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韧铝箔胶带及其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413599阅读:1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增韧铝箔胶带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铝箔胶带以及铝箔胶带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已有的铝箔胶带,例如宁波太平洋包装带有限公司的铝箔胶带为三层结构,由铝箔层、离型纸层叠合,其主要工艺是在铝箔层上涂上压敏胶,然后再复上离型纸。这种铝箔胶带的主要缺点是对离型纸的质量要求很高,但使用时却要把离型纸全部撕毁,浪费资源,成本高,而且工作效益低。又如厦门丰友胶粘制品有限公司的复膜铝箔胶带为四层结构,由塑料薄膜层、塑料膜涂胶层、铝箔层、底胶层这四层构成,主要是在塑料膜上涂胶,烘干后与铝箔复合,再在 铝箔底层涂底胶。其主要的缺点是虽然省去了离型纸,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浪费,但在塑料膜与铝箔复合时由于塑料膜表面上要上胶并烘干,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废气、水等地排放,即污染了环境,又浪费了资源,提高了成本。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铝箔胶带及其制造方法的浪费资源、成本高、工艺复杂、污染环境、利用率低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增韧铝箔胶带及其制造方法,节约成本、工艺简单、减少资源浪费、能耗低、使用方便、利用率高。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增韧铝箔胶带,包括塑料薄膜层、中间铝箔层,所述的塑料薄膜层直接复合于所述的中间铝箔层上;还包括底胶层,所述的底胶层涂覆于所述中间铝箔层的另一面。优选的,所述的塑料薄膜层为三层共挤增韧复合塑料薄膜,其由内层膜、中层膜和外层膜三层共挤而成;其中内层膜为EAA,中层膜为LDPE或LLDPE,外层膜为LDPE或LLDPE或 HDPE。所述的底胶层可为水性胶层或油性胶层或橡胶层或热熔胶层或压敏胶层。进一步,所述塑料薄膜层的厚度为15 45 μ m,所述铝箔层的厚度为6 40 μ m,所述底胶层的厚度为10 45 μ m。一种上述增韧铝箔胶带的制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铝箔进入烘道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为100°C 200°C,出来后与塑料薄膜层直接复合,再通过压辊将塑料薄膜层与铝箔压紧,从而形成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B.经过步骤A处理的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再进入加热烘箱,加热温度为100°C 200°C,加热时间控制在6秒 20秒之间,烘道出来经冷却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C.在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中铝箔的另一面涂布上底胶层,并将底胶层烘干后形成增韧铝箔胶带。
优选的,在步骤B中,加热烘箱的长度为4米,经过步骤A处理的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通过烘箱的速度为15 12m/min。优选的,在步骤B中,在加热烘箱内,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的上方还设有朝下吹风的吹风装置。一种上述增韧铝箔胶带(塑料薄膜层为三层共挤增韧复合塑料薄膜)的制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铝箔进入烘道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为100°C 200°C,出来后与塑料薄膜层直接复合,复合时内层膜与所述的铝箔贴合,再通过压辊将塑料薄膜层与铝箔压紧,从而形成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B.经过步骤A处理的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再进入加热烘箱,加热温度为100°C 200°C,加热时间控制在6秒 20秒之间,烘道出来经冷却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 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C.在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中铝箔的另一面涂布上底胶层,并将底胶层烘干后形成增韧铝箔胶带。优选的,在步骤B中,加热烘箱的长度为4米,经过步骤A处理的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通过烘箱的速度为15 12m/min。优选的,在步骤B中,在加热烘箱内,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的上方还设有朝下吹风的吹风装置。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与已有的铝箔胶带相比,少了一层胶层,具有优良的防腐、抗拉、易撕断、节约成本、工艺简单、减少资源浪费、能耗低、使用方便、利用率高。


