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记录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90557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图像记录设备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记录设备,其构造成将图像记录在诸如⑶和DVD的具有高的刚度的记录介质上。
背景技术
传统上已知构造成基于输入信号将图像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图像记录设备。例如,这样的图像记录设备的图像记录类型包括喷墨记录类型和电子摄影类型。作为由上述图像记录设备记录图像的记录介质,除低的刚度的记录介质诸如记录片材之外,提出诸如CD和DVD的具有高的刚度的记录介质。通常,当将图像记录在具有高的刚度的记录介质上时,将记录介质设定在专用于这样的记录介质的盘上。在该情况下,图像记录设备通常构造成使得在将盘支撑在盘引导件上的同时从在该设备中形成的插口插入该盘并在该设备中输送该盘。专利文献1 (日本专利申请特开No. 2005-247584)公开了一种包括用于支撑盘的盘引导件的记录设备,在该盘上可设定有或放置有作为具有高的刚度的记录介质的光盘, 其中盘引导件的状态可在(a)容纳状态与(b)打开状态之间改变,在该容纳状态中,当将图像记录在具有低的刚度的记录介质上时,盘引导件直立,在该打开状态中,当将图像记录在光盘上时,盘引导件朝设备的前侧枢转以水平地支撑盘。

发明内容
在上述设备中,为了使盘引导件稳定地支撑盘,盘引导件的支撑面在该盘引导件的打开状态下在输送记录介质的方向上需要具有某一长度。然而,在盘引导件处于容纳状态的情况下,盘引导件直立。因此,在盘引导件相对长的情况下,设备的高度变得相对高,导致较大的设备尺寸。鉴于上述情形研发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改变盘引导件的姿态的图像记录设备,该盘引导件能够支撑保持具有高的刚度的记录介质的盘,其中能使或者保持图像记录设备的高度低。根据提供一种图像记录设备的本发明可实现如上面所指出的目的,该图像记录设备包括记录部,该记录部构造成记录图像;盘,在该盘上放置有第一记录介质,其中记录部构造成将图像记录在第一记录介质上;输送通道,通过该输送通道输送第二记录介质和放置有第一记录介质的盘中的一个,其中记录部构造成将图像记录在第二记录介质上;盘引导件,该盘引导件的姿态能够在第一姿态、第二姿态、和第三姿态之间改变,(a)在该第一姿态中,盘引导件支撑盘,使得盘能够进入输送通道,(b)在该第二姿态中,盘引导件在与输送通道交叉的方向上位于与第一姿态中的盘引导件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并且盘引导件在盘进入输送通道的盘进入方向上位于第一姿态中的盘引导件的位置的下游侧,且(C)在该第三姿态中,盘弓I导件的在盘进入方向上的上游部离所述输送通道比处于第二姿态中的盘弓I 导件的所述上游部离输送通道近;第一姿态改变部,该第一姿态改变部构造成通过使第二姿态中的盘引导件绕盘引导件的在盘进入方向上的下游部枢转而将盘引导件的姿态从第二姿态变成第三姿态,使得盘引导件的上游部朝输送通道移动;以及第二姿态改变部,该第二姿态改变部构造成通过使第三姿态中的盘引导件的下游部朝输送通道移动和通过使盘引导件在盘进入方向上向该盘引导件的上游侧移动而将盘引导件的姿态从第三姿态变成在如上所述构成的图像记录设备中,盘引导件绕下游部枢转,以将盘引导件的姿态从第二姿态变成第三姿态。然后,使盘引导件的下游部朝输送通道移动,并使盘弓I导件朝该盘引导件的上游侧移动,以将盘引导件的姿态从第三姿态变成第一姿态。也就是说,盘引导件将其姿态从作为缩回姿态的第二姿态变成输送盘的第一姿态。结果,例如,确定盘引导件的枢转运动的范围,使得在盘引导件处于第二姿态的情况下,设定盘引导件在与输送通道交叉的方向上的位置,使得盘引导件的上游部和下游部位于相同的位置,或者盘引导件的上游部离所述输送通道比该盘引导件的下游部离输送通道近。因此,盘引导件决不直立。也就是说,能够减小第二姿态中的盘引导件在与输送通道交叉的方向上缩回的距离。也就是说,尽管盘引导件的姿态可能是在第一姿态、第二姿态、 和第三姿态之中,但能够保持图像记录设备的高度低。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内引导构件,该内引导构件构造成限定输送通道在上下方向上的下侧,以便用作输送通道的下引导面。第一姿态中的盘引导件的上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与内引导构件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由于第一姿态中的盘引导件的上表面位于与内引导构件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所以盘能平稳地进入输送通道。在图像记录设备中,盘引导件设置在内引导构件的在盘进入方向上的上游侧。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由于盘引导件设置在内引导构件的在盘进入方向上的上游侧,所以盘引导件在盘进入输送通道时能支撑盘。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第一施力构件,该第一施力构件构造成将力施加在盘引导件上,以便盘引导件在盘引导件的在第二姿态与第三姿态之间的姿态改变中采用第二姿态;以及第二施力构件,该第二施力构件构造成将力施加在盘引导件上,以便盘引导件在盘引导件的在第三姿态与第一姿态之间的姿态改变中采用第一姿态。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在盘引导件的姿态从第二姿态变成第三姿态然后变成第一姿态的情况下,在盘引导件采用第三姿态之后并且在盘引导件朝第一姿态侧即使枢转一点之前,已处于第二姿态的盘引导件通过第一施力构件变回第二姿态。相反,在盘引导件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成第三姿态然后变成第二姿态的情况下,在盘引导件采用第三姿态之后并且在盘引导件朝第二姿态侧即使枢转一点之前,已处于第一姿态的盘引导件通过第二施力构件变回第一姿态。结果,即使在用户错误地改变盘引导件的姿态的情况下,盘引导件也能在直到盘引导件从第一姿态变成第三姿态为止的时段期间、或者在直到盘引导件从第二姿态变成第三姿态为止的时段期间变成从前的或初始的姿态。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第三施力构件,该第三施力构件构造成将力施加在第三姿态中的盘引导件上,以便使盘引导件采用第二姿态。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在盘引导件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成第三姿态的情况下,盘引导件的姿态通过第三施力构件变成第二姿态。也就是说,盘引导件从第一姿态到第二姿态的姿态改变通过单个操作(即盘引导件到第三姿态的运动)来完成,从而消除用户执行枢转操作以将盘引导件的姿态从第三姿态变成第二姿态的需求。结果,能改善盘引导件的可操作性。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第四施力构件,该第四施力构件构造成将力施加在第三姿态中的盘引导件上,以便使盘引导件采用第一姿态。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在盘引导件的姿态从第二姿态变成第三姿态的情况下,盘引导件的姿态通过第四施力构件变成第一姿态。也就是说,盘引导件从第二姿态到第一姿态的姿态改变通过单个操作(即盘引导件72到第三姿态的运动)来完成,从而消除用户执行枢转操作以将盘引导件的姿态从第三姿态变成第一姿态的需求。结果,能改善盘引导件的可操作性。在图像记录设备中,(i)第一施力构件和第二施力构件、(ii)第一施力构件、第二施力构件、和第三施力构件、或(iii)第一施力构件、第二施力构件、和第四施力构件由一个构件构成。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在减少施力构件的数量的同时,能获得上述效果。在图像记录设备中,盘引导件包括在与盘进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从盘引导件的在盘进入方向上的上游端突出的突出部。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用户通过抓住突出部能容易地改变盘引导件的姿态。也就是说,突出部改善盘引导件的可操作性。在图像记录设备中,突出部具有在盘进入方向上扩展的上表面,该上表面具有在该上表面中形成为向下凹陷的第一凹陷部分。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当改变盘引导件的姿态时,用户通过将他或她的手指插入第一凹陷部分能容易地操作盘引导件。在图像记录设备中,突出部具有在盘进入方向上扩展的上表面,该上表面具有在该上表面上形成为向上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分。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当改变盘引导件的姿态时,用户通过将他或她的手指钩住第一突出部分能容易地操作盘引导件。在图像记录设备中,突出部具有在盘进入方向上扩展的下表面,该下表面具有在该下表面中形成为向上凹陷的第二凹陷部分。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当改变盘引导件的姿态时,用户通过将他或她的手指插入第二凹陷部分能容易地操作盘引导件。在图像记录设备中,突出部具有在盘进入方向上扩展的下表面,该下表面具有在该下表面上形成为向下突出的第二突出部分。