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文档序号:2610894阅读:1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及其驱动方法。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以减小放电点火电压并且减小重置周期和寻址周期,因而提高灰度表现的能力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以及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等离子体显示面板(PDP)具有三电极表面放电结构。PDP的三电极表面放电结构包括具有位于同一表面上的维持电极和扫描电极的基板和与包括维持电极和扫描电极的基板隔开的另一个基板,并且具有在与维持电极和扫描电极的共同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寻址电极。将放电气体,例如氙(Xe)或氖(Ne),密封在两个基板之间。
在这个PDP中,是否产生放电是由在扫描电极和寻址电极之间独立控制的放电确定的。然后,通过在维持电极和扫描电极之间的维持放电来实现图像。
PDP通过经几个阶段的辉光放电产生可见光。放电气体通过电子对气体分子的碰撞被激发,并且产生真空紫外线。真空紫外线与在放电单元中的磷光体碰撞并且产生穿过透明前基板到达观察者眼睛的可见光。在这些阶段中,相当大的施加到维持和扫描电极上的能量损失掉了。
辉光放电通过在两个电极之间施加比点火电压高的电压产生。因此,为了点火辉光放电,需要相当高的电压。一旦产生放电,由于在阴极和阳极附近的介电层引起的空间电荷效应,在阴极和阳极之间的电压分布被扭曲。即,在两个电极之间,形成了阴极鞘区、阳极鞘区和正电柱区。阴极鞘区是在阴极附近的区,在这个区中消耗了在两个电极之间施加的大多数电压。阳极鞘区是在阳极附近的区,在这个区中消耗了一些电压。正电柱区是在阴极鞘区和阳极鞘区之间的区,在这个区中几乎没有消耗电压。阴极鞘区的电子加热效率取决于在介电层表面上形成的MgO保护膜的二级电子系数。在正电柱区,大多数的输入能量被消耗用于电子加热。
当Xe气体从激发态变化到基态时,产生通过碰撞磷光体放出可见光的真空紫外线。Xe气体的激发态由Xe气体和电子之间的碰撞产生。因此,为了提高产生的可见光与输入能量的比率(发光效率),必须增加Xe气体和电子之间的碰撞。此外,为了增加这些碰撞,必须提高电子加热效率。
虽然大多数的输入能量被消耗在阴极鞘区中,但是在这个区中电子加热效率是低的。在正电柱区中,输入能量的消耗是低的,并且电子加热效率是高的。因而,可以通过增加正电柱区来获得高发光效率,这可以通过扩大放电间隙来实现。
另一方面,Xe的分压越高,发光效率越高。
随着电场被减小,施加到放电间隙的电场E与气体密度n的比率E/n变化,并且消耗于氙激发Xe*、氙离子Xe+,氖激发Ne*和氖粒子Ne+的电子与总电子的比率变化。对于同样的E/n比率的减小,Xe的分压越高,电子能量越低。如果电子能量降低,消耗在Xe激发上的电子的比率增加。因为当Xe气体从激发态改变到基态时产生发出可见光的紫外线,所以,随着消耗在Xe激发上的电子比率的增加,提高了发光效率。
如上所述,增加正电柱区的面积或长度引起电子加热效率的提高。此外,Xe的分压的提高引起了被Xe的激发消耗的电子的电子加热效率的提高。因此,两个因素都引起电子加热效率的提高,从而提高了发光效率。
然而,正电柱区的增加或Xe分压的增加引起放电点火电压的增加,这增加了PDP的制造成本。
因此,为了提高发光效率,必须在低放电点火电压下实现正电柱区的面积或长度的增加和Xe分压的增加。因此,存在减小PDP的放电点火电压的需要,注意到对于放电间隙的可比的距离和压力,相对放电结构所需的放电点火电压比表面放电结构所需的放电点火电压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及驱动该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可以减小放电点火电压以及重置和寻址周期,因而提高了灰度表现的能力。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可以引起相对放电,通过在短的间隙点火放电来减小放电点火电压,且增加主放电长度,因而增加了发光亮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以其间的预定间隙相互面对的第一和第二基板。所述预定的间隙被分为多个放电单元,在所述放电单元中形成有磷光体光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基板之间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交替地位于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的边缘界上。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还在与第一和第二方向垂直的方向上从第一基板向第二基板延伸。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在基板之间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对应于沿第一方向相邻的所述放电单元的边缘界,且在沿第二方向彼此相邻的它们各自的放电单元内具有突出的突出部。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阻挡肋层,相邻于所述第一基板,用于界定多个第一放电空间;和第二阻挡肋层,相邻于所述第二基板,用于界定面对所述第一放电空间的第二放电空间。每个放电单元通过一对相互面对的所述第一放电空间和第二放电空间来形成。
每个由第二阻挡肋层界定的第二放电空间具有比每个由第一阻挡肋层界定的第一放电空间大的体积。
所述第一阻挡肋层可以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一阻挡肋构件和与所述第一阻挡肋构件交叉形成的第二阻挡肋构件。另外,所述第二阻挡肋层可以包括形成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三阻挡肋构件和与所述第三阻挡肋构件交叉形成的第四阻挡肋构件。
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位于所述第一阻挡肋层和第二阻挡肋层之间。
介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的外表面上。
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在与所述第一和第二基板垂直的方向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同一侧。在该情形,第一寻址电极可以相邻于基板的任意之一,且第二寻址电极可以相邻于第一和第二基板。
另一方面,形成于第一寻址电极的每个突出部和每个第二电极之间的介电层的厚度可以形成得比形成于第二寻址电极的每个突出部和每个第二电极之间的介电层的厚度更大。介电层厚度可以在突出部和放电单元的内侧之间在垂直于基板的方向测量。另外,保护模可以设置于介电层的外表面。保护模可以由对于可见光具有非透射性能的材料制成,由此进一步增加了二次电子发射。
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可以由具有优越导电性的金属制成。
每个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的突出部分和每个第二电极之间的距离可以小于每个突出部分和每个第一电极之间的距离。如此,可以采用低电压更容易地执行寻址放电。
形成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的每个突出部的外表面上的介电层可以直接连接到形成于每个第二电极的外表面上的介电层。或者,这些介电层可以合并在一起或形成为连续的层。
另外,所述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可以每个包括在每个放电单元中位于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的多个突出部。采用该结构产生了触发放电,其促进了寻址放电和维持放电的产生。
所述第一寻址电极的突出部可以相邻于基板之一,所述第二寻址电极的突出部相邻于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且相邻于基板的突出部的数量可以不同于相邻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突出部的数量。
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每个提供有两个突出部。
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一和第二电极的横截面视图中每个第一和第二电极可以具有比水平长度更长的垂直长度。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电极的横截面相对于垂直于基板的方向对称形成。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由具有优越导电性的金属制成。介电层可以形成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外表面上,且保护膜可以形成于所述介电层的外表面上。另外,磷光体光层可以包括形成于所述各自放电单元的第一基板侧上的第一磷光体光层和形成于所述各自放电单元的第二基板侧上的第二磷光体光层。所述第一磷光体光层由反射的磷光体光体制成,并且所述第二磷光体光层由透射磷光体光体制成。在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第一磷光体光层的厚度大于每个所述第二磷光体光层的厚度。
另外,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具有在与每个基板的表面垂直的方向上延伸的宽部。
另外,所述第一寻址电极的突出部和第二寻址电极的突出部在各自的所述放电单元内交替地并且从所述放电单元的相对侧突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和第二电极的宽部的横截面中,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宽部的沿垂直于第一和第二方向的第三方向的垂直方向的尺寸比沿所述第二方向的水平方向的尺寸长。
所述第一阻挡肋层具有在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阻挡肋层构件,并且所述第二阻挡肋层具有在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阻挡肋层构件。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在沿第二方向连续彼此相邻的多个放电单元中,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可以具有在设置在一个放电单元中的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突出的突出部,并且所述第二寻址电极具有设置在相邻的放电单元中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之间突出的突出部。
另外,所述第一寻址电极更接近所述第一基板,并且第二寻址电极更接近所述第二基板,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之间。
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可以具有宽部和窄部,所述宽部相应于各自的所述放电单元并且在与所述第一基板垂直的方向延伸,所述窄部相应于沿所述第一方向连续彼此相邻的放电单元的边缘界,且具有比所述宽部窄的宽度。
所述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的突出部可以在所述放电单元同一侧上向它们各自放电单元的内部突出。另外,所述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的突出部可以向在所述放电单元相对侧上的各自放电单元内突出。
