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喷射头、行式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42504阅读:192来源:国知局
液体喷射头、行式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射油墨等液体的技术。



背景技术:

在从多个喷嘴向印刷纸张等介质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技术中,存在有如下问题,即,在形成有多个喷嘴的喷射面上所残留的液体可能会附着在介质上。为了解决以上的问题,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从形成有多个喷嘴的喷出头进行观察时,在介质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设置了可动片部的液滴喷出装置。可动片部相对于喷射面而向介质侧突出。在以上的结构中,由于因浮起等而接近了喷射面的介质与可动片部接触,因此能够防止介质与喷射面的接触(甚至在喷射面上残留的液体的附着)。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6078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技术中,存在有如下问题,即,由于在喷出头的上游侧以及下游侧设置有可动片部,因此无法有效地抑制在上游侧的可动片部与下游侧的可动片部之间的、介质与喷射面的接触。虽然如果使可动片部相对于喷射面而形成得足够高,也能够对介质与喷射面的接触进行抑制,但为了确保可动片部的高度则需要扩大介质与喷射面之间的间隔(所谓的压印板间隙)。而且,还存在有如下问题,即,介质与喷射面之间的间隔越大,则来自喷嘴的液体喷落于介质的表面上的位置的误差越明显化。考虑到以上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有效地防止介质与设置有多个喷嘴的喷射面的接触。

具体实施方式

[方式1]

为了解决以上的课题,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方式1)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具备:液体喷射部,其从多个喷嘴喷射液体;固定板,其包括固定有液体喷射部的第一面和与第一面相反一侧的第二面,并且在所述固定板上形成有使多个喷嘴露出的开口部;突起部,其被设置于固定板上,并从第二面突出。在方式1中,由于从第二面突出的突起部被设置于固定板上,因此能够降低介质与液体喷射部的多个喷嘴或固定板的第二面接触的可能性(甚至存在于开口部的内侧等的液体附着于介质上的可能性)。此外,由于突起部被设置在固定有液体喷射部的固定板上,因此与将突起部形成在和固定板分体的部件上的结构相比,缩短了固定板的开口部与突起部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降低存在于开口部的内侧等的液体附着在介质上的可能性的这一上文所述的效果格外显著。另一方面,缩短了固定板的开口部与突起部之间的距离意味着,能够降低为了防止存在于开口部的内侧的液体的附着而需要的突起部的高度。因此,也具有如下的优点,即,缩短了介质与固定板之间所需的间隔,其结果为,能够降低介质的表面上的液体的喷落位置的误差。

[方式2]

方式1的优选例(方式2)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具备被固定在第一面上的多个液体喷射部,在固定板上,形成有与多个液体喷射部相对应的多个开口部。在方式2中,由于多个液体喷射部被固定在固定板的第一面上,因此与仅设置有一个液体喷射部的结构相比,能够扩大喷射液体的范围。

[方式3]

在方式2的优选例(方式3)中,突起部被设置在多个开口部之间。在方式3中,由于突起部被设置在多个开口部之间,因此与例如以包围多个开口部的方式来形成突起部的结构相比,能够缩小突起部与各个开口部之间的距离(甚至有效地降低存在于开口部的内侧等的液体附着在介质上的可能性)。此外,也具有如下的优点,即,能够通过一个突起部来降低分别附着于多个开口部处的液体附着在介质上的可能性。

[方式4]

在方式2或方式3的优选例(方式4)中,突起部被设置为,沿着与多个开口部所排列的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长条状。在方式4中,由于突起部被设置为沿着与多个开口部所排列的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长条状,因此具有能够在第二方向的大范围内防止介质与第二面的接触这一优点。

[方式5]

在方式4的优选例(方式5)中,对于在与第二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突起部与开口部之间的间隔而言,与该突起部的端部相比中央部处较小。在方式5中,由于与突起部的端部相比中央部处的突起部与开口部之间的间隔较小,因此即使在越靠近突起部的中央部的位置则介质的变形越增加的结构中,也能够防止介质与固定板的第二面的接触。

[方式6]

在方式1至方式5中的任意一个优选例(方式6)中,对于突起部的高度而言,与该突起部的端部相比中央部处较高。在方式6中,由于与突起部的端部相比中央部处的突起部的高度较高,因此与方式5相同,具有能够有效地防止介质与固定板的第二面的接触这一优点。

[方式7]

在方式1至方式5中的任意一个优选例(方式7)中,所述突起部的高度在该突起部的全长中的90%以上的区间内为固定。在方式7中,由于突起部的高度在全长的90%以上的区间内为固定,因此与方式6相比能够缩小第二面与介质之间的间隔。另外,关于突起部的高度,“固定”含义为,在制造误差的范围内实质上为固定。

[方式8]

方式4至方式7中的任意一个优选例(方式8)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具备多个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具备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在第二方向上相互部分地重叠。在方式8中,由于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以在第二方向上相互部分地重叠的方式被设置(抑制了突起部的全长),因此具有能够抑制因突起部的设置所造成的固定板的变形这一优点。另一方面,由于第一突起部与第二突起部部分地重叠,因此有效地防止了介质与固定板的第二面的接触。

[方式9]

在方式1至方式8中的任意一个优选例(方式9)中,突起部通过针对固定板的拉伸加工而与该固定板一体地形成。在方式9中,由于通过针对固定板的拉伸加工而使突起部与固定板被一体形成,因此能够实现液体喷射头的零件数量的削減或制造固定的简化。

[方式10]

在方式1至方式8中的任意一个优选例(方式10)中,突起部以与固定板分体的方式被形成,并被固定在该固定板上。在方式10中,由于与固定板分体的突起部被固定在固定板上,因此与例如方式9相比具有能够抑制固定板的变形(因拉伸加工所造成的平坦性的降低)这一优点。

[方式11]

在方式10的优选例(方式11)中,突起部被设置在与固定板的第一面接合的接合部上,并且经由该固定板的贯穿孔而向第二面侧突出。在方式11中,由于设置有突起部的接合部与固定板的第一面接合,因此与例如将突起部接合于固定板的第二面上的结构(例如后文所述的方式12)相比,具有能够降低用于将突起部接合在固定板上的粘合剂附着于第二面上的可能性这一优点。

[方式12]

在方式10的优选例(方式12)中,突起部与固定板的第二面接合。在方式12中,由于突起部与固定板的第二面接合,因此与例如前文所述的方式11相比,具有易于确保突起部的机械强度(能够防止因与例如介质的碰撞所造成的突起部的脱落等)这一优点。

[方式13]

在方式1至方式12中的任意一个优选例(方式13)中,固定板包括相对于第一面而被折弯的周缘部,突起部未被形成在周缘部与开口部之间的区域内。在方式13中,由于在固定板的周缘部与开口部之间的区域内未被形成有突起部,因此具有如下的优点,即,能够降低因周缘部的折弯而造成在开口部以及突起部的各自的位置或相互间的位置关系上产生误差的可能性。

