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墨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03024阅读:12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喷墨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记录装置,该喷墨记录装置从记录机构向记录介质排出油墨从而进行记录。
背景技术
喷墨记录装置在如装置全体长时间不使用的情况或即使使用也存在多个排出口中的特定的排出口与其他的排出口排出相比很少使用的情况,由于排出口或与排出口相通的油墨室内的水份的蒸发,油墨的粘度增大或凝固,造成排出不良。另外,配置有排出口的记录头的排出口面上附着有油墨液滴,水滴或尘埃等,被排出的油墨液滴被这些附着物所牵引,造成排出方向的偏离。为解决这些问题,喷墨记录装置中设置有排出恢复装置(清除机构部),该排出恢复装置具有用于维持恢复记录头的油墨排出性能的如下所示恢复处理机构。
例如,作为为防止排出不良的恢复处理动作,在记录动作进行之前向规定的油墨收容部排出油墨从而进行以下动作排除变粘油墨的预备排出动作;通过从排出口或共通液室中吸引油墨排除油墨中的异物的吸引恢复动作;排除交换墨盒时混入的气泡等的油墨吸引动作;为吸引排除盖体内残留的废油墨的空气吸引动作;为抑制从排出口的油墨水份蒸发以盖体盖住排出口面的覆盖动作等。在进行这些动作的基础上,被设置于排出恢复装置的压盖机构起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可列举出,在上述预备排出动作中暂时收容被排出油墨的预备排出收容皿的作用,或者,为更安定的进行油墨的吸收或油墨水份蒸发盖住排出口面从而密封排出口的气密保持作用等。
通过这些理由,提出可以使压盖机构安定地与排出口面紧密接触及分离的结构。例如,特开平7-108684号公报中提出的具有如以下结构的压盖机构。
即,通过覆盖支承机构将覆盖部进退自在地支承于记录机构的排出口面。另外,通过将升降机构配置于覆盖支承机构的正下方使覆盖部升降自由地保持于记录机构的排出口面。而且,覆盖部构成为,根据由加压弹簧构成的加载机构使覆盖部在记录机构的排出口面侧加载的同时,通过位置姿势维持机构使覆盖部与排出口面维持大致平衡并可以后退地被静止。通过该结构,使覆盖部与记录机构的排出口面适当地均等地接触,并提出压盖机构,该机构以大致一定的加压力被压接。
另外,根据具有如此结构的压盖机构,记录机构的排出口面与覆盖部接触时,覆盖支承部摇动自在地支承覆盖部。因此,通过使覆盖部与排出口面保持同样的倾斜度,可以提高以覆盖部覆盖的排出口的气密性(密封性),并可以通过吸引恢复动作确实有效地进行记录机构的排出口的维持管理。
但是,以如上所述的压盖机构的结构残留有如下所述的需解决的技术课题。
即,如前所述,在特开平7-108684号公报中公开的技术为在覆盖支承部的正下方配置控制凸轮,该控制凸轮起到对于排出口面进退自在地升降覆盖部的升降机构的作用。因此,对于排出口面易于进行紧密接触/分离的反面,压盖机构中,最小需要控制凸轮的大小与为升降覆盖支承部所必需的行程的空间。其结果,使排出恢复装置本身的高度变高,从而不能实现记录装置的小型化。
这里,作为尽可能使装置大小变小的结构,添加升降杆等,利用“杠杆”原理通过旋转控制凸轮来升降覆盖部的结构。但是同时,如此结构中,虽然可以使装置的大小变小,但其反面,部件数也会增加,从而导致记录装置主体的成本增加。最近,要求喷墨记录装置的小型化及低成本,从而必须满足广泛使用的小型且低成本的记录装置的内部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该喷墨记录装置以小型且低成本的构成,通过一定的压接力可以使盖体部件与记录机构的排出口面确实地均等地接触,并可以覆盖记录机构的排出口面从而保持可靠的气密性。
