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收容体、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射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17959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液体收容体、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射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液体收容体、液体供给装置、液体喷射系统等。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一个例子,已知有喷墨打印机。在喷墨打印机中,可以通过将作为液体一例的墨水从喷头中喷出至印刷用纸等印刷媒介上,从而对印刷媒介进行印刷。在这样的喷墨打印机中,以往,已知有将贮留于作为液体收容体一例的罐中的墨水供给至喷头的结构。在该罐上设有墨水注入口。使用者能够从墨水注入口向罐内补充墨水。在这样的罐中,以往,已知有收容有墨水的液体收容室与被导入大气的空气收容室通过连通部互相连通而成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件1)。应予说明,在下文中,往往将在喷墨打印机等液体喷射装置上附加有供给墨水的液体供给装置的结构表现为液体喷射系统。

专利文件

专利文件1:日本专利特开2012-20495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上述专利文件1所记载的罐中,例如,即使液体收容室内的墨水经由连通部而流出至空气收容室侧,也能够使流出至空气收容室侧的墨水贮留于空气收容室。在该罐中,在使用姿势下,大气开放口形成于空气收容室的上表面部附近。因此,在该罐中,容易防止液体收容室内的墨水经由大气开放口而漏出至罐外。但是,在墨水流入空气收容室内的状态下,如果喷墨打印机发生振动或摇动,则流入空气收容室内的墨水将容易到达大气开放口。因此,认为液体收容室内的墨水将经由大气开放口而漏出至罐外。如果墨水漏出至罐外,则存在喷墨打印机被墨水沾污,或操作喷墨打印机的操作者被墨水沾污的情况。如此,在以往的液体收容体中,存在难以降低由液体泄漏所引起的液体导致的污 染发生的可能性这一课题。

本发明至少能够解决上述课题,并能够通过下述实施方式或适用例来实现。

[适用例1]一种液体收容体,其特征在于,具有:液体收容部、液体注入部、大气开放口和液体吸收材料,上述液体收容部能够收容液体,上述液体注入部能够使上述液体注入上述液体收容部,上述大气开放口与上述液体收容部连通,并且能够使大气导入上述液体收容部,上述液体吸收材料配置于上述大气开放口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并能够吸收上述液体。

在该液体收容体中,大气开放口周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液体吸收材料,因此即使液体从大气开放口中漏出,也能够通过液体吸收材料对泄漏的液体进行吸收。由此,能够将由液体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

[适用例2]上述液体收容体,其特征在于,上述液体吸收材料覆盖上述大气开放口,并且上述液体吸收材料形成有向大气开口的开口部。

在该液体收容体中,液体吸收材料覆盖大气开放口,因此即使液体从大气开放口中漏出,也容易通过液体吸收材料确实地对泄漏的液体进行吸收。由此,能够将由液体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更低。此外,在该液体收容体中,在液体吸收材料上形成有开口部,因此容易使大气开放口向大气开放。

[适用例3]上述液体收容体,其特征在于,将上述液体收容体被使用时的姿势作为上述液体收容体的使用姿势,在上述使用姿势下,上述开口部位于比上述大气开放口更靠近铅直下方的位置。

在该液体收容体中,在液体收容体的使用姿势下,液体收容部的开口部位于比大气开放口更靠近铅直下方的位置。因此,例如,在液体收容体的姿势变为从使用姿势发生反转后的反转姿势的情况下,液体吸收材料的开口部位于比大气开放口更靠近铅直上方的位置。由此,即使在反转姿势下,液体从大气开放口中漏出,泄漏的液体也难以到达液体吸收材料的开口部。因此,即使在反转姿势下,液体从大气开放口中漏出,也能够将由液体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

[适用例4]上述液体收容体,其特征在于,上述液体吸收材料包含位于上述大气开放口的周围的第1部分和与上述大气开放口相对的第2部分。

在该液体收容体中,容易通过吸收材料对漏出至大气开放口的周围和与大 气开放口相对的方向的液体进行吸收。

[适用例5]上述液体收容体,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部分与上述第2部分相互分开地构成。

在该液体收容体中,能够通过多个部件来构成液体吸收材料。

[适用例6]上述液体收容体,其特征在于,上述液体收容体具有决定上述液体吸收材料的位置的定位部件。

在该液体收容体中,容易通过定位部件来决定液体吸收材料的位置,因此能够容易地制造液体收容体。

[适用例7]上述液体收容体,其特征在于,上述液体收容体具有吸收材料收容部,上述吸收材料收容部能够收容上述液体吸收材料。

在该液体收容体中,容易通过吸收材料收容部对液体吸收材料进行保护。

[适用例8]一种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液体供给装置能够向液体喷头供给液体,上述液体喷头能够对液体进行喷射;上述液体供给装置具有:液体收容体、筐体和液体吸收材料,上述液体收容体能够收容上述液体,上述筐体覆盖上述液体收容体,上述液体吸收材料配置于上述液体收容体和上述筐体之间;上述液体收容体具有:液体收容部、液体注入部和大气开放口,上述液体收容部能够收容上述液体,上述液体注入部能够使上述液体注入上述液体收容部,上述大气开放口与上述液体收容部连通,并能够使大气导入上述液体收容部;将上述液体收容体被使用时的姿势作为上述液体收容体的使用姿势,在上述使用姿势下,上述液体吸收材料至少位于上述大气开放口的高度。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液体吸收材料配置于液体收容体和筐体之间,在液体收容体的使用姿势下,液体吸收材料至少位于大气开放口的高度。因此,即使液体从大气开放口中漏出,也容易通过液体吸收材料对泄漏的液体进行吸收。由此,能够将由液体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当液体供给装置变为配置有液体吸收材料的一侧的筐体处于下方的姿势时,容易通过液体吸收材料对从大气开放口中泄漏的液体进行吸收。

[适用例9]上述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液体供给装置具有定位部,上述定位部决定上述筐体与上述液体收容体之间的上述液体吸收材料的位置。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容易通过定位部决定液体吸收材料的位置,因此能 够使液体吸收材料的位置不易发生偏离。

[适用例10]上述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位部设于上述液体收容体。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能够通过设于液体收容体的定位部来决定液体吸收材料的位置。

[适用例11]上述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定位部设于上述筐体。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能够通过设于筐体的定位部来决定液体吸收材料的位置。

[适用例12]上述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使用姿势下,在上述液体收容体的上方具有第2液体吸收材料。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在使用姿势下,在液体收容体的上方设有第2液体吸收材料。因此,例如,在液体收容体的姿势变为从使用姿势发生反转后的反转姿势的情况下,即使液体从大气开放口中漏出,也容易通过第2液体吸收材料承接泄漏的液体。因此,即使在反转姿势下,液体从大气开放口中漏出,也能够将由液体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

[适用例13]上述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液体供给装置具有决定上述第2液体吸收材料的位置的第2定位部。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容易通过第2定位部决定第2液体吸收材料的位置,因此能够使第2液体吸收材料的位置不易发生偏离。

[适用例14]上述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定位部设于上述液体收容体。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能够通过设于液体收容体的第2定位部来决定第2液体吸收材料的位置。

[适用例15]上述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定位部设于上述筐体。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能够通过设于筐体的第2定位部决定第2液体吸收材料的位置。

[适用例16]一种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具有:液体喷头、液体收容体、供给管和液体吸收材料,上述液体喷头能够喷射液体,上述液体收容体能够收容向上述液体喷头供给的上述液体,上述供给管构成能够将上述液体从上述液 体收容体供给至上述液体喷头的供给路径的至少一部分,上述液体吸收材料配置于安装有上述液体收容体的液体收容体安装部内;上述液体收容体具有:液体收容部、液体注入部和大气开放口,上述液体收容部能够收容上述液体,上述液体注入部能够使上述液体注入上述液体收容部,上述大气开放口与上述液体收容部连通,并且能够使大气导入上述液体收容部;将上述液体收容体被使用时的姿势作为上述液体收容体的使用姿势,在上述使用姿势下,上述液体吸收材料至少位于上述大气开放口的高度。

在该液体喷射系统中,在液体收容体的使用姿势下,上述液体吸收材料至少位于大气开放口的高度。因此,即使液体从大气开放口中漏出,也容易通过液体吸收材料对泄漏的液体进行吸收。由此,能够将液体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可能性抑制为较低。

[适用例17]上述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液体喷射系统具有决定上述液体吸收材料在上述液体收容体安装部内的位置的定位部。