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当改变盘引导件的姿态时,用户通过将他或她的手指钩住第二突出部分能容易地操作盘引导件。在图像记录设备中,突出部具有在盘进入方向上扩展的平面,并且盘引导件具有用于支撑盘的支撑面。突出部的姿态可在第四姿态与第五姿态之间改变,(a)在该第四姿态中,突出部的平面与盘引导件的支撑面平行,和(b)在该第五姿态中,盘引导件相对于支撑面倾斜,使得当盘引导件处于第三姿态时,平面是水平的。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枢转部, 该枢转部构造成使突出部围绕沿支撑面并与盘进入方向垂直的方向在第四姿态与第五姿态之间枢转;以及第五施力构件,该第五施力构件构造成将力施加在突出部上,以便使突出部采用第四姿态。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在通过用户从盘引导件的上侧按压处于第二姿态的该盘引导件的突出部使盘引导件的姿态从第二姿态变成第三姿态的情况下,即使在盘引导件倾斜的情况下,突出部的平面也保持水平。结果,用户能容易地操作盘引导件。在图像记录设备中还包括支撑构件,该支撑构件构造成支撑盘引导件,使得盘引导件的姿态能够改变。在盘引导件处于第二姿态的情况下,突出部构造成在水平面上沿与盘进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从支撑构件的在盘进入方向上的上游端面突出。在盘引导件处于第三姿态的情况下,支撑构件的上游端面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使得突出部在水平面上沿与盘进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从支撑构件的上游端面突出。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在盘引导件处于第二姿态的情况下,突出部在水平面上沿与盘进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从支撑构件突出。即使在通过用户的操作使盘引导件枢转以便采用第三姿态并因此突出部位于在盘引导件的第二姿态中的突出部的位置的盘进入侧的情况下,由于支撑构件的端面如上所述倾斜,所以突出部保持从支撑构件突出。结果,改善用户的可操作性。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第一轴部,该第一轴部构造成从盘引导件的在盘引导件的与盘进入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上的相反端部突出;第二轴部,该第二轴部设置在第一轴部的在盘进入方向上的下游侧,并构造成在盘引导件的宽度方向上从盘引导件的相反端部突出;第一引导构件,该第一引导构件设置在与第一轴部对置的位置,第一引导构件具有在该第一引导构件中形成的第一导槽,该第一轴部能装配在第一导槽中;以及第二引导构件,该第二引导构件设置在与第二轴部对置的位置,第二引导构件具有在该第二引导构件中形成的第二导槽,该第二轴部能装配在第二导槽中。第一导槽形成为在盘引导件的枢转运动的枢转方向上且在盘弓I导件的移动的移动方向上延伸。在盘引导件的在第二姿态与第三姿态之间的姿态改变中沿枢转方向引导第一轴部,而在盘引导件的在第一姿态与第三姿态之间的姿态改变中沿移动方向引导第一轴部。第二导槽形成为在向下方向上且在与盘进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倾斜地延伸。盘引导件在盘引导件的在第二姿态与第三姿态之间的姿态改变中绕第二轴部枢转,而在盘引导件的在第一姿态与第三姿态之间的姿态改变中沿第二导槽延伸的方向引导第二轴部。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盘引导件可在第二姿态与第三姿态之间枢转,并可在第一姿态与第三姿态之间移动。在图像记录设备中,第一导槽由以下部件构成第一细长孔,该第一细长孔形成为在枢转方向上延伸;第二细长孔,该第二细长孔形成为在移动方向上延伸,第二细长孔离所述输送通道比第一细长孔的一端离所述输送通道近,并在盘进入方向上位于第一细长孔的上游侧;以及第三细长孔,该第三细长孔具有两个端部,所述两个端部中的一个端部连接至第一细长孔,而所述两个端部中的另一端部连接至第二细长孔的在盘进入方向上的下游端部,第三细长孔在第二导槽延伸的方向上延伸。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在盘引导件处于第二姿态的情况下,第一轴部装配在第一细长孔的另一端部中。在盘引导件处于第一姿态的情况下,第一轴部装配在第二细长孔的上游端部中。在盘引导件处于第三姿态的情况下,第一轴部装配在第三细长孔中。此外,在上述结构中,第三细长孔在第二导槽延伸的方向上形成。结果,在盘引导件已从第一姿态移动至第三姿态、并因此第一轴部设置在第三细长孔的一个端部处的情况下,施加在第一轴部上的力在枢转方向上朝第一细长孔侧比在倾斜方向上朝第三细长孔侧大。因此,在该情况下,盘引导件变成第二姿态。同时,在盘引导件已从第二姿态枢转至第三姿态、并因此第一轴部设置在第三细长孔的另一端部处的情况下,施加在第一轴部上的力朝第二细长孔侧比在倾斜方向上朝第三细长孔侧大。因此,在该情况下,盘引导件变成第一姿态。鉴于以上所述,盘引导件从第一姿态到第二姿态的姿态改变通过单个操作(即盘引导件到第三姿态的运动)完成,而盘引导件从第二姿态到第一姿态的姿态改变同样由单个操作(即盘引导件到第三姿态的枢转运动)完成。结果,能改善盘引导件的可操作性。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壳体前壁,该壳体前壁形成在处于第二姿态的盘引导件的上游端部的上侧;以及排出盘,该排出盘设置在盘引导件的下侧,并且在排出盘上可放置从输送通道排出到图像记录设备的外部的第二记录介质。壳体前壁具有第三凹陷部分,该第三凹陷部分形成在壳体前壁中并从壳体前壁的下端向上凹陷。排出盘具有第四凹陷部分, 该第四凹陷部分形成在排出盘中,并且该第四凹陷部分在排出盘的可放置第二记录介质的介质放置表面的上游端部上、在在排出盘的宽度方向上与形成第三凹陷部分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向下凹陷的,该宽度方向与盘进入方向垂直并沿着介质放置表面。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由于形成第三凹陷部分和第四凹陷部分,所以在盘引导件的上侧和下侧分别形成有空间。结果,当改变盘引导件的姿态时,增大用于用户的操作的空间。也就是说,第三凹陷部分和第四凹陷部分改善盘引导件的可操作性。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副排出盘,该副排出盘可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a)在该第一位置处,副排出盘容纳在排出盘中,(b)在该第二位置处,副排出盘从排出盘的上游端部在与盘进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突出;以及止动件,该止动件安装在副排出盘上, 以便可围绕设置在副排出盘的上游端部上并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相对于副排出盘枢转。 止动件可在第六姿态与第七姿态之间枢转,(a)在该第六姿态中,止动件相对于副排出盘的上表面平放,(b)在该第七姿态中,止动件相对于副排出盘的上表面倾斜。处于第六姿态的止动件的上表面的上游端部具有切口,该切口在该上游端部中形成在沿宽度方向与形成第四凹陷部分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用户能通过用他或她的手保持副排出盘的形成切口的部分来使副排出盘移动。也就是说,切口改善副排出盘的可操作性。此外,根据该结构,切口形成在沿宽度方向与形成第四凹陷部分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因此,除由第四凹陷部分形成的空间外,还由切口形成用于用户的操作的空间。也就是说,增大用于用户的操作的空间。结果,能够改善盘引导件的可操作性。在图像记录设备中,副排出盘具有第五凹陷部分,该第五凹陷部分形成在副排出盘的上表面中,并且该第五凹陷部分在副排出盘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在与第四凹陷部分所处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向下凹陷。根据如上所述的结构,在副排出盘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第五凹陷位于与第四凹陷部分的位置对应的位置。结果,增大用于用户的操作的空间。因此,能够改善盘引导件的可操作性。


