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3732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例如把将要成为棱柱筒状毛坯的容器底部或顶部的端部平坦地折叠而热封之际所用的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现有装置,公知下述的一种加热棱柱筒状容器端部构成部的加热装置,具有依次相连的四个大致方形的第1~第4板,其中该棱柱筒状容器端部构成部在这些板内表面上形成将要加热的加热区,该加热装置有可以插入容器底部构成部内的有底筒状容器内表面加热用热风喷出喷嘴,喷出喷嘴有与第1~第4底壁板相对应且依次相连的四个侧壁,在各侧壁上形成热风喷出部和除此以外的热风非喷出部,热风喷出部与对应的底壁板的加热区对峙且形成喷孔,相对各底壁板,对应的侧壁的热风喷出部和热风非喷出部的总体保持一定间隔(参照JP-A 11-240083号)。
在上述现有装置中,使喷出喷嘴的喷孔对着底壁板内表面上将要加热的加热区,靠从喷孔喷出的热风集中地加热加热区。这样,如果仅加热加热区则没有问题,但是有时加热区以外的非加热区也被加热。作为其原因,可以考虑以下两个。第1,是因为从喷孔喷出的热风不仅接触于加热区,也接触于与之邻接的非加热区,所以非加热区被加热。第2,虽然热风对应于加热区从喷出喷嘴的热风喷出部的喷孔被喷出,但是没有喷孔的热风非喷出部被所喷出的热风加热,非加热区被从加热了的热风非喷出部辐射的热量加热。
如果没有加热必要的非加热区被加热,则存在着包装材料受到损坏的可能性。特别是,由于在制品输送时,容器底部始终与内装液接触,所以如果包装材料受到损坏,则成为产生内装物泄漏等问题的原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在容器端部的热封之际,该装置可以仅集中地加热容器的包装材料的必要部位。
该发明的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是加热棱柱筒状容器端部构成部的加热装置,具有依次相连的四个大致方形的第1~第4板,其中棱柱筒状容器端部构成部在这些板内表面上形成将要加热的加热区,该加热装置有可以插入容器端部构成部内的有底棱柱筒状容器内表面加热用热风喷出喷嘴,喷出喷嘴有对应于第1~第4板依次相连的四个侧壁,在这些侧壁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形成与对应的板的加热区对峙且形成喷孔的热风喷出部和除此以外的热风非喷出部,在热风非喷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热风排路。
在根据本发明的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中,因为在板的内面侧,热风非喷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热风排路,所以从热风喷出部所喷出的热风通过热风排路迅速从热风非喷出部和与之对峙的板之间排出,这样,加热区以外的部分不会被不必要地加热。进而,即使热风非喷出部被从热风喷出部喷出的热风加热,热风排路也会降低从加热了的热风非喷出部所辐射的热量的影响。因而,可以不加热板的加热区以外的部分,仅集中地加热加热区。
进而,如果热风喷出部和热风非喷出部靠边界线上下划分,热风排路在整个热风非喷出部扩展,则仅加热区被更加高效地加热。
此外,如果边界线为从侧壁的两侧缘下端竖立的大致倒V字形,则可以通过热风非喷出部高效地排出热风。
本发明的其它容器热风用加热装置,是加热棱柱筒状容器端部构成部的加热装置,具有依次相连的四个大致方形的第1~第4板,其中棱柱筒状容器端部构成部在这些板外表面上形成将要加热的加热区,该加热装置有可以嵌套容器端部构成部的容器外表面加热用热风喷出喷嘴,喷出喷嘴有对应于第1~第4板依次相连的四个侧壁,在这些侧壁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形成与对应的板的加热区对峙且形成喷孔的热风喷出部和除此以外的热风非喷出部,在热风非喷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热风排路。
在本发明的其它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中,与板内面侧同样,即使在板外面侧,也可以不加热板的加热区以外的部分,仅集中地加热加热区。
进而,如果热风喷出部和热风非喷出部靠联络侧壁的两侧缘长的中途的大致一字形边界线上下划分,热风排路在整个热风非喷出部上扩展,则从热风喷出部所喷出的热风进行的加热更加集中于加热区。
