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0463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记录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传真机或打印机等为代表的记录装置,尤其涉及对于设置在记录机构的下游侧的排出机构能够切换从动辊的负荷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以下,在记录装置中,尤其以喷墨打印机为例进行说明。喷墨打印机中,作为设在记录机构的下游侧的用纸排出机构,有的利用由橡胶等弹性材料形成的驱动辊和在外周具有齿的从动辊(齿辊)构成的辊对。利用在外周具有齿的从动辊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因与被排出有墨液的记录面接触而导致墨液的转移附着。另外,在喷墨打印机中有的能够进行无边缘记录,该无边缘记录就是在用纸的四边没有空白地进行记录。在这样的喷墨打印机中,在用纸的后端从记录头上游侧的输送辊离开后,边通过上述排出机构输送用纸,边执行向包含用纸后端的后端区域的无边缘记录。这里,尤其在用纸为单页纸的情况下,在用纸后端从记录头上游侧的输送辊离开后,夹持用纸的辊对的数量减少,由此用纸后端容易浮起,可能导致记录品质降低。因此,作为排出机构,在用纸输送方向上设置两列辊组,通过由这两列辊组夹持用纸,由此,能够防止在对用纸后端区域进行记录时,用纸后端浮起。而且,有的记录装置,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那样,构成为能够变更从动辊(齿辊) 相对于驱动辊的接触负荷(夹持用纸时的负荷),在此基础上,根据墨液排出量来调整所述接触负荷。根据该记录装置,例如对于墨液排出量多的记录区域能够使所述接触负荷减小, 另外,对于墨液排出量少的记录区域能够使所述接触负荷增大,能够降低在记录面上残留从动辊(齿辊)的接触痕迹的可能性。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还公开了一种根据用纸种类进行压花辊/滚轮辊(runner roll)的切换的记录装置。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7-3^707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5-169749号公报但是,在对用纸后端区域进行记录时,单纯地减小了上述接触负荷,就不能可靠地咬送用纸,有可能导致输送精度降低。而单纯地增大了上述接触负荷,容易导致在记录面上残留从动辊(齿辊)的接触痕迹。而且,有的喷墨打印机,为了使记录实行中的用纸的姿势稳定,在对被供给到记录实行区域的用纸进行支承的用纸支承部上形成有通过空气的吸引而用于以吸引的方式保持用纸的吸引槽。在这样的喷墨打印机中,若进行用纸吸引则必须增大用纸输送力,必须增大上述接触负荷的结果为,更容易在记录面上残留从动辊(齿辊)的接触痕迹。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作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其能够边适当地对用纸后端区域进行记录,边极力不在记录面上残留从动辊的接触痕迹。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具有对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机构;在输送被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上,与所述记录机构相比设在上游侧,向下游侧输送被记录介质的输送机构;和在所述输送路径上,与所述记录机构相比设在下游侧,排出进行了记录的被记录介质的排出机构,所述排出机构具有被旋转驱动的驱动辊和被向该驱动辊施力的从动辊,所述从动辊构成为能够切换通过第一负荷被所述驱动辊施力的状态和通过比所述第一负荷低的第二负荷被施力的状态,该记录装置构成为能够实行以下负荷切换模式至少在被记录介质的后端离开所述输送机构而由所述排出机构输送、同时对包括被记录介质的后端的后端区域进行记录的后端记录时,使所述从动辊成为所述第一负荷选择状态,在该后端记录结束后,在排出进行了记录的被记录介质时, 使所述从动辊成为所述第二负荷选择状态。根据本方式,排出机构所具有的从动辊构成为能够切换第一负荷(以下,为了方便称为“高负荷”)和与其相比低的第二负荷(以下,为了方便称为“低负荷”),并且至少在被记录介质后端离开输送机构而通过排出机构被输送、同时进行记录的后端记录时,选择第一负荷(高负荷),在后端记录结束后选择第二负荷(低负荷),所以,能够使第一负荷 (高负荷)的选择期间变得最短,能够在进行后端记录时确保可靠的输送从而维持记录品质,而且,能够将从动辊在记录面上所形成的接触痕迹抑制到最小限度。本发明的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具有负荷维持模式,至少在所述后端记录时使所述从动辊成为所述第一负荷选择状态,在该后端记录结束后,使所述从动辊维持所述第一负荷选择状态并排出被记录介质,根据被记录介质的种类切换所述负荷切换模式和所述负荷维持模式。根据被记录介质的种类,存在以下情况在记录面上难以形成从动辊的接触痕迹, 或即使形成了该接触痕迹也不醒目。