当结合附图考虑时,通过阅读以下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优点、和技术及工业意义,在附图中图1是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示例的MFDlO的外部透视图;图2是以竖直截面示意性示出打印部11的内部结构的正视图;图3是示出介质盘71的透视图;图4A、图4B、和图4C是示出盘引导件72的外部透视图,该盘引导件在图4A中处于第二姿态、在图4B中处于第三姿态、而在图4C中处于第一姿态;图5A、图5B、和图5C是以竖直截面示出当从左侧看时的左引导构件91,其中盘引导件72在图5A中处于第二姿态、在图5B中处于第三姿态、而在图5C中处于第一姿态;图6A、图6B、图6C、和图6D是以竖直截面示出第二变型中当从左侧看时的左引导构件91的正视图,其中图6A示出盘引导件72处于第二姿态,图6B示出在盘引导件72从第二姿态改变的情况下该盘引导件72处于第三姿态,图6C示出盘引导件72处于第一姿态, 而图6D示出当盘引导件72从第一姿态改变时该盘引导件72处于第三姿态;图7A和图7B是以竖直截面示意性地示出导槽92、93的正视图,其中图7A对应于图5A至图5C,而图7B对应于图6A至图6D ;图8A和图8B是示意性地示出突出板85的外部透视图,其中图8A示出包括第一凹陷部分86的突出板85,而图8B示出包括第一突出部分89的突出板85 ;图9A、图9B、和图9C是示出突出板85的示意图,其中图9A是以竖直截面示出在盘引导件72处于第一姿态的情况下的突出板85的正视图,图9B是以竖直截面示出在盘引导件72处于第三姿态的情况下的突出板85的正视图,而图9C是突出板85的平面图;图10是示出在盘引导件72处于第二姿态的情况下作为第五变型的MFDlO的外部透视图;图11是示出在盘引导件72处于第三姿态的情况下作为第五变型的MFDlO的外部透视图;图12是示出在盘引导件72处于第一姿态的情况下作为第五变型的MFDlO的外部透视图;以及图13是示出作为第六变型的MFDlO的外部透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应理解的是,仅作为示例描述以下的实施例,并且在不偏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可通过各种变型以另外的方式实现本发明。在该实施例中上下方向7定义为设定于可用状态(图1所示)的多功能装置(MFD) 10 的上下方向。在MFDlO的形成有开口 13的侧面为前侧的状态下限定前后方向8。在从前侧观察MFDlO的状态下限定左右方向9。<多功能装置10>MFDlO是本发明所适用于的图像记录设备的示例。如图1所示,MFDlO是具有大体上长方体形状的细长类型。在MFDlO的下部上设置有喷墨记录类型的打印部11。MFDlO具有诸如传真功能和打印功能的各种功能。应指出的是,除打印功能以外的功能是可选择的, 并因此可被省略。打印部11包括壳体14,该壳体14在其前侧具有开口 13。可在前后方向8上通过开口 13插入或拆卸片材供应盘20和片材排出盘21 (见图幻。片材供应盘20能在其中容纳诸如A4规格和B5规格的预期规格的多张记录片材。记录片材是第二记录介质的示例。 此外,片材排出盘21被支撑并设置在片材供应盘20上。盘20、21在竖直方向上彼此重叠并安装在MFDlO中。<操作面板17>在MFDlO的前上表面设置有操作面板17。操作面板17是用于用户操作打印部11 的装置。基于通过操作面板17输入的操作对MFDlO进行操作。操作面板17包括液晶显示器17A和多个操作开关17B。例如,操作开关17B包括键、按钮、和控制杆。用户基于显示在液晶显示器17A上的诸如MFDlO的状态和操作指令的消息对操作开关17B中的一个或多个开关进行操作,由此操作MFD10。应指出的是,液晶显示器17A可包括触控面板。在该情况下,将操作开关17B中的一些或所有的开关显示在液晶显示器17A 上。〈打印部11>如图2所示,打印部11包括片材供应部15、记录部M等。片材供应部15供应堆叠在片材供应盘20上的记录片材中的一张记录片材。喷墨记录类型的记录部M将墨滴喷射到由片材供应部供应的记录片材上,以将图像记录在记录片材上。应指出的是,在图2 中,省略了片材供应盘20的前部(图2中的右侧)的图示。此外,记录部M不限于喷墨类型,而可以是诸如例如电子摄影类型的其他类型。MFDlO在该MFDlO连接至未示出的诸如计算机的外部装置的状态中使用。打印部 11基于从外部装置接收的记录数据等将图像记录在记录片材上。此外,MFDlO具有通过记录部M将图像记录在存储介质(诸如⑶-ROM和DVD-ROM)的圆盘表面上的功能,该存储介质具有比记录片材的刚度高的刚度和比记录片材的厚度大的厚度。这样的存储介质是第一记录介质的示例。这将在稍后说明。<输送通道65>在安装于MFDlO上的片材供应盘20的后侧,设置有在左右方向9上(与图2的纸面垂直)延伸的倾斜片材分离板22。倾斜片材分离板22设置在片材供应盘20的后端部处,以便向上且向后地倾斜。在从片材供应盘20供应多张记录片材的情况下,倾斜片材分离板22分离记录片材,以向上引导片材中最上面的一张片材。在倾斜片材分离板22上方限定有输送通道65。输送通道65从正好在倾斜片材分离板22上方的位置向上弯曲,并从后侧向前侧延伸。输送通道65通过经过第一辊对58的夹持位置、记录部M下方的位置、以及第二辊对59的夹持位置到达片材排出盘21。在由图2所示的单点划线箭头所指示的方向上通过第一输送通道65馈送记录片材。也就是说,从片材供应盘20供应的记录片材到达记录部M,以便在输送通道65中进行 U形回转。在通过记录部M的图像记录之后,将记录片材排出到片材排出盘21上。输送通道65由外引导构件18和内引导构件19以该外引导构件18和内引导构件 19之间具有特定的距离的方式限定。
<片材供应部15>在片材供应盘20的上侧上设置有片材供应辊25。片材供应辊25由在上下方向7 上可枢转的片材供应臂26的自由端部支撑,以便移向和移离片材供应盘20。片材供应辊 25通过未示出的片材供应马达的驱动动力旋转,片材供应马达的驱动动力由包括相互啮合的多个齿轮的驱动动力传动机构27传动。片材供应辊25向第一输送通道65 —张接一张地供应堆叠在片材供应盘20上的记录片材。具体地,在片材供应辊25保持与堆叠在片材供应盘上的记录片材中最上面的一张记录片材挤压接触的状态下使片材供应辊25旋转, 由此通过最上面的记录片材与片材供应辊25的辊表面(外周表面)之间的摩擦朝倾斜片材分离板22供应最上面的记录片材。供应的记录片材通过在该记录片材的前端处与倾斜片材分离板22接触被向上引导,然后被输送到输送通道65中。< 记录部 24>记录部M包括记录头38和滑架40。记录头38安装在滑架40上,该滑架40可在主扫描方向(即与图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上往复运动。分别从未示出的墨盒向记录头 38供应四种颜色即青色(C)、品红色(M)、黄色(Y)、和黑色(Bk)的墨。记录头38从在记录头38的下表面中形成的喷嘴39喷射精细的墨滴。滑架40在主扫描方向上往复运动,由此记录头38相应地相对于记录片材往复运动。记录头38在往复运动的同时喷射墨,以将图像记录于在压板42上馈送的记录片材上,该压板42设置在记录部M下方以便与记录部M 对置。压板42支撑记录片材和以下将描述的介质盘71。此外,压板42限定(a)记录部M 与(b)记录片材或放置在介质盘71上的存储介质(诸如CD-ROM和DVD-ROM)之间的距离。〈第一辊对58、第二辊对59>第一辊对58设置在记录部M的在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第一辊对58由一对辊构成第一输送辊60和夹送辊61。夹送辊61通过未示出的诸如弹簧的构件保持与第一输送辊60的辊面保持挤压接触。第一辊对58夹持从片材供应盘20供应并通过输送通道65馈送的记录片材并将该记录片材馈送或输送到压板42上。第二辊对59设置在记录部M的在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第二辊对59由一对辊构成第二输送辊62和正齿辊63。与夹送辊61相同,正齿辊63保持与第二输送辊62 的辊面保持挤压接触。第二辊对59夹持已由记录部M记录图像的记录片材,并朝片材排出盘21或在片材馈送方向上朝下游侧馈送或输送该记录片材。第一输送辊60和第二输送辊62通过未示出的输送马达的驱动动力旋转,输送马达的驱动动力经由未示出的驱动动力传动机构传动。驱动动力传动机构由行星齿轮及其他动力传动部件构成。在输送马达沿正向方向和反向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沿正向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使辊60、62旋转,使得在片材馈送方向上输送记录片材或介质盘 71。另一方面,在输送马达沿正向方向和反向方向中的另一方向(在本实施例中沿反向方向)旋转的情况下,使辊60、62旋转,使得在与片材馈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输送记录片材或介质盘71。<第一辊对58、第二辊对59、和压板42的姿态的改变>第一辊对58和第二辊对59中的每个辊对能在接触姿态与远离姿态之间改变其姿态,(a)在该接触姿态中,辊对中的辊彼此接触,(b)在该远离姿态中,辊对中的辊彼此远离。当第一辊对58处于接触姿态时,第一辊对58可将记录片材夹持在该第一辊对58之间,以通过输送通道65朝记录部M馈送记录片材。同样地,在第二辊对59处于接触姿态的情况下,第二辊对59可将记录片材夹持在该第二辊对59之间,以通过输送通道65朝片材排出盘21馈送记录片材。另一方面,在第一辊对58和第二辊对59中的每个辊对处于远离姿态的情况下,在辊对中的辊之间的距离变成适于辊将介质盘71夹持其间的距离。因此,在远离姿态的情况下,第一辊对58和第二辊对59中的每个辊对能将介质盘71夹持在该辊对之间,以通过输送通道65输送介质盘71。在本实施例中,分别作为第一辊对58和第二辊对 59的下辊的夹送辊61和第二输送辊62向下移动,由此第一辊对58和第二辊对59中的每个辊对的姿态从接触姿态变成远离姿态。此外,压板42也可向下移动。在压板42不向下移动的情况下,压板42与记录部 24之间的距离是在记录部M下方能馈送记录片材的距离。另一方面,在压板42已向下移动的情况下,该距离变成在记录部M下方能输送介质盘71的距离。夹送辊61、第二输送辊62、和压板42例如通过设置在夹送辊61、第二输送辊62、 和压板42下方的偏心凸轮140和第三引导构件141向下移动。偏心凸轮140由部分地构成MFDlO的壳体14的未示出的框架支撑,以便可绕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轴142旋转。偏心凸轮140是轴142的位置从偏心凸轮140的中心移位的圆盘,并且相应地,轴142与偏心凸轮140的圆周面的圆周位置之间的距离改变。第三引导构件141被支撑或放置在偏心凸轮140上。夹送辊61和第二输送辊62 由第三引导构件141支撑,以便可旋转。压板42由第三引导构件141支撑。在本实施例中,偏心凸轮140通过未示出的马达的驱动动力旋转。当偏心凸轮140 旋转时,外周面相对于第三引导构件141滑动。由于轴142与偏心凸轮140的圆周面的圆周位置之间的距离改变,所以第三引导构件141在上下方向7上移动。