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面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78447阅读:1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两面印刷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印刷装置,详细说涉及一种可在一个工序中在纸张的两面进行印刷的两面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现有简单的印刷方法有数字式热敏孔版印刷。该孔版印刷使用的孔版印刷装置通过使把微小发热元件配置成一列的热头接触在主版上,并一边对发热元件脉冲式通电一边运送主版,从而根据图像信息把主版加热熔融穿孔。而且,把主版卷装在多孔圆筒状印刷滚筒的外周面上后,介由纸张由压辊等按压装置按压印刷滚筒的外周面,从而使油墨从主版穿孔部透过并将其转移到纸张上而得到印刷图像。
近年来,该孔版印刷从为了降低纸张消耗量和文件保管空间等目的出发,逐渐频繁进行在纸张的两面进行印刷的两面印刷。该两面印刷通过在现有的方法中把放置在送纸部的纸张向印刷部引纸,在一面印刷后把纸张翻过来并再次向印刷部引纸而进行另一面的印刷,从而得到两面印刷物。其具有需要把一次被排纸的纸张再次放置到送纸部并把单面印刷后的纸张对齐的操作麻烦的问题点。而且,由于向印刷部进行了两次引纸,所以在纯印刷时间上与单面印刷相比也需要两倍的时间,并有过于费时间的问题。
为了解决所述的问题,而例如在日本国特开平6-71996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两面印刷装置,其包括第一印刷滚筒;第二印刷滚筒,其通过纸张运送路而与第一印刷滚筒相对配置;接触离开装置,其使第一印刷滚筒的外周面与第二印刷滚筒的外周面相互接触离开,该两面印刷装置通过使接触离开装置动作而使各印刷滚筒之间压接而在一个工序中得到两面印刷物。
另外,例如在日本国特开平8-90893号公报中公开的一种两面印刷装置,其包括第一印刷滚筒;第一按压装置,其设置成通过纸张运送路而与第一印刷滚筒相对配置并可压接、离开第一印刷滚筒;第二印刷滚筒,其位于第一印刷滚筒的纸张运送方向下游侧并通过纸张运送路而配置在与第一印刷滚筒相对的一侧;第二按压装置,其设置成通过纸张运送路而与第二印刷滚筒相对配置并可压接、离开第二印刷滚筒,该两面印刷装置使第一印刷滚筒与第一按压装置压接后通过使第二印刷滚筒与第二按压装置压接而在一个工序中得到两面印刷物。
另外,例如在日本国特开平8-332768号公报中公开的印刷方法和进行该印刷方法的两面印刷装置,该印刷方法包括以下工序第一工序,其使用在印刷滚筒的旋转方向上排列有第一制版图像与第二制版图像两图像的分次制版完的主版,对应于任一个制版图像的图像区域,使压辊一边直接接触在印刷滚筒上一边与印刷滚筒一起旋转,把与一个制版图像对应的第一印刷图像复制在压辊的外周面上;第二工序,其在第一工序后通过使另一制版图像的图像区域通过与第一印刷图像对应的纸张而使压辊一边接触在印刷滚筒上一边与印刷滚筒一起旋转,在与纸张的压辊对应的第一面上再复制第一印刷图像的同时在与纸张的印刷滚筒对应的第二面上复制与另一制版图像对应的第二印刷图像。从而在一个工序中得到两面印刷物。
进而,例如在日本国特开2003-200645号公报中公开的两面印刷装置,其使用分次制版完的主版,从送纸部运送第一张纸张并在其正面印刷任一个制版图像后把该纸张引向辅助托盘,在从送纸部运送第二张纸张并在其正面印刷任一个制版图像后把该纸张引向辅助托盘,同时从辅助托盘把第一张纸张进行再送纸并在其反面印刷任一另一个制版图像,把该纸张向排纸托盘排出,通过连续进行以上动作而在一个工序中得到两面印刷物。

发明内容