图I是本发明的增韧铝箔胶带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如图I所示,增韧铝箔胶带由塑料薄膜层I、中间铝箔层2及底胶层3组成。塑料薄膜层I直接复合于中间铝箔层2上,底胶层3涂覆于中间铝箔层2的另一面。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I为三层共挤增韧复合塑料薄膜,其由内层膜、中层膜和外层膜三层共挤而成,其中内层膜为EAA,中层膜为LDPE,外层膜为LLDPE。其制造工艺为铝箔经温度为120°C的烘道,进行预热,出来与塑料薄膜层的内层膜进行复合,使塑料薄膜层初步复合在铝箔上。内层膜的熔点最低,而铝箔经过预热后传递至内层膜的温度使内层膜可初步地复合在铝箔上;然后再通过压辊将塑料薄膜层与铝箔压紧,使内层膜和铝箔进一步复合,从而形成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再经过4米长温度为100°C的加热烘箱,通过速度为15m/min,烘道提供的热量经过外层膜、中层膜、内层膜、铝箔后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进一步加固内层膜和铝箔之间的结合。为适应烘道内热量传递的上述途径,外层膜、中层膜的熔点高于内层膜的熔点。烘道出来经冷却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冷却后在铝箔的另一面涂上压敏胶即形成底胶层,烘干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厚度为18 μ m,中层铝箔层厚度为6 μ m,底胶层厚度为15 μ m0实施例二如图I所示,增韧铝箔胶带由塑料薄膜层I、中间铝箔层2及底胶层3组成。塑料薄膜层I直接复合于中间铝箔层2上,底胶层3涂覆于中间铝箔层2的另一面。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I为三层共挤增韧复合塑料薄膜,其由内层膜、中层膜和外层膜三层共挤而成,其中内层膜为EAA,中层膜为LLDPE,外层膜为HDPE。其制造工艺为铝箔经温度为150°C的烘道,进行预热,出来与塑料薄膜层的内层膜进行复合,使塑料薄膜层初步复合在铝箔上。内层膜的熔点最低,而铝箔经过预热后传递至内层膜的温度使内层膜可初步地复合在铝箔上;然后再通过压辊将塑料薄膜层与铝箔 压紧,使内层膜和铝箔进一步复合,从而形成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再经过4米长温度为150°C的加热烘箱,通过速度为15m/min,烘道提供的热量经过外层膜、中层膜、内层膜、铝箔后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进一步加固内层膜和铝箔之间的结合。为适应烘道内热量传递的上述途径,外层膜、中层膜的熔点高于内层膜的熔点。烘道出来经冷却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冷却后在铝箔的另一面涂上压敏胶即形成底胶层,烘干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厚度为20 μ m,中层铝箔层厚度为8 μ m,底胶层厚度为18 μ m0实施例三如图I所示,增韧铝箔胶带由塑料薄膜层I、中间铝箔层2及底胶层3组成。塑料薄膜层I直接复合于中间铝箔层2上,底胶层3涂覆于中间铝箔层2的另一面。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I为三层共挤增韧复合塑料薄膜,其由内层膜、中层膜和外层膜三层共挤而成,其中内层膜为EAA,中层膜为LDPE,外层膜为LDPE。其制造工艺为铝箔经温度为160°C的烘道,进行预热,出来与塑料薄膜层的内层膜进行复合,使塑料薄膜层初步复合在铝箔上。内层膜的熔点最低,而铝箔经过预热后传递至内层膜的温度使内层膜可初步地复合在铝箔上;然后再通过压辊将塑料薄膜层与铝箔压紧,使内层膜和铝箔进一步复合,从而形成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再经过4米长温度为160°C的加热烘箱,通过速度为15m/min,烘道提供的热量经过外层膜、中层膜、内层膜、铝箔后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进一步加固内层膜和铝箔之间的结合。为适应烘道内热量传递的上述途径,外层膜、中层膜的熔点高于内层膜的熔点。烘道出来经冷却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冷却后在铝箔的另一面涂上压敏胶即形成底胶层,烘干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厚度为20 μ m,中层铝箔层厚度为10 μ m,底胶层厚度为25 μ m0实施例四如图I所示,增韧铝箔胶带由塑料薄膜层I、中间铝箔层2及底胶层3组成。塑料薄膜层I直接复合于中间铝箔层2上,底胶层3涂覆于中间铝箔层2的另一面。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I为三层共挤增韧复合塑料薄膜,其由内层膜、中层膜和外层膜三层共挤而成,其中内层膜为EAA,中层膜为LDPE,外层膜为HDPE。其制造工艺为铝箔经温度为165°C的烘道,进行预热,出来与塑料薄膜层的内层膜进行复合,使塑料薄膜层初步复合在铝箔上。内层膜的熔点最低,而铝箔经过预热后传递至内层膜的温度使内层膜可初步地复合在铝箔上;然后再通过压辊将塑料薄膜层与铝箔压紧,使内层膜和铝箔进一步复合,从而形成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再经过4米长温度为165°C的加热烘箱,通过速度为15m/min,烘道提供的热量经过外层膜、中层膜、内层膜、铝箔后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进一步加固内层膜和铝箔之间的结合。为适应烘道内热量传递的上述途径,外层膜、中层膜的熔点高于内层膜的熔点。