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及其制成的储油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及其制成的储油装置。该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至少三层结构,包括一层第一静电消散层、一层阻隔层和一层导电层或第二静电消散层,其中阻隔层居中,第一静电消散层与导电层或第二静电消散层在所述阻隔层上、下面。该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制成的储油装置设置在金属储油罐内作为储油罐的内衬袋(油囊)其中,第一静电消散层为内层,与油接触,导电层或第二静电消散层为外层与金属储油罐的内壁接触。采用本实用新型软体复合膜制成的储油装置对于油品油气有超高阻隔性能,有效地防止了油气挥发,这就达到了节能、环保、安全和防渗漏的功能;并具有能最大限度的让静电消散的性能,有效地避免了油品在装卸运输过程中由静电累计产生的火花隐患,使用非常安全,安装更换也非常简单,省时省力。
【专利说明】一种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及其制成的储油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具体涉及一种可制成储油装置的阻隔油气挥发和抗静电(静电消散)的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及其制成的储油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传统的储油方式是将油品直接注入金属储油装置(油罐)内储存,因油品具有挥发性,采用这种储油方式,当油品进出油罐时,油气就会从金属油罐的呼吸口挥发到空气中,这样就会造成油品的大量浪费,对环境极大的污染、并存在了极大的安全隐患。而且对于埋在地下的金属储油罐还存在罐体被腐蚀氧化渗漏到地下的问题,而且非常难被发现。另外本发明人也有参与开发的有一项技术也是在金属罐内设置一层内衬袋,但是原设计的复合膜储油装置是:导静电层和阻隔层和耐磨聚氨酯层,最外层是没有导电或导静电功能。该技术中对于油品的导静电处理是采用导电条的方式,将导电条一端与内衬袋的层焊接,另一端与金属储油装置(油罐)连接,将静电导出在金属罐上。第一,这样对各处累积的静电,只用导电条的方式来将静电引出,这种点对点式的导电效果非常有限不彻底,仍存在打火的隐患,第二,这种结构的复合膜抗撕裂强度很差,如果顺着膜流延的方向用手可以撕开,因为这种内衬袋的大部分袋身是会随时跟着油品的液面不断的上升下降,如果没有设置权利10所述的上下移动的引导装置,经常内衬袋会自己压住自己,在往罐内注油时就会自己相互拉扯,经常被扯破,导致整个内衬袋报废。
【实用新型内容】
[0003]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
[000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使用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制成的储油装置。
[0005]本实用新型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至少为三层结构,包括一层第一静电消散层、一层阻隔层和一层导电层或第二静电消散层,其中所述阻隔层居中,所述第一静电消散层与所述导电层或第二静电消散层在所述阻隔层上、下面。
[000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还包括一层第三静电消散层和织物增强层,其中,所述第三静电消散层与所述阻隔层贴合,所述织物增强层与所述第三静电消散层贴合。
[000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中所述第一静电消散层为第一层,所述阻隔层为第二层,所述第三静电消散层为第三层,所述织物增强层为第四层,所述导电层或第二静电消散层为第五层。
[000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织物增强层为编织物构成的织物层,具体为纤维编织层。
[0009]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还包括胶层,所述胶层贴合在所述织物增强层两侧。
[00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胶层为热熔胶型聚氨酯。
[001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静电消散层和所述第二静电消散层为离子导电型聚氨酯;所述导电层为聚醚型的聚氨酯主要以添加离子剂和高导电炭黑混合或其中任一单个为主体造粒而成的导电聚氨酯;所述阻隔层为硬度邵氏80D至邵氏90D聚氨酯,聚氧化聚甲醛、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偏二氯乙烯和/或聚乙烯醇。
[0012]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使用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制成的储油装置,该储油装置设置在金属储油罐内,作为储油罐的内衬袋,其中,所述第一静电消散层为内层,与油接触,所述导电层或第二静电消散层为外层与金属储油罐的内壁整体接触。