[方式14]

在方式1至方式13中的任意一个优选例(方式14)中,液体喷射部中的与固定板接合的部件在俯视观察时不与突起部重叠。因此,在通过固定板的拉伸加工而将突起部与固定板一体地形成的结构(方式9)中,通过充分地确保液体喷射部与固定板的第一面紧贴的区域的面积,从而能够牢固地将液体喷射部固定在固定板上。此外,在将设置有突起部的接合部接合于固定板的第一面上的结构(方式11)中,具有能够很容易地防止接合部与液体喷射部之间的干渉这一优点。

[方式15]

在方式1至方式14中的任意一个优选例(方式15)中,在固定板中的开口部的内侧处形成有亲水性的填充材料,突起部的表面被实施防水处理。在方式15中,由于在固定板的开口部的内侧处形成有填充材料,因此具有能够抑制液体进入以及滞留于开口部的内侧的空间这一优点。另一方面,由于填充材料为亲水性并且突起部的表面被实施了防水处理,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相对于突起部的表面的液体的附着。

[方式16]

在方式1至方式15中的任意一个优选例(方式16)中,突起部中的长边方向的端面的相对于第二面的角度与突起部的侧面相对于第二面的角度相比较小。在方式16中,由于突起部中的长边方向的端面的角度小于侧面的角度,因此与例如突起部的端面相对于第二面而较陡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介质的顶端与第二面和端面所交叉的角部卡止的可能性(甚至介质发生变形的可能性)。

[方式17]

在方式1至方式16中的任意一个优选例(方式17)中,固定板的第二面包含环状的密封区域,所述环状的密封区域与对多个喷嘴进行密闭的密封体抵接,突起部被形成在第二面中的密封区域以外的区域内。在方式17中,由于突起部被形成在与密封体抵接的环状的密封区域以外的区域内,因此与在密封区域l内形成突起部的结构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即,能够使密封体与固定板的第二面紧密贴合从而充分地对各个喷嘴进行密封。

[方式18]

在方式17的优选例(方式18)中,突起部被形成在密封区域的内周缘的内侧处。在方式18中,由于突起部被形成在密封区域的内周缘的内侧(即,由环状的密封区域所包围的区域),因此具有缩小了固定板的开口部与突起部之间的间隔这一优点。

[方式19]

在方式1至方式16的优选例(方式19)中,固定板的第二面包含环状的密封区域,所述环状的密封区域与对多个喷嘴进行密闭的密封体抵接,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二面中的该密封区域重叠。在方式19中,由于以突起部的至少一部与密封区域重叠的方式在跨及第二面的大范围内形成有突起部,因此能够降低介质与固定板的第二面接触的可能性的这一前文所述效果格外显著。

[方式20]

为了解决以上的课题,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方式1)所涉及的行式头为在第一方向上呈长条的行式头,所述行式头具备:喷射面,其上设置有喷射液体的多个喷嘴;突起部,其沿着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而被设置,并从喷射面突出。在方式1中,从设置有多个喷嘴的喷射面突出的突起部沿着与作为行式头的长边方向的x方向交叉(正交或倾斜)的第二方向而被设置。因此,与沿着第一方向而形成突起部的结构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即,能够在跨及与第一方向交叉的方向的大范围内防止介质与喷射面的接触。

[方式21]

在方式20的优选例(方式21)中,多个喷嘴以第一方向上的间距窄于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上的间距的方式被设置。在方式21中,由于多个喷嘴的第一方向的间距窄于与第一方向垂直的方向的间距,因此能够提高介质中的第一方向的分辨率(点密度)。

[方式22]

在方式20或方式21的优选例(方式22)中,第二方向为,相对于第一方向而倾斜的方向。在方式22中,如果与例如沿着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而形成突起部的结构相比,则由于在第一方向上突起部所分布的范围较大,因此能够防止介质与喷射面的接触的这一前文所述的效果格外显著。

[方式23]

在方式20至方式22中的任意一个优选例(方式23)中,在多个喷嘴所分布的区域内设置有多个突起部。在方式23中,由于在多个喷嘴所分布的区域内设置有多个突起部,因此与例如仅在多个喷嘴所分布的区域的外侧形成突起部的结构或在该区域内仅形成一个突起部的结构相比,能够防止介质与喷射面的接触的这一前文所述的效果格外显著。

[方式24]

在方式23的优选例(方式24)中,多个突起部被设置于单一的部件上。在方式24中,由于多个突起部被设置于单一的部件上,因此与多个突起部分分散地设置于多个部件上的结构相比,能够高密度地设置多个突起部。因此,能够防止介质与喷射面的接触的这一前文所述的效果格外显著。

[方式25]

在方式23或方式24的优选例(方式25)中,多个突起部以相对于与第一方向正交的轴线而线对称的方式被形成。在方式25中,由于多个突起部被形成为相对于与第一方向正交的轴线而线对称,因此具有能够在跨及第一方向的大范围内防止介质与喷射面的接触这一优点。

[方式26]

在方式20至方式25中的任意一个优选例(方式26)中,突起部相对于喷射面的高度超过包含喷射面的基板的板厚。在方式26中,由于突起部的高度被确保为超过包含喷射面的基板的板厚的程度,因此与突起部的高度低于基板的板厚的结构相比,具有能够防止介质与喷射面的接触这一优点。

[方式27]

方式20至方式26中的任意一个优选例(方式27)所涉及的行式头具备贮留室,所述贮留室对从多个喷嘴喷射的液体进行贮留,突起部被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与贮留室重叠的位置处。在方式27中,由于在俯视观察时与贮留室重叠的区域被利用于突起部的形成中,因此与突起部和贮留室在俯视观察时不重叠的结构相比,能够高密度地配置多个喷嘴n。

[方式28]

方式20至方式27中的任意一个优选例(方式28)所涉及的行式头具备:贮留室,其对从多个喷嘴喷射的液体进行贮留;缓冲室,其用于使吸收贮留室内的压力变动的弹性膜进行振动,突起部被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不与缓冲室重叠的位置处。在方式28中,由于以在俯视观察时不与缓冲室重叠的方式来形成突起部,因此与例如突起部和缓冲室在俯视观察时重叠的结构相比,具有能够降低因突起部所造成的缓冲室的特性(例如强度特性)的误差这一优点。

[方式29]

在方式20至方式28中的任意一个优选例(方式29)中,突起部通过针对包含喷射面的基板的拉伸加工而与该基板一体地形成。在方式29中,由于突起部通过针对包含喷射面的基板的拉伸加工而与该基板一体地形成,因此能够实现行式头的零件数量的削减或制造固定的简化。

[方式30]