烘道出来经冷却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冷却后在铝箔的另一面涂上压敏胶即形成底胶层,烘干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厚度为25 μ m,中层铝箔层厚度为12 μ m,底胶层厚度为30 μ m0 实施例五如图I所示,增韧铝箔胶带由塑料薄膜层I、中间铝箔层2及底胶层3组成。塑料薄膜层I直接复合于中间铝箔层2上,底胶层3涂覆于中间铝箔层2的另一面。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I为三层共挤增韧复合塑料薄膜,其由内层膜、中层膜和外层膜三层共挤而成,其中内层膜为EAA,中层膜为LLDPE,外层膜为HDPE。其制造工艺为铝箔经温度为170°C的烘道,进行预热,出来与塑料薄膜层的内层膜进行复合,使塑料薄膜层初步复合在铝箔上。内层膜的熔点最低,而铝箔经过预热后传递至内层膜的温度使内层膜可初步地复合在铝箔上;然后再通过压辊将塑料薄膜层与铝箔压紧,使内层膜和铝箔进一步复合,从而形成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再经过4米长温度为170°C的加热烘箱,通过速度为15m/min,烘道提供的热量经过外层膜、中层膜、内层膜、铝箔后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进一步加固内层膜和铝箔之间的结合。为适应烘道内热量传递的上述途径,外层膜、中层膜的熔点高于内层膜的熔点。烘道出来经冷却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冷却后在铝箔的另一面涂上压敏胶即形成底胶层,烘干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厚度为30 μ m,中层铝箔层厚度为15 μ m,底胶层厚度为35 μ m0实施例六如图I所示,增韧铝箔胶带由塑料薄膜层I、中间铝箔层2及底胶层3组成。塑料薄膜层I直接复合于中间铝箔层2上,底胶层3涂覆于中间铝箔层2的另一面。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I为三层共挤增韧复合塑料薄膜,其由内层膜、中层膜和外层膜三层共挤而成,其中内层膜为EAA,中层膜为LLDPE,外层膜为LDPE。其制造工艺为铝箔经温度为165°C的烘道,进行预热,出来与塑料薄膜层的内层膜进行复合,使塑料薄膜层初步复合在铝箔上。内层膜的熔点最低,而铝箔经过预热后传递至内层膜的温度使内层膜可初步地复合在铝箔上;然后再通过压辊将塑料薄膜层与铝箔压紧,使内层膜和铝箔进一步复合,从而形成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再经过4米长温度为165°C的加热烘箱,通过速度为15m/min,烘道提供的热量经过外层膜、中层膜、内层膜、铝箔后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进一步加固内层膜和铝箔之间的结合。为适应烘道内热量传递的上述途径,外层膜、中层膜的熔点高于内层膜的熔点。烘道出来经冷却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冷却后在铝箔的另一面涂上压敏胶即形成底胶层,烘干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厚度为35 μ m,中层铝箔层厚度为18 μ m,底胶层厚度为38 μ m0实施例七如图I所示,增韧铝箔胶带由塑料薄膜层I、中间铝箔层2及底胶层3组成。塑料 薄膜层I直接复合于中间铝箔层2上,底胶层3涂覆于中间铝箔层2的另一面。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I为三层共挤增韧复合塑料薄膜,其由内层膜、中层膜和外层膜三层共挤而成,其中内层膜为EAA,中层膜为LDPE,外层膜为HDPE。其制造工艺为铝箔经温度为170°C的烘道,进行预热,出来与塑料薄膜层的内层膜进行复合,使塑料薄膜层初步复合在铝箔上。内层膜的熔点最低,而铝箔经过预热后传递至内层膜的温度使内层膜可初步地复合在铝箔上;然后再通过压辊将塑料薄膜层与铝箔压紧,使内层膜和铝箔进一步复合,从而形成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再经过4米长温度为170°C的加热烘箱,通过速度为15m/min,烘道提供的热量经过外层膜、中层膜、内层膜、铝箔后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进一步加固内层膜和铝箔之间的结合。为适应烘道内热量传递的上述途径,外层膜、中层膜的熔点高于内层膜的熔点。烘道出来经冷却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冷却后在铝箔的另一面涂上压敏胶即形成底胶层,烘干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厚度为40 μ m,中层铝箔层厚度为20 μ m,底胶层厚度为40 μ m0实施例八如图I所示,增韧铝箔胶带由塑料薄膜层I、中间铝箔层2及底胶层3组成。塑料薄膜层I直接复合于中间铝箔层2上,底胶层3涂覆于中间铝箔层2的另一面。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I为三层共挤增韧复合塑料薄膜,其由内层膜、中层膜和外层膜三层共挤而成,其中内层膜为EAA,中层膜为LLDPE,外层膜为HDPE。其制造工艺为铝箔经温度为175°C的烘道,进行预热,出来与塑料薄膜层的内层膜进行复合,使塑料薄膜层初步复合在铝箔上。内层膜的熔点最低,而铝箔经过预热后传递至内层膜的温度使内层膜可初步地复合在铝箔上;然后再通过压辊将塑料薄膜层与铝箔压紧,使内层膜和铝箔进一步复合,从而形成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再经过4米长温度为170°C的加热烘箱,通过速度为15m/min,烘道提供的热量经过外层膜、中层膜、内层膜、铝箔后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进一步加固内层膜和铝箔之间的结合。