此外,如果在四个板的至少一个板外表面上所形成的加热区为零,在对应于该板的侧壁上仅形成热风非喷出部,热风排路在整个该热风非喷出部扩展,则加热区为零的板完全不被加热,而且从其他侧壁所喷出的热风可以通过热风排路从该板与侧壁之间迅速排出。
此外,如果热风喷出喷嘴从安装板下垂,在热风喷出喷嘴的周向至少一个部位与安装板之间形成热风排出间隙,则热风不会不必要地滞留于容器内表面加热用热风喷出喷嘴与容器外表面加热用热风喷出喷嘴之间,对于加热区的集中加热更加有效。
本发明的又一种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是加热棱柱筒状容器端部构成部的加热装置,具有依次相连的四个大致方形的第1~第4顶壁板,第1~第4顶壁板靠第1~第4划线划分成第1~第4顶板和第1~第4封合板,在第1~第4封合板内表面上形成将要加热的加热区,该加热装置有可以插入容器顶部构成部内的有底筒状容器内表面加热用热风喷出喷嘴,喷出喷嘴对应于第1~第4封合板有依次相连的四个侧壁,在这些侧壁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形成与对应的封合板的加热区对峙且形成喷孔的热风喷出部和除此以外的热风非喷出部,在热风非喷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热风排路。
在本发明的其它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中,因为在封合板的内面侧,在热风非喷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热风排路,所以从热风喷出部所喷出的热风通过热风排路从热风非喷出部和与之对峙的板之间迅速排出,这样不会不必要地加热加热区以外的部分。进而,即使热风非喷出部被从热风喷出部所喷出的热风加热,热风排路也可以降低从加热了的热风非喷出部辐射的热量的影响。因而,不会加热封合板的加热区以外的部分,可以仅集中地加热加热区。
进而,如果喷出喷嘴有底壁,热风排路为从喷出喷嘴的侧壁向底壁扩展的凹处,则可以防止填充时发生的泡沫附着于喷出喷嘴的底壁。消除了如果泡沫附着于该底壁则有喷嘴堵塞的危险的担心。
此外,如果两个热风喷出部位于夹着一个热风非喷出部的两侧,热风排路在整个热风非喷出部扩展,则仅加热区被进一步高效地加热。
此外,如果可以嵌套在容器顶部构成部上的容器外表面加热用热风喷出喷嘴从安装板下垂,在容器外表面加热用热风喷出喷嘴与安装板之间形成热风排出间隙,则热风不会不必要地滞留于容器内表面加热用热风喷出喷嘴与容器外表面加热用热风喷出喷嘴之间,对于加热区的集中加热更加有效。


图1是本发明的容器底部用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沿图1的II-II线的横断面图。
图3是沿图2的III-III线的纵断面图。
图4是该加热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放大示出图4的一部分的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的立体图。
图6是放大示出图4的一部分的容器外表面加热喷嘴的立体图。
图7是容器底部构成部和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的展开图。
图8是容器底部构成部和容器外表面加热喷嘴的展开图。
图9是表示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的变形例的相当于图5的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的另一个变形例的相当于图5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的又一个变形例的相当于图5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容器顶部用加热装置的透视图。
图13是该加热装置的水平横断面图。
图14是沿图13的XIV-XIV线的纵断面图。
图15是沿图13的XV-XV线的纵断面图。
图16是该加热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7是放大示出图16的一部分的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的立体图。
图18是容器顶部构成部内表面和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的展开图。
图19是容器顶部构成部外表面和容器外表面加热喷嘴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容器底部用加热装置图7(a)中示出从毛坯的内面侧看的展开图,图8(a)中示出从毛坯的外面侧看的展开图。
