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10104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29A所示,已普及的打印机200,在打印机本体201上侧设置了送纸托盘202,在打印机201前侧设置了排纸托盘203。
如图30所示,打印机200包括送纸部分205、记录部分207及排纸部分206。送纸部分205包括送纸托盘202和拾纸滚筒210。记录部分207包括夹滚筒215、驱动滚筒214、墨盒216、喷墨头218及印字压板222。排纸部分206包括滚筒224、排纸滚筒226及排纸托盘203。排纸托盘203设在比排纸滚筒226还低的位置上,记录纸40在记录部分207中的传送方向A和记录纸40在排纸部分206中的传送方向B所成的夹角(变更角度)θ在180°以上。
从送纸部分205进到记录部分207的记录纸240在记录部分207进行了记录后,穿过滚筒224和排纸滚筒226之间,在重力的作用下进入排纸托盘203。
此时,穿过滚筒224和排纸滚筒226之间的记录纸240,在单支撑的状态下被传送到传送方向B。于是,记录纸240的前端部就在重力的作用下而朝下弯,记录纸240自身的朝上的复原力C就作用在印字压板222上的记录纸240的后端部。这样,就有所述后端部从印字压板222上翘起的危险。因为喷墨头218和记录纸240之间的间隔很短,而有记录质量下降的危险。
另一方面,如图29B所示,打印机200所需的设置空间204比打印机本体201本体大很多。为减小该设置空间,有发明人在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平11-334963中提出纵置型打印机。即如图31所示,打印机本体211薄且纵向高度高,送纸托盘212和排纸托盘213从打印机本体211斜着朝上。
送纸托盘212和排纸托盘213在打印机本体211的同一侧,且送纸托盘212和排纸托盘213从打印机本体211斜着朝上突出。这样以来,就出现了打印机的重心朝托盘212,213那一侧偏的问题。结果是打印机容易翻倒。而且,即使打印机不翻倒,也会因记录时振动很大,而导致记录动作不稳定,印字质量下降等。
为能够顺利地将已印好字的记录纸回收到排纸托盘213中,所述纵置型打印机是利用重力将已印好字的记录纸回收到排纸托盘213中的。也就是说,将排纸滚筒234设在比排纸托盘213的底部还高的位置上,让从排纸滚筒234送出的记录纸的后端部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到排纸托盘213上。
然而,因必须把排纸滚筒234设在比排纸托盘213还高的位置上,故设计自由度就低。而且,因排纸托盘213不能沿垂直方向设置,而必须让它从打印机本体斜着朝上突出。这就限制了记录装置的小型化。
还有,因送纸托盘212及排纸托盘213从打印机本体211斜着朝上伸出,故另需一空间来承受两个托盘212,213突出来的这一部分。要想进一步减小设置空间是很困难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开发出来的,其目的在于谋求记录装置的小型化。
另一目的,在于防止装置翻倒,提高记录动作的稳定性、记录质量。
本发明所涉及的一种记录装置,包括在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分;传送由所述记录部分记录好的记录媒体的传送机构;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且收放由所述传送机构传送来的记录媒体的收放部分;及将由所述传送机构传送来的记录媒体推入所述收放部分的推入机构。
所述收放部分中,有与由所述传送机构传送来的记录媒体的一部分接触的壁面;所述记录媒体和所述壁面接触后,所述推入机构将所述记录媒体推入所述收放部分。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传送机构,在横向或者斜横向上传送记录媒体;所述收放部分中,有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且和由所述传送机构传送来的记录媒体的先头部分接触的壁面;所述推入机构,通过将所述记录媒体的后端部推向所述壁面一侧,而以所述记录媒体的接触部分的最后一部分为轴心,让所述记录媒体的非接触部分回转。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记录装置,还包括改变被传送到所述传送机构的记录媒体的传送方向的路径变更部件;所述记录部分,包括在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的非接触式记录头、和正对着所述记录头的头所在的面的印字压板;变更角度,即记录媒体在所述印字压板上的传送方向与由路径变更部件改变了传送路径后记录媒体的传送方向所成的夹角,大于、等于0°且小于180°。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记录头可为喷墨头。
所述路径变更部件,被设在相对所述印字压板在传送方向的前进方向一侧,且为一从所述印字压板一侧朝着传送方向的前进方向向记录头一侧倾斜的板状体。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路径变更部件,可为一设在相对所述印字压板在传送方向的前进方向一侧的弯板。
所述路径变更部件,可为一设在相对所述印字压板在传送方向的前进方向一侧变更角度渐渐地变化的弯板。
所述路径变更部件,包括设在相对所述印字压板在传送方向的前进方向一侧的板状体;和记录媒体的先头部分在所述板状体上移动后让所述板状体回转而改变传送方向的驱动机构。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路径变更部件,包括设在相对所述印字压板在传送方向的前进方向一侧且平行于传送机构的传送方向延伸的板状体;和记录媒体的先头部分在所述板状体上移动后让所述板状体回转而改变传送方向的驱动机构。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路径变更部件为一弯板,包括设在相对所述印字压板在传送方向的前进方向一侧且平行于所述传送机构的传送方向的导入部分;和位于相对所述导入部分在前进方向的位置上、变更角度大于、等于0°且小于180°的方向变更部分。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变更角度可大于、等于110°且小于、等于130°。
所述传送机构,可包括把记录媒体从所述印字压板传送到所述路径变更部件去的传送滚筒、和正对着所述传送滚筒的对面滚筒。
所述对面滚筒,可被设在相对所述印字压板在传送方向的前进方向一侧并由多个排列在同一个轴上的滚筒构成。
所述收放部分中有导入壁,该导入壁被设在相对所述印字压板在传送方向的前进方向一侧并自所述印字压板一侧朝着传送方向的前进方向向所述记录头一侧倾斜,且既将记录媒体导入又隔离出所述收放部分的一部分的导入壁;所述路径变更部件由所述导入壁构成。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记录装置,包括形成有口朝上方或者斜上方开的进纸口和出纸口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装置壳体;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并与所述进纸口相通,而收放从所述进纸口供来的记录媒体的供给侧收放部分;及从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将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送出且传送到所述印字压板的供给侧传送机构。所述收放部分,形成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延伸并与所述出纸口相通的排出侧收放部分。从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经所述印字压板到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的传送路径近似为“U”字形。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记录装置,还包括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收放供到所述记录部分之前的记录媒体的供给侧收放部分;所述收放部分,形成收放记录后的记录媒体的排出侧收放部分;所述记录部分,设在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和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之间且包括大致设在和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的底边相同的位置上的记录头。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推入机构,可以包括通过和所述收放部分接近而把所述记录媒体的后端部推到所述收放部分的移动体。
所述收放部分,包括根据记录媒体的尺寸在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移动且限制所述记录媒体的侧边的限制板;所述移动体,设在自所述限制板往下的下方。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收放部分中有壁面;所述移动体,通过把记录媒体的后端部推到所述收放部分的所述壁面上来把所述记录媒体收放在所述收放部分,同时将所述记录媒体夹在它和所述壁面之间。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收放部分,包括根据记录媒体的尺寸移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且限制所述记录媒体的侧边的限制板;所述移动体,其上形成了接近移动时让所述限制板穿过的穿通孔且所述移动体由沿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棒状体或者板状体构成。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收放部分,包括根据记录媒体的尺寸在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上移动且限制所述记录媒体的侧边的限制板;所述移动体,由多个分别沿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根据所述记录媒体的尺寸而形成的棒状体或者板状体构成。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记录装置,包括供给记录媒体的供给部分;所述推入机构,将记录媒体从靠近所述供给部分一侧的所述收放部分推到所述收放部分。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记录装置,包括供给记录媒体的供给部分;所述推入机构,将记录媒体从远离所述供给部分一侧的所述收放部分推到所述收放部分。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推入机构,其前端部位于所述传送机构的送出侧,所述推入机构还包括回转体,通过它的回转而能够接着所述前端部把由所述传送机构传出来的记录媒体的后端部推到所述收放部分。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回转体可兼作所述收放部分的隔离壁用。
