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光板与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5310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导光板与背光模块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背光模块(backlight module),且特别是有关于一 种适用于背光模块中的导光板(light guide plate)。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目前 市面上的计算机大都属于规格化的制式设计,因此有些厂商在这一成不变的 计算机商品中进行突破,例如在计算机的壳体(casing)表面加入厂商标志 (mark)等设计,以提升产品的附加价值。由于标志仅单纯于壳体上通过进 行绘制或是雕刻而形成,因此在位于壳体内且对应于标志位置的所在配置一 背光模块以照亮标志,使得标志得以显示。
请参考图l,其绘示公知的一种背光模块的侧面示意图。公知背光模块l 包括一导光板10与二光源20。导光板10具有一出光面12 (light emitting surface)、 一相对于出光面12的底面14 (bottom surface)以及连接出光面12 与底面14且彼此相对的一第一入光面16 (light incident surface)与一第二入 光面18。这些光源20 (light source)分别配置于导光板10的第一入光面16 与第二入光面18旁。
公知导光板10的出光面12为一平面,所以当光源20所发出的光线经由 第一入光面16与第二入光面18而进入导光板10内时,光线会被导光板10 的底面14反射而后经由导光板10的出光面12离开导光板10。然而,光线在 出光面12上会产生全反射现象。因此,公知导光板10的出光面12的出光亮 度会呈现不均匀的现象且出光面12的出光强度有所不足,使得标志的显示效 果受到影响。
目前解决上述缺点的方式是贴附扩散片(未绘示)于出光面12上或将扩 散剂形成于出光面12上来解决出光亮度不均的问题,且于底面14下配置反光片(未绘示)来解决出光强度不足的问题。然而,公知背光模块l整体所需的 制造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导光板,其搭配光源,使得出光面的出光亮度较为均匀 且出光强度较高。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其导光板的出光面的出光亮度较为均匀且出 光强度较高。
本发明提出一种导光板,其具有一出光面、 一相对于出光面的底面以及 连接出光面与底面且彼此相对的一第一入光面与一第二入光面。底面沿着远 离第一入光面的一第一方向且沿着远离第二入光面的一第二方向逐渐靠近出 光面,或者,底面沿着远离第一入光面的第一方向且沿着远离第二入光面的 第二方向逐渐远离出光面。
导光板包括多个第一凹陷部(first hollow portion)以及多个第二凹陷部。 多个第一凹陷部配置于出光面上,且这些第一凹陷部在一第一轴线(axis)上 排列。多个第二凹陷部配置于出光面上,且这些第二凹陷部在一第二轴在线 排列。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彼此平行且相邻。第一轴线垂直于第一入光面与 第二入光面,且这些第二凹陷部形成于第一轴在线的多个正投影(orthogonal projection)与这些第一凹陷部交替排列。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入光面与出光面相交于一第一线段 (line segment),第二入光面与出光面相交于一第二线段。第一线段的长度
与第二线段的长度分别小于出光面的沿着第一轴线的长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底面为一弧面(arc surface)。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底面的形状是一阶梯状(ladder-shaped)。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两相邻第一凹陷部相距一第一距离, 每两相邻第二凹陷部相距的一第二距离,且每一第一距离等于每一第二距离。 此外,上述这些第二凹陷部的其中之一形成于第一轴在线的正投影位于第一距离的中点上。
本发明提出一种背光模块,其包括一导光板以及二光源。导光板具有一 出光面、 一相对于出光面的底面以及连接出光面与底面且彼此相对的一第一 入光面与一第二入光面。底面沿着远离第一入光面的一第一方向且沿着远离 第二入光面的一第二方向逐渐靠近出光面,或者,底面沿着远离第一入光面 的第一方向且沿着远离第二入光面的第二方向逐渐远离出光面。
导光板包括多个第一凹陷部以及多个第二凹陷部。多个第一凹陷部配置 于出光面上,其中这些第一凹陷部在一第一轴在线排列。多个第二凹陷部配 置于出光面上,其中这些第二凹陷部在一第二轴在线排列。第一轴线与第二 轴线彼此平行且相邻。第一轴线垂直于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且这些第 二凹陷部形成于第一轴在线的多个正投影与这些第一凹陷部交替排列。二光 源分别配置于导光板的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旁。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入光面与出光面相交于一第一线 段,第二入光面与出光面相交于一第二线段。第一线段的长度与第二线段的 长度分别小于出光面的沿着第一轴线的长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底面为一弧面。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底面的形状是一阶梯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每两相邻第一凹陷部相距一第一距离, 每两相邻第二凹陷部相距的一第二距离,且每一第一距离等于每一第二距离。 此外,上述这些第二凹陷部的其中之一形成于第一轴在线的正投影位于第一 距离的中点上。