在该液体喷射系统中,容易通过定位部来决定液体吸收材料的位置,因此能够使液体吸收材料的位置不易发生偏离。

[适用例18]上述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定位部设于上述液体收容体。

在该液体喷射系统中,能够通过定位部来决定设于液体收容体的液体吸收材料的位置。

[适用例19]上述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上述使用姿势下,在上述液体收容体的上方具有第2液体吸收材料。

在该液体喷射系统中,在使用姿势下,在液体收容体的上方具有第2液体吸收材料。因此,例如,在液体收容体的姿势变为从使用姿势发生反转后的反转姿势的情况下,即使液体从大气开放口中漏出,也容易通过第2液体吸收材料来承接泄漏的液体。因此,即使在反转姿势下,液体从大气开放口中漏出,也能够将由液体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

[适用例20]上述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液体喷射系统具有决定上述第2液体吸收材料的位置的第2定位部。

在该液体喷射系统中,容易通过第2定位部来决定第2液体吸收材料的位 置,因此能够使第2液体吸收材料的位置不易发生偏离。

[适用例21]上述液体喷射系统,其特征在于,上述第2定位部设于上述液体收容体。

在该液体喷射系统中,能够通过设于液体收容体的第2定位部来决定第2液体吸收材料的位置。

[适用例22]一种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液体供给装置能够向液体喷头供给液体,上述液体喷头能够对液体进行喷射,上述液体供给装置具有:液体收容体和筐体,上述液体收容体能够收容上述液体,上述筐体覆盖上述液体收容体;上述液体收容体具有:液体收容部、液体注入部和大气开放口,上述液体收容部能够收容上述液体,上述液体注入部能够使上述液体注入上述液体收容部,上述大气开放口与上述液体收容部连通,并且能够使大气导入上述液体收容部;将上述液体收容体被使用时的姿势作为上述液体收容体的使用姿势,在上述筐体中,在上述使用姿势下,在上述液体收容体的铅直上方中与上述液体收容体相对的部分设有能够保持上述液体的液体保持部。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例如,即使从液体收容体泄漏的液体附着于筐体,也能够通过液体保持部保持附着的液体。由此,能够将由液体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

[适用例23]上述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液体保持部由形成于上述筐体的槽、形成于上述筐体的凹部或能够吸收上述液体的液体吸收材料构成。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通过由形成于筐体的槽、形成于筐体的凹部或能够吸收液体的液体吸收材料构成的液体保持部,能够保持液体。

[适用例24]上述液体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筐体上形成有引导路径,上述引导路径将上述液体向由上述液体吸收材料构成的上述液体保持部引导。

在该液体供给装置中,通过形成于筐体的引导路径,容易将附着于筐体的液体向液体保持部引导。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系统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系统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系统的其他例子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墨水供给装置的主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为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墨水供给装置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6为表示实施例1中的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7为表示实施例1中的罐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从薄片部件侧观察实施例1中的罐时的侧面图。

图9为表示实施例2中的罐的立体图。

图10为表示实施例2中的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11为表示实施例3中的罐的立体图。

图12为表示实施例3中的罐的立体图。

图13为表示实施例4中的罐的立体图。

图14为表示实施例4中的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15为表示实施例5中的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16为表示实施例5中的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17为表示实施例6中的罐的立体图。

图18为表示实施例6中的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19为表示实施例7中的罐的立体图。

图20为表示实施例7中的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21为表示实施例8中的罐的分解立体图。

图22为表示实施例9中的墨水供给装置的主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3为表示实施例9中的墨水供给装置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4为表示定位例1的主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5为表示定位例2的主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6为表示实施例10中的墨水供给装置的主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7为表示实施例10中的墨水供给装置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8为表示实施例11中的墨水供给装置的主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9为表示实施例11中的墨水供给装置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30为表示定位例3的主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31为表示实施例16中的墨水供给装置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32为表示实施例17中的墨水供给装置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33为表示实施例18中的墨水供给装置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34为表示实施例18中的墨水供给装置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35为图34中的A部的放大图。

图36为表示实施例19中的墨水供给装置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37为表示实施例20中的墨水供给装置的主要结构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包含作为液体喷射装置一例的喷墨打印机(以下,称为打印机)的液体喷射系统为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在各附图中,为了使各自的结构达到可认识程度的大小,结构和部件的比例尺会有所不同。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系统1具有作为液体喷射装置一例的打印机3、作为液体供给装置一例的墨水供给装置4A和扫描器单元5。打印机3具有筐体6。筐体6构成打印机3的外壳。墨水供给装置4A具有作为液体收容体安装部一例的筐体7和多个(2个以上)罐9。筐体6、筐体7和扫描器单元5构成液体喷射系统1的外壳。罐9为液体收容体的一个例子。液体喷射系统1能够通过作为液体一例的墨水对记录用纸等记录媒介P进行印刷。

应予说明,在图1中附有作为相互正交的坐标轴的XYZ轴。对在此以后所表示的图中也根据需要附有XYZ轴。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液体喷射系统1配置于由X轴和Y轴规定的水平平面(XY平面)的状态为液体喷射系统1的使用状态。将使液体喷射系统1配置于XY平面时液体喷射系统1的姿势称为液体喷射系统1的使用姿势。Z轴为与水平平面正交的轴。在液体喷射系统1的使用状态下,Z轴方向为铅直向上的方向。而且,在液体喷射系统1的使用状态下,在图1中,-Z轴方向为铅直向下的方向。应予说明,在XYZ轴的各轴中,箭头的朝向表示+(正)方向,与箭头的朝向相反的朝向表示-(负)方向。

在液体喷射系统1中,打印机3与扫描器单元5互相重叠。在使用打印机3的状态下,扫描器单元5位于打印机3的铅直上方。扫描器单元5为平板式,并具有图像传感器等摄像元件(未图示)。扫描器单元5能够通过摄像元件来将记录于纸等媒介的图像等读取为图像数据。因此,扫描器单元5具有作为图像等 的读取装置的功能。扫描器单元5为可相对打印机3旋转的结构。扫描器单元5也具有作为打印机3的盖的功能。操作者能够通过将扫描器单元5沿Z轴方向抬起,从而使扫描器单元5相对打印机3旋转。由此,能够使作为打印机3的盖而发挥作用的扫描器单元5相对打印机3打开。

在打印机3上设有排纸部11。在打印机3中,记录媒介P从排纸部11中排出。将打印机3中设有排纸部11的面作为正面13。此外,液体喷射系统1具有与正面13交叉的上表面15和与正面13及上表面15交叉的侧部19。墨水供给装置4A设于侧部19。在筐体7上设有窗口部21。窗口部21设于筐体7中与正面23和上表面25交叉的侧部27。

窗口部21具有透光性。并且,与窗口部21重合的位置设有上述4个罐9。因此,使用液体喷射系统1的操作者能够通过窗口部21对4个罐9进行观察确认。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作为形成于筐体7的开口的窗口部21。操作者能够通过作为开口的窗口部21对4个罐9进行观察确认。应予说明,窗口部21并不限定为开口,例如,其也可由具有透光性的部件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各罐9的窗口部21相对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具有透光性。从各罐9的具有透光性的部位能够对罐9内的墨水进行观察确认。因此,操作者能够通过窗口部21对4个罐9进行观察确认,从而对各罐9中的墨水量进行观察确认。即,在罐9中,能够将与窗口部21相对的部位的至少一部分活用为可对墨水量进行观察确认的视认部。

如图2所示,打印机3具有记录部31和控制部32。在打印机3中,记录部31和控制部32收容于筐体6中。记录部31通过作为液体一例的墨水在记录媒介P上进行记录,上述记录媒介P通过输送装置(未图示)而沿Y轴方向输送。应予说明,未图示的输送装置沿Y轴方向间歇地输送记录用纸等记录媒介P。记录部31为可通过移动装置(未图示)沿X轴往返移动的结构。墨水供给装置4A向记录部31供给墨水。控制部32对上述各结构的驱动进行控制。应予说明,在液体喷射系统1中,墨水供给装置4A的至少一部分向筐体6的外侧突出。应予说明,记录部31收容于筐体6中。由此,能够通过筐体6对记录部31进行保护。

