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标签打印机的色带轴及标签打印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22299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标签打印机的色带轴及标签打印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打印机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用于标签打印机的色带轴及标签打印机。



背景技术:

对于热转印的标签打印机,都需要使用色带,且都需要将打印过的色带卷在一起,才不至于那么凌乱,也有利于打印机的正常工作。一般来说标签打印机都设有色带回收装置(即色带回收端),将色带卷在一起的方式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利用适配管(适配管是循环使用的),在适配管上套上空的色带纸芯,将打印过的色带卷在色带纸芯上,卷满后将色带连同纸芯一并遗弃,这种方式的缺陷是必须要有空的色带纸芯,这样做浪费资源,不环保;另一种是利用色带轴(色带轴可循环使用),将色带直接卷在色带轴上,卷满后只取下色带遗弃,一般来说色带卷满后,其对色带轴有比较大的包紧力,比较难以取下,目前市面上的结构多种多样,但都不是很方便,有的不方便将色带卷到色带轴上,有的不方便将色带从色带轴上取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标签打印机的色带轴及标签打印机,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标签打印机所用的色带轴包紧力大导致不方便将色带从色带轴上取下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用于标签打印机的色带轴,包括色带支架主体,所述色带支架主体包括相互盖合的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在所述色带支架主体的一端安装有使所述第一半壳体相对于所述第二半壳体沿径向移动的旋钮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色带轴中,所述旋钮件安装在所述第一半壳体端部的内壁和第二半壳体端部的内壁之间,在所述第一半壳体靠近所述旋钮件的端部的内壁开设有至少一第一轨道槽,所述第一轨道槽形成有第一槽深部和第一槽浅部,所述旋钮件与所述第一轨道槽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可在所述第一槽深部和第一槽浅部之间移动的第一凸体;所述第二半壳体靠近所述旋钮件的端部的内壁开设有至少一第二轨道槽,所述第二轨道槽形成有第二槽深部和第二槽浅部,所述旋钮件与所述第二轨道槽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可在所述第二槽深部和第二槽浅部之间移动的第二凸体,所述第二凸体在所述第二槽深部和第二槽浅部之间的移动与所述第一凸体在所述第一槽深部和第一槽浅部之间的移动是同步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色带轴中,所述第一槽深部与第一槽浅部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第一凸体自由随意在所述第一槽深部和第一槽浅部之间移动的第一阻位件,所述第二槽深部与第二槽浅部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所述第二凸体自由随意在所述第二槽深部和第二槽浅部之间移动的第二阻位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色带轴中,所述第一轨道槽是在沿径向的同一截面内形成的且呈半环状;所述第二轨道槽沿轴向倾斜而呈螺旋弯曲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色带轴中,所述第二半壳体远离所述旋钮件的一端沿轴向依次形成有凹部和支撑部,所述第一半壳体上形成有在所述凹部和支撑部之间可移动的凸部,所述凸部在所述凹部与支撑部之间的移动分别与所述第一凸体在所述第一槽深部和第一槽浅部之间的移动和所述第二凸体在所述第二槽深部和第二槽浅部之间的移动是同步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色带轴中,在所述凹部和支撑部之间形成有倾斜面或者在所述凸部上形成有倾斜面,所述凸部在所述凹部与支撑部之间通过倾斜面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色带轴中,在所述第二半壳体的两端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凹槽和支撑面,在所述第一半壳体上设置有在该凹槽和支撑面之间移动的凸块;和/或者在所述第一半壳体的两端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凹槽和支撑面,在所述第二半壳体上设置有在该凹槽和支撑面之间移动的凸块,所述凸块在所述凹槽与支撑面之间的移动分别与所述第一凸体在所述第一槽深部和第一槽浅部之间的移动和所述第二凸体在所述第二槽深部和第二槽浅部之间的移动是同步的。

在本实用新型的色带轴中,在所述凹槽和支撑面之间形成有倾斜面或者在所述凸块上形成有倾斜面,所述凸块在所述凹槽与支撑面之间通过倾斜面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色带轴中,所述第一半壳体的内壁上形成有至少一第一倒钩,所述第二半壳体的内壁上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倒钩相互对应的第二倒钩,所述第一倒钩与相对应的第二倒钩之间可沿径向钩合连接或可沿径向相互分离且形成间隙。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标签打印机,包括上述的色带轴。