在方式20至方式28中的任意一个优选例(方式30)中,突起部以与包含喷射面的基板分体的方式被形成,并被固定在该基板上。在方式30中,由于与包含喷射面的基板分体的突起部被固定在该基板上,因此与例如方式29相比,具有能够抑制基板的变形(因拉伸加工而造成的平坦性的降低)这一优点。

[方式31]

在方式20至方式30中的任意一个优选例(方式31)中,突起部中的长边方向的端面的相对于喷射面的角度与突起部的侧面相对于喷射面的角度相比较小。在方式31中,由于突起部中的长边方向的端面的角度小于侧面的角度,因此与例如突起部的端面相对于喷射面而较陡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介质的顶端与喷射面和端面所交叉的角部卡止的可能性(甚至介质发生变形的可能性)。

[方式32]

本发明的优选的方式(方式32)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具备:方式1至方式31中的任意一个行式头;输送机构,其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介质进行输送。虽然液体喷射装置的优选例为向印刷纸张等的介质喷射油墨的印刷装置,但本发明所涉及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用途并不限定于印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印刷装置的结构图。

图2为着眼于介质的输送的印刷装置的结构图。

图3为液体喷射单元中的与介质对置的对置面的俯视图。

图4为液体喷射头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与液体喷射部中的一个喷嘴相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

图6为固定板的结构图(六面图)。

图7为固定板与液体喷射部的关系的说明图(图6的vii-vii线的剖视图)。

图8为突起部的放大图。

图9为密封机构(盖)与液体喷射头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0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固定板与液体喷射部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1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突起部的立体图。

图12为第二实施方式的改变例中的固定板与液体喷射部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13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固定板的第二面的俯视图。

图14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改变例中的固定板的第二面的俯视图。

图15为第三实施方式的改变例中的固定板的第二面的俯视图。

图16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固定板的第二面的俯视图。

图17为第五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单元的喷射面的俯视图。

图18为第五实施方式的改变例中的喷射面的俯视图。

图19为第六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单元的喷射面的俯视图。

图20为改变例所涉及的突起部的平面形状的说明图。

图21为改变例所涉及的突起部的截面形状的说明图。

图22为改变例中的固定板的第二面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方式的印刷装置10的局部结构图。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为向印刷纸张等介质(喷射对象)12喷射作为液体的示例的油墨的液体喷射装置,并且具备控制装置22、输送机构24和液体喷射单元26。在印刷装置10上,安装有对油墨进行贮留的液体容器(墨盒)14。

控制装置22对印刷装置10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控制。输送机构24基于由控制装置22实施的控制而在y方向上对介质12进行输送。图2为着眼于介质12的输送的印刷装置10的结构图。如图1以及图2所例示的那样,输送机构24包含第一辊242和第二辊244。第一辊242在从第二辊244进行观察时被配置于y方向的负侧(介质12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并将介质12向第二辊244侧进行输送,第二辊244将从第一辊242被供给的介质12向y方向的正侧进行输送。但是,输送机构24的结构并不被限定于以上的示例。

如在图2中用虚线图示的那样,在第一辊242和第二辊244之间介质12可能会向液体喷射单元26侧发生变形(例如卷曲)。如果假定例如使介质12逐渐反转而向两个面喷射油墨的情况(双面印刷),则在仅向单面喷射了油墨的状态下介质12的变形将特别明显化。虽然如果在单面被印刷的状态下使油墨充分地干燥了,则能够抑制介质12的变形,但例如在执行于短时间内对大量的介质12进行印刷的高速印刷时确保充分的干燥时间实际上是很困难的,并且需要通过输送机构24来对向液体喷射单元26侧发生了变形的状态的介质12进行输送。

图1的液体喷射单元26基于由控制装置22实施的控制而向介质12喷射从液体容器14被供给的油墨。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单元26为,在与y方向正交的x方向(第一方向)上呈长条的行式头。图3为液体喷射单元26中的与介质12对置的对置面(以下,称为“喷射面”)的俯视图。如图3所例示的那样,在液体喷射单元26的喷射面上设置有多个喷嘴(喷射孔)n。液体喷射单元26以如下方式被配置,即,以喷射面与x-y平面平行的状态,隔开预定的间隔而与介质12对置。通过在由输送机构24实施的介质12的输送的同时使液体喷射单元26向介质12喷射油墨,从而能够在介质12的表面上形成所期望的图像。另外,在下文中,将与x-y平面(例如与未变形的介质12的表面平行的平面)垂直的方向标记为z方向。液体喷射单元26的油墨的喷射方向(例如铅直方向的朝下方向)相当于z方向。此外,液体喷射单元26的喷射面中的多个喷嘴n所分布的区域r的短边方向相当于y方向,区域r的长边方向相当于x方向。在对像图2的虚线所例示的那样发生了变形的介质12进行输送的场景下,介质12可能会与液体喷射单元26的喷射面接触。

如图3所例示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单元26具备多个(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为6个)液体喷射头30。各个液体喷射头30从多个喷嘴n喷射从液体容器14被供给的油墨。如图3所例示的那样,多个液体喷射头30以沿着x方向而排列的状态被固定于液体喷射单元26的筐体(省略图示)上。

图4为构成液体喷射单元26的任意一个液体喷射头30的分解立体图。如图4所例示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头30具备:多个(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为6个)液体喷射部32、支承体34、流道结构体36和固定板38。支承体34为对多个液体喷射部32进行收纳以及支承的筐体,并且例如通过树脂材料的注射成型或金属材料的压铸成形而被形成。流道结构体36为,形成有用于将从液体容器14被供给的油墨向多个液体喷射部32进行分配的流道的结构体,并且例如包含用于对流道的开闭或压力进行控制的阀结构、和用于捕集混入到流道内的油墨中的气泡或异物的过滤器。另外,也能够使支承体34和流道结构体36一体地形成。

各个液体喷射部32为,从多个喷嘴n喷射油墨的头芯片。如图3所例示的那样,各个液体喷射部32的多个喷嘴n沿着与x方向交叉的w方向而被排列为两列。如图3所例示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w方向为,在x-y平面内相对于x方向以及y方向而以预定的角度(例如30°以上且60°以下的范围内的角度)倾斜的方向。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例示的那样,多个喷嘴n的位置以x方向上的间距(具体而言为,各个喷嘴n的中心间的距离)px窄于y方向上的间距py的方式被选定(px<py)。如上文例示的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多个喷嘴n被排列在相对于介质12被输送的y方向而倾斜的w方向上,因此与例如将多个喷嘴n沿着x方向而排列的结构相比,能够提高介质12的在x方向上的实质的分辨率(点密度)。