在此,沿X轴的方向并不限定为与X轴完全平行的方向,除了与X轴正交 的方向外,也包含由于误差或公差等而倾斜的方向。同样地,沿Y轴的方向并不限定为与Y轴完全平行的方向,除了与Y轴正交的方向外,还包含由于误差或公差等而倾斜的方向。沿Z轴的方向不限定为与Z轴完全平行的方向,除了与Z轴正交的方向外,还包含由于误差或公差等而倾斜的方向。即,沿任意的轴或面的方向不限定为与这些任意的轴或面完全平行的方向,除了与这些任意的轴或面正交的方向外,还包含由于误差或公差等而倾斜的方向。

记录部31具有托架33和记录头34。记录头34为液体喷头的一个例子,其使墨水以墨滴的形式喷出,从而在记录媒介P上进行记录。托架33搭载有记录头34。应予说明,记录头34与控制部32电连接。通过控制部32来对从记录头34喷出的墨滴进行控制。

墨水供给装置4A具有作为液体收容体一例的罐9。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供给装置4A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罐9。多个罐9向打印机3的筐体6的外侧突出。多个罐9收容于筐体7的内部。由此,能够通过筐体7对罐9进行保护。筐体7从筐体6突出。

应予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墨水供给装置4A具有多个(4个)罐9。但是,罐9的个数并不限定为4个,也可采用3个、低于3个的个数或超过4个的个数。

再者,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罐9相互分开地构成。但是,作为液体收容体一例的罐9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作为液体收容体的结构也可采用使多个罐9形成一体从而设为1个液体收容体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1个液体收容体设有多个液体收容部。多个液体收容部被互相单独隔开,并为可收容不同种类的液体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例如,能够将不同颜色的墨水分别收容于多个液体收容部。

在罐9中收容有作为液体一例的墨水。在罐9上形成有液体注入部35。在罐9中,能够通过液体注入部35将墨水从罐9的外部注入罐9的内部。应予说明,操作者能够从筐体7的外侧接触到罐9的液体注入部35。此外,液体注入部35被盖(未图示)密封。当向罐9注入墨水时,打开盖并使液体注入部35敞开后再注入墨水。

在各罐9上连接有墨水供给管36。墨水供给管36为供给管的一个例子。罐 9内的墨水经由墨水供给管36而被从墨水供给装置4A供给至记录头34。并且,被供给至记录头34的墨水从朝向记录媒介P侧的喷嘴(未图示)中以墨滴的形式喷出。应予说明,在上述例子中,虽然将打印机3和墨水供给装置4A作为单独的结构而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使墨水供给装置4A包含于打印机3的结构中。

应予说明,作为罐9,也可采用在可对墨水的收容量进行观察确认的视认面37上添加有上限标识38和下限标识39等的结构。操作者能够以上限标识38及下限标识39为标记来把握罐9中的墨水量。应予说明,上限标识38表示当从液体注入部35注入墨水时,墨水不会从液体注入部35中溢出的墨水量标准。此外,下限标识39表示促使墨水注入时的墨水量标准。也可以采用将上限标识38及下限标识39的至少一方设于罐9的结构。

此外,筐体7与筐体6可互相分开也可为一体。在筐体7与筐体6为一体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能够将多个罐9与记录头34和墨水供给管36一起收容于筐体6的内部。

此外,罐9的配置部位并不限定于筐体6的X轴方向的侧面侧。作为罐9的配置部位,例如,如图3所示,也可采用筐体6的Y轴方向的前表面侧。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罐9互相分开地形成。但是,罐9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作为罐9的结构,如图3所示,也可采用使多个罐9形成一体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在1个罐9内设置多个墨水室。多个墨水室互相单独隔开,并为可收容不同种类的墨水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例如,能够将不同颜色的墨水分别收容于多个墨水室内。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液体喷射系统1中,通过一边沿Y轴方向输送记录媒介P,并且使托架33沿X轴往返移动,一边使记录头34在特定的位置上喷出墨滴,从而在记录媒介P上进行记录。通过控制部32对这些动作进行控制。

墨水并不限定为水性墨水和油性墨水中的任一种。此外,作为水性墨水,可为具有将染料等溶质溶解于水性溶剂中的结构的墨水、和具有将颜料等分散相分散在水溶性分散介质中的结构的墨水中的任一种。此外,作为油性墨水,可为具有将染料等溶质溶解于油性溶剂中的结构的墨水、和具有将颜料等分散相分散在油性分散介质中的结构的墨水中的任一种。

在墨水供给装置4A中,如图4所示,筐体7包含第1筐体41和第2筐体 42。

在此,图4中的X轴、Y轴及Z轴与相对图1所示的液体喷射系统1的X轴、Y轴及Z轴相对应。即,图4中的X轴、Y轴及Z轴是指在将墨水供给装置4A组装入液体喷射系统1的状态下的X轴、Y轴及Z轴。在此以后,即使是在表示液体喷射系统1的结构部件或单元的图中附有X轴、Y轴及Z轴的情况下,也是指在将该结构部件或单元组装入(搭载于)液体喷射系统1的状态下的X轴、Y轴及Z轴。并且,将在液体喷射系统1的使用姿势中的各结构部件或单元的姿势称为这些结构部件或单元的使用姿势。

如图4所示,第1筐体41位于比多个罐9更靠近-Z轴方向的位置。多个罐9被第1筐体41支承。第2筐体42位于比第1筐体41更靠近Z轴方向的位置,并从第1筐体41的Z轴方向覆盖多个罐9。多个罐9被第1筐体41和第2筐体42覆盖。

在本实施方式中,4个罐9沿Y轴排列。在下文中,在对4个罐9分别进行识别的情况下,4个罐9被分别表示为罐91、罐92、罐93及罐94。罐91、罐92、罐93及罐94沿Y轴方向依次排列。即,罐92位于比罐91更靠近Y轴方向的位置,罐93位于比罐92更靠近Y轴方向的位置,罐94位于比罐93更靠近Y轴方向的位置。

在4个罐9中,罐91、罐92及罐93相互具有相同的形状。罐94具有与其他的罐9不同的形状。罐94的容积大于其他罐9的容积。除了该点以外,罐94具有与其他罐9相同的结构。该结构例如正适合于将使用频率较高的种类的墨水收容于罐94。这是由于能够收容比其他种类的墨水更多的使用频率较高的种类的墨水。

第2筐体42具有盖部43。如图5所示,盖部43为可相对第2筐体42旋转的结构。在图5中图示有盖部43相对第2筐体42打开的状态。如果使盖部43相对第2筐体42打开,则将露出多个罐9的液体注入部35。由此,操作者能够从筐体7的外侧接触到罐9的液体注入部35。

对罐9和墨水供给装置4A的各种实施例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在下文中,为了在每个实施例中识别罐9和墨水供给装置4A,对每个实施例中的罐9和墨水供给装置4A的符号附注不同的字母。此外,如上所述,在4个罐9中,罐 94与其他罐9除了容积不同以外,具有互相相同的结构。在下文中,以罐91为例对罐9的实施例进行说明。罐9的各种实施例也可适用于罐94。因此,省略对罐94的实施例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对实施例1中的罐9A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罐9A具有作为罐主体一例的盒体51和薄片部件52。盒体51例如由尼龙或聚丙烯等合成树脂构成。此外,薄片部件52由合成树脂(例如尼龙或聚丙烯等)而形成膜状,并具有可挠性。在本实施方式中,薄片部件52具有透光性。

在盒体51上形成有凹部53。并且,在盒体51上设有接合部54。在图6中,为了简单易懂地表示结构,对接合部54画有阴影线。在本实施方式中,盒体51和薄片部件52通过熔敷接合。如果薄片部件52接合于盒体51,则凹部53被薄片部件52塞住。由凹部53和薄片部件52所包围的空间被称为液体收容部55。墨水收容于液体收容部55。

如图6所示,盒体51具有壁61和侧壁62。壁61沿XZ平面延伸。侧壁62与壁61交叉。侧壁62从壁61向-Y轴方向突出。当在Y轴方向上平视壁61时,侧壁62包围壁61。通过壁61和侧壁62形成将壁61作为底部的凹部53。应予说明,壁61和侧壁62并不限定为平坦的壁,也可为包含凹凸或断层差等的壁。

凹部53形成为向Y轴方向形成凹状的朝向。凹部53向-Y轴方向,即向薄片部件52侧开口。换言之,凹部53形成为向Y轴方向,即向薄片部件52侧的相反侧形成凹状的朝向。并且,如果薄片部件52接合于盒体51,则凹部53被薄片部件52塞住,从而形成液体收容部55。即,如果薄片部件52接合于盒体51,则液体收容部55被壁61、侧壁62和薄片部件52间隔。应予说明,液体注入部35位于液体收容部55的Z轴方向,沿Z轴贯通侧壁62并与液体收容部55相通。

