面板部件本体和防滑槽,所述门锁本体的两侧安装有外面板部件本体和内面板部件本体,且门锁本体的边侧开设有安装螺纹孔,并且安装螺纹孔内安装有触发螺栓,所述触发螺栓与工作杆边侧贴合,且工作杆贯穿限位套,并且限位套固定在门锁本体顶部,同时门锁本体顶部固定有插座,所述限位套边侧固定有连接弹簧,且连接弹簧与工作杆相互连接,所述外面板部件本体和内面板部件本体的内侧分别固定有第一功能板和第二功能板,且第一功能板和第二功能板的相对面均开设有契合槽,所述外面板部件本体和内面板部件本体的内侧均固定有第一减震片,且第一减震片上固定有第二减震片,并且第一减震片上开设有防滑槽。

优选的,所述触发螺栓直径较大部分边侧至安装螺纹孔直径较大部分内侧的距离等于工作杆至插座的距离,且安装螺纹孔和触发螺栓在门锁本体上对称分布。

优选的,所述工作杆与限位套为滑动连接,且工作杆的侧视剖面为正方形,并且工作杆侧视剖面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契合槽的边长,同时契合槽的侧视形状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优选的,所述第一功能板和第二功能板的长度小于外面板部件本体和内面板部件本体之间的间距,且第一功能板和第二功能板的相对面紧密贴合,并且第一功能板和第二功能板的材质均为高速钢,同时第一功能板和第二功能板分别与外面板部件本体和内面板部件本体为焊接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减震片和第二减震片均为弧形的弹簧钢片,且第一减震片与第二减震片为焊接连接,并且第一减震片和第二减震片关于门锁本体中心对称分布。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便于检修的抗震型智能门锁,采用新型的结构设计,使得本装置中的外面板部件和内面板部件不直接采用螺钉和连接螺杆连接,但是连接关系紧密,且便于拆卸,方便检修的进行,同时设计了具有减震缓冲功能的结构,减小装置整体在门开关过程中受到的震动;

1.安装螺纹孔、触发螺栓、工作杆、限位套、连接弹簧、插座、第一功能板、第二功能板和契合槽组成的结构在工作时,可以对外面板部件本体和内面板部件本体仅稳定的连接固定,且拆卸操作便捷,便于检修;

2.第一减震片、第二减震片和防滑槽相互配合工作,可以起到吸收震动,减小震动传递至门锁本体上的强度,对门锁本体起到减震保护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限位套正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契合槽侧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第一功能板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门锁本体;2、外面板部件本体;3、内面板部件本体;4、安装螺纹孔;5、触发螺栓;6、工作杆;7、限位套;8、连接弹簧;9、插座;10、第一功能板;11、第二功能板;12、契合槽;13、第一减震片;14、第二减震片;15、防滑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便于检修的抗震型智能门锁,包括门锁本体1、外面板部件本体2、内面板部件本体3、安装螺纹孔4、触发螺栓5、工作杆6、限位套7、连接弹簧8、插座9、第一功能板10、第二功能板11、契合槽12、第一减震片13、第二减震片14和防滑槽15,门锁本体1的两侧安装有外面板部件本体2和内面板部件本体3,且门锁本体1的边侧开设有安装螺纹孔4,并且安装螺纹孔4内安装有触发螺栓5,触发螺栓5与工作杆6边侧贴合,且工作杆6贯穿限位套7,并且限位套7固定在门锁本体1顶部,同时门锁本体1顶部固定有插座9,限位套7边侧固定有连接弹簧8,且连接弹簧8与工作杆6相互连接,外面板部件本体2和内面板部件本体3的内侧分别固定有第一功能板10和第二功能板11,且第一功能板10和第二功能板11的相对面均开设有契合槽12,外面板部件本体2和内面板部件本体3的内侧均固定有第一减震片13,且第一减震片13上固定有第二减震片14,并且第一减震片13上开设有防滑槽15。

本例中触发螺栓5直径较大部分边侧至安装螺纹孔4直径较大部分内侧的距离等于工作杆6至插座9的距离,且安装螺纹孔4和触发螺栓5在门锁本体1上对称分布,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触发螺栓5可以完全旋入安装螺纹孔4中,不会阻碍门锁本体1跟随门正常闭合,同时保证了触发螺栓5可以完全旋入安装螺纹孔4中时,工作杆6可以运动与插座9接触;

