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模块以及具有此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70776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模块以及具有此模块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能够减小其整体体积和重量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最近,已经快速开发出了具有高数据处理速度的各种形状和功能的信息处理装置。在这种信息处理装置中,电信号形式的要处理的数据要求有一显示装置作为界面。
近日,已经开发出与CRT型显示装置相比重量轻、尺寸紧凑的液晶显示装置,以实现全彩色及高分辨率。通常,通过将电压施加到液晶分子,液晶显示装置从一种液晶分子排列转变成另一种特定的分子排列。液晶显示装置将光学特性的变化,如由于特定排列而发光的液晶盒的双折射、光学线性、二向色性、和光散射特性的变化转变为视觉特性的变化,从而显示某一图像。
图1为传统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2为装配好的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结构剖视图。
参照图1,液晶显示装置100包括一接收图像信号并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模块130,用于容纳液晶显示模块130前、后壳体110和120。液晶显示模块130包括显示单元170,此显示单元170带有一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板和用于向显示单元170提供光的背光组件150。
显示单元170包含一液晶显示板171,数据和栅极印刷电路板176和175以及数据和栅极带载封装178和174。
液晶显示板171包括一薄膜晶体管基片172,一彩色滤光片基片173和一液晶(未示出)。
薄膜晶体管基片172为一种其上以矩阵形式形成薄膜晶体管的透明玻璃基片。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引脚与数据线相连,栅极引脚则与其栅极线相连。而且,漏极引脚形成有由例如透明导体材料铟锡氧化物(ITO)构成的像素电极。
彩色滤光片基片173与薄膜晶体管基片172相对放置。作为当有光通过时发出预定颜色的彩色像素的RGB象素通过薄膜工艺形成于彩色滤光片基片173上。由ITO形成的公共电极涂覆到彩色滤光片基片173的整个表面上。
当给形成于薄膜晶体管基片172上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引脚和源极引脚通电时,薄膜晶体管导通,从而在彩色滤光片基片173上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之间产生一电场。电场改变注入到薄膜晶体管基片172和彩色滤光片基片173之间的的液晶的取向角。相应地,光的透射也随着液晶的取向角的改变而变化,从而可以得到所希望的图像。而且,为了控制液晶显示板171中的液晶的取向角和取向时间,还需在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和数据线上加上驱动信号和时钟信号。
背光组件150设置在显示单元170的下面从而使得光均匀地照射到显示单元170上。背光组件150包括设置在液晶显示模块130两端的灯单元161和162以产生光线、将光引导向显示单元170同时改变光路的光导板152、多个使光导板152发出的光的亮度均匀的光学片153、以及安置在光导板152的下面用来把光导板152泄漏的光反射回光导板152的反射板154,从而提高光学效率。
显示单元170和背光组件150依次容放在模制框架132上,此模制框架132则装载在底部机壳134上。为了防止显示单元170与模制框架132分离,将一顶部机壳140与底部机壳134结合。
随后,在底部机壳134后部安装屏蔽罩(未示出),其用来屏蔽来自给液晶显示模块130提供电源的逆变器电路(未示出)的电磁波。而后,前部壳体110和后部壳体120彼此相对接合,从而液晶显示装置制作完成。
此时,如图2所示,灯单元161和162及光导板152全部容纳在模制框架132的容纳空间中。模制框架132的侧壁相对于灯单元161和162向外放置,从而防止灯单元161和162及光导板152在容纳空间中滑动。
然而,上述传统的液晶显示装置有以下不足。
首先,液晶显示装置的宽度,也就是用于容纳灯单元161和162的液晶显示装置两端的宽度增加了模制框架132侧壁的厚度t1和t2,从而液晶显示装置的整个宽度显著增加。
