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膜壳端盖用拆卸工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670255发布日期:2021-01-15 14:31阅读:75来源:国知局
一种膜壳端盖用拆卸工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辅助工具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膜壳端盖用拆卸工具。



背景技术:

膜组件通常由膜壳及端盖组成,端盖被压入膜壳内部,并通过密封圈密封,且在端盖上开设有用于与水管连接呈螺纹孔状的连接孔。膜组件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会受到污染,需定期拆卸端盖对膜壳内部进行清理。

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带把手的螺杆与连接孔螺纹连接的方式对端盖进行拆卸。拆卸时先将膜壳相对固定,再将螺杆的一端旋入连接孔内,小幅度晃动螺杆使端盖相对膜壳松动,最后反向施力提拉螺杆把手以使端盖脱离壳体。现有膜壳端盖的拆卸方式较为复杂,操作时要消耗较大力气,且易损坏端盖或膜壳,缩短装置使用寿命。因此,存在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实际运用中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膜壳端盖用拆卸工具,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膜壳端盖用拆卸工具,包括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待拆卸物件可拆卸连接,还包括支架及安装在所述支架上的联动机构,所述连接杆依次穿设所述支架及联动机构,所述联动机构驱动所述连接杆沿自身长度方向移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联动机构包括驱动块及传动板,所述驱动块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架上且所述驱动块平行位移设有两块,两块所述驱动块之间设有驱动杆,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所述传动板上且所述传动板延伸搭接于所述驱动杆上,所述传动板与所述驱动杆沿相同方向发生同步位移。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联动机构还包括第一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套接于所述连接杆上,且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两端分别与所述支架及所述传动板抵接。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传动板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且与所述第一通孔呈间隙配合连接,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第一通孔轴线可呈夹角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传动板靠近所述第一通孔处的相对两侧壁由背离所述第一通孔方向延伸形成加宽部,所述驱动块沿靠近所述传动板方向延伸形成卡接部,所述卡接部抵接于所述加宽部背离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的一侧。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架上设有平行于所述驱动杆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两端分别穿设于两块所述驱动块且所述限位杆两端端部均抵接于所述支架上,所述传动板位于所述驱动杆与限位杆之间且所述传动板可与所述限位杆抵接。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驱动块沿背离所述卡接部一侧拉长延伸形成转动手柄,所述转动手柄与所述驱动块呈夹角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架上安装有定位机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固定板,所述固定板连接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固定板开设有固定孔,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所述固定孔且与所述固定孔呈过渡配合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定位板,所述定位板一端铰接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定位板上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连接杆穿设于所述第二通孔内且与所述第二通孔呈间隙配合连接,所述连接杆与所述第二通孔轴线可呈夹角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定位机构还包括第二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套接于所述连接杆上,且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两端分别与所述固定板及所述定位板抵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将拆卸工具搭接于膜壳靠近端盖一侧的端面,移动转动手柄及定位板使二者均与固定板平行,施力推动连接杆靠近端盖移动并抵接于端盖上的连接孔,转动把手部使螺杆部与连接孔螺纹连接后,手同时握住转动手柄及手握部,以手握部为支点施力将转动手柄靠近手握部移动,此时连接杆沿背离端盖方向移动,以驱使端盖沿膜壳轴向移动与膜壳相拆卸分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省力且方便,对膜壳及端盖无损伤,确保装置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驱动杆被遮挡);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整体示意图(可见驱动杆);

图3为连接杆与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轴线呈平行状的示意图;

图4为连接杆与第一通孔及第二通孔轴线呈夹角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1、连接杆;101、光杆部;102、螺杆部;103、把手部;2、支架;201、第一开孔;202、第二开孔;203、开槽;204、手握部;3、联动机构;301、驱动块;3011、卡接部;3012、转动手柄;302、传动板;3021、第一通孔;3022、加宽部;303、驱动杆;304、第一弹性复位件;305、限位杆;4、定位机构;401、固定板;4011、固定孔;402、定位板;4021、第二通孔;4022、定位部;403、第二弹性复位件;5、螺帽;6、压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如图1所示,一种膜壳端盖用拆卸工具,包括连接杆1及支架2,连接杆1由光杆部101、螺杆部102及把手部103三个部分构成,光杆部101整体呈圆杆状,光杆部101一端弯折呈“j”字形以形成便于工作人员旋转操作的把手部103,光杆部101另一端外侧壁上形成有外螺纹以形成与端盖上连接孔螺纹连接的螺杆部102(端盖及连接孔参见背景技术)。支架2整体呈“凵”字形,位于相同轴向在支架2上开设有第一开孔201及第二开孔202,连接杆1由螺杆部102方向依次插接于第一开孔201、第二开孔202以将连接杆1安装于支架2上。其中,光杆部101抵接于第一开孔201处且二者为过渡配合连接关系,光杆部101抵接于第二开孔202处且二者为间隙配合连接关系。可知,利用第一开孔201可相对固定连接杆1与支架2连接以防止连接杆1与支架2之间连接松动,且通过外力对连接杆1施力可在支架2上沿连接杆1长度方向相对移动连接杆1。