[001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制成的储油装置的侧面与所述金属储油罐内侧壁接触,底面与所述金属储油罐底层接触固定。
[001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金属储油罐的内侧壁设置有相对所述金属储油罐内侧壁上下移动的引导装置,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制成的储油装置的侧壁与所述金属储油罐内侧壁上设置的所述上下移动的弓I导装置连接
[0015]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制成的储油装置设置在金属储油罐内作为储油罐的内衬袋(油囊),其中,所述第一静电消散层为内层,与油接触,所述导电层或第二静电消散层为外层与金属储油罐的内壁整体接触。
[00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制成的储油装置与所述金属储油罐壁贴紧接触,金属罐体仍承载油品的负重,内衬袋(油囊)通过引导装置保证了内衬袋上表面和部分袋身会总是紧贴着油面,这样极大减少油品产生油气的空间。采用本实用新型软体复合膜制成的储油装置对于油品油气有超高阻隔性能,有效地隔离了油气挥发,没有了油气的挥发就达到节能减排、环保、安全和防渗漏的功能;并能最大限度的让静电消散的功能,有效地避免了油品在装卸运输过程中由静电累计产生的火花隐患。
[001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金属储油罐的内侧壁设置有相对所述金属储油罐内侧壁上下移动的引导装置,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制成的储油装置的外侧面挂在所述金属储油罐的内侧壁的上下移动的引导装置上,当油面上升或下降时确保复合膜储油装置内衬袋的上表面及部分袋身会随着上升或下降,一直贴着油品或液体表面,这样就没有空间让油品产生油气了。
[0018]采用本实用新型软体复合膜制成的储油装置对于油品有超高阻隔性能,有效地防止油气挥发;并能最大限度地让静电消散的功能,有效地避免了油品在装卸运输过程中由静电累计产生的火花隐患。而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软体复合膜可以灵活的制成不同大小、形状、规格的储油装置,这些储油装置非常轻便,在原有金属储油罐内的拆装都非常方便,适合自动化批量生产,生产效率很高。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9]图1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剖面结构示意图一;
[0020]图2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剖面结构示意图二 ;
[0021]图3本实用新型一种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剖面结构示意图三。【【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002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可制成储油装置的防止油气挥发和抗静电的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及其制成的储油装置,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至少为三层结构,包括一层第一静电消散层101、一层阻隔层100和一层导电层102或第二静电消散层103,其中所述阻隔层100居中,所述第一静电消散层101与所述导电层102或第二静电消散层103在所述阻隔层100上、下面。
[0024]如图2所示,为了使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有更好的韧性,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方案: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还包括一层第三静电消散层104和织物增强层105,其中,所述第三静电消散层104与所述阻隔层100贴合,所述织物增强层105与所述第三静电消散层104贴合,具体的,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中所述第一静电消散层101为第一层,所述阻隔层100为第二层,所述第三静电消散层104为第三层,所述织物增强层105为第四层,所述导电层102或第二静电消散层103为第五层。
[0025]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织物增强层105为编织物构成的织物层,具体为纤维编织层,
[0026]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另一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还包括胶层106,所述胶层106贴合在所述织物增强层105两侧。所述胶层106为热熔胶型聚氨酯。
[0027]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静电消散层101和所述第二静电消散层103为离子导电型聚氨酯;所述导电层102为聚醚型的聚氨酯主要以添加离子剂和高导电炭黑混合或其中任一单独为主体造粒而成的导电聚氨酯;