所述收放部分,包括根据记录媒体的尺寸移到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且限制所述记录媒体的侧边的限制板;所述回转体上形成回转时让所述限制板穿过的穿通孔。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收放部分,包括根据记录媒体的尺寸移到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且限制所述记录媒体的侧边的限制板;所述回转体,由多个根据所述记录媒体的尺寸而形成且沿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排列着的板状板材构成。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收放部分可沿上下方向立着收放记录媒体。
所述记录装置,包括形成有口朝上方或者斜上方开的进纸口和出纸口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装置壳体;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且与所述进纸口相通,而收放从所述进纸口供来的记录媒体的供给侧收放部分;及从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将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送出且传送它的供给侧传送机构。所述记录部分,包括由支撑由所述供给侧传送机构传送来的记录媒体的印字压板、和在所述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所述传送机构,形成排出侧传送机构。所述收放部分,形成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且和所述出纸口相通的排出侧收放部分。所述记录部分,位于所述装置壳体中和所述进纸口和所述出纸口相反的一侧,且离所述进纸口和所述出纸口的距离为所述装置壳体的长边方向的长度的一半以上。在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中之一个部分上或者这两个部分上设上开关盖。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记录装置,包括形成有口朝上方或者斜上方开的进纸口和出纸口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装置壳体;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并与所述进纸口相通,而收放从所述进纸口供来的记录媒体的供给侧收放部分;及从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将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送出且传送它的供给侧传送机构。所述记录部分,包括由支撑由所述供给侧传送机构传送来的记录媒体的印字压板、和在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所述传送机构,形成排出侧传送机构。所述收放部分,形成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且和所述出纸口相通的排出侧收放部分。所述记录部分,被设在和所述装置壳体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和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之间。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记录装置,包括形成有朝上方或者斜上方开口的进纸口和出纸口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装置壳体;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同时与所述进纸口相通,而收放从所述进纸口供来的记录媒体的供给侧收放部分;及从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将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送出且传送的供给侧传送机构。所述记录部分,包括由支撑由所述供给侧传送机构传送来的记录媒体的印字压板、和在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所述传送机构,形成排出侧传送机构。所述收放部分,形成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且和所述出纸口相通的排出侧收放部分。所述装置壳体的上面由平坦的上板构成,所述上板、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的上面及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的上面实质上形成在同一个平面上。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记录装置,还包括形成有口朝上方或者斜上方开的进纸口和出纸口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装置壳体;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并与所述进纸口相通,而收放从所述进纸口供来的记录媒体的供给侧收放部分;及从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将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送出且传送它的供给侧传送机构。所述记录部分,包括在由所述供给侧传送机构传送来的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所述传送机构,形成传送由所述记录头进行了记录的记录媒体的排出侧传送机构。所述收放部分,形成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且和所述出纸口相通的排出侧收放部分。从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经所述记录部分到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的传送路径近似为“U”字形。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和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分别包括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和该第一侧壁有一定间隔并面对着面、且沿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及从所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中之一个侧壁朝另一个侧壁延伸的底壁;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的底壁,设在自所述记录头的头所在的面的下侧位置上。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和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分别包括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和该第一侧壁有一定间隔并面对着面、且沿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及从所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中之一个侧壁朝另一个侧壁延伸的底壁;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的底壁,朝着所述记录头一侧向下倾斜。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和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分别包括朝着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和该第一侧壁有一定间隔并面对着面、且沿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及从所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中之一个侧壁朝另一个侧壁延伸的底壁;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的底壁,朝着所述记录头一侧向上倾斜。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记录头,被设在和所述装置壳体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和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之间;构成自由地横放的所述装置壳体,使得所述进纸口和所述出纸口的口朝横向或者斜横向开;所述供给侧传送机构,从靠近记录头一侧的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送出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所述排出用传送机构,从远离记录头一侧的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将记录好的记录媒体导入。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供给侧传送机构,包括将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取出的拾纸滚筒、将由该拾纸滚筒取出的记录媒体送到所述记录头一侧的驱动滚筒、及将记录媒体夹在它和该驱动滚筒之间的夹紧滚筒;所述拾纸滚筒、所述驱动滚筒及所述夹紧滚筒在铅直方向上的投影的像相互重合。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记录装置,可包括打开、关闭所述进纸口的盖。
所述记录装置,可包括打开、关闭所述出纸口的盖。
可以构成自由横放的所述装置壳体,使得所述进纸口和所述出纸口的口朝横向或者斜横向开。