另外,本发明的特征为,从记录机构向记录介质排出油墨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具有覆盖记录机构的油墨排出口的盖体;保持上述盖体的盖体支架;可以旋动且可以上下移动地支承上述盖体支架的盖体底座;可以旋动地枢支上述盖体底座的底座部件,并且当上述盖体从记录机构以规定距离分离时,以上述盖体的接触面与上述记录机构的油墨排出口面大致平行的方式,上述盖体支架被限定于上述盖体底座成预定角度的倾斜状态。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喷墨记录装置,该喷墨记录装置具有以小型且低成本的构成,通过一定的压接力可以使盖体部件与记录机构的的排出口面确实地均等地接触,并可以覆盖记录机构的排出口面从而保持可靠的气密性的压盖机构。


图1为具有适用于本发明的压盖机构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内部构造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从斜上方俯视图1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排出恢复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的排出恢复装置的内部构造的示意模式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4为图2及图3所示排出恢复装置的压盖机构的结构分解立体图。
图5为图4的压盖机构的盖体的示意正面图。
图6为图4的压盖机构的盖体与记录头的排出口面接触时的位置关系的一部透视立体示意图。
图7为适用于本发明的压盖机构的预备排出位置与记录机构的位置关系的侧面示意图。
图8为图7的压盖机构的盖关闭位置与记录机构的位置关系的侧面示意图。
图9为图7及图8的压盖机构的退避位置与记录机构及闭合接触机构的位置关系的侧面示意图。
图10A为一般的压盖机构的盖关闭位置的示意模式侧面图,图10B为相同机构的退避位置的侧面示意图。
图11A为适用于本发明的压盖机构的盖部的覆盖压解除状态下的覆盖弹簧的状态的示意模式侧面图,图11B为相同机构的覆盖压产生状态下的覆盖弹簧的状态的侧面示意图。
图12为图7及图8的压盖机构的向记录头的接触开始的状态的侧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中的压盖机构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14A为图13的压盖机构的侧面立体图,图14B为相同机构的底面立体图。
图15为图6中的记录机构的油墨排出部的构造的部分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具体的说明。另外,对于各附图采用的同一符号表示同一或对应部分。
(第1实施方式)图1为适用于本发明的具有压盖机构的喷墨记录装置的内部构造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从斜上方俯视图1的喷墨记录装置的排出恢复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图2的排出恢复装置的内部构造的分解立体示意图。
图1~图3中,喷墨记录装置1具有作为驱动源的未图示的滑架马达;搭载作为记录机构的喷墨记录头3的滑架2;通过未图示的滑架马达使滑架2沿两箭头A方向往返移动的传动机构4。另外,喷墨记录装置1具有用于向记录部输送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纸P的供纸机构5;由搬送辊14等构成的搬送机构,其中搬送辊14用于搬送通过记录部的被输送的记录介质;用于维持恢复记录头3的油墨排出性能的排出恢复装置(清除机构部)10。
这种喷墨记录装置1中,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纸P通过供纸机构被输送,并根据记录头3向记录纸P上进行规定的记录。作为油墨储藏部的墨盒6安装自由地被保持于搭载有记录头3的滑架2上。对于记录头3供给被收容于上述墨盒6内的油墨。这种情况下,滑架2与记录头3,使两种部件的接合面适当地接触并可以维持达成规定的电连接。上述记录头3为对应记录信号通过施加能量,从复数的排出口中有选择地排出油墨来记录的喷墨记录头。