在日本国特开平6-71996号公报公开的技术中由于其结构是把两个印刷滚筒上下配置并使它们相互压接,所以即使在单面印刷时也需要使各印刷滚筒之间压接,因此就必须分别在一个印刷滚筒上卷装制版完的主版而在另一个印刷滚筒上卷装未制版的主版,有在单面印刷时主版无效消耗的问题。而且为了使分别具有用于把主版保持在外周面上的夹持器的两个印刷滚筒相互压接,就需要在各夹持器相互吻合的位置使各印刷滚筒相互分离,由于当印刷速度变快时通过该分离而使印刷滚筒相互接触的面积减少而使图像区域减少,所以有为了确保图像区域就需要增加各印刷滚筒的外径而难以将装置小型化和各印刷滚筒接触时产生大的噪音的问题。
另外,在日本国特开平8-90893号公报公开的技术与上述同样地有在单面印刷时需要在一个印刷滚筒上卷装未制版的主版并且主版无效消耗的问题。而且由于在纸张运送方向上把两个印刷滚筒串行并列,所以与单面印刷用的印刷装置相比,其装置体积增大近两倍,有难以确保其设置空间的问题。
在日本国特开平8-332768号公报中公开的技术由于是把第一制版图像和第二制版图像(正面图像和反面图像)中的任一个从印刷滚筒直接向纸张复制,并把另一个向压辊复制后再向纸张复制,所以与直接向纸张复制的印刷图像的浓度相比,从压辊向纸张再复制的印刷图像的浓度降低,有纸张上正面和反面的印刷图像浓度不同的问题。
日本国特开2003-200645号公报中公开的技术能解决上述所有的问题点,并得到良好的两面印刷物。但从本发明者等实验的结果了解到其有以下的问题。即该两面印刷装置通过将由压辊压接在印刷滚筒上的纸张相对印刷滚筒外周面自由接近、离开地设置的切换部件而引向辅助托盘或排纸托盘的任一个,该切换部件设置在印刷滚筒与压辊接触位置的正后面。引向辅助托盘的纸张通过占据接近印刷滚筒外周面位置的切换部件而从印刷滚筒的外周面剥离,引向排纸托盘的纸张通过设置在印刷滚筒外周面附近的剥离部件而从印刷滚筒的外周面剥离。引向辅助托盘的纸张和引向排纸托盘的纸张都从印刷滚筒外周面剥离时通过从设置在剥离部件上方的送风装置进行送风而使其前端部浮起,通过把切换部件或剥离部件的前端部插入到其间隙内而进行剥离。这时由于送风装置设置在剥离部件的上方而送风受到剥离部件的妨碍,所以利用切换部件从印刷滚筒外周面剥离的纸张与利用剥离部件从印刷滚筒外周面剥离的纸张相比,与印刷滚筒接触的时间长,其结果是通过来自印刷滚筒的油墨转移量而在纸张的正反面产生浓度差。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单工序两面印刷装置,其能解决上述的问题点,并不使用无效主版而可以进行单面印刷,抑制设置空间的增大,且能在一个工序中得到正反面没有浓度差的良好的印刷物。
本发明的两面印刷装置包括印刷部,其具有印刷滚筒和相对所述印刷滚筒可自由接触、离开地设置的按压装置;制版部,其具有在主版上进行穿孔制版的热头和运送主版的压板辊,其把具有对应于正面图像的第一制版图像和对应于反面图像的第二制版图像的分次制版完的主版向主版的长度方向上进行制版;送纸部,向所述印刷部运送纸张;排纸部,其把在所述印刷部进行印刷并印刷完毕的纸张排出;辅助托盘,其临时存放在所述印刷部形成了正面图像的正面印刷完毕的纸张;再送纸装置,其把存放在所述辅助托盘上正面印刷完毕的纸张再送到所述印刷部;切换部件,其把通过了所述印刷部的纸张向所述辅助托盘或所述排纸部的某一方进行引导,该两面印刷装置在进行于所述纸张的一面上印刷正面图像的正面印刷工序后进行在所述纸张的另一面上印刷反面图像的反面印刷工序,其具有控制装置,其控制给予所述热头的施加能量,使用于进行所述第一制版图像的制版而给予所述热头的施加能量小于用于进行所述第二制版图像的制版而给予所述热头的施加能量。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印刷滚筒与纸张接触时间长的第一制版图像在制版时向热头施加的能量低于印刷滚筒与纸张接触时间短的第二制版图像在制版时向热头施加的能量,从而使第一制版图像的穿孔径小于第二制版图像的穿孔径,并在相同的接触时间内与通过第二制版图像从印刷滚筒向纸张的另一面复制的油墨量相比,抑制通过第一制版图像从印刷滚筒向纸张的另一面复制的油墨量,由此能防止纸张两面的浓度差的产生,并能得到在正反面没有浓度差的良好的两面印刷物。