由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导光板具有多个第一凹陷部与多个第二凹陷部, 且这些第二凹陷部形成于第一轴在线的正投影与这些第一凹陷部交替排列, 所以背光模块可以通过导光板的这些第一凹陷部与这些第二凹陷部影响光源 所发出的光线,使光线在导光板的出光面产生散射现象。因此,本发明的实 施例的导光板的出光面的出光亮度会较为均匀且出光面的出光强度较高,并 且有效降低了背光模块的制造成本。为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 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绘示公知的一种背光模块的侧面示意图。
图2A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2B绘示图2A的导光板的侧面示意图。 图2C绘示图2A的导光板的局部俯视示意图。 图3A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面示意图。 图3B绘示图3A的光源所发出的光线进入导光板内的示意图, 图3C绘示图3A的背光模块配置于主机内的示意图。 图4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面示意图。 图5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面示意图。 图6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面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100A、 100B、 100C、 100D:背光模块 10、 200、 200B、 200C、 200D:导光板
12、 210:出光面
14、 220、 220B、 200C、 220D:底面 16、 230:第一入光面 18、 240:第二入光面 20、 300:光源 250:第一凹陷部
260:第二凹陷部
262:正投影
270:第三凹陷部 280:第四凹陷部Dl:第一方向
D2:第二方向
Rh第一轴线
R2:第二轴线
R3:第三轴线
R4:第四轴线
Sl:第一线段
S2:第二线段
dl:第一距离
d2:第二距离
C:机壳
M:透光片
具体实施例方式
图2A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图2B绘示图2A的 导光板的侧面示意图,图2C绘示图2A的导光板的局部俯视示意图。请同时 参考2A、图2B与图2C,本实施例中的导光板200具有一出光面210、 一相 对于出光面210的底面220以及连接出光面210与底面220且彼此相对的一 第一入光面230与一第二入光面240。在本实施例中,导光板200的材质例如 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 PMMA )或聚碳酸酯 (polycarbonate, PC),且通过射出成型而形成。
底面220沿着远离第一入光面230的一第一方向Dl且沿着远离第二入光 面240的一第二方向D2逐渐靠近出光面210。第一方向Dl与第二方向D2 彼此相反。简言之,本实施例的底面220为一内凹弧面。
导光板200包括多个第一凹陷部250、多个第二凹陷部260、多个第三凹 陷部270与多个第四凹陷部280。这些第一凹陷部250、这些第二凹陷部260、 这些第三凹陷部270与这些第四凹陷部280都配置于出光面210上。这些第一凹陷部250在一第一轴线Rl上排列,这些第二凹陷部260在一第二轴线 R2上排列,这些第三凹陷部270在一第三轴线R3上排列,且这些第四凹陷 部280在一第四轴线R4上排列。
第一轴线Rl与第二轴线R2彼此平行且相邻。第一轴线Rl垂直于第一 入光面230与第二入光面240,且这些第二凹陷部260形成于第一轴线Rl上 的多个正投影262与这些第一凹陷部250交替排列。详细而言,在本实施例 中,每两相邻第一凹陷部250相距一第一距离dl,每两相邻第二凹陷部260 相距的一第二距离d2,且每一第一距离dl等于每一第二距离d2。这些第二 凹陷部260其中之一形成于第一轴线Rl上的正投影262位于第一距离dl的 中点上。在此必须说明的是,这些第三凹陷部270与这些第二凹陷部260的 关系以及这些第四凹陷部280与这些第三凹陷部270的关系同于上述这些第 一凹陷部250与这些第二凹陷部260的关系,故于此不再赘述。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第一入光面230与出光面210相交于一第一 线段S1,第二入光面240与出光面210相交于一第二线段S2。第一线段S1 的长度与第二线段S2的长度分别小于出光面210的沿着第一轴线R1的长度。 换言之,本实施例的导光板200的出光面210为一长方形。