另外,该记录头3为利用热能排出油墨的喷墨记录机构,并具有产生热能的电热变换体。而且,根据通过由上述电热变换体施加的热能产生膜沸腾而引起的气泡的成长、收缩来产生压力变化,记录头3利用该压力变化通过排出口排出油墨从而进行记录。这种情况下,上述电热变换体对应其各自的排出口被设置,并通过对应记录信号向对应的电热变换体施加脉冲电压,这样,从对应的排出口中排出油墨。
图15为记录机构(记录头)3的油墨排出部的结构的部分使示意立体图。图15中,对于与记录介质(记录纸等)P隔开规定的间隙(例如约0.2mm~约2.0mm左右)并相向的排出口81中,以规定的间距形成多数的排出口82,沿联通共通液室83和各排出口82的各液路84的壁面配置产生油墨排出用的能量的电热变换体(发热电阻等)85。记录头3对于滑架2,将上述排出口82以与主扫描方向(箭头A方向)交叉的方向并排位置关系安装。因此,以图像信号或排出信号为基准,驱动(通电)对应的电热变换体85,使液路84内的油墨沸腾,这时,通过产生的压力从排出口排出油墨滴从而构成记录机构(记录头)3。
图1中,滑架2与传动无图示的滑架马达的驱动力的传动机构4的驱动带7相连接,并根据上述滑架马达的正转及逆转使其沿导向轴13往复移动。另外,设置标度尺8,其作用为沿滑架2的移动路径检查该滑架2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该标度尺8的结构为在PET胶片上以需要的间距印刷黑色的条,其一端固定在底架9,另一端被无图示的板弹簧支承。在与上述记录头3的排出口面81相对位置上配置台板21,通过进行记录头3的主扫描移动的同时向该记录头加载图像信号并排出油墨,从而对被搬送至台板21上的记录材P进行记录。
图1中,14为通过搬送马达驱动的搬送辊,其作用为搬送记录材P,15为根据无图示的弹簧向上述搬送辊14加载的夹紧辊。16为自由旋转地支承上述夹紧辊15的支架,17为搬送辊齿轮,该搬送辊齿轮的作用为向上述搬送辊14传达上述搬送马达的驱动力。将通过记录头3记录的记录介质P通过由排出辊19和压纸轮构成的排纸辊对向记录装置外部排出。将上述压纸轮自由旋转地支承于压纸轮支架22上。
上述喷墨记录装置1中,在滑架2的移动范围内避开记录区域的期望位置上,配置排出恢复装置10,该排出恢复装置的作用是维持恢复记录头3的油墨排出性能至正常状态。图1~图3中,上述排出恢复装置10具有压盖机构11,该压盖机构的作用为与记录头3的排出口面81紧密接触并使排出口82密闭(压盖);擦拭机构12,该擦拭机构12的作用为擦拭清扫记录头3的排出口面81;吸引机构48,该吸引机构48由以压盖记录头3的状态通过压盖机构11向上述排出口给于负压吸引力的吸引泵等构成。通过压盖记录头3的状态下使该吸引机构48动作从而从排出口82吸引油墨,可以构成吸引除去排出口82内的变粘油墨或气泡等的吸引恢复机构。另外,记录装置保管时或待机时等的非记录时,通过由上述压盖机构11压盖排出口面,在保护记录头3的同时可以防止(抑制)油墨的干燥。另外,上述擦拭机构通过使用擦拭片对记录头3的排出口面81进行擦拭,并且通过擦拭除去附着于该排出口面81上的油墨滴或固体油墨或灰尘等的异物,来消除油墨排出方向的偏向或排出不良。根据这些压盖机构11、擦拭机构12及吸引机构48使记录头3的油墨排出性能保持正常状态。
图1~图3中,吸引机构48由管泵构成,该管泵通过由挤压滚轮33尽力挤压吸引管32使吸引管内产生负压,其中,吸引管(泵管)32沿圆弧面被配置于作为导向面的恢复底座(排出恢复装置的底座部)20的圆弧部内面上,挤压滚轮33被枢支于以同心轴为中心被旋转驱动的挤压滚轮架31上。图示例中,使用2根上述吸引管32,这些两根的吸引管32根据管导向53沿上述圆弧形导向面定位并被保持。
本实施例中,各挤压滚轮33被枢支于形成于上述挤压轮滚架上的长孔形状的导向孔中,并以未图示的挤压弹簧挤压。于是,各挤压滚轮33根据该挤压轮滚31的一方向的旋转驱动来挤压吸引管32,以此产生泵作用,并且在该挤压滚轮架31的相反方向的旋转驱动时开放吸引管32使其与大气连通。另外,上述恢复底座20的圆弧形的导向面(导向部)被形成为半圆形状的同时,每一支吸引管32配置2个上述挤压滚轮33并被定位于约180°的旋转角度差的位置。由此,一边的挤压滚轮33退后时另一边的挤压滚轮开始进行挤压,形成可以连续进行吸引动作的结构。另外,上述恢复底座20的导向面大致为圆形的情况,即使以1个挤压滚轮也可以进行同样的连续吸引动作。另外,上述导向面(导向部)即使为半圆形,只要挤压滚轮33的数量为2个以上就可以进行同样的连续吸引动作。