一个子像素由多个放电单元形成。例如,四个相邻的放电单元可以形成一个子像素,所述子像素具有按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第一电极的顺序的电极布置。
在该情形,所述第二电极之一位于所述第一寻址电极的突出部之间并且所述第二电极的另一个位于所述第二寻址电极的突出部之间。另外,第一电极位于第一寻址电极的一个突出部和相邻于第一寻址电极的一个突出部的第二寻址电极的一个突出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和第二基板,彼此面对;阻挡肋层,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界定多个放电单元,在所述放电单元中形成有磷光体光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延伸,且形成在从第一基板离开的方向向第二基板延伸以彼此面对,在其之间具有空间,且在与第一方向相交的第二方向相邻的一对放电单元来共用;和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上在第二方向延伸,且相应于各自的放电单元彼此平行。
每个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可以具有在每个放电单元内突出的第一部和连接所述第一部的第二部。
所述第一寻址电极的第一部和第二寻址电极的第一部可以交替位于沿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放电单元。所述第一寻址电极的第一部和第二寻址电极的第一部可以在各自放电单元内从在第二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的相对侧突出。
所述第一寻址电极的第一部和第二寻址电极的第一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对称。
所述第二电极在寻址周期中被顺序地施加扫描脉冲以进行寻址放电,并且将所述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一起在维持周期施加维持电压,以便进行维持放电。
在共用所述第二电极并且在第二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对之中,在一个放电单元中,每个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可以具有比所述第二寻址电极小的面积,并且在其它放电单元中,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具有比所述第二寻址电极大的面积。
在放电单元的边缘的每个所述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的边缘基本平行于所述放电单元的边缘。
在放电单元的边缘的每个所述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的的边缘在所述第一部内比在所述第二部内形成得进一步向所述放电单元的中心倾斜。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至少之一在接近所述第一基板的区域中比接近所述第二基板的区域中进一步突出到所述放电单元内。
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至少之一沿第二方向的宽度从接近所述第二基板的区向接近第一基板的区步进或逐渐增加。
介电层可以形成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外表面,且所述介电层可以具有第一介电层部和第二介电层部,所述第一介电层部平行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形成以围绕各自的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并且所述第二介电层部在与所述第一介电层部交叉的方向沿着所述放电单元的边缘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进一步的方面,提供有一种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所述显示面板具有在彼此面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在第一方向延伸形成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由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共用且交替排列。所述面板还包括在第二方向延伸并且在与所述基板垂直的方向从彼此隔开的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包括在寻址周期中,将扫描脉冲施加到由在第二方向彼此相邻的第一和第二放电单元共用的所述第二电极;并且寻址施加扫描脉冲的所述第一和第二放电单元。
在寻址期间,所述第一放电单元可以由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寻址,且所述第二放电单元可以由所述第二寻址电极寻址。
另外,通过所述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的寻址是同时进行的。
可以将寻址脉冲从第一寻址电极驱动器施加到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并且可以将寻址脉冲从第二寻址电极驱动器施加到所述第二寻址电极。
在一个实施例中,施加到接近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第一寻址电极或第二寻址电极的寻址脉冲值等于或小于施加到另一寻址电极上的寻址脉冲值。
在寻址时,所述第一放电单元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寻址,并且所述第二放电单元可以通过所述第二寻址电极寻址,从而通过所述第一寻址电极的寻址和通过所述第二寻址电极的寻址是顺序实现的。在寻址时,首先将其中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寻址电极之间距离大的放电单元寻址,且然后将另一放电单元寻址。
即在寻址时,首先将其中设置第一寻址电极的所述第一放电单元寻址,然后将其中设置第二寻址电极的所述第二放电单元寻址。
在该情形,将寻址脉冲从寻址电极驱动器施加到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并且然后将寻址脉冲从寻址电极驱动器施加到所述第二寻址电极。


图1是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分解透视图。
图2是示意地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电极和放电单元的结构的部分平面图。
图3是处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被组装的状态的沿图1的III-III线截取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4是示意地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电极结构的部分透视图。
图5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和各自的驱动器的第一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第一驱动方法中驱动波形的图。
图7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和各自驱动器的第二连接关系的示意图。
图8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第二驱动方法中驱动波形的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13是示意地显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电极的结构的部分透视图。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图15是根据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分解透视图。
图18是示意地显示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电极和放电单元的结构的部分平面图。
图19是处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被组装的状态的沿图17的XIX-XIX线截取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20是示意地显示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电极的结构的部分透视图。
图21是示意地显示根据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电极和放电单元的结构的部分平面图。
图22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二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23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分解透视图。
图24是处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被组装的状态的沿图23的IIXIV-IIXIV线截取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25是示意地显示根据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图26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27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横截面图。
图28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六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参照图1至4,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PDP包括彼此面对且在其之间具有预定的间隙的第一基板10(此后称为“后基板”)和第二基板20(此后称为“前基板”),以及位于后基板10和前基板20之间的第一阻挡肋层16(此后称为‘后基板侧阻挡肋’)和第二阻挡肋层26(此后称为‘前基板侧阻挡肋’)。后基板侧阻挡肋16和前基板侧阻挡肋26界定多个放电空间以形成彼此面对的第一放电空间18和第二放电空间28。在放电空间18和28内,形成了磷光层19和29以吸收真空紫外线并且发出可见光。此外,将放电气体(例如,包括Xe、Ne等的混和气体)充入放电单元17中以通过等离子体放电产生真空紫外线。
后基板侧肋阻挡肋层16形成以从后基板10向前基板20突出,并且前基板侧阻挡肋层26从前基板20向后基板10突出形成。后基板侧阻挡肋层16界定接近后基板10的多个放电单元以在后基板10上形成第一放电空间18。前基板侧阻挡肋层26界定接近前基板20的多个放电单元以在前基板20上形成第二放电空间28。在两侧彼此面对的放电空间基本形成一个放电单元17。在本发明中,只要没有给出放电单元17的特定表示,放电单元17就意味着由第一和第二放电空间18、28形成的一个放电空间。
在一个实施例中,由前基板侧阻挡肋层26和第二放电空间28形成的放电空间的体积大于由后基板侧阻挡肋层16和第一放电空间18形成的放电空间的体积。由于该体积差别,可以提高在放电单元17内产生的可见光穿过前基板20的透射率。
后基板侧阻挡肋层16和前基板侧阻挡肋层26可以形成具有各种形状的放电单元17,如矩形或六角形。在本实施例中,给出具有矩形形状的放电单元17作为例子。
后基板侧阻挡肋层16包括第一阻挡肋构件16a和第二阻挡肋构件16b。第一阻挡肋构件16a位于后基板10的内表面上以在一个方向延伸(y轴方向),并且第二阻挡肋层构件16b在与第一阻挡肋构件16a交叉的方向延伸。因而,第一阻挡肋构件16a和第二阻挡肋构件16b形成作为独立放电空间的第一放电空间18。