第三引导构件141 在上下方向7上的运动使夹送辊61、第二输送辊62、和压板42在上下方向7上移动。在图 2中,由实线指示第三引导构件141已向上移动的状态,并由虚线指示第三引导构件141已向下移动的状态。应指出的是,MFDlO可构造成使得代替压板42的向下运动,记录部M的向上运动改变压板42与记录部M之间的距离。此外,第一辊对58和第二辊对59中的每个辊对的姿态的改变不限于夹送辊61和第二输送辊62的向下运动。例如,姿态的改变可通过第一输送辊60和正齿辊63的向上运动来执行。< 介质盘 71>如上所述,MFDlO具有用于将图像记录在存储介质(诸如CD-ROM和DVD-ROM)的圆盘表面上的功能。在将图像记录在存储介质的圆盘表面上的情况下,将存储介质放置或安装在介质盘71上。应指出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说明将存储介质放置在介质盘71上的情形,将记录介质放置在介质盘71上不限于存储介质。也就是说,可将除存储介质以外的介质(例如记录片材)放置在介质盘71上。应指出的是,介质盘71的厚度大于记录片材的厚度。如图3所示,介质盘71由树脂形成并在上下方向7上具有几毫米(例如2mm至 3mm)的厚度。介质盘71的在其输送方向上(即在其前后方向8上)的长度和该介质盘71 的在其宽度方向上(即在其左右方向9上)的长度中的每个长度均比该介质盘71的在其上下方向7上的厚度长。介质盘71的在输送方向上的长度比该介质盘71的在宽度方向上的长度长。也就是说,介质盘71是具有长方体形状的细长类型的树脂板。介质盘71的上表面68具有圆形凹陷,作为存储介质放置或安装在其上的介质放置部69。如图2所示,介质盘71由用户从开口 13 (形成在MFDlO的前侧中)沿输送通道65 在由箭头70指示的方向上插入,由箭头70指示的方向与片材馈送方向相反(应指出的是, 由箭头70指示的方向以下称为“盘进入方向”)。此时,在将介质盘71放置或安装在以下描述的盘引导件72上的状态下插入介质盘71。在未示出的传感器检测到介质盘71的插入的情况下,驱动第一输送辊60和第二输送辊62,以便反向旋转,并使夹送辊61、第二输送辊62、和压板42向下移动。结果,第一辊对58和第二辊对59中的每个辊对的姿态从接触姿态变成远离姿态。当沿盘引导件72插入的介质盘71与第二辊对59接触时,在与片材馈送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由第二辊对59输送介质盘71。结果,介质盘71通过记录部M下方的位置,并从片材馈送方向上的下游侧接触第一辊对58。在片材馈送方向上朝上游侧进一步引导由第一辊对58和第二辊对59夹持的介质盘71。结果,放置在介质盘71上的存储介质在片材馈送方向上位于记录部M的上游侧。 此时,暂时停止第一输送辊60和第二输送辊62,然后将第一输送辊60和第二输送辊62的旋转方向从反向方向变成正向方向。结果,在片材馈送方向上输送介质盘71,然后放置在介质盘71上的存储介质通过压板42。记录头38将墨滴喷射到在压板42上输送的存储介质上。结果,将图像记录在存储介质的圆盘表面上。在该图像记录之后,向盘引导件72排出介质盘71。〈盘引导件72>如图2所示,盘引导件72在MFDlO中设置在输送通道65的前部。具体地,盘引导件72设置在内引导构件19的在盘进入方向上的上游侧。盘引导件72具有大体上细长的平板形状,该盘弓I导件72的在上下方向7上的厚度比该盘弓I导件72的在盘进入方向上(即在前后方向8上)的长度和该盘引导件72的在其宽度方向上(即在左右方向8上)的长度短。如图4所示,盘引导件72包括底板74;右引导板75和左引导板76;第一轴杆(部)77 和第二轴杆(部)78;第三轴杆(部)79和第四轴杆(部)80;等。底板74具有上表面74A 和下表面74B,并且介质盘71放置在上表面74A(作为支撑面的示例)上。右引导板75和左引导板76在左右方向9上分别设置在底板74的相反端部,以便从底板74的上表面74A 直立。此外,右引导板75和左引导板76沿介质盘71插入的方向设置。第一轴杆77和第二轴杆78在左右方向9上从底板74的右端部突出。第三轴杆79和第四轴杆80在左右方向9上从底板74的左端部突出。第一轴杆77和第三轴杆79中的每个轴杆是第一轴部的示例,而第二轴杆78和第四轴杆80中的每个轴杆是第二轴部的示例。介质盘71放置在底板74的上表面74A上。右引导板75的左面与左引导板76的右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或稍大于介质盘71的在其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9)上的长度。结果, 即使在介质盘71放置于底板74上的同时从开口 13插入该介质盘71的情况下,介质盘71 在插入时也不会在左右方向9上偏离。第一轴杆77和第三轴杆79设置在位于底板74的前端74C附近的位置处。第一轴杆77和底板74的前端74C之间在前后方向8上的距离与第三轴杆79和底板74的前端 74C之间在前后方向8上的距离相同。也就是说,第一轴杆77和第三轴杆79在左右方向8上位于相同的位置。此外,第二轴杆78和第四轴杆80设置在位于底板74的后端74D附近的位置处。也就是说,第二轴杆78和第四轴杆80在介质盘71插入的方向(即由图2中的箭头70指示的方向)上设置在第一轴杆77和第三轴杆79的下游侧。第二轴杆78和底板 74的前端74C之间在前后方向8上的距离与第四轴杆80和底板74的前端74C之间在前后方向8上的距离相同。也就是说,第二轴杆78和第四轴杆80在左右方向9上位于相同的位置。作为支撑构件的示例的右引导构件90在打印部11中设置在与盘引导件72的右端部对置的位置。作为支撑构件的另一示例的左引导构件91在打印部11中设置在与盘引导件72的左端部对置的位置。右引导构件90和左引导构件91中的每个引导构件例如是构成MFDlO的壳体14的框架中的一个框架。在右引导构件90中在与第一轴杆77对置的位置处形成有右前导槽92 (作为第一导槽的示例)。在右引导构件90中在与第二轴杆78对置的位置处形成有右后导槽93 (作为第二导槽的示例)。在左引导构件91中在与第三轴杆79对置的位置处形成有左前导槽 94 (作为第一导槽的另一示例)。在与第四轴杆80对置的位置处形成有左后导槽95 (作为第二导槽的另一示例)。也就是说,右引导构件90的形成有右前导槽92的前部和左引导构件91的形成有左前导槽94的前部用作第一引导构件。此外,右引导构件90的形成有右后导槽93的后部和左引导构件91的形成有左后导槽95的后部用作第二引导构件。在本实施例中,导槽92-95中的每个导槽由细长孔形成。具体地,如图5A-5C和图 7A所示,前导槽92、94中的每个导槽由彼此连续的第一细长孔151和第二细长孔152构成。 在盘引导件72绕作为枢轴的第二轴杆78和第四轴杆80枢转的情况下,第一细长孔151沿第一轴杆77和第三轴杆79的枢转通道延伸。第二细长孔152从第一细长151的下端部向前延伸。在此,第一细长孔151由弧形细长孔形成,并且该第一细长孔151的圆弧是以盘引导件72的枢轴(图5A-5C和图7A的第四轴杆80)为中心的圆的一部分,该部分在第一细长孔151的上端部107与下端部108之间连续。应指出的是,在图5A-5C和图7A中,由于以盘引导件72的枢轴为中心的圆的半径在与第一细长孔151的长度相比时较长,所以第一细长孔151具有接近于直线的圆弧。第二细长孔152是具有在前后方向8上于下端部108 与前端部109之间连续的直线形状的细长孔。后导槽93、95中的每个导槽由彼此连续的第四细长孔1 和短孔155构成。第四细长孔IM具有从作为第四细长孔154的一个端部的后上端部110大体上倾斜地向前并向下延伸的直线形状。短孔155具有从第四细长孔巧4 的另一端部朝前向短孔155的前下端部111延伸的直线形状。第一轴杆77装配或接合在右前导槽92中。第二轴杆78装配或接合在右后导槽 93中。第三轴杆79装配或接合在左前导槽94中。第四轴杆80装配或接合在左后导槽95 中。结果,盘引导件72在其右端部处由右引导构件90支撑,而在其左端部处由左引导构件 91支撑。<盘引导件72的姿态的改变>轴杆77-80中的每个轴杆可沿导槽92-95中对应的一个导槽移动。这使得盘引导件72能够根据装配在导槽92-95中对应的一个导槽中的轴杆77-80中的每个轴杆的位置采用不同的姿态。在本实施例中,盘引导件72的姿态可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姿态之间改变。在第一姿态中,盘引导件72支撑介质盘71,使得介质盘71能进入输送通道65。在第二姿态中,介质盘71位于从输送通道65缩回的位置并位于处于第一姿态的介质盘71的位置的后上侧。在第三姿态中,通过介质盘71绕作为设置在盘引导件72的后部上的枢轴的第二轴杆78和第四轴杆80的枢转运动,介质盘71的前部位于处于第二姿态的介质盘71 的前部的位置的下侧。如图4C和图5C所示,第一姿态是底板74的上表面74A水平的姿态,也就是说,第一姿态是上表面74A在前后方向8上扩展的姿态。此外,如图2中的虚线所指示地,在盘引导件72处于第一姿态的情况下,上表面74A在上下方向7上位于与内引导构件19的上表面19A相同的高度,该内引导构件19用作从MFDlO的后侧向前侧延伸的输送通道65的下引导面(也就是说,上表面19A在位于输送通道65的下侧的位置处限定输送通道65)。此外,在盘引导件72处于第一姿态的情况下,上表面74A在前后方向8上设置成使得上表面 74A的后端部位于内引导构件19的前端部的附近(位于片材排出盘21的附近),该内引导构件19用作从MFDlO的后侧向前侧延伸的输送通道65的下引导面。此外,如图4C和图5C 所示,在盘引导件72处于第一姿态的情况下,第一轴杆77和第三轴杆79中的每个轴杆位于前导槽92、94中对应的一个导槽的前端部109,而第二轴杆78和第四轴杆80中的每个轴杆位于后导槽93、95中对应的一个导槽的前下端部111。鉴于以上所述,在盘引导件72处于第一姿态的情况下,放置在上表面74A上的介质盘71通过沿与片材馈送方向相反的方向在上表面74A和上表面19A(彼此大致位于相同的高度)上被输送而能进入输送通道65。如图4A和图5A所示,在盘弓I导件72处于第二姿态的情况下,底板74的上表面74A 与在第一姿态中一样在前后方向8上扩展。