上述挤压滚轮架31通过挤压滚轮架导向30在恢复底座20的圆弧形导向部的半径方向上也可以旋转地被支承,挤压滚轮33对于吸引管32作挤压,退后的动作。另外上述挤压滚轮架导向30通过其两端部的轴被枢支于管导向53的轴承部。另外,该挤压滚轮架导向30以管导向53的轴承部的外周为轴,并通过将恢复底座20的半圆形导向部枢支于圆弧中心上,使其以可以受到PG马达(马达M3)的驱动而被旋转驱动的方式配置。通过从上述PG马达M3的驱动经过PG齿轮24及泵齿轮27使挤压滚轮架导向30旋转,实行吸引机构(管泵)48的吸引恢复动作。另外,该吸引机构48对于PG马达M3的旋转驱动形成直接连接的形式,以该PG马达M3向一个方向旋转(正转)进行吸引动作,向逆方向旋转(逆转)将挤压滚轮33向解除(退后)方向移动。另外,本实施例中,虽然是通过排出恢复装置10内的马达M3驱动吸引机构48,但也可以利用其他的别的驱动源驱动吸引机构48。
图4是表示图2及图3所示排出恢复装置10的压盖机构11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2~图4中,压盖机构11具有盖体35,该盖体35与记录头3的排出口面81接触;覆盖吸收体44,该覆盖吸收体44的作用是高效率地吸引从记录3的排出口82中排出的油墨;盖体支架36,该盖体支架36在支承(保持)盖体35的同时由压缩弹簧43可以将盖体35压接于排出口面81;盖体底座34,该盖体底座34在支承上述向盖体支架压36施加覆盖压的上述压缩弹簧的同时,可以在上下方向上自由滑动并可以旋转地支承上述盖体支架36。通过被配置于上述盖体支架36与上述盖体底座34之间的多数的压缩弹簧43支承上述盖体支架36。
该盖体底座34通过盖体底座旋转支承轴34a对于恢复底座20自由旋转地被枢支。另外,上述盖体支架36通过使设置于其两侧的盖体支架旋转支承轴36a与盖体底座34的两侧上形成的上下方向的旋转支承轴滑动槽34b可以滑动地配合,在由上述压缩弹簧43将盖体35抵接于排出口面81的覆盖时可以施加均等的覆盖压的状态下,以前后方向上可以旋转并且上下方向上可以移动的状态下被支承。本实施例中,在成大致四角形的盖体支架36的各角隅部上配置上述多个压缩弹簧43。
而且上述压盖机构11中具有2根大气连通管45和大气连通阀46a、46b,其中上述2根大气连通管45被以与设置于盖体35上的2个盖体室的各自的内部联通的方式相连接,上述大气联通阀46a、46b被连设置于各大气联通管45的另一端。这些大气联通阀46a、46b由切换盖体35的各分离室(盖体室)的密闭状态和开放状态的开闭阀构成。在设置于上述盖体支架36上的连接部,接续有与吸引机构相连通的2支吸引管32,盖体35连接于排出口面81时通过启动吸引机构48向盖体35内施加负压,根据由该负压引起的吸引动作,从记录头3的排出口82中可以吸引油墨。
图5为表示图4的压盖机构11的盖体35的正面示意图,图6为表示图4的压盖机构11的盖体35与记录头的排出口面81相连接时的位置关系的一部分透视立体示意图。图5及图6中,记录头3中设置有黑色油墨用排出口(列)54与彩色油墨用排出口(列)55。对应这些,盖体35被区分为黑色油墨专用覆盖空间(覆盖室)57和彩色油墨专用覆盖空间(覆盖室)58。这些覆盖室57、58中分别充填有覆盖吸收体44。这些覆盖吸收体44通过覆盖吸收体挤压肋被保持于各自的盖体室内。
于是,各覆盖空间57、58分别通过将盖体支架配合孔52a、52b配合于盖体支架36的各连接部而与上述吸引管32及上述大气连通管45相连接。因此,各覆盖空间57、58形成可以对应各自独立的吸引恢复动作的结构。通过齿轮25、26向单向离合器28传达PG马达M3的驱动,由此来实行盖体升降动作和阀杆(大气连通阀)46a、46b的开闭动作,其中,盖体的升降动作的作用是使压盖机构11的盖体35与记录头3相接触,阀杆的开闭动作的作用是使盖体35(覆盖空间57、58)内与大气相连通。上述单向离合器28与实行压盖机构11的盖体升降动作及阀杆46a、46b的开闭动作的凸轮38同轴配合。该单向离合器28正方向旋转时向上述凸轮38传达PG马达M3的驱动力,逆方向旋转时为空转并不向凸轮38传达驱动。