在图7(a)中,在毛坯上形成一条横划线11,并且与之交叉地形成四条纵划线12。横划线11的上方部分形成底部构成部13,其下方部分形成筒部构成部14。
底部构成部13由靠纵划线12所划分并从左到右依次相连的四个大致方形的第1~第4底壁板21~24,和连接于第4底壁板24的右缘部的带状第5底壁板25组成。预先,第5底壁板25的外表面整个封合于第1底壁板21的左缘内表面,借此底部构成部13形成棱柱筒状。
在第2底壁板22和第4底壁板24上分别形成倒V字形划线26。在第1底壁板21和第3底壁板23上分别形成与倒V字形划线26同形状的倒V字形假想线27。
在图8(a)中,以与图7(a)的横划线11、纵划线12和倒V字形划线26表里一致关系地分别形成横划线11、纵划线12和倒V字形划线26。在第1底壁板21上把第2底壁板22的上缘部向右延长地形成一字形假想线28。在一字形假想线28的长度的中途形成大致U字形下弯曲部29。
在底部构成部13的内表面上,分别在第1底壁板21的倒V字形假想线27上侧的部分上形成第1加热区31,在第2底壁板22的倒V字形划线26上侧的部分上形成第2加热区32,在第3底壁板23的倒V字形假想线27上侧的部分上形成第3加热区33,在第4底壁板24的倒V字形划线上侧的部分上形成第4加热区34。在各底壁板21~24的加热区31~34以外依次形成非加热区35~38。在加热区31~34上打阴影线。
在底部构成部13外表面上,在第1底壁板21的一字形假想线28上侧的部分上形成第1加热区41的同时,分别在第2底壁板22和第4底壁板24的整体上形成第2和第3加热区42、43。分别在第1底壁板21的第1加热区41下方形成第1非加热区44,在第3底壁板23的整体上形成第2非加热区45。
参照图1,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备有热风供给筒51,和经由安装板52连接于其排出口的热风喷嘴53。
参照图4,在安装板52中央形成中央连通口61,并且夹着它在其两侧分别形成一对侧方连通口62。
热风喷嘴53备有有底棱柱筒状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71和环状容器外表面加热喷嘴72,其中加热喷嘴71把上端开口连接于中央连通口61且向下突出状地安装于安装板52,加热喷嘴72以规定间隔包围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71。
热风喷嘴53在其轴向移动自如以便接近·远离棱柱筒状毛坯的底部构成部13。在热风喷嘴53接近时,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71插入底部构成部13,同时容器外表面加热喷嘴72套住底部构成部13。
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71如图5中详细所示,包括依次相连的第1~第4四个侧壁81~84和底壁85。
在图7(b)中示出从外面侧看第1~第4例壁81~84的展开图。此外,在此一展开图中,第1~第4底壁板21~24内面侧以假想线重合地示出。
在四个侧壁81~84上,在从下缘两端分别竖立的第1~第4倒V字形边界线91~94的下方部分上通过使之向内凹入分别形成凹处95~98。四个凹处95~98在喷嘴71的中心部处相连,结果,凹处95~98的底消失。此外,各侧壁81~84的凹处95~98以外的部分是平坦的。
底壁85位于与凹处95~98的上端高度同一高度处,由方形中央壁部101和四个三角形角壁部102组成,其中方形中央壁部101以依次联络该凹处95~98上端的直线为外周缘,四个三角形角壁部102从相邻的侧壁81~84的棱线下端沿着该侧壁81~84的凹处95~98扩展到中央壁部101的一边。
第1~第4侧壁81~84外表面在热风喷嘴53接近时,分别与底部构成部13的第1~第4底壁板21~24的内表面对峙。在此一状态下,倒V字形边界线91~94与底壁板21~24的倒V字形划线26或倒V字形假想线27重合。因而,各侧壁81~84的凹处95~98以外的部分对应于底壁板21~24的加热区31~34,各侧壁81~84的凹处95~98的部分对应于底壁板21~24的非加热区35~38。而且,在前者的部分上,以鸟群状排列分散地开出多个喷孔111,借此在第1~第4侧壁81~84上形成第1~第4热风喷出部121~124。另一方面,在各侧壁81~84的凹处95~98的部分上,没有喷孔,形成非热风喷出部125~128,这些其总体还形成内表面热风用排路。
再次参照图4,容器外表面加热喷嘴72由与第1~第4底壁板21~24相对应地依次成环状组装的四个第1~第4喷嘴块131~134组成。这些第1~第4喷嘴块131~134包括与第1~第4底壁板21~24分别对峙的第1~第4侧壁141~144。