然而,如图2中的实线所指示地,第二姿态与第一姿态的不同之处在于,上表面74A在上下方向7上比内引导构件19的上表面19A高,该内引导构件19用作从MFDlO的后侧向前侧延伸的输送通道65的下引导面。此外,在盘引导件72处于第二姿态的情况下,上表面74A在前后方向8上位于处于第一姿态的盘引导件 72的上表面74A的后侧。具体地,处于第二姿态的盘引导件72在前后方向8上位于处于第一姿态的盘引导件72后侧达导槽92-95中的每个导槽在前后方向8上的长度。此外,如图4A和图5A所示,在盘引导件72处于第二姿态的情况下,第一轴杆77和第三轴杆79中的每个轴杆位于前导槽92、94中对应的一个导槽的上端部107,而第二轴杆78和第四轴杆 80中的每个轴杆位于后导槽93、95中对应的一个导槽的后下端部110。也就是说,处于第二姿态的盘引导件72位于输送通道65的上侧。如图2所示,在盘引导件72的姿态已变成第二姿态的情况下,在底板74的下表面 74B与内引导构件19的上表面19A之间形成有间隙(开口)81。间隙81与MFDlO的外部连续,并且当将在片材馈送方向上通过输送通道65馈送的记录片材排出到片材排出盘21 上时,允许记录片材馈送通过该间隙81。也就是说,当使盘引导件72向上移动或缩回以将其姿态从第一姿态变成第二姿态时,从处于第一姿态的盘引导件72到处于第二姿态的盘引导件72的距离被设定为至少用于形成间隙81的距离。换句话说,处于第一姿态的盘引导件72与处于第二姿态的盘引导件72之间的距离是足以至少形成间隙81的距离,并且间隙81的距离(即高度)比记录片材的厚度大。应指出的是,第二姿态不需要是上表面74A在前后方向8上扩展的姿态,只要处于第一姿态的盘引导件72缩回的距离等于或大于用于形成间隙81的距离即可。例如,在第二姿态中,盘引导件72的前部或以下将描述的突出板85在高度上可位于比从MFDlO的后侧向前侧延伸的输送通道65低的位置处。这是因为即使在盘引导件72位于这样的位置的情况下,也可将在片材馈送方向上通过输送通道65馈送的记录片材通过间隙81排出到片材排出盘21上。如图4B和图5B所示并由图2中的单点划线所指示地,在盘引导件72处于第三姿态的情况下,上表面74A从该上表面74A的后侧朝前侧向下倾斜。相对于前后方向8的倾斜角度在绝对值上比上述后导槽93、95中的每个导槽的倾斜角度小。也就是说,处于第三姿态的盘引导件72的倾斜比后导槽93、95中的每个导槽的倾斜平缓。在盘引导件72处于第三姿态的情况下,第一轴杆77和第三轴杆79中的每个轴杆位于前导槽92、94中对应的一个导槽的下端部108,而第二轴杆78和第四轴杆80中的每个轴杆位于后导槽93、95中对应的一个导槽的后上端部110。盘引导件72的姿态以以下的方式从第二姿态变成第三姿态。当MFDlO的用户已经向下按压底板74的上表面74A的位于盘引导件72的前端的附近的部分时,盘引导件72 绕作为枢轴的第二轴杆78和第四轴杆80枢转。具体地,在第二轴杆78和第四轴杆80中的每个轴杆装配在后导槽93、95中对应的一个导槽的后上端部110中的状态下使盘引导件 72旋转。此外,在第一轴杆77和第三轴杆79分别装配在前导槽92、94中的状态下使第一轴杆77和第三轴杆79沿第一细长孔151从上端部107向下端部108移动。应指出的是, 由用户按压的部件不限于底板74的上表面74A,并且例如可以是以下将描述的突出板85的上表面85A(见图5A)。鉴于以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将盘弓I导件72的姿态从第二姿态变成第三姿态的部件(即轴杆77-80、前导槽92、94的第一细长孔151、和后导槽93、95的后上端部110) 例如用作第一姿态改变部。其中盘引导件72以以下的方式从第三姿态变成第一姿态。当MFDlO的用户已经抓住底板74的位于盘引导件72的前端的附近的部分然后向前拉底板74时,盘引导件72 移动。具体地,在第二轴杆78和第四轴杆80分别装配在后导槽93、95中的状态下使第一轴杆78和第四轴杆80中的每个轴杆从后上端部110向前下端部111移动。此外,在第一轴杆77和第三轴杆79分别装配在前导槽92、94中的状态下使第一轴杆77和第三轴杆79 沿第二细长孔152从下端部108向前端部109移动。应指出的是,由用户拉动的部件不限于底板74,并且例如可以是以下将描述的突出板85 (见图5A)。鉴于以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将盘弓I导件72的姿态从第三姿态变成第一姿态的部件(即轴杆77-80、前导槽92、94的第二细长孔152、和后导槽93、%)例如用作第二姿态改变部。应指出的是,已说明了盘引导件72的姿态从第二姿态经由第三姿态变成第一姿态的情形,但通过盘引导件72的以与上述顺序相反的顺序的操作,盘引导件72能将其姿态从第一姿态经由第三姿态变成第二姿态。例如,在盘引导件72处于第一姿态的情况下,当 MFDlO的用户已经抓住底板74的位于盘引导件72的前端的附近的部分然后向后推底板74 时,盘引导件72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成第三姿态。然后,当MFDlO的用户已经在保持底板 74的位于盘引导件72的前端的附近的部分的同时使盘引导件72向上移动时,盘引导件72绕作为枢轴的第二轴杆78和第四轴杆80枢转,以将盘引导件72的姿态从第三姿态变成第
■~ο〈螺旋弹簧82>如图4A-4C所示,螺旋弹簧82分别安装在第一轴杆77和第二轴杆79上。在本实施例中,将扭转弹簧用作螺旋弹簧82中的每个弹簧。每个螺旋弹簧82均由螺旋部83、第一臂部84A、和具有与第一臂部84A相同的长度的第二臂部84B。每个第一臂部84A的远端均安装在分别通过引导构件90、91延伸的第一轴杆77 和第三轴杆79中对应的一个轴杆上。每个第二臂部84B的远端均安装在设置于引导构件 90,91中对应的一个引导构件上的突起96上,以便位于下端部108的高度水平下方。每个第一臂部84A的远端均安装在第一轴杆77和第三轴杆79中对应的一个轴杆上,以便位于螺旋部83的前侧。同样地,每个第二臂部84B的远端均安装在对应的突起96上,以便位于螺旋部83的前侧。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二姿态与第三姿态之间的盘引导件72的姿态改变中,螺旋弹簧82朝第二姿态侧推压或偏压盘引导件72 (底板74)(第一施力构件的功能)。此外,在第三姿态与第一姿态之间的盘引导件72的姿态改变中,螺旋弹簧82朝第一姿态侧推压盘引导件72 (第二施力构件的功能)。此外,在盘引导件72处于第三姿态的情况下,螺旋弹簧 82朝第二姿态侧推压盘弓I导件72 (第三施力构件的功能)。应指出的是,螺旋弹簧82推压盘引导件72的方向由螺旋弹簧82的强度、第一臂部84A与第二臂部84B之间的距离、螺旋部83安装的位置等决定。也就是说,螺旋弹簧82安装的方式不限于上述方式,只要螺旋弹簧82如上所述推压盘引导件72即可。鉴于以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螺旋弹簧82是第一施力构件、第二施力构件、和第三施力构件的示例。此外,第一施力构件、第二施力构件、和第三施力构件由单个施力构件 (推压构件)、即螺旋弹簧82构成。应指出的是,第一施力构件、第二施力构件、和第三施力构件可分别由多个施力构件(螺旋弹簧82)构成。例如,MFDlO可包括未示出的用作第一施力构件和第二施力构件的第一螺旋弹簧;未示出的用作第三施力构件的第二螺旋弹簧。〈突出板85>如图4A-4C、图5A-5C和图8A-8B所示,盘引导件72包括突出板85 (作为突出部的示例),该突出板85设置成在处于底板74的上前表面74E上的同时在与插入介质盘71 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突出。突出板85设置在底板74的上前表面74E的中心部(在左右方向9上)的附近。换句话说,突出板85从上前表面74E的中心部朝前突出。突出板85由大体上细长的平板形成,并具有上表面85A (作为平面的示例)和下表面85B。突出板85的上表面85A和下表面85B中的每个面沿底板74的上表面74A和上前表面74E扩展。在盘引导件72处于第二姿态的情况下,突出板85朝前突出,以便位于壳体14的前侧(即引导构件90、91)。换句话说,突出板85在水平面上从壳体14的前侧(在盘进入方向上的上游端面)朝前突出。即使在通过用户的操作使盘引导件72枢转以便采用第三姿态、并因此突出板85位于在盘引导件72的第二姿态中的突出板85的位置的后侧的情况下,由于壳体14的前面如图5A中的附图标记91A所指示地向下和向后倾斜(在盘进入方向上),所以突出板85保持也从壳体14突出。结果,改善用户的可操作性。此外,如图4A-4C和图8A所示,突出板85具有第一凹陷部分86,该第一凹陷部分86是在上表面85A中形成的向下凹陷,以便具有大体矩形形状。第一凹陷部分86形成在上表面85A的大体中心部。第一凹陷部分86的矩形的尺寸是对用户而言足以用他或她的手指钩住第一凹陷部分86的尺寸。应指出的是,如图8B所示,突出板85可具有第一突出部分89,该第一突出部分89 具有大体矩形形状并从上表面85A向上突出。第一突出部分89的矩形的尺寸是对用户而言足以用他或她的手指钩住第一突出部分89的尺寸。此外,代替第一凹陷部分86或第一突出部分89,突出板85可具有未示出的第二凹陷部分或未示出的第二突出部分,(a)该第二凹陷部分是形成在下表面85B中的向上凹陷, 以便具有大体矩形形状,而(b)该第二突出部分从下表面85B向下突出,以便具有大体矩形形状。〈实施例的效果〉在上述实施例中,使盘引导件72枢转,以在盘引导件72的后部作为枢轴的情况下将该盘引导件72的姿态从第二姿态变成第三姿态。然后,使盘引导件72的后部朝输送通道65移动或向前且向下地移动,这将盘引导件72的姿态从第三姿态变成第一姿态。也就是说,盘引导件72的姿态从作为缩回姿态的第二姿态变成作为用于将介质盘71插入MFDlO 的姿态的第一姿态。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确定盘引导件72的枢转运动的范围,使得盘引导件72的后部和前部位于与在盘引导件72处于第二姿态的情况下相同的高度。因此,盘引导件72 决不直立。因此,在盘引导件72的姿态改变到第二姿态时能够减小盘引导件72向上运动 (缩回)的距离。