前基板侧阻挡肋层26包括第三阻挡肋构件26a和第四阻挡肋构件26b。第三阻挡肋构件26a形成于前基板20的内表面上以向后基板10突出,并且具有相应于第一阻挡肋构件16a的形状。第四阻挡肋层构件26b在与第三阻挡肋构件26a交叉的方向伸,并且具有相应于第二阻挡肋构件16b的形状。。因而,第三阻挡肋构件26a和第四阻挡肋构件26b在前基板20上形成第二放电空间28。第二放电空间28对应于由第一阻挡肋构件16a和第二阻挡肋构件16b在后基板10上形成的第一放电空间18。
磷光层19和29形成于如上所述的放电空间中。磷光层19和29包括形成于第一放电空间18中后基板10上的第一磷光层和形成于面对第一放电空间18的第二放电空间28中前基板20上的第二磷光层。
由后基板阻挡肋层16形成的第一放电空间18,和由前基板阻挡肋层26形成以面对第一放电空间18的第二放电空间28基本相应于一个放电单元17。因此,形成于各自放电空间中的第一磷光层19和第二磷光层29,由于通过气体放电引起的真空紫外线而产生相同颜色的光。第一磷光层19和第二磷光层29从基本形成一个放电单元17的两个放电空间18和28产生可见光,从而可以提高发光效率。
在第一放电空间18中,第一磷光层19形成于第一阻挡肋构件16a和第二阻挡肋构件16b的内表面以及后基板10的表面上。在第二放电空间28中,第二磷光层29形成于第三阻挡肋构件26a和第四阻挡肋构件26b的内表面以及前基板20的表面上。
另一方面,如图1至4所示,可以通过在后基板10上形成后基板侧肋16并且通过在后基板肋16上涂覆磷光体来形成第一磷光层19。可替换地,可以通过将后基板10蚀刻以相应于第一放电空间18的形状并且通过在被蚀刻的表面上涂覆磷光体来形成第一磷光层19。相似地,如图中所述,可以通过在前基板20上形成前基板侧肋26并且通过在前基板肋26上涂覆磷光体来形成第二磷光层29。可替换地,可以通过将前基板20蚀刻以相应于第二放电空间28的形状并且通过在被蚀刻的表面上涂覆磷光体形成第二磷光层29。
在其中后基板侧阻挡肋16通过蚀刻后基板10形成的情形,后基板10和后基板侧阻挡肋16由相同的材料制成(未显示)。在其中前基板侧阻挡肋26通过蚀刻前基板20形成的情形,前基板20和前基板侧阻挡肋26由相同的材料制成(未显示)。通过使用这样的蚀刻方法,与其中与后基板10和前基板20分开形成后基板侧阻挡肋16和前基板侧阻挡肋26的方法相比,可以减小制造成本。
第一磷光层19在后基板10上在第一放电空间18中吸收真空紫外线,第二磷光层29在前基板20上在第二放电空间28中吸收真空紫外线,并且产生可见光。此外,第一磷光层19由反射可见光的反射磷光体制成,第二磷光层29由透射可见光的透射磷光体制成。结果,产生的光向前基板20传输。因此,为了提高通过前基板20的可见光的发光效率,在一个实施例中,形成于后基板10上的每个第一磷光层19的厚度t1大于形成于前基板20上的每个第二磷光层29的厚度t2(t1>t2)。另外,形成第一磷光层19的磷光体粉末的颗粒尺寸可以大于形成第二磷光层29的磷光体粉末的颗粒尺寸。用这样的方式,因为每个第二磷光层29的厚度t2小于每个第一磷光层19的厚度t1,所以可以使穿过前基板的真空紫外线的损失最小化,因而可以提高发光效率。
为了通过等离子体放电实现图像,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在相应于各自的放电单元17的后基板10和前基板20之间具有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以及第一电极31(此后称为“维持电极”)和第二电极32(此后称为“扫描电极”)如图2所示,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形成于后基板阻挡肋16和前基板阻挡肋26之间以在第一方向(此后称为“x轴方向”)延伸。另外,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在与x轴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此后称为“y轴方向”)上沿放电单元17的边界交替设置,并且形成相对于维持和扫描电极31和32的相对放电结构。每个维持电极31位于维持电极31两侧的两组放电单元17之间。相似地,每个扫描电极32位于两组相邻的放电单元17之间。因为这个原因,如果在两侧的相邻放电单元17进行维持放电,则每个维持和扫描电极31和32涉及维持放电,。
如图1和3所示,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1、12与后基板侧阻挡肋16之间的距离被设置得短于维持和扫描电极31、32与后基板侧阻挡肋16之间的距离。可替换地,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1、12与前基板侧阻挡肋26之间的距离可以被设置得短于维持和扫描电极31、32和前基板侧阻挡肋26之间的距离。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沿着与基板平行的方向设置而且沿与基板垂直的方向彼此隔开。另外,将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沿与基板平行的方向对准以彼此覆盖。垂直于第一和第二基板10和20所观察的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1和12的横截面图显示了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1和12的对准。具体地,将第一寻址电极11设置相邻于后基板侧阻挡肋16或者前基板阻挡肋26。将第二寻址电极12设置相邻于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换言之,无论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1和12形成得接近于前基板20还是接近于后基板10,它们都比相应实施例的维持和扫描电极31和32更接近基板。
因为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1和12沿着与基板平行的方向彼此重叠,所以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可以在y轴方向交替地寻址相邻放电单元17。为了在y轴方向交替地寻址相邻放电单元17,将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分别设置有突出部11a和12a。突出部11a和12a不重叠。将第一寻址电极11的突出部11a设置相邻于后基板侧阻挡肋16或者前基板侧阻挡肋26,并且将第二寻址电极12的突出部12a设置相邻于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
图3例举了其中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更靠近后基板侧阻挡肋的配置。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在与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交叉的方向设置。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分别具有突出部11a和12a,它们交替地相应于设置在y轴方向的放电单元17,因而交替地进行在y轴方向上相邻单元17的寻址。
如图2和图4所示,就放电单元17之一观察,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在同一侧彼此重叠设置(在维持和扫描电极31和32与后基板侧阻挡肋16之间)。然而,第一寻址电极11和它们的突出部11a寻址在y轴方向相邻的一对放电单元17中的放电单元17之一,并且第二寻址电极12和它们的突出部12a寻址在y轴方向相邻的一对放电单元17中的另一个放电单元17。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交替地寻址沿y轴方向设置的相邻的放电单元17。
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相应于第一阻挡肋构件16a和第三阻挡肋构件26a。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形成于第一阻挡肋构件16a和第三阻挡肋构件26a之间,以在与其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延伸。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彼此重叠形成。另外,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1和12的重叠组被平行设置,在x轴方向由相应于放电单元17的尺寸的间隔分隔。将第一寻址电极11及其突出部11a设置相邻于后基板侧阻挡肋16,并且将第二寻址电极12及其突出部12a设置相邻于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第一营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比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设置更接近后基板侧阻挡肋16。因为这个原因,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不干扰设置在与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的方向交叉的方向的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
在示范性设置中,形成第一寻址电极11的突出部11a以相应于沿y轴方向设置的并且相应于偶数行的一组相邻放电单元17,并且形成第二寻址电极12的突出部12a以相应于沿y轴方向设置的并且相应于奇数行的一组相邻放电单元17。可替换地,可以将突出部11a和12a设置以分别相应于于奇数行的放电单元17和偶数行的放电单元17。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通过与扫描电极32的交互作用而进行寻址,且因此第一寻址电极11的突出部11a向共用扫描电极32的一对相邻放电单元17之一的中心突出,并且第二寻址电极12的突出部12a向共享同一个扫描电极32的一对相邻放电单元17的另一个的中心突出。第一寻址电极11的突出部11a和第二寻址电极12的突出部12a交替地设置于沿y轴方向设置的相邻的放电单元17中。
将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设置于作为非放电区的第一阻挡肋构件16a和第三阻挡肋构件26a之间。因此,因为在放电单元17中产生的可见光没有被第一和第二电极11和12屏蔽,所以这些电极可以由非透明材料或具有优越导电性的金属制成。每个突出部11a和12a向放电单元17的中心突出,并且因此突出部11a和12a可以由透明电极制成。可替换地,突出部11a和12a可以由与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相同的材料制成。
将寻址脉冲施加到每个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第一寻址电极11的突出部11a和第二寻址电极12的突出部12a用作将寻址脉冲施加到放电单元17。即,如果将扫描脉冲施加到扫描电极32并且将寻址脉冲施加到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可以通过一个扫描操作来实现双寻址。此外,每个放电单元17中突出部11a和12a和扫描电极32之间的放电间隙被形成为短间隙,由此使采用低压的寻址放电成为可能。