参照图6就容器外表面加热喷嘴72详细地进行说明,第1喷嘴块131是以宽度方向为厚度,在除了两端部的下半部有向下敞开且向内的凹处151的横长方形中空体状者,包括两端中空部152、中央中空部153和单体的板154,其中中央中空部153联络两端中空部152的上部,单体的板154贴在两端中空部152和中央中空部153的外面侧。在两端中空部152的内侧壁上开有圆形连通孔155。
第1侧壁141由上侧壁141a和下侧壁141b组成,其中上侧壁141a在凹处151的上侧扩展并形成中央中空部153内侧的壁面,下侧壁141b由在凹处151的底上扩展的单板154组成且从上侧壁141a按相当于喷嘴块131的厚度的距离后退。
在上侧壁141a的大致上半部上形成多个喷孔161。形成这些喷孔161的部分形成第1热风喷出部171。在凹处151的部分上没有喷孔,形成第1非热风喷出部172。这些还形成第1外表面热风用排路。
第2喷嘴块132由横长方形中空体181组成,该中空体181上端连接于侧方连通口62之一,以宽度方向为厚度,横断面一样且上端开口。中空体181具有比第1喷嘴块131的高度要高的高度。在中空体181的两端面上开有圆形连通孔182。
中空体181的内侧壁整体形成第2侧壁142。在除了第2侧壁142的上缘部的几乎整体上形成多个喷孔191。形成这些喷孔191的部分形成第2热风喷出部201。
第3喷嘴块133有上下方开放凹处211,而且,由两端中空部212和跨在这些的后面侧上的单板213组成。在两端中空部212的内侧壁上开有圆形连通孔214。
第3侧壁143由形成凹处211的底的单板213组成。在第3侧壁143上未开有喷孔,因而这形成非热风喷出部221。此外,凹处211形成第2外表面热风用排路。
第4喷嘴块134由与第2喷嘴块方向相反但同一结构的中空体231组成。此外,中空体231有连通孔232。
第4侧壁144由中空体231的内侧壁所形成且有喷孔241和第3热风喷出部251。
第1喷嘴块131和第3喷嘴块133对峙,并且第2喷嘴块132和第4喷嘴块134对峙,第2喷嘴块132和第4喷嘴块134分别夹在第1喷嘴块131和第3喷嘴块133的两端部之间,借此来实现第1~第4喷嘴块131~134的组装。
在此一状态下,第1~第4喷嘴块131~134的底面对齐成同一面,第1~第4喷嘴块131~134的相邻者彼此的连通孔155、182、214、232相通。
在图8(b)中,与第1~第4底壁板21~24外面侧展开图一起示出从内面侧看第1~第4侧壁141~144的展开图。
第1侧壁141的第1热风喷出部171重合于第1底壁板21的第1加热区41,第2侧壁142的第2热风喷出部201重合于第2底壁板22的第2加热区42,第4侧壁144的第3热风喷出部251重合于第4底壁板24的第3加热区43。此外,第1侧壁141的第1非热风喷出部172对应于第1底壁板21的第1非加热区44,并且第3侧壁143的第2非热风喷出部221对应于第3底壁板23的第2非加热区45。
第1和第3喷嘴块131、133,与第2和第4喷嘴块132、134高度上有差异。由于该高度差,如图3中所示,在安装板52与第1喷嘴块131间产生第1热风排出间隙261,并且在安装板52与第3喷嘴块133间产生第2热风排出间隙262。
主要参照图3,热风通过热风供给管51供给到热风喷嘴53。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71加热底部构成部13内表面,容器外表面加热喷嘴72加热底部构成部13外表面。
在底部构成部13内表面,虽然底部构成部13内表面的第1~第4加热区31~34靠从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71的第1~第4热风喷出部121~124所喷出的热风集中加热,但是因为热风不从第1~第4非热风喷出部125~128喷出,故底部构成部13内表面的第1~第4非加热区35~38不被加热。虽然存在着接近于第1~第4热风喷出部121~124的第1~第4非热风喷出部125~128的一部分被从第1~第4热风喷出部121~124所喷出的热风加热的可能性,但是因为该部分位于凹处95~98内,离第1~第4非热风喷出部125~128很远,故没有第1~第4非加热区35~38被第1~第4非热风喷出部125~128的加热产生的辐射热加热的危险。进而,因为从第1~第4热风喷出部121~124所喷出的热风在加热加热区31~34后,如箭头A所示,通过凹处95~98逃逸,故没有非加热区35~38被该热风加热的危险。此外,该热风的一部分如箭头B所示,通过间隙261、262向热风喷嘴53外排出。
在底部构成部13外表面上,首先,虽然第1底壁板21的第1加热区41被从第1侧壁141的第1热风喷出部171所喷出的热风加热,但是因为热风不从第1非热风喷出部172喷出,故第1非加热区44不被加热。即使第1非热风喷出部172被该热风加热,也因为第1非热风喷出部172远离第1非加热区44,故没有第1非加热区44被加热的危险。从第1热风喷出部171所喷出的热风不会加热第1非加热区44等不必要部分,如箭头C所示,热风通过凹处151向热风喷嘴53外排出。此外,此热风还从箭头B所示的路径排出。