本发明所涉及的记录装置,包括至少形成了朝上方或者斜上方开口的出纸口的装置壳体;设在所述装置壳体内,在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分;设在所述装置壳体内,传送由所述记录部分进行了记录的记录媒体的传送机构;收放部分,它在所述装置壳体内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且隔出与所述出纸口相通的收放空间,边把由所述传送机构传送来的记录媒体覆盖起来边将这些记录媒体立着收放好;及上方传送机构,它被设在所述收放部分且将所述记录媒体传送到上方,以便将记录媒体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从所述出纸口排出去。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记录装置,包括检测所述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的尺寸大小的尺寸检测器;为使记录媒体从所述出纸口伸出规定的一定长度,所述上方传送机构朝上方传送所述记录媒体,其传送量和由所述尺寸检测器检测出的记录媒体的尺寸相对应。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记录装置,包括输入记录媒体的尺寸的输入装置;储存输入到所述输入装置中的记录媒体的尺寸的尺寸储存装置;为使记录媒体从所述出纸口伸出规定的一定长度,所述上方传送机构朝上方传送所述记录媒体,其传送量和由所述尺寸储存装置所存储的记录媒体的尺寸相对应。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上方传送机构,可包括支持记录媒体的下端部的支持板、和让该支持板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
所述收放部分中,设了通过向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移动而被设在与所述记录媒体的尺寸相对应的规定位置上,且限制所述记录媒体的侧边的侧板;所述上方传送机构,包括在所述侧板的设定位置上被分割且支持所述记录媒体的下端部的多块分割板、和让该分割板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收放部分中,设了通过向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移动而被设在与所述记录媒体的尺寸相对应的规定位置上,且限制所述记录媒体的侧边的侧板;所述上方传送机构,包括在对应于所述侧板的设定位置的位置上形成让所述侧板穿过的穿通孔且支持所述记录媒体的下端部的支持板、和让该支持板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记录装置,可包括检测所述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的尺寸的尺寸检测器;及判断由所述尺寸检测器检测出的记录媒体的尺寸和所述侧板的设定位置是否一致,不一致时,让所述上方传送机构停止动作的保护装置。
所述记录装置,可包括输入记录媒体的尺寸的输入装置;储存输入到所述输入装置的记录媒体的尺寸的尺寸储存装置;及判断由所述尺寸储存装置所储存的记录媒体的尺寸和所述侧板的设定位置是否一致,不一致时,让所述上方传送机构停止动作的保护装置。
所述记录装置,可包括检测所述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的尺寸的尺寸检测器;及判断由所述尺寸检测器检测出的记录媒体的尺寸和所述侧板的设定位置是否一致,不一致时,发出警告的警告装置。
所述记录装置,可包括输入记录媒体的尺寸的输入装置;储存输入到所述输入装置中的记录媒体的尺寸的尺寸储存装置;及判断由所述尺寸储存装置储存的记录媒体的尺寸和所述侧板的设定位置是否一致,不一致时,发出警告的警告装置。
所述记录装置,包括排出命令信号通过有线或者无线输入的排出开关;所述排出开关接通,所述上方传送机构就开始传送。这样是可以的。
所述记录装置,可包括将记录媒体收放到所述收放部分的工作一结束,就发出规定通知的通知装置。
所述记录装置,可包括打开、关闭所述出纸口的开关盖。
所述记录部分,可包括非接触式记录头。
所述记录头可为喷墨头。


图1为打印机立着放时的立体图。
图2为打印机的剖视图。
图3为记录部分中主要部分的结构图。
图4A及图4B为吸墨机构的剖视图。
图5为排纸部分中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6A为排纸部分中主要部分的立体图,图6B为推入体的立体图。
图7A~图7C为用以说明和纸张尺寸相对应的支持板的上升位置的概念图。
图8为记录部分附近的侧视图。
图9A~图9E为排纸部分的剖视图。
图10为打印机横着放时的立体图。
图11为打印机横着放时的立体图。
图12A为现有的排出侧传送机构的主视图,图12B为实施例所涉及的排出侧传送机构的主视图。
图13为排纸部分中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4为打印机的剖视图。
图15A及图15B为排纸部分中主要部分的立体图。
图16为打印机的剖视图。
图17A及图17B为用以说明记录纸在排纸部分中的弯曲状态的图。
图18为打印机的剖视图。
图19为打印机的剖视图。
图20为打印机的剖视图。
图21为打印机的剖视图。
图22为打印机的剖视图。
图23A~图23F为用以说明记录纸的传送路径的图。
图24为打印机的剖视图。
图25为一剖视图,显示打印机的送纸部分打开后的状态。
图26为一剖视图,显示打印机的排纸部分打开后的状态。
图27为打印机的剖视图。
图28A~图28C为用以说明送纸部分、排纸部分及壳体底面这三部分间的位置关系的概念图。
图29A为打印机的立体图;图29B为打印机的侧视图。
图30为记录部分的侧视图。
图31为打印机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
(第1个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第1个实施例所涉及的记录装置为所谓的可立着放的喷墨式打印机1。打印机1也可横着放,但下面说明的是立着放时的情况。
打印机1的壳体10形成为纵向高的长方体,在壳体10的顶板25的左侧设一进纸口11,在它的右侧设一出纸口12。进纸口11和出纸口12都是沿前后方向开的细长开口,且口朝上。还分别给进纸口11、出纸口12设了翻盖23、24。
如图2所示,壳体10中设了两块从顶板25朝下延伸的隔离板19、20,在壳体10内的下部设了从左侧板26朝右延伸的隔离板21,在壳体10内的下部设了从右侧板27朝左延伸的隔离板22。壳体10的内部由这些隔离板19、20、21、22隔离成几部分。在壳体10的内部形成了送纸部分13、控制部分16、记录部分17及排纸部分15。换句话说,在壳体10内的左侧部分,形成了由左侧板26、隔离板19、隔离板21隔离出的送纸部分13。在壳体10内的右侧部分,形成了由右侧板27、隔离板20、隔离板22隔离出的排纸部分15。在壳体10内中央下侧部分形成了包括喷墨头18的记录部分17。在记录部分17的上侧形成了由隔离板19和隔离板20隔离出的控制部分16。需提一下,控制部分16和记录部分17构成本体部分70。
送纸部分13的左侧板26、隔离板19、隔离板21形成了收放印字前的记录纸的供给侧收放部分。隔离板19中设一为防止记录纸40倒下来的纸倒防止机构54。纸倒防止机构54包括固定在隔离板19上的弹簧55、固定在弹簧55前端的滚筒56。该纸倒防止机构54借助弹簧55的弹力把记录纸40的上端部压向左侧板26一侧而防止纸倒下来,同时靠滚筒56的回转来顺利地传送记录纸40。
在送纸部分13,设了在隔离板21上且立在左侧板26一侧的倾斜板28、和设在隔离板21上的前端(图2右侧)且能自由陷入隔离板21的凸起29。在正对着倾斜板28下端部的位置上设了拾纸滚筒30。由倾斜板28、凸起29及拾纸滚筒30构成用以把送纸部分13内的记录纸40一页一页地传送到记录部分17一侧的送纸机构。在送出记录纸40时,凸起29陷入隔离板21内,同时倾斜板28的倾斜度变大,倾斜板28上的记录纸40的下端部和拾纸滚筒30接触。拾纸滚筒30一回转,就仅有位于倾斜板28最上侧的记录纸40(倾斜板28上的第一张记录纸40)被送到记录部分17一侧。
在拾纸滚筒30的下方,设了沿前后方向(图2中垂直于纸面的方向)分布着的多个夹滚筒(分离滚筒)31、和由正对着这些夹滚筒31而设的驱动滚筒构成的送纸滚筒32。拾纸滚筒30、夹滚筒31及送纸滚筒32在上下方向上排成一条直线。这样,拾纸滚筒30和送纸滚筒32就在上下方向上重合。由拾纸滚筒30、送纸滚筒32及夹紧滚筒31在铅直方向上的投影而成的像互相重合。夹紧滚筒31的左侧,设了从送纸部分13向记录部分17延伸的导板33。该导板33把从送纸部分13送来的记录纸40的前端部引到送纸滚筒32和夹紧滚筒31之间。需提一下,拾纸滚筒30、夹紧滚筒31及送纸滚筒32构成供给侧传送机构。
如图3所示(需提一下,图2中省略了记录部分17的详细结构),记录部分17包括作为记录头的喷墨头18、把墨供给喷墨头18的墨盒36。本实施例中的喷墨头18为压电式喷墨头。不过,起泡型喷墨头等其它形式的头也可作记录头用。墨盒36和喷墨头18形成为一体。喷墨头18及墨盒36装在沿前后方向(图3中左右方向)延伸的滑架轴37上,且可相对它作自由的往返运动。在滑架轴37的下方设了正对着喷墨头18的头所在的那个面的印字压板34。
在印字压板34的后侧设了当喷墨头18不在记录位置时,将喷墨头18头所在的面盖起来的盖38。盖38上装了用于排出墨的排墨管39,该排墨管39中设了吸墨机构41。吸墨机构41将喷墨头18内的墨吸到盖38中,还通过排墨管39把盖38内的墨排到盛墨容器42中。吸墨机构41的结构并不限于此,吸墨机构41也可为由包括吸引阀43及排出阀44的折皱伸缩体45构成的泵,如图4A及图4B所示。
为防止喷嘴内的墨的粘度增大,喷墨头18在它在非记录位置时,从所有喷嘴内断断续续地把墨喷出来。如图3所示,在印字压板34前侧设了把那样喷出的墨回收起来的盛墨容器35。需提一下,在盖38、盛墨容器42及盛墨容器35内部设了由海棉等制成的吸墨体46,主要是为防止墨到处飞溅。为在打印机1横着放时墨不从盛墨容器42中漏出来,对盛墨容器42来说,最好是除排墨管39的开口以外,其它地方都被密闭起来。
如图2所示,在印字压板34的右方,设了由驱动滚筒构成的排纸滚筒47、正对着排纸滚筒47设置的助威滚筒48,排纸滚筒47由一根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棒构成。排纸滚筒47的外周面由塑料覆盖着。另一方面,助威滚筒48由多个沿前后方向按一定间隔排列着的小滚筒组成。助威滚筒48每隔一定间隔就压一下记录纸40而来向记录纸40施加适当的拉力,以防止出现卡纸现象(纸夹住不动)。
在喷墨式记录方法下,是让墨滴落到记录纸40上而形成墨点的,然而,若墨滴落在记录纸40上,墨内所含的溶剂马上就会蒸发掉。这样的话,记录纸40就会收缩,如置之不理记录纸40就会出皱、起波浪,喷墨头18和记录纸40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导致记录质量下降。于是,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用助威滚筒48作排纸滚筒47的对面滚筒来向记录纸40施加一定程度的拉力,使记录纸40在印字压板34上的那一部分成为平坦面。再就是,因形成墨点后助威滚筒48马上直接和记录面接触,故助威滚筒48和记录面间的接触面积较小为好。正因为如此,在本打印机1中,让助威滚筒48由多个小滚筒即所谓的分离助威滚筒构成。
在印字压板34的右侧上方,设了把记录纸40引到排纸滚筒47和助威滚筒48之间的导板49。导板49由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板材制成,其左端部朝上倾斜,为的是能更容易地把记录纸40引进来。
在排纸滚筒47及助威滚筒48的右侧,设了使记录纸40的传送路径变为朝着排纸部分15向右上方倾斜的路径变更板50。对路径变更板50的材料并没有特别的限定,最适于作路径变更板50的材料是金属、塑料等。再就是,在本实施例中,路径变更板50为一块平板,不仅如此,它也可为一块弯板等。需提一下,弯板包括弯折板和弯曲板。