此外,如图6所示,罐9A具有液体供给部64、大气开放路径65和大气开放口66。液体供给部64为形成当收容于液体收容部55的墨水被从液体收容部55供给至记录头34时的墨水出口的部分。收容于液体收容部55的墨水经由液体供给部64而被排出至罐9A外。

大气开放路径65通过形成于侧壁62的切口67而与液体收容部55连通。 液体收容部55从切口67经由大气开放路径65而在大气开放口66处向大气开放。因此,被从大气开放口66导入大气开放路径65的大气可通过大气开放路径65而流入液体收容部55。应予说明,切口67构成大气开放路径65的一部分。即,切口67包含于大气开放路径65中。此外,大气开放口66为形成于盒体51的开口,并被定义为向罐9A的外部开口的开口。

如图7所示,被从大气开放口66导入大气开放路径65的大气通过导入部68而流入第1大气室69。应予说明,在图7中,表示有从薄片部件52侧观察罐9A的状态,并隔着薄片部件52对盒体51进行图示。此外,在图7中,为了简单易懂地表示结构,对接合部54画有阴影线。第1大气室69位于比液体收容部55更靠近Z轴方向的位置。

第1大气室69经由连通口71而与第1导入路径72连通。连通口71被定义为形成于第1大气室69的内壁与第1导入路径72交叉的交叉部的开口。换言之,连通口71为第1导入路径72连接于第1大气室69的部位。应予说明,也可采用在罐9上设置管道保持部81的结构。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管道保持部81形成于盒体51。管道保持部81具有环状的外观,并具有一部分形成切口的结构。管道保持部81为可插入连接于导入部68的墨水供给管36(图3)的结构。能够通过管道保持部81保持墨水供给管36。在设有管道保持部81的罐9中,只要将墨水供给管36插入管道保持部81中即可,因此在组装时能够容易地对墨水供给管36进行固定。

如图8所示,在沿Y轴方向平视罐9A的状态下,第1导入路径72绕过第1大气室69的外侧。第1导入路径72绕过第1大气室69的外侧然后沿盒体51的边缘延伸,并经由时而折返、时而蜿蜒的路径而与第2大气室73相通。

第2大气室73位于比第1大气室69更靠近-X轴方向的位置。第2大气室73经由连通路74而与第3大气室75相通。第3大气室75位于比第1大气室69更靠近-Z轴方向的位置,并位于比第2大气室73更靠近X轴方向的位置。第3大气室75沿Z轴而位于第1大气室69与液体收容部55之间。第3大气室75经由连通路76而与第4大气室77相通。第4大气室77位于比第3大气室75更靠近X轴方向的位置。第4大气室77与连通路78相通。连通路78为由形成于盒体51的切口67和薄片部件52所包围而成的区域。

连通路78经由连通口79而与液体收容部55连通。连通口79被定义为形成于液体收容部55的内壁和连通路78所交叉的交叉部的开口。换言之,连通口79为连通路78连接于液体收容部55的部位。如上所述,大气开放路径65包含图7所示的导入部68、第1大气室69、第1导入路径72、第2大气室73、连通路74、第3大气室75、连通路76、第4大气室77和连通路78。并且,大气开放路径65的一端为大气开放口66,大气开放路径65的另一端为连通口79。

应予说明,大气开放路径65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也可采用各种大气室和导入路径、连通路等的组合或对顺序进行任意变更的结构。再者,也可采用省略或增加各种大气室和导入路径、连通路的一部分的结构。也可采用在此之上进一步省略导入部68的结构。在省略导入部68的结构中,大气开放口66被定义为开口于盒体51的外壁的开口。

随着使用记录头34进行印刷,液体收容部55内的墨水被供给至记录头34。此时,随着使用记录头34进行印刷,液体收容部55内的压力变得低于大气压。如果液体收容部55内的压力变得低于大气压,则液体收容部55内的墨水将难以被供给至记录头34。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则由于记录头34的墨水喷射性能容易下降,因此存在记录品质下降的情况。对这种情况,在罐9A中,液体收容部55经由大气开放路径65而向大气开放,因此容易使液体收容部55内的压力保持为大气压。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液体喷射系统1中,容易较高地维持记录品质。

(实施例2)

如图9所示,实施例2的罐9B具有液体吸收材料101。如图10所示,实施例2的罐9B具有在实施例1的罐9A上附加有液体吸收材料101的结构。除了该点以外,实施例2的罐9B具有与实施例1的罐9A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对与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附上与实施例1相同的的符号而省略详细说明。

液体吸收材料101具有吸收液体并且对所吸收的液体进行保持的性质。作为液体吸收材料101的材料,例如能够采用泡沫、毛毡、非织布等各种材料。在液体吸收材料101上形成有贯通孔102。由于贯通孔102,当沿X轴方向平视液体吸收材料101时,其具有环状的外观。如图9所示,液体吸收材料101以大气开放口66位于贯通孔102的内侧的方式配置于盒体51。因此,液体吸收材 料101配置于大气开放口66的周围。

应予说明,在罐9B中,液体吸收材料101接合于盒体51。液体吸收材料101向盒体51的接合例如能够采用粘合或熔敷、利用胶粘带等进行粘贴等各种接合方法。

根据实施例2的罐9B,大气开放口66的周围配置有液体吸收材料101,因此即使墨水从大气开放口66中漏出,也能够通过液体吸收材料101来对泄漏的墨水进行吸收。由此,能够将由墨水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应予说明,在实施例2中,表示有通过1个部件来形成液体吸收材料101的例子。但是,液体吸收材料101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作为液体吸收材料101的结构,也可采用使2个部件相互接触的结构或使个数超过2个的部件相互接触的结构等。在这些结构中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罐9B中,液体吸收材料101遍及大气开放口66周围的全周而设置。但是,罐9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作为罐9的结构,也可采用将液体吸收材料101仅配置于大气开放口66周围的一部分的结构。将液体吸收材料101仅配置于大气开放口66周围的一部分的结构作为实施例3的罐9C而对其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实施例3的罐9C具有液体吸收材料103。在实施例3的罐9C中,实施例2的罐9B的液体吸收材料101(图9)被替换为液体吸收材料103。除了该点以外,实施例3的罐9C具有与实施例2的罐9B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对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相同的结构,附上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详细说明。

液体吸收材料103具有在实施例2中的液体吸收材料101上形成开口部104的结构。液体吸收材料103具有图9所示的液体吸收材料101的环状形状的一部分形成开口的形态,上述液体吸收材料101由于贯通孔102而具有环状的形状。除了该点以外,液体吸收材料103具有与液体吸收材料101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对与实施例2相同的结构附上与实施例2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详细说明。

如图12所示,在实施例3中,具有由于开口部104而将液体吸收材料103 仅配置于大气开放口66周围的一部分的结构。如采用液体吸收材料103的实施例3所示,即使在将液体吸收材料仅配置于大气开放口66周围的一部分的结构中,也能够得到减少从大气开放口66泄漏的墨水所导致的污染的效果。即,即使在实施例3中,也能够得到与实施例2相同的效果。因此,只要为在大气开放口66周围的至少一部分配置有液体吸收材料的结构,就能够减少从大气开放口66泄漏的墨水所导致的污染。应予说明,开口部104的位置并不限定于图12中例示的位置,而可采用环状形状的任意位置。

(实施例4)

如图13所示,实施例4的罐9D具有液体吸收材料105。如图14所示,实施例4的罐9D具有在实施例2的罐9B上附加有液体吸收材料105的结构。除了该点以外,实施例4的罐9D具有与实施例2的罐9B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对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相同的结构附上与实施例1或实施例2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液体吸收材料105具有吸收液体并且对所吸收的液体进行保持的性质。作为液体吸收材料105的材料,可采用与液体吸收材料101相同的材料。液体吸收材料105配置于与大气开放口66相对的位置。如图13所示,液体吸收材料105在塞住液体吸收材料101的贯通孔102(图14)的状态下接合于液体吸收材料101。因此,大气开放口66(图14)被液体吸收材料101及液体吸收材料105覆盖。液体吸收材料105向液体吸收材料101的接合例如可采用粘合或熔敷、利用胶粘带等进行粘贴等各种接合方法。应予说明,在实施例4中,液体吸收材料101为第1部分的一个例子,液体吸收材料105为第2部分的一个例子。即使在实施例4中,也能够得到与实施例2或实施例3相同的效果。