工作杆6与限位套7为滑动连接,且工作杆6的侧视剖面为正方形,并且工作杆6侧视剖面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契合槽12的边长,同时契合槽12的侧视形状为等腰直角三角形,上述的结构设计使得工作杆6在被触发螺栓5推动时,可以在限位套7的作用下稳定滑动位移,并与契合槽12滑动接触;

第一功能板10和第二功能板11的长度小于外面板部件本体2和内面板部件本体3之间的间距,且第一功能板10和第二功能板11的相对面紧密贴合,并且第一功能板10和第二功能板11的材质均为高速钢,同时第一功能板10和第二功能板11分别与外面板部件本体2和内面板部件本体3为焊接连接,第一功能板10和第二功能板11相对面紧密贴合可以使第一功能板10和第二功能板11相对面上开设的契合槽12对齐组成一个整体,配合工作杆6对外面板部件本体2和内面板部件本体3进行定位固定,而高速钢材质硬度高耐磨损,不易变形,保证定位固定结构可以长时间稳定工作,且可以顺利进行拆装操作;

第一减震片13和第二减震片14均为弧形的弹簧钢片,且第一减震片13与第二减震片14为焊接连接,并且第一减震片13和第二减震片14关于门锁本体1中心对称分布,弧形的弹簧钢片可以利用本身的弹性和弧形结构,对震动进行吸收减弱。

工作原理:使用本装置时,首先将门锁本体1从门边侧与锁扣对齐位置开设的窗口插入门中,再将外面板部件本体2和内面板部件本体3分别对齐门外部和内部开设的窗口与门锁本体1贴合,在外面板部件本体2和内面板部件本体3相互靠近的过程中,图3中分别固定在外面板部件本体2和内面板部件本体3内侧的第一减震片13就带着第二减震片14相互靠近,外面板部件本体2和内面板部件本体3与门锁本体1紧密贴合时,第二减震片14插入防滑槽15中;

外面板部件本体2和内面板部件本体3与门锁本体1紧密贴合后,如图2所示,第一功能板10和第二功能板11相对面紧密贴合并相互滑动靠近,第一功能板10和第二功能板11相对面上开设的契合槽12对齐;

随后旋转图1中的触发螺栓5,触发螺栓5在旋转过程中推动与其紧密贴合的工作杆6在限位套7内向对齐的契合槽12方向滑动并拉伸连接弹簧8,至触发螺栓5完全旋入安装螺纹孔4,与安装螺纹孔4内侧面紧密贴合,工作杆6滑动穿过第一功能板10和第二功能板11相对面开设的契合槽12,与插座9边侧开设的凹槽卡合固定,由于工作杆6侧视剖面正方形的边长等于契合槽12的边长,所以此时工作杆6与契合槽12内壁紧密贴合,第一功能板10和第二功能板11被工作杆6卡住,无法相互远离,外面板部件本体2和内面板部件本体3就被固定于门上,并与门锁本体1紧密贴合,完成安装,若需要对外面板部件本体2和内面板部件本体3进行拆卸,只需先使用解锁手段,如钥匙、密码和指纹等将门打开,从门锁本体1侧面将触发螺栓5从安装螺纹孔4中旋出,不再挤压工作杆6,工作杆6在连接弹簧8的作用下与插座9脱离,并从契合槽12中滑出,恢复至图1所示状态,第一功能板10和第二功能板11不再被卡死固定,外面板部件本体2和内面板部件本体3就可以便捷的与门分离,对门锁本体1或者外面板部件本体2和内面板部件本体3进行检修,连接弹簧8为劲度系数较大的弹簧;

当门在开关过程中产生较大震动时,震动会从门先传递至外面板部件本体2和内面板部件本体3上,图3中外面板部件本体2和内面板部件本体3之间由于震动间距会产生变化,在间距减小时,外面板部件本体2和内面板部件本体3会压迫第一减震片13和第二减震片14弯曲变形,此时第一减震片13和第二减震片14利用本身弹性对震动进行吸收,在间距增大时,第二减震片14和防滑槽15分离,外面板部件本体2和内面板部件本体3内侧安装的第一减震片13和第二减震片14相互分离,避免震动传递形成共振,起到减震防护的作用。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