本方式由于能够根据被记录介质的种类来切换所述负荷切换模式和所述负荷维持模式,所以,根据被记录介质的种类选择负荷维持模式,由此, 不需要负荷切换动作,能够实现高效率。本发明的第三方式在第一或第二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与所述记录机构相对的位置支承被记录介质的被记录介质支承机构,所述被记录介质支承机构具有对被记录介质的背面作用吸引力从而吸引保持被记录介质的吸引孔,至少在所述第二负荷选择时, 解除经由所述吸引孔的对被记录介质的吸引。根据本方式,对于形成在对被记录介质进行支承的被记录介质支承机构上的、使吸引力作用于被记录介质的背面并吸引保持被记录介质的吸引孔,至少在所述第二负荷 (低负荷)选择时,解除经由所述吸引孔对被记录介质的吸引,所以,所述吸引不会妨碍由所述从动辊进行的被记录介质的排出工作,即使所述从动辊处于第二负荷(低负荷)选择状态时也能够可靠地将被记录介质排出。本发明的第四方式在第一到第三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机构构成为,具有所述驱动辊及所述从动辊的辊对沿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以适当的间隔配置多个而成的第一辊组;和设在所述第一辊组的下游侧,所述驱动辊及所述从动辊的辊对沿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以适当的间隔配置多个而成的第二辊组,构成为以下状态至少在所述第二负荷选择时,所述第一辊组具有的所述从动辊和所述第二辊组具有的所述从动辊沿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相互不同地配置。根据本方式,至少在第二负荷(低负荷)选择时,由于成为以下状态,即上游侧的从动辊和下游侧的从动辊沿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互不相同地配置的状态,也就是说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不一致地配置的状态,所以,在第二负荷(低荷重)选择时,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记录面上形成从动辊的接触痕迹。本发明的第五方式在从第一到第三方式的任一个方式中,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机构构成为具有第一辊组和第二辊组,所述第一辊组是主辊对和副辊对这些辊对沿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以适当的间隔及顺序配置多个而成的,所述主辊对具有以所述第一负荷被施力的第一从动辊及以所述第二负荷被施力的第二从动辊,并且切换所述驱动辊和所述第一从动辊成对的状态与所述驱动辊和所述第二从动辊成对的状态,所述副辊对仅具有所述第一从动辊,并且切换所述驱动辊和所述第一从动辊成对的状态与成为所述第一从动辊从所述驱动辊分离的状态的状态,所述第二辊组设在所述第一辊组的下游侧,是沿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以适当的间隔及顺序配置多个所述主辊对和所述副辊对而成的, 构成为以下状态至少在所述第二负荷选择时,所述第一辊组具有的所述第二从动辊和所述第二辊组具有的所述第二从动辊沿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相互不同地配置。根据本方式,至少在第二负荷(低负荷)选择时,成为以下状态,即上游侧的从动辊和下游侧的从动辊沿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互不相同地配置的状态,也就是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位置不一致地配置的状态,所以,在第二负荷(低荷重)选择时,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在记录面上形成从动辊的接触痕迹。 本发明的第六方式在第五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负荷切换模式中,至少在从所述第一负荷选择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负荷选择状态时,先行切换所述第一辊组及所述第二辊组中的任一方的负荷选择状态。根据本方式,在所述负荷切换模式中,至少在从所述第一负荷选择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负荷选择状态时,先行切换所述第一辊组及所述第二辊组的任一个的负荷选择状态,所以,能够避免形成被记录介质不被所述第一辊组及所述第二辊组的任一个咬送的状态。由此,能够防止被记录介质的后端浮起从而导致与记录机构接触的不良情况。本发明的第七方式在第六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负荷切换模式中,至少在从所述第一负荷选择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负荷选择状态时,先行切换所述第一辊组的负荷选择状态。根据本方式,在所述负荷切换模式中,至少在从所述第一负荷选择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负荷选择状态时,先行切换所述第一辊组的负荷选择状态,所以,在距记录机构远的一侧即第二辊组处于第二负荷(低负荷)时,能够避免仅通过该第二辊组咬送被记录介质的事态。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被记录介质的后端浮起从而导致与记录机构接触的不良情况。本发明的第八方式在从第一到第七方式中,其特征在于,在被记录介质的后端离开所述输送机构前的记录时,使所述从动辊从所述驱动辊分离。根据本方式,由于在被记录介质的后端离开所述输送机构前进行记录时,使所述从动辊从所述驱动辊分离,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在被记录介质的后端离开所述输送机构前进行记录时,从动辊对被记录介质的记录面造成损伤。