其次,由于灯单元161和162的外部覆盖了低热传导率的模制框架132,则灯单元161和162产生的热不容易排放到外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所以,本发明的首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其整个体积和重量的液晶显示模块。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其整个体积和重量的液晶显示装置。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提供了一种带有发光的发光部分的液晶显示模块。光导板将光引导向用于显示图像的显示部分。一容器容纳发光部分和光导板。一引导元件与该容器的第一相对端接合以将发光部分和光导板引导到容器内的接收位置。发光部分放在容器第二相对端的至少一端并且直接与外壳第二相对端的侧壁接触,此第二相对端与容器的第一相对端垂直。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提供了一种带有用于发光的发光部分的液晶显示装置。光导板引导光线,而亮度改善部分提高了从光导板发出的光的亮度。发光部分、光导板和亮度改善部分装载在一容器内。一引导元件与容器第一相对端接合以将发光部分、光导板和亮度改善部分引导到容器内的接收位置。一固定部分安装在亮度改善部分上面并与容器和引导元件接合,以将光导板和亮度改善部分固定在容器内。显示部分安装在固定部分之上,以用于响应通过亮度改善部分提供的光而显示图像。前部壳体在显示部分前部容放显示部分,而后部壳体在显示部分的后部与前部壳体相对地接合。
发光部分放在容器第二相对端的至少一端并且直接与外壳第二相对端的侧壁接触,该第二相对端与容器的第一相对端垂直。
容器包括底面部分和侧壁部分,而与导引元件相接合的外壳第一相对端的侧壁是部分敞开的。第一相对端的侧壁形成有一向外壳底面部分延伸的穿孔。
导引元件包括第一模制框架,此模制框架与第一相对端中的第一端接合并且带有锁定在第一端侧壁上形成的穿孔中的第一锁定突起;以及第二模制框架,其与第一相对端中的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接合并且带有锁定在第二端侧壁上形成的穿孔中的第二锁定突起。
第一和第二模制框架的上表面部分地压下从而分别在第一和第二模制框架的上表面形成一凹槽。固定部分的底面上也形成有接合突起。接合突起插入到第一和第二模制框架上形成的凹槽内以防导引元件与容器分开。
相应于液晶显示模块和液晶显示装置,用于保护灯的灯罩以直接与底部机壳的第一侧壁接触的方式安装。安装在底部机壳的第二侧壁上与灯垂直的导引框架防止了光导板和光扩散片滑动。
所以,液晶显示装置的大小可以减掉模制框架侧壁的厚度。而且,由于灯罩和底部机壳的侧壁之间没有形成低热传导率的模制框架,则灯产生的热可以容易的排放到外部。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及其他优点通过参照附图对优选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会更清晰。
图1为传统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2为装配好的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结构剖视图。
图3为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图4为图3所示的底部机壳结构的透视图;图5到图8为图3所示的导引框架的零件图;图9为图4所示底部机壳和导引框架之间组装结构的平面图;图10为沿图9中A-A′线取得的剖视图,用于示出底部机壳和导引框架之间的组装结构;图11为沿图9中B-B′线取得的剖视图,用于示出图4所示底部机壳的突起结构;图12为图9所示第一、第二灯单元和底部机壳的组装结构的平面图;图13为沿图12中C-C′线取得的剖视图,用于示出图12所示的底部机壳和灯单元之间的组装结构;图14为图12所示的第二电源线导引结构的透视图;图15为图3所示中央模制框架结构的透视图;以及图16为图3所示液晶显示装置组装结构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优选实施例详细描述。
图3为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透视图。
参照图3,液晶显示装置200包括一用来响应图像信号而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模块900,和一具有前、后壳体210和220以用来容放液晶显示模块900的壳体。
在功能方面,液晶显示模块900可分成含有用来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板的显示单元300,和一将光传输到显示单元300的背光组件。