另一方面,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形成于后基板侧阻挡肋16和前基板侧阻挡肋26之间,相对于后基板10和前基板20的z轴方向,如图1和3所示。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与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电绝缘并且形成以沿与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1和12的方向交叉的方向(x轴方向)延伸。对于相邻放电单元17的每行,维持电极31之一位于一侧,扫描电极32位于另一侧,与维持电极31平行。结果,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沿x轴方向交替地设置并且沿y轴方向彼此隔开,以被沿x方向放电单元行的相邻放电单元17共用。将扫描电极32设置于划分两个相邻单元17的第二阻挡肋构件16b和第四阻挡肋构件26b之间,并且还将维持电极31设置于划分两个相邻单元17的第二阻挡肋构件16b和第四阻挡肋构件26b之间。因此,当将寻址脉冲施加到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且将扫描脉冲施加到扫描电极32时,共用同一扫描电极32和同一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1和12的两个相邻放电单元17可以通过一个扫描操作被选择。即通过一个扫描操作可以实现双寻址,由此减小了寻址周期的长度。此外,如果将重置脉冲施加到扫描电极32,共用同一扫描电极32的两个相邻单元17被重置,由此减小了重置周期的长度。这样,因为减小了重置周期和寻址周期,所以可以增加维持周期。随着维持周期增加,增加了维持脉冲的数量,由此提高了灰度表现的能力。
如图4所示,如此形成和设置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使得对于在y轴方向的相邻单元17,可以通过一个操作来实现双寻址。在共用扫描电极32的一对放电单元17之一中,设置第一寻址电极11的突出部11a,且在共用所述电极32的另一个放电单元17中,设置第二寻址电极12的突出部12a。突出部11a和12a触发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之间的放电,这使采用低压的维持放电成为可能。
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设置于第二阻挡肋构件16b和第四阻挡肋构件26b之间,由此作为在y轴方向分隔相邻放电单元17的基准。
在寻址周期中,扫描电极32与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一起涉及寻址,并且用于选择将被启动的放电单元17。在维持周期中,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涉及维持放电,并且用于显示屏幕。维持电极31在维持周期被施加维持脉冲,扫描电极在维持周期被施加维持脉冲且在寻址周期被施加扫描脉冲。然而,根据对其施加的信号电压,各自的电极可以执行不同的功能,由此本实施例不需被限于上述的配置。
回到图3,将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设置于后和前基板10和20之间以与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一起基本分隔一个单元17,从而形成相对放电结构。因此,可以减小用于维持放电的放电点火电压。
为了在相对表面的较宽的面积上引起相对放电,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可以具有横截面结构,其中垂直长度hV比水平长度hh长。以这种方式在宽面积上产生的相对放电产生了强的真空紫外线。强真空紫外线在宽面积上与第一和第二磷光层19和29碰撞,从而可以增加在放电单元中产生的可见光的所得数量。
此外,将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设置于作为非放电区的第二阻挡肋构件16b和第四阻挡肋构件26b之间,以不屏蔽在放电单元17中产生的可见光。因此,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可以由非透明材料或具有优越导电性的金属制成。
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的y-z横截面形成相对于中心线L的对称结构,如图3所示,中心线L与前基板20和后基板10的平面垂直。因为这个原因,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形成放电单元17设置于两个电极之间的相对放电结构。
介电层34和35设置于维持电极31、扫描电极32、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的外表面上。介电层34和35聚集壁电荷并且还绝缘各自电极。绝缘维持电极31、扫描电极32、以及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的介电层34和35可以通过TFCS(厚膜陶瓷片)方法形成。通过单独地形成包括维持电极31、扫描电极32、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的电极部分,然后通过电极部分耦合到其上形成有后基板侧阻挡肋层16的后基板10上,可以制造PDP。
介电层34和35将被更详细地描述。在覆盖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的介电层35中,沿着垂直于后基板10方向在第一寻址电极11的突出部11a和扫描电极32之间测量的介电层35的厚度t6被设置为大于沿垂直于后基板10方向在第二寻址电极12的突出部12a和扫描电极32之间测量的介电层35的厚度t7。这些厚度t6和t7确定突出部11a和12a与扫描电极32之间的有效电容。介电层35的厚度差别在放电点火低压上产生差别。介电层35的厚度越大,放电点火电压越高,因为放电被介电层35阻碍。为了产生相同的寻址放电,必须将更高的电压施加到第一寻址电极11,第一寻址电极11具有比第二寻址电极12厚的介电层35。
在一个实施例中,保护膜36设置于介电层34和35的外表面上。具体地,保护膜36可以形成于暴露于放电单元17中在放电空间中产生的等离子体放电的部分中。保护膜36用作保护介电层34和35。保护膜36需要具有高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但不需具有对于可见光的透射性能。维持电极31、扫描电极32、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设置于两个基板10和20之间,而不在前基板10和后基板20上。因此,涂布在介电层34和35上且覆盖维持电极31、扫描电极32、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的保护膜36可以由对于可见光具有非透射性能的材料制成。作为保护膜36的例子,对于可见光具有非透射性能的MgO具有比对于可见光具有透射性能的MgO高得多的二次电子发射系数,使得可以进一步减小放电点火电压。
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由整体具有相同介电常数的介电层35覆盖,并且由此显示红(R)、绿(G)、蓝(B)颜色的放电单元可以具有相同的放电点火电压,由此形成高电压容限。
另一方面,如上所述,维持电极31设置于形成x方向的放电单元17行的一侧的第二阻挡肋构件16b和第四阻挡肋构件26b之间,并且由沿着该行相应于第二和第四阻挡肋构件16b和26b的放电单元17共用。扫描电极32设置于形成同一放电单元17行的另一侧的第二阻挡肋构件16b和第四阻挡肋构件26b之间,并且由相应于第二和第四阻挡肋构件16b和26b的放电单元17共用。因此,根据维持电极31、扫描电极32和维持电极31的顺序的电极配置来设置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
此外,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设置于形成在y方向上放电单元17的一侧的第一阻挡肋构件16a和第三阻挡肋构件26a之间,相应于于第一和第三阻挡肋构件16a和26a。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的突出部11a和12a相应地位于放电单元17的中心。因此,维持电极31、扫描电极32和维持电极31的电极配置基本沿y方向按照维持电极31、第一寻址电极11的突出部11a、扫描电极32、第二寻址电极12的突出部12a和维持电极31的顺序设置。
如图5所示,将第一寻址电极11耦合到在前基板10和后基板20一侧上的第一寻址电极驱动器11b。将第二寻址电极12耦合到基板10和20另一侧的第二寻址电极驱动器12b。这使一对放电单元17能够共用扫描电极32以通过一个扫描操作同时寻址。
在图6中显示了具有上述配置的PDP的驱动方法。驱动PDP的方法包括,在寻址周期中,将扫描脉冲Vsc施加到由一对相邻放电单元17共用的扫描电极32,并且寻址施加了扫描脉冲Vsc的这对放电单元17。
在寻址周期中,通过施加到第一寻址电极11的寻址脉冲Va1来寻址两个相邻放电单元17之一,通过施加到第二寻址电极12的寻址脉冲Va2来址另一个放电单元17。将寻址脉冲Va1从第一寻址电极驱动器11b施加到第一寻址电极11,将寻址脉冲Va2从第二寻址电极驱动器12b施加到第二寻址电极12(见图7)。通过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1和12的寻址是同时实施的。
在上述扫描阶段和寻址阶段之前的重置阶段中,将一对相邻放电单元17同时重置。即将重置脉冲施加到一个扫描电极32,使得通过扫描电极32和设置在扫描电极两侧的维持电极31的交互作用,将两个相邻放电单元17同时重置。作为在重置周期中施加的重置脉冲Vr,可以使用具有公知波形的脉冲。此外,作为在维持周期中施加的维持脉冲Vs,可以使用具有公知波形的脉冲。
在一个实施例中,施加到接近扫描电极32的第一寻址电极11或第二寻址电极的寻址脉冲值P2等于或小于施加到另一个寻址电极11或12的寻址脉冲值P1。即,在本实施例中,扫描电极32比第一寻址电极11更接近第二寻址电极12,并且由此施加到每个第二寻址电极12的寻址脉冲值P2可以等于或小于施加到每个第一寻址电极11的寻址脉冲值P1。图6显示了其中脉冲值相同的情形(P2=P1)。
图7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和各自驱动器的第二连接关系的示意图。图8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第二驱动方法中驱动波形的图。
参照这些图,在上述寻址阶段中,通过将寻址脉冲Va1施加到第一寻址电极11上来寻址一对彼此邻接的放电单元17之一,并且通过将寻址脉冲Va2施加到第二寻址电极12来寻址另一个放电单元17。在此刻,将寻址脉冲Va1从寻址电极驱动器13施加到第一寻址电极11,并且将寻址脉冲Va2从寻址电极驱动器13施加到第二寻址电极12。用这样的方式,仅提供了一个寻址电极驱动器13。因此,为了选择性地将寻址脉冲Va1和Va2施加到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在寻址电极驱动器13与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1和12之间提供了开关14。采用开关14,寻址电极驱动器13可以选择性地连接到第一寻址电极11或第二寻址电极12。
寻址是通过第一寻址电极11和第二寻址电极12被顺序实施的。第一寻址电极11首先执行寻址,然后第二寻址电极12执行寻址。可替换地,第二寻址电极12首先执行寻址,然后第一寻址电极11执行寻址。在根据本实施例的寻址阶段中,首先寻址其中扫描电极32和寻址电极之间的距离大的一对相邻放电单元之一,然后寻址另一个放电单元。在本实施例中,与第二寻址电极12相比,第一寻址电极11与扫描电极32的距离远,由此首先寻址其中设置第一寻址电极11的一对相邻放电单元之一的放电单元17,然后寻址其中设置第二寻址电极12的另一个放电单元17。更具体地,随着扫描期间进行,点火粒子消失。此外,随着介电层厚度变大更难于执行寻址。因此,首先通过其中介电层35厚度5形成得较大的寻址电极来执行寻址,然后通过其中介电层35厚度形成得较薄的寻址电极来进行寻址。
此后,将描述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下面将要描述的实施例具有一些与上述实施例的配置相似的部分。这里,将省略相似部分的详细描述,仅描述不同的部分。
图9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211和212的每个突出部211a和212a与扫描电极32之间的距离L2被设置得小于每个突出部211a和212a与维持电极31之间的距离L1。因此,通过第一寻址电极211和扫描电极32之间,以及第二寻址电极212和扫描电极32之间的突出部211a和212a来进行触发,这促进了寻址放电。