图3A绘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面示意图。请参考图3A,在 本实施例中,背光模块100A包括上述导光板200与二光源300。这些光源300 分别配置于导光板200的第一入光面230与第二入光面240旁,各个光源300 可包括至少一个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以下将对背光模块100A的二光源300由第一入光面230与第二入光面 240进入导光板200内的过程作说明。图3B绘示图3A的光源所发出的光线 进入导光板内的示意图。为方便说明起见,图3B仅绘示光源300所发出的光 线L1、 L2与L3由第一入光面230进入导光板200的情形。请参考图3B,当 背光模块100A的光源300发出光线Ll、光线L2与光线L3经由第一入光面 230进入导光板200内时,光线Ll 、光线L2与光线L3会被导光板200的底 面220反射而后经由导光板200的出光面210离开导光板200。出光面210上的这些第一凹陷部250、这些第二凹陷部260、这些第三凹陷部270与这些第 四凹陷部280会影响光线L1、光线L2与光线L3的行径方向,使光线Ll、 光线L2与光线L3在导光板200的出光面210上产生散射现象。因此,导光 板200的出光面210的出光亮度会较为均匀且出光面210的出光强度较高。 此外,由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的导光板200是采用改变出光面 210的结构来改善出光效果,所以相较于公知技术而言,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背 光模块100A不需要增设反光片或扩散片,因此背光模块100A的制造成本较 低。
图3C绘示图3A的背光模块配置于主机内的示意图。请同时参考图3B 与图3C,本实施例的背光模块100A适于配置于一机壳C内,其中机壳C例 如是一笔记型计算机的主机的壳体。导光板200的上方配置一具有某标志的 透光片M,且位于机壳C内且对应于透光片M位置的所在的背光模块100A 可以照亮透光片M上的标志,使得标志得以显示。
图4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面示意图。请参考图4,图4 的背光模块100B与图3A的背光模块100A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图4的 背光模块100B的导光板200B的底面220B为一外凸弧面,且底面220B沿着 远离第一入光面230的一第一方向Dl且沿着远离第二入光面240的一第二方 向D2逐渐远离出光面210。
图5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面示意图。请参考图5,图5 的背光模块100C与图3A的背光模块100A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图5的 背光模块100C的导光板200C的底面220C为一阶梯状,且底面220C沿着远 离第一入光面230的一第一方向Dl且沿着远离第二入光面240的一第二方向 D2逐渐靠近出光面210。
图6绘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侧面示意图。请参考图6,图6 的背光模块100D与图5的背光模块100C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图6的背 光模块100D的导光板200D的底面220D为一阶梯状,且底面220D沿着远离 第一入光面230的一第一方向Dl且沿着远离第二入光面240的一第二方向D2逐渐远离出光面210。
综上所述,由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导光板具有多个第一凹陷部与多个第 二凹陷部,且这些第二凹陷部形成于第一轴在线的正投影与这些第一凹陷部 交替排列,所以背光模块可以通过导光板的这些第一凹陷部与这些第二凹陷 部影响光源所发出的光线,使光线在导光板的出光面产生散射现象。因此,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导光板的出光面的出光亮度会较为均匀且出光面的出光强 度较高。此外,由于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导光板是采用改变出光面 的结构来改善出光效果,所以相较于公知技术而言,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背光 模块不需要增设反光片或扩散片,因此背光模块的制造成本较低。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 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 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根据本发明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导光板,具有一出光面、一相对于该出光面的底面以及连接该出光面与该底面且彼此相对的一第一入光面与一第二入光面,其特征在于该底面沿着远离该第一入光面的一第一方向且沿着远离该第二入光面的一第二方向逐渐靠近该出光面,该导光板包括多个第一凹陷部,配置于该出光面上,其中该些第一凹陷部在一第一轴在线排列;以及多个第二凹陷部,配置于该出光面上,其中该些第二凹陷部在一第二轴在线排列,该第一轴线与该第二轴线彼此平行且相邻,该第一轴线垂直于该第一入光面与该第二入光面,且该些第二凹陷部形成于该第一轴在线的多个正投影与该些第一凹陷部交替排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入光面与该出光面 相交于一第一线段,该第二入光面与该出光面相交于一第二线段,该第一线 段的长度与该第二线段的长度分别小于该出光面的沿着该第一轴线的长度。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底面为一弧面。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底面的形状是一阶梯状。