下面将详细描述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
显示单元300包括一液晶显示板310,一驱动印刷电路板330(下文称为集成印刷电路板),一数据带载封装(TCP)340,和一栅极带载封装320。
与栅极带载封装320相连以驱动液晶显示板310栅极线的第一驱动电路和与数据带载封装340相连以驱动液晶显示板310数据线的第二驱动电路安装在集成印刷电路板330上。
也就是说,将栅极线驱动信号传输到液晶显示板310的布线图案形成于栅极带载封装320上。而且,集成印刷电路板330通过数据带载封装340只与液晶显示板310的一侧相连。
因为集成印刷电路板330通过将栅极印刷电路板与数据印刷电路板的驱动电路集成到一个印刷电路板上而形成,则需要有高密度装配技术将驱动电路装配在印刷电路板上。通过使用在玻璃上形成芯片(COG)技术,栅极和数据驱动电路部分以芯片状态或者以零部件状态,而不是以封装状态,直接线粘接(Wire-bonded)或在印刷电路板上凸点连接(bumped)。
液晶显示板310包括一薄膜晶体管基片312,一彩色滤光片基片314和一液晶(未示出)。
薄膜晶体管基片312是一种将薄膜晶体管以矩阵形式形成于其上的透明玻璃基片。数据线与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引脚相连,而栅极线则与其栅极引脚相连。而且,由透明导体材料铟锡氧化物(ITO)构成的像素电极与薄膜晶体管的漏极引脚相连。
当电信号加到数据线和栅极线上时,电信号输入到每一个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引脚上,从而薄膜晶体管根据电信号导通或是截止,同时通过漏极引脚输出形成像素所需的电信号。
彩色滤光片基片314与薄膜晶体管基片312相对放置。作为当有光通过时发出预定颜色的彩色像素的RGB象素通过薄膜加工工艺形成于彩色滤光片基片314上。由ITO形成的公共电极涂覆到彩色滤光片基片314的整个表面上。
当给形成于薄膜晶体管基片312上的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引脚和源极引脚通电时,薄膜晶体管导通,从而在彩色滤光片基片314上的像素电极和公共电极之间产生一电场。电场改变注入到薄膜晶体管基片312和彩色滤光片基片314之间的液晶的取向角。相应地,光的透射也随着液晶取向角的改变而变化,从而可以得到所希望的像素。
另外,为了控制液晶显示板310中的液晶的取向角和取向时间,还需在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线和数据线上加上驱动信号和时钟信号。
如图所示,为一种柔性印刷电路板的数据带载封装340连接到液晶显示板310的源极一侧以确定加载数据驱动信号的时间,而栅极带载封装320连接在液晶显示板310的栅极一侧以确定加载栅极驱动信号的时间。
集成印刷电路板330与定位在液晶显示板310数据线一侧的数据带载封装340连接,从而通过接收来自液晶显示板310外部的图像信号而将驱动信号加载到栅极线和数据线上。集成印刷电路板330包括源极部分和栅极部分,此源极部分通过接收来自外部信息处理装置(未示出)如计算机的图像信号而将数据驱动信号加载到液晶显示板310上,而栅极部分则将栅极驱动信号加载到液晶显示板310的栅极线上。
也就是说,集成印刷电路板330产生驱动液晶显示装置的信号,如栅极驱动信号、数据驱动信号和多个用于适时加载栅极和数据驱动信号的时钟信号。栅极驱动信号通过栅极带载封装320加载到液晶显示板310的栅极线上,而数据驱动信号通过数据带载封装340加载到液晶显示板310的数据线上。
背光组件设置在显示单元300的下面从而使得光均匀地照射到显示单元300上。背光组件包括产生光的第一、第二灯单元530和540。第一、第二灯单元530和540中的每个都有两个灯。虽然包括两个灯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已经被图示及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在液晶显示装置中采用一个灯单元达到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是可能的。
大小与显示单元300一致的液晶显示板310的光导板520定位在液晶显示板310下面,以用于在将第一、第二灯单元530和540发出的光导向显示单元300时改变光路。
多个光学片510设置在光导板520上面以使导向液晶显示板310的光的亮度均匀。从光学片510的预定部分伸出的第一、第二突起510a和510b形成于光学片510的两端。接合孔则穿过第一、第二突起510a和510b形成。一反射板550安装在光导板520的下面,用来把光导板520泄漏的光反射回光导板520,从而提高光学效率。