也就是说,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盘引导件72可在第一姿态、第二姿态、和第三姿态之间改变的同时,能够使或者保持MFDlO的高度低或者减小MFDlO的高度。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盘引导件72的姿态从第二姿态变成第三姿态然后变成第一姿态的情况下,在盘引导件72采用第三姿态之后并且在盘引导件72朝第一姿态侧即使枢转一点之前,由螺旋弹簧82推压已处于第二姿态的盘引导件72,以便该盘引导件72变回第二姿态。相反,在盘引导件72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成第三姿态然后变成第二姿态的情况下,在盘引导件72采用第三姿态之后并且在盘引导件72朝第二姿态侧即使枢转一点之前,由螺旋弹簧82推压已处于第一姿态的盘引导件72,以便该盘引导件72变回第一姿态。 结果,即使在用户错误地改变盘引导件72的姿态的情况下,盘引导件72也能在直到盘引导件72从第一姿态变成第三姿态为止的时段期间、或者在直到盘引导件72从第二姿态变成第三姿态为止的时段期间变成从前的或初始的姿态。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在盘引导件72的姿态已从第一姿态变成第三姿态的情况下,盘引导件72的姿态通过螺旋弹簧82变成第二姿态。也就是说,盘引导件72从第一姿态到第二姿态的姿态改变通过单个操作(即盘引导件72到第三姿态的运动)完成,从而消除用户执行枢转操作以将盘引导件72的姿态从第三姿态变成第二姿态的需求。结果,能改善盘引导件72的可操作性。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单个螺旋弹簧82朝第一姿态侧和朝第二姿态侧推压盘弓I 导件72。结果,能减少安装在MFDlO中的部件的数量。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用户通过抓住突出板85能容易地改变盘引导件72的姿态。也就是说,突出板85改善盘引导件72的可操作性。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当改变盘引导件72的姿态时,用户通过将他或她的手指插入第一凹陷部分86和/或第二凹陷部分能容易地操作盘引导件72。此外,当改变盘引导件72的姿态时,用户通过将他或她的手指钩住第一突出部分89和/或第二突出部分能容易地操作盘引导件72。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盘引导件72包括引导构件90和引导构件91,(a)该引导构件90具有轴杆77、78和导槽92、93,而(b)该引导构件91具有轴杆79、80和导槽94、95。 由于盘引导件72如此构成,所以盘引导件72可在第二姿态与第三姿态之间枢转且可在第一姿态与第三姿态之间移动。〈实施例的第一变型〉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一变型。在上述实施例中,已说明了螺旋弹簧朝第二姿态侧推压处于第三姿态的盘引导件72,但可朝第一姿态侧推压处于第三姿态的盘引导件72。例如,在该第一变型中,螺旋弹簧82安装在第一轴杆77、第三轴杆79、和突起 96上,使得螺旋部83位于相应的臂部84A、84B的远端的前侧。结果,螺旋弹簧82朝第一姿态侧推压处于第三姿态的盘引导件72。应指出的是,如在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地,螺旋弹簧 82推压盘引导件72的方向由螺旋弹簧82的强度、第一臂部84A与第二臂部84B之间的距离、螺旋部83安装的位置等决定。也就是说,螺旋弹簧82安装的方式不限于上述方式,只要螺旋弹簧82如上所述推压盘引导件72即可。鉴于以上所述,在该变型中,螺旋弹簧82 用作除第一施力构件和第二施力构件之外的第四施力构件。在该第一变型中,当处于第二姿态的盘引导件72枢转以采用第三姿态时,盘引导件72的姿态通过螺旋弹簧82变成第一姿态。也就是说,盘引导件72从第二姿态到第一姿态的姿态改变通过单个操作(即盘引导件72到第三姿态的运动)来完成,从而消除用户执行操作以使盘引导件72从第三姿态变成或移动至第一姿态的需求。结果,能改善盘引导件 72的可操作性。〈实施例的第二变型〉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二变型。前导槽92、94中的每个前导槽的形状可与上述实施例中的前导槽的形状不同。例如,前导槽92、94中的每个前导槽可具有以下说明的形状,以便通过单个动作在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之间改变盘引导件的姿态。如图6A-6D和图7B所示,作为该第二变型的MDFlO构造成使得前导槽92、94中的每个前导槽除上述第一细长孔151和第二细长孔152之外,具有在第一细长孔151与第二细长孔152之间形成的第三细长孔153,以便在孔153的后部位于上位置而孔153的前部在高度上位于比其后部低的下位置的情况下倾斜地延伸。具体地,第一细长孔151形成为在盘引导件72于该盘引导件72的第二姿态与第三姿态之间枢转的方向上延伸。第二细长孔152形成为在盘引导件72于第一姿态与第三姿态之间移动的方向上延伸。此外,第二细长孔152位于第一细长孔151的下端部108的下侧。此外,第二细长孔152的后端部112位于第一细长孔151的前侧。也就是说,该第二变型与上述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细长孔151与第二细长孔152彼此不连续。第三细长孔153的端部中的一个端部连续至第一细长孔151的下端部108,而该第三细长孔153的端部中的另一端部连续至第二细长孔152的后端部112。也就是说,第三细长孔153由下端部108与后端部112之间的凹槽形成。换句话说,第一细长孔151和第二细长孔152形成为经由第三细长孔153彼此连续。当盘引导件72采用第三姿态时,第一轴杆77和第三轴杆79能够位于两个位置。 也就是说,如图6B所示,在盘引导件72的姿态从第二姿态变成第三姿态的情况下,盘引导件72通过第一轴杆77和第三轴杆79到后端部112的运动采用第三姿态。在该情况下,每个螺旋弹簧82从后端部112向前端部109推压和移动第一轴杆77和第三轴杆79中对应的一个轴杆的力比每个螺旋弹簧82从后端部112向下端部108推压和移动第一轴杆77和第三轴杆79中对应的一个轴杆的力大。因此,在盘引导件72的姿态变成第三姿态的情况下,姿态自动地变成第一姿态。另一方面,如图6D所示,在盘引导件72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成第三姿态的情况下,第一轴杆77和第三轴杆79向下端部108移动,以将盘引导件72变成第三姿态。在该情况下,每个螺旋弹簧82从下端部108向上端部107推压和移动第一轴杆77和第三轴杆 79中对应的一个轴杆的力比每个螺旋弹簧82从下端部108向后端部112推压和移动第一轴杆77和第三轴杆79中对应的一个轴杆的力大。因此,在盘引导件72的姿态变成第三姿态的情况下,姿态自动地变成第二姿态。鉴于如上所述,在第二变型中,盘弓I导件72从第一姿态到第二姿态的姿态改变通过单个操作(即盘引导件72到第三姿态的运动)来完成,而盘引导件72从第二姿态到第一姿态的姿态改变同样通过单个操作(即盘引导件72到第三姿态的枢转运动)来完成。结果,能改善盘引导件72的可操作性。〈实施例的第三变型〉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三变型。在左右方向9作为突出板85的轴线方向的情况下,突出板85可相对于处于第二姿态的盘引导件72在由图9A中的实线所指示的第四姿态与第五姿态之间枢转,(a)在该第四姿态中,上表面85A和下表面85B是水平的, 而(b)该第五姿态在高度上比第四姿态低,并且例如在图9A中由虚线指示而在图9B中由实线指示。如由图9A中的实线所指示地,在第四姿态中,突出板85的上表面85A和下表面 85B与盘引导件72的底板74的上表面74A平行。如图9B所示,在盘弓|导件72处于第三姿态的情况下,突出板85的上表面85A和下表面85B在前后方向8上扩展或者是水平的。如图9A-9C所示,突出板85具有在左右方向9上延伸的轴孔88,以便在第四姿态与第五姿态之间改变突出板85的姿态。突出板85具有彼此相反的后端部85C和前端部 85D,后端部85C面对底板74的前端74C。轴孔88位于突出板85的前端部85D附近。枢轴 97装配在轴孔88中,以便延伸通过轴孔88。如图9C所示,枢轴97在该枢轴97的相反端部处由从底板74的前端74C突出的相应突起98可旋转地支撑。也就是说,轴孔88和枢轴 97用作枢转部。此外,可在由图9A中的箭头87指示的方向上、即在从第五姿态朝第四姿态的方向上推压或偏压突出板85。例如,如图9C中的虚线所指示地,底板74的前端74C与突出板 85的后端部85C通过作为第五施力构件的示例的推压构件99彼此连接。推压构件99例如由螺旋弹簧形成。在突出板85处于第四姿态的情况下,螺旋弹簧99的长度为其初始长度。 当突出板85的姿态从第四姿态变成第五姿态时,螺旋弹簧99延伸。此时,螺旋弹簧99在螺旋弹簧99收缩的方向上产生弹性力,以朝第四姿态侧推压突出板85。