图5为与各个液体喷射部32中的任意一个喷嘴n对应的部分的剖视图(与w方向正交的截面)。如图5所例示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部32为如下的层压结构体,即,在流道基板41的一侧(z方向的负侧)配置有压力室基板42、振动板43、筐体44和密封板45,在另一侧配置有喷嘴板46和可塑性部47。液体喷射部32的各个要素为概略性地在w方向上呈长条的大致平板状的部件,并且例如通过粘合剂而被相互固定。另外,虽然在图5中,为了便于说明而图示了与液体喷射部32中的一个喷嘴n相对应的部分,但实际上图5的结构被形成为相对于与w方向平行的对称轴而线对称。

图5的喷嘴板46为形成有多个喷嘴n的基板。第一实施方式的喷嘴板46为,像由图4所理解的那样的在w方向上呈长条的平板材料,并且例如由硅的单晶基板而形成。具体而言,如图3所例示的那样,沿着w方向而排列成两列的多个喷嘴n被形成在各个液体喷射部32的喷嘴板46上。

图5的流道基板41为构成油墨的流道的平板材料。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流道基板41上,形成有开口部412、供给流道414和连通流道416。供给流道414以及连通流道416为针对每个喷嘴n而被形成的贯穿孔,开口部412为跨及多个喷嘴n而连续的贯穿孔。使形成于筐体44上的收纳部(凹部)442和流道基板41的开口部412相互连通的空间,作为对从液体容器14经由筐体44的导入流道443而被供给的油墨进行贮留的贮留室(贮液器)sr而发挥功能。

图5的可塑性部47为用于对贮留室sr内的油墨的压力变动进行抑制的部件,且具备弹性膜472和支承板474。弹性膜472为被形成为薄膜状的可挠性的部件,并构成贮留室sr的壁面(具体而言为底面)。支承板474为由不锈钢等高刚性的材料而形成的平板材料,且所述支承板474将弹性膜472支承在流道基板41的表面上,以使流道基板41的开口部412通过弹性膜472而被堵塞。在支承板474中的隔着弹性膜472而与贮留室sr重叠的区域内形成有开口部476。通过在支承板474的开口部476的内侧的空间(以下,称为“缓冲室”)sd内使弹性膜472以与贮留室sr内的油墨的压力相对应的方式发生变形,从而能够抑制(吸收)贮留室sr内的压力变动。即,缓冲室sd作为用于使弹性膜472发生变形的空间而发挥功能,以便吸收贮留室sr内的压力变动。

在图5的压力室基板42上针对每个喷嘴n而形成有开口部422。振动板43为能够进行弹性地振动的平板材料,且所述振动板43被固定于压力室基板42中的与流道基板41相反一侧的表面上。在压力室基板42的各个开口部422的内侧且被振动板43和流道基板41夹持的空间,作为被填充有从贮留室sr经由供给流道414而被供给的油墨的压力室(腔室)sc而发挥功能。各个压力室sc经由流道基板41的连通流道416而与喷嘴n连通。此外,在振动板43中的与压力室基板42相反一侧的表面上,针对每个喷嘴n而形成有压电元件432。各个压电元件432为,使压电体层介于相互对置的电极层之间的驱动元件。多个压电元件432通过密封板45而被密封。

上文所例示的结构的多个液体喷射部32被固定于图4的固定板38上。图6为固定板38的结构图(六面图)。如图4以及图6所例示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板38包含支承部382和多个周缘部384。支承部382为,包含相互位于相反侧的第一面q1和第二面q2的平板状的部分。如图6所例示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382被成形为,通过在w方向上延伸的一对边缘和在x方向上延伸的一对边缘而划定的矩形形状(具体而言为,平行四边形状)。支承部382的第一面q1为z方向的负侧的表面,第二面q2为z方向的正侧(介质12侧)的表面。支承部382的第二面q2被实施了防水加工。另一方面,各个周缘部384为,与支承部382的各个边缘连续且以相对于支承部382的第一面q1或第二面q2而大致正交的方式向z方向的负侧折弯的部分。通过使例如由不锈钢等高刚性的材料成形为预定的形状的平板材料折弯,从而使支承部382与多个周缘部384被一体构成。

图7为固定板38(支承部382)与各个液体喷射部32的关系的说明图,且相当于图6中的vii-vii线的剖视图。如图4以及图7所例示的那样,液体喷射头30的多个液体喷射部32例如利用粘合剂而被固定于固定板38的支承部382的第一面q1上。如上文所述,在多个液体喷射部32被固定于支承部382的第一面q1上的状态下,固定板38的各个周缘部384例如利用粘合剂而被固定于支承体34上。如图3所例示的那样,上文所例示的结构的多个液体喷射头30以使固定板38的第二面q2朝向z方向的正侧的状态而被排列在x方向上。如根据上文的说明而理解的那样,由多个液体喷射头30的第二面q2构成的平面相当于喷射面。

如图6以及图7所例示的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支承部382上,形成有与液体喷射头30的不同的液体喷射部32相对应的多个(6个)开口部52。多个开口部52以相互隔开预定的间隔的方式在x方向上进行排列。各个开口部52为,在俯视观察(从与z方向垂直的方向观察)时沿着w方向延伸的长条状的贯穿孔。如图3所例示的那样,各个液体喷射部32在各个液体喷射部32的喷嘴板46位于一个开口部52的内侧的状态下被固定于支承部382的第一面q1上。如根据上文的说明所理解的那样,固定板38的各个开口部52为用于使各个液体喷射部32的多个喷嘴n露出的贯穿孔。如图7所例示的那样,在开口部52的内侧的空间(具体而言为,开口部52的内周面与喷嘴板46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内,填充有例如由树脂材料形成的填充材料54。因此,与未形成填充材料54的结构相比,具有如下的优点,即,能够降低大量的油墨进入以及滞留于开口部52的内侧的空间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由亲水性的树脂材料形成填充材料54的结构中,存在有从各个喷嘴n被喷射的油墨易于附着在填充材料54的表面上的情况。

如图7所例示的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可塑性部47的支承板474中的与弹性膜472相反一侧的表面通过例如粘合剂而被固定于固定板38的第一面q1上。即,支承板474的开口部476通过固定板38的第一面q1而被堵塞。在支承板474的开口部476的内侧且被夹于弹性膜472与第一面q1之间的空间作为用于使弹性膜472振动的缓冲室sd而发挥功能。

如图6以及图7所例示的那样,在固定板38的支承部382上设置有多个突起部60。各个突起部60从固定板38的第二面q2向z方向的正侧(介质12侧)突出。如图3所例示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多个突起部60被设置于喷射面中的多个喷嘴n所分布的区域r的内侧。具体而言,各个突起部60被形成于在x方向上相互相邻的各个开口部52之间的区域内,且与各个开口部52同样地沿着w方向而延伸。即,各个突起部60被形成为,w方向上的尺寸超过在x-y平面内与w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的长条状(直线状)。w方向上的突起部60的尺寸(全长)与w方向上的开口部52的尺寸相等。像根据图6所理解的那样,在固定板38的支承部382中的各个周缘部384(支承部382的各个边缘)与开口部52之间的区域内未形成有突起部60。因此,能够降低因周缘部384的折弯而引起在开口部52以及突起部60的各自的位置或相互间的位置关系上产生误差的可能性。此外,与在周缘部384和开口部52之间形成有突起部60的结构相比,还具有容易实施周缘部384的折弯这一优点。

