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灭火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燃烧废气灭火的装置。针对目前灭火持续时间短、操作不便、资金投入大、能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灭火装置,包括气体收集器、燃烧室、热交换器、气固分离器、加压喷嘴,所述的气体收集器包括进气口、与进气口相连的调压装置以及调压装置的控制元件、排气管。从而保证在火势较大时可以长时间灭火,同时灭火装置轻便,易于携带。由于灭火材料本身来源于火场废气,所以节省灭火投入,节约水资源等能源物质。
【专利说明】一种灭火装置
[0001]
【技术领域】
[0002]本发明涉及一种灭火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利用燃烧废气灭火的装置。
[0003]
【背景技术】
[0004]目前的灭火技术主要通过干粉灭火、消防水灭火、压缩二氧化碳灭火等手段。这些灭火技术均需要配置专门的灭火器材,由于灭火器材中填充的物质有限,所以灭火持续时间较短,当火势较大时,由于灭火器材内填充物无法很快重新充装,所以需要携带大量灭火器材,非常的不方便。同时,由于消防水灭火方式需要专业人员及设备操作,机动性能较低,当火势较大时,需要大量水资源投入,不利于节约能源。
[0005]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针对目前灭火持续时间短、操作不便、资金投入大、能源浪费严重等问题,提供了一种灭火装置,包括气体收集器、热交换器、气固分离器、加压喷嘴,所述的气体收集器包括进气口、与进气口相连的调压装置以及调压装置的控制元件、排气管,所述的燃烧室由与气体收集器排气管相连的进气管、补气装置、燃烧装置以及风扇组成,所述的热交换器主要包括进水喷嘴、冷凝器,所述的气固分离器主要包括冷水管缠绕形成的降温外壁、风扇、以及冷凝物收集器,所述的加压喷嘴包括加压器及与之相连的喷嘴。将这一装置放置于燃烧火场的下游,火场大量的燃烧废气通过气体收集器的进气口进入灭火装置,由于在进气口的后端连接有调压装置,所以可以控制燃烧气体以一定的速率进入灭火装置。废气进入后,通过气体收集器排气管进入与之相通的燃烧室进气管,并进入燃烧室内,同时燃烧室中的补气装置依据需要二次燃烧气体的体积补入空气,并通过风扇将补入空气与燃烧废气混合,此混合气体在燃烧装置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将这一完全燃烧后的气体连同其中混杂着的固体颗粒一起传输到热交换器。在热交换器的端口处设置的进水喷嘴将大量的液态水喷入混合废气中。液态水吸收热量部分气化,并与废气一起通过冷凝器。此时气体的温度得到降低,此气体进一步进入气固分离器,由于其外层设置有冷水管缠绕形成的降温壁,所以气体得到进一步冷却,受到风扇的影响,其中的水蒸气包裹着杂质颗粒沉积下来进入冷凝物收集器,而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部分上升并通过管道进入加压喷嘴的加压器,通过加压从喷嘴处喷出,由于气体为包括大量二氧化碳的不支持燃烧气体,所以阻碍燃烧,将火扑灭,起到灭火作用。
[0007]作为本发明的一种改进,在气体收集器及热交换器之间设置有燃烧室,将收集得到的气体进行二次燃烧,从而将未在火场完全燃烧的物质完全燃烧。
[000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气体收集器还在调压装置与排气管之间设置一个缓冲装置,并通过连线与控制元件相连。由于设置有缓冲装置,所以从上游燃烧处收集来的气体可以比较缓和的进入灭火装置,不会对装置造成损伤。
[0009]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改进,将冷凝物收集器制作为圆锥状,圆锥底部设置细密滤网、滤网下的活动盖以及与热交换器部件进水喷嘴相连的管道。由于此处的冷凝物收集器为圆锥状,所以冷凝物可以自动下沉,经过细密滤网后,沙粒被过滤掉,水通过滤网进入管道重新回到热交换器的进水喷嘴处,使得整个过程自动循环,节约劳动力,节省资源。
[0010]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的圆锥状冷凝物收集器底部的管道与热交换器进水喷嘴之间还可以装置一个加压装置。从而使得冷凝物收集器下部过滤得到的回收水可以从较低处进入进水喷嘴。
[0011]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改进,加压喷嘴的加压器为涡旋加压器,从而使得加压效果更好,污染更小,从喷嘴处喷出的灭火气体速率高,灭火效果好。
[0012]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改进,加热装置选择通电电阻,从而使得加热效率高、加热副产物少,无污染。
[0013]作为本发明的另一种改进,整个装置都可以设置在一个带有平台的作业车上,由于装置已经事先装置固定好,所以可以节约准备时间,当作业车到达现场后,直接开始灭火程序,保证救活行动更加及时。
[0014]综上所述,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利用燃烧现场的燃烧废气进行灭火,从而保证在火势较大时可以长时间灭火,同时灭火装置轻便,易于携带,由于灭火材料本身来源于火场废气,所以节省灭火投入,节约水资源等能源物质。
[0015]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灭火装置示意图
图2为装置有灭火装置的作业车示意图