[0028]所述阻隔层100为阻隔型的热塑性聚氨酯,具体为由芳香族二异氰酸酯与小分子二醇反应得到的热塑性聚氨酯,其硬度为邵氏80D至邵氏90D。经过发明人多年实践,用该材料制成的厚度为45微米至50微米的薄膜在室温条件下,对93号及97号汽油的通过率,每昼夜每平方米在0.1克以下,要远远低于不设置阻隔层100的储油装置。
[0029]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静电消散层为离子导电型聚氨酯材料。所述静电消散层的作用是让摩擦或者其它任何原因产生的静电荷被第一时间从油囊中被导出消散,以此消灭电火花产生的可能性。所述静电消散层的材料(离子导电型聚氨酯)经过发明人大量试验后确定选用美国公司的导电型聚氨酯与聚醚型聚氨酯按照30:70的比例混合制得,上述配比比例是经过发明人多年研究和大量试验后得到的,按照这个配方制得的薄膜,在常温下表面电阻率可以达到10的9次方以下,而且可以不受汽油和柴油的影响,达到永久消散静电的效果。
[0030]本实用新型中导电层和静电消散层的概念是,其材料的表面电阻在10的2次方到10的6次方欧姆是导电层范围。材料的表面电阻在10的6次方到10的11次方就是静电消散范围。
[0031]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涉及一种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具体涉及一种可制成储油装置的防止油气挥发和抗静电的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及其制成的储油装置。用这种复合膜做的内衬袋(囊)被设置在加油站的埋地储油罐、油罐车的油罐、油库的储油罐和各种硬质金属储油罐中,制成了新型的储油装置。油品装入这种内衬袋(囊)中,内衬袋(囊)被里面的油撑起,随着油品的使用,油品逐渐减少,内衬袋(囊)中油品的液面逐步下降,这种内衬袋(囊)的顶部由于重力会盖在油品液体上面,并随着油品液面升降,贴住油品液面,并且通过内衬袋(囊)在金属罐中的一些导轨的设置保证这个软体的内衬袋上表面一直会紧贴油品液面,会随着油品液面的上升而上升,下降而下降,这样就没有空间让油品产生油气,并且这种复合膜内置有一层阻隔层100可以阻隔油气穿透。油品装在这样的内衬袋中就没有了油气的挥发。
[0032]采用本实用新型的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制成一个油囊,把它装进一个普通的金属油罐内,油囊内装满93号汽油并密闭,同时在这个油罐的呼吸口 “A”和另一个相同规格的普通金属油罐也装满93号汽油的呼吸口 “B”连续测得两组油气浓度,取其平均值:A的油气浓度为0.556克/立方米,B的油气浓度为806克/立方米,而国家的排放标准为25克/立方米,这样得出来的结论是:本实用新型能阻隔约99.9%油气挥发,而比国家排放标准小了约45倍)。
[0033]在本实用新型中选用的阻隔层100材料和静电消散层的材料也是经过发明人大量试验后,根据最终的结果选择的最优搭配,选用其他的阻隔材料,其与静电消散层和聚氨酯层的粘合效果不是特别好,需要研究和改进。
[0034]在本实用新型中选用发明人重新配置的离子导电型聚氨酯材料作为静电消散层也是经过发明人大量试验后确定,普通的导静电材料用在储油装置中使用,有两个问题很难解决,普通的导静电材料一般做法多是通过外添加炭黑或一些导静电剂来实现,这样的材料在和油品长时间接触和油品装卸时的冲刷后,那些添加剂就会析出,这样一方面外添加的导电物质的析出导致其静电消散作用大大减弱,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丧失了导静电效果,另一方面析出的物质渗到油品中还会对油品造成污染。二是,选用普通的导静电材料后其与油囊中其它材料的交联效果不好,在使用过程中很快就会与阻隔层100脱离,影响软体油囊的正常使用。
[0035]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利用这种新型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制成的储油装置,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制成的储油装置设置在金属储油罐内作为储油罐的内衬袋(油囊)其中,第一静电消散层101为内层,与油接触,导电层102或第二静电消散层103为外层与金属储油罐的内壁接触。
[0036]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制成的储油装置的侧面与所述金属储油罐内侧壁接触,底面与所述金属储油罐底层接触固定,金属罐体仍承载油品的负重,内衬袋(油囊)主要起到阻隔油气挥发的作用和极大减少让所储存的油品产生油气的空间。
[0037]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技术方案中,所述金属储油罐的内侧壁设置有相对所述金属储油罐内侧壁上下移动的装置,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制成的储油装置的侧壁与所述金属储油罐内侧壁上设置的所述上下移动的引导装置连接,当油面上升或下降时确保复合膜储油装置内衬袋的上表面会随着上升或下降,一直贴着油品或液体表面,这样就没有空间让油品产生油气了。
[0038]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储油装置采用热能或高周波焊接的方式将新型软体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制成所需要形状和/或体积的囊体,关键在于焊接的方法是搭接法,也就是把第一静电消散层101层与导电层102或第二静电消散层103搭接在一起焊接,这样内衬袋(油囊)第一静电消散层101层的整体都与导电层102层或第二静电消散层103层整体的连接联通在一起,而导电层102层或第二静电消散层103层也是整体全面紧贴着金属罐体。这样不论静电累积在哪里都会被有效地彻底地消散掉。