在路径变更板50的右上方,设了驱动滚筒51和对面滚筒52。在驱动滚筒51和对面滚筒52的上方,设了可沿左右方向自由移动的推入体53。推入体53把由驱动滚筒51及对面滚筒52传送来的记录纸40的后端部(指从记录纸末端算起到整页记录纸的大约1/3的那一部分)推到排纸部分15内。在本实施例中,推入体53以记录纸40和右侧板27相接触部分401的最后部分为轴心403,来让记录纸40的非接触部分402回转。这里,让推入体53形成为平板形状,推入体53的形状并不限于此,还可为圆柱状、棱柱状等其它形状。推入体53上设了驱动机构151。需提一下,排纸滚筒47、助威滚筒48、路径变更板50、驱动滚筒51及对面滚筒52构成排出侧传送机构。
由排纸部分15的右侧板27、隔离板20及隔离板22构成收放记录后的记录纸40的排纸侧收放部分。和送纸部分13一样,排纸部分15的隔离板20上也设了包括弹簧55及滚筒56的纸倒防止机构54。隔离板22的前端部上弯,好让所收放的记录纸40不掉出来。
右侧板27的内面为和传送中的记录纸40的先头部分相接触的壁面。记录纸40的先头部分和右侧板27的内面接触以后,记录纸40的传送方向就变成朝上的了。记录纸4边和右侧板27接触,边进入排纸部分15。
还有,在排纸部分15,设了在驱动机构152(参考图5)的作用下上、下移动的移动板57作为上方传送机构。移动板57由金属、塑料等制成,可成形为各种形状,如板状、棒状、网状等。在本实施例中,移动板57成形为平板状。移动板57的上面为光滑面,它形成了支撑记录纸40的后端部的支撑面。进行记录时,移动板57位于排纸部分15的底部(即隔离板22的表面上);当从出纸口12取出记录纸40时,移动板57上移。移动板57这样上移后,记录纸40就从出纸口12突出所规定的长度。这样的话,用户揪住记录纸40的上端部往外一拉,很容易地就能把记录纸40取出来,而不用把手伸到排纸部分15内部去取记录纸40。
只要是能让记录纸40的后端部上移的材料都可用来作移动板57,如金属、塑料、陶瓷及其复合体等。而且,移动板57的形状并不限于此,例如还可为板状、棒状、矩形、圆形、三角形及多角形等。
如图5所示,排纸部分15中设了支撑记录纸40的侧面部分的隔纸壁60。隔纸壁60为一沿前后方向(即记录纸40的宽度方向)自由移动的平板,可根据记录纸40的尺寸用手让它朝所述方向移动,或者让它自动朝所述方向移动。
如图6A所示,推入体53上形成了它移动时让隔纸壁60穿过的第一及第二缝隙53a、53b。当记录纸40的尺寸为A6时,第一缝隙53a形成在隔纸壁60的设置位置上;而当记录纸40的尺寸为A5时,第二缝隙53b形成在隔纸壁60的设置位置上。这样形成缝隙53a和53b以后,就能防止推入体53和隔纸壁60相撞,而能确保推入体53动作自如。
需提一下,也可如图6B所示,把推入体53分成多个部材53c、53d、53e,由它们来防止推入体53和隔纸壁60相撞。
移动板57上形成有在移动板57上下移动时让隔纸壁60插入其中的第一及第二插入口64、65。当记录纸40的尺寸为A6时,第一插入口64形成在隔纸壁60的设置位置上;而当记录纸40的尺寸为A5时,第二插入口65形成在隔纸壁60的设置位置上。这样形成插入口64、65以后,就能防止在取记录纸40时,移动板57和隔纸壁60相互碰撞,而确保移动板57升降自如。
需提一下,在控制部分16,设了检测收放在送纸部分13内的纸张尺寸的纸张尺寸检测器71;和判断隔纸壁60的设定位置是否对应记录纸40的尺寸,若它和纸张尺寸不对应,就发出警告的警笛机构72。纸张尺寸检测器71既可为自动检测纸张尺寸的机构,又可为借助由用户用手设定的输入来检测纸张尺寸的机构。例如,纸张尺寸检测器71可包括由用户将记录纸40的尺寸输入的输入部分71A(参考图1)、把输到输入部分71A中的记录纸40的尺寸记录下来的记录部分71B。输入例如可通过电脑、遥控器等进行。也就是说,可遥控输入。
发出警告声音的机构、让某一警告显示在打印机1的显示部分(未示)的机构,都可作警笛机构72用。而且,还可设一判断隔纸壁60的设定位置是否对应记录纸40的尺寸,若它和纸张尺寸不对应,就强制移动板57停止移动的保护装置73,以防把打印机1弄坏。
如图7所示,为使从出纸口12突出的记录纸40的长度L一定,移动板57的上升位置就随记录纸40的尺寸的不同而不同。换句话说,纸张尺寸越小,移动板57上升的位置就越高。例如,如图7A所示,当记录纸40a的尺寸为A6时,移动板57就上升到最高的第一位置;如图7B所示,当记录纸40b的尺寸为A5时,移动板57就上升到比所示第一位置低的第二位置;如图7C所示,当记录纸40c的尺寸为A4时,移动板57就上升到最低的第三位置。因此,虽然所使用的多种记录纸40a~40c尺寸各不相同,各种尺寸的记录纸40a~40c从出纸口12伸出的长度却一定不变,故很容易把记录纸40a~40c取出来。再就是,取较大的记录纸40c时,也是打印机1上方有很小的空间就够了。因此可减小设置空间。
如图1所示,在壳体10的前面,设了排出开关58、排出结束显示部位59。排出开关58为一在用户从排纸部分15取记录纸40时它接通的开关。该排出开关58一接通,排纸部分15的翻盖24就立即打开,同时移动板57开始上升,就有一部分记录纸40从出纸口12伸出来。用户就很容易把记录纸40取出来。除了可由按钮开关等公知的开关来作排出开关58外,还可由各种由遥控器控制的开关作排出开关58。排出结束显示部位59用以显示排纸部分15内有无记录纸40,当记录纸40已完全进入排纸部分15且记录纸40留在排纸部分15时,排出结束显示部位59就亮;当记录纸40全都取出来以后,排出结束显示部位59就熄灭。不过,对排出结束显示部位59的显示方法没有特别的限制,也可让它在记录纸40全取出以后才亮。再就是,排出结束显示部位59既可为一独立的显示部位,也可为和用于对打印机1做各种设定的显示部位(未示)兼用的显示部位。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打印机1中,送纸部分13和排纸部分15向上延伸,本体部分70设在送纸部分13和排纸部分15之间(参看图2)。再就是,将记录纸40从送纸部分13传送到记录部分17时,它的的传送路径大约改变了90°,且将记录纸40从记录部分17传送到排纸部分15时,它的传送路径也大约改变了90°,即从送纸部分13到排纸部分15这整个传送路径近似为“U”字形。
如图8所示,从记录部分17到排纸部分15的传送路径的变更角度θ,换句话说,记录部分17中的传送方向D1和朝向排纸部分15的传送方向D2所成的角度θ大于、等于0°且小于180°。需提一下,角度θ最好在90°~150°之间,在110°~130°之间就更好了。在本实施例中,将所述角度θ约设在120°上。把角度θ设在0~180°之间的理由在于想靠记录纸40本身的复原力把记录纸40推到印字压板34上,而使记录面平坦化。
如图1和图2所示,送纸部分13的进纸口11和排纸部分15的出纸口12与顶板25位于同一个高度上。还有,翻盖23,24盖上以后,它们和壳体10的上面为同一个面。因此,可把记录纸等在壳体10上放一会儿,也就有效地利用了打印机1上方的空间了。
其次,参考图2,说明从送纸到排纸的一系列动作。
送纸时,首先,送纸部分13的翻盖23被打开,记录纸40被从进纸口11插入。是在已插入的记录纸40的下边部分由凸起29支持着的状态下,放到送纸部分13中的。一般情况下放很多张记录纸40,当然仅放一张记录纸40也是完全可以的。
在进行记录动作时,凸起29陷入隔离板中,同时倾斜板28移动而让倾斜板28的下端部移动到右侧。这样以来,位于倾斜板28最上侧的记录纸40(倾斜板28上的第一张记录纸40)就和拾纸滚筒30接触,所述记录纸40靠拾纸滚筒30回转而被取出,该记录纸40又靠送纸滚筒32被送到记录部分17。
在记录部分17,墨滴从喷墨头18喷向记录纸40。这些墨滴落在记录纸40上,记录纸40上就形成了多个墨点。这样,就在这些记录纸40上形成了由这些墨点组成的所希望的图像等。
其上形成了图像等的记录纸40靠排纸滚筒47传送,由路径变更板50改变了它的传送路径以后,就在驱动滚筒51的作用下被传送到排纸部分15。被传送到排纸部分15的记录纸40的后端部(指从记录纸末端算起到整页记录纸的大约1/3的那一部分)在推入体53的作用下被推向右方,记录纸40就立在排纸部分15内了。需提一下,立在排纸部分15,意味着图9A~图9E所示的任一种情况。
此时,推入体53通过隔纸壁(限制板)60把记录纸40的后端部推入。之后,最好是,在记录纸40已进入排纸部分15的时候,推入体53将记录纸40推到右方不动。就这样,由右侧板27和推入体53夹着记录纸40来防止记录纸40的后端移动、记录纸40折叠、弯曲等,是最理想的。在这种情况下,在从排纸部分15取出记录纸40时,或者下一张记录纸40被送到排纸部分15时等,推入体53就会返回到左侧,而解除夹紧状态。
每张记录纸40连续进行所述传送动作和记录动作,结果是,多张记录纸40就被收放在排纸部分15中了。之后,用户将排出开关58接通,排纸部分15的翻盖24就被打开,记录纸40就靠移动板57的上升而被提到上方。结果,记录纸40的一部分就从出纸口12伸出来,用户很容易地就能把记录纸40取出来了。
需提一下,以上说明的是立着放打印机1的情况,也可横着放打印机1。需提一下,横着放时,移动板57就不是沿上下方向移动了,而是沿水平方向移动。具体而言,既可如图10所示,横着放打印机1来水平地供给及排出记录纸40;又可如图11所示,横着放打印机1却垂直地供给及排出记录纸40。立着放本打印机1还是横着放本打印机1,可由用户根据设置空间及设置环境自由决定。
如上所述,因本打印机1的送纸部分13和排纸部分15相互平行,故整个打印机就很薄。结果是,既可促进打印机的小型化,又可节省设置空间。不再需要现有打印机中专用的导轨(rack)等了,例如在立着放打印机时,可把它放在电视机旁边、塔(tower)型电脑旁边等小空间里。而且,就是放到客厅里,也不会有什么不舒服的感觉。
立着放时,送纸部分13及排纸部分15分别沿铅直方向延伸,故打印机1不容易翻倒。特别是在本实施例中,送纸部分13和排纸部分15分别在本体部分70的两侧,故整个打印机1的重心很容易位于壳体10的中央。这样以来,打印机1就没什么翻倒的危险了。而且,记录动作时的振动得到了抑制。结果是,记录动作稳定了,印字质量提高了。
拾纸滚筒30和送纸滚筒32在壳体10的长边方向上相互重叠,故可使壳体10的宽度较薄。
因推入体53从靠近送纸部分13那一侧的排纸部分15把记录纸40推到排纸部分15中,故可缩短记录纸40的传送路径。结果是,短时间内就能把记录纸40收放在排纸部分15中。
因用喷墨头18作记录部分17的记录头,故可把记录部分17小型化。而且可得到高质量的图像。
因记录部分17中的传送方向D1和朝向排纸部分15的传送方向D2所成的夹角θ小于180°,故印字压板34上的记录纸40会在记录纸40自身的复原力的作用下被压到印字压板34一侧。因此,记录纸40的后端部不会从印字压板34上翘起来。这样以来,记录纸40的记录面的位置就不会发生什么变化,而可提高记录质量。再就是,没有记录纸40的后端部接触到喷墨头18的危险,喷墨头18就不会遭到记录纸40的破坏。
在喷墨式记录方法下,是让墨滴落到记录纸40上而形成墨点的,然而,若墨滴落在记录纸40上,墨内所含的溶剂马上就会蒸发掉。这样的话,记录纸40就会收缩,如置之不理记录纸40就会出皱、起波浪,喷墨头18和记录纸40间的间隔发生变化而易导致记录质量下降。然而,让传送方向D1和朝向排纸部分15的传送方向D2所成的夹角θ小于180°以后,记录纸40就能在记录纸40自身的复原力的作用下被推到印字压板34一侧。故能防止记录纸40出皱、起波浪等。
然而,在用分离助威滚筒作将拉力施加给记录纸40的助威滚筒48的装置下,单靠助威滚筒48给记录纸40施加拉力的话,拉力很容易变小。不仅如此,施给记录纸40的拉力也不均匀。但是,在本实施例中的打印机1中,记录纸40可靠记录纸40自身的复原力被推到印字压板34一侧,故记录纸40可在适当的力下均匀地被推到印字压板34上。结果是,尽管使用了分离助威滚筒,也能把记录纸40的记录面搞得十分平坦。