图10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形成于第一寻址电极311和第二寻址电极312的每个突出部311a和312a的外表面上的介电层35直接连接到设置在扫描电极32的外表面上的介电层34。因此,通过第一寻址电极311和扫描电极32之间,以及第二寻址电极312和扫描电极32之间的突出部311a和312a进行触发,与第二实施例相比,这进一步促进了寻址放电。
图11显示了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每个第一寻址电极411和第二寻址电极412的多个突出部411a和412a可以设置于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之间。在寻址周期中多个突出部411a和412a作为触发电极,由此可以进一步促进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之间的维持放电。与后基板侧阻挡肋16和前基板侧阻挡肋26中任一个相邻设置的突出部411a的数量,和与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相邻设置的突出部412a的数量相同,例如两个。
图12显示了本发明的第五个实施例。在第五实施例中,与后基板侧阻挡肋16和前基板侧阻挡肋26中任一个相邻设置的突出部511a和512a的数量被设置得不同于与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相邻设置的突出部511a和512a的数量。即,在y轴方向一对相邻放电单元17之一中,第二寻址电极512的一个突出部512a与扫描电极相邻设置,并且第一寻址电极511的一个突出部511a与维持电极31相邻设置。然而,在y轴方向一对相邻放电单元17的另一个放电单元中,第一寻址电极511的突出部511a被相应地相邻于维持电极31和扫描电极32设置。
图13是示意地显示根据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电极的结构的部分透视图。
在第六实施例中,维持电极631和扫描电极632设置有宽部31a和32a。宽部31a和32a在它们各自的放电单元17中从维持电极631和扫描电极632向后基板(在负z轴方向)延伸。
如此形成每个宽部31a和32a的横截面使得垂直方向(z轴方向)的长度被设置得长于水平方向(y轴方向)的长度。采用宽部31a和32a,可以进一步促进相对放电。另外,用这样的方式在宽的面积上形成的相对放电产生强紫外线。强紫外线于放电单元17内的磷光层碰撞,这样可以增加可见光的所得的量。
图14至16显示本发明第七至第九实施例。第七至第九实施例具有一些与第六实施例相似的部分。这里,仅描述与第六实施例不同的部分。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第七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寻址电极711的突出部711a和第二寻址电极712的突出部712a在放电单元17的两个不同侧上交替地向各自放电单元17的中心突出。例如,如果突出部711a位于一个放电单元17的右侧,突出部712a将位于与第一个放电单元17沿y轴方向相邻的另一个放电单元17的左侧。在这种情形,y轴方向是寻址电极711和712的方向。
图15是本发明第八个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第一寻址电极811和第二寻址电极812按与第七实施例相同的方式设置。每个突出部811a和812a形成的宽度大于第七实施例中的宽度。因此,形成于每个第一寻址电极811和第二寻址电极812的突出部811a和812a外表面上的介电层35与设置于扫描电极632外表面上的介电层34合并。因此,通过在第一寻址电极811和扫描电极632之间、以及第二寻址电极812和扫描电极632之间的每个突出部811a和812a进行触发,这与第七实施例相比,进一步促进了寻址放电。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的九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横截面图。这里,后基板侧阻挡肋具有平行于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1和12(y轴方向)形成的第一阻挡肋构件916a;前基板侧阻挡肋具有平行于相应于第一阻挡肋构件16a的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1和12形成的第三阻挡肋构件926a。即,在第九实施例中,后基板侧阻挡肋和前基板侧阻挡肋形成为具有条形的阻挡肋结构。
图17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分解透视图。图18是示意地显示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电极和放电单元的结构的部分平面图。图19是处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被组装的状态的沿图17的XIX-XIX线截取的部分横截面图。图20是示意地显示根据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中的电极的结构的部分透视图。
参照图17-20,维持电极1031和扫描电极10321和10322形成于后基板侧阻挡肋16和前电极侧阻挡肋26之间以在x轴方向延伸。此外,维持电极1031和扫描电极10321和10322在y轴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17的边界交替地设置并且被相邻放电单元17共用。维持和扫描电极的顺序是维持电极1031在一侧相邻于扫描电极10321,在另一侧相邻于扫描电极10322。
第一寻址电极1011和第二寻址电极1012形成于后基板侧阻挡肋16和前基板侧阻挡肋26之间以在y轴方向延伸。另外,第一寻址电极1011和第二寻址电极1012在与基板垂直的方向彼此隔开。第一寻址电极1011具有突出部1011a,突出部1011a在y轴方向设置于相邻放电单元17之一的维持电极1031和扫描电极10321(在扫描电极10321的两侧)之间突出。第二寻址电极1012具有突出部1012a,突出部1012a在y轴方向设置于另一个放电单元17的维持电极1031和扫描电极10322(在扫描电极10322的两侧)之间突出。
在一组沿y轴方向设置的四个相邻的放电单元17中,第一寻址电极1011用于寻址两个相邻放电单元17,第二寻址电极1012用于寻址另两个相邻放电单元17.第一寻址电极1011和第二寻址电极1012用于交替地寻址在y轴方向设置的放电单元17对.
因为第一寻址电极1011设置相邻于后基板10,所以突出部1011a突出进入后基板10上的第一放电空间18。相似地,因为第二寻址电极1012设置相邻于前基板20,所以突出部1012a突出进入前基板20上的第二放电空间28。
在具有沿一行连续设置的放电单元17的一组放电单元中,可以有在维持电极1031的一侧寻址放电单元17并在另一侧寻址放电单元17的多种方法。在本实施例中,例举了第一寻址电极1011的突出部1011a位于在维持电极1031的一侧的放电单元17中设置的扫描电极10321的两侧,和第二寻址电极1012的突出部1012a位于在维持电极1031的另一侧的放电单元17中设置的扫描电极10322两侧的配置。
第一寻址电极1011的突出部1011a形成以向各自放电单元17的中心突出,而且在一侧相应于奇数组和偶数组放电单元17,第二寻址电极1012的突出部1012a形成以向各自放电单元17的中心突出,而且在另一侧相应于奇数组和偶数组放电单元17。突出部1011a和突出部1012a在y轴方向连续设置的一组放电单元17中成对交替设置。
因为突出部1011a和突出部1012a向每个放电单元17的中心突出,突出部1011a和突出部1012a可以被制造得与透明电极相同,或可以用与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011和1012相同的材料制造。
另一方面,在y轴方向连续设置的一组放电单元17中,当将扫描脉冲施加到在一侧的扫描电极10321时,并且当将寻址脉冲施加到第一寻址电极1011时,通过一个扫描操作来实现双寻址。此外,当将扫描脉冲施加到在另一侧的扫描电极10322时,并且当将寻址脉冲施加到第二寻址电极1012时,通过一个扫描操来实现双寻址。另外,在一组放电单元17中,当将相同的电压脉冲施加到两个扫描电极10321和10322时,并且当将同一脉冲施加到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011和1012时,通过一个扫描操来实现四倍寻址。
通过一个扫描操作来实现用于选择相邻四个放电单元17的四倍寻址。另外,当将重置脉冲施加到扫描电极10321和10322时,将两个共用扫描电极10321的放电单元17和两个共用扫描电极10322的放电单元17重置,并且由此减小了重置周期。这样,因为减小了重置周期和寻址周期,所以可以增加维持周期。随着维持周期的增加,增加了维持脉冲的数量,由此提高了灰度表现的能力。此外,在放电单元17中的扫描电极10321和10322以及寻址电极1011和1012之间的放电间隙通过每个突出部1011a和1012a形成为短间隙,使得可以进一步减小寻址放电电压。
参照图20,为了在相对表面更宽的面积上引起相对放电,维持电极1031包括宽部1031b和窄部1031c,且扫描电极10321和10322分别包括宽部10321b和10322b和窄部10321c和10322c。宽部1031b、10321b和10322b在垂直于基板10、20表面的方向(z轴方向)延伸,而且相应于于各自的放电单元17。窄部1031c、10321c和10322c沿z轴方向的尺寸比宽部1031b、10321b和10322b的尺寸形成得窄,并且相应于沿x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17的边界。因此,宽部1031b设置面对在两侧的宽部10321b和10322b,放电单元17设置于其间。
此外,维持电极1031和扫描电极10321和10322形成以在与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011和1012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并且包括相应于放电单元17的宽部1031b、10321b和10322b。因此,维持电极1031和扫描电极10321和10322可以没有干扰地与寻址电极1011和1012的方向交叉。
此外,宽部1031b、10321b和10322b具有横截面结构,其中在z轴方向的垂直长度hv比在y轴方向的水平长度hh长。在宽部1031b、10321b和10322b中的更宽的面积形成的相对放电产生强真空紫外线。强真空紫外线在宽的面积上与第一和第二磷光层19和29碰撞,使得可以提高在放电单元17内产生的可见光的所得的量。
另外,在与后基板10和前基板20垂直的方向(z轴方向)测量的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011和1012的每个突出部1011a和1012a的厚度t3比每个维持电极1031的厚度t4和每个扫描电极10321和10322的厚度t5小。用这样的方式,在维持电极1031和扫描电极10321和10322之间的维持放电不受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011和1012的突出部1011a和1012a的妨碍,由此提高了发光效率。
参照图18,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011和1012的每个突出部1011a和1012a形成以具有大于零的突出到放电单元17内的距离d1(d1>0),使得通过施加到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011和1012上的寻址脉冲和施加到扫描电极32的扫描脉冲可以选择四个相邻放电单元17的两个。
此外,对于在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011和1012和扫描电极10321和10322之间的相对放电,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011和1012的每个突出部1011a和1012a与扫描电极10321和10322在y轴方向的距离d2在一个实施例中大于零。