在该第三变型中,在通过用户从盘引导件72的上侧按压处于第二姿态的该盘引导件72的突出板85使盘引导件72的姿态从第二姿态变成第三姿态的情况下,即使在盘引导件72倾斜的情况下,突出板85的上表面85A和下表面85B也保持水平。结果,用户能容易地操作盘引导件72。〈实施例的第四变型〉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四变型。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二姿态位于第一姿态的上侧,但可位于第一姿态的下侧。也就是说,盘引导件72可在高度上比第一姿态低的位置处从输送通道65缩回。在该情况下,第三姿态是盘引导件72已枢转的姿态,使得在第二轴杆78和第四轴杆80作为枢转轴的情况下,该盘引导件72的前部相对于第二姿态向上移动。〈实施例的第五变型〉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五变型。如图10所示,在第二姿态中,盘引导件72位于开口 13的前端的附近。开口 13形成在MFDlO的壳体14的前壁30中。前壁30 具有上壁31 (作为壳体前壁的一个示例),该上壁31作为前壁30的位于开口 13的上侧的上部。上壁31形成在处于第二姿态的盘引导件72的前端的上侧。片材排出盘21通过开口 13安装在MFDlO上和从MFDlO拆卸。片材排出盘21在片材排出盘21安装在MFDlO上的状态下设置在盘引导件72下方。已由记录部M记录有图像的记录片材排出到片材排出盘21的上表面23 (作为介质放置表面的一个示例)上。在上壁31的前表面的下端的一部分中形成有向上凹陷。也就是说,在上壁31中形成有从下端向上凹陷的第三凹陷部分32。此外,第三凹陷部分32从上壁31的前表面向后凹陷。第三凹陷部分32形成在上壁31的在左右方向9上的中心部。鉴于以上所述,上壁31具有由第三凹陷部分32限定并形成在上壁31的前下部的(在左右方向9上)中心部处的空间。应指出的是,第三凹陷部分32在左右方向9上的位置不限于上壁31的中心部。例如,第三凹陷部分32可形成在上壁31的左端部或右端部。由于形成第三凹陷部分32,所以盘引导件72的上表面的一部分通过第三凹陷部分32暴露于MFDlO的外部。在盘引导件72的上表面的暴露于MFDlO的外部的部分处形成有具有大体矩形形状并向下凹陷的凹陷33。应指出的是,可省略凹陷33。此外,可代替凹陷33形成突起。此外,凹陷33或突起可形成在盘引导件72的下表面的暴露于MFDlO的外部的部分处。在片材排出盘21的上表面23中形成有向下凹陷的第四凹陷部分35。此外,第四凹陷部分35从片材排出盘21的前端向后凹陷。第四凹陷部分15正好形成在第三凹陷部分32下方。也就是说,第四凹陷部分35形成在沿左右方向9与第三凹陷部分32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在该变型中,第四凹陷部分35形成在片材排出盘21的上表面23的在左右方向9(作为片材排出盘21的宽度方向的一个示例)上的中心部。鉴于以上所述,片材排出盘21具有由第四凹陷部分35限定并形成在片材排出盘21的前上部的(在左右方向9上) 中心部处的空间。在图10所示的状态下,MFDlO的用户可通过在上壁31中形成的空间向下按压处于第二姿态的盘引导件72的上表面。替代性地,在抓住处于第二姿态的盘引导件72的同时,MFDlO的用户能通过在上壁31中形成的空间和在片材排出盘21中形成的空间使盘引导件72向下枢转。结果,如图11所示,盘引导件72的姿态从第二姿态变成第三姿态。在图11所示的状态下,在抓住处于第二姿态的盘引导件72的同时,MFDlO的用户能通过在上壁31中形成的空间和在片材排出盘21中形成的空间向前拉盘引导件72。结果,如图12所示,由螺旋弹簧82推压盘引导件72,以从第三姿态变成第一姿态。应指出的是,在第一变型的情况下,当已变成第三姿态时,由螺旋弹簧82推压盘引导件72,以自动地变成第一姿态。在图12所示的状态下,在抓住处于第一姿态的盘引导件72的同时,MFDlO的用户能向后按压盘引导件72。结果,如图11所示,盘引导件72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成第三姿态。如图10所示,由螺旋弹簧82推压已变成第三姿态的盘引导件72,以自动地变成第二姿态。应指出的是,在第一变型的情况下,MFDlO的用户能通过在片材排出盘21中形成的空间向上按压处于第三姿态的盘引导件72的下表面。替代性地,在抓住处于第三姿态的盘引导件72的同时,MFD 10的用户能通过在上壁31中形成的空间和在片材排出盘21中形成的空间使盘引导件72向上枢转。结果,如图10所示,由螺旋弹簧82推压盘引导件72,以从第三姿态变成第二姿态。根据该第五变型,由于形成第三凹陷部分32和第四凹陷部分35,所以分别在盘引导件72的上侧和下侧形成空间。结果,当改变盘引导件72的姿态时,增大用于用户的操作的空间。也就是说,第三凹陷部分32和第四凹陷部分35改善盘引导件72的可操作性。〈实施例的第六变型〉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六变型。如图10所示,在片材排出盘21的上表面23的背侧形成的容纳空间中容纳有扩展盘(作为副排出盘的一个示例)。如图10-13所示,扩展盘36构造成通过在片材排出盘21的前表面中形成的开口从片材排出盘21突出或缩入该片材排出盘21。具体地,扩展盘36可在第一位置(图10-12 所示)与第二位置(图13所示)之间移动,(a)在该第一位置处,扩展盘沈完全容纳在片材排出盘21的容纳空间中,(b)在该第二位置处,扩展盘36从片材排出盘21的容纳空间突出,使得扩展盘36的上表面37的暴露面积最大。如图13所示,在扩展盘36上安装有止动件50。止动件50用于阻止或防止已排出到扩展盘36上的记录片材挂在扩展盘36的前端上或从扩展盘36的该前端掉下。止动件50可容纳在形成于扩展盘36的上表面37中的凹陷部分45中。在凹陷部分45的内侧表面的前端部中形成有未示出的轴孔。轴孔的轴向方向与左右方向9 一致。止动件50包括未示出的枢轴,该枢轴从止动件50的相反侧部在左右方向9上向外突出。该枢轴插入在凹陷部分45中形成的轴孔并由该轴孔支撑。结果,止动件50由扩展盘36的前端部支撑,以便可围绕枢轴枢转。止动件50可在平放姿态(作为第六姿态的一个示例)与图13所示的倾斜姿态 (作为第七姿态的一个示例)之间枢转,(a)在该平放姿态中,止动件50平放或在上表面37 上是平的并容纳在凹陷部分45中,(b)在倾斜位置中,止动件50相对于上表面37以预定的角度倾斜。止动件50的姿态变成不使用止动件的平放姿态,和变成使用止动件的倾斜姿态。在扩展盘36处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改变止动件50的姿态。另一方面,在扩展盘36位于第一位置处的情况下,由于扩展盘36容纳在片材排出盘21中,所以不改变止动件50的姿态。
在止动件50的枢转基端部中、即在止动件50的前端部中形成有切口 51。具体地, 切口 51形成为从处于平放姿态的止动件50的上表面的前端部在前后方向8上向后延伸。 切口 51位于在左右方向9上与形成第四凹陷部分35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即在扩展盘36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切口 51正好位于第四凹陷部分35下方。结果,如图10所示,切口 51 在扩展盘36位于第一位置的状态下部分地构成第四凹陷部分35。根据该第六变型,用户能通过用他或她的手保持扩展盘36的形成有切口 51的部分来使扩展盘36移动。也就是说,切口 51改善扩展盘36的可操作性。此外,根据第六变型,切口 51形成在沿左右方向9与形成第四凹陷部分35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因此,除由第四凹陷部分35形成的空间外,还由切口 51形成用于用户的操作的空间。也就是说,增大用于用户的操作的空间。结果,能够改善盘引导件72的可操作性。〈实施例的第七变型〉接下来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第七变型。如图13所示,在第六变型中,在扩展盘36的上表面37中可形成向下凹陷的第五凹陷部分52。该第五凹陷部分52形成在扩展盘36的上表面的后端的附近。如上所述,扩展盘36向第二位置的移动使扩展盘36的上表面37的暴露面积最大。结果,如图13所示,第五凹陷部分52正好在第四凹陷部分35下方。 也就是说,在扩展盘36位于第二位置处的状态下,第五凹陷部分52位于与形成第四凹陷部分35的位置对应的位置。结果,增大用于用户的操作的空间。因此,能够改善盘引导件72 的可操作性。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记录设备,包括记录部,所述记录部构造成记录图像;盘,在所述盘上放置有第一记录介质,其中所述记录部构造成将图像记录在所述第一记录介质上;输送通道,通过所述输送通道输送第二记录介质和放置有所述第一记录介质的所述盘中的一个,其中所述记录部构造成将图像记录在所述第二记录介质上;盘引导件,所述盘引导件的姿态能够在第一姿态、第二姿态和第三姿态之间改变,在所述第一姿态中,所述盘引导件支撑所述盘,使得所述盘能够进入所述输送通道中,在所述第二姿态中,所述盘引导件在与所述输送通道交叉的方向上位于与处于所述第一姿态中的所述盘引导件的位置不同的位置处,并且所述盘弓I导件在所述盘进入所述输送通道中的盘进入方向上位于处于所述第一姿态中的所述盘引导件的位置的下游侧,在所述第三姿态中, 所述盘引导件的在所述盘进入方向上的上游部离所述输送通道比处于所述第二姿态中的所述盘引导件的所述上游部离所述输送通道近;第一姿态改变部,所述第一姿态改变部构造成通过使处于所述第二姿态中的所述盘引导件绕所述盘引导件的在所述盘进入方向上的下游部枢转而将所述盘引导件的姿态从所述第二姿态改变成所述第三姿态,使得所述盘引导件的所述上游部朝所述输送通道移动; 以及第二姿态改变部,所述第二姿态改变部构造成通过使处于所述第三姿态中的所述盘引导件的所述下游部朝所述输送通道移动并通过使所述盘引导件移动到所述盘引导件的在所述盘进入方向上的上游侧而将所述盘引导件的姿态从所述第三姿态改变成所述第一姿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内引导构件,所述内引导构件构造成限定所述输送通道在上下方向上的下侧,以便用作所述输送通道的下引导面,其中处于所述第一姿态中的所述盘引导件的上表面在所述上下方向上位于与所述内引导构件的上表面相同的高度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盘引导件设置在所述内引导构件的在所述盘进入方向上的上游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第一施力构件,所述第一施力构件构造成将力施加在所述盘引导件上,以便使所述盘引导件在所述盘引导件在所述第二姿态与所述第三姿态之间的姿态改变中采取所述第二姿态;以及第二施力构件,所述第二施力构件构造成将力施加在所述盘引导件上,以便使所述盘引导件在所述盘引导件在所述第三姿态与所述第一姿态之间的姿态改变中采取所述第一姿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第三施力构件,所述第三施力构件构造成将力施加在处于所述第三姿态中的所述盘弓I导件上,以便使所述盘引导件采取所述第■~O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第四施力构件,所述第四施力构件构造成将力施加在处于所述第三姿态中的所述盘弓I导件上,以便使所述盘弓I导件采取所述第一姿态。