在现有的记录装置下,如图12A所示,为向记录纸40施加足够大的拉力,除正对着排纸滚筒301而设的助威滚筒302以外,还有不正对着排纸滚筒301的助威滚筒303。这样以来,就由排纸滚筒301及助威滚筒302产生用于传送纸张的驱动力,由助威滚筒303产生拉力。
与此相对,如上所述,本打印机1主要是靠记录纸40自身的复原力来产生拉力的,故由排纸滚筒47和助威滚筒48这两个滚筒产生传送驱动力就足够了。结果是,和现有的记录装置不同,在本实施例中,就不再需要不正对着排纸滚筒的助威滚筒了。因此,如图12B所示,可由一根连续的圆棒来形成排纸滚筒47。和现有的记录装置不同,在本实施例中,也不需要再用多个滚筒形成排纸滚筒了,而且可减少助威滚筒的个数。结果是能促进装置的低成本化。
因排纸滚筒47的表面被塑料包裹着,故记录纸40不易滑动,也就能增大用于传送的驱动力。
立着放时,让推入体53把导入到排纸部分15中的记录纸40的后端部推到排纸部分15一侧,故确能防止卡纸现象发生。换句话说,若在多张记录纸40连续打印时,先打印的记录纸40的后端部留在驱动滚筒51及对面滚筒52旁边,那么,后打印的记录纸40的前端部就会和前一张记录纸40的后端部接触,而容易发生卡纸现象。然而,根据本实施例,由推入体53将前一张记录纸40的后端部推入到排纸部分15的右侧板27一侧,故前一张记录纸40就不会阻碍后一张记录纸40的传送路径,而可把卡纸现象防患于未然。
因推入体53把记录纸40推到了排纸部分15,故即使不把排出侧传送机构设在高于排纸部分15底部的位置上,也能把记录媒体收放在排纸部分15中。结果就不再需要限制排出侧传送机构的设置位置了,也就能促进装置的小型化。
记录部分17设在壳体10的下部,其周围被覆盖起来了,故用户不会误触记录纸40。结果是,没有用户误把记录部分17弄坏的危险。
已印好字的记录纸40被收放在周围被覆盖起来的排纸部分15中,因此,和现有的马上就将记录纸40排出到打印机1外部的打印机不同,就没有用户接触刚刚印完字的记录纸40的记录面这样的危险了。这样就是在记录纸40的记录面充分干燥以后,再把记录纸40取出来的,故可防止印字模糊不清等。
因分别给送纸部分13和排纸部分15设了可自由开、关的翻盖23、24,故能防止灰尘进入送纸部分13和排纸部分15中。从而可提高打印机1的可靠性和寿命。
因设了排出结束显示部位59,故用户较容易知道到排纸部分15中是否还有记录纸40。
因设了排出开关58,当排出开关58接通时,排纸部分15的翻盖24会被打开,故仅在取记录纸40时排纸部分15才打开。
—变形例—需提一下,也可象图13所示的那样,由相互分离的多张移动板61、62、63构成让记录纸40上升的移动板57,来代替在一张板上形成穿通孔64、65构成该移动板57。在这种情况下,既可让移动板61、62、63全都升降,又可根据纸张尺寸仅让其中的一块或者两块移动板升降。
传送路径的变更角度θ并不限于所述值,只要记录纸40的后端部能受力而朝下,什么值都可以。可取大于、等于0°小于180°这一范围内的任意值。
在上述实施例中,是通过由用户接通排出开关58来取出记录纸40的,但并不仅限于手动,也可在所规定的记录动作完成后,让翻盖24自动打开,或者让移动板57自动移动,来取出记录纸40。
由送纸部分13的左侧板26、隔离板19及隔离板21构成了收放印字前的记录纸40的供给侧收放部分,不仅如此,也可由盒子(cassette)来形成供给侧收放部。还有,由排纸部分15的右侧板27、隔离板20及隔离板22构成了收放印好字后的记录纸40的排纸侧收放部,不仅如此,也可由盒子来形成排纸侧收放部。这样做以后,有利于将记录纸40一张一张地攒起来存放,或者将记录纸40整理好后再取出来。
(第2个实施例)如图14所示,在第2个实施例所涉及的打印机100中,排纸部分15中的隔离板22设在比记录部分17中的印字压板34的表面还低的位置上,且将来自记录部分17的记录纸40引导到排纸部分15的驱动滚筒51及对面滚筒52等(参看图2)省去不用了。
在本打印机100中,排纸部分15的出纸口12设在比送纸部分13的进纸口11还低的位置上,在排纸部分15的上部形成有阶梯部分。但是,和第1个实施例一样,当然可将出纸口12设在和进纸口11一样高的位置上。排纸部分15的隔离板22设在比送纸部分13的隔离板21还低的位置上。
如图15A及图15B所示,本打印机100中,没设第1个实施例那样的平移式推入体53,而设了回转式推入板101作把从记录部分17传送到排纸部分15的记录纸40推入排纸部分15的推入机构。推入板101上设了驱动机构105A(参看图14)。
推入板101由根据记录纸40的尺寸而分离的多块板,即第一推入板102、第二推入板103及第三推入板104构成。推入板102~104的上边部分被固定在转轴105上。转轴105被布置在排纸部分15的左上部分。还有,推入板101起排纸部分15的隔离板的一部分(左侧壁)的作用。因同一个部件起两个作用,故可节省空间、降低成本。这样以来,转轴105一回转,就带动推入板101以它的上边部分为中心回转。
在把记录纸40传送到排纸部分15的时候,推入板101向记录部分17一侧倾斜(参看图15B),使排纸部分15的导入部分的空间加大,而更容易传送记录纸40。另一方面,当记录纸40被收放到排纸部分15以后,推入板101就向右侧板27一侧倾斜(参看图15A),记录纸40就在纸倒防止机构54(图15A及图15B中未示)的作用下,被推到排纸部分15的右侧板27一侧。
在排纸部分15,设了沿前后方向(即纸张的宽度方向)自由移动的隔纸壁106。该隔纸壁106是根据记录纸40的尺寸来调整排纸部分15的收放空间的。在每一块推入板102~104之间形成比隔纸壁106的厚度还宽的缝隙,以便在由推入板102~104将纸张推入时,推入板102~104不和隔纸壁106碰撞。
第一推入板102的大小和A6记录纸40相对应;第二推入板103和第一推入板102合起来的大小和A5记录纸40相对应;第三推入板104和第一推入板102及第二推入板103合起来的大小和A4记录纸40相对应。于是,当记录纸40的尺寸为A6时,隔纸壁106就在第一推入板102和第二推入板103之间;当记录纸40的尺寸为A5时,隔纸壁106就在第二推入板103和第三推入板104之间;而当记录纸40的尺寸为A4时,隔纸壁106就在第三推入板104的后侧(图15A及图15B所示的左侧)。
还有,本打印机100中的移动板57也根据纸张尺寸被分割为第一移动板107、第二移动板108及第三移动板109。在移动板107~109上设了让这些移动板107~109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152。在第一到第三移动板107~109之间也形成了宽度比隔纸壁106的厚度还宽的缝隙。
需提一下,推入板101中的每一块板102~104既可一体回转;又可单独回转。移动板57中的每一块板107~109也是既可一体移动;又可单独移动。
本实施例中的打印机100也和第1个实施例中的打印机1一样,既可立着放,又可横着放。
在本实施例中,是由推入板101来将记录纸40推到排纸部分15一侧的,故能将记录后的记录纸40顺利地导入到排纸部分15中。
不仅如此,推入板101形成为回转式,故和第1个实施例不同,在本实施例中,不需要再在记录部分17和排纸部分15之间留出收放推入体的空间了。结果是,可进一步使打印机小型化。
在本实施例中,因将隔离板22设在低于印字压板34表面的位置上,故不再需要将从排纸滚筒47传送来的记录纸40导入到排纸部分15中的导入机构(第1个实施例中的驱动滚筒51及对面滚筒52等)。结果是可减少构成部件的数量,使打印机更加小型化。还因排出路径被缩短了,故可缩短排纸时所需的时间。
—变形例—在上述实施例中,排纸部分15的隔离板22及移动板57形成为沿水平方向延长的平板形状。但是,如图16所示,隔离板22及移动板57也可形成为朝着记录部分17一侧向上方倾斜的倾斜板。这样,记录纸40的下端部就接收让它朝右侧板27一侧移动的力。结果是,可防止图17A所示的记录纸40的弯曲,而很容易让记录纸40成为图17B所示的直立状态。
如图18所示,纸倒防止机构54设在推入板101和控制部分16之间,这样将纸倒防止机构54设在第一推入板102靠近控制部分16的那一侧以后,在横着放打印机100的情况下,推入板101的上面(右侧板27一侧的面)就很容易盛放记录纸40。换句话说,因没在推入板101的上面设纸倒防止机构54,故推入板101的上面就是一个很平的面,也就很容易堆放记录纸40了。结果是,堆放记录纸40的时候,同时能将记录纸40一张一张地整理好,也就可使记录纸40处于一个良好的收放状态。
最好是,在横着放打印机的情况下,在从排纸滚筒47和助威滚筒48之间朝着排纸部分15导入记录纸40时,让移动板57沿水平方向作一定量的移动,来把记录纸40的后缘部推到排纸部分15的内部。这样以来,记录纸40就被引导到排纸部分15内合适的位置上了。
在横着放打印机的情况下,某些尺寸的记录纸40在被导入到排纸部分15的时候,记录纸40的前端部会接触到排纸部分15的翻盖24,而导致记录纸40的前端部弯曲。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是在翻盖24开着的状态下将记录纸40导入到排纸部分15中。翻盖24也可为这样的结构,即在记录纸40被导入到排纸部分15的时候自动地打开。
(第3个实施例)如图19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打印机110,是通过让排纸部分15的隔离板22朝着记录部分17向下方倾斜,且让隔离板22具有改变记录纸40的传送路径的功能,来省去路径变更板50(参看图2)不用的。
打印机110的隔离板22延伸到排纸滚筒47及助威滚筒48右侧附近,隔离板22的前端部位于此印字压板34的表面还低的位置上。于是,穿过排纸滚筒47及助威滚筒48之间的记录纸40的前端就在隔离板22上移动,这样就把传送路径从朝右的方向渐渐地改变为朝上的方向了。因此,在本实施例中,排纸部分15的隔离板22构成了传送路径的一部分。
需提一下,隔离板22可兼作移动板57用。这时,可使尺寸不同的多张记录纸的伸出长度一定,也就很容易取出纸来了。再就是,因结构简化了,故装置可更小型化,成本也会降低。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可省去路径变更板50,也就可减少部件数量。还有,可更进一步地缩短排纸路径,也就可更进一步地缩短排纸时间。
需提一下,本打印机110也是既可立着放,又可横着放。
(第4个实施例)如图20所示,第4个实施例所涉及的打印机111,是从排纸部分15的右侧将记录纸40从记录部分17插入排纸部分15的。
在本实施例中,以把记录纸40的下端部推向记录部分17一侧的推入板112代替倾斜板28来作送纸部分13的送纸机构。因此,本实施例中的送纸机构就由推入板112、凸起29及拾纸滚筒30构成。需提一下,在立着放打印机111时,推入板112沿左右方向移动;而在横着放打印机111时,推入板112沿上下方向移动。
在印字压板34的上方,设了把记录纸40导入到喷墨头18及印字压板34之间的导板113、114。
在排纸部分15的右侧板117的下侧,形成了导入其传送路径被路径变更板50改变了的记录纸40的导入口118。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滚筒51和对面滚筒52设在导入口118处。
在本实施例中,已印好字的记录纸40会堆放在排纸部分15的隔离板20上。这样以来,若称堆放着记录纸40的那一面为收放侧壁面,送纸部分13的收放侧壁面(即左侧板26)和排纸部分15的收放侧壁面(隔离板20)就位于同一侧(图20中的左侧)。因此,如图21所示,当横着放打印机111时,送纸部分13的收放侧壁面和排纸部分15的收放侧壁面就皆为下面。再就是,因横着放时,排纸部分15的导入部分位于上侧,故很容易将记录纸40传送到排纸部分15中。因可利用重力向排纸部分15传送记录纸40,故能更确实地将记录纸40堆放在排纸部分15中。