从第2侧壁42的第2热风喷出部201所喷出的热风加热作为几乎整个第2底壁板22的第2加热区42。因为在第3侧壁43上没有热风喷出部,故几乎跨越整个第3底壁板23的第2非加热区45不被加热。第4底壁板24的加热·非加热的情形与第2底壁板22的场合相同。
从容器外表面加热喷嘴72所喷出的热风,除了箭头C所示的路径外,还通过第3侧壁143的凹处211,从箭头D所示的路径向热风喷嘴53外排出。借此,可以有效地防止热风滞留于热风喷嘴53内而加热不必要部分。
接下来,参照图9~图11来说明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71的种种的变形例。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与图5中所示的部分相对应的部分赋予同一标号。
图9中所示的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71与图5中所示者同样,有四个侧壁81~84和底壁85。
四个侧壁81~84与图5中所示者同一结构。虽然图5中所示的底壁85由方形中央壁部101和四个三角形角壁部102来构成,但是在此一变形例中,采用十字形中央壁部271代替方形中央壁部101。在中央壁部271的成十字形的垂直两边与相邻的侧壁81~84的棱线下端之间扩展着断面L字形角壁部272。
在图10中,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71由四个侧壁81~84和底壁85来构成这一点是与图5或图9中所示的例子相同的。进而,各侧壁81~84由热风喷出部和非热风喷出部来构成这一点也是与图5或图9中所示的例子相同的。因为四个侧壁为同一结构,所以下面仅就第4侧壁84进行说明,在本变形例中,热风喷出部281和非热风喷出部282的边界用假想线S表示。虽然在图5或图9中所示的例子中,成为热风的排路的凹处98在整个非热风喷出部128上形成,但是在本变形例中,在接近于热风喷出部281的部分上留出与之同一面的平坦部283,仅在其下方形成在上端部有上方突出部284的具有大致倒V字形轮廓的凹处285。底壁85虽然与图5中所示的例子同样,由方形中央壁部286和四个三角形角壁部287来构成,但是在角壁部287的上端附近形成与上方突出部284相对应的弯曲部288。
图11是意在进一步收窄图10中所示的凹处285者。即,在几乎整个边界线S下方,除了纵长的细的垂直状中央窄缝291外,形成平坦部。另一方面,在底壁85上形成具有方形轮廓水平断面的凹处293。凹处293在各角部与窄缝291连通。因而,窄缝291和凹处293形成热风排路。
虽然在上述中,在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的侧壁上所形成的凹处在喷嘴的中心连通,示出没有凹处的底的形态,但是也可以代替它,像在容器外表面加热喷嘴的第1侧壁上所形成的凹处那样,作为有底的凹处来形成。总之,有凹处的部分比没有凹处的部分后退就可以了。
容器顶部用加热装置在图18(a)和图19(a)中示出毛坯311的筒部构成部312和连接于其上端的顶部构成部313的展开图。图18(a)是从毛坯311的内面侧看者,图19(a)是从毛坯311的外面侧看者。
在毛坯311上从右到左依次纵断状地形成把它弯曲成棱柱筒状用的第1~第4毛坯划线321~324,借此,毛坯311被划分成从右到左依次相连的第1~第5板331~335。第5板335的外表面整个封合于第1板331的左缘内表面,借此毛坯311被成形为棱柱筒状。
在第1~第5板331~335上从右到左依次横断状地形成第1~第5顶部划线341~345,该划线划分筒部构成部312和顶部构成部313且弯曲顶部构成部313。
顶部构成部313由第1~第5顶壁板351~355组成,该顶壁板靠第1~第5顶部划线341~345所划分且经由第1~第4毛坯划线321~324从右到左依次相连。第1~第5顶壁板351~355折叠成带上缘封合唇的人字形屋顶形状。
在第1~第4顶壁板351~354的上缘附近,从右到左依次横断状相连地形成弯曲上缘封合唇用的第1~第4唇部划线361~364。第1~第4顶壁板351~354靠第1~第4唇部划线361~364划分成第1~第4顶板371~374和第1~第4封合板381~384。
在第1和第3顶板371、373上形成弯曲形成屋顶的里侧部分用的倒V字形第1和第2屋顶划线391、392。在第2顶板372上形成为了形成嘴部而弯曲的倾斜状第1嘴部划线401。在第4顶板374上与第1嘴部划线401左右相反地形成倾斜状第2嘴部划线402。在第1和第3封合板381、383上形成第1和第2重合划线411、412,该划线从第1和第3屋顶划线391、392的上端向上延伸且使第1和第3封合板381、383对折重合。