为适应烘道内热量传递的上述途径,外层膜、中层膜的熔点高于内层膜的熔点。烘道出来经冷却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冷却后在铝箔的另一面涂上压敏胶即形成底胶层,烘干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厚度为45 μ m,中层铝箔层厚度为25 μ m,底胶层厚度为45 μ m0实施例九参照图1,增韧铝箔胶带由塑料薄膜层I、中间铝箔层2及底胶层3组成。塑料薄膜层I直接复合于中间铝箔层2上,底胶层3涂覆于中间铝箔层2的另一面。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I为三层共挤增韧复合塑料薄膜,其由内层膜、中层膜和外层膜三层共挤而成,其中内层膜为EAA,中层膜为LLDPE,外层膜为HDPE。其制造工艺为铝箔经温度为200°C的烘道,进行预热,出来与塑料薄膜层的内层膜进行复合,使塑料薄膜层初步复合在铝箔上。内层膜的熔点最低,而铝箔经过预热后传递至内层膜的温度使内层膜可初步地复合在铝箔上;然后再通过压辊将塑料薄膜层与铝箔压紧,使内层膜和铝箔进一步复合,从而形成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再经过4米长温度为190°C的加热烘箱,通过速度为12m/min,烘道提供的热量经过外层膜、中层膜、内层膜、铝箔后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进一步加固内层膜和铝箔之间的结合。为适应烘道内热量传递的上述途径,外层膜、中层膜的熔点高于内层膜的熔点。本实施例中,在加热烘箱内,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的上方还设有朝下吹风的吹风装置,使热风被吹至加热烘箱底部后回弹,从而铝箔下方的热量较烘箱上方热量强。由于 热量穿透铝箔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显然比热量穿透外层膜、中层膜、内层膜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困难,因此上述措施有助于热量均匀传递至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烘道出来经冷却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冷却后在铝箔的另一面涂上压敏胶即形成底胶层,烘干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厚度为40 μ m,中层铝箔层厚度为25 μ m,底胶层厚度为45 μ m0实施例十参照图1,增韧铝箔胶带由塑料薄膜层I、中间铝箔层2及底胶层3组成。塑料薄膜层I直接复合于中间铝箔层2上,底胶层3涂覆于中间铝箔层2的另一面。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I为三层共挤增韧复合塑料薄膜,其由内层膜、中层膜和外层膜三层共挤而成,其中内层膜为EAA,中层膜为LDPE,外层膜为LLDPE。其制造工艺为铝箔经温度为100°C的烘道,进行预热,出来与塑料薄膜层的内层膜进行复合,使塑料薄膜层初步复合在铝箔上。内层膜的熔点最低,而铝箔经过预热后传递至内层膜的温度使内层膜可初步地复合在铝箔上;然后再通过压辊将塑料薄膜层与铝箔压紧,使内层膜和铝箔进一步复合,从而形成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再经过4米长温度为200°C的加热烘箱,通过速度为15m/min,烘道提供的热量经过外层膜、中层膜、内层膜、铝箔后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进一步加固内层膜和铝箔之间的结合。为适应烘道内热量传递的上述途径,外层膜、中层膜的熔点高于内层膜的熔点。本实施例中,在加热烘箱内,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的上方还设有朝下吹风的吹风装置,使热风被吹至加热烘箱底部后回弹,从而铝箔下方的热量较烘箱上方热量强。由于热量穿透铝箔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显然比热量穿透外层膜、中层膜、内层膜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困难,因此上述措施有助于热量均匀传递至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烘道出来经冷却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冷却后在铝箔的另一面涂上压敏胶即形成底胶层,烘干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厚度为20 μ m,中层铝箔层厚度为10 μ m,底胶层厚度为
15μ m0实施例^^一