图1是采用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两面印刷装置主要部分的示意正面图;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使用的操作面板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使用的控制装置的框图;图4是用于说明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不同种类主版的穿孔概率和施加能量下降量关系的曲线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1表示采用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两面印刷装置。因为该两面印刷装置与日本国特开2003-200645号公开的两面印刷装置的结构大致相同,所以尽可能简化对各部位的说明。
图1的两面印刷装置1具有印刷部2、制版部3、送纸部4、排出版部5、排纸部6、图像读出部7、辅助托盘8、再送纸装置9、切换部件10等。
配置在装置主体大致中央的印刷部2具有印刷滚筒11和作为按压装置的压辊12。印刷滚筒11旋转自由地支承在装置主体上,并通过未图示的印刷滚筒驱动装置而被驱动旋转。印刷滚筒11在其外周面上具有开闭自由的夹持器13,两面印刷时在印刷滚筒11的外周面上卷装有由制版部3制版的分次制版完的主版14。在分次制版完的主版14上形成有对应正面图像的第一制版图像和对应反面图像的第二制版图像,在各制版图像间形成有未制版部分。在印刷滚筒11上卷装有分次制版完的主版14以使第一制版图像对应图1所示的正面区域、第二制版图像对应该反面区域、未制版部分对应该中间区域。在印刷滚筒11的外周面附近设置有未图示的检测印刷滚筒11位置用的回转式编码器。
在印刷滚筒11的下方设有压辊12。由氟树脂等具有防水性的弹性体构成的压辊12的两端旋转自由地支承在未图示的臂部件上,未图示的臂部件由未图示的摇动装置支承可自由摇动。压辊12有选择地占据其圆周面从印刷滚筒11离开的图1所示的离开位置和其圆周面压接在印刷滚筒11上分次制版完的主版14上的压接位置。在压辊12的局部面附近设有与压辊12的局部面接触并进行清洗的清洗辊15。清洗辊15通过未图示的驱动装置而被驱动旋转。
在压辊12的右侧附近设有再送纸引导部件16,其用于把从再送纸装置9送出的正面印刷完的纸张P沿压辊12的圆周面运送。在压辊12的下方设有再送纸对准辊17,其用于使存放在辅助托盘8上的纸张P与压辊12的局部面接触而送出。在压辊12的左下方设有上面具有辅助托盘8的再送纸运送单元18,再送纸定位部件19与其设置成一体。在再送纸运送单元18的上方设有沿辅助托盘8的上面自由移动的纸张支承板20。由这些辅助托盘8、再送纸引导部件16、再送纸对准辊17、再送纸定位部件19、再送纸运送单元18和纸张支承板20构成了再送纸装置9。
在印刷滚筒11与压辊12接触位置的左侧,纸张P的运送路径上设有切换部件10。切换部件10将其纸张运送方向下游侧的端部自由转动地支承在装置主体上,并通过未图示的移动装置而移动,有选择地占据图1实线所示的第一位置和双点划线所示的第二位置。经过印刷滚筒11与压辊12之间的纸张P在切换部件10占据第一位置时被引向排纸部6,在切换部件10占据第二位置时则被引向辅助托盘8。
在印刷部2的右上方设有制版部3。制版部3具有保持把主版21卷绕成滚筒状的主版滚筒的主版保持部件46、压板辊40、热头41、主版切断装置42、主版存放部43、一对张紧辊44、一对反转辊45等众所周知的结构,并在制版部3制作分次制版完的主版14。压板辊40和热头41的动作通过后述的控制装置35而控制。
在制版部3的下方设有送纸部4。送纸部4具有送纸托盘、送纸辊、分离辊、分离垫片、一对对准辊等众所周知的结构。
在印刷部2的左上方设有的排出版部5具有上排出版部件、下排出版部件、排出版箱、压缩板等众所周知的结构,把使用完的分次制版完的主版14从印刷滚筒11的外周面剥离并废弃在排出版箱内。