在图19(a)中,与在图18(a)中说明的划线群相同的划线群以与图18(a)中所示的图形表里一致关系示出。因为若参照标号,可以明确地掌握其关系,所以省略其说明。
就图18(a)中所示的第1~第4内表面加热区421~424和第1~第3内表面非加热区431~433进行说明。在加热区421~424上施行冲孔。
在沿着第2封合板382内表面的第2唇部划线362的几乎左半部的一部分上与第2唇部划线362一起包围方形区地向下形成コ字形第1假想线441。在第3封合板383内表面的两端附近大致形成上窄的锥形第2假想线442。在第4封合板384内表面上与第2封合板382内表面左右刚好相反地形成第3假想线443。
第1内表面加热区421为整个第1封合板381的内表面。在第2封合板382上,夹着第1假想线441外侧是第2内表面加热区422,其内侧是第1内表面非加热区431。在第3封合板383上,第2假想线442的外侧是第3内表面加热区423,由第2假想线442夹着的部分是第2内表面非加热区432。在第4封合板384上,与第2封合板382同样,形成以第3假想线443为边界的第4内表面加热区424和第3内表面非加热区433。
在图19(a)中示出第1和第2外表面加热区451、452及第1和第2外表面非加热区461、462。
第1和第2外表面加热区451、452是整个第1和第3封合板381、383的外表面。第1和第2外表面非加热区461、462是整个第2和第4封合板382、384的外表面。
接下来,虽然就容器顶部热封用加热装置进行说明,但是在顶部构成部313的加热之际,预先在顶部构成部313上加上折印,使第1和第3顶壁板351、353水平断面成大致V字形地向内倒(参照图13和图14)。
参照图12,示出热风供给筒551,和经由安装板552连接于热风供给筒551排出口的热风喷嘴553。
参照图16,在安装板552中央形成中央连通口561,并且夹着它在其两侧分别形成一对侧方连通口562。
热风喷嘴553备有有底棱柱筒状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571和容器外表面加热喷嘴572,其中,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571向下突出状地安装于安装板552,使其上端开口连接于中央连通口561,容器外表面加热喷嘴572以规定间隔包围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571。
热风喷嘴553在其轴向移动自如以便对棱柱筒状毛坯311的顶部构成部313接近·远离。在热风喷嘴553接近时,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571插入顶部构成部313,并且容器外表面加热喷嘴572嵌套住顶部构成部313。
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571如图17中详细所示,包括依次相连的四个第1~第4侧壁581~584和底壁585。
在图18(b)中示出从外面侧看第1~第4侧壁581~584的展开图。此外,在此一展开图中,第1~第4顶壁板351~354内面侧以假想线重合地示出。
虽然第1和第3侧壁581、583与第1和第3顶壁板351、353的折印相对应地弯曲成水平断面大致V字形,但是第2和第4侧壁582、584是平坦的。
沿着第1~第4侧壁581~584的下缘部形成与第1~第4内表面加热区421~424相对应的第1~第4内表面热风喷出部611~614,并且形成与第1~第3内表面非加热区431~433相对应的第1~第3内表面非热风喷出部621~623。进而,在第1~第4侧壁581~584的第1~第4内表面热风喷出部611~614的上方,形成第4~第7内表面非热风喷出部624~627。
在第1~第4内表面热风喷出部611~614上以大致鸟群状分散地形成多个喷孔631。
从第3侧壁583到底壁585以使其凹入的形态形成凹处641。在第3侧壁583上,凹部641占据整个第2内表面非热风喷出部622,进而使之向上延长地达到第6内表面非加热区626。凹处641整个形成内面侧热风排路。
在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571的底壁585上,凹处641超越该底壁585中央部,其底部达到第1侧壁581附近。
再次参照图16,容器外表面加热喷嘴572由与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571的第1~第4侧壁581~584相对应的第1~第4喷嘴要素651~654组成。