背光组件装载在用作容器的底部机壳800内。第一、第二导引框架600和700安装在底部机壳800的两端从而将光导板520、第一、第二灯单元530和540和光学片510引导到底部机壳800内的接收位置上,防止其相对于装载位置滑动。
中央模制框架400设置在显示单元300的下面。为了将光导板520、第一、第二灯单元530和540和光学片510固定到底部机壳800内,中央模制框架400与底部机壳800和第一、第二导引框架600和700相对地接合。
另外,顶部机壳230设置在显示单元300的上面。顶部机壳230与底部机壳800相对接合,以使集成印刷电路板330向底部机壳800外部弯曲并阻止显示单元300与底部机壳800分离。
下面,参照图4-16详细描述液晶显示装置的装配结构。
图4为详细示出图3所示的底部机壳结构的透视图。
参照图4,底部机壳800包括底面部分和侧壁部分。在侧壁部分的第一侧壁820的外面部分,第一、第二及第三模压部分822、824和826突出预定高度同时彼此隔开预定距离。
当底部机壳800与中央模制框架400组合时,第一、第二、第三模压部分822、824和826插入到相应于侧壁部分的第一侧壁820的中央模制框架400侧壁上形成的接合孔中。另外,在第一、第二、第三模压部分822、824和826处以预定高度形成第一、第二、第三突起822a、824a和826a。第一、第二、第三突起822a、824a和826a与在相应于侧壁部分的第一侧壁820的顶部机壳230的侧壁上形成的缝隙接合。
同样地,在与第一侧壁820相对的第二侧壁830的外面部分,第四、第五、第六模压部分832、834和836突出预定高度同时彼此隔开预定距离。第四、第五、第六模压部分832、834和836插入到相应于侧壁部分的第二侧壁830的中央模制框架400的侧壁上形成的接合孔中。而且,在第四、第五、第六模压部分832、834和836处以预定高度形成第四、第五、第六突起832a、834a和836a。第四、第五、第六突起832a、834a和836a与在相应于侧壁部分的第二侧壁830的顶部机壳230侧壁上形成的缝隙接合。后面将要详细描述底部机壳800、中央模制框架400和顶部机壳230装配好的结构。
另一方面,底部机壳800第一端的侧壁垂直于第一、第二侧壁820和830安装并与第一导引框架600接合。第一端的侧壁部分开放从而形成了用于固定第一导引框架600的第一、第二固定侧壁840和850。同上,与底部机壳800的第一端相对的底部机壳800的第二端的侧壁与第二导引框架700接合,并且部分开放从而形成了用于固定第二导引框架700的第三、第四固定侧壁860和870。
在第一、第二固定侧壁840和850在其中心部分形成有用于固定第一导引框架600的第一、第二固定孔842和852。第一、第二固定孔842和852从第一、第二固定侧壁840和850向底部机壳800的底面部分上预定部分延伸。此处,底部机壳800上与第一固定孔842邻接的部分称作第一固定边缘842a,而第一固定孔842周围第一固定侧壁840相对于第一固定边缘842a的部分称作第二固定边缘842b。另外,底部机壳800上与第二固定孔852邻接的部分称作第三固定边缘852a,而第二固定孔852周围第二固定侧壁850相对于第三边缘852a的部分称作第四固定边缘852b。
类似地,第三、第四固定侧壁860和870在其中心部分形成有用来固定第二导引框架700的第三、第四固定孔862和872。第三、第四固定孔862和872从第三、第四固定侧壁860和870向底部机壳800的底面部分上预定部分延伸。此处,底部机壳800上与第三固定孔862邻接的部分称作第五固定边缘862a,而第三固定孔862周围第三固定侧壁860相对于第五固定边缘862a的部分称作第六固定边缘862b。而且,底部机壳800上与第四固定孔872邻接的部分称作第七固定边缘872a,而第四固定孔872周围第四固定侧壁870相对第七边缘872a的部分称作第八固定边缘872b。
此时,第三、第四固定侧壁860和870之间的间隔要比第一、第二固定侧壁840和850之间的间隔大。而且,在第三、第四固定侧壁860和870之间形成的底面部分向外突出从而形成一接地部分880。接地部分880与栅极带载封装320连接,此栅极带载封装320由顶部机壳230向第二导引框架700之外弯曲。
图5到图8为图3所示导引框架结构的零件图。下面将以第一导引框架600的结构为例加以说明。而第二导引框架700的结构除与第一导引框架600不同的各部分外都不再赘述。
如图5到图8所示,第一导引框架600主要包括第一上部挡板610,第一内壁620和第一外壁630。第一内壁620和第一外壁630从第一上部挡板610的两侧端沿相同方向垂直延伸。
第一内壁620包括第一固定突起612,此第一固定突起612是通过切割第一内壁620的预定部分而形成的,从而第一固定突起612相应于底部机壳800的第一固定孔842伸出。另外,在与第二固定孔852对应的位置且与第一固定突起612间隔开地形成第二固定突起614,其形状与第一固定突起612相同。当第一导引框架600安装到底部机壳800中时,第一、第二固定突起612和614分别与第一、第三固定边缘842a和852a接合。