各自的突出部1011a和1012a相应地位于放电单元17的中心。因此,沿y轴方向的维持电极1031、扫描电极10321、维持电极1031,和扫描电极10322的电极设置基本按维持电极1031、第一寻址电极1011的突出部1011a、扫描电极10321、第一寻址电极的突出部1011a、维持电极1031,第二寻址电极1012的突出部1012a、扫描电极10322、第二寻址电极1012的突出部1012a和维持电极1031的顺序。
具有上述配置的PDP的驱动方法如下。驱动PDP的方法包括,在寻址周期中,将扫描脉冲Vsc施加到在一侧由在预定数量的放电单元17中的放电单元17共用的描电极10321;并且施加到在另一侧由放电单元17共用的扫描电极10322,并且寻址施加了扫描脉冲Vsc的在两侧的放电单元17。
在寻址中,在由预定数量的放电单元17共用的维持电极1031的一侧的寻址放电单元17通过将寻址脉冲施加到第一寻址电极1011来寻址,在另一侧的放电单元17通过将寻址脉冲施加到第二寻址电极1012来寻址。
在上述扫描和寻址周期之前的重置中,将重置脉冲施加到两个扫描电极10321和10322上,使得通过两个扫描电极10321和10322与在扫描电极10321和10322的两侧设置的维持电极1031的交互作用,从而同时重置沿y轴相邻的一组四个放电单元17。作为在重置周期施加的重置脉冲,可以使用具有公知波形的脉冲。此外,作为在维持周期施加的维持脉冲Vs,可以使用具有公知波形的脉冲。
此后,将描述第十一和第十二实施例。第十一和第十二实施例具有一些与第十实施例相似的配置。这里将省略相似部分的详细描述,仅描述不同的部分。
图21显示了本发明的第十一实施例。
在第十一实施例中,第一寻址电极1111的突出部1111a和第二寻址电极1112的突出部1112a分别形成于放电单元的两侧。第一寻址电极1111的突出部1111a和第二寻址电极1112的突出部1112a沿y轴方向成对交替设置。另外,突出部1111a和1112a在x轴方向从放电单元17的不同侧向各自放电单元的中心突出。
图22显示了本发明的第十二个实施例。这里,后基板侧阻挡肋16具有与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011和1012平行的第一阻挡肋构件16a,前基板侧阻挡肋26具有与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011和1012平行的第三阻挡肋构件26a。因此,第一放电空间18和第二放电空间28形成以具有在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011和1012的延伸方向(y轴方向)连续延伸的条形形状,。
图23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分解透视图。图24是处于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被组装的状态的沿图23的IIXIV-IIXIV线截取的部分横截面图。
参照图23和24,第一寻址电极1311和第二寻址电极1312形成于后基板10的内表面上在图中显示的y方向。第一寻址电极1311和第二寻址电极1312在各自放电单元17内彼此平行设置。第一寻址电极1311和第二寻址电极1312涉及在y轴方向相邻的一对放电单元17的寻址。因为第一寻址电极1311和第二寻址电极1312相邻于后基板10设置,所以不降低可见光的透射。因此,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寻址电极1311和第二寻址电极1312由具有优越导电性的金属制成。
第一介电层1334形成于后基板10的整个表面上,而且覆盖第一寻址电极1311和第二寻址电极1312。显示电极1331和1332形成于第一介电层1334上。显示电极1331和1332形成以在与第一寻址电极1311和第二寻址电极1312的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另外,显示电极1331和1332形成以与第一寻址电极1311和第二寻址电极1312电隔离。显示电极1331和1332包括维持电极1331和扫描电极1332,并且维持电极1331和扫描电极1332形成以在各自放电单元的两侧具有条形形状。
在本实施例中,维持电极1331和扫描电极1332由在y轴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17共用,并且涉及在y轴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17的维持放电。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所有的电极1311、1312、1331和1332涉及产生于后基板上的放电。即在本实施例中,与其中寻址放电涉及的电极形成于不同基板上的常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相比,可以减小寻址放电的路径,使得可以减小寻址放电需要的电压。另外,因为可见光的透射不受电极的妨碍,所以提高了可见光的透射。因此,放电中涉及的电极可以用具有优越导电性的金属制成。
维持电极1331和扫描电极1332在接近后基板10的区比接近前基板20的区进一步突出到放电单元17内。因此,在图中显示的y轴方向测量的每个维持电极1331和扫描电极1332的宽度在接近后基板10的区中比在接近前基板20的区中形成得大。
在图中显示的y轴方向测量的每个维持电极1331和扫描电极1332的宽度从接近前基板20的区向接近后基板10的区可以步进变大。因此,维持电极1331和扫描电极1332可以具有横截面结构,其中每个维持电极1331和扫描电极1332的宽度从接近前基板20的区向接近后基板10的区步进变大。
在维持电极1331和扫描电极1332之间的放电间隙在接近后基板10的区形成为短间隙G1,并且在接近前基板20(见图24)的区形成为长间隙的G2。因此,在接近后基板10的短间隙G1中放电被点火,然后放电被扩散到接近前基板20的长间隙G2中。
即,因为放电在接近后基板10的短间隙G1中点火,所以可以减小放电点火电压。此外,因为主要放电在接近前基板20的区产生,可以提高放电效率。另外,随着每个电极的面积变大,在每个电极流动的电流变大。因此,在接近前基板20的区中形成的电极不涉及点火放电,并且由此可以通过减小在接近前基板区中的每个电极的面积来减小放电电流的量。
尽管在所示的示范性实施例中维持电极1331和扫描电极1332形成以具有三阶结构,但是本发明不仅限于所述结构,只要形成的电极具有两或更多阶结构。另外,构成维持电极1331和扫描电极1332阶结构的阶数可以不同。这也落在本发明的范围之中。
具有这些结构的维持电极1331和扫描电极1332可以容易地通过诸如印刷等方法形成。
第二介电层1335形成以包围维持电极1331和扫描电极1332。回到图23,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介电层1335包括第一介电层部1335a和第二介电层部1335b。第一介电层部1335a形成在x轴方向,而且包围维持电极1331和扫描电极1332。第二介电层部1335b在与第一介电层部1335a交叉的方向(y轴方向)沿每个放电单元17的边形成。
第二介电层1335绝缘维持电极1331和扫描电极1332,并且由放电引起的壁电荷可以在第二介电层1335上被集聚。另外,第二介电层1335的第二介电层1335b用于隔离第一放电空间18为独立的空间。
由MgOx制成的保护膜36形成于后基板10的整个表面上,而且覆盖第一介电层1334和第二介电层1335。
在本实施例中,涉及寻址放电的电极形成于后基板10上,并且磷光层29形成于前基板20上。用这样的方式,在实现红、绿和蓝颜色的放电单元中寻址放电的放电点火电压相同。在现有技术中,磷光层形成于产生寻址放电的电极之间,并且红、绿和蓝颜色的磷光层的介电常数彼此不同。因此,存在根据不同颜色寻址放电的放电点火电压不同的问题。但是根据本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可以避免这样的问题。
此后,将参照图25详细描述根据本实施例的第一寻址电极1311和第二寻址电极1312。图25是示意地显示根据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如上所述,第一寻址电极1311和第二寻址电极1312交替地涉及在y轴方向相邻的一对放电单元17的寻址。为此,在相邻的一对放电单元17之一的放电单元17中,相应于第一寻址电极1311的面积比相应于第二寻址电极的面积小。此外,在相邻的一对放电单元17的另一个放电单元17中,相应于第一寻址电极1311的面积比相应于第二寻址电极1312的面积大。涉及寻址的电极的面积越大,寻址所需的电压越低,由此在各自的放电单元17中具有较大面积的寻址电极1311和1312涉及相应的放电单元17的寻址。
考虑到面积的不同,第一寻址电极1311和第二寻址电极1312分别包括第一部1311a和1312a以及第二部1311b和1312b。第一部1311a和1312a相应于在各自的放电单元中维持电极1331和扫描电极1332之间的空间,而且突出到放电单元17内。第二部1311b和1312b是沿y轴方向连接第一部1311a和1312a的部分。
第一部1311a和1312a相对在Y轴方向相邻的一对放电单元17中的扫描电极1332交替地且对称地设置。在放电单元17的边缘上的每个第一部1311a和1312a的边缘分别以恒定的距离t8和t9基本平行于每个放电单元17的边缘,并且第一部1311a和1312a彼此向相对方向突出。
因此,在将扫描脉冲施加到扫描电极1332时,以及在将寻址脉冲施加到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311和1312时,寻址了共用扫描电极1332的一对放电单元17。即,可以通过一个扫描操来寻址共用扫描电极1332的一对放电单元17,并且由此减小了寻址周期。用同样的方式,当将重置脉冲施加到扫描电极1332时,可以通过一个重置脉冲来重置共用扫描电极1332的一对放电单元17,并且由此减小了重置周期。
这样,因为减小了重置周期和寻址周期,所以可以增加维持周期。随着维持周期增加,可以提高灰度表现的能力并且提高总发光效率。
另外,通过使在第一寻址电极1311中的电流流动与在第二寻址电极1312中的电流流动方向相反,可以减小电磁干扰(EMI)。
图26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四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横截面图。
参照图26,维持电极1431和扫描电极1432形成以在其之间具有空间且彼此面对。沿图中的y轴方向测量的维持电极1431和扫描电极1432的宽度从接近前基板20的区向接近后基板10的区逐渐变大。
即,在本实施例中,在维持电极1431和扫描电极1432之间的放电间隙从接近后基板10的区到接近前基板20的区逐渐变大。因此,在接近后基板10的区中的短间隙中点火的放电容易扩散到接近前基板的区中的长间隙中。因此,通过短放电间隙减小了放电点火电压,通过长放电间隙提高了放电效率,从而保证了放电稳定性。
第二介电层1435包括形成以包围维持电极1431和扫描电极1432的第一介电层部1435a,和在与第一介电层部1435a交叉的方向形成的第二介电层部1435b。在该情形,在每个放电单元17内面对第一介电层部1435a的相对表面形成以相应于每个维持电极1431和扫描电极1432的形状。
图27是根据本发明第十五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横截面图。
在第十五实施例中,维持电极1331和扫描电极1332从前基板20步进突出到放电单元17中部。形成维持电极1331和扫描电极1332的绝缘结构的第二介电层1335。第二介电层1535包括第一介电层部1535a和第二介电层部1535b。第一介电层部1535a形成以包围维持电极1331和扫描电极1332。第二介电层部1535b形成在与第一介电层部1535a交叉的方向。
参照图27,在第十五实施例中,第二介电层1535的第一介电层部1535a逐渐从后基板10向前基板20突出到放电单元17内。
图28是根据本发明第十六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部分平面图。
参照图28,在第十六实施例中,第一和第二寻址电极1611和1612在形成第二部1611a和1612a的区,而不是形成第一部1611a和1612a的区形成得更向放电单元17的中心倾斜。采用这个结构,可以最大化涉及在扫描电极1332和寻址电极1611和1612之间放电的区的相对面积,并且可以减小寻址放电的放电点火电压。
