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390138阅读:来源:国知局
侧压杆52对滚筒纸P的右侧边部进行的按压的部位。可动侧按压承接部54的上表面与输送板25的上表面一起构成输送路径面。
[0066]可动侧压杆52形成为在从右侧面观察时呈大致横向的“ 3 ”状。在可动侧压杆52的前端面的前后两个部位设置有可动侧介质按压部56 (参照图8)。可动侧压杆52为与上述的固定侧杆主体35共通的构件。
[0067]需要说明的是,可动侧介质按压部56为技术方案中的“第二介质按压部”的一个例子。
[0068]可动侧压杆52与上述的固定侧压杆32相同,允许滚筒纸P的输送,并且通过前后两个部位的可动侧介质按压部56,对滚筒纸P的右侧边部相对于可动侧按压承接部54的上表面进行按压。滚筒纸P的两侧边部被可动侧压杆52以及上述的固定侧压杆32按压,并且在输送板25的上表面输送。因此,滚筒纸P难以从输送板25的上表面浮起,从而能够抑制滚筒纸P的堵塞、打印位置偏移等发生。
[0069]可动侧压杆52构成为,能够在可动侧介质按压部56从可动侧按压承接部54分离的可动侧分离位置(参照图6至图8)、与通过可动侧介质按压部56对滚筒纸P相对于可动侧按压承接部54的上表面进行按压的可动侧按压位置(参照图9)之间旋转。S卩,可动侧压杆52从可动侧分离位置,绕从背面观察时顺时针方向旋转,而移动至可动侧按压位置(参照图6至图9)。从可动侧压杆52的可动侧分离位置向可动侧按压位置的旋转方向与封装盖17的封闭方向相反。
[0070]需要说明的是,可动侧分离位置为技术方案中的“第二分离位置”的一个例子。可动侧按压位置为技术方案中的“第二按压位置”的一个例子。
[0071]在可动侧压杆52位于可动侧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当封装盖17从开放位置向封闭方向旋转时,封装盖17的可动侧卡合部82 (下述)与可动侧压杆52中的、前方的可动侧介质按压部56的附近卡合(参照图8)。即,前方的可动侧介质按压部56的附近成为可动侧卡合部82所卡合的可动侧卡合承接部61。该可动侧卡合承接部61相对于可动侧压杆52的旋转中心、即可动侧压杆轴支承部53,位于与可动侧介质按压部56相同侧。
[0072]在可动侧压杆52的前后两个部位设置有可动侧杆弹簧67。各可动侧杆弹簧67与上述的可动侧杆弹簧67相同,由拉伸螺旋弹簧构成,上端与可动侧压杆52卡止,下端与可动侧压杆轴支承部53卡止。各可动侧杆弹簧67作为所谓的双稳定弹簧发挥功能。因此,可动侧压杆52以可动侧按压位置与可动侧分离位置之间的中立点为界,被各可动侧杆弹簧67分别向可动侧按压位置与可动侧分离位置施力。
[0073]需要说明的是,可动侧杆弹簧67为技术方案中的“第二弹性构件”的一个例子。可动侧杆弹簧67以及上述的固定侧杆弹簧47也能够由受扭螺旋弹簧等其他的弹性构件构成。
[0074]这里,对使用者放置滚筒纸P而直到开始打印的一连串的操作进行说明。首先,使用者打开封装盖17,换句话说使封装盖17向开放位置旋转,使引导单元21露出。接下来,使用者使固定侧压杆32从固定侧按压位置向固定侧分离位置旋转,并且使可动侧压杆52从可动侧按压位置向可动侧分离位置旋转。而且,使用者根据需要,对锁定解除杆49进行操作,使可动引导件51右方滑动,以使滚筒纸P容易通过固定引导件31与可动引导件51之间。在该状态下,使用者将从滚筒纸填装部20抽出的滚筒纸P放置在输送板25的上表面。接下来,使用者对锁定解除杆49进行操作,使可动引导件51左方滑动,而调整成与滚筒纸P的纸宽度对应的引导宽度。接下来,使用者使固定侧压杆32从固定侧分离位置返回固定侧按压位置,并且使可动侧压杆52从可动侧分离位置返回可动侧按压位置。然后,使用者关闭封装盖17,换句话说使封装盖17旋转至封闭位置。
[0075]在结束这些操作后,使用者对外部的信息处理装置进行执行打印的操作。打印装置10根据来自信息处理装置的打印执行的指令,开始打印处理。由此,放置在输送板25的上表面的滚筒纸P在左右的侧边部被固定侧压杆32以及可动侧压杆52按压的状态下,被固定引导件31以及可动引导件51引导,并且向打印部23输送。
[0076]在打印装置10中,在固定侧压杆32以及可动侧压杆52位于固定侧分离位置以及可动侧分离位置的状态下,当输送有滚筒纸P时,可能发生滚筒纸P的堵塞、打印位置偏移等。对此,在打印装置10中,即使在使用者将滚筒纸P放置在输送板25的上表面后,未进行将固定侧压杆32以及可动侧压杆52返回固定侧按压位置以及可动侧按压位置的操作而关闭封装盖17并进行打印执行的操作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在固定侧压杆32以及可动侧压杆52未位于固定侧按压位置以及可动侧按压位置的状态下输送滚筒纸P。
[0077]如图4至图9所示,封装盖17具备:盖主体70、靠向盖主体70的内侧的后方设置的第一板71、靠向盖主体70的内侧的前方设置的第二板72、安装在第一板71的固定侧动作构件73、安装在第二板72的可动侧动作构件74。
