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软骨打孔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393949发布日期:2021-03-23 11:29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软骨打孔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整形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软骨打孔器。



背景技术:

鼻整形(整容)手术是通过植入适当材料来改变鼻的高度和形态,使之与面部其他部位相协调,是整形外科领域最常见的一种手术。医学上,鼻整形材料有很多种,如医用硅橡胶、自体软骨、动物肌腱或韧带、膨体(聚四氟乙烯)、玻尿酸等。鼻梁假体的制备方法也较多,其中,自体软骨由于来源自身,所以不会出现排异现象,也不致敏,但是制作过程中塑形比较困难,因此现有鼻梁软骨常常采用动物肌腱、韧带为原料,因其组成及结构与人体组织相似,生物相容性好,植入不引起免疫排异反应,可诱导组织再生,但这类假体必须经一系列生化技术处理,制作过程及其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软骨打孔器,有效提自体软骨的塑型效率和塑型效果。

一种软骨打孔器,包括第一剪臂和第二剪臂,所述第一剪臂中段和所述第二剪臂中段重叠交叉并形成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内设置有转动副,所述第一剪臂和所述第二剪臂能够绕所述转动副转动,所述第一剪臂顶部固定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二剪臂顶部固定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右侧面正对所述第二固定板左侧面,所述第二固定板左侧面开设有第一塑形孔,所述第一固定板右侧面凸起并一体化形成有能够插入所述第一塑形孔内部的塑形轴,其中,所述塑形轴顶面开设有第二塑形孔。

具体地,第一固定板右侧面开设有第三塑形孔,所述第三塑形孔接通所述第二塑形孔。第三塑形孔能够增大打孔空间,从而提高被加工自体软骨的最大厚度范围,让塑形打孔更加可靠。

具体地,第三塑形孔穿出所述第一固定板左侧面。第三塑形孔为通孔,通过让自体软骨能从第三塑形孔内脱离,进一步提高打孔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塑形打孔的可靠性,还能方便被剪切下的部分自体软骨能够快速脱落。

具体地,第三塑形孔穿出所述第一塑形孔穿出所述第二固定板右侧面。第一塑形孔为通孔,通过让自体软骨能从第一塑形孔内脱离,最大化提高打孔空间,从而最大化提高塑形打孔的可靠性,还能方便被剪切下的部分自体软骨能够快速脱落。

具体地,塑形轴顶面边缘开设有第一倒角。通过第一倒角能够减薄塑形轴顶部剪切壁的壁厚,从而让塑形轴更容易切入塑形软骨中,提高打孔效果。

具体地,第一塑形孔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左侧面交汇处开设有第二倒角。在第二倒角的作用下,能够让塑形轴更容易卡入塑形孔中,从而提高打孔效果。

具体地,第一剪臂底部和所述第二剪臂底部均固定有操作环。操作环能够方便操作者操作,从而提高用户体验,方便进行塑形打孔。

具体地,第一塑形孔开设在所述第二固定板左侧面上方,所述塑形轴固定在所述第一固定板右侧面上方。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塑形轴的长度,从而提高塑形打孔的操作范围。

具体地,第一固定板宽度与所述第二固定板宽度相同。第一固定板宽度等于第二固定板宽度,能够让自体软骨两侧接触面的宽度一定,从而不会存在应力集中的现象。

具体地,第一固定板宽度等于所述连接部宽度。第一固定板宽度和第二固定板宽度均等于连接部宽度,而连接部宽度就等于第一剪臂和第二剪臂的厚度之和,能够提高第一固定板与第一剪臂以及第二固定板与第二剪臂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整个软骨打孔器的结构强度,保证塑形打孔操作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1、本实用新型中,在自体软骨从自身取出后,通过整个软骨打孔器,能够对软骨直接进行打孔,从而完成快速塑形;具体流程如下:自体软骨从自身取出,操作者只需让自体软骨接触第二固定板左侧面,再让第一剪臂和第二剪臂底部靠拢,通过转动副的作用,第一剪臂和第二剪臂顶部也会靠拢,从而利用杠杆原理,让塑形轴直接接触自体软骨,由于塑形轴顶面开有第二塑形孔,第二塑形孔与塑形轴之间形成剪切壁,让塑形轴直接切入自体软骨内,进而与第一塑形孔之间共同作用下来对自体软骨形进行高效打孔,整个打孔过程方便快捷,能够直接对自体软骨进行加工塑形,提高自体软骨的塑形打孔效率,并提高塑形打孔效果。