其中1-气体收集器、2-燃烧室、3-热交换器、4-气固分离器、5-喷嘴、6-进气口、7-调压装置、8-排气管、9-进气管、10-补气装置、11-燃烧装置、12-风扇、13-冷凝器、14-降温外壁、15-冷凝物收集器、16-加压器、17-缓冲装置、18-滤网、19-活动盖、20-加压器、21-作业车、22-作业车平台。
[0017]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实施例1
将如图1所示的灭火装置安装于火场的下游,由于使用温度高,所以整套装置采用防火耐高温材料是必要的。首先将进气口 6、调压装置7、缓冲装置17、以及排气管8组装为气体收集器1,接着将进气管9、补气装置10、燃烧装置11、风扇12组装为燃烧室2,并且将进气管9与排气管8接通。然后将冷凝器13和喷嘴5组装成热交换器3,并与燃烧室接通。之后将降温外壁14、冷凝物收集器15、风扇12、滤网18、活动盖19组装成气固分离器4。分离器的底部通过管道与燃烧室喷嘴相接,当然,为了更好的进入水管,在分离器底部的管道与喷嘴之间还可以设置一个加压器16,从而使得水管中的水具有一定压力,可以向上运行。最后在气固分离器顶部安装管道、加压器20及喷嘴5,用于将纯化后的不可助燃的气体喷出。
[0019]火场大量的燃烧废气通过气体收集器I的进气口 6进入灭火装置,由于在进气口的后端连接有调压装置7以及缓冲装置17,所以可以控制燃烧气体以一定的速率进入灭火装置。废气进入后,通过气体收集器I的排气管8进入与之相通的燃烧室进气管9,并进入燃烧室2内,同时燃烧室2中的补气装置10依据需要二次燃烧气体的体积补入空气,并通过风扇12将补入空气与燃烧废气混合,此混合气体在燃烧装置11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水。将这一完全燃烧后的气体连同其中混杂着的固体颗粒一起传输到热交换器3。在热交换器3的端口处设置的进水喷嘴5将大量的液态水喷入混合废气中。液态水吸收热量部分气化,并与废气一起进入热交换器3,在热交换器3中通过冷凝器13进行第一次降温。降温后气体进入气固分离器4,由于其外层设置有冷水管缠绕形成的降温外壁14,所以气体得到进一步冷却,受到风扇12的影响,其中的水蒸气包裹着杂质颗粒沉积下来,通过滤网18时,由于滤网18致密,所以冷凝水可以通过,而杂质颗粒被过滤,打开活动盖19,冷凝水进入冷凝物收集器15,而以二氧化碳为主的气体上升至气固分离器4顶部,并通过管道进入加压喷嘴的加压器20,通过加压从喷嘴5处喷出,由于气体为包括大量二氧化碳的不支持燃烧气体,所以阻碍燃烧,将火扑灭,起到灭火作用。从冷凝物收集器15处得到的冷凝水通过管道被重新接入到燃烧室的喷嘴上,从而使得水资源循环利用,不仅节约了能源,而且减轻了灭火装置负重,使得整个灭火装置更加轻便,易于操作。当然水不能完全回收,会造成一定的损耗,所以在喷嘴处同时存在一根补水管道也是必要的,但并不会增加太多的负担。
[0020]实施例2
将上述实施例1中的灭火装置预先安装于作业车21的平台22上如图2所示,当有火灾发生时,直接将此灭火作业车开至火灾现场,并停放于火场下游,灭火过程如实施例1所述,将火扑灭。由于省去了灭火装置的安装过程,所以可以极大的节约时间,确保救火行动更加及时。
[0021]须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举例的说明并非限制本创作之应用,仅例示性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灭火装置包括气体收集器、热交换器、气固分离器、加压喷嘴,所述的气体收集器包括进气口、与进气口相连的调压装置以及调压装置的控制元件、排气管,所述的燃烧室由与气体收集器排气管相连的进气管、补气装置、燃烧装置以及风扇组成,所述的热交换器主要包括进水喷嘴、冷凝器,所述的气固分离器主要包括冷水管缠绕形成的降温外壁、风扇、以及冷凝物收集器,所述的加压喷嘴包括加压器及与之相连的喷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体收集与热交换器之间还设置有燃烧室。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气体收集器还在调压装置与排气管之间设置一个缓冲装置,并通过连线与控制元件相连。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凝物收集器制作为圆锥状,圆锥底部设置细密滤网、滤网下的活动盖以及与热交换器部件进水喷嘴相连的管道。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圆锥状冷凝物收集器底部的管道与热交换器进水喷嘴之间还可以装置一个加压装置。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压喷嘴的加压器为涡旋加压器。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加压喷嘴的加压器为涡旋加压器。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燃烧装置为通电电阻。
9.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燃烧装置为通电电阻。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灭火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灭火装置可以装置在一个带有平台的作业车上。
【文档编号】A62C5/00GK103656932SQ201210338468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4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4日
【发明者】陶军 申请人:苏州工业园区七星电子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