图1是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的侧截面概要图。图2是本发明的喷墨打印机的记录实行区域的俯视图。图3(a)、(b)是第一、第二介质排出机构的侧视图(高负荷选择状态)。图4(a)、(b)是第一、第二介质排出机构的侧视图(低负荷选择状态)。图5 (a)、(b)是第一、第二介质排出机构的侧视图(释放选择状态)。图6是表示第一、第二介质排出机构的状态切换的流程的流程图。附图标记的说明1喷墨打印机,2介质给送装置,3介质盒,5、6边缘导向件,7分离部件,9摇动部件,9a摇动轴,11拾取辊,12中间辊,13减速辊,14,15导向辊,17用纸检测器,19输送驱动辊,20输送从动辊,22滑架,23喷墨记录头,25第一介质支承部件,2 墨液舍弃槽,25c吸引孔,观第二介质支承部件,30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1第一排出驱动辊,32A第一高负荷辊,32B第一低负荷辊,34摇动部件,35摇动轴,36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7第二排出驱动辊,38A第二高负荷辊,38B第二低负荷辊,39摇动部件,40摇动轴,42排纸堆叠器,P记录用纸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边参照附图边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或记录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即喷墨打印机1的、用纸输送路径的侧截面概略图,图2是记录实行区域的俯视图,图3(a)、(b) 图5(a)、(b)是作为“第一辊组”的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及作为“第二辊组”的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的侧视图,图3(a)、(b)表示选择了作为“第一负荷”的高负荷的状态,图4(a)、(b)表示选择了作为“第二负荷”的低负荷的状态,图5(a)、(b)表示选择了释放的状态。而且,图6是表示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及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的状态切换的流程的流程图。此外,在图2中,为了容易判断从动辊(32b、38b)的配置位置,示意地涂黑并缩小地表示该从动辊。另外,图3(a) 图5(a)表示图2中配置在由附图标记(a)所示的位置上的辊对,图3(b) 图5(b)表示图2中配置在由附图标记(b)所示的位置上的辊对。 此外,图2是表示与图3对应的高负荷选择状态的图。以下,对喷墨打印机1的整体构成进行说明。喷墨打印机1具有以下结构,在装置底部具有用纸给送装置2,从该用纸给送装置2所具有的纸盒3送出作为被喷射介质或被记录介质的一例的记录用纸P,并通过中间辊12使其弯曲翻转而向喷墨记录头23侧给送,从而进行记录。此外,在装置后方设有在图1中省略图示的卷筒纸保持器,还能够对从该卷筒纸保持器送出的卷筒纸执行记录。以下,进一步详细叙述用纸输送路径上的构成要素。用纸供给装置2具有纸盒3、 拾取辊11、中间辊12、减速辊13和导向辊14、15。在相对于打印机装置主体能够装拆的纸盒3上设有边缘导向件5、6,通过相对于用纸送出方向设置在用纸两侧的边缘导向件5(另一侧的边缘导向件省略图示),用纸P的侧边缘被限制。此外,边缘导向件6是限制用纸后端边缘的边缘导向件,能够沿用纸送出方向滑动地设置。在与收容在纸盒3内的用纸P的前端相对的位置上设有具有分离斜面7a的分离部件7,被拾取辊11送出的用纸P的前端边与分离斜面7a滑动接触边向下游侧被给送,由此,进行应被给送的最靠上的用纸P和与其相连并要被重叠输送的后续的用纸P之间的预备分离。拾取辊11被轴支承在能够以摇动轴9a为中心沿图1的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摇动的摇动部件9上,并且,拾取辊11以通过未图示的驱动马达的动力被旋转驱动的方式设置。拾取辊11在给送用纸时与被收容在纸盒3中的最靠上的用纸P接触并旋转,由此, 将最靠上的用纸P从纸盒3中送出。从纸盒3中被送出的用纸P进入弯曲翻转区间。在该弯曲翻转区间,设有中间辊 12、减速辊13、导向辊14、15这些辊。中间辊12是形成使用纸P弯曲翻转的弯曲翻转路径的内侧的大径辊,通过省略图示的驱动马达被旋转驱动。而且,中间辊12通过沿图1的逆时针方向旋转,将用纸P边卷绕边向下游侧输送。减速辊13能够在被赋予了规定的旋转摩擦阻力的状态下相对于中间辊12压力接触及分离地设置,通过在与中间辊12之间咬送用纸P,使应被供给的最靠上的用纸P和与其相连并要被重叠输送的后续的用纸P分离。