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洞遮挡板组件及包括其的门锁装置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181461阅读:来源:国知局
,可以调节孔洞遮挡板组件I相对于锁壳本体21的纵向位置,以使孔洞遮挡板组件I适配多种尺寸的门体孔洞。因此,该门锁装置的适用性和灵活性较广。
[0054]如图4和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门锁装置还包括防滑结构4。防滑结构4设置在外锁壳组件2和孔洞遮挡板组件I之间以防止外锁壳组件2相对于门体进行滑动。
[0055]由于外锁壳组件2—般为金属材质且具有一定重量,即使在安装时与门体固定的较为牢固,经长期使用也会由于重力作用而导致下垂。通过设置防滑结构4,可以防止由于安装于门体上的门锁装置的下垂变形而导致的无法开门的问题。
[0056]优选地,防滑结构4为橡胶垫。橡胶垫位于外锁壳组件2的盖板23与孔洞遮挡板组件I之间。当上述的门锁装置安装于门体后,橡胶垫与门体的表面直接接触,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滑作用,防止门锁装置下垂导致的变形等问题。
[0057]如图4和图5所示,防滑结构4具有与遮挡板11的外形相适配的凹入部41。
[0058]如图4所示,防滑结构4还具有第二避让通孔42和第三安装通孔43。
[0059]具体地,防滑结构4为具有一定厚度的矩形板体。防滑结构4包括两个第二避让通孔42。两个第二避让通孔42分别设置在第三安装通孔43的两侧。其中,第二避让通孔42沿矩形板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贯通矩形板体的厚度。
[0060]设置第二避让通孔42后,锁紧件3能够顺利穿入设置在外锁壳组件2上的第一连接孔2a内部,实现遮挡板11与外锁壳组件2的连接;设置第三安装通孔43则是与把手组件22配合。
[0061]具体地,如图4和图5所示,防滑结构4的远离第三安装通孔43的一端设置有与遮挡板11的外形相适配的凹入部41。凹入部41的凹入尺寸(即凹入部41的底面与防滑结构4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与遮挡板11的厚度尺寸相匹配。
[0062]通过上述设置,当孔洞遮挡板组件1、防滑结构4和外锁壳组件2装配在一起之后,由于凹入部41的凹入尺寸(即凹入部41的底面与防滑结构4的上表面之间的距离)与遮挡板11的厚度尺寸相匹配,遮挡板11的上表面与锁壳本体21的开口所在的上表面平齐,而调节定位部12的上表面则低于锁壳本体21的开口所在的上表面,因此可以避免安装孔洞遮挡板组件I后导致的门锁装置厚度较厚的问题。
[0063]图5示出了孔洞遮挡板组件I与外锁壳组件2等装配前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将孔洞遮挡板组件I沿着锁壳本体21的纵向移动,并利用两个锁紧件3比如螺钉分别对应穿过两个调节孔121和与该两个调节孔相对应的两个第一连接孔2a,从而将孔洞遮挡板组件I和锁壳本体21连接。
[0064]图6示出了孔洞遮挡板组件I与外锁壳组件2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遮挡板11的远离调节定位部12的一端伸出锁壳本体21的端面。利用遮挡板11的伸出锁壳本体21的部分可以遮挡门体上的孔洞以达到封堵门体孔洞的效果。
[0065]门锁装置还包括内锁壳组件和用于连接外锁壳组件2和内锁壳组件的锁壳连接件,遮挡板11具有供锁壳连接件穿过的第一安装通孔111。
[0066]图7示出了将上述的门锁装置安装于门体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由于孔洞遮挡板组件和外锁壳组件在门体上的投影面积大于门洞的投影面积,因此,利用孔洞遮挡板组件可以实现遮挡门体孔洞的效果。另外,孔洞遮挡板组件可通过表面处理工艺达到与门体外观相适配的样式,提高美观性以满足客户需求。
[0067]第二实施方式
[0068]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孔洞遮挡板组件I在外锁壳组件2的纵向上相对于外锁壳组件2可滑动地设置。
[0069]如图8所示,具体地,锁壳本体21的沿纵向延伸的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上(即第一侧面和第三侧面)均设置有滑道5,遮挡板11与滑道5滑动配合。
[0070]具体地,滑道5为截面为L型的L型滑槽。滑槽包括第一平板与第一平板垂直连接的第二平板。第一平板沿锁壳本体21的纵向延伸并与锁壳本体21的沿纵向延伸的侧面连接。第二平板设置在第一平板的远离锁壳本体21的一侧且朝向靠近锁壳本体21内部的一侧延伸。
[0071]上述设置的优点是可以在不增加门锁装置安装厚度的情况下达到遮挡门体的孔洞的目的,并且使得遮挡板与外锁壳组件2能够更稳定的配合。
[0072]第三实施方式
[0073]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第三实施方式中,滑道的结构与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结构不同。
[0074]优选地,滑道为U型槽,U型槽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分别连接两个侧壁的底壁和与底壁相对设置的开口,两个开口相向设置。
[0075]遮挡板11的两个相对设置的侧面分别与上述两个U型槽滑动配合,以便于遮挡板11在外锁壳组件2的纵向上移动。其中,该两个相对设置的侧面均与折弯部13所在的平面垂直。
[0076]孔洞遮挡板组件I的遮挡板11可与滑道配合并可在滑道上滑动,且遮挡板11的厚度与U型槽的宽度相适配,当遮挡板11滑动到合适位置时,可通过作为锁紧件3的螺钉将调节孔121和第一连接孔2a连接,从而将孔洞遮挡板组件I相对于外锁壳组件的位置进行锁定。
[0077]从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实施例实现了如下技术效果:孔洞遮挡板组件相对于锁壳本体的纵向可调节地设置,利用螺钉穿过调节孔和第一连接孔,可以适配不同尺寸的门体孔洞;将孔洞遮挡板组件设置为钣金件,该方式便于加工生产。