参照图1,增韧铝箔胶带由塑料薄膜层I、中间铝箔层2及底胶层3组成。塑料薄膜层I直接复合于中间铝箔层2上,底胶层3涂覆于中间铝箔层2的另一面。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I为三层共挤增韧复合塑料薄膜,其由内层膜、中层膜和外层膜三层共挤而成,其中内层膜为EAA,中层膜为LLDPE,外层膜为LDPE。其制造工艺为铝箔经温度为130°C的烘道,进行预热,出来与塑料薄膜层的内层膜进行复合,使塑料薄膜层初步复合在铝箔上。内层膜的熔点最低,而铝箔经过预热后传递至内层膜的温度使内层膜可初步地复合在铝箔上;然后再通过压辊将塑料薄膜层与铝箔压紧,使内层膜和铝箔进一步复合,从而形成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再经过4米长温度为100°C的加热烘箱,通过速度为12m/min,烘道提供的热量经过外层膜、中层膜、内层膜、铝箔后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进一步加固内层膜和铝箔之间的结合。为适应烘道内热量传递的上述途径,外层膜、中层膜的熔点高于内层膜的熔点。本实施例中,在加热烘箱内,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的上方还设有朝下吹风的吹风装置,使热风被吹至加热烘箱底部后回弹,从而铝箔下方的热量较烘箱上方热量强。由于 热量穿透铝箔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显然比热量穿透外层膜、中层膜、内层膜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困难,因此上述措施有助于热量均匀传递至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烘道出来经冷却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冷却后在铝箔的另一面涂上压敏胶即形成底胶层,烘干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厚度为40 μ m,中层铝箔层厚度为20 μ m,底胶层厚度为35 μ m0实施例十二参照图1,增韧铝箔胶带由塑料薄膜层I、中间铝箔层2及底胶层3组成。塑料薄膜层I直接复合于中间铝箔层2上,底胶层3涂覆于中间铝箔层2的另一面。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I为三层共挤增韧复合塑料薄膜,其由内层膜、中层膜和外层膜三层共挤而成,其中内层膜为EAA,中层膜为LLDPE,外层膜为LDPE。其制造工艺为铝箔经温度为150°C的烘道,进行预热,出来与塑料薄膜层的内层膜进行复合,使塑料薄膜层初步复合在铝箔上。内层膜的熔点最低,而铝箔经过预热后传递至内层膜的温度使内层膜可初步地复合在铝箔上;然后再通过压辊将塑料薄膜层与铝箔压紧,使内层膜和铝箔进一步复合,从而形成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再经过4米长温度为145°C的加热烘箱,通过速度为14m/min,烘道提供的热量经过外层膜、中层膜、内层膜、铝箔后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进一步加固内层膜和铝箔之间的结合。为适应烘道内热量传递的上述途径,外层膜、中层膜的熔点高于内层膜的熔点。本实施例中,在加热烘箱内,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的上方还设有朝下吹风的吹风装置,使热风被吹至加热烘箱底部后回弹,从而铝箔下方的热量较烘箱上方热量强。由于热量穿透铝箔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显然比热量穿透外层膜、中层膜、内层膜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困难,因此上述措施有助于热量均匀传递至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烘道出来经冷却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冷却后在铝箔的另一面涂上压敏胶即形成底胶层,烘干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厚度为40 μ m,中层铝箔层厚度为35 μ m,底胶层厚度为
16μ m0
实施例十三参照图1,增韧铝箔胶带由塑料薄膜层I、中间铝箔层2及底胶层3组成。塑料薄膜层I直接复合于中间铝箔层2上,底胶层3涂覆于中间铝箔层2的另一面。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I为三层共挤增韧复合塑料薄膜,其由内层膜、中层膜和外层膜三层共挤而成,其中内层膜为EAA,中层膜为LDPE,外层膜为HDPE。其制造工艺为铝箔经温度为175°C的烘道,进行预热,出来与塑料薄膜层的内层膜进行复合,使塑料薄膜层初步复合在铝箔上。内层膜的熔点最低,而铝箔经过预热后传递至内层膜的温度使内层膜可初步地复合在铝箔上;然后再通过压辊将塑料薄膜层与铝箔压紧,使内层膜和铝箔进一步复合,从而形成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再经过4米长温度为168°C的加热烘箱,通过速度为13m/min,烘道提供的热量经过外层膜、中层膜、内层膜、铝箔后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进一步加固内层膜和铝箔之间的结合。为适应烘道内热量传递的上述途径,外层膜、中层膜的熔点高于内层膜的熔点。
本实施例中,在加热烘箱内,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的上方还设有朝下吹风的吹风装置,使热风被吹至加热烘箱底部后回弹,从而铝箔下方的热量较烘箱上方热量强。由于热量穿透铝箔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显然比热量穿透外层膜、中层膜、内层膜到达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困难,因此上述措施有助于热量均匀传递至内层膜和铝箔的结合处。烘道出来经冷却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冷却后在铝箔的另一面涂上压敏胶即形成底胶层,烘干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本实施例中塑料薄膜层厚度为15 μ m,中层铝箔层厚度为40 μ m,底胶层厚度为10 μ m0
权利要求