[0078]需要说明的是,在以下的说明中,利用“上”、“下”、“左”、“右”对封装盖17进行说明,这是以封装盖17位于封闭位置的状态作为基准的。
[0079]盖主体70形成为从背面观察时呈大致横向“L”字状。盖主体70将装置内部的上方以及右侧方开闭。在盖主体70的右上的角部设置有透光性的观察窗75。使用者在封装盖17位于封闭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观察窗75目视装置内部。而且,靠近盖主体70的左端部的靠前方设置有盖侧前方铰链片76。
[0080]另外,虽然省略图示,然而在盖主体70的前端部下表面,在封装盖17位于封闭位置的状态下,突出形成有进入上述的开闭检测开口 19a的检测凸部。与封装盖17的开闭相对应,检测凸部相对于开闭检测开口 19a出入,由此通过设置在开闭检测开口 19a的内部的开闭检测传感器检测封装盖17是否位于封闭位置。
[0081]第一板71形成为从背面观察时呈大致横向“L”字状,而且遍及盖主体70的左右大致整体地设置。在第一板71的下表面安装有固定侧动作构件73。
[0082]固定侧动作构件73具备:安装在第一板71的安装部77、设置在安装部77的左端部的盖侧后方铰链片78、从安装部77的靠近左方的下表面突出的固定侧卡合突起79。
[0083]盖侧后方铰链片78以及上述的盖侧前方铰链片76与设置在装置外壳11的前后两个装置侧铰链片83 —起构成铰链18。封装盖17以铰链18为中心在开放位置与封闭位置之间旋转。铰链18设置在固定侧压杆32的大致正上部。封装盖17的旋转轴、上述的固定侧压杆32的旋转轴、可动侧压杆52的旋转轴相互大致平行。
[0084]固定侧卡合突起79形成为从背面观察时呈大致矩形状。固定侧卡合突起79的前端部在固定侧压杆32位于固定侧分离位置的状态下,成为与卡合承接构件41的固定侧卡合承接部46卡合的固定侧卡合部81。
[0085]需要说明的是,固定侧卡合部81为技术方案中的“第一卡合部”的一个例子。
[0086]当封装盖17从开放位置向封闭方向旋转时,在移动至封闭位置的跟前,固定侧卡合部81与固定侧卡合承接部46抵接(参照图4)。由此,固定侧压杆32克服固定侧杆弹簧47,从固定侧分离位置朝向固定侧按压位置,向与封闭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当固定侧压杆32旋转至固定侧分离位置与固定侧按压位置之间的中立点时,固定侧压杆32被固定侧杆弹簧47朝向固定侧按压位置施力,因此固定侧压杆32从固定侧卡合部81脱离而旋转至固定侧按压位置(参照图5)。移动至固定侧按压位置的固定侧压杆32与到达封闭位置的封装盖17的固定侧卡合部81处于非卡合状态。
[0087]这样,与封装盖17的向封闭方向的旋转连动,固定侧压杆32向与封闭方向相同的方向旋转而移动至固定侧按压位置。而且,在封装盖17到达封闭位置、固定侧压杆32到达固定侧按压位置的状态下,固定侧压杆32与封装盖17不接触。
[0088]另一方面,第二板72形成为从背面观察时呈大致横向长方形,遍及盖主体70的左右大致整体地设置。在第二板72的下表面安装有可动侧动作构件74。
[0089]可动侧动作构件74形成为左下角设置为斜状的、从背面观察时呈大致倒梯形状,且大致等间隔地设置有上下延伸的三个肋。可动侧动作构件74的下表面、即倒梯形状的底边部分在可动侧压杆52位于可动侧分离位置的状态下,成为与可动侧压杆52的可动侧卡合承接部61卡合的可动侧卡合部82。可动侧卡合部82左右延伸地设置。由此,不管可动侧压杆52位于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范围内的何处,可动侧卡合部82皆能够与可动侧压杆52卡合。S卩,如图6所示,即使在可动引导件51距离固定引导件31最远、可动侧压杆52位于可动范围内的右端的情况下,可动侧卡合部82也与可动侧压杆52卡合。而且,如图7所示,即使在可动引导件51距离固定引导件31最近、可动侧压杆52位于可动范围内的左端的情况下,可动侧卡合部82也与可动侧压杆52卡合。
[0090]需要说明的是,可动侧卡合部82为技术方案中的“第二卡合部”以及“卡合部”的一个例子。
[0091]当封装盖17从开放位置向封闭方向旋转时,在移动至封闭位置的跟前,可动侧卡合部82与可动侧卡合承接部61抵接(参照图6至图8)。由此,可动侧压杆52克服可动侧杆弹簧67,从可动侧分离位置朝向可动侧按压位置,向与封闭方向相反方向旋转。当可动侧压杆52旋转至可动侧分离位置与可动侧按压位置之间的中立点时,可动侧压杆52被可动侧杆弹簧67朝向可动侧按压位置施力,因此可动侧压杆52从可动侧卡合部82脱离而旋转至可动侧按压位置(参照图9)。到达可动侧按压位置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