[0078]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孔洞遮挡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洞遮挡板组件包括: 遮挡板(11); 调节定位部(12),与所述遮挡板(11)连接,所述调节定位部(12)具有调节孔(12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孔洞遮挡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洞遮挡板组件(I)还包括折弯部(13),所述折弯部(13)的第一端与所述遮挡板(11)连接,所述折弯部(13)的第二端与所述调节定位部(12)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孔洞遮挡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定位部(12)具有多个所述调节孔(121),多个所述调节孔(121)沿所述调节定位部(12)的纵向间隔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孔洞遮挡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孔(121)为沿所述调节定位部(12)的纵向延伸的开孔。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孔洞遮挡板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洞遮挡板组件(I)由不锈钢制成。6.一种门锁装置,包括外锁壳组件(2),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锁装置还包括与所述外锁壳组件(2)连接的孔洞遮挡板组件(I),所述孔洞遮挡板组件(I)为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孔洞遮挡板组件。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孔洞遮挡板组件(I)在所述外锁壳组件(2)的纵向上相对于所述外锁壳组件(2)可滑动地设置。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锁壳组件(2)的沿纵向延伸的至少一个侧面上设置有滑道(5),所述遮挡板(11)与所述滑道(5)滑动配合。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锁壳组件(2)的沿纵向延伸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上均设置有所述滑道,所述滑道为U型槽,所述U型槽具有两个相对设置的侧壁、分别连接所述两个侧壁的底壁和与所述底壁相对设置的开口,两个所述开口相向设置。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锁壳组件(2)的沿纵向延伸且相对设置的两个侧面上均设置有所述滑道(5),所述滑道(5)为L型槽,所述L型槽包括第一平板和与所述第一平板垂直连接的第二平板,所述第一平板沿所述外锁壳组件(2)的纵向延伸并与所述外锁壳组件(2)的沿纵向延伸的侧面连接,所述第二平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平板的远离所述外锁壳组件(2)的一侧且朝向靠近所述外锁壳组件(2)内部的一侧延伸。11.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锁壳组件(2)包括锁壳本体(21),所述孔洞遮挡板组件(I)在所述锁壳本体(21)的纵向上相对于所述锁壳本体(21)可调节地设置。12.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锁装置还包括一个或者多个锁紧件(3),所述外锁壳组件(2)包括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连接孔(2a),所述锁紧件(3)穿过所述调节孔(121)和所述第一连接孔(2a)以对所述孔洞遮挡板组件(I)相对于所述外锁壳组件(2)的位置进行锁定。13.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锁装置还包括防滑结构(4),设置在所述外锁壳组件(2)和所述孔洞遮挡板组件(I)之间。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滑结构(4)具有与所述遮挡板(11)的外形相适配的凹入部(41)。15.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锁装置还包括内锁壳组件和用于连接所述外锁壳组件(2)和所述内锁壳组件的锁壳连接件,所述遮挡板(11)具有供所述锁壳连接件穿过的第一安装通孔(111)。16.根据权利要求6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门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锁壳组件(2)包括锁壳本体(21)和与所述锁壳本体(21)连接的盖板(23),所述盖板(23)设置在所述锁壳本体(21)与所述孔洞遮挡板组件(I)之间。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孔洞遮挡板组件及包括其的门锁装置。孔洞遮挡板组件包括:遮挡板;调节定位部,与遮挡板连接,调节定位部具有调节孔。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门锁孔洞封堵方法效率较低的问题。
【IPC分类】E05B9/00
【公开号】CN204850705
【申请号】CN201520532607
【发明人】张泽
【申请人】张泽
【公开日】2015年12月9日
【申请日】2015年7月21日
当前第2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