另一方面,参照图6,第一导引框架600的第一外壁630包括第三固定突起632,此第三固定突起632是通过切割掉第一外壁630的预定部分而形成的,从而第三固定突起632与底部机壳800的第二固定孔852相对应地伸出。而且,在与第一固定孔842相对应的位置且与第三固定突起632间隔开地形成第四固定突起635,其形状与第三固定突起632相同。当第一导引框架600安装到底部机壳800中时,第三、第四固定突起632和635分别与第四、第二固定边缘852b和842b接合。
此时,第三、第四固定突起632和635的长度与第一外壁630的宽度相同。也就是,如图8所示,形成于第一外壁630上的第三、第四固定突起632和635比形成于第一内壁620上的第一、第二固定突起612和614短。其原因在于与第一、第二固定突起612和614接合的第一、第三固定边缘842a和852a位于底部机壳800的底面810,而与第三、第四固定突起632和635接合的第四、第二固定边缘852b和842b位于第一、第二固定侧壁840和850上,且侧壁840和850比底面810高。
再者,第七、第八突起633和634形成于第一外壁630上,从而通过将其插入中央模制框架400的接合孔中,而在中央模制框架400和底部机壳800之间提供一接合力。
第一导引框架600的第一上部挡板610的一端压下预定深度而形成第一凹槽部分616。第五固定突起618形成于第一凹槽部分616内。第五固定突起618与形成于光学片510的第一突起510a上的接合孔接合,以防光学片向外滑动。
再者,在第一导引框架600中央形成第二凹槽部分613。当从第一上部挡板610上面俯视时,第二凹槽部分613大致呈“ ”形。第二凹槽部分613的作用将在下文结合中央模制框架400加以说明。第二凹槽部分613的形状不限于“ ”形。在第一上部挡板610的中央形成一预定深度的凹槽是完全可以的。
从第一外壁630向外突出的第一导引臂631形成于第一导引框架600上的第一外壁630的一端上。第一导引臂631包括一对臂,此对臂从第一外壁630向外突出并彼此隔开预定距离,从而在其内形成容纳空间。第一导引臂631固定地容纳与第一灯单元530的灯电连接从而给第一灯单元530提供外部电源的第一电源线(未示出),并将第一电源线引到底部机壳800的后表面。
同样,与第一导引臂631形状相同的第二导引臂636形成于第一导引框架600的第一外壁630的另一端。第二导引臂636固定地容纳与第二灯单元540的灯电连接从而给第二灯单元540提供外部电源的第二电源线(未示出),并将第二电源线引到底部机壳800的后表面。
第二导引框架700与底部机壳800的第三、第四固定孔862和872接合。第二导引框架700和与第一、第二固定孔842和852接合的第一导引框架600形状相同。
也就是说,尽管没有详细地在图中示出,第二导引框架700包括与第一导引框架600类似的第二上部挡板、第二内壁和第二外壁。与底部机壳800上第五、第七固定边缘862a和872a接合的第六、第七固定突起形成于第二内壁中,与底部机壳800上第六、第八固定边缘862b和872b接合的第八、第九固定突起形成于第二外壁中,而与光学片510的第二突起510b的接合孔接合的第十固定突起形成于通过将第二上部挡板的一端压下而形成的第三凹槽部分内。另外,第九、第十突起731和733形成于第二外壁内,以用来在中央模制框架400和底部机壳800之间提供接合力。再有,在第二导引框架700中央形成第四凹槽部分。当从第二上部挡板710上面俯视时,第四凹槽部分大致呈“ ”形。第四凹槽部分的作用将在下文与形成于第一上部挡板610中的第二凹槽部分613的作用一起加以说明。
另一方面,第二导引框架700的第二外壁没有形成在第一导引框架600的第一外壁630上形成的第一、第二导引臂631和636。其原因在于给第一、第二灯单元630和640提供外部电源的第一、第二电源线(未示出)通过第一、第二导引臂631和636导引到了底部机壳800的后表面。
接下来,将参照图9详细描述液晶显示装置装配好的结构。
图9为示出图4所示底部机壳和导引框架之间装配结构的平面图,图10为沿图9中A-A′线取得的剖视图,用于示出底部机壳和导引框架的装配结构,图11为沿图9中B-B′线取得的剖视图,以用于示出图4所示底部机壳上的突起结构。
参照图9,第一导引框架600与底部机壳800的第一、第二固定侧壁840和850组合。第一导引框架600的第一、第四固定突起612和635插入到底部机壳800上的第一固定孔842内,而第一导引框架600的第二、第三固定突起614和632插入到底部机壳800上的第二固定孔852内。另外,比第一外壁630的第三、第四固定突起632和635长的第一内壁620的第一、第二固定突起612和614分别与第一、第三固定边缘842a和852a啮合。第三、第四固定突起632和635分别与第四、第二固定边缘852b和842b啮合。
图10详细示出了插入到第一固定孔842内的第一、第四固定突起612和635的组装好的结构。参照图10,第一固定突起612的突起部分与底部机壳800下表面810上形成的第一固定边缘842a啮合,而第四固定突起635的突起部分与第一固定侧壁840上的第二固定边缘842b啮合。插入到第二固定孔852中的第二、第三固定突起614和632的装配结构与第一、第四固定突起612和635的装配结构相同。