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各两相邻第一凹陷部相距 一第一距离,各两相邻第二凹陷部相距的一第二距离,且各该第一距离等于 各该第二距离。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二凹陷部的一形成 于该第一轴在线的该正投影位于该第一距离的中点上。
7. —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光板,具有一出光面、 一相对于该出光面的底面以及连接该出光面 与该底面且彼此相对的一第一入光面与一第二入光面,其中该底面沿着远离 该第一入光面的一第一方向且沿着远离该第二入光面的一第二方向逐渐靠近 该出光面,该导光板包括多个第一凹陷部,配置于该出光面上,其中该些第一凹陷部在一第 一轴在线排列;以及多个第二凹陷部,配置于该出光面上,其中该些第二凹陷部在一第 二轴在线排列,该第一轴线与该第二轴线彼此平行且相邻,该第一轴线 垂直于该第一入光面与该第二入光面,且该些第二凹陷部形成于该第一 轴在线的多个正投影与该些第一凹陷部交替排列;以及 二光源,分别配置于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入光面与该第二入光面旁。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入光面与该出光 面相交于一第一线段,该第二入光面与该出光面相交于一第二线段,该第一 线段的长度与该第二线段的长度分别小于该出光面的沿着该第一轴线的长 度。
9.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底面为一弧面。
10.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底面的形状是一阶梯状。
11. 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各两相邻第一凹陷部 相距一第一距离,各两相邻第二凹陷部相距的一第二距离,且各该第一距离 等于各该第二距离。
12. 如权利要求ll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该些第二凹陷部的一 形成于该第一轴在线的该正投影位于该第一距离的中点上。
13. —种导光板,具有一出光面、 一相对于该出光面的底面以及连接该 出光面与该底面且彼此相对的一第一入光面与一第二入光面,其特征在于 该底面沿着远离该第一入光面的一第一方向且沿着远离该第二入光面的一第 二方向逐渐远离该出光面,该导光板包括多个第一凹陷部,配置于该出光面上,其中该些第一凹陷部在一第一轴 在线排列;以及多个第二凹陷部,配置于该出光面上,其中该些第二凹陷部在一第二轴 在线排列,该第一轴线与该第二轴线彼此平行且相邻,该第一轴线垂直于该 第一入光面与该第二入光面,且该些第二凹陷部形成于该第一轴在线的多个 正投影与该些第一凹陷部交替排列。
14.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导光板,具有一出光面、 一相对于该出光面的底面以及连接该出光面 与该底面且彼此相对的一第一入光面与一第二入光面,其中该底面沿着远离 该第一入光面的一第一方向且沿着远离该第二入光面的一第二方向逐渐远离 该出光面,该导光板包括多个第一凹陷部,配置于该出光面上,其中该些第一凹陷部在一第 一轴在线排列;以及多个第二凹陷部,配置于该出光面上,其中该些第二凹陷部在一第 二轴在线排列,该第一轴线与该第二轴线彼此平行且相邻,该第一轴线 垂直于该第一入光面与该第二入光面,且该些第二凹陷部形成于该第一 轴在线的多个正投影与该些第一凹陷部交替排列;以及 二光源,分别配置于该导光板的该第一入光面与该第二入光面旁。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导光板与背光模块,具有一出光面、一相对于出光面的底面及连接出光面与底面且彼此相对的一第一入光面与一第二入光面。底面沿着远离第一入光面的一第一方向且沿着远离第二入光面的一第二方向逐渐靠近,或者底面沿着第一方向且沿着第二方向逐渐远离出光面。导光板包括多个配置于出光面上的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这些第一凹陷部在一第一轴在线排列。这些第二凹陷部在一第二轴在线排列。第一轴线与第二轴线彼此平行且相邻。第一轴线垂直于第一入光面与第二入光面。这些第二凹陷部形成于第一轴在线的多个正投影与这些第一凹陷部交替排列。
文档编号G09F13/04GK101598296SQ20081009974
公开日2009年12月9日 申请日期2008年6月4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4日
发明者曹家德, 花仲正, 赖钟国, 陈弘基 申请人: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