导向辊14、15是能够自由旋转的辊,其中的导向辊15通过在与中间辊12之间咬送用纸P,而对由中间辊12进行的用纸输送进行辅助。接下来,在中间辊12的下游侧设有输送驱动辊19和输送从动辊20。输送驱动辊 19通过省略图示的驱动马达被旋转驱动,输送从动辊20在与输送驱动辊19之间咬送用纸 P,并伴随用纸P的输送进行从动旋转。此外,在输送驱动辊19及输送从动辊20的上游侧附近设有用纸检测器17,通过该用纸检测器17,能够检测用纸前端的通过或后端的通过。在输送驱动辊19的下游侧,构成液体喷射机构或记录机构的喷墨记录头23与用纸输送路径相对配置。喷墨记录头23设在滑架22的底部,该滑架22接受省略图示的驱动马达的动力、沿主扫描方向(图1的纸面表里方向)进行往复移动。此外,附图标记M表示将滑架22在主扫描方向上引导的导向轴。在用纸输送路径中的与喷墨记录头23相对的位置上,设有构成被喷射介质支承机构且对记录用纸P进行支承的第一介质支承部件25,而且在其下流侧设有第二介质支承部件观,通过这些支承部件支承有记录用纸P,由此,规定了记录面和喷墨记录头23的间隙。此外,喷墨打印机1是能够对例如最大A2尺寸的大尺寸用纸进行记录的大尺寸打印机,由于装置尺寸大,所以,如图2所示,第一介质支承部件25在用纸宽度方向上由两个部件(25R、25L)构成。第二介质支承部材观同样在用纸宽度方向上由两个部件构成。此外,输送记录用纸P时的用纸宽度方向的基准位置为图2的右侧,在设在图2的左侧的第一介质支承部件25L上设有比设在右侧的第一介质支承部件25R多的墨液吸收件 26 (墨液舍弃槽25a)。墨液舍弃槽2 是在对记录用纸P的端部(本实施方式中为宽度方向端部)进行无边缘记录时,在从该用纸端部离开的区域接受被舍弃的墨液的凹部,预先被配置在与预计使用的尺寸的记录用纸P的端部对应的位置上。因此,墨液舍弃槽2 在第一介质支承部件25的上表面沿用纸宽度方向形成多个。此外,在第一介质支承部件25的下部设有省略图示的废液箱,被舍弃到墨液舍弃槽25a中的墨液通过形成在墨液舍弃槽25a的底面的排出孔(不图示)被排出到所述废液箱。另外,在第一介质支承部件25上沿用纸宽度方向以适宜的间隔形成有多个吸引孔25c。吸引孔25c与省略图示的风扇装置连接,运转该风扇装置,由此,对记录用纸P的背面作用吸引力,对记录用纸P进行吸弓I保持。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喷墨打印机1,在处理卷筒纸的构成上,具有卷筒纸的易卷性的卷筒纸易于从第一介质支承部件25及第二介质支承部件观浮起。因此,第二介质支承部件观的上表面如图3所示那样从第1介质支承部件25的上表面下降间隔d地配置,通过该阶梯差,能够避免卷筒纸的易卷性,防止卷纸从第一介质支承部件25及第二介质支承部件观浮起,或减轻其浮起的程度。接下来,在第二介质支承部件观的下游侧设有由辊对构成的第一介质排出机构 30及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通过这些介质排出机构,将进行了记录的记录用纸P朝向排纸堆叠器42排出。此外,排纸堆叠器42伸缩自由地设置,图1表示其缩小的状态。以上是喷墨打印机1的大致构成,以下,边参照图2 图7,边对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及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进行详细说明。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及第二介质排出机构 36大致都由通过未图示的马达被旋转驱动的驱动辊和通过未图示的施力机构被向驱动辊施力的从动辊构成。更详细地说,在图3(a)、(b) 图5(a)、(b)中,附图标记31表示属于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的驱动辊即第一排出驱动辊,附图标记37表示属于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的驱动辊即第二排出驱动辊。这些驱动辊由橡胶辊构成,沿用纸宽度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隔开适宜的间隔配置有多个。另一方面,附图标记32A、32B表示属于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的从动辊,附图标记 32A表示作为“第一从动辊”的第一高负荷辊,附图标记32B表示通过比第一高负荷辊32A 低的负荷被向第一排出驱动辊31施力的作为“第二从动辊”的第一低负荷辊。同样,附图标记38A、38B表示属于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的从动辊,附图标记38A 表示作为“第一从动辊”的第二高负荷辊,附图标记38B表示通过比第二高负荷辊38A低的负荷被向第二排出驱动辊37施力的作为“第二从动辊”的第二低负荷辊。这些从动辊全部由在外周具有齿的金属制的齿辊构成,与第一排出驱动辊31及第二排出驱动辊37分别成对并构成辊对,由此咬送记录用纸P并将其向下游侧输送、排出。这里,在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中,第一高负荷辊32A及第一低负荷辊32B被支承在能够以摇动轴35为中心摇动的摇动部件34上,摇动部件34进行摇动,由此,就能够选择与第一排出驱动辊31接触的辊。