同样,底部机壳800的第三固定孔862与插入到底部机壳800的第三固定孔862中的第二导引框架700的第五、第八固定突起712和735的装配结构,以及底部机壳800的第四固定孔872与第二导引框架700上的第六、第七固定突起714和732的装配结构示于图10中。
如图11所示,形成于底部机壳800的第一侧壁820上的第一、第二、第三突起822a、824a和826a分别设置在通过将第一侧壁820突出预定高度而形成的第一、第二、第三模压部分822、824和826处。此外,形成于底部机壳800的第二侧壁830上的第四、第五、第六突起832a、834a和836a分别设置在通过将第二侧壁830突出预定高度而形成的第四、第五、第六模压部分832、834和836处。
第一到第六模压部分822、824、826、832、834和836在底部机壳800与中央模制框架400之间提供接合力,而第一到第六突起822a、824a、826a、832a、834a和836a在底部机壳800与顶部机壳230之间提供接合力。底部机壳800与中央模制框架400装配好的结构和底部机壳800与顶部机壳230装配好的结构将参照后面的附图详细说明。
图12为连接到图9所示底部机壳上的第一、第二灯单元的结构的平面图,图13为沿图12中C-C′线取得的剖视图,用于示出图12所示的底部机壳和灯单元的装配结构,图14为图12所示的第二电源线导引结构的透视图。此处,由于第一、第二灯单元530和540相互间具有相同的外形和元件,以下只以第二灯单元540的结构为例加以说明。
参照图13和14,第二灯单元540包括多个灯543,将灯543发出的光反射到光导板520同时对灯543起保护作用的灯罩542,安装到灯543两端以防止灯罩542内的灯543滑动的灯支架555,以及给灯543提供驱动电源的第二电源线541。
如上所述,将第一、第二导引框架600和700与底部机壳800装配好后,如图12所示,第二灯单元540与底部机壳800的第一侧壁820相邻安装而第一灯单元530与底部机壳800的第二侧壁830相邻安装。
此时,如图13所示,第二灯单元540安装成使灯罩542直接与底部机壳800的第一侧壁820接触,并且第一灯单元530的灯罩(未示出)直接与底部机壳800的第二侧壁830接触。
通过以这种方式安装第二灯单元540的灯罩542使其直接与底部机壳800的第一侧壁820接触,第二灯单元540的灯543所产生的热量易于通过灯罩542和第一侧壁820排放到外部。而且,液晶显示器的尺寸可以减掉为了保证第二灯单元540的接收位置而在灯罩542和第一侧壁820之间设置的模制框架(未示出)的厚度。
另一方面,如图12所示,用于给第一灯单元530提供驱动电源的第一电源线531向第一导引框架600的第一导引臂631拉出,用于给第二灯单元540提供驱动电源的第二电源线541向第二导引框架700的第二导引臂636拉出。
第二电源线541连接到借助第二导引臂636安装在底部机壳800后表面上的逆变器电路(未示出)上,更详细地,如图14所示,给第二灯单元540的灯543提供高压的高压电源线通过安装在灯543一端的第一灯支架555与灯543连接,而给第二灯单元540的灯543提供低压的低压电源线544通过安装到灯543另一端的第二灯支架(未示出)与灯543连接。
如图13所示,低压电源线544沿灯罩542的后表面向第一灯支架555延伸并可用可收缩管556与高压电源线捆扎在一起。以可收缩的软管556捆扎的第二电源线541容纳在由第二导引臂636提供的容纳空间中,而与第二电源线541的一端相连的接头被引导到底部机壳800的后表面并与逆变器电路(未示出)的接头连接。与第二电源线541相同,第一灯单元530的第一电源线531也通过第一导引臂631引导到逆变器电路。
图15为图3所示中央模制框架结构的透视图。
参照图15,中央模制框架400与底部机壳800、第一、第二导引框架600和700结合以将光导板520、光扩散片510、第一灯单元530和第二灯单元540固定到底部机壳800上。
为此目的,为了使光通过光导板520和光扩散片510入射到显示单元300,中央模制框架400的底面除预定周边部分外全部开口。从中央模制框架400底面410的每一端垂直于周边部分向底部机壳800延伸的中央模制框架400的第一到第四侧壁430、440、450和460形成有第一到第六接合孔432a、434a、436a、442a、444a和446a,此第一到第六接合孔与底部机壳800的第一到第六模压部分822、824、826、832、834和836接合;与第一导引框架600的第七、第八突起633和634接合的第七、第八接合孔452a和454a,以及与第二导引框架700的第九、第十突起731和733接合的第九、第十接合孔462a和464a。