实施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标签打印机的色带轴及标签打印机,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色带轴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其包括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通过旋转旋钮件使第一半壳体相对于第二半壳体沿径向朝外移动进而使组合的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的外周长最大,将色带轴装到标签打印机的色带回收装置上,待色带卷满时(或是任一需要取下打印过的色带时),将色带轴取下,再次通过旋转旋钮件使第一半壳体相对于第二半壳体沿径向朝内移动进而使组合的第一半壳体和第二半壳体的外周长最小,此时就很容易将色带从色带轴上取下。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标签打印机的色带轴从一个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标签打印机的色带轴从另一个角度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标签打印机的色带轴的第二凸体移动至第二槽浅部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3B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标签打印机的色带轴的第二凸体移动至第二槽深部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标签打印机的色带轴的第二半壳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4B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标签打印机的色带轴的第一半壳体的俯视示意图;

图5A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标签打印机的色带轴的凸部移动至支撑部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5B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标签打印机的色带轴的凸部移动至凹部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6A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标签打印机的色带轴的凸块移动至支撑面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6B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标签打印机的色带轴的凸块移动至凹槽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7A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标签打印机的色带轴的第一倒钩与第二倒钩钩合连接时的状态示意图;

图7B为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标签打印机的色带轴的第一倒钩与第二倒钩相分离时的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用于标签打印机的色带轴及标签打印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作进一步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一种标签打印机,包括如图1-2所示的色带轴。如图1-2所示,色带轴包括色带支架主体,色带支架主体包括相互盖合的第一半壳体1和第二半壳体2,在色带支架主体的一端安装有使第一半壳体1相对于第二半壳体2沿径向移动的旋钮件3。

如图1-2所示,旋钮件3安装在第一半壳体1端部的内壁和第二半壳体2端部的内壁之间,在第一半壳体1靠近旋钮件3的端部的内壁开设有至少一第一轨道槽11,第一轨道槽11形成有第一槽深部和第一槽浅部(未有图标示),旋钮件3与第一轨道槽1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可在第一槽深部和第一槽浅部之间移动的第一凸体31;第二半壳体2靠近旋钮件3的端部的内壁开设有至少一第二轨道槽21,第二轨道槽21形成有图3A和图3B所示的第二槽深部211和第二槽浅部212,旋钮件3与第二轨道槽2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可在第二槽深部211和第二槽浅部212之间移动的第二凸体32。在第一槽深部与第一槽浅部之间设置有第一阻位件(未有图标示),用于防止第一凸体31自由随意在第一槽深部和第一槽浅部之间移动;如图3A和3B所示,在第二槽深部211与第二槽浅部212之间设置有第二阻位件213,用于防止第二凸体32自由随意在第二槽深部211和第二槽浅部212之间移动。第一阻位件和第二阻位件213可以是多个小凸起构成,第一阻位件和第二阻位件213也可以是隔板且隔板两侧形成有过渡坡。

以第二轨道槽21为例,如图3A和3B所示,第二轨道槽21形成有第二槽深部211和第二槽浅部212,第二凸体32在第二槽深部211和第二槽浅部212之间的移动。通过这样设计,旋转旋钮件3时,当第二凸体32跨过第二阻位件213移动至第二槽浅部212,第一半壳体1和第二半壳2体组成的色带支架主体的外周长最大,可以缠卷色带;当第二凸体32跨过第二阻位件213移动至第二槽深部211,第一半壳体1和第二半壳体2组成的色带支架主体的外周长最小,可以轻松将色带取下,即实现了第一半壳体1相对于第二半壳体2沿径向移动的目的。同理,第一轨道槽11形成有第一槽深部和第一槽浅部,第一凸体31跨过第一阻位件第一阻位件在第一槽深部和第一槽浅部之间的移动,以使色带支架主体的周长变大或变小。当第二轨道槽21为多个时,优选地,第二槽深部211设计在沿轴向的同一轴线上,第二槽浅部212也设计在沿轴向的同一轴线上,但不限于此,只要能满足转动旋钮件3时每一第二凸体32同时处于对应的第二槽深部211的位置以及同时处于对应的第二槽浅部212的位置即可,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同样,第一轨道槽11为多个时,优选地,第一槽深部设计在沿轴向的同一轴线上,第一槽浅部也设计在沿轴向的同一轴线上,但不限于此,只要能满足转动旋钮件3时每一第一凸体31同时处于对应的第一槽深部的位置以及同时处于对应的第一槽浅部的位置即可,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第二凸体32在第二槽深部211和第二槽浅部212之间的移动与第一凸体31在所述第一槽深部和第一槽浅部之间的移动是同步的。这就要求,当第一凸体31移动至第一槽深部的时候,第二凸体32也移动至第二槽深部211的位置;当第一凸体31移动至第一槽浅部的时候,第二凸体32也移动至第二槽浅部212的位置。