需提一下,为横着放时能较容易地取出记录纸40,也可在排纸部分15的隔离板20上设一朝着出纸口12向上方倾斜的倾斜板115。还有,为在翻盖24开着的状态下容易抓住记录纸40的前端部,也可在翻盖24的内面设一将记录纸40的前端部提起的凸起116。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打印机111也是既可立着放,也可横着放。
(第5个实施例)如图22所示,第5个实施例所涉及的打印机120,让送纸部分13和排纸部分15相邻,把记录部分17设在排纸部分15的外侧。
在本实施例中,在隔离板21上的凸起29的右侧,设了兼作拾纸滚筒用的送纸滚筒121,在送纸滚筒121的右侧设了对面滚筒122。记录部分17设在送纸滚筒121的右斜方。为能在进行记录时,沿上下方向传送记录纸40,送纸滚筒121和对面滚筒122间的缝隙、喷墨头18和印字压板34间的缝隙及排纸滚筒47和助威滚筒48间的缝隙沿上下方向排列着。在本实施例中,排纸部分15的右侧板由和第2个实施例一样的推入板101构成。
本实施例所涉及的打印机120也是既可立着放,也可横着放。
(第6个实施例)如图23A所示,在第1个实施例中,路径变更板50由平板构成。然而,如图23B、图23C、或者图23D所示,在第6个实施例中,路径变更板50也可由弯板构成。需提一下,这里所说的弯板,包括弯折板和弯曲板。变更角度θ可渐渐地变化,可渐渐地变小。
特别是,记录纸40中已进入路径变更板50中的部分和传送方向D1越接近平行,记录纸40的前端部和路径变更板50相撞时撞击就越小,为不降低记录纸40的传送速度这是最好的。此时,可让传送速度加快。还有,如图23E及图23F所示,还可设让路径变更板50回转的驱动机构153,让路径变更板50为可动式。在记录纸40的前端部进入路径变更板50时,让路径变更板50大致和传送方向D1平行,之后,到记录纸40的前端离开路径变更板50为止,再让路径变更板50的方向大致和传送方向D2平行,这样来改变记录纸40的传送方向。
(第7个实施例)如图24所示,第7个实施例中的打印机130是通过改良第1个实施例中的打印机1而得到的。左侧板26及右侧板27相对底板131自由回转。
如图25所示,在壳体10的左侧下方,设了可让送纸部分13(左侧板26、隔离板19、隔离板21、倾斜板28及凸起29等)倒向左侧、回到原位的开闭机构230。又,如图26所示,在壳体10的右侧下方,设了可让排纸部分15(右侧板27、隔离板22、隔离板20、移动板57等)倒向右侧、回到原位的开闭机构230。开闭机构230为圆筒形的拉手,塑料和金属等是最合适的材料。但是,开闭机构230的种类及材料并不受此限制。
当墨盒36中的墨变少了时,由开闭机构230使送纸部分13倒向左侧,就能很容易地将墨盒36从喷墨头18上取下来了。象本申请的打印机130那样,在送纸部分13和排纸部分15之间设了记录部分17,在记录部分17被设在打印机130的下部(打印机130的长边方向上长度一半以下的部分)的打印机中,为使打印机1很薄,而把送纸部分13和排纸部分15的间隔搞得很窄,以致用户很难把手伸进去。但是,本实施例却与此不同,很容易更换墨盒36。
而且,在记录纸40被从送纸部分13送到记录部分17、或者被从记录部分17送到排纸部分15的过程中,即使记录纸40由于某种原因而卡住,而难以从送纸部分13或者排纸部分15的上面伸进手去,也可以打开送纸部分13或者排纸部分15而很容易地将记录纸40取出来。就这样,即使打印机很薄,也很容易更换墨盒,还能很容易地解决记录纸卡住问题。
需提一下,不仅第1个实施例可使用开闭机构230,其它实施例也可以使用开闭机构230。如图27所示,也可在第2个实施例中的打印机100上使用开闭机构230。
(其它实施例)在所述各实施例中,送纸部分13和排纸部分15的长边方向分别和壳体10的底面直交。但也可如图28A~图28C所示,送纸部分13及排纸部分15的长边方向与壳体10的底面倾斜。只不过是,为提高装置的稳定性,最好是送纸部分13及排纸部分15的长边方向不朝同一个方向倾斜。换句话说,最好是,或仅有送纸部分13的长边方向倾斜,或仅有排纸部分15的长边方向倾斜,或者二者朝相反的方向倾斜。具体而言,送纸部分13的长边方向和壳体10的底面90所成的夹角θ1最好在90°~120°之间,排纸部分15的长边方向和壳体10底面90所成的夹角θ2也最好在90°~120°之间。更理想的情况是所述夹角θ1和θ2的值相等(参看图28C),因为这样的话,左右就对称,而可进一步提高稳定性。
记录部分17的记录头,并不限于喷墨头18,也可为其它头。然而,为实现记录部分17的小型化,最好是使用非接触印字式的记录头。例如,借助激光曝光的感热记录式头、让显色粉飞翔而进行记录的显色粉喷出式头等也很适合作记录头用。
既可让进纸口11或者出纸口12斜着朝上开口,也可让送纸部分13或者排纸部分15斜着朝上延伸。
记录媒体并不仅限于记录纸40,也可为OHP用胶片等其它片(sheet)状记录媒体。
本发明不仅可被用在打印机上,还可被用在复印机、传真机等其它记录装置上。
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各实施例,在不脱离该精神或者主要特征的条件下,还能以其它形式来实施。
这样,从所有方面而言,所述实施例只不过是一些例子而已,不应被理解为限定性的说明。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决定,不应受说明书正文的任何限制。而且,属于权利要求的等同范围内的变形、变更全都应列入本发明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记录装置,其中包括在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分;传送由所述记录部分记录好的记录媒体的传送机构;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且收放由所述传送机构传送来的记录媒体的收放部分;及将由所述传送机构传送来的记录媒体推入所述收放部分的推入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收放部分中,有与由所述传送机构传送来的记录媒体的一部分接触的壁面;所述记录媒体和所述壁面接触后,所述推入机构将所述记录媒体推入所述收放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传送机构,在横向或者斜横向上传送记录媒体;所述收放部分中,有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且和由所述传送机构传送来的记录媒体的先头部分接触的壁面;所述推入机构,通过将所述记录媒体的后端部推向所述壁面一侧,而以所述记录媒体的接触部分的最后一部分为轴心,让所述记录媒体的非接触部分回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记录装置,还包括改变被传送到所述传送机构的记录媒体的传送方向的路径变更部件;所述记录部分,包括在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的非接触式记录头、和正对着所述记录头的头所在的面的印字压板;变更角度,即记录媒体在所述印字压板上的传送方向与由路径变更部件改变了传送路径后记录媒体的传送方向所成的夹角,大于、等于0°且小于18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记录头为喷墨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路径变更部件,被设在相对所述印字压板在传送方向的前进方向一侧,且为一从所述印字压板一侧朝着传送方向的前进方向向记录头一侧倾斜的板状体。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路径变更部件,为一设在相对所述印字压板在传送方向的前进方向一侧的弯板。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路径变更部件,为一设在相对所述印字压板在传送方向的前进方向一侧变更角度渐渐地变化的弯板。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路径变更部件,包括设在相对所述印字压板在传送方向的前进方向一侧的板状体;和记录媒体的先头部分在所述板状体上移动后让所述板状体回转而改变传送方向的驱动机构。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路径变更部件,包括设在相对所述印字压板在传送方向的前进方向一侧且平行于传送机构的传送方向延伸的板状体;和记录媒体的先头部分在所述板状体上移动后让所述板状体回转而改变传送方向的驱动机构。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路径变更部件为一弯板,包括设在相对所述印字压板在传送方向的前进方向一侧且平行于所述传送机构的传送方向的导入部分;和位于相对所述导入部分在前进方向的位置上、变更角度大于、等于0°且小于180°的方向变更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变更角度大于、等于110°且小于、等于130°。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传送机构,包括把记录媒体从所述印字压板传送到所述路径变更部件去的传送滚筒、和正对着所述传送滚筒的对面滚筒。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对面滚筒,被设在相对所述印字压板在传送方向的前进方向一侧并由多个排列在同一个轴上的滚筒构成。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收放部分中有导入壁,该导入壁被设在相对所述印字压板在传送方向的前进方向一侧并自所述印字压板一侧朝着传送方向的前进方向向所述记录头一侧倾斜,且既将记录媒体导入又隔离出所述收放部分的一部分的导入壁;所述路径变更部件由所述导入壁构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形成有口朝上方或者斜上方开的进纸口和出纸口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装置壳体;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并与所述进纸口相通,而收放从所述进纸口供来的记录媒体的供给侧收放部分;及从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将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送出且传送到所述印字压板的供给侧传送机构;所述收放部分,形成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延伸并与所述出纸口相通的排出侧收放部分;从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经所述印字压板到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的传送路径近似为“U”字形。