结合图2所示,在支架2上安装有用于驱动连接杆1沿连接杆1长度方向移动的联动机构3以及用于限制连接杆1沿连接杆1长度方向移动的定位机构4。

联动机构3包括两块驱动块301、一块传动板302、一个第一弹性复位件304。传动板302上开设有第一通孔3021,连接杆1穿设第一通孔3021且与第一通孔3021呈间隙配合连接。位于支架2上连接有两块侧板以使支架2整体呈“口”字形,在两块侧板之间焊接有一根限位杆305,两块驱动块301相对呈平行位移状且均套接于限位杆305外侧壁上,可知驱动块301以限位杆305为轴心以转动连接方式安装在支架2上。为便于工作人员转动驱动块301,驱动块301沿背离卡接部3011一侧拉长延伸形成转动手柄3012,转动手柄3012与驱动块301呈“l”形夹角状。同时,靠近转动手柄3012一侧的支架2拉长延伸形成手握部204,具体操作时工作人员手同时握住转动手柄3012及手握部204,利用手握部204为支点对转动手柄3012施力,更为省力。

两块驱动块301之件焊接有一根驱动杆303,驱动杆303与限位杆305相互平行,传动板302延伸搭接于驱动杆303上且位于驱动杆303及限位杆305之间。如图3所示,第一弹性复位件304套接于连接杆1上,且第一弹性复位件304两端分别与支架2及传动板302抵接,利用第一弹性复位件304使传动板302呈倾斜状以使连接杆1与第一通孔3021轴线呈夹角状,此时第一通孔3021背离第一弹性复位件304同时背离转动手柄3012一侧的内侧壁边沿处与连接杆1抵接,二者之间的摩擦阻力增大。需特别说明的是,当转动手柄3012处于未转动状态,第一弹性复位件304处于自然伸缩状态。当转动手柄3012转动靠近手握部204时,驱动杆303沿靠近把手部103方向移动以带动传动板302同步移动,同时传动板302利用与转动杆抵接处位置对转动杆产生摩擦力以带动转动杆同步移动,第一弹性复位件304处于储存弹性势能状态。当移除对转动手柄3012施力时,利用第一弹性复位件304自身弹性性能,驱动传动板302复位。

定位机构4包括一块固定板401、一块定位板402及第二弹性复位件403。固定板401连接于支架2上且固定板401开设有固定孔4011,连接杆1穿设于固定孔4011且与固定孔4011呈过渡配合连接。支架2上开设有一个开槽203,定位板402插接于开槽203内,为固定定位板402与开槽203的连接,在定位板402靠近开槽203端部一体形成宽度较大于定位板402的定位部4022,利用定位部4022以防止定位板402从开槽203中脱出。并且,开槽203宽度小于定位部4022宽度的同时开槽203宽度较大于定位板402宽度,以使定位板402可转动连接在开槽203内。

同时,定位板402上开设有第二通孔4021,连接杆1穿设于第二通孔4021内且与第二通孔4021呈间隙配合连接。如图3所示,第二弹性复位件403套接于连接杆1上,第二弹性复位件403两端分别与固定板401及定位板402抵接。利用第二弹性复位件403使定位板402呈倾斜状以使连接杆1与第二通孔4021轴线呈夹角状,此时第二通孔4021背离第二弹性复位件403同时背离定位部4022一侧的内侧壁边沿处与连接杆1抵接,二者之间的摩擦阻力增大。需特别说明的是,当第二弹性复位件403处于自然伸缩状态时,定位板402呈倾斜状且利用第二通孔4021侧壁与连接杆1抵接摩擦力以相对限制连接杆1的移动。

结合图4所示,当由定位板402背离定位部4022一侧移动定位板402使第二通孔4021轴线与连接杆1长度方向共线时,第二通孔4021侧壁与连接杆1侧壁之间摩擦力减少,相对减少第二通孔4021侧壁对连接杆1移动的限制力,此时定位板402与固定板401呈平行状。

进一步的,传动板302靠近第一通孔3021处的相对两侧壁由背离第一通孔3021方向延伸形成加宽部3022,驱动块301沿靠近传动板302方向延伸形成卡接部3011。当转动手柄3012转动背离手握部204时,卡接部3011抵接于加宽部3022,第一弹性复位件304储存弹性势能,同时当转动手柄3012转动背离手握部204至最大限度时,卡接部3011抵接于加宽部3022背离第一弹性复位件304的一侧,且传动板302与驱动杆303分离,传动板302与限位杆305抵接,利用卡接部3011及限位杆305相对方向作用力使传动板302转动与固定板401呈平行状,此时第一通孔3021轴线与连接杆1长度方向共线,第一通孔3021侧边与连接杆1侧壁之间摩擦力减少,相对减少第一通孔3021侧壁对连接杆1移动的限制力。

本实施例优选地,在支架2背离第一开孔201的一侧焊接有一块长度较长的压板6,第二开孔202延伸穿设压板6。并且,在光杆部101靠近螺杆部102一端外侧壁上连接有螺帽5等限位件,第二开孔202大小大于螺帽5以使螺帽5可在第二开孔202处移动,利用螺帽5以限定螺杆部102不能通过第二通孔4021,同时利用把手部103以限定把手部103不能通过第一开孔201,以提高连接杆1与支架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本实施例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将压板6搭接于膜壳靠近端盖一侧的端面,移动转动手柄3012及定位板402使二者均与固定板401平行,施力推动连接杆1靠近端盖移动并抵接于端盖上的连接孔,转动把手部103使螺杆部102与连接孔螺纹连接后,手同时握住转动手柄3012及手握部204,以手握部204为支点施力将转动手柄3012靠近手握部204移动,此时连接杆1沿背离端盖方向移动,以驱使端盖沿膜壳轴向移动与膜壳相拆卸分离。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省力且方便,对膜壳及端盖无损伤,确保装置使用寿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