上述凸轮38在上述覆盖动作以外,还控制如擦拭机构12的擦拭动作,CR锁定杆(图2)的升降动作。上述CR锁定杆(滑架锁定杆)29构成定位机构,该定位机构的作用是在记录头3的恢复动作中,限制该记录头3与上述压盖机构11的相对位置。对上述的各机构(压盖机构11,擦拭机构12,吸引机构48,CR锁定杆29等)的动作的控制通过控制凸轮的旋转位置的定位来实行,该凸轮的旋转位置的定位根据设置于凸轮38上的凸轮位置检测传感器用栓销和凸轮位置检测传感器40决定。
作为适用于本发明的排出恢复装置10的记录头3的维护处理(排出恢复处理)所进行的一般的动作中,列举有吸引恢复动作,擦拭动作及覆盖动作。其中,为安定地实施吸引恢复动作,就必须具有使盖体35安定地接触于记录头3的排出口面81从而可以形成密闭空间的压盖机构11。这里,本发明的实施例中,如图5及图6所示黑色油墨排出口列54及彩色油墨排出口列55对于以小空间高密度形成的记录头3,可以安定地接触,并且可以提供小型的低成本的喷墨记录装置,从而实现具备上述特征的压盖机构11,因此,采用如下所述结构。
图7为适用于本发明的压盖机构的预备排出位置与记录机构的位置关系侧面示意图,图8为图7的压盖机构的盖体关闭位置与记录机构3的位置关系的侧面示意图。图9为图7及图8的压盖机构的退避位置与记录机构3及擦拭机构12的位置关系的侧面示意图,图10A、10B为表示通常的压盖机构的盖体关闭状态和退避位置的侧面示意图。图11A、11B为适用于本发明的压盖机构的覆盖部的覆盖压解除状态及覆盖压产生状态下的覆盖弹簧的状态的侧面示意图,图12为向图7及图8的压盖机构的记录头3的接触开始状态的侧面示意图。
如图7~图9及图12所示压盖机构11中,通过盖体底座34以盖体底座旋转支承轴34a为中心进行旋转,盖体35与记录头3的排出口面81紧密接触/离间。凸轮38沿一个方向进行旋转时,通过该凸轮38的凸轮面与盖体底座34的凸轮作用凸台39相接触,根据该凸轮38的停止位置来决定盖体底座34的静态位置,并由此决定压盖机构11的各位置。
如图8及图9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压盖机构11的盖体底座旋转支承轴34a与盖体底座34的凸轮作用凸台39的位置关系及凸轮38的位置关系,与从盖体底座旋转支承轴34a到凸轮作用凸台39的距离(L2)相比,从盖体底座旋转支承轴34a到盖体肋41的距离(L1)更长。因此,由于只在退避行程(S)上移动盖体35,与如图10A、10B所示的凸轮38被设置于盖体35正下方的结构的情况下所要的外径相比可以大至以L2/L1的比例变小,凸轮38的外径(T2)尽量缩小距离(L2)的同时,距离(L1)越大,凸轮38的外径(T2)越小。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未适用本发明的压盖机构中,因为将凸轮38配置于底座盖体35的正下方,所以为了对于记录头3以只与图9中的退避行程(S)相同的距离移动盖体35,有必要将凸轮38的外径(T4)的值设置为与该退避行程(S)的绝对值相对应的值,而且有必要比图8中的外径(T2)格外大。即,由于T2和T4的关系大致存在图8所示L2和L1的比率程度的差,根据如图7~图9及图12所示的本实施例的结构,可以使凸轮38小型化,从而可以减低压盖机构11的高度使其小型化。
即,图10A、10B所示结构中,由于控制盖体35的升降动作的凸轮38被配置于盖体底座34(盖体35)的正下方,所以排出恢复装置10的高度直接依存于凸轮38的大小,盖体35的退壁行程(S)也根据凸轮38的大小如图10A、10B中所示的高度(T3)有必要被设置的很大。对于这些,根据本实施例的结构,不再盖体35上下移动的领域的正下方配置凸轮38,通过在与此不同的位置上配置凸轮38,从而可以使排出恢复装置10的高度(T1)比图10A、10B中的高度格外低。
根据本实施例,进行预备排出动作时,如图7所示,从记录机构3的排出口面81只以一定距离Z均等地分开位置上对于该排出口面可以平行且静止地保持盖体35。因此,根据预备排出从排出口82中排出的油墨通过盖体35确实地被接受的同时,装置本体内部不会渗漏被接受的油墨并可以将其保持于盖体35内。