更详细地,形成于底部机壳800的第一侧壁820外面部分的第一、第二、第三模压部分822、824和826与中央模制框架400的第一、第二、第三接合孔432a、434a和436a接合,而形成于底部机壳800的第二侧壁830的第四、第五、第六模压部分832、834和836与中央模制框架400的第四、第五、第六接合孔442a、444a和446a接合。
此时,形成于第一到第六模压部分822、824、826、832、834和836内的第一到第六突起822a、824a、826a、832a、834a和836a暴露在第一到第六接合孔432a、434a、436a、442a、444a和446a之外。
另一方面,第七、第八接合孔452a和454a分别与第一导引框架600的第七、第八突起633和634接合并且后者部分地突出到第七、第八接合孔452a和454a的外面。同样,第九、第十接合孔462a和464a分别与第二导引框架700的第九、第十突起731和733接合并且后者部分地突出到第九、第十接合孔462a和464a的外面。
如上所述,将中央模制框架400与底部机壳800装配后,显示单元300、顶部机壳230、前部壳体210和后部壳体220也彼此组装在一起,从而就可得到如图16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
图16为图3所示液晶显示装置装配好的结构的剖面图。
参照图16,在底部机壳800的容纳空间容放了反射板550之后,就可将第一导引框架600固定到底部机壳800的第一、第二固定侧壁840和850上,而第二导引框架700固定到底部机壳800的第三、第四固定侧壁860和870上。
于是如图12所示,第一灯单元530的灯罩安装到底部机壳800的第二侧壁830上以使灯罩直接与底部机壳800的第二侧壁830接触。此外,第二灯单元540的灯罩542安装到底部机壳800的第一侧壁820上以使灯罩542直接与底部机壳800的第一侧壁820接触。随后,光导板520和光学片510顺次容放到底部机壳800的容纳空间内。一A/D板(未示出)和一逆变器板(未示出)与底部机壳800的后表面接合。
随后,中央模制框架400与底部机壳800相对地接合从而将反射板550、第一和第二导引框架600和700、光导板520和光学片510固定到底部机壳800上。此时,第一到第十突起822a、824a、826a、832a、834a、836a、633、634、731和733仍暴露在中央模制框架440的第一到第十接合孔432a、434a、436a、442a、444a、446a、452a、454a、462a和464a的外面。
将显示单元300固定到中央模制框架400上部以后,顶部机壳230就从显示单元300的上表面与中央模制框架400结合。与第一到第十突起822a、824a、826a、832a、834a、836a、633、634、731和733接合的接合孔(未示出)形成于顶部机壳230的侧壁。
而后,将前部壳体210从顶部机壳一侧组装,并将后部壳体220从与前部壳体210相对的底部机壳一例组装,从而完成了液晶显示装置的组装工作。
根据本发明的上述液晶显示装置,用于保护灯的灯罩直接与底部机壳接触地装配。另外,通过分别安装在垂直于灯的底部机壳两侧壁的导引框架防止了光导板和光扩散片滑动。
所以,有可能提供用于光导板、光扩散片和灯单元的容纳空间,并且将液晶显示装置尺寸减小为防止上述各元件滑动而提供的模制框架的厚度。
此外,不需在灯罩和底部机壳的侧壁之间安装低热传导率的模制框架,从而灯产生的热量容易排放到外部。
虽然本发明是根据其优选实施例加以详述的,但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应理解为,可以在不超出所附权利要求限定的发明范围前提下,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进、替换和变形。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模块,包括用于发光的第一装置;将光导向用来显示图像的显示装置的第二装置;用于容纳第一和第二装置的第三装置;以及用于将第一和第二装置引导到第三装置中接收位置的第四装置,第四装置与第三装置的第一相对端接合,其中,第一装置安放在第三装置中与第一相对端垂直的第二相对端的至少一端,并且与第三装置的第二相对端侧壁直接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第三装置包括底面部分和侧壁部分,而与第四装置接合的第三装置的第一相对端的侧壁部分地开放。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第一相对端的侧壁形成有向第三装置的底面部分延伸的穿孔。