在排出版部5的下方设有排纸部6。排纸部6具有作为剥离部件的剥离爪31、排纸运送单元32、排纸托盘33、作为送风装置的剥离风扇34等。剥离爪31通过未图示的摇动装置设置成其前端部能自由地接近、离开印刷滚筒11的外层面,在占据接近位置时从印刷滚筒11的外周面上把纸张P剥离。排纸运送单元32具有驱动辊、从动辊、环行皮带、吸引风扇等,其把印刷完毕的纸张P一边吸引到环行皮带的上面一边向图1箭头的方向运送。排纸托盘33具有一个端挡板和一对侧挡板,在其上面码放印刷完毕的纸张P。剥离风扇34设在剥离爪31的上方,通过向印刷滚筒11的外周面进行送风而使正面印刷工序结束后由切换部件10从印刷滚筒11的外周面上剥离的纸张P和反面印刷工序完毕后切换部件10从印刷滚筒11的外周面上剥离的纸张P的前端分别通过送风而浮起。
在装置主体的上部设有图像读出部7。图像读出部7具有放置原稿用的接触玻璃;相对接触玻璃自由接触、离开地设置的夹持器;扫描并读出原稿图像的反射镜和荧光灯;把扫描的图像聚焦的透镜;把聚焦的图像进行处理的图像传感器等。
图2表示两面印刷装置1的操作面板。该图的操作面板22上除了有制版开始键23、印刷开始键24、停止键25、0~9数字键26、由7段LED构成的显示装置27、由LCD构成的显示装置28等众所周知的结构外,还设有施加能量设定键29,其用于通过控制压板辊40和热头41的动作而使对主版21的施加能量变化;选择开关30,其是把由压板辊40进行的主版21的运送控制切换到ON或OFF任一个的切换装置;两面印刷键47,其在进行两面印刷时被按下。
图3是两面印刷装置1使用的控制装置的框图。该图的控制装置35是内部具有CPU、ROM、RAM等的微型计算机,其根据来自未图示的回转式编码器和操作面板22的动作信号而分别控制印刷部2、制版部3、送纸部4、排出版部5、排纸部6、图像读出部7、再送纸装置9、切换部件10的动作。
下面根据上述结构说明按下两面印刷键47而进行两面印刷时的两面印刷装置1的动作。
把原稿固定在图像读出部7上,由操作者设定各种制版条件并把选择开关30置于“OFF”后按下制版开始键23,在图像读出部7进行原稿图像读出动作的同时排出版部5进行动作而把使用后的分次制版完的主版14从印刷滚筒11的外周面剥离。在排出版后通过制版部3的动作而在主版21上形成第一制版图像和第二制版图像并制版成新的分次制版完的主版14,把它卷装在印刷滚筒11上。
卷装动作结束后,两面印刷装置1成为了印刷待机状态,然后在设定了各种印刷条件后由操作者按下印刷开始键24,印刷滚筒11在以设定的速度被驱动旋转的同时从送纸部4分离送出一张纸张P。被送出的纸张P在一对对准辊处临时停止后在规定的时刻向印刷滚筒11与压辊12之间运送。各种印刷条件的设定也可以在按下制版开始键23前进行。
当印刷滚筒11旋转到规定的角度,其正面区域占据与压辊12对应的规定位置时,压辊12通过占据压接位置而把纸张P压紧在印刷滚筒11上的分次制版完的主版14上,在其一个面上印刷正面图像。正面印刷完的纸张P在通过来自剥离风扇34的送风而使其前端部浮起,然后通过占据第二位置的切换部件10的前端而从印刷滚筒11的外周面上剥离,并向再送纸运送单元18运送。这时,纸张P的前端由纸张支承板20支承,从其后端侧放置在辅助托盘8上。辅助托盘8上的纸张P通过再送纸运送单元18而向图1的箭头方向运送,在其前端接触再送纸定位部件19的状态下临时停止。
在第一张纸张P被引向辅助托盘8期间印刷滚筒11还在继续旋转,在与运送第一张纸张P同样的时刻从送纸部4运送第二张纸张P。被运送的第二张纸张P与第一张纸张P同样地通过压辊12而在其一个面上印刷正面图像,然后通过占据第二位置的切换部件10而向再送纸运送单元18运送。
从送纸部4运送出第二张纸张P后,以比印刷滚筒11的反面区域到达对应压辊12的位置稍早的时刻进行再送纸对准辊17的动作,并使存放在辅助托盘8上的第一张纸张P压接在压辊12的局部面上。压接在压辊12局部面上的第一张纸张P通过压接在印刷滚筒11上而从动旋转的压辊12的旋转力从而向与印刷滚筒11的接触部运送,通过被压接在分次制版完的主版14上而在其另一面上印刷反面图像。