1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形成有口朝上方或者斜上方开的进纸口和出纸口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装置壳体;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并与所述进纸口相通,而收放从所述进纸口供来的记录媒体的供给侧收放部分;及从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将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送出且传送到所述印字压板的供给侧传送机构;所述收放部分,形成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延伸并与所述出纸口相通的排出侧收放部分;从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经所述印字压板到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的传送路径近似为“U”字形。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还包括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收放供到所述记录部分之前的记录媒体的供给侧收放部分;所述收放部分,形成收放记录后的记录媒体的排出侧收放部分;所述记录部分,设在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和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之间且包括大致设在和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的底边相同的位置上的记录头。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推入机构,包括通过和所述收放部分接近而把所述记录媒体的后端部推到所述收放部分的移动体。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收放部分,包括根据记录媒体的尺寸在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移动且限制所述记录媒体的侧边的限制板;所述移动体,设在自所述限制板往下的下方。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收放部分中有壁面;所述移动体,通过把记录媒体的后端部推到所述收放部分的所述壁面上来把所述记录媒体收放在所述收放部分,同时将所述记录媒体夹在它和所述壁面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收放部分,包括根据记录媒体的尺寸移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且限制所述记录媒体的侧边的限制板;所述移动体,其上形成了接近移动时让所述限制板穿过的穿通孔且所述移动体由沿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棒状体或者板状体构成。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收放部分,包括根据记录媒体的尺寸在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上移动且限制所述记录媒体的侧边的限制板;所述移动体,由多个分别沿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延伸且根据所述记录媒体的尺寸而形成的棒状体或者板状体构成。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供给记录媒体的供给部分;所述推入机构,将记录媒体从靠近所述供给部分一侧的所述收放部分推到所述收放部分。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供给记录媒体的供给部分;所述推入机构,将记录媒体从远离所述供给部分一侧的所述收放部分推到所述收放部分。
2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推入机构,其前端部位于所述传送机构的送出侧,所述推入机构还包括回转体,通过它的回转而能够接着所述前端部把由所述传送机构传出来的记录媒体的后端部推到所述收放部分。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回转体兼作所述收放部分的隔离壁用。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收放部分,包括根据记录媒体的尺寸移到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且限制所述记录媒体的侧边的限制板;所述回转体上形成回转时让所述限制板穿过的穿通孔。
29.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收放部分,包括根据记录媒体的尺寸移到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且限制所述记录媒体的侧边的限制板;所述回转体,由多个根据所述记录媒体的尺寸而形成且沿所述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排列着的板状板材构成。
30.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收放部分,沿上下方向立着收放记录媒体。
3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形成有口朝上方或者斜上方开的进纸口和出纸口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装置壳体;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且与所述进纸口相通,而收放从所述进纸口供来的记录媒体的供给侧收放部分;及从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将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送出且传送它的供给侧传送机构;所述记录部分,包括由支撑由所述供给侧传送机构传送来的记录媒体的印字压板、和在所述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所述传送机构,形成排出侧传送机构;所述收放部分,形成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且和所述出纸口相通的排出侧收放部分;所述记录部分,位于所述装置壳体中和所述进纸口和所述出纸口相反的一侧,且离所述进纸口和所述出纸口的距离为所述装置壳体的长边方向的长度的一半以上;在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中之一个部分上或者这两个部分上设上开关盖。
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形成有口朝上方或者斜上方开的进纸口和出纸口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装置壳体;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并与所述进纸口相通,而收放从所述进纸口供来的记录媒体的供给侧收放部分;及从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将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送出且传送它的供给侧传送机构;所述记录部分,包括由支撑由所述供给侧传送机构传送来的记录媒体的印字压板、和在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所述传送机构,形成排出侧传送机构;所述收放部分,形成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且和所述出纸口相通的排出侧收放部分;所述记录部分,被设在和所述装置壳体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和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之间。
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形成有朝上方或者斜上方开口的进纸口和出纸口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装置壳体;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同时与所述进纸口相通,而收放从所述进纸口供来的记录媒体的供给侧收放部分;及从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将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送出且传送的供给侧传送机构;所述记录部分,包括由支撑由所述供给侧传送机构传送来的记录媒体的印字压板、和在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所述传送机构,形成排出侧传送机构;所述收放部分,形成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且和所述出纸口相通的排出侧收放部分;所述装置壳体的上面由平坦的上板构成,所述上板、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的上面及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的上面实质上形成在同一个平面上。
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还包括形成有口朝上方或者斜上方开的进纸口和出纸口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装置壳体;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并与所述进纸口相通,而收放从所述进纸口供来的记录媒体的供给侧收放部分;及从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将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送出且传送它的供给侧传送机构;所述记录部分,包括在由所述供给侧传送机构传送来的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的记录头;所述传送机构,形成传送由所述记录头进行了记录的记录媒体的排出侧传送机构;所述收放部分,形成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且和所述出纸口相通的排出侧收放部分;从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经所述记录部分到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的传送路径近似为“U”字形。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和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分别包括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和该第一侧壁有一定间隔并面对着面、且沿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及从所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中之一个侧壁朝另一个侧壁延伸的底壁;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的底壁,设在自所述记录头的头所在的面的下侧位置上。