再者,根据实施例4的罐9D,通过位于大气开放口66周围的液体吸收材料101和与大气开放口66相对的液体吸收材料105,容易对漏出至大气开放口66周围或与大气开放口相对的方向的墨水进行吸收。即,在实施例4的罐9D中,由于液体吸收材料101及液体吸收材料105覆盖大气开放口66,因此即使墨水从大气开放口66漏出,也容易通过液体吸收材料101及液体吸收材料105确实地对泄漏的墨水进行吸收。由此,能够将墨水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更低。

应予说明,在实施例4的罐9D中,液体吸收材料101与液体吸收材料105互相分开地构成。但是,罐9D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作为罐9D的结构,也可采用使液体吸收材料101与液体吸收材料105互相形成为一体的结构。此外,在实施例4中,与实施例3的液体吸收材料103相同,也可采用将液体吸收材料101仅配置于大气开放口66周围的一部分的结构。即使在将液体吸收材料101仅配置于大气开放口66周围的一部分的结构中,也能够得到减少从大气开放口66泄漏的墨水所导致的污染的效果。

(实施例5)

如图15所示,实施例5的罐9E具有液体吸收材料103和液体吸收材料105。在实施例5的罐9E中,实施例4的罐9D的液体吸收材料101(图14)被替换为实施例2的液体吸收材料103。除了该点以外,实施例5的罐9E具有与实施例4的罐9D相同的结构。在另一观点下,实施例5的罐9E具有在实施例3的罐9C(图11)上附加有实施例4的罐9D中的液体吸收材料105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对与实施例1~实施例4相同的结构附上与实施例1~实施例4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详细说明。

在实施例5中,如图16所示,形成于液体吸收材料103的开口部104向大气开口。因此,在实施例5中,容易通过形成于液体吸收材料103的开口部104使大气开放口66向大气开放。即使在实施例5中,也能够得到与实施例2~实施例4相同的效果。应予说明,开口部104具有使图9所示的液体吸收材料101的环状形状的一部分形成切口的形态。因此,开口部104也可看做使图9所示的液体吸收材料101的环状形状的一部分形成切口的切口部。

此外,在实施例5中,如图16所示,开口部104位于比大气开放口66更靠近铅直下方,即开口部104位于比大气开放口66更靠近-Z轴方向的位置。因此,例如,在罐9的姿势变为从使用姿势发生反转后的反转姿势的情况下,液体吸收材料103的开口部104位于比大气开放口66更靠近铅直上方的位置。由此,即使在反转姿势下,墨水从大气开放口66中漏出,泄漏的墨水也难以到达液体吸收材料103的开口部104。因此,即使在反转姿势下,墨水从大气开放口66中漏出,也能够将墨水泄漏所导致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

应予说明,在罐9的使用姿势下,如图7所示,大气开放口66位于比液体 收容部55更靠近Z轴方向的位置。换言之,在罐9的使用姿势下,大气开放口66位于比液体收容部55更靠近铅直上方的位置。对此,在罐9的反转姿势下,罐9的姿势从使用姿势发生反转,大气开放口66位于比液体收容部55更靠近-Z轴方向的位置。换言之,在罐9的反转姿势下,罐9的姿势从使用姿势发生反转,大气开放口66位于比液体收容部55更靠近铅直下方的位置。反转姿势为Z轴方向朝向铅直下方的状态。Z轴方向朝向铅直下方的状态并不限定为Z轴与铅直线完全平行的状态。Z轴方向朝向铅直下方的状态除了Z轴与水平方向平行的状态以外,包含Z轴相对铅直线倾斜的状态。

此外,在实施例5中,液体吸收材料103为第1部分的一个例子,液体吸收材料105为第2部分的一个例子。在实施例5的罐9E中,液体吸收材料103与液体吸收材料105互相分开地形成。但是,罐9E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此。作为罐9E的结构,也可采用使液体吸收材料103与液体吸收材料105互相形成为一体的结构。

(实施例6)

如图17所示,实施例6的罐9F具有定位部件107和连结部108。在实施例6的罐9F中,在实施例2~实施例5的罐9上附加有定位部件107和连结部108。除了该点以外,实施例6的罐9F具有与实施例2~实施例5的罐9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对与实施例2~实施例5相同的结构附上与实施例2~实施例5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详细说明。

定位部件107形成为中空的形状,如图18所示,其为可收容液体吸收材料101和液体吸收材料105的结构。连结部108为连结定位部件107的部分,并设于盒体51。应予说明,作为将连结部108配置于盒体51的方式,可采用将连结部108接合于盒体51的方式或使连结部108于盒体51上一体成形的方式等。再者,在将连结部108接合于盒体51的方式的情况下,作为接合方法例如可采用粘合、熔敷、嵌合、螺丝固定等各种方法。

定位部件107在覆盖液体吸收材料101和液体吸收材料105的状态下通过螺丝109等而连结于连结部108。应予说明,定位部件107与连结部108的连结并不限定于利用螺丝109的连结。作为使定位部件107与连结部108连结的方式,例如,也可采用将定位部件107接合于连结部108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 作为接合方法例如可采用粘合、熔敷、嵌合等各种方法。即使在实施例6中,也能够得到与实施例2~实施例5相同的效果。

再者,在实施例6中,能够通过定位部件107决定液体吸收材料101和液体吸收材料105相对于盒体51的位置。此外,在实施例6的罐9F中,能够通过定位部件107来保持液体吸收材料101和液体吸收材料105。因此,能够省略将液体吸收材料101接合于盒体51和将液体吸收材料105接合于液体吸收材料101。此外,在实施例6的罐9F中,能够将液体吸收材料101和液体吸收材料105收容于定位部件107。因此,能够通过定位部件107来保护液体吸收材料101和液体吸收材料105。

应予说明,实施例6的罐9F对于实施例2~实施例5的罐9中的每一个均可适用。例如,在将实施例6的罐9F应用于实施例2的罐9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定位部件107来决定液体吸收材料101的位置或通过定位部件107来保持液体吸收材料101。实施例6的罐9F对于实施例3~实施例5中的每一个也可同样地适用。

(实施例7)

如图19所示,实施例7的罐9G具有吸收材料收容部111。在实施例7的罐9G中,在实施例2~实施例5的罐9上附加有吸收材料收容部111。除了该点以外,实施例7的罐9G具有与实施例2~实施例5的罐9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对与实施例2~实施例5相同的结构,附上与实施例2~实施例5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如图20所示,吸收材料收容部111形成为中空的形状,并为可收容液体吸收材料101和液体吸收材料105的结构。应予说明,作为将吸收材料收容部111配置于盒体51的方式,可采用将吸收材料收容部111接合于盒体51的方式或使吸收材料收容部111与盒体51一体成形的方式等。再者,在将吸收材料收容部111接合于盒体51的方式的情况下,作为接合方法,例如可采用粘合、熔敷、嵌合、螺丝固定等各种方法。在实施例7中,也可得到与实施例2~实施例5相同的效果。

再者,在实施例7中,能够通过吸收材料收容部111来决定液体吸收材料101和液体吸收材料105相对盒体51的位置。此外,在实施例7的罐9G中, 能够通过吸收材料收容部111对液体吸收材料101和液体吸收材料105进行保持。因此,能够省略将液体吸收材料101接合于盒体51和将液体吸收材料105接合于液体吸收材料101等。此外,在实施例7的罐9G中,能够将液体吸收材料101和液体吸收材料105收容于吸收材料收容部111。因此,能够通过吸收材料收容部111对液体吸收材料101和液体吸收材料105进行保护。

应予说明,实施例7的罐9G对于实施例2~实施例5的罐9中的每一个均可适用。例如,在将实施例7的罐9G应用于实施例2的罐9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吸收材料收容部111来决定液体吸收材料101的位置,或通过吸收材料收容部111来保持液体吸收材料101。实施例7的罐9G对于实施例3~实施例5中的每一个也能够同样地适用。

(实施例8)