图7所示预备排出位置时盖体底座34的静止位置上,该盖体底座34对于记录机构3的排出口面81以倾斜的姿势(图7中的角度θ的位置)保持静态。根据此结构,从图7的盖体35的预备排出状态的静态位置,底座盖体底座34以支承轴34a为中心旋转盖体35的部分和盖体底座34的相对角度θ。因此,盖体35与排出口面81相连接(密接)从而形成图8的盖关闭状态时,如图11B所示使盖体底座34的底面与记录头3的排出口面81平行,对盖体支架36施加压力从而可以使覆盖压接力(覆盖压)均等地作用。
如此,本实施例的压盖机构11的结构中,盖体35在预备排出位置时盖体35的盖体肋41平面(盖体密封面,盖体接触面)和记录头3的排出口面81间的距离(Z)保持适当的间隔。另外,使保持盖体35的盖体支架36对于盖体底座34仅以相对角度θ倾斜并保持静态,从而使盖体35对于排出口面81平行地保持静态,因此,如图11A所示将盖体支架36的吊钩部(爪部)36b挂于盖体底座34的盖体支架姿势规定部60,如图7所示可以使该盖体支架36对于盖体底座34在以角度θ倾斜的位置上保持静态。
在此基础上,本实施例的记录机构3的排出口面81与盖体35的间隔Z(图7)从进行预备排出时的盖体35向排出口面81的油墨反弹等变少,且最好将距离设定为可以减低预备排出时产生的油墨喷雾在装置本体内的浮游。本实施例中,选定Z=约2.5mm左右。
其次,参照图12,对由本实施例的压盖机构11使盖体35与记录机构3的排出口面81安定地紧密接触的结构及原理加以说明。图12为盖体35向排出口面81的接触开始时的状态。从图12的状态变到图8所示的盖体关闭状态时,盖体35的盖体肋41的平面以最初与排出口面81接触的部位Q为基点,根据由凸轮38的旋转而产生的盖体底座34的旋转,向排出口面81施加由多数的压缩弹簧43产生的覆盖压,同时渐渐地增加紧密接触度。
这时,根据本实施例的压盖机构11的结构,通过以旋转支承轴34a为中心的盖体底座34的旋转动作而使盖体支架36压缩上述压缩弹簧43从而增加覆盖压,通过这样,从该盖体底座34的限制力中释放该盖体支架36。与此同时,根据以旋转支承轴34a为中心的盖体底座34的旋转动作,通过形成于该盖体底座34上的盖体支架旋转支承轴滑动槽34b在以盖体底座旋转支承轴34a为中心的圆弧上移动,盖体支架旋转支承轴36a也可以描绘出与上述滑动槽34b相同的轨道。
因此,向盖体35的排出口面81的接触动作中,上述盖体肋41最初以连接部位(棱线肋)Q为支点产生盖体35的旋转运动,从盖体肋41面(盖体密封面)以接触部位Q与排出口面81相接触开始至该盖体肋41面的全面与排出口面81完全紧密接触为止,盖体肋41与排出口面81间不会产生相对的错位。其结果,可以使盖体35在安定的状态下与排出口面81渐渐地压接,从而可以实现安定的覆盖动作。
(第2实施方式)图13为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压盖机构11的分解立体示意图,图13的压盖机构中,图14A为侧面立体图,14B为底面立体图。
图13及图14A、14B的第2实施例中,形成限制与盖体底座34相对的盖体支架36的姿势的结构,该盖体底座34的大致中央部上设置盖体支架姿势限制孔62,并嵌入从盖体支架36向下方伸出的盖体支架姿势限制爪61。根据该结构,与上述的第1实施例的情况相同,采用了使盖体支架36对于盖体底座34保持限定量(规定角度)的倾斜的结构。图13及图14A、14B所示第2实施例以上的点与第1实施例不同,其他点实质上具有相同构成。
于是,根据具有如以上结构的实施例能够得到使用压盖机构11和使用具有压盖机构11的排出恢复装置10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压盖机构11具有小型低价的结构,并可以使盖体部件35对于记录机构(记录头)3的排出口面81通过均等的压接力可靠地紧密接触,可以在保持气密性的状态下准确地覆盖排出口面81。排出另外,以上说明的实施例中,举例说明了具有多个(2个)空间的盖体35的压盖机构11,但本发明对只具有1个空间或具有3个以上空间的盖体的压盖机构也同样适用,可以发挥同样的效果,这些也包含在此范围内。
另外,本发明举例说明了逐行记录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其中逐行记录装置是对于记录介质相对移动记录机构(记录头)3同时进行记录,本发明,对于行式记录方式的喷墨记录装置也同样适用,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其中行式记录装置是采用罩住记录介质的全幅或一部分的长度的行式的记录机构,且只以副扫描进行记录。