第1~第4喷嘴要素651~654有第1~第4侧壁661~664。在容器外表面加热喷嘴572套住顶部构成部313时,这些第1~第4侧壁661~664分别对峙于第1~第4顶壁板351-354。第1和第3侧壁661、663与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571的第1和第3侧壁581、583相对应地弯曲成大致V字形。
第1喷嘴要素651是上方连接于侧方连通口562之一的以宽度方向为厚度的上方开口横长方形中空体状者。第2喷嘴要素652由单体的板组成。第3喷嘴要素653虽然与第1喷嘴要素651内外方向相反,但是结构相同。第4喷嘴要素654由虽然与第2喷嘴要素652内外方向相反,但是由同一结构的单体的板组成。
虽然第1喷嘴要素651和第3喷嘴要素653上端接触于安装板552地安装于安装板552,但是第2喷嘴要素652和第4喷嘴要素654对安装板552以在双方之间夹着垫圈671的状态进行安装。
在第1~第4喷嘴要素651~654安装于安装板552的状态下,在第1~第4喷嘴要素651-654的相邻者彼此间形成第1热风排出间隙681。进而,在安装板552与第2喷嘴要素652和第4喷嘴要素654之间靠垫圈671形成第2热风排出间隙682。
在图19(b)中示出从内面侧看第1~第4侧壁661~664的展开图和第1~第5顶壁板351~355外面侧展开图。
在第1顶壁板351和第3顶壁板353上形成与第1和第2外表面加热区451、452相对应的第1和第2外表面热风喷出部711、712,并且在第2顶壁板352和第4顶壁板354上形成与第1和第2外表面非加热区461、462相对应的第1和第2外表面非热风喷出部721、722。进而,在第1顶壁板351和第3顶壁板353的第1和第2外表面热风喷出部711、712的上方形成第3和第4外表面非热风喷出部723、724。
虽然在第1和第2外表面热风喷出部711、712上形成多个喷孔731,但是在第1和第2外表面非热风喷出部721、722上没有喷孔。
热风通过热风供给管551供给到热风喷嘴553。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571加热顶部构成部313内表面,容器外表面加热喷嘴572加热顶部构成部313外表面。
虽然在顶部构成部313内表面上,第1~第4内表面加热区421~424被从第1~第4内表面热风喷出部611~614所喷出的热风集中加热,但是因为热风不从第1~第3非热风喷出部621~623喷出,故第1~第3内表面非加热区441~443不被加热。
因为从第3内表面热风喷出部613所喷出的热风,在加热第3内表面加热区423后翻转并且其一部分还进入凹处641,故防止了第2内表面非加热区432的加热。
在顶部构成部313外表面上,第1和第2外表面加热区451、452被第1和第2外表面热风喷出部711、712加热。
从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571和容器外表面加热喷嘴572喷出的热风容易作为热气滞留于容器W内。如果热气滞留,则存在着不必要的部位被热气加热的危险。因为滞留于容器W内的热风或热气如图14箭头E所示,通过凹部641迅速向容器W外排出,故不用担心热风或热气滞留于容器W内。
在容器W内的液面L上漂浮着填充时产生的泡沫B。特别是,在液面L的中央部,泡沫B堆积而长高。如果泡沫B附着于容器内表面加热喷嘴571的底壁585,靠热风沿底壁585传送而到达喷孔731处,则存在着喷孔731被堵塞的危险。然而,如果有凹处641,则不用担心泡沫B附着于该底壁585。
权利要求
1.一种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是加热棱柱筒状容器端部构成部的加热装置,具有依次相连的四个大致方形的第1~第4板,其中该棱柱筒状容器端部构成部在这些板内表面上形成将要加热的加热区,该加热装置的特征为有可以插入容器端部构成部内的有底棱柱筒状容器内表面加热用热风喷出喷嘴,喷出喷嘴有对应于第1~第4板依次相连的四个侧壁,在这些侧壁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形成与对应的板的加热区对峙且形成喷孔的热风喷出部和除此以外的热风非喷出部,在热风非喷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热风排路。
2.如权利要求1的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其特征为热风喷出部和热风非喷出部靠边界线上下划分,热风排路在整个热风非喷出部扩展。
3.如权利要求2的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其特征为边界线成为从侧壁的两侧缘下端竖立的大致倒V字形。