第一实施方式的各个突起部60与固定板38被一体形成。具体而言,各个突起部60通过针对固定板38的拉伸加工而被形成。图8为任意一个突起部60的放大图。如图8所例示的那样,突起部60为包含位于w方向(即突起部6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侧的端面62和位于两端间的侧面64的立体的结构体。突起部60中的各个侧面64所交叉的顶部被成形为曲面状。在图8中,同时记载了与w方向平行的截面和与w方向垂直的截面。像根据各个剖视图所理解那样,突起部60的端面62相对于第二面q2的角度θa小于突起部60的侧面64相对于第二面q2的角度θb。即,突起部60的各个端面62为,与侧面64相比坡度较小的倾斜面。

如图8所例示的那样,突起部60相对于第二面q2的高度h,在w方向上的全长中的、除端面62以外的区间内实质上是固定的。具体而言,高度h在跨及突起部60的w方向上的全长的90%以上的区间内被维持为预定值。如图8所例示的那样,突起部60的高度h超过固定板38(支承部382)的板厚t(h>t)。具体而言,固定板38的板厚t为0.08mm左右,相对于此,突起部60的高度h为0.4mm~0.6mm左右。此外,如前文所述,由于固定板38的第二面q2被实施了防水加工,因此在形成于第二面q2上的各个突起部60的表面(各个端面62以及各个侧面64)也被赋予了防水性。因此,具有能够降低油墨在突起部60的表面上残留的可能性的这一优点。

如图7所例示的那样,各个液体喷射部32被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不与各个突起部60重叠的位置处。具体而言,液体喷射部32中的与固定板38的第一面q1接合的支承板474在俯视观察时不与第二面q2侧的各个突起部60重叠。此外,各个突起部60的缓冲室sd在俯视观察时不与各个突起部60重叠。在各个突起部60的缓冲室sd在俯视观察时与各个突起部60重叠的结构中,存在有如下可能性,即,缓冲室sd与突起部60的内侧的空间连通从而在缓冲室sd的特性(容积或压力)上产生误差。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各个突起部60在俯视观察时不与缓冲室sd重叠,因此能够使各个缓冲室sd的特性均一化。

第一实施方式的印刷装置10具备图9的密封机构(盖)28。在图9中,同时记载了固定板38的第二面q2和ix-ix线的剖视图。像根据图9的剖视图所理解的那样,第一实施方式的密封机构28具备多个密封体282,所述多个密封体282在多个喷嘴n的清洁等的保养工作的执行时与固定板38的第二面q2(喷射面)接触从而对各个喷嘴n进行密闭。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假想了如下情况,即,针对一个液体喷射头30而使用两个密封体282。各个密封体282为基础部284和密封部286被一体形成的弹性体,且通过例如树脂材料的注射成型而被形成。

基础部284为平板状的部分,密封部286为从基础部284的周缘起突出的环状(具体而言为,矩形框状)的部分。通过密封部286中的与基础部284相反一侧的顶面与固定板38的第二面q2抵接,从而使各个喷嘴n被密封。如图9所例示的那样,固定板38的多个突起部60被形成于第二面q2中的与密封体282接触的环状的区域(以下,称为“密封区域”)l以外的区域内,并且在俯视观察时不与密封区域l重叠。具体而言,多个突起部60被形成于,第二面q2中的在俯视观察时密封区域l的内周缘的内侧的区域(被密封区域l包围的区域)内。如上文所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在固定板38的第二面q2中的密封区域l内未形成有突起部60,因此与在密封区域l内形成了突起部60的结构相比,具有能够使密封体282(密封部286)紧贴在第二面q2上从而充分地对各个喷嘴n进行密封的这一优点。

像根据上文的说明所理解的那样,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形成有从固定板38的第二面q2起向z方向的正侧(介质12侧)突出的突起部60,因此像例如在图2中用虚线图示的那样在第一辊242与第二辊244之间向液体喷射单元26侧发生了变形(例如卷曲)的介质12,将在到达固定板38的第二面q2之前与突起部60接触。因此,能够降低残留在固定板38的开口部52的附近(特别是填充材料54)的表面上的油墨附着于介质12上的可能性。

但是,突起部60越靠近开口部52,则残留于开口部52的内侧的油墨越难附着于介质12上。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突起部60被形成在固定有液体喷射部32的固定板38上,因此与将突起部60形成在与固定板38分体的部件上的结构相比,缩短了固定板38的开口部52与突起部60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降低残留于开口部52的内侧的油墨附着于介质12上的可能性的这一前文所述的效果格外显著。另一方面,缩短了固定板38的开口部52与突起部60之间的距离这意味着,能够降低为了防止残留于开口部52的内侧的油墨附着于介质12上而需要的突起部60的高度h。因此,也具有如下的优点,即,缩小了在介质12与固定板38之间所需的间隔(所谓的压印板间距),其结果为,能够降低介质12的表面上的油墨的喷落位置的误差。

此外,如前文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板38经由喷嘴板46以外的部件(具体而言为,流道基板41以及可塑性部47)而被固定于喷嘴板46上。即,固定板38和喷嘴板46双方均被配置于流道基板41的一侧(z方向的正侧)。因此,例如与将固定板38直接结合在喷嘴板46的表面上的结构相比,也具有缩小了介质12与喷嘴板46之间的间隔,其结果为,能够降低介质12的表面上的油墨的喷落位置的误差这一优点。此外,由于多个液体喷射部32被固定于共同的固定板38上,因此例如与各个液体喷射部32被固定于单独的部件上的结构相比,具有能够高精度地对各个液体喷射部32的相互间的位置关系进行调节的这一优点。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突起部60的高度h超过固定板38(支承部382)的板厚t(h>t),因此例如与突起部60的高度h低于固定板38的板厚t的结构相比,具有能够有效地防止介质12相对于固定板38的第二面q2的接触这一优点。而且,由于能够减小开口部52的内周面与喷嘴板46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两者间的空间的容积),因此能够降低油墨附着于被填充在该间隙中的填充材料54的表面上的情况。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二面q2中的俯视观察时密封区域l的内周缘的内侧的区域内形成多个突起部60的结构,有助于缩短固定板38的开口部52与突起部60之间的距离。因此,例如与以连续于固定板38的周缘部384的方式形成突起部60的结构相比,能够降低残留于开口部52的内侧的油墨附着在介质12上的可能性。