1.一种增韧铝箔胶带,包括塑料薄膜层、中间铝箔层,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塑料薄膜层直接复合于所述的中间铝箔层上; 还包括底胶层,所述的底胶层涂覆于所述中间铝箔层的另一面。
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增韧铝箔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塑料薄膜层为三层共挤增韧复合塑料薄膜,其由内层膜、中层膜和外层膜三层共挤而成;其中内层膜为EAA,中层膜为LDPE或LLDPE,外层膜为LDPE或LLDPE或HDPE。
3.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增韧铝箔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底胶层为水性胶层或油性胶层或橡胶层或热熔胶层或压敏胶层。
4.如权利要求I或2所述的增韧铝箔胶带,其特征在于所述塑料薄膜层的厚度为15 45 μ m,所述铝箔层的厚度为6 40 μ m,所述底胶层的厚度为10 45 μ m。
5.一种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增韧铝箔胶带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A.铝箔进入烘道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为100°C 200°C,出来后与塑料薄膜层直接复合,再通过压辊将塑料薄膜层与铝箔压紧,从而形成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 B.经过步骤A处理的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再进入加热烘箱,加热温度为100°C 200°C,加热时间控制在6秒 20秒之间,烘道出来经冷却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 C.在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中铝箔的另一面涂布上底胶层,并将底胶层烘干后形成增韧铝箔胶带。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韧铝箔胶带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加热烘箱的长度为4米,经过步骤A处理的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通过加热烘箱的速度为15 12m/min。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增韧铝箔胶带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在加热烘箱内,带子的上方还设有朝下吹风的吹风装置。
8.—种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增韧铝箔胶带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A.铝箔进入烘道进行预热,预热温度为100°C 200°C,出来后与塑料薄膜层直接复合,复合时内层膜与所述的铝箔贴合,再通过压辊将塑料薄膜层与铝箔压紧,从而形成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 B.经过步骤A处理的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再进入加热烘箱,加热温度为100°C 200°C,加热时间控制在6秒 20秒之间,烘道出来经冷却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 C.在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中铝箔的另一面涂布上底胶层,并将底胶层烘干后形成增韧铝箔胶带。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增韧铝箔胶带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加热烘箱的长度为4米,经过步骤A处理的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通过烘箱的速度为15 12m/min。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增韧铝箔胶带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B中,在加热烘箱内,带子的上方还设有朝下吹风的吹风装置。
全文摘要
一种增韧铝箔胶带,包括塑料薄膜层、中间铝箔层,塑料薄膜层直接复合于中间铝箔层上;还包括底胶层,底胶层涂覆于中间铝箔层的另一面。其制造方法包括下列步骤A.铝箔进入烘道进行预热,出来后与塑料薄膜层直接复合,再通过压辊将塑料薄膜层与铝箔压紧;B.经过步骤A处理的塑料薄膜与铝箔复合层再进入加热烘箱烘道出来经冷却后,即成型为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C.在增韧铝箔胶带的外层与中层的组合中铝箔的另一面涂布上底胶层,并将底胶层烘干后形成增韧铝箔胶带。与已有的铝箔胶带相比,本发明少了一层胶层,具有优良的防腐、抗拉、易撕断、节约成本、工艺简单、减少资源浪费、能耗低、使用方便、利用率高。
文档编号B32B27/30GK102965043SQ201210447389
公开日2013年3月13日 申请日期2012年11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11月6日
发明者丁戎江 申请人:浙江德洋胶粘制品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