4.一种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是加热棱柱筒状容器端部构成部的加热装置,具有依次相连的四个大致方形的第1~第4板,其中该棱柱筒状容器端部构成部在这些板外表面上形成将要加热的加热区,该加热装置的特征为有可以嵌套容器端部构成部的容器外表面加热用热风喷出喷嘴,喷出喷嘴有对应于第1~第4板依次相连的四个侧壁,在这些侧壁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形成与对应的板的加热区对峙且形成喷孔的热风喷出部和除此以外的热风非喷出部,在热风非喷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热风排路。
5.如权利要求4的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其特征为热风喷出部和热风非喷出部靠联络侧壁的两侧缘长的中途的大致一字形边界线上下划分,热风排路在整个热风非喷出部上扩展。
6.如权利要求4的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其特征为在四个板的至少一个板外表面上所形成的加热区为零,在对应于该板的侧壁上仅形成热风非喷出部,热风排路在整个该热风非喷出部上扩展。
7.如权利要求4~6中的任何一项的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其特征为其中热风喷出喷嘴从安装板下垂,在热风喷出喷嘴的周向至少一个部位与安装板之间形成热风排出间隙。
8.一种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是加热棱柱筒状容器端部构成部的加热装置,具有依次相连的四个大致方形的第1~第4顶壁板,第1~第4顶壁板靠第1~第4划线划分成第1~第4顶板和第1~第4封合板,在第1~第4封合板内表面上形成将要加热的加热区,该加热装置的特征为有可以插入容器顶部构成部内的有底筒状容器内表面加热用热风喷出喷嘴,喷出喷嘴对应于第1~第4封合板有依次相连的四个侧壁,在这些侧壁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形成与对应的封合板的加热区对峙且形成喷孔的热风喷出部和除此以外的热风非喷出部,在热风非喷出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热风排路。
9.如权利要求8的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其特征为喷出喷嘴有底壁,热风排路为从喷出喷嘴的侧壁向底壁扩展的凹处。
10.如权利要求8的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其特征为两个热风喷出部位于夹着一个热风非喷出部的两侧,热风排路在整个热风非喷出部上扩展。
11.如权利要求9的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其特征为两个热风喷出部位于夹着一个热风非喷出部的两侧,热风排路在整个热风非喷出部上扩展。
12.如权利要求8~11中的任何一项的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其特征为有可以嵌套在容器顶部构成部上的容器外表面加热用热风喷出喷嘴,容器外表面加热用热风喷出喷嘴从安装板下垂,在容器外表面加热用热风喷出喷嘴与安装板之间形成热风排出间隙。
全文摘要
一种容器热封用加热装置,是加热棱柱筒状容器端部构成部的加热装置,具有依次相连的四个大致方形的第1~第4板21~24,其中棱柱筒状容器端部构成部13在这些板21~24内表面上形成将要加热的加热区31~34,该加热装置有可以插入容器端部构成部13内的有底棱柱筒状容器内表面加热用热风喷出喷嘴71,喷出喷嘴71有对应于第1~第4板21~24依次相连的四个侧壁81~84,在这些侧壁81~84的至少一个侧壁上形成与对应的板21~24的加热区31~34对峙且形成喷孔111的热风喷出部121~124和除此以外的热风非喷出部125~128,在热风非喷出部125~128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热风排路95~98。
文档编号B31B1/64GK1439509SQ031036
公开日2003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03年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2年2月20日
发明者兼松利男, 宫肋孝宏, 西照义弘, 植田道雄 申请人:四国化工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