2、本实用新型中,第三塑形孔能够增大打孔空间,从而提高被加工自体软骨的最大厚度范围,让塑形打孔更加可靠;第三塑形孔为通孔,通过让自体软骨能从第三塑形孔内脱离,进一步提高打孔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塑形打孔的可靠性,还能方便被剪切下的部分自体软骨能够快速脱落;第一塑形孔为通孔,通过让自体软骨能从第一塑形孔内脱离,最大化提高打孔空间,从而最大化提高塑形打孔的可靠性,还能方便被剪切下的部分自体软骨能够快速脱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在所有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或部分一般由类似的附图标记标识。附图中,各元件或部分并不一定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剪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剪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1-第一剪臂,11-第一固定板,111-塑形轴,1111-第一倒角,112-第二塑形孔,12-第三塑形孔,2-第二剪臂,21-第二固定板,211-第一塑形孔,2111-第二倒角,3-连接部,31-连接孔,32-转动副,4-操作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出示的本发明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发明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发明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上”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发明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如图1至图4中所示,一种软骨打孔器,包括第一剪臂1和第二剪臂2,第一剪臂1中段和第二剪臂2中段重叠交叉并形成连接部3,连接部3开设有连接孔31,连接孔31内设置有转动副32,第一剪臂1和第二剪臂2能够绕转动副32转动,第一剪臂1顶部固定有第一固定板11,第二剪臂2顶部固定有第二固定板21,第一固定板11右侧面正对第二固定板21左侧面,第二固定板21左侧面开设有第一塑形孔211,第一固定板11右侧面凸起并一体化形成有能够插入第一塑形孔211内部的塑形轴111,其中,塑形轴111顶面开设有第二塑形孔112。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在自体软骨从自身取出后,通过整个软骨打孔器,能够对软骨直接进行打孔,从而完成快速塑形;具体流程如下:自体软骨从自身取出,操作者只需让自体软骨接触第二固定板21左侧面,再让第一剪臂1和第二剪臂2底部靠拢,通过转动副32的作用,第一剪臂1和第二剪臂2顶部也会靠拢,从而利用杠杆原理,让塑形轴111直接接触自体软骨,由于塑形轴111顶面开有第二塑形孔112,第二塑形孔112与塑形轴111之间形成剪切壁,让塑形轴111直接切入自体软骨内,进而与第一塑形孔211之间共同作用下来对自体软骨形进行高效打孔,整个打孔过程方便快捷,能够直接对自体软骨进行加工塑形,提高自体软骨的塑形打孔效率,并提高塑形打孔效果。

具体地,第一固定板11右侧面开设有第三塑形孔12,第三塑形孔12接通第二塑形孔112。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塑形孔12能够增大打孔空间,从而提高被加工自体软骨的最大厚度范围,让塑形打孔更加可靠。

具体地,第三塑形孔12穿出第一固定板11左侧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塑形孔12为通孔,通过让自体软骨能从第三塑形孔12内脱离,进一步提高打孔空间,从而进一步提高塑形打孔的可靠性,还能方便被剪切下的部分自体软骨能够快速脱落。

具体地,第三塑形孔12穿出第一塑形孔211穿出第二固定板21右侧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塑形孔211为通孔,通过让自体软骨能从第一塑形孔211内脱离,最大化提高打孔空间,从而最大化提高塑形打孔的可靠性,还能方便被剪切下的部分自体软骨能够快速脱落。

具体地,塑形轴111顶面边缘开设有第一倒角1111。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通过第一倒角1111能够减薄塑形轴111顶部剪切壁的壁厚,从而让塑形轴111更容易切入塑形软骨中,提高打孔效果。

具体地,第一塑形孔211与第二固定板21左侧面交汇处开设有第二倒角2111。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倒角2111的作用下,能够让塑形轴111更容易卡入塑形孔中,从而提高打孔效果。

具体地,第一剪臂1底部和第二剪臂2底部均固定有操作环4。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操作环4能够方便操作者操作,从而提高用户体验,方便进行塑形打孔。

具体地,第一塑形孔211开设在第二固定板21左侧面上方,塑形轴111固定在第一固定板11右侧面上方。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塑形轴111的长度,从而提高塑形打孔的操作范围。

具体地,第一固定板11宽度与第二固定板21宽度相同。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固定板11宽度等于第二固定板21宽度,能够让自体软骨两侧接触面的宽度一定,从而不会存在应力集中的现象。

具体地,第一固定板11宽度等于连接部3宽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固定板11宽度和第二固定板21宽度均等于连接部3宽度,而连接部3宽度就等于第一剪臂1和第二剪臂2的厚度之和,能够提高第一固定板11与第一剪臂1以及第二固定板21与第二剪臂2之间的连接结构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整个软骨打孔器的结构强度,保证塑形打孔操作的可靠性。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