在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中也同样,第二高负荷辊38A及第二低负荷辊38B被支承在能够以摇动轴40为中心摇动的摇动部件39上,摇动部材39进行摇动,由此,就能够选择与第二排出驱动辊37接触的辊。这里,在图3(a)、(b) 图5(a)、(b)中,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构成为具有具有第一高负荷辊32A和第一低负荷辊32B的双方的主辊对30A ;和仅具有第一高负荷辊32A的副辊对30B,主辊对30A和副辊对30B沿用纸宽度方向交替地配置。此外,在图2中,附图标记(b)表示设有主辊对30A的位置,附图标记(a)表示设有副辊对30B的位置。另外,对于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也同样,构成为具有具有第二高负荷辊38A和第二低荷重辊38B的双方的主辊对36A ;和仅具有第二高负荷辊38A的副辊对36B,主辊对36A 和副辊对36B沿用纸宽度方向交替地配置。以上那样构成的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及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通过对驱动摇动轴35以及摇动轴40的驱动源(未图示)进行控制的控制部(未图示),基本上能够得到图 3(a)、(b)所示的高负荷选择状态、图4(a)、(b)所示的低负荷选择状态和图5 (a)、(b)所示的释放选择状态。此外,摇动轴35以及摇动轴40无需构成为同步摇动,在本实施方式中, 构成为能够分别单独摇动。在图3(a)、(b)所示的高负荷选择状态下,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多具有的第一高负荷辊32A设在主辊对30A、副辊对30B双方,所以,第一高负荷辊32A以预定负荷与全部第一排出驱动辊31接触。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也同样,第二高负荷辊38A以预定负荷与全部的第二排出驱动辊37接触。但是,在图4(a)、(b)所示的低负荷选择状态下,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所具有的第一低负荷辊32B仅设在主辊对30A上,因此,第一低负荷辊32B以预定负荷在用纸宽度方向上以每隔一个的间隔与第一排出驱动辊31接触。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也同样,第二低负荷辊38B以预定负荷在用纸宽度方向上以每隔一个的间隔与第二排出驱动辊37接触。这里,在图4(a)、(b)所示的低负荷选择状态下,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所具有的第一低负荷辊32B和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所具有的第二低负荷辊38B以在用纸宽度方向上的位置不一致的方式,沿用纸宽度方向在互不相同的位置上与对象侧的驱动辊接触。由此, 在低负荷选择状态下,能够更可靠地防止在用纸记录面上产生辊痕。此外,在图5所示的释放状态下,所有的从动辊从对象侧的驱动辊分离。在具有以上的构成的喷墨打印机1中,对于用纸后端从输送驱动辊19和输送从动辊20之间离开前后的控制,参照图6进行说明。在图6中,在记录用纸P被给纸后(步骤S101),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及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被切换到图5(a)、(b)的释放状态(步骤S102),然后,执行基于形成在第一介质支承部件25上的吸引孔25c所进行的用纸吸引(步骤S103),然后,在该状态下开始记录 (步骤S104)。这样,在记录开始初始的状态下,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及第二介质排出机构 36中的所有的从动辊从驱动辊分离,所以,能够可靠地防止从动辊对用纸记录面造成损伤。接下来,在用纸检测器17 (图1)检测出用纸后端的通过时(步骤S105中为是), 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及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被切换到图4(a)、(b)的高负荷选择状态(步骤 S106)。即,在用纸后端从输送驱动辊19和输送从动辊20之间离开,并边通过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及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被输送边在用纸后端区域进行记录时,记录用纸P以比低负荷选择状态高的负荷被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及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咬送。由此,能够确保对用纸后端区域进行记录时的输送精度,能够得到合适的记录品质。