如图4A所示,第二轨道槽21沿轴向倾斜而呈螺旋弯曲状,以图4A为例,第二轨道槽21沿轴向向右倾斜呈螺旋弯曲状,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轨道槽21沿轴向也可以向左倾斜呈螺旋弯曲状;第二轨道槽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如图4A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轨道槽21的数量为三个,当第二轨道槽21的数量为多个时,多个第二轨道槽21沿轴向并列排列且相互平行,如图4B所示,第一轨道槽11是在沿径向的同一截面内形成的且呈半环状,也就是说,第一轨道槽11不是螺旋弯曲状;第一轨道槽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两个、三个等,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B所示,第一轨道槽11的数量为一个。通过将第二轨道槽21设计成螺旋弯曲状,将第一轨道槽11设计为普通的半环状,在转动旋钮件3时,不仅如上述的可以使第一半壳体1相对于第二半壳体2沿径向移动,还可以通过旋钮件3的第二凸体32沿螺旋弯曲状的第二轨道槽21移动进而使第一半壳体1相对于第二半壳体2沿轴向移动,如此设计是为了使第一半壳体1相对于第二半壳体2径向移动至周长变大时可以相互错位支撑或周长变小时错开支撑,进一步具体结构详见下述。

如图1-2所示,第二半壳体2远离旋钮件3的一端沿轴向依次形成有凹部22和支撑部23,第一半壳体1上形成有在凹部22和支撑部23之间可移动的凸部12,凸部12在凹部22与支撑部23之间的移动分别与第一凸体31在第一槽深部和第一槽浅部之间的移动和第二凸体32在第二槽深部211和第二槽浅部212之间的移动是同步的。如图5A和5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凹部22和支撑部23之间形成有倾斜面,凸部12在凹部22与支撑部23之间通过倾斜面移动,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凸部12上形成有倾斜面。因第二凸体32与第一凸体31的移动是同步的,下述工作原理以第二凸体32的移动为例,第一凸体31同理。旋钮件3上的第二凸体32沿螺旋弯曲状的第二轨道槽21移动时,当第二凸体32移动至第二槽浅部212时,第一半壳体1便会相对于第二半壳体2沿轴向移动,同时凸部12便会沿倾斜面移动至支撑部23上;当第二凸体32移动至第二槽深部211时,第一半壳体1便会相对于第二半壳体2沿轴向反方向移动,同时凸部12便会沿倾斜面移动至凹部22内。

如图1-2所示,第二半壳体2的两端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凹槽13和支撑面14,在第一半壳体1上设置有在该凹槽13和支撑面14之间移动的凸块15;和/或者在第一半壳体1的两端之间的位置设置有凹槽13和支撑面14,在第二半壳体2上设置有在该凹槽13和支撑面14之间移动的凸块15,凸块15在凹槽13与支撑面14之间的移动分别与第一凸体31在第一槽深部和第一槽浅部之间的移动和第二凸体32在第二槽深部211和第二槽浅部212之间的移动是同步的。如图6A和6B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凸块15上形成有倾斜面,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凹槽13和支撑面14之间形成有倾斜面,凸块15在凹槽13与支撑面14之间通过倾斜面移动。因第二凸体32与第一凸体31的移动是同步的,下述工作原理以第二凸体32的移动为例,第一凸体31同理。旋钮件3上的第二凸体32沿螺旋弯曲状的第二轨道槽21移动时,当第二凸体32移动至第二槽浅部212时,第一半壳体1便会相对于第二半壳体2沿轴向移动,同时凸块15便会沿倾斜面移动至支撑面14上;当第二凸体32移动至第二槽深部211时,第一半壳体1便会相对于第二半壳体2沿轴向反方向移动,同时凸块15便会沿倾斜面移动至凹槽13内。

如图1-2所示,第一半壳体1的内壁上形成有至少一第一倒钩10,第二半壳体2的内壁上形成有与第一倒钩10相互对应的第二倒钩20,第一倒钩10与相对应的第二倒钩20之间可沿径向钩合连接或可沿径向相互分离且形成间隙。其中,第一倒钩10和第二倒钩20的数量可以分别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如图7A和7B所示,当旋钮件3上的第一凸体31和第二凸体32分别对应移动至第一槽浅部和第二槽浅部212时,第一半壳体1和第二半壳体2组成的色带支架主体的外周长最大,第一倒钩10与相对应的第二倒钩20之间沿径向钩合连接;当旋钮件3上的第一凸体31和第二凸体32分别对应移动至第一槽深部和第二槽深部211时,第一半壳体1和第二半壳体2组成的色带支架主体的外周长最小,第一倒钩10与相对应的第二倒钩20之间沿径向相互分离且形成间隙,且间隙的距离为第一槽深部和第一槽浅部之间的高度差,同时也是第二槽深部211和第二槽浅部212之间的高度差。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但这些改进或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