根据本发明第十四到第十六实施例的每个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相似于根据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因此,将基于根据本发明第十三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来描述每个第十四到第十六实施例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驱动方法。
即,在寻址周期中,驱动PDP的方法包括将扫描脉冲施加到由相邻放电单元17共用的扫描电极1332,并且寻址施加了扫描脉冲的放电单元17。
在寻址周期期间,通过施加到第一寻址电极1311的寻址脉冲来寻址两个相邻放电单元17之一,通过施加到第二寻址电极1312的寻址脉冲来寻址另一个放电单元17。
在上述扫描和寻址周期之前的重置周期期间,将一对相邻放电单元17同时重置。将重置脉冲施加到一个扫描电极1332,使得通过扫描电极1332与设置于扫描电极1332两侧的维持电极1331的交互作用来同时重置两个相邻放电单元17。
作为在重置周期中施加的重置脉冲,可以使用具有公知波形的脉冲。此外,作为在维持周期施加的维持脉冲,可以使用具有公知波形的脉冲。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一个方面,电极设置于后和前基板之间,并且在电极中,维持电极和扫描电极设置以形成相对放电结构。另外,由相邻放电单元共用的维持和扫描电极在与寻址电极的方向交叉方向交替设置。此外,同时寻址偶数放电单元组和奇数放电单元组,由此减小了寻址周期。此外,每个扫描电极被一对相邻放电单元共用,偶数组和奇数组放电单元被同时重置。因此,可以减小重置周期。这样,随着重置周期和寻址周期减小,可以增加维持周期,由此提高了灰度表现的能力。
另外,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在通过第二寻址电极来寻址奇数组放电单元后,可以通过第一寻址电极来寻址偶数组放电单元在这种情形,将寻址电极驱动器配置为一个,并且由此可以减小制造成本。
另外,根据本发明又一方面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通过在维持放电期间使用短放电间隙和长放电间隙,提高了放电效率而且减小了维持放电的放电点火电压。
另外,由于扫描电极、维持电极和寻址电极形成于后基板上,可以减小寻址放电路径,使得可以进一步减小寻址放电的放电点火电压。结果,寻址放电变得稳定。此外,通过将电极和产生寻址放电的磷光层形成在不同基板上,可以使寻址放电的放电点火电压相等。
虽然已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的示范性实施例,但是应当理解所教授的本发明构思的许多变化和/或修饰将落在由权利要求所界定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和第二基板,以其间的预定空间相互面对,所述空间被分为多个放电单元,在所述放电单元中形成有磷光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在第一方向上延伸,并且交替地位于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之间;和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沿着第二方向延伸,对应于沿第一方向相邻的所述放电单元的边缘界,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在相应的放电单元内具有在第一方向突出的突出部。
2.根据权力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阻挡肋层,相邻于所述第一基板,用于界定多个第一放电空间;和第二阻挡肋层,相邻于所述第二基板,用于界定面对所述第一放电空间的第二放电空间,其中每个放电单元通过一对相互面对的所述第一放电空间和第二放电空间来形成。
3.根据权力要求2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每个所述第二放电空间具有比每个第一放电空间大的体积。
4.根据权力要求2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阻挡肋层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一阻挡肋构件和与所述第一阻挡肋构件交叉形成的第二阻挡肋构件,和其中所述第二阻挡肋层具有形成于所述第二方向上的第三阻挡肋构件和与所述第三阻挡肋构件交叉形成的第四阻挡肋构件。
5.根据权力要求2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第二电极、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位于所述第一阻挡肋层和第二阻挡肋层之间。
6.根据权力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介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的外表面上。
7.根据权力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在与所述第一基板垂直的方向位于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同一侧。
8.根据权力要求7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沿与所述第一基板垂直的方向的距离,所述第一寻址电极比第二寻址电极更接近所述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并且所述第二寻址电极比第一寻址电极更接近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9.根据权力要求7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介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的外表面上,并且其中在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的突出部之间形成的介电层具有比在所述第二寻址电极和第二电极突出部之间形成的介电层厚的厚度。
10.根据权力要求9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保护膜设置于所述介电层的外表面上。
11.根据权力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由导电金属制成。
12.根据权力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每个第一寻址电极的突出部和第二寻址电极的突出部比所述第一电极的相应部分更接近所述第二电极的相应部分。
13.根据权力要求12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形成于所述第一寻址电极的每个突出部的外表面上的介电层与形成于第二寻址电极的对应的一突出部的外表面上的介电层合并到形成于所述第二电极相应的外表面上的介电层。
14.根据权力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每个包括在所述放电单元内的多个突出部。
15.根据权力要求14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寻址电极的突出部位于比所述第二寻址电极的突出部更接近于所述第一基板或者第二基板的位置,其中沿着与所述第一基板垂直方向在所述第二寻址电极和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测量的距离比在所述第一寻址电极的突出部和所述第一电极或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测量的同一距离短,并且其中在每个所述放电单元内部的第一寻址电极的一些突出部与在每个所述放电单元内部的第二寻址电极的一些突出部不同。
16.根据权力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每个在每个所述放电单元内提供有两个突出部。
17.根据权力要求15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第一放电单元内的所述第一寻址电极的突出部设置相邻于所述第一放电单元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中第二放电单元内的所述第一寻址电极的一突出部沿第二方向相邻于所述第二放电单元的第一电极,并且其中所述第二寻址电极的一突出部设置在所述第二放电单元内并且相邻于所述第二放电单元的第二电极。
18.根据权力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第三方向垂直于由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形成的平面并且其中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沿着第三方向的尺寸比沿着第二方向的尺寸长。
19.根据权力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内的第一电极的横截面相对于所述第三方向的线对称。
20.根据权力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内的第二电极的横截面相对于所述第三方向的线对称。
21.根据权力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由导电金属制成。
22.根据权力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介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外表面上。
23.根据权力要求22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保护膜设置于所述介电层的外表面上。
24.根据权力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磷光层具有形成于所述各自放电单元的第一基板侧上的第一磷光层和形成于所述各自放电单元的第二基板侧上的第二磷光层。
25.根据权力要求24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磷光层由反射的磷光体制成,并且所述第二磷光层由透射磷光体制成。
26.根据权力要求24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每个所述第一磷光层具有比每个所述第二磷光层厚的厚度。
27.根据权力要求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具有在与所述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的表面垂直的在第三方向上延伸的宽部。
28.根据权力要求27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寻址电极的突出部和第二寻址电极的突出部在各自的所述放电单元内交替地并且从所述放电单元的相对侧突出。
29.根据权力要求27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每个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宽部沿第三方向的尺寸比沿所述第二方向尺寸长。
30.根据权力要求27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阻挡肋层,相邻于所述第一基板,用于界定多个放电空间;和第二阻挡肋层,相邻于所述第二基板,用于界定面对由所述第一阻挡肋层界定的放电空间的放电空间,其中所述第一阻挡肋层具有在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阻挡肋层构件,并且所述第二阻挡肋层具有在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三阻挡肋层构件。