接下来,在印刷结束的情况下(步骤S107中为是),对由打印机驱动器指定的用纸种类是否为照片用纸(光泽纸)进行判断(步骤S108),在判断为照片用纸(光泽纸)的情况下(步骤S108中为是),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及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被切换到图4 (a)、 (b)的低负荷选择状态(步骤S109)。这是喷墨打印机1所具有的负荷切换模式。接下来,解除由形成在第一介质支承部件25上的吸引孔25c所进行的用纸吸引 (步骤S110),这样,在用纸输送负荷减小的状态下,能够可靠地进行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 及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的低负荷选择状态下的用纸排出(步骤S111)。此外,在步骤S108中判断为不是照片用纸(光泽纸)的情况下(步骤S108中为否),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及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维持图4(a)、(b)的高负荷选择状态, 在该状态下用纸被排出。这是喷墨打印机1所具有的负荷维持模式。这是因为,在照片用纸(光泽纸)以外的情况下,例如在即使为照片用纸、但是是光泽感低的无光纸或普通纸等情况下,在记录面难以产生辊痕,即使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 及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维持高负荷选择也没有问题。由此,在照片用纸(光泽纸)以外的情况下,无需切换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及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的状态,能够实现高效率。如以上所述,至少在用纸后端离开输送机构(输送驱动辊19及输送从动辊20)而通过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及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被输送、同时进行记录的后端记录时,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及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选择第一负荷(高负荷),在后端记录结束后, 选择第二负荷(低负荷),所以,能够使第一负荷(高负荷)的选择期间变得最短,能够维持后端记录时的记录品质,同时能够使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及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所具有的从动辊在用纸记录面上形成的接触痕迹被抑制到最小限度。另外,由于根据用纸种类来选择负荷切换模式和负荷维持模式,所以,通过根据用纸种类选择了负荷维持模式,由此,不需要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及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的负荷切换工作,实现高效率。此外,从高负荷选择状态向低负荷选择状态的切换(步骤S109),能够同时切换第一媒体排出机构30及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但也能够在不同的定时进行切换。由此,能够避免形成记录用纸不被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及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的任意一个咬送的状态,其结果为,能够防止用纸后端浮起并与记录头23接触的不良情况。另外,此时,先行切换第一介质排出机构30的负荷选择状态是有效的。由此,在距记录头23远的一侧即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位于第二负荷(低负荷)时,能够避免记录用纸仅通过该第二介质排出机构36被咬送的情况。由此,能够防止用纸后端浮起并与记录头 23接触的不良情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喷墨打印机1,以串行型的液体喷射装置,即喷墨记录头23边沿用纸宽度方向移动边进行记录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当然不限于此,还能够适用于例如记录头被固定地设置的、所谓行式的液体喷射装置。另外,作为液体喷射装置,不限于使用喷墨式记录头并从该记录头排出墨液而对被记录材料(被输送材料)进行记录的打印机、复印机以及传真机等记录装置,还可以包括代替墨液将与其用途对应的液体从与所述记录头相当的液体喷射头向与被记录介质相当的被喷射材料(被输送材料)喷射,并使所述液体附着在所述被喷射材料上的装置。作为液体喷射头,除了所述记录头外,还能够列举出在液晶显示器等的滤色镜制造时所使用的色材喷射头、形成有机EL显示器或面发光显示器(FED)等的电极所使用的电极材料(导电糊剂)喷射头、生物芯片制造所使用的生体有机物喷射头、作为精密吸管的试料喷射头等。