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第一施力构件和所述第二施力构件由一个构件构成;所述第一施力构件、所述第二施力构件和所述第三施力构件由一个构件构成;或者所述第一施力构件、所述第二施力构件和所述第四施力构件由一个构件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盘引导件包括突出部分,所述突出部分从所述盘引导件的在所述盘进入方向上的上游端在与所述盘进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突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突出部具有在所述盘进入方向上扩展的上表面,所述上表面具有在所述上表面中形成为向下凹陷的第一凹陷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突出部具有在所述盘进入方向上扩展的上表面,所述上表面具有在所述上表面上形成为向上突出的第一突出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突出部具有在所述盘进入方向上扩展的下表面,所述下表面具有在所述下表面中形成为向上凹陷的第二凹陷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突出部具有在所述盘进入方向上扩展的下表面,所述下表面具有在所述下表面上形成为向下突出的第二突出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突出部具有在所述盘进入方向上扩展的平面,并且所述盘引导件具有用于支撑所述盘的支撑面,其中所述突出部的姿态能够在第四姿态与第五姿态之间改变,在所述第四姿态中,所述突出部的所述平面平行于所述盘引导件的所述支撑面,在所述第五姿态中,所述盘引导件相对于所述支撑面倾斜,使得当所述盘引导件处于所述第三姿态时,所述平面是水平的, 并且其中所述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枢转部,所述枢转部构造成使所述突出部绕沿着所述支撑面且与所述盘进入方向垂直的方向在所述第四姿态与所述第五姿态之间枢转;以及第五施力构件,所述第五施力构件构造成将力施加在所述突出部上,以便使所述突出部采取所述第四姿态。
14.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支撑构件,所述支撑构件构造成支撑所述盘引导件,使得所述盘引导件的姿态能够改变,其中,在所述盘引导件处于所述第二姿态的情况下,所述突出部构造成从所述支撑构件的在所述盘进入方向上的上游端面在水平面上在与所述盘进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突出, 并且其中,在所述盘引导件处于所述第三姿态的情况下,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上游端面相对于上下方向倾斜,使得所述突出部从所述支撑构件的所述上游端面在所述水平面上在与所述盘进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突出。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第一轴部,所述第一轴部构造成从所述盘引导件的在所述盘引导件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相反端部突出,所述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盘进入方向;第二轴部,所述第二轴部设置在所述第一轴部的在所述盘进入方向上的下游侧,并构造成从所述盘引导件的在所述盘引导件的宽度方向上的所述两个相反端部突出;第一引导构件,所述第一引导构件设置在与所述第一轴部对置的位置处,所述第一引导构件具有在所述第一引导构件中形成的第一导槽,所述第一轴部能装配在所述第一导槽中;以及第二引导构件,所述第二引导构件设置在与所述第二轴部对置的位置处,所述第二引导构件具有在所述第二引导构件中形成的第二导槽,所述第二轴部能装配在所述第二导槽中,其中所述第一导槽形成为在所述盘引导件的枢转运动的枢转方向上和在所述盘引导件的移动的移动方向上延伸,其中在所述盘引导件在所述第二姿态与所述第三姿态之间的姿态改变中在所述枢转方向上引导所述第一轴部,并且在所述盘引导件在所述第一姿态与所述第三姿态的姿态改变中在所述移动方向上引导所述第一轴部,其中所述第二导槽形成为在向下方向上和在与所述盘进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倾斜地延伸,并且其中所述盘引导件在所述引导件在所述第二姿态与所述第三姿态之间的姿态改变中绕所述第二轴部枢转,并且在所述盘引导件在所述第一姿态与所述第三姿态之间的姿态改变中在所述第二导槽延伸的方向上引导所述第二轴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导槽由以下部件构成第一细长孔,所述第一细长孔形成为在所述枢转方向上延伸; 第二细长孔,所述第二细长孔形成为在所述移动方向上延伸,所述第二细长孔离所述输送通道比所述第一细长孔的一端离所述输送通道近,并且所述第二细长孔位于所述第一细长孔的在所述盘进入方向上的上游侧;以及第三细长孔,所述第三细长孔具有两个端部,所述第三细长孔的所述两个端部中的一个端部连接至所述第一细长孔,并且所述第三细长孔的所述两个端部中的另一端部连接至所述第二细长孔的在所述盘进入方向上的下游端部,所述第三细长孔在所述第二导槽延伸的方向上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壳体前壁,所述壳体前壁形成在处于所述第二姿态的所述盘引导件的上游端部的上侧;以及排出盘,所述排出盘设置在所述盘引导件的下侧,并且在所述排出盘上能够放置从所述输送通道排出到所述图像记录设备的外部的所述第二记录介质,其中所述壳体前壁中形成有第三凹陷部分,所述第三凹陷部分从所述壳体前壁的下端向上凹陷,并且其中所述排出盘中形成有第四凹陷部分,所述第四凹陷部分在所述排出盘的能够放置所述第二记录介质的介质放置表面的上游端部上的在所述排出盘的宽度方向上与形成所述第三凹陷部分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向下凹陷,所述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盘进入方向且沿着所述介质放置表面。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还包括副排出盘,所述副排出盘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在所述第一位置处,所述副排出盘被容纳在所述排出盘中,在所述第二位置处,所述副排出盘从所述排出盘的所述上游端部在与所述盘进入方向相反的方向上突出;以及止动件,所述止动件安装在所述副排出盘上,以便能够绕设置在所述副排出盘的上游端部上并在所述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轴相对于所述副排出盘枢转,其中所述止动件能够在第六姿态与第七姿态之间枢转,在所述第六姿态中,所述止动件相对于所述副排出盘的上表面平放,在所述第七姿态中,所述止动件相对于所述副排出盘的所述上表面倾斜,并且其中处于所述第六姿态的所述止动件的上表面的上游端部中形成有切口,所述切口形成在沿所述宽度方向与形成所述第四凹陷部分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图像记录设备,其中所述副排出盘具有第五凹陷部分,所述第五凹陷部分形成在所述副排出盘的上表面中,并且所述第五凹陷部分在与所述副排出盘位于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第四凹陷部分所处的位置对应的位置处向下凹陷。
全文摘要
图像记录设备包括记录部;盘;输送通道,输送第二记录介质和盘中的一个;盘引导件,姿态能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姿态之间改变,在第一姿态中盘引导件支撑盘使盘能进入输送通道中,在第二姿态中盘引导件在与输送通道交叉的方向上位于与第一姿态中不同的位置,盘引导件在盘进入方向上位于第一姿态中的盘引导件的位置的下游侧,在第三姿态中盘引导件的在盘进入方向上的上游部离输送通道比第二姿态中离输送通道近;第一姿态改变部,将盘引导件的姿态从第二姿态改变成第三姿态,使盘引导件的上游部朝输送通道移动;第二姿态改变部,将将盘引导件的姿态从第三姿态改变成第一姿态。盘引导件能支撑保持具有高刚度的记录介质的盘,使图像记录设备的高度低。
文档编号B41J13/10GK102205744SQ201110063
公开日2011年10月5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14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31日
发明者伊藤慎悟, 佐野岩根, 太田恭平, 棚桥真种, 饭岛章太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