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纺纱机的集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22728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纺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纺纱机的集合装置。



背景技术:

环锭纺技术是目前国内外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纺纱技术,而紧密纺技术,其通过在环锭细纱机牵引装置前增加一个纤维集聚区,使得纤维在平行、紧密的状态下实现加捻,是环锭纺纱技术领域的重要改革。在国内的使用规模也逐渐扩大,负压式集聚是目前紧密纺纱技术中应用最为广泛的集聚形式,其利用负压气流使牵伸后的纤维须条横向收缩、聚拢和紧密,进而使须条边缘的纤维有效地向纱干中心集聚,最大限度地减少加捻三角区,从而大幅度减少纱线毛羽,提高纤维利用系数和成纱强力,但是在集合区纤维会侵入到运输带的小孔中。这些纤维有可能经过一段时间堵塞运输带的小孔,从而导致纺纱锭位的集合作用减弱,使纺纱锭位的细纱产生不同程度毛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用于纺纱机的集合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用于纺纱机的集合装置,包括集合区,所述集合区右侧设有前压辊,所述前压辊下方设有前罗拉,所述前压辊弹性加压在所述前罗拉上,所述前压辊与前罗拉的两端均通过轴承固定在机壳上;所述集合区下方设有抽吸管,所述抽吸管固定在机壳上,并连通有真空泵,所述抽吸管上方并位于集合区左侧设有后压辊,所述后压辊的两端通过轴承连接在机壳上,所述后压辊弹性加压在抽吸管上;所述抽吸管外侧并对应集合区的位置设有导滑槽,所述抽吸管上并位于导滑槽内朝向集合区的位置开设有吸气缝,所述导滑槽内设有运输带,所述运输带位于抽吸管的下方连接有导向轮,所述导向轮两端通过轴承固定在机壳上,所述运输带外侧并位于抽吸管与导向轮之间设有吸气管,所述吸气管通过支架固定在机壳上,所述吸气管与运输带留有间距,所述运输带外侧还设有毛刷轮,所述毛刷轮两端通过轴承固定在机壳上,所述毛刷轮上的毛刷与运输带相接触,所述毛刷轮位于吸气管的后方,所述毛刷轮外侧设有刮板,所述刮板与毛刷轮外侧毛刷相接触。

优选的,所述前罗拉、导向轮和毛刷轮均由电机驱动。

优选的,所述吸气管与真空泵相连通,并且吸气管与真空泵之间设有过滤网。

优选的,所述刮板上对应所述毛刷轮的一侧设有梳齿。

优选的,所述运输带的外侧与所述抽吸管外侧齐平,并且所述运输带上设有若干微孔。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纺纱机的集合装置,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可有效通过吸气管将运输带上残留的部分纤维吸出,缠黏在运输带上的部分纤维,再通过毛刷去除,这样有效防止纤维在运输带上的堆积,有效增强了纺纱锭位的集合作用,减少纱线毛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用于纺纱机的集合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集合区1、前罗拉2、前压辊3、抽吸管4、后压辊5、导向轮6、运输带7、吸气缝8、吸气管9、毛刷轮10、刮板11、纤维条12、细纱13、导滑槽14、机壳15。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一种用于纺纱机的集合装置,包括集合区1,集合区1右侧设有前压辊3,前压辊3下方设有前罗拉2,前压辊3弹性加压在前罗拉2上,前压辊3与前罗拉2的两端均通过轴承固定在机壳15上,前罗拉2由电机驱动,前压辊3和前罗拉2之间形成一个前钳口,纤维条12由转动的前罗拉2带动经过前钳口进入到集合区1进行集合,集合区1下方设有抽吸管4,抽吸管4固定在机壳15上,并连通有真空泵,抽吸管4上方并位于集合区1左侧设有后压辊5,后压辊5的两端通过轴承连接在机壳15上,后压辊5弹性加压在抽吸管4上,后压辊5与抽吸管4之间形成一个后钳口,后钳口实现了对集合区1内部的纤维起到阻捻作用,通过后钳口后的纤维进行加捻成细纱13。

抽吸管4外侧并对应集合区1的位置设有导滑槽14,抽吸管4上并位于导滑槽14内朝向集合区1的位置开设有吸气缝8,导滑槽14内设有运输带7,运输带7的外侧与抽吸管4外侧齐平,这样确保了后压辊5能够加压再运输带7 上,并且运输带7上设有若干微孔,设有若干微孔的运输带7运送应集合的纤维条12,运输带7位于抽吸管4的下方连接有导向轮6,导向轮6两端通过轴承固定在机壳15上,导向轮6由电机驱动,导向轮6带动运输带7转动,并贴合在导滑槽14内。

运输带7外侧并位于抽吸管4与导向轮6之间设有吸气管9,吸气管9通过支架固定在机壳15上,吸气管9与运输带7留有间距,吸气管9与真空泵相连通,并且吸气管9与真空泵之间设有过滤网,吸气管9实现了对运输带7上残留的纤维进行部分吸除,并将缠连在运输带7的纤维,通过吸力,将其竖立在运输带7上。

运输带7外侧还设有毛刷轮10,毛刷轮10两端通过轴承固定在机壳15上,毛刷轮10上的毛刷与运输带7相接触,毛刷轮10位于吸气管9的后方,毛刷轮10外侧设有刮板11,刮板11与毛刷轮10外侧毛刷相接触,毛刷轮10通过电机驱动,并且转动的方向与运输带7转动方向相反,毛刷轮10对缠连在运输带7的竖立纤维进行有效的清除,并通过刮板11将其毛刷轮10上纤维刮除掉,刮板11上对应毛刷轮10的一侧设有梳齿,梳齿更有利去除毛刷轮10上纤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