如图21所示,实施例8的罐9H具有吸收材料收容部111、液体吸收材料103和液体吸收材料112。在实施例8的罐9H中,在实施例3的罐9C(图11)上附加有吸收材料收容部111和液体吸收材料112。除了该点以外,实施例8的罐9H具有与实施例3的罐9C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对与实施例1~实施例3相同的结构附上与实施例1~实施例3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详细说明。此外,吸收材料收容部111具有与实施例7相同的结构。因此,省略对吸收材料收容部111的详细说明。在实施例8中,也能够得到与实施例7相同的效果。

在液体吸收材料112上形成有切口部113。液体吸收材料112具有在液体吸收材料105(图14)上形成切口部113的结构。即,除了形成有切口部113以外,液体吸收材料112具有与液体吸收材料105相同的结构。在沿X轴方向平视罐9H的状态下,液体吸收材料112的切口部113形成于与液体吸收材料103的开口部104的至少一部分重叠的区域。由此,当沿X轴方向平视罐9H时,液体吸收材料103的开口部104的至少一部分经由液体吸收材料112的切口部113向大气开口。因此,在实施例8中,容易使大气开放口66经由液体吸收材料103的开口部104和液体吸收材料112的切口部113而向大气开放。

(实施例9)

如图22所示,实施例9的墨水供给装置4B具有液体吸收材料121。实施例9的墨水供给装置4B具有在墨水供给装置4A(图4)上附加有液体吸收材料121 的结构。除了该点以外,实施例9的墨水供给装置4B具有与墨水供给装置4A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对与墨水供给装置4A相同的结构附上与墨水供给装置4A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详细说明。

液体吸收材料121与多个罐9一起被收容于筐体7内。液体吸收材料121具有吸收液体并且对所吸收的液体进行保持的性质。作为液体吸收材料121的材料,例如可采用泡沫、毛毡、非织布等各种材料。在筐体7内,液体吸收材料121位于多个罐9中罐94与第2筐体42之间。因此,液体吸收材料121位于比多个罐9更靠近Y轴方向的位置。

当沿-Y轴方向观察墨水供给装置4B时,液体吸收材料121具有收纳于与罐94重叠的区域内的大小。因此,在-Y轴方向上观察墨水供给装置4B时,液体吸收材料121不会从与罐94重叠的区域中伸出。在墨水供给装置4B中,液体吸收材料121配置于筐体7与罐94的侧部122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侧部122为罐94中朝向Y轴方向的面。当墨水供给装置4B以配置有液体吸收材料121一侧的筐体7(与侧部122相对的筐体7的部分)处于下方的方式倒下或倾斜时,具有上述结构的液体吸收材料121以与罐94的侧部122接触的方式,或以即使不接触也能吸收从罐94的大气开放口66泄漏的墨水的方式,收容于筐体7内。

如图23所示,在筐体7内,液体吸收材料121位于从第1筐体41到罐94的大气开放口66的高度为止的范围。在墨水供给装置4B中,在罐9的使用姿势下,液体吸收材料121位于大气开放口66的高度。因此,即使墨水从大气开放口66中漏出,也容易通过液体吸收材料121对泄漏的墨水进行吸收。由此,能够将由墨水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

应予说明,从通过液体吸收材料121对从大气开放口66泄漏的墨水进行吸收的观点出发,液体吸收材料121至少位于大气开放口66的高度即可。因此,液体吸收材料121可不遍及从第1筐体41到罐94的大气开放口66的高度的范围而配置。例如,在沿-Y轴方向观察墨水供给装置4B的状态下,即使为液体吸收材料121仅配置于与罐94的大气开放口66重叠的区域的结构,也能够降低由墨水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上述管道保持部81可设于所有罐9中,也可设于多个罐9中的至少1个。在具有设置有管道保持部81的罐9的墨水供给装置4中,只要将墨水供 给管36(图3)插入管道保持部81内即可,因此能够在组装时容易地对墨水供给管36进行固定。

在墨水供给装置4B中,如果对液体吸收材料121相对罐94的位置进行固定,则能够将液体吸收材料121相对罐94的大气开放口66的位置发生偏离的情况抑制为较低。因此,优选对液体吸收材料121相对罐94的位置进行固定。作为对液体吸收材料121相对罐94的位置进行固定的方法,可采用将液体吸收材料121接合于罐94,或将液体吸收材料121接合于筐体7,或将液体吸收材料121接合于罐94及筐体7双方的方法。在这些情况下,作为接合方法,例如可采用粘合或熔敷、利用胶粘带等进行粘贴等各种接合方法。此外,作为在罐94和筐体7之间的液体吸收材料121的定位方法,也可采用将液体吸收材料121压入罐94和筐体7之间的方法。下面,对决定筐体7与罐94之间的液体吸收材料121的位置的定位方法的例子(以下,称为定位例)进行说明。

(定位例1)

在定位例1中,如图24所示,第1筐体41具有定位部124。定位部124设于第1筐体41的底部,并从第1筐体41向Z轴方向突出。定位部124位于比罐94的侧部122更靠近Y轴方向的位置。如果对第1筐体41与第2筐体42(图22)进行组合,则定位部124隐藏于筐体7内。因此,定位部124位于罐94与筐体7之间。

如图24所示,在定位例1中,在液体吸收材料121上形成有狭缝125。定位部124与狭缝125为可互相嵌合的结构。通过使定位部124沿Z轴方向插入狭缝125,从而使液体吸收材料121嵌合于定位部124。由此,能够决定液体吸收材料121相对罐94的位置。采用了定位例1的结构的墨水供给装置4B为具有定位部124的液体供给装置的一个例子。

应予说明,定位例1的定位部124的功能并不限定于决定液体吸收材料121的位置的功能。定位部124例如也可一并具有决定当对第1筐体41与第2筐体42(图22)进行组合时的第1筐体41与第2筐体42之间的位置的定位功能等。此外,定位部124例如也可一并具有当对第1筐体41与第2筐体42(图22)进行连结时第1筐体41与第2筐体42之间的连结功能等。

此外,在定位例1中,定位部124设于第1筐体41。但是,设有定位部124 的部位并不限定于第1筐体41,也可采用第2筐体42。再者,也可采用将定位部124设于第1筐体41及第2筐体42双方的结构。

(定位例2)

在定位例2中,如图25所示,罐94具有定位部126。在图25所示的例子中,罐94具有2个定位部126。但是,定位部126的个数并不限定于此,也可采用1个或超过2个的个数。定位部126设于罐94的侧部122,并从侧部122向Y轴方向突出。如果对第1筐体41与第2筐体42(图22)进行组合,则定位部126隐藏于筐体7内。因此,定位部126位于罐94与筐体7之间。

如图25所示,在定位例2中,在液体吸收材料121上形成有嵌合孔127。在该例子中,在液体吸收材料121上与定位部126的个数相对应地形成有2个嵌合孔127。嵌合孔127的个数可根据定位部126的个数进行增减。定位部126与嵌合孔127为可互相嵌合的结构。通过将定位部126沿Y轴方向插入嵌合孔127,从而使液体吸收材料121嵌合于定位部126。由此,能够决定液体吸收材料121相对罐94的位置。采用了定位例2的结构的墨水供给装置4B为具有定位部126的液体供给装置的一个例子。

应予说明,在定位例2中,定位部126设于罐94。但是,设有定位部126的位置不限定于罐94,也可采用第2筐体42。再者,也可采用将定位部126设于罐94及第2筐体42双方的结构。

(实施例10)

如图26所示,实施例10的墨水供给装置4C具有液体吸收材料131。实施例10的墨水供给装置4C具有在墨水供给装置4A(图4)上附加有液体吸收材料131的结构。除了该点以外,实施例10的墨水供给装置4C具有与墨水供给装置4A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对与墨水供给装置4A相同的结构附上与墨水供给装置4A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详细的说明。

液体吸收材料131与多个罐9一起收容于筐体7内。液体吸收材料131具有吸收液体并且对所吸收的液体进行保持的性质。作为液体吸收材料131的材料,例如可采用泡沫、毛毡、非织布等各种材料。在筐体7内,液体吸收材料131位于多个罐9中罐91与第2筐体42之间。因此,液体吸收材料131位于比多个罐9更靠近-Y轴方向的位置。

当沿Y轴方向观察墨水供给装置4C时,液体吸收材料131具有收纳于与罐91重叠的区域内的大小。因此,当沿Y轴方向观察墨水供给装置4C时,液体吸收材料131不会从与罐91重叠的区域中伸出。在墨水供给装置4C中,液体吸收材料131与罐91的侧部相接。在本实施例中,罐91的侧部为罐91中朝向-Y轴方向的面。具有上述结构的液体吸收材料131在与罐91的侧部接触的状态下收容于筐体7内。