另外,在突起部60的端面62的角度θa较陡峭(例如接近于直角)的结构中,存在有介质12的顶端与由端面62和第二面q2构成的角部卡止从而在介质12上产生褶皱等的变形的可能性。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端面62的角度θa被抑制为小于侧面64的角度θb的角度,因此具有能够降低介质12的顶端与端面62卡止的可能性(甚至介质12发生变形的可能性)这一优点。

<第二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关于在以下所例示的各个方式中作用或功能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要素,将挪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符号并适当地省略各自的详细的说明。

图10为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固定板38与各个液体喷射部32的关系的说明图,且对应于第一实施方式的图7。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例示了突起部60与固定板38被一体形成的结构,但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与固定板38分体形成的突起部60被固定于固定板38上。

图11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突起部60的立体图。另外,在图10和图11中,突起部60的上下反转。如图11所例示的那样,第二实施方式的突起部60通过例如树脂材料的注射成型而与长条状的接合部68一体形成,并从该接合部68的表面682突出。突起部60的形状或尺寸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另一方面,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固定板38上,针对每个突起部60而形成有沿着w方向延伸的贯穿孔56。贯穿孔56的宽度为,超过突起部60的宽度且低于接合部68的宽度的尺寸。如图10所例示的那样,接合部68被固定于固定板38的第一面q1上。具体而言,接合部68中的形成有突起部60的表面682通过例如粘合剂而被固定于第一面q1上,以使接合部68在俯视观察时不与液体喷射部32重叠。突起部60在接合部68的表面682被固定于第一面q1上的状态下,经由贯穿孔56而向第二面q2侧突出。

像上文所说明的那样,由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形成有从固定板38的第二面q2起向z方向的正侧(介质12侧)突出的突起部60,因此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另外,虽然在通过针对固定板38的拉伸加工而形成突起部60的第一实施方式中,可能会因在形成突起部60时所产生的应力而使固定板38发生变形,但是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由于与固定板38分体的突起部60被固定于固定板38上(因此,无需进行固定板38的拉伸加工),因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具有易于维持固定板38的平坦性、容易制造平坦性较高的固定板38这一优点。另一方面,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由于突起部60与固定板38被一体形成,因此能够实现液体喷射头30的部件数量的削減或制造工序的简化(省略了将分体的突起部60粘合在固定板38上的工序)。

另外,虽然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将设置有突起部60的接合部68接合在固定板38的第一面q1上的结构,但是,如图12所例示的那样,即使是将与固定板38分体形成的突起部60接合在固定板38的第二面q2上的结构,也能够实现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在图12的结构中,由于能够充分地确保用于粘合突起部60的面积,因此与第二实施方式相比,具有易于确保突起部60的机械强度(能够防止由介质12的碰撞所造成的突起部60的脱落等)这一优点。另一方面,由于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设置有突起部60的接合部68被接合在固定板38的第一面q1上,因此与图12的结构相比,具有在突起部60的设置中所利用的粘合剂不易在第二面q2的表面上溢出(甚至能够降低由于粘合剂的附着而使喷嘴n被闭塞的可能性)这一优点。

<第三实施方式>

图13为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固定板38的第二面q2的俯视图。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宽度跨及w方向的大致整体而被维持为固定的直线状的突起部60。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例示的那样,突起部60的宽度根据w方向上的位置而发生变化。具体而言,各个突起部60被形成为,从w方向的两端部起越靠近中央部则宽度越增加的形状。另一方面,各个开口部52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被形成为在w方向上呈长条的矩形形状。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与w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突起部60和开口部52之间的间隔d而言,与突起部60的端部相比中央部处较小。即,突起部60与开口部52之间的间隔d在突起部60的中央部处成为最小。

如前文所述,具有如下的趋势,即,突起部60越靠近开口部52,则残留于开口部52的内侧的油墨越难以附着在介质12上。因此,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防止残留于开口部52的内侧的油墨附着在介质12上的这一突起部60的作用而言,既然突起部60与开口部52之间的间隔d处于上文所述的关系,那么与突起部60的两端部相比中央部的作用较大。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突起部60的形成中,能够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与固定板38一体形成的方法、或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与固定板38分体形成并固定于固定板38上的方法。

即使在第三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但是,由于在喷射面中的w方向上的中央部附近的位置处,相对于对介质12进行保持的第一辊242以及第二辊244而较远(即,对介质12的变形进行抑制的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具有易于发生介质12的变形的趋势。在第三实施方式中,由于突起部60的中央部处的突起部60与开口部52之间的间隔d超过了两端部处的间隔d,因此具有能够有效地抑制在突起部60的中央部处特别容易发生的介质12的变形这一优点。

<第三实施方式的改变例>

虽然在图13中,例示了使突起部60的中央部处的宽度与两端部相比而较大的结构,但用于使在与w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突起部60和开口部52之间的间隔d越趋向于突起部60的w方向的中央侧越减小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文例示的结构。例如,如图14所例示的那样,也能够采用使开口部52的宽度(与w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的尺寸)根据w方向上的位置而变化的结构。具体而言,各个开口部52被形成为,从w方向的两端部起越靠近中央部则宽度越增加的平面形状。即使在图14的结构中,由于突起部60与开口部52之间的间隔d越趋向于突起部60的中央侧越变小,因此也能够实现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此外,虽然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假想了突起部60越靠近开口部52则开口部52的内侧的油墨越不易附着在介质12上的趋势,但同样地,也存在有突起部60相对于第二面q2的高度h越高则开口部52的内侧的油墨越不易附着在介质12上的趋势。如果以后者的趋势为前提,则例如如图15所例示的那样,也能够以如下方式来形成各个突起部60,即,与突起部60的两端部相比使中央部的高度h变高。即使在图15的结构中,也能够实现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四实施方式>

图16为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固定板38的第二面q2的俯视图。如图16所例示的那样,被形成于第四实施方式的固定板38上的多个突起部60包含多个第一突起部60a和多个第二突起部60b。多个第一突起部60a以相互隔开间隔的方式在x方向上进行排列,并且分别在w方向上延伸。同样地,多个第二突起部60b以相互隔开间隔的方式在x方向上进行排列,并且分别在w方向上延伸。第一突起部60a和第二突起部60b沿着x方向而交替地排列。

如图16所例示的那样,将第四实施方式的固定板38的第二面q2(区域r)在y方向上适当地区分为第一区域r1、第二区域r2和第三区域r3。第一区域r1在从第二区域r2观察时位于y方向的正侧,第三区域r3在从第二区域r2观察时位于y方向的负侧。第一突起部60a以跨及第一区域r1和第二区域r2的方式在w方向上延伸,且未被形成在第三区域r3中。另一方面,第二突起部60b以跨及第二区域r2和第三区域r3的方式在w方向上延伸,且未被形成在第一区域r1中。像根据上文的说明所理解的那样,在第四实施方式中,第一突起部60a和第二突起部60b在介质12被输送的y方向上的位置不同,并且在y方向上相互部分地(即在第二区域r2内限定性地)重叠。另外,在各个突起部60的形成中能够采用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与固定板38一体形成的方法、或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与固定板38分体形成并固定于固定板38上的方法。