权利要求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对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机构;在输送被记录介质的输送路径上,与所述记录机构相比设在上游侧,向下游侧输送被记录介质的输送机构;和在所述输送路径上,与所述记录机构相比设在下游侧,排出进行了记录的被记录介质的排出机构,所述排出机构具有被旋转驱动的驱动辊和被向该驱动辊施力的从动辊, 所述从动辊构成为能够切换通过第一负荷被所述驱动辊施力的状态和通过比所述第一负荷低的第二负荷被施力的状态,该记录装置构成为能够实行以下负荷切换模式至少在被记录介质的后端离开所述输送机构而由所述排出机构输送、同时对包括被记录介质的后端的后端区域进行记录的后端记录时,使所述从动辊成为所述第一负荷选择状态,在该后端记录结束后,在排出进行了记录的被记录介质时,使所述从动辊成为所述第二负荷选择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负荷维持模式,至少在所述后端记录时使所述从动辊成为所述第一负荷选择状态,在该后端记录结束后,使所述从动辊维持所述第一负荷选择状态并排出被记录介质, 根据被记录介质的种类切换所述负荷切换模式和所述负荷维持模式。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在与所述记录机构相对的位置支承被记录介质的被记录介质支承机构, 所述被记录介质支承机构具有对被记录介质的背面作用吸引力从而吸引保持被记录介质的吸引孔,至少在所述第二负荷选择时,解除经由所述吸引孔的对被记录介质的吸引。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出机构构成为,具有所述驱动辊及所述从动辊的辊对沿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以适当的间隔配置多个而成的第一辊组;和设在所述第一辊组的下游侧,所述驱动辊及所述从动辊的辊对沿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以适当的间隔配置多个而成的第二辊组,构成为以下状态至少在所述第二负荷选择时,所述第一辊组具有的所述从动辊和所述第二辊组具有的所述从动辊沿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相互不同地配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出机构构成为具有第一辊组和第二辊组,所述第一辊组是主辊对和副辊对这些辊对沿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以适当的间隔及顺序配置多个而成的,所述主辊对具有以所述第一负荷被施力的第一从动辊及以所述第二负荷被施力的第二从动辊,并且切换所述驱动辊和所述第一从动辊成对的状态与所述驱动辊和所述第二从动辊成对的状态,所述副辊对仅具有所述第一从动辊,并且切换所述驱动辊和所述第一从动辊成对的状态与成为所述第一从动辊从所述驱动辊分离的状态的状态,所述第二辊组设在所述第一辊组的下游侧,是沿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以适当的间隔及顺序配置多个所述主辊对和所述副辊对而成的,构成为以下状态至少在所述第二负荷选择时,所述第一辊组具有的所述第二从动辊和所述第二辊组具有的所述第二从动辊沿与所述输送方向正交的方向相互不同地配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负荷切换模式中,至少在从所述第一负荷选择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负荷选择状态时,先行切换所述第一辊组及所述第二辊组中的任一方的负荷选择状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负荷切换模式中,至少在从所述第一负荷选择状态切换到所述第二负荷选择状态时,先行切换所述第一辊组的负荷选择状态。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在被记录介质的后端离开所述输送机构前的记录时,使所述从动辊从所述驱动辊分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记录装置,其具有对被记录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机构;将所述记录机构上游侧的被记录介质向下游侧输送的输送机构;和将所述记录机构下游侧的被记录乐的被记录介质排出的排出机构,所述排出机构具有驱动辊和朝向该驱动辊被施力的从动辊,所述从动辊构成为能够切换成通过第一负荷被施力的状态和通过比所述第一负荷低的第二负荷被施力的状态,至少在被记录介质的后端区域被记录的后端记录时使所述从动辊成为所述第一负荷选择状态,在排出被记录了的被记录介质的排出时使所述从动辊成为所述第二负荷选择状态。
文档编号B41J13/00GK102189831SQ20111005069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3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3日
发明者守屋祐树, 尾崎千马, 岛田仁学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