4.如权利要求3的液晶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第四装置包括与第一相对端的第一端接合且带有与第一端侧壁上形成的穿孔锁定的第一锁定突起的第一模制框架,以及与第一相对端的相对于第一端的第二端接合,且带有与第二端的侧壁上形成的穿孔锁定的第二锁定突起的第二模制框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显示模块,还包括安装在第二装置上面用以提高第一装置产生的光的亮度的第五装置,和安装在第五装置上面与第四和第三装置接合从而将第二和第五装置固定到第三装置上的第六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液晶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模制框架的上表面局部压下从而分别在第一、第二模制框架的上表面形成凹槽。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在第六装置的底面形成接合突起,此接合突起插入到第一和第二模制框架内形成的凹槽中以防止第四装置与第三装置分离。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显示装置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板,和用于控制液晶显示板工作的印刷电路板。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第三装置中第一相对端的第二端的底面部分地突出以使印刷电路板接地。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液晶显示模块,其特征在于,印刷电路板为用于控制液晶显示板的栅极线工作的栅极印刷电路板。
1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用于发光的第一装置;用于导向光的第二装置;用于提高第二装置发出光的亮度的第三装置;用于容纳第一、第二和第三装置的第四装置;与第四装置的第一相对端接合,并用于将第一、第二和第三装置引导到第四装置中接收位置的第五装置;安装在第三装置上面与第四和第五装置接合从而将第二和第三装置固定到第四装置上的第六装置;安装在第六装置上面用于与通过第三装置所提供的光相对应而显示图像的第七装置;用于在第七装置前部容放第七装置的前部壳体;以及在第七装置后部与前部壳体相对地与之接合的后部壳体,其中,第一装置安放在第四装置中与第一相对端垂直的第二相对端的至少一端,并且与第四装置的第二相对端侧壁直接接触。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四装置包括底面部分和侧壁部分,而与第五装置接合的第四装置的第一相对端的侧壁部分地开口。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相对端的侧壁形成有向第四装置的底面部分延伸的穿孔。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五装置包括与第一相对端的第一端接合且带有与第一端侧壁上形成的穿孔锁定的第一锁定突起的第一模制框架,以及与第一相对端的相对于第一端的第二端接合并带有与第二端侧壁上形成的穿孔锁定的第二锁定突起的第二模制框架。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模制框架的上表面局部压下从而分别在第一、第二模制框架的上表面形成凹槽。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六装置的底面形成接合突起,该接合突起插入第一、第二模制框架内形成的凹槽中以防止第五装置与第四装置分离。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七装置包括用于显示图像的液晶显示板,和用于控制液晶显示板工作的印刷电路板。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第四装置的第一相对端的第二端的底面局部突出以使印刷电路板接地。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印刷电路板为用于控制液晶显示板的栅极线工作的栅极印刷电路板。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能够减小其整个体积和重量的液晶显示装置。保护灯的灯罩直接与底部机壳的第一侧壁接触地安装。用于将光从灯引导向显示单元的光导板和用于控制光可视角的光扩散片通过垂直于灯安装在底部机壳的第二侧壁上的导引框架固定在底部机壳的容纳空间中。从而,液晶显示装置的尺寸可以减掉模制框架侧壁的厚度。在灯罩和底部机壳的侧壁之间不需要安装低热传导率的模制框架,所以灯产生的热量容易排放到外部。
文档编号G09F9/00GK1407379SQ021018
公开日2003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02年1月16日 优先权日2001年9月3日
发明者曹春铉 申请人: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