另外,本发明还适用于以下装置采用1个记录机构的记录装置;采用多个以不同颜色的油墨进行记录的记录机构的彩色记录装置;或采用多个以同一颜色但不同浓度进行记录的记录机构的阶调记录装置;在此基础上的这些装置的组合记录装置,均可达到同样效果。
另外,本发明在采用使记录头与墨箱一体化的可以交换的墨盒的结构,记录头与墨箱为分体式,且在此之间以油墨供给管连接的结构等,无论记录头与油墨槽保持什么样配置时都适用,都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另外,本发明,喷墨记录装置适用于例如在使用采用压电元件等的电子机械变换体等的记录机构的情况,其中,在使用利用热能排出油墨方式的记录机构的喷墨记录装置中也可以得到优良的效果。根据相关方式,可以达到记录的高密度化及高精细化。
权利要求
1.一种喷墨记录装置,该喷墨记录装置从记录机构向记录介质排出油墨进行记录,其具有盖体,该盖体覆盖记录机构的油墨排出口;盖体支架,该盖体支架保持上述盖体;盖体底座,该盖体底座可以旋转并可以上下移动地支承上述盖体支架;底座部件,该底座部件可以旋转地枢支上述盖体底座;其特征在于上述盖体从记录机构以规定距离分离时,上述盖体支架被限定于和上述盖体底座成规定角度倾斜的状态,使上述盖体的接触面与上述记录机构的油墨排出面大致平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盖体支架与上述盖体底座间配置压缩弹簧,该弹簧起到施加上述盖体的覆盖压的作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盖体支架的多个位置上配置上述弹簧,一旦上述盖体与上述油墨排出口面接触,支承上述盖体底座的上述压缩弹簧的支承面就会与上述油墨排出口面平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盖体与上述油墨排出口面接触时,从上述盖体的盖体肋面的端部开始接触,渐渐地增大接触范围从而使上述盖体肋面全体与上述油墨排出口面接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盖体与上述油墨排出口面接触时,从上述盖体的盖体肋面的端部开始接触,通过上述盖体及上述盖体支架以该接触开始部为中心旋转上述盖体肋面全体与上述油墨排出口面接触。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盖体底座的旋转位置由配置于该盖体底座的下方的旋转凸轮控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盖体底座的旋转中心与上述旋转凸轮的旋转中心的距离比上述盖体底座的旋转中心与上述盖体支架的距离小。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墨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将上述盖体支架滑动自如地配合于槽部,该槽部将上述盖体支架两侧的轴部配置于上述盖体底座上。
全文摘要
一种喷墨记录装置,在从记录机构向记录介质排出油墨来进行记录的喷墨记录装置中,具有覆盖记录机构的油墨排出口的盖体;保持上述盖体的盖体支架;可以旋动且可以上下移动地支承上述盖体支架的盖体底座;可以旋动地枢支上述盖体底座的底座部件,并且当上述盖体从记录机构以规定距离分离时,以上述盖体的接触面与上述记录机构的油墨排出口面大致平行的方式,上述盖体支架对于上述盖体底座规定位置于限制角度倾斜状态。根据本装置,以小型且低成本的构成,通过一定的压接力可以使盖体部件与记录机构的排出口面确实地均等地接触,并可以覆盖记录机构的排出口面从而保持可靠的气密性。
文档编号B41J2/165GK1495025SQ0315640
公开日2004年5月12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26日 优先权日2002年8月28日
发明者重野谦治, 宫内靖雄, 齐藤广行, 行, 雄 申请人:佳能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