36.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和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分别包括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和该第一侧壁有一定间隔并面对着面、且沿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及从所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中之一个侧壁朝另一个侧壁延伸的底壁;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的底壁,朝着所述记录头一侧向下倾斜。
37.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和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分别包括朝着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和该第一侧壁有一定间隔并面对着面、且沿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二侧壁;及从所述第一侧壁及第二侧壁中之一个侧壁朝另一个侧壁延伸的底壁;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的底壁,朝着所述记录头一侧向上倾斜。
38.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记录头,被设在和所述装置壳体的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和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之间;构成自由地横放的所述装置壳体,使得所述进纸口和所述出纸口的口朝横向或者斜横向开;所述供给侧传送机构,从靠近记录头一侧的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送出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所述排出用传送机构,从远离记录头一侧的所述排出侧收放部分将记录好的记录媒体导入。
39.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供给侧传送机构,包括将所述供给侧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取出的拾纸滚筒、将由该拾纸滚筒取出的记录媒体送到所述记录头一侧的驱动滚筒、及将记录媒体夹在它和该驱动滚筒之间的夹紧滚筒;所述拾纸滚筒、所述驱动滚筒及所述夹紧滚筒在铅直方向上的投影的像相互重合。
40.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打开、关闭所述进纸口的盖。
41.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打开、关闭所述出纸口的盖。
42.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构成自由横放的所述装置壳体,使得所述进纸口和所述出纸口的口朝横向或者斜横向开。
43.一种记录装置,其中包括至少形成了朝上方或者斜上方开口的出纸口的装置壳体;设在所述装置壳体内,在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分;设在所述装置壳体内,传送由所述记录部分进行了记录的记录媒体的传送机构;收放部分,它在所述装置壳体内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且隔出与所述出纸口相通的收放空间,边把由所述传送机构传送来的记录媒体覆盖起来边将这些记录媒体立着收放好;及上方传送机构,它被设在所述收放部分且将所述记录媒体传送到上方,以便将记录媒体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从所述出纸口排出去。
44.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检测所述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的尺寸大小的尺寸检测器;为使记录媒体从所述出纸口伸出规定的一定长度,所述上方传送机构朝上方传送所述记录媒体,其传送量和由所述尺寸检测器检测出的记录媒体的尺寸相对应。
45.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输入记录媒体的尺寸的输入装置;储存输入到所述输入装置中的记录媒体的尺寸的尺寸储存装置;为使记录媒体从所述出纸口伸出规定的一定长度,所述上方传送机构朝上方传送所述记录媒体,其传送量和由所述尺寸储存装置所存储的记录媒体的尺寸相对应。
46.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上方传送机构,包括支持记录媒体的下端部的支持板、和让该支持板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
47.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收放部分中,设了通过向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移动而被设在与所述记录媒体的尺寸相对应的规定位置上,且限制所述记录媒体的侧边的侧板;所述上方传送机构,包括在所述侧板的设定位置上被分割且支持所述记录媒体的下端部的多块分割板、和让该分割板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
48.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检测所述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的尺寸的尺寸检测器;及保护装置,它判断由所述尺寸检测器检测出的记录媒体的尺寸和所述侧板的设定位置是否一致,不一致时,让所述上方传送机构停止动作。
49.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输入记录媒体的尺寸的输入装置;储存输入到所述输入装置的记录媒体的尺寸的尺寸储存装置;保护装置,它判断由所述尺寸储存装置所储存的记录媒体的尺寸和所述侧板的设定位置是否一致,不一致时,让所述上方传送机构停止动作。
50.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检测所述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的尺寸的尺寸检测器;及判断由所述尺寸检测器检测出的记录媒体的尺寸和所述侧板的设定位置是否一致,不一致时,发出警告的警告装置。
51.根据权利要求47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输入记录媒体的尺寸的输入装置;储存输入到所述输入装置的记录媒体的尺寸的尺寸储存装置;及判断由所述尺寸储存装置所储存的记录媒体的尺寸和所述侧板的设定位置是否一致,不一致时,发出警告的警告装置。
52.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收放部分中,设了通过向记录媒体的宽度方向移动而被设在与所述记录媒体的尺寸相对应的规定位置上,且限制所述记录媒体的侧边的侧板;所述上方传送机构,包括在对应于所述侧板的设定位置的位置上形成让所述侧板穿过的穿通孔且支持所述记录媒体的下端部的支持板、和让该支持板上下移动的驱动机构。
53.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检测所述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的尺寸的尺寸检测器;及判断由所述尺寸检测器检测出的记录媒体的尺寸和所述侧板的设定位置是否一致,不一致时,让所述上方传送机构停止动作的保护装置。
54.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输入记录媒体的尺寸的输入装置;储存输入到所述输入装置的记录媒体的尺寸的尺寸储存装置;及判断由所述尺寸储存装置所储存的记录媒体的尺寸和所述侧板的设定位置是否一致,不一致时,让所述上方传送机构停止动作的保护装置。
55.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检测所述收放部分内的记录媒体的尺寸的尺寸检测器;及判断由所述尺寸检测器检测出的记录媒体的尺寸和所述侧板的设定位置是否一致,不一致时,发出警告的警告装置。
56.根据权利要求5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输入记录媒体的尺寸的输入装置;储存输入到所述输入装置中的记录媒体的尺寸的尺寸储存装置;及判断由所述尺寸储存装置储存的记录媒体的尺寸和所述侧板的设定位置是否一致,不一致时,发出警告的警告装置。
57.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排出命令信号通过有线或者无线输入的排出开关;所述排出开关接通,所述上方传送机构就开始传送。
58.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将记录媒体收放到所述收放部分的工作一结束,就发出规定通知的通知装置。
59.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包括打开、关闭所述出纸口的开关盖。
60.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记录部分,包括非接触式记录头。
61.根据权利要求60所述的记录装置,其中所述记录头为喷墨头。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记录装置,包括在记录媒体上进行记录的记录部分;传送由所述记录部分记录好的记录媒体的传送机构;朝上下方向或者斜上下方向延伸、且收放由所述传送机构传送来的记录媒体的收放部分;及将由所述传送机构传送来的记录媒体推入所述收放部分的推入机构。
文档编号B41J29/02GK1491803SQ021480
公开日2004年4月28日 申请日期2002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01年10月24日
发明者松尾浩之, 池田浩二, 立川雅一郎, 丰福洋介, 堀尾英明, 中岛一幸, 一郎, 二, 介, 幸, 明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