印刷了反面图像而成为两面印刷完毕的纸张的第一张纸张P通过占据了第一位置的切换部件10而向排纸部6引导,通过来自剥离风扇34的送风而使其前端部浮起,然后通过剥离爪31的前端而从印刷滚筒11的外周面剥离。剥离的印刷完的纸张P向排纸运送单元32运送后向图1的箭头标记方向运送并被排出码放在排纸托盘33上。反复进行上述动作直到完成设定的印刷张数,当到达了设定的印刷张数时则各部位的动作停止,印刷动作结束。
进行上述印刷动作时,也如在“发明内容”栏中所述,由于与印刷滚筒外周面的接触时间在正面印刷工序时和反面印刷工序时不同而在纸张的正反面上产生浓度差。为了防止该不良情况的发生,使向应形成分次制版完的主版14的主版21供给的热头41施加的能量在第一制版图像制版时低于在第二制版图像制版时。下面说明该实施例。
由操作者设定各种制版条件的同时把选择开关30置于“OFF”,然后按下施加能量设定键29,则该信号被送到控制装置35内的同时在显示装置28上显示出施加能量设定键29已被按下。然后按下制版开始键23,与上述同样,排出版部5动作来进行排出版动作。
当排出版动作结束时则继续进行制版动作。该制版动作时控制装置35把通过图像读出部7读出的第一张原稿图像作为第一制版图像并使应制版的制版部3动作,但在这时从控制装置35向热头41送出动作信号,把向热头41供给的施加能量控制成预先设定的第一施加能量。
当对应于第一张原稿图像的第一制版图像进行制版时则使热头41的动作临时停止并在主版21上形成规定长度的未制版部分。然后控制装置35把通过图像读出部7读出的第二张原稿图像作为第二制版图像并使应制版的制版部3动作。这时从控制装置35再次向热头41送出动作信号,把向热头41供给的施加能量控制成比第一施加能量高的预先设定的第二施加能量。
当对应于第二张原稿图像的第二制版图像进行制版时,被制版的分次制版完的主版14与上述同样地卷装在印刷滚筒11上,两面印刷装置1结束制版动作成为印刷待机状态。然后由操作者设定了各种印刷条件后按下印刷开始键24,则与上述同样地进行印刷动作,并在完成设定的印刷张数时使两面印刷装置1停止动作。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在印刷滚筒11与纸张P接触时间长的第一制版图像制版时向热头41施加的能量低于在印刷滚筒11与纸张P接触时间短的第二制版图像制版时向热头41施加的能量,从而使第一制版图像的穿孔径小于第二制版图像的穿孔径,在相同的接触时间内与通过第二制版图像而从印刷滚筒11向纸张P的另一面复印的油墨量相比,抑制了通过第一制版图像而从印刷滚筒11向纸张P的一个面复印的油墨量,这样能防止发生纸张P的两面浓度差的产生,并能得到正反面没有浓度差的良好的两面印刷物。
在上述结构中作为向热头41施加能量的控制,可举出通过改变对热头41的通电脉冲而进行的方法和通过改变提供给热头41的印刷功率而进行的方法。通过改变通电脉冲而控制施加能量的方法可采用例如日本国专利2915776号公报所公开的方法,通过改变印刷功率而控制施加能量的方法可采用例如日本国特开2001-38942号公报所公开的方法。
在上述结构中,第一施加能量和第二施加能量分别使用预先设定的值,但根据印刷图像的不同有时也可任意设定施加能量。例如在作为正面印刷图像印刷以文字和线条为中心的图像并作为反面印刷图像印刷具有实心图像的图像时,若不把第二施加能量设定成与第一施加能量相同或比第一施加能量小则会在反面印刷工序时来自印刷滚筒11的油墨转移量增大而在纸张P的两面产生浓度差。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构成在初期设定模式时在正面印刷工序时和反面印刷工序时能分别任意设定向热头41供给的施加能量的结构。
在所述实施例中热头41通过供给的施加能量有选择地使多个发热元件发热,由此理应将主版21的热塑性树脂膜穿孔,但若这时供给的施加能量比某固定值低,则产生穿孔不良,在印刷的图像上空心变得显眼。在此,把实际穿孔的孔的数量相对该穿孔的孔的数量的比例设为穿孔概率,当该穿孔概率不是某固定值以上时就发生上述的不良情况。
