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体成丝生产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172908发布日期:2020-03-27 12:56阅读:232来源:国知局
胶体成丝生产用冷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物料加工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胶体成丝生产用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胶体成丝最常用的制备方法是溶胶法,该方法包括胶体制备、纤维化(甩丝或喷吹)和烧成三个主要过程。甩丝法是较常用的成纤方法,即采用离心甩丝法制备丝状纤维;干燥之后进行热处理,最终可以得到丝状纤维。现有丝状纤维甩丝之前需要先将原料制成胶体,但是胶体温度过高粘度越低,不利于甩丝需要先将胶体进行冷却,因此,开发一种适应于胶体成丝生产用冷却装置已经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冷却效果好的胶体成丝生产用冷却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胶体成丝生产用冷却装置,包括具有冷却腔的冷却塔体,所述的冷却腔盛放有冷却水,所述的冷却塔体一端设有冷却水进口,另一端设有冷却水出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塔体内设有位于冷却腔内且呈螺旋状结构的输料管,且所述的输料管自冷却腔上端向下延伸,所述的输料管一端为进料口,另一端为出料口,且输料管的进料口和出料口分别延伸至冷却塔体外侧,且所述的冷却塔体内还设有位于冷却腔内且与输料管相对应的换热管,所述的输料管和换热管均由导热材料制成,所述的换热管设置在输料管一侧且呈与输料管同向的螺旋状结构,且所述的换热管两端分别和设置在冷却塔体外侧的换热器相连。通过将输料管和冷却塔体内的冷却水进行换热从而降低输料管内的高温胶体的温度,同时,换热管和输料管均呈螺旋状增加了换热面积,同时换热管和外部换热器,例如空调外机等设备相连,进一步降低冷却水和输料管的温度。

在上述的胶体成丝生产用冷却装置中,所述的输料管的进料口和出料口均设置在冷却塔体上方,且所述的进料口设置在呈竖直状设置的进料管的上端,且所述的进料管下端和输料管下端相连,且所述的输料管上端为出料口。

在上述的胶体成丝生产用冷却装置中,所述的换热管的进口和出口均设置在冷却塔体上方,且所述的换热管的进口或出口设置在呈竖直状设置的竖直管的上端,且所述的竖直管下端和换热管下端相连,且所述的换热管上端为换热管的出口或进口。

在上述的胶体成丝生产用冷却装置中,所述的竖直管和进料管均由导热材料制成,所述的竖直管和进料管相互平行设置且竖直管设置在输料管一侧。

在上述的胶体成丝生产用冷却装置中,所述的输料管和换热管自上向下依次等间距或不等间距设置。

在上述的胶体成丝生产用冷却装置中,所述的冷却水进口设置在冷却塔体上端,且所述的冷却水出口设置在冷却塔体下端,且所述的冷却水出口通过泵体组件和冷却水进口相连。

在上述的胶体成丝生产用冷却装置中,所述的输料管和换热管分别延伸至冷却塔体周向内侧。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通过输料管体在冷却塔的冷却水进行换热从而降低输送管体内的高温胶体的温度,同时换热管和输料管均呈螺旋状增加了换热面积,换热管和外部换热器相连,进一步降低冷却水和输料管的温度,使得能对胶体进行快速降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冷却塔体1、冷却腔11、冷却水进口12、冷却水出口13、泵体组件14、输料管2、进料口21、出料口22、进料管23、换热管3、进口31、出口32、竖直管3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胶体成丝生产用冷却装置,包括具有冷却腔11的冷却塔体1,冷却腔11盛放有冷却水,冷却塔体1一端设有冷却水进口12,另一端设有冷却水出口13,冷却塔体1内设有位于冷却腔11内且呈螺旋状结构的输料管2,且输料管2自冷却腔11上端向下延伸,输料管2一端为进料口21,另一端为出料口22,且输料管2的进料口21和出料口22分别延伸至冷却塔体1外侧,且冷却塔体1内还设有位于冷却腔11内且与输料管2相对应的换热管3,输料管2和换热管3均由导热材料制成,换热管3设置在输料管2一侧且呈与输料管2同向的螺旋状结构,且换热管3两端分别和设置在冷却塔体1外侧的换热器相连。通过将输料管2和冷却塔体1内的冷却水进行换热从而降低输料管2内的高温胶体的温度,同时,换热管3和输料管2均呈螺旋状增加了换热面积,同时换热管3和外部换热器,例如空调外机等设备相连,进一步降低冷却水和输料管2的温度。

具体地,这里的输料管2的进料口21和出料口22均设置在冷却塔体1上方,且进料口21设置在呈竖直状设置的进料管23的上端,且进料管23下端和输料管2下端相连,且输料管2上端为出料口22。同样地,这里的换热管3的进口31和出口32均设置在冷却塔体1上方,且换热管3的进口31设置在呈竖直状设置的竖直管33的上端,且竖直管33下端和换热管3下端相连,且换热管3上端为换热管3的出口32,也就是说,这里的换热管3内的换热冷剂和输料管2内的胶体的流动方向相同。

优选地,这里的竖直管33和进料管23均由导热材料制成,当竖直管33和进料管23相互平行设置且竖直管33设置在输料管2一侧时,进料管23和竖直管33相互换热,降低进料管23内的胶体的温度。

优选地,这里的输料管2和换热管3自上向下依次等间距或不等间距设置,这里的输料管2和换热管3分别延伸至冷却塔体1周向内侧。

进一步地,这里的冷却水进口12设置在冷却塔体1上端,且冷却水出口13设置在冷却塔体1下端,且冷却水出口13通过泵体组件14和冷却水进口12相连。

实施例二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及其具体步骤和实施例一类似,不同的地方在于,本换热管3的出口32设置在呈竖直状设置的竖直管33的上端,且竖直管33下端和换热管3下端相连,且换热管3上端为换热管3的进口31,也就是说,这里的换热管3内的换热冷剂和输料管2内的胶体的流动方向相反。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冷却塔体1、冷却腔11、冷却水进口12、冷却水出口13、泵体组件14、输料管2、进料口21、出料口22、进料管23、换热管3、进口31、出口32、竖直管33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