[0039]本实用新型新型软体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具有很好的强度和韧性;具有对于油品超高阻隔性能,有效地防止油气挥发;并具有永久的导静电功能,有效地避免了油品在装卸运输过程中由静电累计产生的火花隐患等特性。用本实用新型软体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可以灵活的制成不同大小规格的储油装置,这些储油装置非常轻便,储运和拆卸都非常方便,在没有装油时还可以折叠存放。对运输工具也有很多选择,例如:各种飞机的油箱内做内衬袋(油囊),各种汽车的油箱内做内衬袋(油囊),各种水上交通工具的油箱内做内衬袋(油囊),各种储油罐内做内衬袋(油囊),可以放在油罐车的油罐内,火车车厢里,货柜车里,拖拉机上,水上交通工具上、在海上可以漂浮可用船拖曳运输、飞机空投等,更能做成便携式的备用油箱放在私家车尾箱方便旅行。在一些条件有限制的地方,比如:需要空投的、海上采油储运的、油罐车不能到达的、油罐车到达后要等很长时间的,可以把油卸载在软体油囊里,用完油可以把软体油囊折叠起来回收等等。而且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软体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生产方法适合自动化批量生产,生产效率也很高。
[0040]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技术方案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至少为三层结构,包括一层第一静电消散层(101)、一层阻隔层(100)和一层导电层(102)或第二静电消散层(103),其中所述阻隔层(100)居中,所述第一静电消散层(101)与所述导电层(102)或第二静电消散层(103)在所述阻隔层(100)上、下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还包括一层第三静电消散层(104)和织物增强层(105),其中,所述第三静电消散层(104)与所述阻隔层(100)贴合,所述织物增强层(105)与所述第三静电消散层(104)贴入口 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中所述第一静电消散层(101)为第一层,所述阻隔层(100)为第二层,所述第三静电消散层(104)为第三层,所述织物增强层(105)为第四层,所述导电层(102)或第二静电消散层(103)为第五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增强层(105)为编织物构成的织物层,具体为纤维编织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还包括胶层(106),所述胶层(106)贴合在所述织物增强层(105)两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层(106)为热熔胶型聚氨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静电消散层(101)和所述第二静电消散层(103)为离子导电型聚氨酯; 所述导电层(102)为聚醚型的聚氨酯以添加离子剂和高导电炭黑混合或其中任一单个为主体造粒而成的导电聚氨酯; 所述阻隔层(100)为硬度邵氏80D至邵氏90D聚氨酯,聚氧化聚甲醛、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聚偏二氯乙烯和/或聚乙烯醇。
8.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1至7其中之一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制成的储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制成的储油装置设置在金属储油罐内,作为储油罐的内衬袋,其中,所述第一静电消散层(101)为内层,与油接触,所述导电层(102)或第二静电消散层(103)为外层与金属储油罐的内壁整体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储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制成的储油装置的侧面与所述金属储油罐内侧壁接触,底面与所述金属储油罐底层接触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储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储油罐的内侧壁设置有相对所述金属储油罐内侧壁上下移动的引导装置,所述多层结构的软体复合膜制成的储油装置的侧壁与所述金属储油罐内侧壁上设置的所述上下移动的弓I导装置连接。
【文档编号】B32B33/00GK203994965SQ201420474420
【公开日】2014年12月10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0日
【发明者】魏东金 申请人:深圳市百事达卓越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