在筐体7内,如图27所示,液体吸收材料131位于从第1筐体41到罐91的大气开放口66的高度为止的范围。在墨水供给装置4C中,在罐9的使用姿势下,液体吸收材料131与罐91的侧部相接,并且位于大气开放口66的高度。因此,即使墨水从大气开放口66中漏出,也容易通过液体吸收材料131对泄漏的墨水进行吸收。由此,能够将由墨水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

应予说明,从通过液体吸收材料131对从大气开放口66泄漏的墨水进行吸收的观点出发,液体吸收材料131至少位于大气开放口66的高度即可。因此,液体吸收材料131也可不遍及从第1筐体41到罐91的大气开放口66的高度而配置。例如,在沿Y轴方向观察墨水供给装置4C的状态下,即使为液体吸收材料131仅配置于与罐91的大气开放口66重叠的区域的结构,也能够降低由墨水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

在墨水供给装置4C中,如果对液体吸收材料131相对罐91的位置进行固定,则能够将液体吸收材料131相对罐91的大气开放口66的位置发生偏离的情况抑制为较低。因此,优选对液体吸收材料131相对罐91的位置进行固定。关于对液体吸收材料131相对罐91的位置进行固定的方法,可适用与实施例9中的对液体吸收材料121相对罐94的位置进行固定的方法相同的方法,因此省略详细说明。此外,决定液体吸收材料131相对罐91的位置的定位方法也可适用于定位例1和定位例2,因此省略详细说明。

(实施例11)

如图28所示,实施例11的墨水供给装置4D具有液体吸收材料132。实施例11的墨水供给装置4D具有在墨水供给装置4A(图4)上附加有液体吸收材料132的结构。除了该点以外,实施例11的墨水供给装置4D具有与墨水供给装 置4A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对与墨水供给装置4A相同的结构,附上与墨水供给装置4A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详细说明。

液体吸收材料132与多个罐9一起收容于筐体7内。液体吸收材料132具有吸收液体并对所吸收的液体进行保持的性质。液体吸收材料132为第2液体吸收材料的一个例子。作为液体吸收材料132的材料,例如可采用泡沫、毛毡、非织布等各种材料。液体吸收材料132位于筐体7内多个罐9的Z轴方向。因此,液体吸收材料132在罐9的使用姿势下位于多个罐9的上方。

液体吸收材料132沿Y轴延伸。液体吸收材料132从罐91延伸至罐94。因此,液体吸收材料132位于多个罐9与第2筐体42之间。如图29所示,液体吸收材料132在多个罐9的上方与第2筐体42的内侧相接触。因此,在墨水供给装置4D的姿势变为从使用姿势发生反转的反转姿势的情况下,即使从罐9的大气开放口66泄漏的墨水附着于第2筐体42的内侧,也能够通过液体吸收材料132对附着的墨水进行吸收。由此,能够将由墨水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

(定位例3)

对决定液体吸收材料132相对第2筐体42的位置的定位方法的例子进行说明。在定位例3中,如图30所示,在第2筐体42上设有定位部133。定位部133设于第2筐体42的内侧,从第2筐体42的内侧向-Z轴方向突出,并沿-X轴方向弯曲。在定位部133中,沿-X轴方向弯曲的部分构成支承液体吸收材料132的支承部134。液体吸收材料132被夹持于第2筐体42的内壁与定位部133的支承部134之间。由此,能够决定液体吸收材料132相对第2筐体42的位置。应予说明,定位部133为第2定位部的一个例子。并且,采用了定位例3的结构的墨水供给装置4D为具有定位部133的液体供给装置的一个例子。

在定位例3中,定位部133设于第2筐体42。但是,设有定位部133的部位并不限定于第2筐体42,也可采用罐9。再者,也可采用将定位部133设于第2筐体42及罐9双方的结构。

(实施例12)

可将上述实施例10适用于实施例9。即,也可采用在墨水供给装置4A(图4)上附加有液体吸收材料121和液体吸收材料131的结构。将在墨水供给装置 4A(图4)上附加有液体吸收材料121和液体吸收材料131的结构表示为实施例12的墨水供给装置4E。根据实施例12的墨水供给装置4E,液体吸收材料增加,因此能够将由墨水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更低。

(实施例13)

可将上述实施例11适用于实施例9。即,也可采用在墨水供给装置4A(图4)上附加有液体吸收材料121和液体吸收材料132的结构。将在墨水供给装置4A(图4)上附加有液体吸收材料121和液体吸收材料132的结构表示为实施例13的墨水供给装置4F。根据实施例13的墨水供给装置4F,液体吸收材料增加,因此能够将由墨水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更低。

(实施例14)

也可将上述实施例11适用于实施例10。即,也可采用在墨水供给装置4A(图4)上附加有液体吸收材料131和液体吸收材料132的结构。将在墨水供给装置4A(图4)上附加有液体吸收材料131和液体吸收材料132的结构表示为实施例14的墨水供给装置4G。根据实施例14的墨水供给装置4G,液体吸收材料增加,因此能够将由墨水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更低。

(实施例15)

也可将上述实施例11及实施例10适用于实施例9。即,也可采用在墨水供给装置4A(图4)上附加有液体吸收材料121、液体吸收材料131和液体吸收材料132的结构。将在墨水供给装置4A(图4)上附加有液体吸收材料121、液体吸收材料131和液体吸收材料132的结构表示为实施例15的墨水供给装置4H。根据实施例15的墨水供给装置4H,能够将由墨水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更低。

(实施例16)

在上述实施例15中,如图31所示,也可采用液体吸收材料121、液体吸收材料131和液体吸收材料132相互接触的结构。将液体吸收材料121、液体吸收材料131和液体吸收材料132相互接触的结构表示为实施例16的墨水供给装置4J。在实施例16的墨水供给装置4J中,液体吸收材料121与液体吸收材料132互相接触,液体吸收材料132与液体吸收材料131相互接触。根据实施例16的墨水供给装置4J,能够增大液体吸收材料的体积,因此能够提高吸收液体的能 力。因此,根据实施例16的墨水供给装置4J,能够将由墨水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更低。

(实施例17)

在上述实施例16中,能够使液体吸收材料121、液体吸收材料131和液体吸收材料132相互形成为一体。将使液体吸收材料121、液体吸收材料131和液体吸收材料132相互形成为一体的结构表示为实施例17的墨水供给装置4K。如图32所示,墨水供给装置4K具有液体吸收材料135。液体吸收材料135具有使图31所示的液体吸收材料121、液体吸收材料131和液体吸收材料132相互形成为一体的结构。在实施例17中,也能够得到与实施例16相同的效果。再者,在实施例17中,能够降低部件数,因此能够降低成本。

应予说明,在上述实施例9到实施例17中,分别表示了可适用于具有筐体7的墨水供给装置4A的例子。但是,实施例9到实施例17也分别可适用于图3所示的液体喷射系统1。在将实施例9到实施例17分别适用于图3所示的液体喷射系统1的情况下,如果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则能够一边对筐体7的结构施加适当的变更和修改,一边将其应用于筐体6。并且,在图3中,液体吸收材料121至少位于大气开放口66的高度。在图3中,在液体喷射系统1中,罐9可位于X轴方向上托架33的移动范围内,并配置于在Y轴方向上比托架33的移动范围更靠近+Y轴方向侧,即筐体6的前表面侧。在配置或安装有该罐9的罐安装部136内,例如也可通过如图24或图25所示的定位方法对液体吸收材料121进行定位。此外,罐9也可为多个罐9一体地形成。

(实施例18)

如图33所示,实施例18的墨水供给装置4L具有第2筐体141。在实施例18的墨水供给装置4L中,将墨水供给装置4A(图4)的第2筐体42替换为第2筐体141。除了该点以外,实施例18的墨水供给装置4L具有与墨水供给装置4A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对与墨水供给装置4A相同的结构附上与墨水供给装置4A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详细说明。

在第2筐体141上设有液体保持部142和引导路径143。在本实施例中,设有多个液体保持部142和多个引导路径143。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根据罐9的个数而设有液体保持部142和引导路径143。即,在本实施例中,根据4个罐9 而设有4个液体保持部142和4个引导路径143。