穿孔概率由热头与主版的贴紧性决定,该贴紧性依赖于主版的平滑性。主版贴合热塑性树脂膜和多孔性支承体而构成,但众所周知作为一般使用的多孔性支承体由日本纸等天然纤维、PET等合成纤维、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的混合物构成的情况多,并且使用只由合成纤维构成的多孔性支承体的主版其平滑性最高。另外,在多孔性支承体包含具有吸湿性的天然纤维多时,在高温环境下由于天然纤维吸湿并膨胀,而在贴合在多孔性支承体上的热塑性树脂膜施加张力,提高主版的平滑性,但相反地在低湿环境下其平滑性降低。
使用这种平滑性不高且与热头的贴紧性不好的主版时,以往通过从热头向主版传递足够的热量来减少穿孔不良以确保穿孔概率。在此,为了从热头向主版传递足够的热量就需要加长向热头的通电时间,因此考虑减少向热头通电时的划分数而增加每一次通电时发热的发热体数。但若如此地增加每一次通电的发热体数,则向整个发热体供给的施加能量下降,有可能产生所谓的共同下降。
本发明为了加长向热头41的通电时间而加长向热头41的通电周期。加长通电周期,具体说就是通过降低主版21的运送速度,即降低压板辊40的旋转速度而实现。通过加长向热头41的通电周期而能增大向热头41施加能量的下降量,即增大通电脉冲宽度的减少量。下面用图4说明通电周期的改变。
在图4所示的曲线图中纵轴表示穿孔概率,横轴表示施加能量的下降量;实线所示曲线α表示多孔性支承体使用100%合成纤维的主版时的穿孔概率与施加能量下降量的关系,点划线所示的曲线β表示多孔性支承体使用100%天然纤维的主版时的穿孔概率与施加能量下降量的关系,虚线所示曲线β1表示多孔性支承体使用100%天然纤维主版且把通电周期加长时的穿孔概率与施加能量下降量的关系。另外,曲线图中的粗实线表示用于成为不影响图像的穿孔概率的固定值的穿孔概率目标值,其中A表示可确保用曲线α表示的主版的穿孔概率目标值的施加能量下降范围,B表示可确保用曲线β表示的主版的穿孔概率目标值的施加能量下降范围,B1表示可确保用曲线β1表示的主版的穿孔概率目标值的施加能量下降量范围。
对应于印刷浓度高的正面图像的第一制版图像制版时向热头41施加的能量比对应于反面图像的第二制版图像制版时向热头41施加的能量低时,以第二制版图像制版时的施加能量作为基础在A或B所示的范围内,即在对印刷图像不产生影响(超过了穿孔概率目标值)的范围内控制施加能量。
但使用曲线β表示的主版时,由于与曲线α表示的主版相比其平滑性不好,所以能超过穿孔概率目标值来进行施加能量控制的范围狭窄(B比A狭窄),要使图像浓度与反面图像相等时,有时不能完全控制在超过穿孔概率目标值的范围(B范围)内。这时穿孔概率恶化,并有可能在图像上产生空心。于是通过加长通电周期,把曲线β提升至曲线β1,超过穿孔概率的范围从范围B扩大到范围B1,所以能在不影响图像的范围内进行印刷浓度的控制。
下面说明通过控制压板辊40的旋转速度控制主版运送速度而控制通电周期时的两面印刷装置1的动作。
由操作者设定各种制版条件的同时把选择开关30置于“ON”后,按下制版开始键23,视为自动按下了施加能量设定键29而向控制装置35送出信号,同时在显示装置28上显示施加能量设定键29已被按下,然后排出版部5工作,进行排出版动作。
当排出版动作结束则继续进行制版动作。在进行该制版动作时从控制装置35向压板辊40和热头41送出动作信号,把由压板辊40形成的主版21的运送速度改变成比通常时慢的速度,同时将向热头61供给的施加能量控制成预先设定的第三施加能量。该第三施加能量能相对所述第一施加能量增大通电脉冲的宽度,并设定成超过穿孔概率目标值的范围。
若将第一张原稿图像对应的第一制版图像制版则热头41的动作暂时停止,在主版21上形成未制版部分。然后从控制装置35向压板辊40和热头41送出动作信号,把由压板辊40引起的主版21的运送速度改变成通常时的速度,同时将向热头41供给的施加能量控制成预先设定的第二印刷能量。第二制版图像制版后把被制版的分次制版完的主版14卷装在印刷滚筒11上,两面印刷装置1成为待机状态。然后由操作者设定各种印刷条件后按下印刷开始键24,进行印刷动作,当完成设定的印刷张数时则两面印刷装置1停止工作。