3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和第二基板,以其间的预定的间隙相互面对,所述间隙被分为多个放电单元,在所述放电单元中形成有磷光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在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交替地位于沿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之间,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的第三方向从所述第一基板向所述第二基板延伸;和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沿着第二方向延伸,以相应于沿第一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的边缘界,其中,在沿第二方向相邻的多个放电单元中,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具有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在所述放电单元的边缘界上从所述放电单元的一侧突出的突出部,并且所述第二寻址电极具有设置在所述放电单元中在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从所述放电单元的相对侧突出的突出部。
32.根据权力要求3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寻址电极更接近所述第一基板,并且第二寻址电极更接近所述第二基板,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位于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之间。
33.根据权力要求3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具有宽部和窄部,每个宽部相应于所述放电单元之一并且与所述第一基板垂直,每个窄部相应于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两个放电单元之间的边缘界,所述窄部在与所述第一基板垂直的方向的尺寸比宽部的尺寸窄。
34.根据权力要求3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寻址电极的突出部和第二寻址电极的突出部在所述放电单元同一侧上向它们各自放电单元的内部突出。
35.根据权力要求3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寻址电极的突出部和第二寻址电极的突出部向在所述放电单元相对侧上的各自放电单元内突出。
36.根据权力要求31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子像素,每个子像素具有多个放电单元。
37.根据权力要求36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沿第二方向相邻的四个放电单元形成一个子像素,所述子像素具有按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一个、所述第一电极,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二个和所述第一电极的顺序的电极布置。
38.根据权力要求37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一个位于所述第一寻址电极的突出部之间并且所述第二电极的第二个位于所述第二寻址电极的突出部之间。
39.一种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和第二基板,彼此面对;阻挡肋层,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空间界定多个放电单元,在所述放电单元中形成有磷光层;和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第一方向在所述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延伸;和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形成于所述第一基板上,并且在第二方向彼此平行地延伸。
40.根据权力要求39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具有在各自的放电单元中突出的第一部和连接所述第一部的第二部。
41.根据权力要求40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寻址电极的第一部和第二寻址电极的第一部交替位于第二方向上相邻的放电单元,并且其中所述第一寻址电极的第一部和第二寻址电极的第一部在各自放电单元内从所述放电单元的相对侧突出。
42.根据权力要求40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寻址电极的第一部和第二寻址电极的第一部相对于所述第一电极或第二电极对称。
43.根据权力要求39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二电极在用于寻址放电的寻址周期被顺序地施加扫描脉冲,并且将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一起在维持周期施加维持电压,以便进行维持放电,其中在共用所述第二电极并且在第二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对之中,在放电单元中共用的第二电极一侧上,每个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具有比每个所述第二寻址电极小的面积,并且其中在放电单元中的另一侧,每个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具有比每个所述第二寻址电极大的面积。
44.根据权力要求39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边缘基本平行于每个所述放电单元的沿相同方向的边缘。
45.根据权力要求40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每个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的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边缘在所述第一部内比在所述第二部内形成得更接近每个所述放电单元的中心。
46.根据权力要求39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至少之一在接近所述第一基板的区域中比接近所述第二基板的区域中进一步延伸到每个所述放电单元内。
47.根据权力要求46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至少之一沿第二方向测量的宽度从接近所述第二基板的区向接近第一基板的区步进增加。
48.根据权力要求46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至少之一沿第二方向测量的宽度从接近所述第二基板的区向接近第一基板的区逐渐增加。
49.根据权力要求39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其中介电层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外表面,所述介电层包括第一介电层部和第二介电层部,所述第一介电层部平行于所述第一和第二电极形成而且覆盖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并且所述第二介电层部在与所述第一介电层部交叉的方向沿着所述每个放电单元的边缘形成。
50.一种驱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的方法,所述显示面板具有在彼此面对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在第一方向交替地排列和延伸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由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共用,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还具有在第二方向延伸并且在与所述第一基板或第二基板垂直的方向从彼此隔开的第一寻址电极和第二寻址电极,在寻址周期所述方法包括将扫描脉冲施加到由在第二方向彼此相邻的第一放电单元和第二放电单元共用的所述第二电极;并且寻址施加扫描脉冲的所述第一放电单元和第二放电单元。
51.根据权力要求50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放电单元和第二放电单元的寻址期间,所述第一放电单元由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寻址。
52.根据权力要求50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放电单元和第二放电单元的寻址期间,所述第二放电单元由所述第二寻址电极寻址。
53.根据权力要求50的方法,其中在所述第一放电单元和第二放电单元的寻址期间,所述第一放电单元由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寻址并且所述第二放电单元由所述第二寻址电极寻址,通过所述第一寻址电极的寻址和通过所述第二寻址电极的寻址是同时进行的。
54.根据权力要求53的方法,其中将寻址脉冲从第一寻址电极驱动器施加到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并且将寻址脉冲从第二寻址电极驱动器施加到所述第二寻址电极。
55.根据权力要求54的方法,其中施加到接近所述第二电极的所述第一寻址电极或第二寻址电极的寻址脉冲值等于或小于施加到另一个上的寻址脉冲值。
56.根据权力要求55的方法,其中施加到所述第二寻址电极上的寻址脉冲值等于或小于施加到所述第一寻址电极上的寻址脉冲值。
57.根据权力要求50的方法,其中在寻址所述第一放电单元和第二放电单元时,所述第一放电单元通过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寻址并且所述第二放电单元通过所述第二寻址电极寻址,并且通过所述第一寻址电极的寻址和通过所述第二寻址电极的寻址是顺序实现的。
58.根据权力要求57的方法,其中在寻址所述第一放电单元和第二放电单元时,其中所述第二电极和所述寻址电极之间距离大的放电单元在其它放电单元寻址之前寻址。
59.根据权力要求57的方法,其中在寻址所述第一放电单元和第二放电单元时,其中设置第一寻址电极的所述第一放电单元先于其中设置第二寻址电极的所述第二放电单元寻址。
60.根据权力要求57的方法,其中将寻址脉冲从寻址电极驱动器施加到所述第一寻址电极,并且然后将寻址脉冲从寻址电极驱动器施加到所述第二寻址电极。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适合于减小放电点火电压以及重置和寻址周期因而提高发光效率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所述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和第二基板,以其间的预定间隙相互面对,所述间隙被分为多个放电单元,在所述放电单元中形成有磷光层;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所述基板之间在第一方向上交替延伸,并且在第三方向从第一基板向第二基板进一步延伸;和寻址电极,相应于在第一方向相邻的放电单元的边缘界,且在它们各自的放电单元内具有交替突出的突出部。
文档编号G09G3/20GK1808543SQ200610005159
公开日2006年7月2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5年1月20日
发明者许民, 崔荣镀, 金在禄, 辛慧媛 申请人:三星Sd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