即使在第四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实现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此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具有如下的优点,即,由于与突起部60跨及第二面q2的整个区域而在w方向上延伸的结构相比缩短了突起部60,因此能够抑制因突起部60的形成而引起的固定板38的变形(特别是,通过拉伸加工来形成突起部60的情况下的变形)。另外,在第一突起部60a和第二突起部60b沿着y方向而不重叠的结构(例如第一突起部60a以及第二突起部60b均未被形成于第二区域r2中的结构)中,由于在图16的第二区域r2内介质12会与固定板38的第二面q2接触,因此存在有残留于开口部52的内侧的油墨附着在介质12上的可能性。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具有如下的优点,即,由于第一突起部60a和第二突起部60b在y方向上相互局部地重叠在一起,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介质12与第二面q2的接触,而与缩短了各个突起部60的长度的结构无关。

<第五实施方式>

图17为第五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单元26中的与介质12对置的喷射面的俯视图。如图17所例示的那样,第五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单元26为,具备与介质12对置的喷嘴板72在x方向上呈长条的行式头。喷嘴板72为跨及介质12的整个宽度的在x方向上呈长条的平板材料。

如图17所例示的那样,在喷嘴板72上划定有在x方向上排列的多个区域74。各个区域74为,在俯视观察时呈梯形形状(具体而言为,等腰梯形)的区域。多个区域74被划定为,在x方向上相互相邻的各个区域74之间上底与下底的位置关系反转。在各个区域74中,跨及x方向以及y方向而形成有多个喷嘴n。像根据上文的说明所理解那样,喷嘴板72中的位于z方向的正侧的表面(与介质12对置的对置面)作为设置有多个喷嘴n的喷射面而发挥功能。

如图17所例示的那样,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喷嘴板72的喷射面上形成有多个突起部60。各个突起部60沿着与x方向交叉的方向(第二方向)而被形成并从喷射面突出。具体而言,在于x方向上相互相邻的各个区域74的间隙内,形成有沿着梯形的各边的方向的直线状的突起部60。即,第五实施方式的各个突起部60沿着向x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如图17所例示的那样,在x方向上相互相邻的各个突起部60处于相对于与x方向正交的轴线a而线对称的关系。

各个突起部60的形状与前述的各个方式相同。此外,在各个突起部60的形成中能够采用通过例如针对喷嘴板72的拉伸加工而与喷嘴板72一体地形成突起部60的方法、或将与喷嘴板72分体形成的突起部60固定于喷嘴板72的喷射面上的方法。

如图17所例示的那样,第五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单元26具备多个贮留室sr。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各个贮留室sr为,对从多个喷嘴n被喷射的油墨进行贮留的空间。具体而言,在俯视观察时(在从与喷射面垂直的方向观察时)贮留室sr被形成在与各个区域74的顶点相对应的位置处。从贮留室sr被分配至多个流道中的油墨从各个喷嘴n被喷射。像根据图17所理解的那样,第五实施方式的各个突起部60被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与贮留室sr重叠的位置处。另一方面,各个喷嘴n被形成于,在俯视观察时不与贮留室sr重叠的位置处。如上文所述,在第五实施方式中,由于喷射面中的在俯视观察时与贮留室sr重叠的区域(本来未形成有喷嘴n的区域)被有效地利用于突起部60的形成中,因此与以不和贮留室sr重叠的方式来形成突起部60的结构相比,能够高密度地配置多个喷嘴n。

在上文例示的第五实施方式中,从排列有多个喷嘴n的喷射面突出的突起部60沿着与作为行式头的长边方向的x方向交叉(正交或倾斜)的方向而被设置。因此,与沿着x方向而形成有突起部60的结构相比,具有能够防止跨及介质12被输送的y方向的大范围的、介质12与喷射面的接触这一优点。

另外,虽然在图17中,例示了突起部60跨及在x方向上相互相邻的各个区域74的间隙的全长而延伸的结构,但例如如图18所例示的那样,也能够仅在各个区域74的间隙的一部分上形成突起部60。在图18的结构中,由于在各个区域74的间隙内无需确保用于形成突起部60的空间,因此具有通过使各个区域74相互接近配置,从而能够高密度地配置多个喷嘴n这一优点。

<第六实施方式>

图19为第六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单元26中的与介质12对置的喷射面的俯视图。如图19所例示的那样,第六实施方式的液体喷射单元26具备在x方向上排列成交错状(所谓的交错配置)的多个液体喷射头30。多个液体喷射头30分别具备在x-y平面内形成有多个喷嘴n的喷嘴板72。在各个液体喷射头30的喷嘴板72中的与介质12对置的喷射面上形成有多个突起部60。各个突起部60沿着与x方向交叉(正交或倾斜)的方向被形成,并从喷射面突出。各个突起部60的形状或形成方法与以上的各个方式的例示相同。即使在第六实施方式中,也能够实现与前文所述的各个方式相同的效果。

上文所例示的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六实施方式,作为配置了从设置有多个喷嘴n的喷射面突出的突起部60的结构而进行了总括性地表达,形成喷射面的部件的功能或用途不限。不论是像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固定板38来形成喷射面,还是像第五实施方式或第六实施方式那样通过喷嘴板72来形成喷射面,均同样地可适用在前文所述的各个方式中所例示的各种结构(例如突起部60的形状等)。

<改变例>

上文所例示的方式能够实施多种改变。在下文中,例示具体的改变方式。从以下的例示中任意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式在不相互矛盾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合并。

(1)突起部60的平面形状(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的突起部60的外形)并不限定于前文所述的各个方式的例示。也能够在喷射面(第二面q2)上形成例如图20中所例示的平面形状的突起部60。例a1的突起部60的平面形状为矩形形状(长方形状),例a2的突起部60的平面形状为弓形形状(半月状)。在例a2的结构中,在使与喷射面(第二面q2)接触的擦拭器(省略图示)向与w方向垂直的方向(图20的左方向)移动并对喷射面的油墨进行擦拭的情况下,被擦拭器按压的油墨将像图20中用虚线的箭头标记所图示的那样沿着突起部60的侧面而向x方向的正侧以及负侧移动。因此,具有能够降低喷射面的油墨的残留(擦拭残余)这一优点。即使是像前述的图13的例示那样形成了中央部的宽度超过两端部的平面形状的突起部60的结构,也能够实现相同的效果。此外,如图20的例a3那样,也能够形成中央部的宽度低于两端部的平面形状的突起部60。此外,也能够采用使多个突起部60沿着w方向而排列的结构。