通过上述结构,在相同的接触时间内使从印刷滚筒11向纸张P的两面印刷的油墨量均匀化,能防止在纸张P的两面产生浓度差,同时防止空心的发生,再现良好的印刷图像,而且能得到良好的两面印刷物。
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把在初期设定模式时向热头41供给的施加能量和由压板辊40引起的主版21的运送速度在正面印刷工序时和在反面印刷工序时分别进行任意设定。
权利要求
1.一种两面印刷装置,其包括印刷部,其具有印刷滚筒和相对所述印刷滚筒可自由接触离开地设置的按压装置;制版部,其具有在主版上进行穿孔制版的热头和运送主版的压板辊,并对沿主版的长度方向具有对应于正面图像的第一制版图像和对应于反面图像的第二制版图像的分次制版完的主版进行制版;送纸部,其把纸张向所述印刷部运送;排纸部,其把在所述印刷部进行印刷并印刷完毕的纸张排出;辅助托盘,其临时存放在所述印刷部形成了正面图像的正面印刷完毕的纸张;再送纸装置,其把存放在所述辅助托盘上的正面印刷完毕的纸张再送到所述印刷部;切换部件,其把通过了所述印刷部的纸张向所述辅助托盘或所述排纸部的某一方进行引导,该两面印刷装置在进行于所述纸张的一面上印刷正面图像的正面印刷工序后进行在所述纸张的另一面上印刷反面图像的反面印刷工序,其特征在于,其具有控制装置,该控制装置控制给予所述热头的施加能量,使为了进行所述第一制版图像的制版而给予所述热头的施加能量低于为了进行所述第二制版图像的制版而给予所述热头的施加能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面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通过改变对所述热头的通电脉冲而控制所述施加能量。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两面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装置通过改变提供给所述热头的印刷功率而控制所述施加能量。
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两面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控制所述压板辊,使在所述第一制版图像制版时由所述压板辊形成的主版运送速度比在所述第二制版图像制版时由所述压板辊形成的主版运送速度慢。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两面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把所述压板辊的主版运送速度切换成控制状态和非控制状态的切换装置。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一项所述的两面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具备在正面印刷工序时和在反面印刷工序时从所述印刷滚筒的外周面上剥离纸张的送风装置。
全文摘要
一种两面印刷装置,其使用连接第一制版图像和第二制版图像的分次制版完的主版,在使用第一制版图像进行正面印刷工序后使用第二制版图像进行反面印刷工序。该两面印刷装置为了能得到正反面没有浓度差的良好的印刷物,使印刷滚筒与纸张接触时间长的第一制版图像在制版时向热头施加的能量低于印刷滚筒与纸张接触时间短的第二制版图像在制版时向热头施加的能量,从而使第一制版图像的穿孔径小于第二制版图像的穿孔径。
文档编号B41L13/04GK1618620SQ20041007859
公开日2005年5月25日 申请日期2004年9月15日 优先权日2003年11月17日
发明者加藤肇, 木户浦康宣 申请人:东北理光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