多个液体保持部142与多个引导路径143分别设于第2筐体141的内侧,即设于第2筐体141中朝向罐9侧的部分。多个液体保持部142位于第2筐体141中沿铅直上方与罐9相对的部位,即位于第2筐体141中沿Z轴方向与罐9相对的部位。因此,如图34所示,在墨水供给装置4L的反转姿势下,液体保持部142位于罐9的铅直下方。

如作为图34中的A部的放大图的图35所示,液体保持部142作为形成于第2筐体141的凹部而形成。作为液体保持部142而形成的凹部形成为向Z轴方向形成凹状的朝向。如果作为凹部而形成的液体保持部142中收容有墨水,则容易使墨水停留在液体保持部142中。由此,即使在反转姿势下,墨水从罐9的大气开放口66中漏出,也容易使泄漏的墨水停留在液体保持部142中。因此,在反转姿势下,即使墨水从大气开放口66中漏出,也能够将由墨水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应予说明,液体保持部142并不限定于凹部,也可采用形成于第2筐体141的槽。

引导路径143作为形成于第2筐体141的槽而形成。作为引导路径143而形成的槽形成为向Z轴方向形成凹状的朝向。作为槽而形成的引导路径143与作为凹部而形成的液体保持部142相通。因此,即使在反转姿势下,墨水从罐9的大气开放口66中漏出,也容易通过引导路径143将泄漏的墨水引导至液体保持部142。由此,即使在反转姿势下,墨水从罐9的大气开放口66中漏出,也容易通过液体保持部142贮留泄漏的墨水。因此,即使在反转姿势下,墨水从大气开放口66中漏出,也能够将由墨水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更低。

(实施例19)

如图36所示,实施例19的墨水供给装置4M具有第2筐体145。在实施例19的墨水供给装置4M中,实施例18的墨水供给装置4L(图33)的第2筐体141被替换为第2筐体145。除了该点以外,实施例19的墨水供给装置4M具有与实施例18的墨水供给装置4L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对与实施例18相同的结构附上与实施例18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详细说明。

在第2筐体145上设有液体保持部146。在实施例19的第2筐体145中, 实施例18的液体保持部142(图33)被替换为液体保持部146。即,在实施例19的第2筐体145中,省略构成实施例18的液体保持部142的凹部,并且设有液体保持部146。除了该点以外,实施例19的第2筐体145具有与实施例18的第2筐体141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对与实施例18相同的结构附上与实施例18相同的符号而省略详细说明。

在实施例19中,液体保持部146由液体吸收材料构成。由液体吸收材料构成的液体保持部146具有吸收液体,并对所吸收的液体进行保持的性质。作为液体保持部146的材料,例如可采用泡沫、毛毡、非织布等各种材料。能够通过由液体吸收材料构成的液体保持部146来保持墨水。由此,即使在反转姿势下,墨水从罐9的大气开放口66中漏出,也容易使泄漏的墨水停留在液体保持部146中。因此,与实施例18相同,即使在反转姿势下,墨水从大气开放口66中漏出,也能够将由墨水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较低。

此外,在实施例19中,与实施例18相同,作为槽而形成的引导路径143与由液体吸收材料构成的液体保持部146相通。因此,即使在反转姿势下,墨水从罐9的大气开放口66中漏出,也容易通过引导路径143将泄漏的墨水引导至液体保持部146。由此,即使在反转姿势下,墨水从罐9的大气开放口66中漏出,也容易通过液体保持部146贮留泄漏的墨水。因此,即使在反转姿势下,墨水从大气开放口66漏出,也能够将由墨水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更低。

(实施例20)

如图37所示,实施例20的墨水供给装置4N具有第2筐体147。在实施例20的墨水供给装置4N中,实施例18的墨水供给装置4L(图33)的第2筐体141被替换为第2筐体147。除了该点以外,实施例20的墨水供给装置4N具有与实施例18的墨水供给装置4L相同的结构。因此,在下文中,对与实施例18相同的结构,附上与实施例18相同的的符号而省略详细说明。

实施例20中的第2筐体147具有在实施例18中的第2筐体141的液体保持部142上附加有实施例19中的第2筐体145的液体保持部146的结构。即,实施例20中的第2筐体147具有使实施例18中的第2筐体141与实施例19中的第2筐体145复合而成的结构。因此,省略对实施例20中的第2筐体147的 详细说明。

在实施例20中,作为凹部而形成的液体保持部142上附加有由液体吸收材料构成的液体保持部146,因此更容易使墨水停留于液体保持部142及液体保持部146内。由此,即使在反转姿势下,墨水从大气开放口66中漏出,也能够将由墨水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更低。

此外,在实施例20中,与实施例18和实施例19相同,作为槽而形成的引导路径143与液体保持部142及液体保持部146相通。因此,即使在反转姿势下,墨水从罐9的大气开放口66漏出,也容易通过引导路径143将泄漏的墨水引导至液体保持部142及液体保持部146。由此,即使在反转姿势下,墨水从罐9的大气开放口66漏出,也容易通过液体保持部142及液体保持部146贮留泄漏的墨水。因此,即使在反转姿势下,墨水从大气开放口66中漏出,也能够将墨水泄漏所引起的污染发生的可能性抑制为更低。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液体喷射装置也可为对墨水以外的其他液体进行喷射、喷出或涂布并消耗的液体喷射装置。应予说明,作为变成微量的液滴而从液体喷射装置中喷出的液体的状态,可设为也包含粒状、泪滴状、线状拖尾的形态。此外,这里所说的液体只要为能够通过液体喷射装置进行消耗的材料即可。例如,只要为物质为液相时的状态的材料即可,其包含高粘性或低粘性的液状体、溶胶、凝胶水、其他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等液状体。此外,液体状态也不仅限于作为物质的一种状态的液体,其也包含由颜料或金属粒子等固体物组成的功能材料的粒子溶解、分散或混合于溶剂后的产物等。作为液体的代表例,除了如上述各实施方式所说明的墨水以外,也可列举液晶等。在此,墨水包括一般的水性墨水、油性墨水、以及胶状墨水、热熔性墨水等各种液体组合物。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具体例子,例如,存在对某种液体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上述液体以分散或溶解的形式而包含用于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滤色器的制造等的电极材料和色料等材料。此外,也可为对用于制造生物芯片的生物有机物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用作精密移液管并对作为试样的液体进行喷射的液体喷射装置、印染装置或微型分配器等。再者,也可为利用精确定位来对钟表或相机等精密仪器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用于形成光通信元件等所用的微小半 球透镜(光学透镜)等而向基板喷射紫外线固化树脂液等透明树脂液的液体喷射装置。此外,也可为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性或碱性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

应予说明,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或变形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以各种结构进行实现。例如,为了解决一部分或全部上述课题,或者为了实现一部分或全部上述效果,可以适当地将与记载于发明内容中的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特征相对应的实施方式、实施例中的技术特征进行替换或组合。并且,若该技术特征在本说明书中并未被说明为必要的技术特征,则可以适当地进行删除。

符号说明

1…液体喷射系统,3…打印机,4A、4B、4C、4D、4E、4F、4G、4H、4J、4K、4L、4M、4N…墨水供给装置,5…扫描器单元,6…筐体,7…筐体,9、9A、9B、9C、9D、9E、9F、9G、9H、91、92、93、94…罐,11…排纸部,13…正面,15…上表面,19…侧部,21…窗口部,23…正面,25…上表面,27…侧部,31…记录部,32…控制部,33…托架,34…记录头,35…液体注入部,36…墨水供给管,41…第1筐体,42…第2筐体,43…盖部,51…盒体,52…薄片部件,53…凹部,54…接合部,55…液体收容部,61…壁,62…侧壁,64…液体供给部,65…大气开放路径,66…大气开放口,67…切口,68…导入部,69…第1大气室,71…连通口,72…第1导入路径,73…第2大气室,74…连通路,75…第3大气室,76…连通路,77…第4大气室,78…连通路,79…连通口,101…液体吸收材料,102…贯通孔,103…液体吸收材料,104…开口部,105…液体吸收材料,107…定位部件,108…连结部,109…螺丝,111…吸收材料收容部,112…液体吸收材料,113…切口部,121…液体吸收材料,122…侧部,124…定位部,125…狭缝,126…定位部,127…嵌合孔,131…液体吸收材料,132…液体吸收材料,133…定位部,134…支承部,135…液体吸收材料,141…第2筐体,142…液体保持部,143…引导路径,145…第2筐体,146…液体保持部,147…第2筐体,P…记录媒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