(2)突起部60的截面形状(与w方向垂直的截面内的突起部60的表面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前述的各个方式的例示。也能够在喷射面(第二面q2)上形成例如图21所例示的截面形状的突起部60。例b1的突起部60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形状(长方形状),例b2的突起部60的截面形状为弓形形状。另外,突起部60的截面形状并不限定于线对称的形状。例如,如图21的例b3那样,也能够形成由与喷射面(第二面q2)垂直的侧面64a和倾斜于喷射面的侧面64b构成的三角形形状的截面形状的突起部60。另外,在如前文所述的实施方式或图21的例b2以及例b3那样突起部60包含相对于喷射面的倾斜面的结构中,与例如图21的例b1的结构相比,具有能够通过擦拭器而有效地擦拭附着于喷射面上的油墨这一优点。

(3)虽然在前文所述的各个方式中,在固定板38的喷射面中的与密封机构28的各个密封体282接触的密封区域l以外的区域内形成了突起部60,但如图22所例示的那样,也能够采用突起部60的至少一部分在俯视观察时与密封区域l重叠的结构。在图22中,例示了如下结构,即,被形成在一个固定板38上的六个突起部60中的位于x方向的两端部的各个突起部60,在俯视观察时与密封区域l中的沿着w方向而延伸的区域重叠。在突起部60与密封区域l重叠的结构中,能够不受密封区域l的形状或尺寸的限制而在固定板38上形成多个突起部60。因此,与在密封区域l以外的区域内形成突起部60的结构相比,具有能够有效地防止介质12与喷射面的接触这一优点。

(4)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至第四实施方式中,将各个液体喷射部32中的可塑性部47的支承板474固定在固定板38的第一面q1上,但液体喷射部32中的与固定板38接合的部件并不限定于支承板474。例如,在于液体喷射部32中的与固定板38对置的对置面以外的位置处设置了可塑性部47的结构或省略了可塑性部47的结构中,也能够通过例如粘合剂而将流道基板41中的z方向的正侧的表面固定在固定板38的第一面q1上。

(5)液体喷射部32喷射油墨的方式并不限定于利用了压电元件的前述的方式(压电方式)。例如,在利用了通过加热而使压力室内产生气泡从而使压力室内的压力发生变化的发热元件的方式(热敏方式)的液体喷射头中,也能够适用本发明。此外,虽然在前文所述的各个方式中,例示了以跨及介质12的整个宽度的方式排列多个液体喷射头30的行式头,但本发明也适用于使搭载了液体喷射头30的滑架沿着x方向反复地进行往复的串行头中。

(6)在上文的各个方式中所例示的印刷装置10,除了专用于印刷的设备之外,还能够适用于传真装置或复印机等的各种设备中。当然,本发明的液体喷射装置的用途并不限定于印刷。例如,喷射颜色材料的溶液的液体喷射装置可作为形成液晶显示装置的彩色过滤器的制造装置而被利用。此外,喷射导电材料的溶液的液体喷射装置可作为形成配线基板的配线或电极的制造装置而被利用。

符号说明

10…印刷装置(液体喷射装置);12…介质;14…液体容器;22…控制装置;24…输送机构;242…第一辊;244…第二辊;26…液体喷射单元;28…密封机构;282…密封体;30…液体喷射头;32…液体喷射部;34…支承体;36…流道结构体;38…固定板;382…支承部;384…周缘部;41…流道基板;42…压力室基板;43…振动板;44…筐体;45…密封板;46、72…喷嘴板;47…可塑性部;472…弹性膜;474…支承板;52…开口部;54…填充材料;56…贯穿孔;60…突起部;62…端面;64…侧面;68…接合部;q1…第一面;q2…第二面;n…喷嘴;sr…贮留室;sc…压力室;sd…缓冲室。

权利要求书(按照条约第19条的修改)

1.一种液体喷射头,具备:

液体喷射部,其从多个喷嘴喷射液体;

固定板,其包括固定有所述液体喷射部的第一面和与所述第一面相反一侧的第二面,并且在所述固定板上形成有使所述多个喷嘴露出的开口部;

突起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固定板上,并从所述第二面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具备被固定在所述第一面上的多个所述液体喷射部,

在所述固定板上形成有与所述多个液体喷射部相对应的多个所述开口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突起部被设置在所述多个开口部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突起部被设置为,沿着与所述多个开口部所排列的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的长条状。

5.(删除)

6.(删除)

7.(删除)

8.如权利要求4至权利要求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具备多个所述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包括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

所述第一突起部和所述第二突起部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互部分地重叠。

9.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突起部通过针对所述固定板的拉伸加工而与该固定板一体地形成。

10.(删除)

11.(删除)

12.(删除)

13.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固定板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一面而被折弯的周缘部,

所述突起部未被形成在所述周缘部与所述开口部之间的区域内。

1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液体喷射部中的与所述固定板接合的部件在俯视观察时不与所述突起部重叠。

15.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在所述固定板中的所述开口部的内侧处形成有亲水性的填充材料,

所述突起部的表面被实施防水处理。

1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突起部中的长边方向的端面的相对于所述第二面的角度与所述突起部的侧面相对于所述第二面的角度相比较小。

1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1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中,

所述固定板的所述第二面包含环状的密封区域,所述环状的密封区域与对所述多个喷嘴进行密封的密封体抵接,

所述突起部被形成在所述第二面中的所述密封区域以外的区域内。

18.(删除)

19.(删除)

20.一种行式头,其为在第一方向上呈长条的行式头,所述行式头具备:

喷射面,其上设置有喷射液体的多个喷嘴;

突起部,其沿着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而被设置,并从所述喷射面突出。

21.(删除)

22.(删除)

23.如权利要求20至权利要求22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行式头,其中,

在所述多个喷嘴所分布的区域内设置有多个所述突起部。

24.(删除)

25.(删除)

26.如权利要求20至权利要求2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行式头,其中,

所述突起部相对于所述喷射面的高度超过包含所述喷射面的基板的板厚。

27.如权利要求20至权利要求2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行式头,其中,

具备贮留室,所述贮留室对从所述多个喷嘴喷射的液体进行贮留,

所述突起部被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与所述贮留室重叠的位置处。

28.如权利要求20至权利要求2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行式头,其中,

具备:

贮留室,其对从所述多个喷嘴喷射的液体进行贮留;

缓冲室,其用于使吸收所述贮留室内的压力变动的弹性膜进行振动,

所述突起部被设置于在俯视观察时不与所述缓冲室重叠的位置处。

29.(删除)

30.(删除)

31.(删除)

32.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行式头;

输送机构,其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对介质进行输送。

33.(追加)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液体喷射装置,其中,

所述输送机构具有第一辊和第二辊,

通过所述突起部与在所述第一辊和所述第二辊之间发生变形的所述介质接触,从而减少了在使所述多个喷嘴露出的开口部的内侧处所残留的液体附着于所述介质上的情况。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